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精选13篇)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精选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精选13篇)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篇1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前,学生曾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过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呈现出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和发现美,较清晰地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与创新的兴趣与欲望,为接下来的 “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节课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编排注重以下两点:1、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3、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一一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特点: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

  知识基础:1、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

  生活经验: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学习困难:学生在表述基本图形的旋转过程时,不会表述,容易出错,且表述不完整或不到位。

  学习兴趣:虽然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学生对美丽图案感兴趣,对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感兴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表述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3、运用观察、操作、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会较完整地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

  2、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3、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并明确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这将为学生设计美丽图案及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依据: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实际练习时,一定会出现学习困难,所以我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主题图中的基本图形,小三角形,“试一试”的三种图形等。

  学生准备:方格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持风车,边转动边哼唱《大风车》歌曲疾步走上讲台。

  师:(与学生共同唱完第一小节后)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

  师:那么,谁来说说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呢?

  (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开始,由学生熟悉的“风车”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充满好奇,带着思考进入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1、认识“旋转的中心点”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风叶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预设:围绕一个点来旋转的。

  应对:对。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一个点来旋转,这个点叫“中心点”。

  (板书:中心点)

  2、认识“旋转的两种方向”

  (1)课件出示风车和摩天飞轮

  师:风车是要围绕中心点旋转,摩天飞轮也是要围绕中心点旋转;那请同学们再来观察它们的旋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方向不同。

  应对:风车朝右方旋转,摩天飞轮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

  (板书: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请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和钟表上指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与它相反的方向叫“逆时针方向”。

  (教师板书两种方向,并与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两种方向。)

  3、结合钟表指针的旋转,认识“旋转的角度”

  (1)请学生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3

  师:指针旋转了多少度?

  预设:90度

  应对:你怎样判断出指针旋转了90度呢?

  预设:指针刚开始指向12,然后又指向3,刚好形成直角。

  应对:看指针旋转前后所形成的夹角来判断旋转的角度。

  (板书:角度)

  (2)请学生完整地叙述指针的旋转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指针的旋转过程?

  【要求学生重点突出中心点、方向、角度】

  师:其实,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风车、摩天飞轮以及钟表上指针的旋转,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二)欣赏图案,体悟旋转的特征

  1、欣赏图案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并动态演示数学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想不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美丽的图案。

  2、观察主题图

  师:观察这个图案后,你发现了哪些特别的地方?

  师:比如图案中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师:那么相同的有几部分?

  师:其实这个图案可以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请你们观察每一部分中的小图形,它的形状改变了吗?

  师:大小变了吗?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变了呢?

  预设:位置变了。

  师:同样,这两个图案也可以分解为四部分,每一个小图形的形状、大小全都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分解过程】

  师:我们把整个图案中的一小部分图形就叫做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请学生欣赏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旋转的特征“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师:同学们,请你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使图形a到图形b的位置上,再到图形c、d的位置上呢?

  预设:旋转。

  师:你能试一试吗?请拿起你手中的基本图形,先放到方格纸上,你试着旋转,看能旋转到图形b的位置上吗?

  【请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确定好中心点,在方格纸上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

  (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师:在旋转过程中,你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同学注意呢?

  预设:都要绕着中心点旋转。

  应对:谁来指一下中心点?

  预设: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你再试着将图形旋转到图形c、d的位置上。

  师:请看大屏幕,看看它的操作跟你的旋转过程、方法一样吗?

  师:好。我们再来细心观察每一次的旋转过程。

  2、观察图形旋转过程

  (1)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2)请学生思考:图形 a 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样判断旋转了90度呢?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3)请学生填写图形a的旋转过程。

  【课件出示:图形a绕 点 方向旋转 得到图形b。】

  (4)请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图形a怎样旋转得到图形b。

  (5)课件演示图形b和图形c的旋转过程,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

  (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要求叙述中关注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请学生用基本图形试着旋转,经过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三要素的认识。

  3、拓展视野: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出来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而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请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旋转过程。】

  师: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后,都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另一个图形旋转过程展示,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了一个美丽的图案。而且,在旋转时,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然后还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才能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学生充分操作学具,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会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三、实践体验

  1、找一找

  师:通过上面老师和大家的学习,接下来老师想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请学生打开书55页,拿出学具--小三角形,按老师的要求来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订正。

  (4)讨论:旋转中心的不同。

  (5)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2、说一说

  (1)课件出示题目,先请让学生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蓝色三角形怎样旋转到粉色三角形的位置上?”

  (2)集体交流、订正,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要求叙述三要素,并理解旋转180度。)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请学生观察旋转过程,并理解旋转180度。

  3、填一填

  (1)请学生打开书,看一看第2题,独立填写3道小题。

  (2) 集体交流、订正。

  (3)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4)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的理解,能准确填空,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4、转一转

  (1)请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请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请学生上台演示以不同中心点旋转的过程)。

  (3)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当作中心点来旋转。

  (4)请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道题。

  (5)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6)讨论:后两道题的方向。

  (7)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中心点、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设计意图:请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同时请学生体会“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中心点来旋转”,“ 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中心点、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5、画一画

  (1)请学生在作业纸上,将图形a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图形b画出来。

  (2)同桌互相检查。

  (3)集体订正,交流。

  (4)师小结:在画图形a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图形b时,要从中心点出发开始画,要按照顺时针方向,还要看与中心点相连接的两条线段的夹角是否是90度,两条线段在原图中占几格,旋转后的图形也要占几格。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设计“找中心点、确定旋转角度和方向”等类型题,让学生大胆地实践,想一想,转一转,说一说,应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你最感兴趣的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悟吗?

  (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并探究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高老师你好!用了两个多小时看了你的教学设计的整个网络研讨过程(有的地方看的很粗略),很感动。你五易其稿,不断接受意见,认真调整、大胆实践,真正经历了一次互动交流、实践探索、反思提高的过程,也是我们举办这样活动的目的所在。你用心,你投入,你的背后有一个鼎力支持你的好校长和优秀的教研团队,你虽然辛苦,但也是最幸福的,祝你取得好成绩!

  我来的比较晚,你已经到第五稿了,教学设计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来了,好的方面比比皆是,我不再赘述,只把不同声音留下,可能有些苛刻,请你谅解!

  1.关于重点和难点的问题。

  我还是同意小李老师的意见,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仍然是“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这是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达成的数学技能,在三维目标里,应放在第一条中。相对于这个重点,学生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应是对三要素的确定,三要素的分析想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能突破这个困难,即知道了中心点、向那个方向旋转、旋转的度数,就基本保证学生能在方格本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了。所以我认为,重点和难点要调换一下。另外,难点都是相对于重点来说的,你确定的“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会较完整地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这不是对于重点的难点,这只是作为一种了解的内容而已。

  2.关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已经分析得很到位了,特别是学生的解读。首先我认为行文风格要一致,学情分析不要分成5个方面,显得琐碎,要么一气呵成,用标点来体现层次性;用么用两个标题就可以了,如“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征”(思维特征,兴趣特点等),二是“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学习困难等)就可以了。

  教材分析一般要阐述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知识的本质,教材编写的特点等。你的教材分析得比较全面了,但还是感觉有的地方阐述得不到位,不够突出重点。如教材的地位中关于空间观念的培养问题阐述得不够,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方位想象能力非常好的一个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这个内容,现在编写进来,主要意图是什么,需要进一步结合课程标准进行阐述。

  3.关于引课和三要素的教学

  个人认为关于三要素的感受,要在学生观察分析中、画图操作中逐步感受,最后渐渐清晰清晰三要素,是归纳的学习方法。我没有教过这节课,但我觉得,中心点的确定是不成问题的;方向就是以时针和分针的为标准,一致就是顺时针,忘了就想想钟表的指针,规定的,记忆的,放前放后效果都一样。其实,对于设计来说是不影响效果的;旋转90°,需要多积累,不是告诉一次就解决了。你这样教学是非常扎实,鲜明,但你也在前几稿反思中提到,教学时间紧张,想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这个教学重点移到第二节课,后来又勉强拿了回来,但不是在最佳的教学时间学习的,当然,这与你前面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有关。

  所以我认为引课现欣赏几组漂亮的图案,生活中,纯唯美的,让学生惊讶,感到数学的美与神奇。素材到网上找,或到书中找,有一套美国教材《happy数学》里面有好多这样的变换图案,我曾经看完后被感染了,找了几个典型的,放大后转载相框里,放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房的墙上了,意思是这个图案是数学与计算机的整合。我想你的学生看到后也会惊讶产生探索的欲望。

  然后选取三个典型的,制成卡片,让学生在小组里或独立分析观察,提出问题:“你认为这些图案可能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分析几个,活动几个,可能有几种方法,可能有错误的想法,不要紧,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引导,是学生看到基本图形,看到旋转,知道绕着中心点就可以了。

  这样10分钟左右,就可以进入到重点内容的学习环节了。师:同学们想设计这么漂亮的图案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方格本上探索“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的画法

  4.关于教学方式

  看完你第五稿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有一点遗憾,很多问题都是都被嚼碎了,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小了,学生的自主性就不强了,个性的体验和方法就少了。你可以设计一个或两个比较开放一点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尝试。

  5.关于观察、操作、想象的教学顺序问题

  有几处的设计都是先操作,后说一说,再画一画。我认为,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很多时候(难度不是特别大),应该是先想象,后操作,再说一说。操作一是为了验证刚才的想象,也是积累表象。如果操作后得到了答案,那么空间观念的培养就要打折。交流要尽量往后放,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先独立思考很重要。

  不对的地方,多多谅解!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篇2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本活动呈现的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方格纸上图形的变换过程的观察与交流,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教材安排了四个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用语言描述每一次变化中每一个图形的变换过程。如第一次变化,可以是图a向右平移两格,图b向下平移两格,图c向上平移两格,图d向左平移两格,这样就得到了风车图形;还可以通过旋转和平移得到风车图形,即图a逆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右平移两格,其他几个三角形作类似的旋转再平移即可得到风车图形。第二次变化,可以是左上角的三角形先向下平移两格,再向右平移两格,右上角的三角形先向下平移两格,再向左平移两格。第三次变化,可以是最左边的三角形向右平移两格,最右边的三角形向左平移两格,中间两个三角形分别向上平移两格。第四次变换,可以是左下角的三角形先向上平移两格再向右平移两格,其他三个三角形作类似的平移即可。为了学生叙述方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变换得来的图形标上字母。

  教学时,可以按照“想一想、做一做、再想一想”的过程,鼓励学生先独立想象,再摆一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最后再回想图形的变换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图形的变换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可以让学生剪几个一样的三角形,让每个学生自己进行操作,通过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再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变换的过程。这里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它不仅仅能帮助困难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能验证想象的过程,同时操作和想象的结合也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二是在图形的变换中,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产生不同的变换方式。每一次变化可以有不同的变换方式,如第一次变化可以只通过平移,也可以旋转与平移结合。再如第四次变化,除了上面提到的变换方式外,还可以这样变换:左上角的三角形绕正方形最上面的顶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旋转90°,再旋转90°就可以变换到最初的图形中b的位置,其他几个三角形也可以类似地旋转。所以当学生出现不同的变换方式时,教师应给予鼓励。三是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说一说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本单元的很多内容和习题都是可以通过操作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操作思考问题,并把操作、思考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试一试

  本题是用七巧板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换成新的有趣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图中三个图形进行了变换,即3号图形先向右平移两格,再向上平移6格;5号图形是先向上平移6格,再逆时针方向旋转90°,再旋转90°得到的;7号图形是先向上平移8格,再顺时针方向旋转45° 得到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着图形想一想,也可以摆一摆,再说一说图中的几个图形的变换过程。然后,可以组织学生用七巧板通过平移或旋转再摆成一个图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先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自己的理解。

  练一练

  第1题

  本题是基本题,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写一写、说一说。

  (1)图a向右平移8格得到图形b;

  (2)图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c;

  (3)也可以先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右平移8格。

  第2题

  图形a向右平移7格可以得到图形b,图形b沿直线mn作轴对称图形可以得到图形c。

  第3题

  应让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变换的过程,变换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可以是图a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b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c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图d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篇3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1。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三年级下册)

  2。图形的变换(四年级上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图形的变换

  2。图案设计

  3。数学欣赏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4课时。

  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两点:

  一是要能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经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二是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评价时,应注意选择的基本图形不要太复杂,变换过程应在方格纸上进行。

  课题 图形的变换(一) 第 1 课时(总第24 课时)

  学材分析

  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

  (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变换:平移和旋转”。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件演示)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边叙述边出示小兔搬家图)下面就跟着杨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看,来了三只――小兔子。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小兔子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

  一只小兔子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子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子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

  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3)练一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

  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

  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

  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用手势比划比划

  小组合作,对游乐项目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方法。

  学生进行判断。

  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移或者旋转的运动。

  学生听故事,并注意观察。

  指名学生汇报: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汇报,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学生回答

  先填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汇报交流

  学生尝试先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请一个画得最快的学生把作业进行展示并说出画法。)

  学生先画后汇报是怎么画的。

  学生独立画出,并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交流、画画。

  学生汇报

  教学反思

  单方向平移学生掌握较好,但平移方向变换部分学生有困难。

  课题 图形的变换(2) 第 2 课时(总第 25 课时)

  学材分析

  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准备

  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出示一个美丽的大风车,问孩子们:“喜欢吗?”其它它是由图1变换而来的,你知道是怎么变换的吗?(答案多样,只要是对的,都应鼓励)。可以是图a向右平移两格,图b向下平移两格,图c向上平移两格,图d向左平移两格,这样就得到了风车图形;还可以通过旋转和平移得到风车图形,即图a逆时针方向旋转 90°,再向右平移两格,其他几个三角形作类似的旋转再平移即可得到风车图形。

  出示(3)、(4)号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这两副图是如何变换得到的。尝试用语言描述每一次变化中每一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3)号图可以是左上角的三角形先向下平移两格,再向右平移两格,右上角的三角形先向下平移两格,再向左平移两格。(4)号图可以是最左边的三角形向右平移两格,最右边的三角形向左平移两格,中间两个三角形分别向上平移两格。

  如果我想从(4)号图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又该怎么办?

  可以是左下角的三角形先向上平移两格再向右平移两格,其他三个三角形作类似的平移即可。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试一试:“七巧板图”,师介绍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

  观察图形,从左图到右图,变换了几个图形?是如何变换的?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师小结:图中三个图形进行了变换,即3号图形先向右平移两格,再向上平移6格;5号图形是先向上平移6格,再逆时针方向旋转90°,再旋转90°得到的;7号图形是先向上平移8格,再顺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的。

  三、拓展练习

  (1)书p35页,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写一写、说一说。

  a、图a向右平移8格得到图形b;

  b、图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c;

  c、先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右平移8格。

  (2)圆形a如何如何变换得到图形b。

  图形a向右平移7格可以得到图形b,图形b沿直线mn作轴对称图形可以得到图形c。

  第3题

  如可以是图a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b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c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图d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

  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仔细观察,并尝试着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每一次变化中每一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学生回答。

  “想一想、做一做、再想一想”

  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每一次变化中每一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学生回答

  注意倾听

  看着图形想一想,也可以摆一摆,再说一说图中的几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写一写、说一说。

  学生完成

  独立观察,说一说变换的过程。

  教学反思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但学生对旋转后方位确定不准确。

  课题 图案设计 第 3 课时( 总第 26 课时)

  学材分析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学情分析

  上节课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进行了复习,并初步学会了综合运用,一些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学习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尺、圆规、彩笔、方格纸。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欣赏2008年奥运会会徽,提问与之相关的常识;上网浏览部分历届奥运会会徽,思考这些图案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并交流感受。  

  二、合作探究、自主探索

  1、欣赏图案:杜甫草堂的窗格子图案,感受生活中的图案美。引导学生分析花瓣图案是如何由简单图形a经过图形变换得到的,   

  2、操作演示   

  (1)媒体演示四花瓣的作图过程,教师讲授四花瓣图案形成的基本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具体的操作步骤;要求学生思考:四花瓣相邻两个顶点与圆心所成的角是多少度?根据媒体演示的方法,你能将一个圆周四等分吗?能将一个圆周三等分吗?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媒体动态演示探究上述问题的过程,验证学生得出的结论。

  3、合作探究屏幕展示两个图案,要求说出这两个图案是如何画出来的。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搞清做图的方法和关键。

  三、尝试创作

  1、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完成下面一题:以给定的图形“○○、△△、=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

  2、作品互评展示学生所画的图案,就创意和构图进行自评和互评。

  3、完成课本第35页,练一练。

  四、小结   

  1、.结合生活中许多美丽的图案,让学生谈谈感受和体会;   

  2、通过对一些简单图案的设计,学生有何收获?   

  五、作业请学生们完成两道习题:   

  1、在方格纸上利用圆规作出下图所示的图案。图中有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请用基本的几何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弧等),为班级“学习专栏”设计一幅题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报头图案。

  欣赏2008年奥运会会徽,回答相关知识,并说说图案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欣赏图案:杜甫草堂的窗格子图案,感受生活中的图案美;

  并能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

  交流讨论

  给定的图形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

  独立完成。

  谈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学生很感兴趣,整节课很投入。

  课题 复习与整理(一) 第 1 课时( 总第 27 课时)

  学材分析

  本阶段整理与复习的内容主要有:圆、百分数的应用、图形的变换。

  学情分析

  从平时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圆的认识这一知识掌握得还不错,百分数的应用和图形的变换这两块知识课上得比较少,还需整理以系统化。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整理的知识内容及其联系,又要关注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

  2、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所学

  回顾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你呢说说这些知识与前面几册学过的相关内容有什么联系吗?

  请你把所学的知识写罗列出来。

  你能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类吗?

  二、整理知识

  师帮助学生梳理出知识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并将整理的内容写下来。对于学生呈现出来的好的作品,教师应让学生介绍整理的方法,以培养他们反思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将整理的知识写在书本上。

  三、解决问题

  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翻阅课本,回顾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回答老师的提问。

  说说与以前所学内容的联系。并把这些知识罗列出来。

  学生对罗列的知识进行归类,把同一类的知识放在一起,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学生采用列举的方式(如百分数的应用,可以列举一些解决问题的实例)、表格或网络图等呈现形式。

  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着进行解决。可以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形式。

  教学反思

  学生知识的系统整理的能力较薄弱。

  课题 复习与整理(一) 第 2 课时( 总第 28 课时)

  学材分析

  本阶段整理与复习的内容主要有:圆、百分数的应用、图形的变换。

  学情分析

  从平时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圆的认识这一知识掌握得还不错,百分数的应用和图形的变换这两块知识课上得比较少,还需整理以系统化。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整理的知识内容及其联系,又要关注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

  2、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习

  第1题

  本题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

  第2题

  这是圆的周长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问题,要先求出车轮一圈行驶多少米,也就是求出车轮的周长,这里涉及统一单位,练习时要注意。可以分步列式先求出一圈行驶了多少米,再求每分转多少圈,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第3题

  (1)本题为圆环面积的计算,不作为基本要求。这里大圆的半径没有直接给出,解答时要注意。(3)弄清楚要求的是大圆的周长。

  第4题

  (1)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在图上找出几个关键点或线段,再确定各关键点或线段变换以后的对应位置。图形a先以“小树”的底部的端点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4格。

  (2)图形a先向下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3格,再以这个图形的中心为旋转中心逆时54针旋转90°。

  第5题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分析,这道题实际上是已知圆的周长求半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侧面滚动一圈的距离就是底面的周长。

  第6题

  这是对百分数内容的巩固,学生需要先理解正点率的含义:正点率指的是正点到的火车占发车总数的百分率。

  第7题

  引导学生先看图弄明白“湖面占25%”的意义,再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分步列式,先求出长方形的面积(32平方米)和湖面的面积(8平方米),再求出湖面周围绿地的面积(24平方米;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第8题

  复习利率的知识及利息的计算。

  第9题

  可以先求出获奖文章的总数,再求出参加这次比赛的文章总数。

  第10题

  弄清楚单位“1”。

  第11题

  折扣是什么意思?

  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时行计算。

  解:28.5×2×3.14=178.98(厘米

  178.98厘米=1.7898米

  1200÷1.7898≈670(圈)

  解:(1)[(30+20)2-302]×3.14=5024(米2)

  (2)5024×80=401920(元)

  答案:(30+20×2×3.14=314(米)

  学生先观察图形,小组交流,分别提出各自的方法,全班汇报交流,对方法进行优化。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剪出图形a,进行实际操作。图形变换的方法不唯一,学生的想法只要合理都要肯定。

  学生实际操作体验一下,再进行计算。

  答案:15.7÷3.14÷2=2.5(厘米)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点率,再进行计算。答案:28÷(28+4)=0.875=87.5%

  仔细看题,说说“湖面占25%”的意思,再列式计算。

  答案:8×4×(1-25%)=24(平方米)

  关于利率的知识你知道哪些,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答案:25000+25000×3.24%×3=27430(元)

  答案:(2+7+15)÷30%=80(篇)

  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也可以用方程。

  生填表。

  教学反思

  这次练习学生掌握的较好,学生计算能力有所提高。

  课题 比赛场次 第 1 课时( 总第 29 课时)

  学材分析

  1.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学情分析

  “比赛场次”的问题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有过初步接触,当时球队数限制在4支以内,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借助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育比赛中的淘汰赛制和单循环制的含义会用画图和制表的方法解决有关组合计数问题。

  2、通过比赛场次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你知道2002年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哪里举行吗?这届比赛共有  支球队参加?

  引入:比赛场次。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⒈比赛场次计算:

  出示:共32支球队参赛,平均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有  支球队。

  师:在同一小组中,每2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就叫单循环赛。(资料介绍)

  c组:巴西、土耳其、哥斯达黎加、中国

  问题:

  ①中国队在小组比赛中,比赛了几场?

  ②小组赛中巴西队比赛了几场?

  ③小组赛中,土尔其、哥斯达黎加队比赛了几场?

  ④小组赛中,每支球队比赛的场数都一样吗?

  ⑤c组一共进行了多少场比赛?

  ⒉小结

  中国

  哥斯达黎加 巴西  土耳其

  中国

  哥斯达黎加          土耳其

  巴西   

  c组共举行了6场比赛。

  用字母表示:

  a b c d

  ・     ・      ・     ・

  三、练习应用,找出规律:

  ⑴8人下棋每两人下一局,共多少局?

  ⑵六⑴班60人相互握手,共握多少次?

  ⑶一条线段上共有6个点,一共有多少条不同线段?

  总结规律:如果用点表示球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支球队之间的比赛,比赛场次分别是多少?

  填表:球队

  支数 示意图 各点之间连线条数  比赛场次

  2   ―     1        1

  3        3=1+2      3

  4        6=1+2+3    6

  5        10=1+2+3+4 10

  n       1+2+3+……(n―1)1/2n(n―1)

  四、小结:

  掌握回顾小结补充。

  ①有哪些活动,比赛是单循环?

  ②单循环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p43练一练。

  学生回答。

  分步出示以上问题,学生逐一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用画图法,找出规律。

  完成后,尝试着用表格法找找规律,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

  比赛场次

  支数 示意图 各点之间连线条数  比赛场次

  2   ―     1        1

  3        3=1+2      3

  4        6=1+2+3    6

  5        10=1+2+3+4 10

  n       1+2+3+……(n―1)1/2n(n―1)

  教学反思

  比赛场次是在体育赛中常见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组合一项赛事,应怎样计算单循环赛的场次,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推理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教师在课堂实施中,联系了生活实际,遵循了数学知识的生成规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归纳、探究,得出比赛场次的规律。学生们通过认真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学习实践获得知识,学生学习欲望很强烈,既关注学生的情感,又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评价多元化,可师评、自评、师生共评,让每个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课题 起跑线 第 2 课时( 总第 30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难,具体的计算可能会比较难。

  学习目标

  1、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2、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

  情景图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44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问二:半径为1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

  11米呢?

  二、讲解实例

  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 (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 (米)。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想法:此块内容教材不作要求,但我想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三、练一练

  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实践活动

  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

  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学生解决书本“笑笑和陶气所走过的路程”问题。

  解:⑴圆的周长c=2πγ

  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31.7π米

  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学生尝试着进行计算。

  板书:

  起跑线

  教学反思

  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每条跑道的起跑线的位置到底是怎样设置出来的呢?课前先让学生了解,学生通过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从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以致用,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动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现实。

  课题 营养搭配 第 3 课时( 总第 31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营养搭配,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但学生一般不会去关注。特别是一些专用名词大多数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2、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

  3、让学生了解并解决一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导学策略

  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

  情景图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⑴提出问题:

  教师: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哪儿举行?

  (运动员在训练中需要根据营养标准合理搭配食物。我们的身体正在生长发育,所以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营养配餐方面的知识。)

  教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饭菜中主要有哪些营养吗?

  教师:你还真是博学多才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点题:

  教师:饭菜中的营养非常丰富,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我们今天着重研究一下前三种。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⒉探索新知:

  ⑴学生预习:(小资料和小明的午饭)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熟悉新知,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

  在学生预习中,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预习、探究的情况,随时建构调节教学环节。

  ⑵指导学习

  教师:好了,你们表现的时候到了,谁能告诉大家小明这顿午饭的营养符合营养师的建议吗?

  教师:完全正确,你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计算)

  教师:好聪明,既然小明的午餐营养不均衡,那么营养师会给他什么建议呢?

  教师:很好,那么就请大家按照营养师的建议,给小明也给你们自己设计一份既好吃又营养的午餐,好吗?

  ⒊巩固新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可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最优午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

  学生回答:北京

  学生回答: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蛋白质含量符合,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不符合。

  根据100克食物中各成分的含量表,青菜和宫保鸡丁各成分含量已知,而米饭只有50克,是100克的1/2,所以米饭中各成分的含量是100克米饭中各成分含量的1/2,从而求得这顿午饭中蛋白质含量为27.45克, 脂肪含量为3.25克,碳水化合物含量为41.65克,其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与营养师的建议出入较大。

  营养师会建议他多吃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一些的食物。

  小组合作,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

  板书:

  营养配餐

  (投影出示书中表格)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在交流中发表他们各自的见解,展示他们的思维,最终使学生的学识与智慧为整个集体所共享,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学生在自由表达他们的思维和见解的宽松氛围中,体验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篇4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单元的一节练习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深化对轴对称以及旋转变换特征和性质的理解,并引出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可以通过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和实践,为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能够结合典型实例进行辨别,有一些对轴对称图形和旋转变换的初步感知。但对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没有细致而深刻的认识,对旋转变换更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学生在本单元前面的新课中已经对这两种变换有了一定的认识,基本能够正确进行对称与旋转变换。但在变换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依赖直观感受,凭感觉画图的现象还很普遍,缺少有效的画图方法,对“点可以确定线,线可以围成图”的关系及策略还不甚了解。

  此外,由于对称、旋转都是分别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没有机会将它们放在一起对比和运用,对平移的感受更是停留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上。学生对这些图形变换方式的了解还仅限于变换本身,对图形变换的价值则感受甚少。这些也都成为了本节课力图实现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与图形的旋转,理解图形成轴对称及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从点、线和面的角度深入理解图形的变换,积累进行图形变换的方法,感受化繁为简、化新为旧的解决问题策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3. 在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体会图形变换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设计意图

  及效果分析

  (一)引入

  我们已经研究过哪些图形的变换方式?

  二年级大家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和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最近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图形的轴对称和图形的旋转。

  (二)练习——对称

  1. 判断

  借助下面的几个图形来检验大家学的新知识,请你依次判断每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用手势表示出对称轴的位置,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小结:有没有对称轴是判断轴对称图形的依据,看来对称轴对于轴对称图形而言非常重要。

  2. 找一找

  (1)提供对称轴:你能找到与它对称的点吗?你是怎样确定的?

  小结:看来对称现象的背后还藏着相等的关系。

  (2)现在对称轴的一侧是一条线段了,你还能找到与它对称的线段吗?

  小结:只要找到两个端点的对称点,把它们连接起来,得到的线段一定与原线段对称。

  (3)变成平面图形还行吗?

  如果左边是个四边形、五边形、八边形呢?

  小结:只要找到每个顶点的对称点,再把它们依次相连,所围成的图形就一定是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 猜一猜:

  这里有一幅于老师用电脑绘制的图画,你能猜出我的绘制过程吗?

  你知道我在绘制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图形变换方式吗?

  小结:看来选择不同的基本图形,经过一系列的变换还有可能得到相同的效果呢!

  (三)练习——旋转

  1. 选一选

  旋转也是我们学习的一种图形变换方式。这里有一个图案,如果将它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应该是怎样的效果呢?请你先想象一下,再选一选。

  你能说说其他的选项分别错在哪里吗?

  小结:要想准确地描述或进行一个旋转变换,中心、方向和度数是缺一不可的三要素。

  2.画一画

  你能把这三要素正确地运用在一个平面图形的旋转变换中吗?

  要求:将三角形绕o点逆时针旋转90°。

  (1)你打算怎样做?

  虽然这次是对一个平面图形进行旋转,但你还是借助了图形的边,也就是线段的变换来实现整个图形的变换的。

  (2)三角形有三条边,参考哪条或哪些边更好?

  准确地对一个平面图形进行旋转,你可以怎样做?

  演示:

  (3)请你试一试:将这个三角形在第一次变换的基础上继续绕o点逆时针旋转

  90°,连续做两次。

  小结:对一个平面图形进行旋转变换,大家的好经验就是通过线段的变换来实现对平面图形的变换。在图形的世界中,点、线、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3.说一说

  这里有一幅图,是由一个简单的三角形经过一系列变换形成的,在演示的过程中,请你说出变换方式。

  4.画一画

  听要求画一画,看看最后这个长方形会变成什么?

  (1)将1号长方形以这条直线为对称轴画出与它有轴对称关系的长方形,编为2号长方形。

  (2)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3号长方形。

  (3)将2号长方形向右平移4格。

  小结:借助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很多漂亮的图案,图形的变换不光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在学过的数学知识中也有重要作用。

  (四)图形变换的应用

  1.面积推导

  你看到了怎样的变化?

  小结:我们在研究图形面积时曾经见过这些变换。图形变换帮助我们用旧图形的知识解决了新图形的问题。

  2.解决问题——算一算

  图形的变换在解决问题时也有用武之地。

  (1)求蓝色部分的面积:没学过圆的面积计算方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2)求蓝色部分的面积。

  小结:刚才遇的一些看似麻烦或没有学过的问题,通过简单的变换,就化新为旧,化繁为简了。其实,巧妙地运用变换是解决图形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好方法。

  (五)总结

  平移、对称和旋转在前面的学习中是一个一个地学的,今天我们把它们放在了一起,发现了图形中的美,解决了新的问题,它还将在今后的学习中为我们带来更新奇的发现、更丰富的收获。

  平移、对称、旋转。

  看图判断,并用手势表示出对称轴的位置。

  借助方格找对称点。

  借助方格找对称线段。

  借助相等关系找轴对称图形。

  出示选项前:边想象,边用手势描绘旋转后的图案。

  出示选项后生一齐选择c。

  学生讲解自己的想法或画法。

  介绍自己进行旋转变换的经验和方法。

  动手操作,进行图形变换。

  随图形的演示过程,说出不同的图形变换方式。

  听要求,动手画图(边画边猜)。

  把左边的半圆平移到右边,就变成一个长方形了。

  45=20(cm2)

  通过平移或旋转。转化成长方形再计算。

  63=18(cm2)

  复习图形变换的不同方式,明确本节课练习的主题。

  在判断中明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在网格中寻找有轴对称关系的点、线段和平面图形,引导学生挖掘轴对称中的相等关系。

  学生在确定原图形点的轴对称图形时,关注到了点到对称轴的距离(2格),也就自然地挖掘出了轴对称关系中隐藏的相等关系。

  由点变为线段,学生自然地想到了分别确定两个端点的位置,那么原线段的轴对称线段也就确定了,积累“线中找点”的意识。

  由线段围成平面图形,学生也顺利地想到通过分别确定三个顶点,再依次相连得到三条边,所围成的图形就是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图中找线、线中找点”的方法。

  承上启下,利用刚刚找到的有轴对称关系的图形进行旋转变换,引出有关旋转的练习。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这幅图案的绘制过程。

  线条图案的旋转相对比较简单,更有助于学生准确地关注图形旋转变换的三个基本要素。

  学生通过对错误选项的逐一分析,进一步明确图形旋转变换的三要素,并巩固对其的理解。

  从线条图案的旋转过渡到平面图形的旋转,丰富学生对旋转变换的感知和理解。

  学生在进行图形旋转时,感受到:要想实现对一个平面图形的旋转变换,可以从它的边(即线段)入手。与寻找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相呼应,形成统一的解决问题策略。

  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积累正确进行图形旋转变换的经验和策略。

  动手绘图,巩固平面图形旋转变换的方法与技巧。

  在总结中梳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提升对图形变换的认识。

  将平移、对称和旋转综合在一起进行辨析,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图形的不同变换方式。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享受图形的美。

  对长方形进行对称、旋转和平移的不同变换,在巩固不同的变换方式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绘图的能力。

  在观察中将图形的变换与曾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建立起联系。

  运用图形变换巧妙地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的价值。

  运用图形变换就能够将一些看似复杂、甚至是没有学过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新为旧,从而快捷地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现行教材中几何课程的内容较过去来讲有了较大的丰富。“空间与图形”主要从“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这四个方面展开。其中,除了对图形性质的认识以外,图形的运动与位置关系等也成为学生学习几何的内容,这从本质上就反映出了几何课程的目标价值取向: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观、发展推理能力等。围绕“图形的变换”这部分内容,要想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 找准学习目标——提升空间观念

  一个图形要运动,必然涉及方向、位置的变化,这需要观察、想象、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很好的载体。空间观念是几何形体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其主要内容包含: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由此可见,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标绝不仅仅是认识图形变换、会进行简单的变换而已,更要通过图形的变换,实现空间观念的提升。这就需要在变换活动中追溯数学概念,为学生提供深入理解变换本质的机会。本课中“由点得线”“由线围面”的剖析,也是力求帮助学生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同时认识图形变换一一对应的本质。由此,丰富和深化学生头脑中关于图形位置变换的表象,实现提升空间观念的目标。

  2. 提供必要保障——恰当直观演示

  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形成这种空间知觉的过程中,直观的素材是必不可少的。恰当的直观演示也必然成为这类内容教学的必要手段。本课中关于轴对称与旋转的细致分析和训练都没有脱离网格,这是学生细致关注图形变换的重要帮手,它可以带领学生从粗略的感知走向细致的分析,从对现象的了解走向对本质的探寻。无论是对“相等关系”还是“一一对应的点”的深入理解,都离不开网格的功劳。可以说,教师对直观素材的恰当设计,是学生空间观念得以提升的必要手段和良好保障。

  3.体现学习价值——尝试综合运用

  在学生们常见的有关图形变化的学习素材中,有很多都渗透了图形变换带来的美。而图形变换的数学价值学生感受不多,似乎学习图形的变换单单就是美的需要。其实不然,在学生们已有的学习经历中,这些变换方式就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只是他们未曾留意而已。在将来的学习中,学生们还会更多地运用变换研究新问题。这时,教师为学生揭开面纱,让其有机会感受它们的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中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推导过程的演示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只是以前大家更关注的是“它变成什么了?变化前后有哪些联系?”而今天学生们却从“是什么让曾经的新图形变成了大家熟悉的旧图形呢”这个角度思考,在恍然大悟的一刹那,图形变换的价值不言自明。在解决几个图形中“带颜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的问题时,学生们更是主动地综合运用多种图形变换方式,使其由繁变简、由难变易、由新变旧,在学生们洋溢的笑脸和惊喜的表情中,图形变换的价值已不言而喻。

  目标准确一点儿,手段恰当一点儿,价值挖掘一点儿,都能够让我们的课堂实效许多。然而目标的确立、手段的选取和价值的渗透,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以及对学生的了解,这将是我们教学实践不断探寻的主题。

  作者简介:于萍,北京市骨干教师,“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成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宣武区教育系统先进教师、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及北京市优秀团员。曾多次承担市、区研究课。有多篇论文在市、区评选中获奖。曾编著北京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经验专集《用智慧开启智慧》,并参与编写了《数学教学创新说》、《数学精品课堂》等多本课改专著。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篇5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转是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节课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和发现美,进一步体会数学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与创新的兴趣与欲望,为接下来的“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教材编排注重以下两点:1、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3、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一一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特点特征: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虽然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学生对美丽图案感兴趣,对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感兴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在生活中,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学习困难:学生在表述基本图形的旋转过程时,不会表述,容易出错,且表述不完整或不到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表述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3、运用观察、操作、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重点】

  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并明确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这将为学生设计美丽图案及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确定旋转的角度,能在方格纸上准确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并能叙述旋转过程。

  依据: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实际练习时,一定会出现学习困难,所以我将“确定旋转的角度,能在方格纸上准确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并能叙述旋转过程”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主题图中的基本图形,小三角形,“试一试”的三种图形等。

  学生准备:方格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教师手持风车,边转动边哼唱《大风车》歌曲疾步走上讲台。

  师:(与学生共同唱完第一小节后)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

  师:那么,谁来说说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呢?

  (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开始,由学生熟悉的“风车”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充满好奇,带着思考进入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1、认识“旋转的中心点”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风叶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预设:围绕一个点来旋转的。

  应对:对。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一个点来旋转,这个点叫“中心点”。

  (板书:中心点)

  2、认识“旋转的两种方向”

  (1)课件出示风车和摩天飞轮

  师:风车是要围绕中心点旋转,摩天飞轮也是要围绕中心点旋转;那请同学们再来观察它们的旋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方向不同。

  应对:风车朝右方旋转,摩天飞轮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

  (板书: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请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和钟表上指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与它相反的方向叫“逆时针方向”。

  (教师板书两种方向,并与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两种方向。)

  3、结合钟表指针的旋转,认识“旋转的角度”

  (1)请学生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3

  师:指针旋转了多少度?

  预设:90度

  应对:你怎样判断出指针旋转了90度呢?

  预设:指针刚开始指向12,然后又指向3,刚好形成直角。

  应对:看指针旋转前后所形成的夹角来判断旋转的角度。

  (板书:角度)

  (2)请学生完整地叙述指针的旋转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指针的旋转过程?

  【要求学生重点突出中心点、方向、角度】

  师:其实,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风车、摩天飞轮以及钟表上指针的旋转,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二)欣赏图案,体悟旋转的特征

  1、欣赏图案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并动态演示数学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想不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美丽的图案。

  2、观察主题图

  师:观察这个图案后,你发现了哪些特别的地方?

  师:比如图案中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师:那么相同的有几部分?

  师:其实这个图案可以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请你们观察每一部分中的小图形,它的形状改变了吗?

  师:大小变了吗?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变了呢?

  预设:位置变了。

  师:同样,这两个图案也可以分解为四部分,每一个小图形的形状、大小全都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分解过程】

  师:我们把整个图案中的一小部分图形就叫做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请学生欣赏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旋转的特征“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猜想图案的制作过程

  师:你想一想,这个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呢?

  预设:是旋转的。

  预设:是由一个基本图形旋转的。

  应对: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旋转的?

  2、独立尝试制作图案

  师:你能试一试吗?

  师:请拿起你手中的基本图形,先放到方格纸上,看怎样由图形a到图形b的位置上?

  【请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确定好中心点,在方格纸上操作,看如何得到图形b、c、d。】

  (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师:你是怎样操作的?谁来说一说?

  生:我让图形a旋转形成图形b,再旋转形成图形c,再旋转形成图形d。

  应对:在旋转过程中,你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同学注意呢?

  预设:都要绕着中心点旋转。

  应对:谁来指一下中心点?

  预设: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3、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请看大屏幕,看看它的操作跟你的方法一样吗?

  师:好。我们再来细心观察每一次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与方向,同时明白猜想是否正确还需用科学方法进行验证。这样不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观察图形旋转过程

  (1)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2)请学生思考:图形 a 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样判断旋转了90度呢?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3)请学生填写图形a的旋转过程。

  【课件出示:图形a绕 点 方向旋转 得到图形b。】

  (4)请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图形a怎样旋转得到图形b。

  (5)课件演示图形b和图形c的旋转过程,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

  (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要求叙述中关注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请学生用基本图形试着旋转,经过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三要素的认识。

  5、拓展视野: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出来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而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请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旋转过程。】

  师: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后,都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另一个图形旋转过程展示,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了一个美丽的图案。而且,在旋转时,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然后还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才能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学生充分操作学具,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会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三、实践体验

  1、找一找

  师:通过上面老师和大家的学习,接下来老师想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请学生打开书55页,读一读题目,填写下面的三道小题。

  (2)做完的同学,拿出学具--小三角形,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看看是否填正确。

  (3)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4)集体交流、订正。

  (5)讨论:旋转中心的不同。

  (6)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2、说一说

  (1)课件出示题目,先请让学生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蓝色三角形怎样旋转到粉色三角形的位置上?”

  (2)集体交流、订正,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要求叙述三要素,并理解旋转180度。)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请学生观察旋转过程,并理解旋转180度。

  3、填一填

  (1)请学生打开书,看一看第2题,独立填写3道小题。

  (2)做完之后,可以用小三角形去转一转,看看填得是否正确。

  (3) 集体交流、订正。

  (4)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5)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的理解,能准确填空,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4、转一转

  (1)请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请学生先想一想: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3)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请学生上台演示以不同中心点旋转的过程)。

  (3)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当作中心点来旋转。

  (4)请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道题。

  (5)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6)讨论:后两道题的方向。

  (7)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中心点、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设计意图:请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同时请学生体会“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中心点来旋转”,“ 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中心点、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5、画一画

  (1)请学生在作业纸上,将图形a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图形b画出来。

  (2)同桌互相检查。

  (3)集体订正,交流。

  (4)师小结:在画图形a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图形b时,要从中心点出发开始画,要按照顺时针方向,还要看与中心点相连接的两条线段的夹角是否是90度,两条线段在原图中占几格,旋转后的图形也要占几格。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设计“找中心点、确定旋转角度和方向”等类型题,让学生大胆地实践,想一想,转一转,说一说,应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你最感兴趣的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悟吗?

  (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并探究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同第五稿,大家可在第五稿中查看)

  再设计后的思考

  思考一:导课时,直接欣赏图案是否可行?

  在网络研讨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建议我直接欣赏图案,然后探究图案的制作过程,但是,我当时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虑到不是自己的学生,于是我没有采用那样的方式,但通过多次的实践之后,发现教学时间有些紧,如果这样教学,或许可以挤出几分钟的时间,让每一个活动进行得更充分一些。但现在没有试讲的机会了,我也没有十分的把握。

  思考二:对学生的引导过细,导致学生的探究空间小了。

  有个别教师认为,我在实录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过细,把好多问题嚼得太碎,这样,就势必造成给予学生的探究空间小了。我认为,对于学生的引导,也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定,不能只照顾优等生,也要考虑中下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我认为适当的、细致的引导还是有必要的。

  思考三;旋转的本质特征是否要重点探究。

  在课堂中,我着重突出旋转的三要素,对于旋转的本质特征只是点到而已,那么,是否应对旋转的本质特征进行重点的探究呢?我认为在探究主题图的制作过程之前,通过共同研究、讨论、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了旋转的本质特征,然后又在后面的探究、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这样已足够了。

  思考四:关于本节课的练习量。

  前四次的试讲,都存在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很多教师也提出争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过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经过自己的再三斟酌,决定不改初衷,因为,我认为教学时间紧,不是内容多少的问题,可能还在于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否合理,教师的引导是否合理等问题。再看五稿之后的实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情况,也没有出现掌握不好的现象。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以及多媒体演示,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旋转的度数的把握。

  教具、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两张方格纸,四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2008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要在我国的首都北京举办奥运会,老师做了一面五环旗(出示),现在教师要把制作它的过程演示给你们看,请同学们仔细看,教师在做这个图案时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利用平移)我还有一幅图(风车图案)看老师是怎样做它的呢?(旋转的知识)。

  2、用数学书按老师的指令做平移或旋转运动。看来学习数学知识对图案的设计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就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图形的变换。(出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二、探究学习

  1、教师呈现图(教材35页图1,图2)

  师:请观察这两幅图,图1怎样才能转换到图2?先想一想,然后在方格纸上摆一摆。要边摆边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摆完之后告诉你周围的人你是怎样摆的。教师巡视参与交流。然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1)平移。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

  师: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如果是平移的变化,要说清楚是向什么样方向平移了几个格。

  (2)旋转和平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演示。

  师:在叙述旋转时,要说明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4、出示图3,摆摆看,图2是如何变换到图3 的?不要忘记边摆边说。

  学生先动手操作,再汇报交流并上机演示。

  5、出示图4,比比看,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图3是变换到图4 。并组织交流

  6、再比一次,图4是如何变回到图1?交流时让学生演示。

  7、小结

  三、拓展巩固

  1、教材36页第3题、1题、2题

  2、变换七巧板。

  四、课堂小结:

  一节课的时间马上要结束了,真不愿意和你们说再见,和老师学习快乐吗?告诉老师你快乐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教师很想知道你们这节课的学习效果,所以请你结合今天的学习,在课后用笔或在计算机上设计一个图案抒发一下你对2008的期待和向往。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篇7

  《图形的变换》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

  图形的变换设计者姓名 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 研究学科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美丽的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图形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或轴对称,能开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3、课题介绍

  本课题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具体内容是“变换图形”、“欣赏图案”、“设计图案“等。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先从图形的变换入手,再到图案的欣赏和设计,最后落到学生自己绘制图形上来。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总体目标:1、能够有条理地描述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2、分析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平移和旋转等知识设计图案。4、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方法:1、创设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分析图形变换的过程,并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同时鼓励学生将观察,操作与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鼓励学生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选择一部分有趣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是很有帮助的.安排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图案"的活动,引导学生绘制美丽的图案,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六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具备,能够多个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进行一些合作学习、开展一些操作活动,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四年级时,结合实例观察,学生了解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原因,学生对图形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也学得比较扎实.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在鉴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弄清图案形成的过程。用信息技术演示动画,或者找一些生活中学生较熟悉的图案,让学生明白复杂图形形成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用语言描述。

  2让学生自己搜索一些图案,小组相互交流,用语言描述图案行程的过程。

  3、给学生观看一些美丽的图案,感受美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用圆规直尺设计简单的图案,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搜集美图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基本图形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组织班级巡展。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1.手抄报

  2.美图巡展

  3.小论文

  4.学习资源(制作的实物、网络课件等)

  5.综合评价

  六、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圆规、直尺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接触、讨论问题

  2.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步骤、方法、要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就问题提问题、说困难

  3.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1课时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1.讨论“图形变换”单元学习目标是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前期准备。

  2.师生共同讨论,确定研究主题。比如:图案鉴赏组,图案搜素组,图案设计组,

  1.组织学生讨论

  2.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的课题。

  1课时

  成立课题组

  1.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形成小组。

  2.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学习讨论小组学习评价量规。

  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

  成立研究小组1.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

  2.制定合作学习规则提供给学生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预定成果等1.设计研究方案模板,为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2.设计成果展示模板,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通过观察、操作,弄清图案形成的过程。用信息技术演示动画,或者找一些生活中学生较熟悉的图案,让学生明白复杂图形形成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用语言描述。

  2让学生自己搜索一些图案,小组相互交流,用语言描述图案行程的过程。

  3、给学生观看一些美丽的图案,感受美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用圆规直尺设计简单的图案,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搜集美图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基本图形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组织班级巡展。

  1.组织学生明确各自任务

  2.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

  3.给学生一些重点提示

  4.给组长发放“活动记录表”,已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

  5.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作用,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6.教师要给与学生必要的讲解与指导。

  3-4课时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具学具:投影仪、四张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方格纸、七巧板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风车被风吹动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它们分别是什么现象?

  生1:风车被风吹动了是旋转。

  生2: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是平移。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先学生操作后,再全班展示交流。)

  师: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较好,今天我们一起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探索图形的变换。(出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出示书中的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再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最后全班反馈。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再与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我将第一幅图中的a号三角形向右平移2格,b号三角形向下平移两格,d号三角形向左平移两格,c号三角形向上平移两格,就可以得到风车图形了。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将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你还有其他的变换方式吗?

  生:可以先旋转再平移。

  师:那你能上来边操作,边说明怎样变换的吗?

  生:(投影仪下,边操作边说)先把图形a绕最下面的顶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两格;把图形b绕最下面的顶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上平移两格;把图形c绕上面的顶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下平移两格;把图形d绕最上面的顶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左平移两格。

  师:听明白他说的变换过程了吗?这位同学在描述旋转过程时,说明了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请同学们也用这样的方法试一试,并与同桌说说变换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汇报,谁能说一说,“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的?

  生1:我是将a三角形先向右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2格,将b三角形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2格就得到第三幅图。

  生2:我的操作方法不是这样的,……

  生3:我还有别的变换方法,……

  师:这几个同学交流的很好,你还有其他的变换方式吗?你们能上来边操作边说明怎样变换吗?(学生边操作边说)

  师: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从第三幅图到第四幅图,你是如何变换得到的?第四幅图到第一幅图呢?(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变换的过程?

  学生操作活动同上(学生边操作边说)

  (学生汇报完,图形在黑板上展示。)

  师小结:

  三、巩固拓展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5页观察(见试一试图),请同学们拿出七巧板先动手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的。

  生1:(投影仪下,边操作边说)老师我来说,首先图形3先向上平移6格,再向右平移2格;图形5向上平移6格,再绕着左上角顶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最后图形7绕着左边顶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45度,向上平移9格,再向右平移2格。这样就得到了右图。

  (学生汇报完,图形在黑板上展示。)

  生2:……

  ……

  师: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请同学们用七巧板通过平移或旋转再摆出一个图形。试一试吧。(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简单图形变换的情况下,再摆出一个图形。)  

  学生边展示边汇报用七巧板摆出的图形。

  (学生汇报完,图形在黑板上展示。)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都表现的特别棒,对于图形的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说清楚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平移应说是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个格子,旋转应说清绕着哪点,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多少度。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给大家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这节课我会把简单的图形变换成复杂的图形。

  生2:这节课我可以熟练的使用七巧板设计漂亮的图形了。

  ……

  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展示学生变换好的图形)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篇9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

  (1)欣赏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五、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  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例题3:例题4:

  先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 欣 赏 设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

  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五、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

  教学反思: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篇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感受图形之间通过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相互转化的过程,体验图形变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于对方格纸上图形变换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2、理解并掌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能说出几种图形的变换的方式吗?

  2、我们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

  3、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并说明平移和旋转分别要注意什么。

  4、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还要继续研究《图形的变换》。(板书)

  二、探究新知

  (一) 活动一

  教师呈现图(1)出示幻灯

  1、请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的?请先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学生独立思考操作。

  2、现在请已经想好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可以边摆边说。

  3、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全班同学分享?全班交流。

  正解:a号三角形向右平移2格得到新的图形

  b号三角形向下平移2格

  c号三角形向上平移2格

  d号三角形向右平移2格

  教师小结评议:我们在分析图形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是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还要说清楚是怎么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平移:方向、数量

  旋转:绕某一点、方向、度数

  4、请同学们也像他这样说说图形的变换过程。

  5、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还有其他的变换方式吗?

  6、你能上来边操作边说明怎么变换的吗?

  7、学生上台演示边操作边说。

  8、听明白他说的变换过程了吗?请每位同学也用这样旋转与平移相结合的方法试一试,并与同桌说一说变换的过程。

  (二)活动二

  教师呈现图(2)

  1、“风车”图形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还不能直接看图说出变换过程的同学,可以先摆一摆,边摆边说。

  2、小组同学商量一下,想想如何向全班汇报,说那几句话,怎么说?

  3、小组代表发言

  (三)活动三

  教师呈现图(3)(4)

  1、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

  2、最初的图形的?先观察图,想一想,然后跟全班同学说一说。

  谁来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3、学生说方法,交流不同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1、解决教材第35页“试一试”

  教师呈现教材第35页“试一试”图

  (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中的七巧板,哪几块变了,哪几块没有变?

  (2)请同学们看着图形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中几个图形的变换过程,然后全班交流。

  (3)你还能用左图的七巧板通过平移或旋转,再摆出一个图形吗?

  (4)动手试一试

  (5)上台展示,集体评价

  2、解决“练一练”

  师: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同学们要知道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平移或旋转,也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来,我们试试。

  (1)第1题: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说一说,方格中的图形变换过程。

  (2)第2题:看图想一想,先跟同桌互相说一所图形的变换过程,再全班交流。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变换的过程,鼓励学生说出多种不同的变换方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图形a――――――――图形b

  (平移、旋转、轴对称)

  平移:方向,移动数量

  旋转:绕某点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

  轴对称:图形以什么为对称轴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篇11

  图形的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努力体现运动变换的理念与思想,这也是与传统教材有较大差别的地方. 本章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本章教材注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图形与现象,引出图形的基本变换――平移与旋转的基本概念,并在学生的参与探索活动中,得到平移与旋转的基本特征. 2.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利用轴对称、平移与旋转进行图案设计的能力.教材利用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3删除传统知识中的繁难内容,降低逻辑推理的难度,尽可能地加以合理安排,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努力让学生学会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8:课时安排:3个课时

  二:课堂教学资源

  1:教学建议

  1.平移是继轴对称以后的又一个图形的基本变换。本节在第四章对平移概念的认识基础上,对平移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些现象,如滑雪运动员在平整的雪地上的滑翔,

  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的飞驰等等,都给我们平移的大致形象.

  本章主要讨论平面图形的平移变换。不少平面图案(图11.1.2)都可以看作是由其中的某一部分,沿着上下或左右的方向,平移若干次而成的. 教学中,应努力通过现实生活中各种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平移现象. 平移既可表示物体(图形)运动的过程,也可表示物体(图形)运动后最终的位置与原先位置的关系. 在教学中不必严格区分,过于深究.

  2.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原图形经过平移后的对应点、对应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主要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图形的平移,体验感受图形平移的主要因素是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从而体会到图形在平移过程中,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按同样的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

  3.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确认图形在平移过程中,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这些基本性质,从而能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按要求平移到适当的位置.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篇12

  说教材分析: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进行各种设计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图形变换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说学生分析: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三、四年级时有所增强,但他们对图形的认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图形的变换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的内容以学过很久了,难免有遗忘的现象。

  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说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充分操作与实验,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说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尝试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种变换都探索出来并在课堂上展示,有的学生对可能还处在兴趣盎然中,有的学生喜欢玩七巧板,让学生在课后玩一玩七巧板正好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钻研数学的兴趣。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篇13

  《图形的变换》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变换,发展空间概念。二是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的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在教学时,我先复习了一些旧知识,什么叫做平移、什么叫做旋转,平移时要有什么样的要求,旋转时应注意什么?通过回顾以前的一些知识点,让学生对这节课有个初步的认知。然后开始观察图形,出示一个三角形,并让学生通过自己刚才回顾的知识点自己介绍。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再给你几个三角形,你可以变换出什么样美丽的图案出来。然后让同学自己拿出学具,动手操作。然后我又出示问题,课件展示方格中一个风车等图案。让学生思考,并操作记录学习过程,然后汇报交流总结经验。其中再操作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在想一想”的过程进行研究,在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我并进行随堂观察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听学生自己小结的时候,注意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时的完整性,及时纠正错误的说法。

  课后我意识到自己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学习的还很多,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深有感触,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备好教案教材更主要的是要备好学生,光有教学热情还不够,更需要教学技巧。只有再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新课改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这节课我的一些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应尽量准确,符合教材。在图形的转换中,只是让学生准备三角形,没有让学生准备方格纸,导致学生在汇报结果时还需要在把方格加上去。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表述时很茫然,表述结果也不是我想要的。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全面考虑,结合教材要求,让学生把教具准备完整。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用心去做好每一步。

  其次,我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这样,才能使你的教师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在利用平移或旋转后得到另一指定的图形,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题没时间完成。教师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例如在学生进行反馈验证的方法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学生的汇报不会按照你的思路进行。当你叫到一个学生,他会按照自己思路想说哪个图形就说哪个。这时教师如果没当好引路人,就会出现生1说长方形的边,生2说正方形的角,生3又说到正方形的边,如此一来,学生得到的知识就出现学到的都是一个点,一个点,而没有连成线,显得零乱,不完整。

  《图形的变换》教学反思

  图形的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努力体现运动变换的理念与思想,这也是与传统教材有较大差别的地方. 本章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本章教材注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图形与现象,引出图形的基本变换――平移与旋转的基本概念,并在学生的参与探索活动中,得到平移与旋转的基本特征. 2.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利用轴对称、平移与旋转进行图案设计的能力.教材利用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3删除传统知识中的繁难内容,降低逻辑推理的难度,尽可能地加以合理安排,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努力让学生学会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8:课时安排:3个课时

  二:课堂教学资源

  1:教学建议

  1.平移是继轴对称以后的又一个图形的基本变换。本节在第四章对平移概念的认识基础上,对平移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些现象,如滑雪运动员在平整的雪地上的滑翔,

  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的飞驰等等,都给我们平移的大致形象.

  本章主要讨论平面图形的平移变换。不少平面图案(图11.1.2)都可以看作是由其中的某一部分,沿着上下或左右的方向,平移若干次而成的. 教学中,应努力通过现实生活中各种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平移现象. 平移既可表示物体(图形)运动的过程,也可表示物体(图形)运动后最终的位置与原先位置的关系. 在教学中不必严格区分,过于深究.

  2.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原图形经过平移后的对应点、对应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主要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图形的平移,体验感受图形平移的主要因素是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从而体会到图形在平移过程中,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按同样的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

  3.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确认图形在平移过程中,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这些基本性质,从而能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按要求平移到适当的位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精选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