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精选11篇)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精选11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精选11篇)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篇1

  [教学目标]

  借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

  会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平行.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 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提问

  复习题:

  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

  (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垂直三种

  (2) 在同一平面内, 不垂直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 在同一平面内,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垂直

  (4)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垂直

  3.如果 a∥ b ,b ∥c ,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意义,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平行公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

  新课:

  直线平行的条件

  演示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

  如果∠4+∠2=180°, a∥ b吗?

  三种方法可以简单地说成:

  例题 已知:如图,直线ab ,cd,ef被mn所截, ∠1=∠2, ∠3+∠1=180°,试说明cd ∥ef.

  解:因为∠1=∠2,

  所以  ab  ∥cd.

  又因为 ∠3+∠1=180°,

  所以  ab ∥ ef.

  从而  cd ∥ef  (为什么?).

  课堂练习: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因为∠1和∠2是同旁内角,所以∠1+∠2=180°

  因为∠1和∠2是内错角,所以∠1=∠2

  因为∠1和∠2是同位角,所以∠1=∠2

  因为∠1和∠2是补角,所以∠1+∠2=180° 

  2.如图:(1) 已知∠1=65°, ∠2=65°,那么de与 bc平行吗?为什么?

  (2)如果∠1=65°, ∠3=115°,那么ab与df平行吗?

  为什么?

  (3) )如果∠4=60°, ∠2=65°,那么de与bc平行吗?

  为什么?

  3.

  4.如图所示:

  (1)如果已知∠1=∠3,则可判定ab∥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已知∠4+∠5=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已知∠1+∠2=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已知∠5+∠2=180°那么根据对顶角相等有∠2=__,

  因此可知∠4+∠5= ____,所以可确定  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已知∠1=∠6,则可判定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1)如果∠1=________,那么de∥ ac;

  (2) 如果∠1=________,那么ef∥ bc;

  (3)如果∠fed+ ∠________=180°,那么ac∥ed;

  (4) 如果∠2+ ∠________=180°,那么ab∥df.

  6.   

  7.

  课后作业:习题5.2  第1,2,4题.

  补充练习:

  已知:如图,ab ∥cd,ef分别交 ab、cd

  于 e、f,eg平分∠ aef ,

  fh平分∠ efd eg与 fh平行吗?为什么?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3、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点:

  弄清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准备活动:

  1、如图,a∥b,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不含平角)

  2、写出图中的所有同位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他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定义:1、内错角;2、同旁内角.

  二、探索练习:

  观察三线八角,内错角的变化和同旁内角的变化,讨论:

  (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

  (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

  ★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如右图,∵∠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

  ∴____∥__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4=180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f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右图,∵de∥bc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180º,___________________

  ∵∠b=∠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180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小结:

  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作业:

  课本p58习题2.3:1、2、3.

  教学后记:

  初步了解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但在三线八角图中,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就有些混乱,不过能通过观察内错角、同旁内角度数的变化发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实际应用中比较乱,出现“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错误.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篇3

  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教学目标]

  3. 借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

  4. 会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平行.

  5.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 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教学设计]提问

  复习题:

  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

  (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垂直三种

  (2) 在同一平面内, 不垂直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 在同一平面内,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垂直

  (4)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垂直

  3.如果 a∥ b ,b ∥c ,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意义,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平行公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

  新课:

  直线平行的条件

  演示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

  如果∠4+∠2=180°, a∥ b吗?

  三种方法可以简单地说成:

  例题 已知:如图,直线AB ,CD,EF被MN所截, ∠1=∠2, ∠3+∠1=180°,试说明CD ∥EF.

  解:因为∠1=∠2,

  所以 AB ∥CD.

  又因为 ∠3+∠1=180°,

  所以 AB ∥ EF.

  从而 CD ∥EF (为什么?).

  课堂练习: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因为∠1和∠2是同旁内角,所以∠1+∠2=180°

  B. 因为∠1和∠2是内错角,所以∠1=∠2

  C. 因为∠1和∠2是同位角,所以∠1=∠2

  D. 因为∠1和∠2是补角,所以∠1+∠2=180°

  2.如图:(1) 已知∠1=65°, ∠2=65°,那么DE与 BC平行吗?为什么?

  (2)如果∠1=65°, ∠3=115°,那么AB与DF平行吗?

  为什么?

  (3) )如果∠4=60°, ∠2=65°,那么DE与BC平行吗?

  为什么?

  3.

  4.如图所示:

  (1)如果已知∠1=∠3,则可判定AB∥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已知∠4+∠5=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已知∠1+∠2=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已知∠5+∠2=180°那么根据对顶角相等有∠2=__,

  因此可知∠4+∠5= ____,所以可确定 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已知∠1=∠6,则可判定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1)如果∠1=________,那么DE∥ AC;

  (2) 如果∠1=________,那么EF∥ BC;

  (3)如果∠FED+ ∠________=180°,那么AC∥ED;

  (4) 如果∠2+ ∠________=180°,那么AB∥DF.

  6.

  7.

  课后作业:习题5.2 第1,2,4题.

  补充练习:

  已知:如图,AB ∥CD,EF分别交 AB、CD

  于 E、F,EG平分∠ AEF ,

  FH平分∠ EFD EG与 FH平行吗?为什么?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篇4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几何图形.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就是在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全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得到同位角的概念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时此教材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中自然引入了“三线八角”,而不是孤立地处理这些内容.学生从口头表达理由到书写理由需要一定的过渡. 

  创设丰富的情境,体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学生探索和交流的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课堂的示范作用. 

  在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活动中,精湛的板书对全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由教学实际出发,将内容系列化,给学生清晰、明快的感受.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动手折、设计方案,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一些开放题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 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角的特征;会根据三种位置关系的角来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难 点 “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培养。

  由“说点儿理”到“用符号表示推理”的逐层加深。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的特征,认识“直线平行”的三个充分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二个师生双边活动: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构建模式;解释新知,落实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①师生欣赏三幅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几何图形上看有什么共同点。

  ②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比较两张奖状粘贴的好坏,并说明理由,让学生留心实际生活,欣赏木工画平行线的方法。

  ③落实到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本环节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了解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2、实验操作,探索新知1

  ①由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导入,用小学学过的方法过点P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学生动手画并展示。

  ②学生思考三角尺起什么作用(教师点拨)?

  ③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塑料条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并探讨图中角的关系(同位角)。

  ④教师把学生画平行线的过程和塑料条模型抽象成几何图形,指明同位角的位置关系是截线,被截线的同旁,

  归纳:两直线平行条件1

  教师展示一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关注:

  ①学生能否画平行线,动手操作是否准确

  ②学生能否独立探究、参与、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考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质量,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及时练习巩固,,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除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3、大胆猜想,探究新知

  ⑴学生分组讨论:

  ①∠2和∠3是什么位置关系?

  ∠3和∠4是什么位置关系?

  ②直线CD绕O旋转是否还保持上述位置关系?

  ③∠2与∠3,∠2与∠4一定相等吗?猜想,展示讨论成果。

  ⑵学生探究:

  问题:①∠2=∠3能得到AB∥CD吗?

  ②∠2+∠4=180可以判定AB∥CD吗?

  学生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教师深入学生中并点拨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并规范推理过程。和学生一起归纳直线平行的条件2,3。

  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本环节教师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②小组团结协作程度,创新意识。

  ③表扬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并用练习及时巩固,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4、解释运用,巩固新知

  本环节共有五个练习,第一题落实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位置特征。第二、三题落实三种判定方法的应用。第四、五题是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本环节教师应关注:

  ①深入学生当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鼓励,帮助。

  ②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5、总结新知,布置作业

  通过设问回答补充的方式小结,学生自主回答三个问题,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程度,学生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式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作用,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业分层要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五、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适当的起点与目标,内容安排从画平行线的方法出发到平行线的三个充分条件的发现、论证和运用,逐步展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在教学设计时,利用学具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片和动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以动代静,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注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一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篇6

  反思之一:这节课看似简单,但真正上好这节课并不容易。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实际上是“平行线的判定”老内容新教法,我的体会最深之一就是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与以前的教学方法完全不同,我感觉这节课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探索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同位角”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重要结论。

  反思之二:遗憾之处是学生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和表达能力还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在平时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体会之二就是每上好一节课就要做好两点:1、备知识。熟悉这节课的内容以及有关知识。2、备学生。既要因材施教更要因生施教,上好一节课不能只看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也就是不要看老师按时(45分钟)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到时学会了什么。学生学会了知识,掌握了知识才能说老师这节课是成功有效的教学。

  我这节课虽然不算是成功的,但让我感悟到了成功!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 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角的特征;会根据三种位置关系的角来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难 点 “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培养。

  由“说点儿理”到“用符号表示推理”的逐层加深。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的特征,认识“直线平行”的三个充分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二个师生双边活动: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构建模式;解释新知,落实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①师生欣赏三幅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几何图形上看有什么共同点。

  ②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比较两张奖状粘贴的好坏,并说明理由,让学生留心实际生活,欣赏木工画平行线的方法。

  ③落实到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本环节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了解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2、实验操作,探索新知1

  ①由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导入,用小学学过的方法过点P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学生动手画并展示。

  ②学生思考三角尺起什么作用(教师点拨)?

  ③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塑料条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并探讨图中角的关系(同位角)。

  ④教师把学生画平行线的过程和塑料条模型抽象成几何图形,指明同位角的位置关系是截线,被截线的同旁,

  归纳:两直线平行条件1

  教师展示一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关注:

  ①学生能否画平行线,动手操作是否准确

  ②学生能否独立探究、参与、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考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质量,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及时练习巩固,,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除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3、大胆猜想,探究新知

  ⑴学生分组讨论:

  ①∠2和∠3是什么位置关系?

  ∠3和∠4是什么位置关系?

  ②直线CD绕O旋转是否还保持上述位置关系?

  ③∠2与∠3,∠2与∠4一定相等吗?猜想,展示讨论成果。

  ⑵学生探究:

  问题:①∠2=∠3能得到AB∥CD吗?

  ②∠2+∠4=180可以判定AB∥CD吗?

  学生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教师深入学生中并点拨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并规范推理过程。和学生一起归纳直线平行的条件2,3。

  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本环节教师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②小组团结协作程度,创新意识。

  ③表扬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并用练习及时巩固,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4、解释运用,巩固新知

  本环节共有五个练习,第一题落实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位置特征。第二、三题落实三种判定方法的应用。第四、五题是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本环节教师应关注:

  ①深入学生当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鼓励,帮助。

  ②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5、总结新知,布置作业

  通过设问回答补充的方式小结,学生自主回答三个问题,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程度,学生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式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作用,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业分层要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五、教学设计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会认由三线八角所成的同位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会认各种图形下的同位角,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

  判断两直线平行的说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

  (2)在同一平面内,___________两条直线的是平行线.

  (二)创设情景:

  如书中彩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的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三)新课:

  1.学生动手操作移动活动木条,完成书中的做一做内容.

  2.改变图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做一做,∠1与∠2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小组内交流.

  3.由∠1与∠2的位置引出同位角的概念,如图

  ∠1与∠2、∠5与∠6、∠7与∠8、∠3与∠4等都是同位角

  练习:如图,哪些是同位角?

  4、例:找出下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

  5、完成第55页随堂练习1、2题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

  要特别注意数形结合.

  (五)作业:第55页习题1、2题

  教后记:学生基本会找同位角,也能找出平行的直线,但说理方面欠条理性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线,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空间与图形”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就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及射线,对直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平行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二、目标分析: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体会平行线的概念(知识与技能)

  2、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其实是充满无限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过程与方法)

  3、在学生探索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三、根据以上对教材和目标的分析,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总结如下:

  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探索平行公理的这一过程。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

  难点:就是学生自己独立的对平行公理推论进行清晰说理这一问题。

  四、教法学法分析

  我将其归纳为一个4字要诀:动、探、乐、渗。

  1、动:通过多媒体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

  2、探: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不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和方法给学生,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说明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分别出示笔直的竹子,塔,国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例子让学生自己找出其共同点,引出平行线的课题及概念,锻炼学生自我发现,总结,表达的'能力!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建立模型

  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设计意图:再次通过动态思维来强调两平行线之间没有交点的特点,加强学生的认识及记忆!

  接着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学生一个长方体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棱所在的直线是否相交,是否平行?

  设计意图:强调说明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基础条件上锁建立的,加强学生认识的印象!

  2、平行线的概念及结论

  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平行线的画法:(1)放(2)靠(3)推(4)画

  动手实践:

  3、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平行线,看看你能作出吗?能作出几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对平行线的初步了解及认识,立马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以致用,且强调画图的规范性,在此基础上引出平行公理及推论。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也就是说:如果b‖a,c‖a,那么b‖c。

  (3)反馈练习落实新知

  1、巩固练习

  下面是几道判断题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错)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对)

  (3)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错)

  (4)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b、c,如果a‖b、b‖c,那么a‖c。(对)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题所设置的“同一平面”“不相交”“直线外一点”来直观考察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情况,同时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与思考!

  2、综合运用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

  (2)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的一点,直线EF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E。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锻炼学生将知识化为动手的能力,使学生不光学习知识,更要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拓广探索

  通过小红为妈妈设计一个规定为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的广场舞队列,以此来引出平行、相交的相关知识点。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应用学生学习的平行线,相交线里面两两相交以及交于一点的数学知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思想

  六、布置作业形成技能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我将本堂课的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1、P19、第8题(必做)2、P41、第12题(选做)

  七、教学设计说明

  1、注重对学生几何学习兴趣的培养。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板书设计:

  5.2.1平行线

  1、平行线的定义:例题:

  2、平行线的画法:学生绘图区:

  3、平行公理: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篇10

  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2) 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

  难点: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2.如图(1)

  (1) 如果∠1=∠4,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2) 如果∠1=∠2,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3) 如果∠1+∠3=1800,根据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

  3.如图(2)

  (1) 如果∠1=∠D,那么______∥________;

  (2) 如果∠1=∠B,那么______∥________;

  (3) 如果∠A+∠B=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4) 如果∠A+∠D=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新课:

  例1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分析:垂直总与直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学过哪些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答:这两条直线平行.

  如图所示

  理由如下: ∵b⊥a,c⊥a

  ∴∠1=∠2=900(垂直定义)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思考:

  这是小明同学自己制作的英语抄写纸的一部分,其中的横格线互相平行吗?你有多少种判别方法?

  例2 如图所示,∠1=∠2,∠BAC=200,∠ACF=800.

  (1) 求∠2的度数;

  (2) FC与AD平行吗?为什么?

  巩固练习

  1. 教科书19页练习

  2. 如图所示,如果∠1=470,∠2=1330,∠D=470,那么BC与DE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

  3. 如图所示,已知∠D=∠A,∠B=∠FCB,试问ED与CF平行吗?

  4. 如图,∠1=∠2,∠2=∠3,∠3+∠4=1800,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

  作业:教科书19页习题5.2第7、8题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篇11

  一、说教材分析

  《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学生在直观认识了角,平行线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本节将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有关事实,教材通过设置观察,操作,总结等探索活动过程,探索判断的条件,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进行简单地说理,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在知识方面、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能力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思路,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了以下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掌握利用同位角相等判别直线平行的结论,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2)会识别由“三线八角”构成的同位角,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

  重点: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能够正确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在图中的位置。

  难点:判别两条直线平行的过程

  其依据有:

  (1)从知识体系来看,它是学习了角、平行线与垂线后的数学活动,在探索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从学生的认知过程来看,主要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说教法、学法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本节课我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应用实践”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借助教具、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着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其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教法: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学法:动手操作、观察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师准备:三角板,量角器、三根均匀的木条,图钉,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三角板、量角器、三根均匀的木条、图钉。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景导入

  首先复习了上学期学过的平行线的定义及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传递性)。并且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通过学生自己回忆可避免传统教学一问一答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我还充分利用书上的实例请两位同学亲自做小木匠进行演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第一个环节:突破难点、合作探究同位角的概念。同位角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又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1、∠5的边所在的直线是哪些直线?

  2、公共直线是哪条?(公共直线就是第三条直线)

  3、∠1、∠5可以看成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出的角?

  4、∠1、∠5在位置上有哪些相同点?重点强调位置关系。

  强调注意两个“同”字。“一同”:在被截线的同一侧,“二同”在截线的同一侧。为了有利于理解同位角,我还编了一句顺口溜:看三线,找截线,再以位置细分辨。通过找其他的同位角,既可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加深学生对同位角的理解。在这我还设计了一个练习巩固同位角的概念

  5、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内错角、同旁内角。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直线a,b的位置关系与∠1、∠2的大小关系。这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根木条按要求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在转动过程中,观察图形,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观察∠1的变化以及它与∠2的大小关系。

  2、你发现木条b与木条a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3、木条b何时与木条a平行?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

  由于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操作、观察,通过自己多次操作,找出结论,然后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选派代表发言,得出结论。通过操作可以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建立空间观念。通过交流,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了沟通,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我设置3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的位置关系联系起来,降低了难度。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的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再次用前面的三根木条操作、观察交流,得出结论。什么样的角才是同位角?由于学生刚接触到几何知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得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个环节:归纳总结判定定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上两部分的结论,得出本节课的重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既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加强学生的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三)应用巩固,逐步提高:

  这一部分我由浅入深的设计了五个练习,比一比、考考你、我能行、我最棒、拓展思维。这些问题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讲解,我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也体验了学生自身的价值!

  (四)自我评价、回顾总结

  让学生互相交流在本节课有何收获?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我在赞赏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把学生说的内容概括成要点加以总结。

  1、同位角的概念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五)作业布置、拓展思维

  A部分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而B部分是对能力的提高。这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也拓展了他们的思路。还关注了全体同学的发展!这也是新课改的思想。

  (六)板书设计:

  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1、认识三线八角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2、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几何语言为:∵∠1=∠2(已知)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习题讲解

  六、说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认为学生在参与中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其参与合作能力会得到一定提高,自主构建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下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精选11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