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与设计(精选14篇)
欣赏与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2、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对称性等特征。
3、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发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规律。
教学重点:用圆规设计图案。
教学过程:
环节一:看一看,欣赏由圆组成的图案
1、同学们:这个学期的数学课上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就是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有圆呢?
2、是啊,看来圆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还真不小呢!它也正无处不在地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世界。
3、课前老师给大家收集了一些有趣的圆的图案,想不想一起来看看?
a、请同学们看屏幕,你眼中的这些图案像什么呢?想说哪幅就说哪幅。刚才这组是黑白色调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从这组图形中你看到了什么?
(色彩鲜艳,而且都是由曲线构成的。对,这四幅图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曲线的美,而且这些曲线都是圆的一部分,这些图案的设计都离不开圆。)
b、想不想自己也设计一下?好,这节课我们就一同与圆为伴当一次设计师,上一节欣赏与设计课。(板书:欣赏与设计)
环节二:涂一涂,设计喜欢的图案
1、同学们,要想当一位设计师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看,书中有三幅图,请同学们先构思,再涂一涂,最后跟同桌说说你的作品。
(有顺序地涂色是种规则的美,没有顺序地涂是种不规则的美。建议大家能有规律地涂。)
总结评价:刚才的活动对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的四班同学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更让薛老师高兴的是:大家具备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态度,先想再做,真让薛老师对大家刮目相看。
2、同学们知道吗?要想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不仅要有想象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基本技巧。比如:这幅图,大家看看它像什么?你能把它画在本子上吗?
a、(大家画)你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里面的曲线看着简单画起来不太容易,虽然画不好,但是你没白画,因为你边画边有自己的感受。)谁跟他的画法不同?(说画的过程,跟书上一样。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呢?真高兴你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谁能再来说说它的设计过程。同桌互相说说,现在请大家按这种方法再画一次。
b、看看这幅图象什么?谁能说出它的设计过程?先同桌互相说说,再全班交流,最后画一画。
c.看,这幅图,请大家仔细观察,然后动手画一画。
环节三:做一做,设计美丽的图案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看刚上课时的这幅图能说说它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方法一:四个一样大的正方形,以对角线的中点为圆心画一个圆。以此类推,就画出了这幅图案。方法二:以一个基本图形的右下点为中心点旋转90度,再旋转90度,再旋转90度。方法三:平移的方法。方法四:对称的方法。那有几条对称轴呢?四条对称轴)对!很多时候设计中也少不了平移和旋转这方面的知识。好了,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设计一幅由圆和其它平面图形组合的图案吧!小组交流,全班介绍。
2、刚才我们一直在设计图案,其实设计图案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应用于生活,最后,请同学们以圆为基本图形,添上几笔,设计成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或标志。
环节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对于这节课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请大家写在书上,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大家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快乐!希望今后同学们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装点我们多采的生活!下课。
欣赏与设计 篇2
课题课时第三课时班级五(3)编写者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选择一部分有意义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是很有帮助的。本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欣赏图案,还要求学生能制作美丽的图案,并且后者是学习的重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1、感受图形变换创造的美,体会平移、对称、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3、加深对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和方法的理解。 4、发展空间想象力。教学重难点: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时,通过对一些图形的认识和欣赏,以及对生活中平移、对称现象的简单认识,应该有了一些欣赏、制作积累的经验,欣赏和制作体现了综合思维的特征,教师及时肯定学生作品及创意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用“动”的思想去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能力。我设想的教学过程是:以审美情趣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运用数学的原理创造美,并体验创造本身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课堂成为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场所。五、教学环境及资料准备主题图、漂亮的图案、贴图、剪刀和纸。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预 设 学 生 行 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情境导入1、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通过对图的观察回顾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研究图形的形成,为后面做设计做好准备。 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 篇3
第四课时
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对有关图形的变化进行回顾与整理,加强知识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对称、旋转、平移三种图形变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折法判断剪出来的图形,能根据剪出来的图形想像出折法。
教学准备:
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正六边形、圆形纸片各一张,正方形纸若干,剪刀、三角板。
生:三角板、方格纸、正方形纸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以直线l为对称轴,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图略)
2、将图1向右平移4格得到图2,再将图2向下平移6格得到图3。(图略)
3、将三角形abc沿a点逆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2,再将三角形abc沿c点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3。
二、提高练习
1、第9页第5题。
学生先根据书上的折法,在头脑中将纸展开,想象剪出来的是什么图形(用手势表示结果)。然后再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像。
其它几幅图让学生从上面任选一个图案剪一剪,然后将自己的折法向大家交流。
2、第10页第6题。
长方形纸的两条对称轴相交于点o。先将长方形纸拓在黑板上,然后将它绕点o旋转90度,180度。问:你发现它转到多少度时正好与原图形重合。
再依次出示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正六边形。先请学生猜想它们至少旋转多少度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再动手验证。
三、综合练习
第11页“实践活动”。
回忆可密铺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长方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等)
独立阅读教材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作图技能。
二下学习的平移知识,学生已经很久没有接触了。今天借此机会帮助他们温习一下相关知识,发现作图问题较大。主要表现在不是对应点移动相应距离,而是图形与图形之间的间隔为指定长度。
针对学生旋转作图时的“小聪明”做法,今天我有意设计“刁难”。斜放的三角形迫使更多的同学拿起三角板,也让我能更真实地了解他们对旋转特征和性质的掌握。经过指导,绝大多数学生已基本掌握画法。但在作图中又发现两个新问题:(1)利用三角板顺时针旋转90度作图,学生掌握情况明显高于逆时针旋转90度作图。(2)学生只习惯于绕三角形的右下角顶点旋转,当旋转点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正确率大幅下滑。
画对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相对而言是掌握得最好的,全班仅一人出现错误。
[改进措施:针对平移作图已及时查缺补漏。对于旋转的作图,我准备下次再教时改变教材例4中三角形的“循规蹈矩”,首先就用斜放的三角形作为例题,通过例题的作图进一步巩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同时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灵活变化。]
2、关注学生空间观念。
练习第5题,通过折法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图形作轴对称变化,正确选择剪出的结果。但当我指定图案让他们探究折法时,则明显感觉困难较大。仅拿第一幅图来说吧,个别学生剪出结果后,我请他们上台演示。准备的六张正方形纸被他们剪废了四张,最后迫于无奈只好请他们先将自己的作品对折还原,再依据还原折法教大家剪。从这一过程,不难看出即使剪出结果的学生也是半猜半懵。如果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
[解决方法:从图形的观察分析入手。如第一幅图,因为它沿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见图1)因此沿直线对折后,只需剪出左上角部分即可得到完整图形。
这个大三角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它沿直线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见图2)因此沿直线对折后,只需剪出左上部分即可得到右下部分的图形。
这个小三角又是轴对称图形,它沿直线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见图3)因此沿直线对折后勤工作,只需剪出右边即可得到左边图形。
小结:对于这类旋转图形只需按对称轴对折三次,然后按图案1/8所示图案正确剪出即可。
结果:经过指导,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先观察分析,从图案对称的特点出发,正确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成功的概率越来越大。]
3关注逻辑推理能力。
练习第6题,当出现等边三角形和正六边形让学生猜想至少旋转多少度才能与原来图形重合时,许多人都认为是360度。通过实际操作虽然否定了这一论断,但如何通过逻辑推理能够准确发现旋转度数呢?我将三角形的一个角用红粉笔注明,请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这个角旋转几次后又回到原位?”“那么当这个三角形旋转第一次与原来的图形重合时应该是多少度?”学生通过周角为360度,很快根据除法的意义推导出算式:360除以3=120度。再由三角形迁移到正六边形时,学生们只稍加思考就将正确结果脱口而出。看来,在培养空间观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学困惑:翻转与旋转有什么不同?图形翻转后的结果与它的轴对称图形有什么不同?
我的理解是:翻转属立体几何范畴,而现阶段学生所学的旋转是平面几何范畴。图形的翻转分为水平翻转和垂直翻转(这是从画图工具了解的,也不知道对不对)。水平翻转的结果与其轴对称图形相同,而垂直翻转的结果则与其轴对称图形旋转180度后的图形一样。这个理解对吗?
欣赏与设计 篇4
《技术与设计2》教学设计
第二章《流程与设计》第一节 了解流程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 陈醉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了解流程”是《技术与设计2》中4个专题模块之一《流程与设计》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内容有:流程及作用。本节内容是学习《流程与设计》全章的导入与基础,从流程与生活、流程与生产两方面介绍了流程-----这一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思想与方法:流程与生活表达了科学合理的流程能保证生活的质量和安全,提高生活的效率的思想;流程与生产表达了科学合理的流程能保证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思想。流程强调了时间意识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流程的含义和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意义,体会流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应用,激起学生学习流程与设计流程的兴趣。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流程的含义及作用。
3.本节的教学难点是流程的应用。
4.课型:新课,理论课
5.课时:第1课时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通过学习前面的技术课程,有了一定的技术素养,这就为学习本章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在学习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流程的知识,学生凭借经验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流程的基础知识,但还没有上升到技术层面上来,还不能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科学地认识、理解、分析、组织和运用流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流程的含义,理解流程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拆卸与安装圆珠笔的技术实践过程,初步学会在生产生活中运用流程的思想和方法,体会流程的作用和意义,并能运用到具体的技术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流程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增强时间观念,形成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保证生活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提高生活生产的效率的思想意识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意识等。
四、教学理念与方法:
1.学习流程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实践能力。
2.本节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流程的涵义和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及意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适当增加一些有趣味性的实例来分析流程,体会流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激起学生学习流程与设计流程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以流程实例分析为主,结合多媒体演示,通过学生的观察、回忆、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从实例中体会流程的含义与作用。
2.教学资源:
课件、技术实践用品:圆珠笔、视频
3.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做任何一件事情,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如,从冰箱里取啤酒的过程。
观看ppt,听教师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激起学生学习流程的兴趣。
分析流程的涵义及作用
1、流程的含义:
流程是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活动,这些活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的实现。
问题: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流程就在我们的身边?
2、流程的作用:
问题:流程对于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的作用及意义?
流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思想和方法,而且流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3、流程的应用:
我们要组织一台联欢会,首先要讨论我们要做哪些工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做会更有效率。
4、技术实践:安装圆珠笔
观看ppt,听教师讲解
举例说明:
思考:流程的作用
回答问题:
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观看ppt,思考、分析、总结
亲身体验圆珠笔装配流程。
通过引课例子的分析,给出流程的含义。先入为主,加深记忆。
举例说明流程,加深认识。
通过应用了解流程的作用。
知识运用
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体验流程,加深了解
知识拓展
数字笔安装流程欣赏
问题:写出安装数码笔的步骤。
动手试一试:根据资料写出安装数码笔的步骤
学以致用,进一步了解流程
归纳与总结
流程是以时间为核心的概念,又是技术设计的对象。
阐明流程的作用与意义
将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课后任务
结合具体实例,谈一谈流程作用及意义。
加强所学知识的应用,为下节课作铺垫
来源: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通用技术学科主页
欣赏与设计 篇5
本课内容容易理解,有的同学可能感觉无味,老师可在实例分析讨论设疑难度大一点,进而引发易难过程,实现由和谐,趣味,探究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提示诱导的方式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且深入人类的生活,生产。就连休闲娱乐领域也延伸到了,然而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一切技术的创新需要设计,设计推进了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2) 了解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3) 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2. 过程与方法:
(1) 讲解实例,从日常生活中新的技术产品及新工艺,对比前几代的产品,工艺,明白技术革新与设计的重要性,首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得出多方案的解决问题。
(2) 以典型的技术设计,进而动手制作,然后分组评价活动过程,从活动过程掌握技术的学习方法及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加深设计在技术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其关系密切性。
(2) 提高技术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由教师讲授,flash媒体演示,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思考,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有效教学策略,由flash交互控制媒体演示,讲解重点,提出难点问题,设好疑点后交付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问题。采用具说服力强的学生答案形成结论,给予答案的评价,过程鼓舞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在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演示讲解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子管―半导体(三极管)―集成电路
教师: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经了以上过程,原始的收音机采用电子管技术,演示中的电子管一个个象灯泡一样大小,到了半导体的出现使得收音机体积变得小了很多,大功率集成电路的出现进一点使其袖珍化,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发展及体积的变化,每一个过程无不凝聚着设计者的心血。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有了这些进步我们才能生活在这个绚丽的世界上,享受这一高新科技带来的无尽乐趣。
2. 设置疑问,引发思考。
(1) 举出一些有关技术与设计发展相关例子?
(2) 从这些例子中说说技术的进步对我们生活有何影响?
3. 分组讨论,并实践运用。
结合以下实例,分析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为了解决以往的煮饭方式,节省时间,电饭煲出了。放入米和适量的水插上电,美味可口的饭将会自动煮熟,同时断开主回路接通保温系统,做到了无人值守方式。
将学生分四组,小组以材料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且由小组代表发言,老师给予赞扬和肯定,作出总结评价。
四、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容易理解,有的同学可能感觉无味,老师可在实例分析讨论设疑难度大一点,进而引发易难过程,实现由和谐,趣味,探究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提示诱导的方式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欣赏与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根据课本第9页至第10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3.情感目标:厂家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教学难点:
在设计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两先两后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结合欣赏与红制图安排过程,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欣赏图案。
1.看一看:出示课本的教学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2.议一议: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
3.欣赏:老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欣赏美丽图案。
三、设计图案。
1.涂一涂。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中的涂一涂的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的涂一涂的第2题。
2.做一做。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做一做的第2题。
四、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第10页数学万花筒中的内容,再让学生按照图示的方式试一试,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欣赏与设计 篇7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杨晓艳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手表,(其中左上角的那款是红军军官配发的第一代怀表,第二款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上海牌手表,第三款是充满时尚气息的现代,右上角的是世界品牌表。下面的一款是劳力士)你们喜欢哪一款呢?(由学生回答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每一款手表的问世,都是由设计者精心设计,再通过技术加工而成的。也就是说通过设计,人们可以把自己或他人的创造性想法具体化,制定出可供实施的具体技术方案。那什么设计?它和技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书本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第一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要讨论的内容。
(ppt:第一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ppt)交通工具
(古代的马车到现代人们乘坐的形态优美、性能卓越的汽车,人类的代步工具越来越先进,制造交通工具的技术也越来越高明。在这个过程中,结构的更新,动力的改变,工艺的进步,乃至每个零件、每种材料的革新,都显示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而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设计者的心血。设计和技术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首先,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ppt)一、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ppt)墨水笔的历史、手机的变迁(提问学生,让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作详细介绍)。
(书写是人类最了不起的技能之一。书写工具使人类文化得以延续, 埃及人在文字上最具革命性的贡献是引入了芦苇毛笔,这种笔是把其芦苇茎的底部压散碎至毛状,上部的蜂室结构可储存足够写完一行文字的墨水。
随后意大利人发现羽毛笔比以前的笔有了许多可取之处,它有弹性,持久耐用,能削出更细的笔尖,更易流传。
为了能找出一种不用精心削尖和 保护的笔尖的笔,人们想到用金属做替代品,这样一来在19世纪,经锻压、用钢片制成的钢笔开始成为全社会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
墨水笔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克服材料物理性能障碍的基础上完成的。
(分析讨论):一项_______需要设计,一个______需要设计,设计能________技术的发展。
(谈到手机,就不得不说到现代数字手机的前身――模拟手机。模拟手机走进中国,大概是在1987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开始运营900mhz模拟移动电话业务的时候。模拟移动电话系统主要采用模拟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属于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凡号码以“9”字开头的手机都属模拟网。模拟蜂窝移动电话通过电波所传输的信号模拟人讲话声音的高低起伏,因此这种通信方式被称为“模拟方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的质量完全可以与固定电话媲美,使通话双方能够清晰地听出对方的声音。但是,由于模拟移动通信与数字移动通信相比保密性较差,极易被并机盗打;只能实现话音业务,无法提供丰富多彩的增值业务;网络覆盖范围小且漫游功能差;模拟手机体积大、重量沉、样式陈旧,加之手机供应商早已停止生产模拟手机,使模拟手机的维修与更新受到严重制约。xx年6月3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完全停止了模拟移动电话网客户的国际、国内漫游业务。xx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关闭了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这时,曾经开创一个时代的模拟手机终于宣告寿终正寝,走出了人们的生活。终结模拟手机命运的gsm数字移动电话接过了模拟手机的衣钵,走进了千家万户。gsm技术全名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中文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俗称“全球通”, gsm系统有几项重要特点:防盗拷能力佳、网络容量大、手机号码资源丰富、通话清晰、稳定性强不易受干扰、信息灵敏、通话死角少、手机耗电量低。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两大gsm系统为gsm 900及gsm1800,由于采用了不同频率,因此适用的手机也不尽相同。前者发展的时间较早,使用的国家较多,后者发展的时间较晚,使用的国家也较少。物理特性方面,前者频谱较低,波长较长,穿透力较差,但传送的距离较远,而手机发射功率较强,耗电量较大,因此待机时间较短;而后者的频谱较高,波长较短,穿透力佳,但传送的距离短,其手机的发射功率较小,待机时间则相应地较长。最后一款是诺基亚即将推出的新款,它的特点是:屏幕效果出众,30万像素相机支持拍摄通过的音频管理pc软件,用户可以很方便地从个人电脑上下载音乐。)
(分析讨论):设计对技术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价值。
(ppt)环保餐具的设计
(塑料包装袋引发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并且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人们采取 有效措施,以减少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其中有可降解塑料技术、植物纤维粉加胺热压技术、以纸代塑技术、生物全降解技术,生物全降解技术是采用淀粉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年生长期植物纤维粉和特殊的添加剂,经过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制成生物全降解快餐盒。由于淀粉是一种可生物降解天然高分子,在徽生物的作用下会分解为葡萄糖,最后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另外,与其共混的材料也是全降解材料,因而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快餐盒降解性能极好。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检测发现,样品在堆肥状态下五天开始发霉,十天时所测样品与堆肥融为一体,样品失去测试前的形状和颜色,四十天即全部变成水和二氧化碳。另外,其原料来源广泛,可以是玉米、土豆、红薯、木薯等等;并且价格低廉,用这种材料生产的生物全降解快餐盒每个成本仅为 0.18 ― 0.20 元;生产过程也无任何污染;添加剂采用的是无毒无害的可食用生物胶,因而该产品在使用后还可以进一步开发作为饲料利用,具有再资源化功效。)
(分析讨论):分析设计在技术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以上三个思考题一起讨论,大概五分钟左右)。
小结:1、一项技术的创新需要设计,一个技术产品的更新需要设计,设计能推动技术的发展 。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设计,可把技术的潜在价值发挥出来,使科技成果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3、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富有创造性特征的设计使产品具有新的品质,这种新品质的实现可能要求更先进的技术予以投入和支持,从而使技术在实现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得以发展。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二、.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ppt)自行车的发展过程
(自行车的简洁形式是在几个国家中一系列试验和发展的结果。最早的自行车是源于法国的“玩 具马”,骑车人用双脚蹬地,推动车子前进,这奠定了自行车的基本原理。大约在1860年左右,出现了一种杂耍单车,它有一大一小两个车轮,用踏板直接驱动大轮,之所以采用很大的主动轮,是为了保证车子有足够的速度并保持平衡。这种杂耍车骑起来是很危险的,需要非常敏捷和熟练的技巧。1870年后出现了链条驱动的自行车,使自行车的安全性得到了改善。1880年,无缝钢管开始批量生产,使坚固的轻型框架的生产成为可能。英国考文垂市的约翰斯达雷于1888年利用这种轻型框架生产出了第一辆现代自行车--“安全”自行车,“安全”自行车的成功有赖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发展。这种车的基本形式至今仍广为流行。现在,人们已经设计生产出了折叠自行车。)
(分析讨论):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作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可以使人们的设计得以实现。
(ppt)灯具
(用蜡烛作光源的灯具,其造型与油盏、煤油灯有着明显不同。当电灯发明之后,灯 具更是发生了显著变化,灯具的造型和功能日益千姿百态。对于电灯来说,尽管灯泡相同,但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生产了各种各样的吊灯、台灯、壁灯、吸顶灯、庭院灯等;当日光灯管出现以后,又改变了白炽灯泡作光源的圆形、球形灯具;而当电池发明之后,各种携带方便的手电筒便应运而生。)
(分析讨论):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设计的主题更加丰富,也为产品的更新换代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人们不断考虑如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改进现有的产品。
思考: 请大胆设想 ,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灯具的设计还将会有什么新发展?
(ppt)小结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
应该说,人从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就开始了设计。例如早上起床,是先穿衣服呢,还是先刷牙?下午第三节下课后,是先去打饭呢,还是去球场踢球?等等。那么,这是不是我们这本书里指的设计呢?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设计跟我们这本书里所说的设计是不同的。生活中设计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人民币防伪技术、身份证技术设计等,设计有着丰富的内涵 。
三、 设计的内涵(ppt)
(ppt ppt)各种设计
而具体领域中的设计,如技术设计、艺术设计等则更具有本领域的独特性。
学生填写“马上行动”――
1、 “根据ppt提示,请试着归纳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侧重点。
技术设计:功能、结构、材料、______、________┅┅
艺术设计:色彩、造型、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①技术设计中的设计,其核心是技术设计。(当两者不能兼备时,应首先考虑技术设计)举例:
欧洲建筑与浙江民居,环境、气候不同,不能盲目参照。
② 术设计和艺术设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举例:世贸大楼
③本书涉及的设计侧重于技术产品的设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技术与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一、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二、技术的更新对设计会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还知道设计有着丰富的内涵。那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开始时我给大家展示的手表,如果离开了技术,没有了设计,那也就不会有我们所喜欢的新款手表了。
同学们今后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才可在技术世界、设计领域里充分展示你们的才华。
练习:书本p27。
来源:常州信息网
欣赏与设计 篇8
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是师生互动的必然要求,是课堂知识落实的有力措施,教师必须做好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与操作。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借鉴他人的成果,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和运用,有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成功之处,也有脱离学生实际的失败之处,当然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指导教学,不断进步。
一.课堂教学的提问要精心设计,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问在知识关键处,突出课堂重点,在一堂课起到统领作用。在不严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有时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例如,在讲高三政治常识《前言》时,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政治常识讲述的内容,我围绕着课本上提到“政治常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我国国家制度为核心,以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提出问题,问:1、编写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为什么? 2、我国有哪些国家制度? 3、从制度上讲,如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渴望着寻找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简略地介绍课本内容,吸引学生的共同参与。
二.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新颖别致,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开讲的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政治课与别的科目有些不同,学生们或许已经把教材当故事看了,当我们拿着教材走进教室,学生们此时最关注的可能就是,老师会怎样来讲这一课?有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此时老师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将很难让接下来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充满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开讲会充满吸引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讲高一“家庭消费的主要内容”这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火火的北京》。然后提问:“刚才播放的歌曲叫什么名字?这首歌歌唱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们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就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你一言,我一句,都想发表自已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提问,使这堂课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为上好整堂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时必然有提到资本主义民主,如何对照资本主义虚伪的、有欺骗性的民主,讲清社会主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引用大量数据来说明的方法外,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跷跷板”漫画 ----- 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着“民主党”、“共和党”字样,他们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这表明美国政治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这就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两党之间的民主,是有范围、有层次的民主,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没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因而是虚伪的、表面的一部分人的民主。反之,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的真正民主。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政治课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精妙的发问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例如,讲哲学常识第六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员外家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分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1、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 2、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
三、课堂教学的提问要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学生答问中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答不上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处。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例如,我在讲政治常识第四课“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时,依据学生的思维梯度和层次,进行了如下的提问:1、什么是民族团结? 2、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 3、怎样坚持民族团结? 4、假如你是国家民政部门负责民族工作的政府官员,你将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在讲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的基本属性”时,为了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握经济学道理,更通俗地理解知识,我通过实物展示进行设问,以两个汉堡包与一支钢笔为例:1、 为什么需要交换? 2、为什么能够交换? 3、为什么在一定时期只能以这样的比例进行交换? 4、这种比例会出现变化吗?为什么? 5、这种交换体现了什么实质?通过这样的设问,步步深入,层层启发,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透过现象把握实质,由浅入深,能激发学生寻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进取心。既加深了学生对商品基本属性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的提问要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讲求时代性。
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的紧密,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地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提问具有即时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样,使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这样的课也才会有生动可言。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整堂课才有气氛。例如,我在讲“劳动者的主要权力与义务” 时播放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中的真实案例“谁毁了我一生”导入 新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例中九个打工妹中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最主要的是打工妹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懂得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是什么?那么什么是劳动者的权力和义务?其关系是怎样的?这样他们不但一下子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而且产生了学过这些知识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接下来的整堂课同学们的注意力都十分集中。
五、课堂教学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兼顾全局,具有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在上课过程中,往往担心基础较差的同学答不出问题而耽搁时间,从而忽略大部分学生,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没有积极性,只是消极等待,好象不关他们的事,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因此提问时,要照顾到大多数人。提出的问题既不要过浅,也不能过深,要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在提问时,我经常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X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自己的观点。” 有时还请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来重复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或者是进一步提出与刚才问题相关的问题来让其他同学思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课堂教学的提问要具有整体性。
提问要对教学过程 全盘考虑,作出整体性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其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关键是设计什么问题,怎样设计问题,如何使设计的问题具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典型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这是一堂课是否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欣赏与设计 篇9
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是师生互动的必然要求,是课堂知识落实的有力措施,教师必须做好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与操作。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借鉴他人的成果,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和运用,有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成功之处,也有脱离学生实际的失败之处,当然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指导教学,不断进步。
一.课堂教学的提问要精心设计,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问在知识关键处,突出课堂重点,在一堂课起到统领作用。在不严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有时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例如,在讲高三政治常识《前言》时,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政治常识讲述的内容,我围绕着课本上提到“政治常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我国国家制度为核心,以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提出问题,问:1、编写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为什么? 2、我国有哪些国家制度? 3、从制度上讲,如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渴望着寻找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简略地介绍课本内容,吸引学生的共同参与。
二.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新颖别致,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开讲的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政治课与别的科目有些不同,学生们或许已经把教材当故事看了,当我们拿着教材走进教室,学生们此时最关注的可能就是,老师会怎样来讲这一课?有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此时老师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将很难让接下来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充满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开讲会充满吸引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讲高一“家庭消费的主要内容”这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火火的北京》。然后提问:“刚才播放的歌曲叫什么名字?这首歌歌唱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们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就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你一言,我一句,都想发表自已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提问,使这堂课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为上好整堂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时必然有提到资本主义民主,如何对照资本主义虚伪的、有欺骗性的民主,讲清社会主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引用大量数据来说明的方法外,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跷跷板”漫画 ----- 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着“民主党”、“共和党”字样,他们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这表明美国政治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这就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两党之间的民主,是有范围、有层次的民主,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没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因而是虚伪的、表面的一部分人的民主。反之,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的真正民主。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政治课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精妙的发问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例如,讲哲学常识第六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员外家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分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1、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 2、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
三、课堂教学的提问要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学生答问中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答不上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处。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例如,我在讲政治常识第四课“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时,依据学生的思维梯度和层次,进行了如下的提问:1、什么是民族团结? 2、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 3、怎样坚持民族团结? 4、假如你是国家民政部门负责民族工作的政府官员,你将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在讲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的基本属性”时,为了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握经济学道理,更通俗地理解知识,我通过实物展示进行设问,以两个汉堡包与一支钢笔为例:1、 为什么需要交换? 2、为什么能够交换? 3、为什么在一定时期只能以这样的比例进行交换? 4、这种比例会出现变化吗?为什么? 5、这种交换体现了什么实质?通过这样的设问,步步深入,层层启发,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透过现象把握实质,由浅入深,能激发学生寻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进取心。既加深了学生对商品基本属性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的提问要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讲求时代性。
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的紧密,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地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提问具有即时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样,使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这样的课也才会有生动可言。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整堂课才有气氛。例如,我在讲“劳动者的主要权力与义务” 时播放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中的真实案例“谁毁了我一生”导入 新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例中九个打工妹中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最主要的是打工妹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懂得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是什么?那么什么是劳动者的权力和义务?其关系是怎样的?这样他们不但一下子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而且产生了学过这些知识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接下来的整堂课同学们的注意力都十分集中。
五、课堂教学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兼顾全局,具有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在上课过程中,往往担心基础较差的同学答不出问题而耽搁时间,从而忽略大部分学生,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没有积极性,只是消极等待,好象不关他们的事,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因此提问时,要照顾到大多数人。提出的问题既不要过浅,也不能过深,要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在提问时,我经常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X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自己的观点。” 有时还请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来重复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或者是进一步提出与刚才问题相关的问题来让其他同学思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课堂教学的提问要具有整体性。
提问要对教学过程 全盘考虑,作出整体性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其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关键是设计什么问题,怎样设计问题,如何使设计的问题具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典型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这是一堂课是否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欣赏与设计 篇10
本模块共设“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四个主题。“结构与设计”强调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问题,关注简单的结构设计;“流程与设计”强调对流程和流程优化的理解,以及简单流程和流程改进的设计;“系统与设计”则重在对系统的理解,以及运用系统的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问题的设计;“控制与设计”应注重理解控制的涵义和控制的应用,以及生活生产中的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四个主题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为它们涉及的是不同的技术领域;同时,它们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系统与设计”中整体与部分、独立与关联、优化的思想和方法,“控制与设计”中反馈调节的方法,“流程与设计”中流程改进的思想等等均可运用在其他主题的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中。模块中这些技术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与“技术与设计1”共同构成了本课程的选修模块的基础。
本模块的设计不再仅仅延用以点到点的经验和技能的线性积累方式呈现内容,而是试图依据非线性科学教育的论点,从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将技术与科学、技术与哲学、技术与文化内在地统一起来,形成有别于传统科学技术的独特的探究方法和实验手段,实现跨学科、跨文化的有效融合,重塑线性课程意义上的时空观、学科界线观和学生的能力观。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本模块力图通过展示给学生更为复杂、综合的案例和模型,引导学生发现并选择生活中有研究价值的、有足够挑战性的问题尝试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获得技术素养。本模块的学习,为高中生顺利地进入大学或社会搭接了一层友好的阶梯。
本模块教学中,教师要走出单纯的为了某一节课的教学,走向形成丰富的技术教学动机并从中挖掘技术教学的潜能,改变固有的对制度课程的服从和对教参等资源的依赖,形成对本模块理解的独到思想和话语体系,寻找技术设计教学和研究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欣赏与设计 篇11
第二章:流程与设计
第一节:认识流程
[问题引入]对于“流程”这个词,大家可能不会像“结构”那样熟悉,不知同学们能不能凭直觉说一说你们对“流程”的理解?
为了说明什么是流程,我们先来看两个实例。
一、两个实例
1.照片的冲印
仅管目前数码照相机已经非常流行,但传统的模拟照相仍然占有很大的份量。为什么?一是因为原来的模拟相机已经大量存在,二是电脑的普及还有一个过程。你们知道模拟感光相片是怎样冲印出来的吗?
冲印照片有如下的过程:
(1)将潜影变为显影――显影。装入相机的胶卷经过拍照曝光后,得到的是“潜影”。这种潜影不经过化学处理,是看不出影像来的。由此,首先需要将潜影片泡在“显影液”里,经过一段时间后,被拍照的影像才能在胶片上显现出来。这个过程,通常叫做“显影”。
(2)将显现的影像固定――定影。经过显影的胶片,还不能用来印制照片,因为这种胶片的影像容易被摸掉,不能保存。由此,要将显影后的胶片放在定影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后,才能用于照片的洗印。
以上两个过程,合起来称为冲片。它的作用是将感光胶片变为底片。
(3)从底片洗印出照片――印相。首先将感光纸通过底片进行曝光,再经过显影和定影处理,就了得到照片。
2.土豆的种植过程
土豆,学名马铃薯,土豆通常是用它的地下块茎来繁殖的。在每个马铃薯上都生长有许多个凹坑,俗称为芽坑,当条件合适时,这些芽坑内就会长出小芽来。人们用刀将一个马铃薯切成很多块,每一块上保留一个芽坑。这样的一小块,就是马铃薯的一颗种子。俗称“土豆栽子”。
种植土豆的第一个程序就是切出“土豆栽子”,这个程序叫做切种。
1.切种――准备“土豆栽子”。
2.布种。
先将疏松的土地“起好垅”,再在每条垅上按植株要求的距离(株距),挖小坑,然后逐个将“土豆栽子”放入小坑内,这就是“布种”。
3.掩种。这个过程的主要内容是,用就近的土将土豆种盖上,并轻轻将其压实。其目的是不让种子受到伤害,还可以保护未出土的嫩芽。
二、流程的涵义
1.对实例的分析:
上面我们举的两个例子,看起来相距甚远,一个是和化学有关的技术,一个是农业技术,但是,这两个过程却有着两个相同点,请同学们找一找,它们有哪两点是相同的?
(首先,它们的全部过程,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的过程,每个小过程,都有明确的任务。这些小的过程,我们叫它们为“环节”。比如显影环节,定影环节,切种环节等。
其次,我们看到,在过程的进行中,各环节都按时间顺序先后完成,不完成前一个环节,就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这种时间顺序,我们称为“时序”。)
小结1:环节:分法不一性,可分解性。
练习:请同学们想想,还有哪些时序是不可颠倒的?
如: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8分一->4分一->半决赛->决赛
时序,除了这种不可颠倒的以外,还有一种是可颠倒的,也就是说,几个环节的出现,谁先谁后都可以,都没影响。例如:我们将完成作业看成一个过程,那么完成第一题是一个环节,完成第二题又是一个环节,------,当所有的环节完成,也就是完成了所有的题目。那么,这些环节的出现没有必须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先完成哪一道题目都可以。
练习:请同学们举例,还那哪些时序是可颠倒的?
如:段考要考9科,每考一科看成一个环节,先考哪一科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由学校安排,这种时序是可颠倒的。
练习:请同学们举例,还那哪些时序是可同时进行的?
如:一边听音乐一边看报纸
小结2:时序:可颠倒、不可颠倒、可同时进行
2.流程的涵义
在对上面的实例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很多过程都有这种共同点,由此,我们就把“具有若干环节,且各环节是按时间顺序先后完成的过程”叫做流程。
3.为什么要研究流程?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流程?这是因为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和工作、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后多的流程问题,而流程又是和时间、目的直接相关的。如何以较短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工作,显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结果;同时,流程又是由环节组成的,不同环节又有其自身的任务,怎样改进环节,提高质量,又我们应该追求的。也就是说,学习和研究环节的目的是,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我们举一个学习的例子。
1)当你拿到一道一元二次方程题目 ax²+bx+c=0 时,你首先做的事是什么?如果你没有流程的观念,就会盲目地寻求解法。其实你首先应该做的事是用“判别式”δ=b²-4ac,来判断方程的解。即:当 δ=0时,知道它有相同的两个实数解;当δ>0时,有相异两个实数解;当δ<0时,方程无实数解。有了这样的判断之后,你解起来就会很有目的,方法也就出来了。
2)又比如,早上起来,你有三件事必须做:晨练、早餐、洗漱,如果从有益于健康及提高效果的角度出发,这三个环节应该怎样安排?可以肯定,早餐必须放到最后,晨练放到最前面。
由此可以看到,流程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和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生产直接相关。
如果再把“流程”和“程序”联系起来,那流程的意义就更重要了。在汉语中,事件进行的过程叫程序,事件进行的先后顺序叫程序,计算机的控制编码也叫程序,这些程序其实都和流程相通,因此,如何安排事件的过程,都得了解流程。当然,我们最主要的着眼点还是因为流程是技术活动的核心要素来学习和研究流程的。
三、流程的表达
教材p42列举了常用流程的表达方式,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并归纳出有哪些表达方法。并各自再举出一个实例。
文字表达:工序、会议程序。(优:清楚,明确。缺点:烦琐。)
表格表达:课程表、列车时刻表等。(优:简单,明了;缺:只能描述简单的、线性的流程。)
图示表达:公交车的线路图、公园游览线路图等。
程序图表达:计算机编程。
结构图表达:比赛程序(世界杯)。
四、生产中的流程
生产活动是技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而流程又是技术活动的核心要素,因此,流程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在工农业生产中,是根据什么来组织生产呢?在技术与设计1中,我们已经知道,工厂中的加工活动,都是根据工序来进行的,工序实际就是一个流程的文字表达。所以,流程就是企业管理、生产组织的依据。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各式各样的流程,比如,加工流程、装配流程、包装流程、检验流程、原料采购流程、产品仓储流程、销售流程等等,教材p45列举的软皮椅的生产流程,请同学们看看教材。生产中的这些流程,都是一种物质资料的流动:原材料――零件――部件――产品――商品,物质资料的这种流动称为“物流”。
“物流”是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的一门知识。什么是物流?简单地说,物流就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一种物理性流动。这种流动,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流动。也就是说,生产中的流程是一个增值的过程。这种增值,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
时间价值:
时间价值的获得有以下几种方式:
(1) 缩短时间创造价值。缩短物流时间,可获得多方面的好处,如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增加物的周转,节约资金等。马克思从资本角度早就指出过:“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这里,马克思所讲的流通时间完全可以理解为物流时间,因为物流周期的结束是资本周转的前提条件。这个时间越短,资本周转越快,表现出资本的较高增殖速度。现代物流学着重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采取技术的、管理的、系统的等等方法来尽量缩短物流的时间,从而取得高的时间价值。这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流程的价值之一。
(2) 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需要和供给普遍地存在着时间性差。
例如: 粮食生产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即使人类已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创造人工条件使粮食种植不受季节影响,但周期性仍是改变不了的。这就决定了粮食的集中产出(一般是在秋天收获粮食),但是人们的消费是一年365天,天天有所需求,因而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时间差。
又比如,水泥工厂、钢铁厂一旦点火,生产就必须连续进行,每时、每天都在生产产品,但是其消费却带有一定时间隔的集中性。也就是说,有时需要很多,有时又不需要。
再比如,凌晨磨制的鲜豆浆只能在上午出售;前日采摘的菜、果只能在次日上市等等,都说明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可以说这是一种普通的客观存在。
如果弥补了这个时间差,商品就能取得自身最高价值,就能获得十分理想的效益。但是商品本身是不会自动弥合这个时间差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集中生产出的粮食除了当时的少量消耗外,就会损坏掉、腐烂掉,而在非产出时间,人们就会找不到粮食吃;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集中施工季节就会出现水泥供给不足,造成停工待料,而其他不消费季节生产出的水泥便不会无处可放,最终损失掉。由此就必须安排“仓储流程”和“保鲜流程”。 用以弥补,或者改变这种时间差,以实现其“时间价值”。
(3)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前面说的“加速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这一规律,以尽量缩小时间差来创造价值,这是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的。 但是,在某些具体情况下也存在人为地能动地延长物流时间来创造价值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待价而沽”。当然,一般来讲,这是一种特例,不是普遍的规律现象。
场所价值:
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往往处于不同的场所,也就是说,“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由于改变这一场所的差别,创造的价值叫做“场所价值”。
物流创造场所价值是由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场所价值”的获得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1)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之一,往往是通过集中的、大规模的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一个小范围集中生产的产品可以覆盖大面积的需求地区,有时甚至可覆盖一个国家乃至若干国家。通过物流将产品从集中生产的低价位区转移到分散于各处的高价位区有时可以获得很高的利益。例如,现代生产中钢铁、水泥、煤炭等原材料生产往往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吨的大量生产密集在一个地区,汽车生产有时也可达百万辆以上,这些产品、车辆都需通过物流流入分散需求地区,物流的“场所价值”也依此决定。
(2) 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和上面一种情况相反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也不少见,例如粮食是在一亩地一亩地上分散生产出来的,而一个大城市的需求却相对大规模集中,一个大汽车厂的零配件生产也分布得非常广,但却集中在一个大厂中装配,这也形成了分散生产和集中需求,物流便依此取得了场所价值。
(3) 从甲地生产流入乙地需求创造场所价值。现代社会中供应与需求的空间差比比皆是,十分普遍,除了大生产所决定之外,有不少是自然地理和社会发展因素决定的,例如农村生产粮食、蔬菜而异地于城市消费,南方生产荔枝而异地于各地消费,北方生产高粱而异地于各地消费等等。现代人每日消费的物品几乎都是相距一定距离甚至十分遥远的地方生产的。这么复杂交错的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差都是靠科学合理地安排物质资料的流程来弥合的,同时也就创造了商品更高的价值。
应该指出的是,“物流”和“流程”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在在生产中的某些阶段上,它们是可以相融的。
[练习]:
1、下面关于流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在生产活动中,针对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要求,往往会有响应的流程。
b、流程有几个或多个环节组成。
c、流程中各个环节出现的时间顺序是不能改变的。
d、流程是指若干环节随着时间变化,依序完成的进程流。
来源:
欣赏与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2、了解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3、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正确技术设计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及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思维品质培养目标:
打破学生对设计的神秘感,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教学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从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考察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及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建议教学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师生互动交流为教学主线,提供直观形象及丰富多彩的教具和图片及详实的技术资料对教学进行辅助,力求以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和师生“讨论”为课堂主线,从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中的实例出发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浅简到深繁、由易到难地参与讨论和分析,感受设计的重要性,领会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培养设计的兴趣及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手机、等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
设计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技术的世界,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创新和改进都离不开设计,设计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设计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快乐和事业进取成功的意义。因此,设计于我们就象说话走路一样自然,也象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多媒体展示图片]:室内装修设计图、建筑设计图、服装设计图、及各种生活技术产品设计图(主要以电话技术发展史收集图片为例:手摇电话――拨号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大哥大手机――具备各种功能和新颖款式手机等)
[结论]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设计。
(三)授新课
一、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引导学生从上述展示的图片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设计具有丰富的内涵,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化及创造性活动。一项技术的创新需要设计,一个技术产品的更新需要设计,一项新工艺的改进也需要设计。
[阅读案例] 1、书写工具 2、电动剃须刀
[分组讨论] (1)根据上述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和以上两案例,谈谈设计对技术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价值?(2)设计促进技术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想到哪些?
汇总: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设计既要照顾实用的价值,体现出技术的魅力,同时也要考虑到美观的要求,体现艺术的风采。
[多媒体展示] 一组服装设计图片,引导学生注意服装设计的一些设计细节和小亮点。比如,面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款式的特点,甚至扭扣的处理及一些装饰性的配件点缀……处处都体现出设计的美感和技术的魅力。
[案例阅读] 环保餐具的设计
[思考] 通过环保餐具的设计,你能否得到启发,谈谈生活中可以利用哪些农副产品中不能被食用的部分创造性地设计制作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具?
[结论] 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富有创造力的设计赋予了技术新的品质,使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可能。
二、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案例阅读] 达・芬奇的飞行器
[提问] 达・芬奇设计的飞行器在当时为什么没有得到应用?
结论: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其设计的要求,所以达・芬奇设计的飞行器没有得到应用。
[案例阅读] 灯具
[思考] 请大胆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灯具的设计还将会有什么新发展?
[结论] 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作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可以设计得以实现。
三、设计的丰富内涵
设计有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之分。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指的是综合设计。以电视和冰箱的设计为例加以说明技术设计主要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和工艺的重要性;以服装设计和雕像设计为例说明艺术设计侧重于欣赏、审美、色彩、造型等更注重感觉的需求;以建筑设计和手机设计说明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和谐统一来说明设计的丰富内涵。
可以请学生再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设计,说说主要侧重的是什么设计?细细体会设计的丰富内涵。
[阅读教材] 第30页 “设计的丰富内涵”一段
[马上行动] 根据上文提示,请试着归纳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侧重点。
技术设计:功能、结构、材料、 、 ……
艺术设计:色彩、造型、 、 、 ……
四、小结:
五:巩固练习:31页第1题
一、设计的丰富内涵
1、引领学生根据上面展示的设计图片,进行分析,得出:
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设计既要照顾实用的的价值,体现出技术的魅力,也要考虑到美观的要求,体现出艺术的风采。
2、归纳出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侧重点:
技术设计:功能、结构、材料、工艺等(技术的目的性)
艺术设计:色彩、造型、美感等等(感觉的需要)
(我们这里学习的“设计”侧重于技术产品的设计。)
二、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nbsp; 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nbsp;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密切,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nbsp; 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nbsp; 设计促进设计的平台。
【案例分析】
(1)灯泡的发明和发展
(2)环保餐具的设计
(3)建筑技术的发展(洞穴―木制建筑―石建筑―水泥建筑)
【案例讨论】
1)、结合以上案例分析,谈谈设计对技术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2)、设计促进技术的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想到哪些?
结论:一项技术的创新需要设计,一个技术产品的更新需要设计,一项新工艺的改进也需要设计。
三、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作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
【案例阅读】
达芬奇的飞行器
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阔的发展空间,使设计的主题更加丰富,设计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设计的效率更高。
【案例分析】
灯具 电视
【思考】
请大胆设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还将会有什么新发展?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4)、技术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5、出示课后练习提纲:
课文p027《练习》-2。
6、本章小结: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欣赏与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欣赏由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并了解图案的排列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3.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图形的美,会用基本的几何图形设计有规律排列的图案。
教学难点:
发现图案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水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展示一件衣服
师: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衣服上有学过平面图形。
2.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设计由这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漂亮图案。
出示课题:欣赏与设计
二、欣赏图案
1.欣赏课本上的6幅图案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图案,请看。漂亮吗?请仔细欣赏,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和你同桌说说它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用了什么颜色?
2.交流汇报
(1)由2名学生选择喜欢的图案回答。
(2)教师指定一幅图案学生回答。
师:喜欢第5幅的同学请举手。这幅图案用了什么图形?(三角形、六边形)红色的六边形由几个三角形组成?(6个)在红色六边形的周围你还发现了什么?这幅图案像什么?
三、生活中的图案
师:这些漂亮的图案都是来自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你在哪里见过像这些一样由平面图形组成的,有漂亮颜色的图案呢?
学生回答:地板砖、衣服、广场等。
四、找规律
师:咱们学校新建的厕所还没有合适的地板瓷砖图案,校长想请全校的同学都来出谋献策。淘气已经设计了一幅,大家请看。(课件出示方格图案)
1.在这幅图案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有正方形,还有4种颜色。
2.观察这4种颜色的排列规律。
①第一行第5个正方形是( )色,第一行第8个正方形是( )色。第11个呢?
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好办法能很快算出来?可以互相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横着看图案的颜色排列规律。
②第一列第6个正方形是( )色?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竖着看图案的排列规律。
3.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4.想象一下,如果继续画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展示画下去的图案)
五、设计图案
1.师:刚才这幅图案是淘气设计的学校厕所瓷砖图案的效果图,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你想设计吗?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怎样设计?
2.设计要求
(1)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
(2)图形的形状、颜色排列要有规律;
(3)设计的图案要美观大方。
3.学生设计图案
4.展示学生作品
师:请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师:谁来说说他设计得怎么样?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丽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欣赏与设计 篇14
第二章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第一节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教材版本】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设计理念】
从生活实际和哲学辩证的角度出发表达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辩证阐述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及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指明设计具有丰富的内涵。这节内容对本册教科书涉及的设计进行了界定,有选择性地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重要知识进行介绍。它是本册教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内容。
1课时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通过第一节内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由第一章的技术介绍向设计进行过渡。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本节是一个基础性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的重要性,激发对设计过程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结合学生生活中、身边的实例,使学生充分理解技术与设计间的辩证关系。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由于高一年级的学生较初中时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在发展起来,为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学习,学生对技术已经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基本形成了正确对待技术的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理解了“技术为人服务”的技术理念。
3.非认知因素分析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蕴涵着一定的科学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容易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开阔眼界,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2)了解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3)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2.过程与方法
培养辨证思维,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开阔眼界,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和想像力,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技术与设计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的侧重点不同。
【教学资源】
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案例分析和图像视频演示,还要准备电熨斗、电吹风和一些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思路】
1、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案例分析,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3、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对技术设计的情感;
4、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欲望。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第一章学习,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要产生解决方法,主要通过设计这个手段。因为通过设计,人们可以把自己或他人的创造性想法具体化,制定出可供实施的具体技术方案。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章的内容――技术世界中的设计。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的内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和技术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首先,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看图片:航天技术、室内装潢、建筑技术、雄伟的大桥、服装发型、日用产品。
什么是设计的涵义?
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学生阅读案例:
书写工具
“1884年,英国的沃特曼设计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钢笔。此笔的端部可以卸下,用一个小的滴管即可将墨水注入毛细管。这样,钢笔就可以自由吸水了。钢笔的设计是对鹅毛管吸水技术的改进,而用小圆珠代替笔尖的设计则使得圆珠笔技术得以诞生。如此,制笔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书写工具(笔)的发展过程:鹅毛笔 蘸水钢笔 蓄水钢笔 圆珠笔。
电动剃须刀
“电动剃须刀之初体积很大,携带不方便。于是有人设计出一种不巧、便携式的电动剃须刀,这一设计推动了电机微型化技术的发展。”
剃须刀的发展过程:手动剃须刀 大型电动剃须刀 小型便携电动剃须刀。
讨论:
(1)结合以上案例,谈谈设计对技术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价值?
开始的剃须刀体积很大,使用、携带不方便,人们就想设计一种轻便的剃须刀。可剃须刀的主要部件是电动机。因此,电动机必须微型化。无疑,这一设计就促进了电机微型技术的发展。
(1)设计是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设计促进技术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想到哪些?
(p011 的助听器的例子、手机、收录机到现在的mp3、建设技术、信息技术等等。)
教师介绍:录音笔和血管机器人的设计促进了超微技术的发展,现在清华大学已经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最细的马达,直径1mm ,长5mm,重36mg)
请看案例
环保餐具的设计。(快速阅读)
“塑料包装袋引起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并且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人们希望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可降解无污染的餐具正是为实现此目的而设计出的一种替代品。其主要原料为价廉、易得的农副产品的不被食用的部分,利用小麦、玉米、稻米、高粱、红薯等各种农作物的秸杆、稻壳、花生壳、杂草等,制成各种可供一次或多次使用的盒、筷、杯、盘、碗、勺等餐具。环保餐具质硬、耐热、卫生、无污染,而且使用后还可以作饲料或有机肥料。”
讨论:
分析设计在技术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设计,可以将技术的潜在价值发挥出来,使科技成果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填空:
环保餐具的新品质是 设计 赋予的,是通过 设计 实现的,说明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3)设计促进技术更新。
富有创造力的设计赋予了技术新的品质,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酒精能源、氢能源、太阳能的利用。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的设计、绿色设计等等。教师展示图片。)
总结:
1)设计是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3)设计促进技术更新。
2.技术的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达.芬奇(1452-1519)。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 ...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达・芬奇的飞行机飞上天了吗?为什么?
现代飞机机翼应用了物理学中“空气流速与气压的关系”以及飞鸟翅膀结构原理,这些都是人类在近代所研究出来得科学知识,在飞机的设计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当时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设计要求。
可见,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可以使人们的设计得以实现。只有技术发展了、进步了,我们的设计才更容易实现。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基础)。
在人类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就渴望着象飞鸟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例如:嫦娥奔月、透视眼镜、夜视眼镜、《封神榜》中的雷震子、辛环背上有翅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个筋斗便是十万八千里,还有神仙们腾云驾雾等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自行车的发展史
自行车的简洁形式是在几个国家中一系列试验和发展的结果。最早的自行车是源于法国的“玩 具马”,骑车人用双脚蹬地,推动车子前进,这奠定了自行车的基本原理。大约在1860年左右,出现了一种杂耍单车,它有一大一小两个车轮,用踏板直接驱动大轮,之所以采用很大的主动轮,是为了保证车子有足够的速度并保持平衡。这种杂耍车骑起来是很危险的,需要非常敏捷和熟练的技巧。1870年后出现了链条驱动的自行车,使自行车的安全性得到了改善。1880年,无缝钢管开始批量生产,使坚固的轻型框架的生产成为可能。英国考文垂市的约翰斯达雷于1888年利用这种轻型框架生产出了第一辆现代自行车--“安全”自行车,“安全”自行车的成功有赖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发展。这种车的基本形式至今仍广为流行。现在,人们已经设计出了可折叠的自行车.
《灯具》这一案例分析
(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灯具》这一案例分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灯具的设计还将会有什么新发展?
未来的灯具将配有遥控器,能够根据房间的需要变换形状和颜色。而不像现在的灯具这样单一和固定不变。
发光手掌(引导:仿荧火虫,把荧火虫的发光基因移植到人身上);
发光树(评:此树如果培育成功,将给照明工业带来一场革命――街道和公路两旁都种上发光树……[学生倍感自豪,全班由此兴奋起来]);
透视灯(笑评:你发明了这种灯,在你眼里我们都是不穿衣服的[全班大笑],学生:我用在科学研究和军事上,教师:希望你尽快设计出来,很多科学家在等着用呢);
阿拉神灯(想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灯)(评:那太好了,考试时想考100分就考100分……,[全班大笑]);
长寿灯、美容灯、减肥灯、人体增高灯、发光墙、沐浴灯、发光眼、发光纸、情绪感应灯、思想感应灯、雷电灯等等。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设想,对学生设想出来的灯具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给予相应的评价。
最后,教师介绍以下内容:第一代计算机,它的主要部件是真空电子管,体积庞大。当发明了晶体管后,用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它的体积缩小了许多。接着,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相继发展,电脑的体积越来越小,运算速度越来越快。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新的集成电路材料,即分子开关材料,那时,电脑的体积将被设计得更小,也不再用电能驱动,而是用光驱动了。
总而言之,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使设计的主题更加丰富,设计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设计的效率更高。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使人们不断考虑如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改进现有的产品。发展的技术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例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设计,改变了设计的技术手段,改变了设计的程序和方法;电脑、扫描仪、打印机使得设计手段更加便捷、丰富。
小结: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
(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能够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教师):应该说,人从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就开始了设计。例如早上起床,是先穿衣服呢,还是先刷牙?下午第三节下课后,是先去打饭呢,还是去球场踢球?等等。那么,这是不是我们这本书里指的设计呢?
技术世界里的设计指的是技术设计。它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设计不同。技术设计是根据技术的根本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展示雕像、珠宝、电饭煲、候车亭、电熨斗、电吹风等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技术设计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是技术设计吗?
教师总结:艺术设计一般只侧重于欣赏、审美,更强调感觉的需要。技术设计往往不但要考虑它的实用价值,而且还要考虑到美观的要求,也就是技术设计要与艺术设计相结合。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是紧密联系的。
让学生填写“马上行动”――
根据上文提示,请试着归纳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侧重点。
技术设计: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操作、实用、寿命、舒适、安全、成本、环保等┅┅
艺术设计:色彩、造型、线条、欣赏、审美、视觉效果、音响效果┅┅
小结:
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操作、实用、寿命、舒适、安全、成本、环保等
艺术设计侧重于色彩、造型、线条、欣赏、审美、视觉效果、音响效果等
通用技术的设计侧重于技术产品的设计
布置作业:
李静是高一年级某班的同学,现在她碰到了一个难题:入秋以后,风很大,衣服晾晒在窗外,老被风吹掉在楼下,要不就是和别人的衣服缠绕在一起,挺令人心烦的。你能帮她设计一种不怕风的衣架吗?
p027 的作业
1.实际上“隐形篱笆”的设计很早就有了,联想《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为唐僧画的“圈”。但现在这种设计才实现,就说明了设计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2.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唱片被设计出来,它采用激光束照射唱片上的音槽,不会发出摩擦声,播放的乐曲优美纯净、自然动听,如同乐队和演员就站在眼前演出一样。并且,唱片设计采用激光技术后,其录入信息大大增加,一张唱片可以存储一个小时的节目。
说明了技术的进步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