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万以内的加法(精选16篇)

万以内的加法(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万以内的加法(精选16篇)

万以内的加法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9练习五4-10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巩固两位数和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熟练程度,提高计算正确率。

  2、引导学生养成计算前先估算的习惯。

  3、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和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口算

  二、基本训练

  1、练习五第5题

  估算

  竖式计算

  集体评议

  2、练习五第7题

  独立思考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3、练习五第6题

  自己算一算,用线连一连

  同桌互评

  交流

  三、技能

  1、练习五第8题

  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

  发现规律

  汇报

  2、练习五第4题

  独立尝试

  同桌交流

  集体评议

  3、练习五第9题

  独立看图思考

  同桌交流

  集体评议

万以内的加法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连加”】

  1、板演

  请同学说计算过程,最后说说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师贴出: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口算

  6+8+2= 5+7+9= 3+7+5= 6+7+4=

  1+4+9= 3+5+5= 4+8+6= 8+9+2=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找两名程度差不多的同学,同时做左右两组口算,问左边做得快的同学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左边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先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算得快)看右边一组,问:从得数上看与二十以内的口算有什么不同?(10以内的两个数相加得数永远不会超过20,而三个数相加,就有可能超过20了)

  4、小结引出新课

  师说:两个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这部分知识大家掌握得很好,如果三个数连加你还会计算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连加、(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学习例6【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出示袋子图

  (2)看图说图意,列出算式88+97+105=

  师说:以前我们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从这节课开始,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3)教计算方法

  师说:谁能把它写成竖式的形式?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总结:以前我们学过两个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现在个位三个数相加满20,就要向十位进2、那么笔算加法的法则第三条应该怎么改一改呢?教师用红笔在法则第三条上改:

万以内的加法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第91-94页有关加法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

  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 4.(选加法做。)

  五.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3页。练习十九第1、2、4题剩下的减法题和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不是很想去春游吗?上一节课,大家已经同心协力扫除了一个个障碍,今天如果再能扫除一个障碍,去鸟岛的船就可以起航了。

  二 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

  1 出示第93页情景图后,说一说已经掌握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

  2学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二(1)班和二(2)班上船后,还能上几人?

  (2)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

  三 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选择的板书)

  (二)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

  2、练习十九1、2、4(剩下的减法题目)。

  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练习十九第七、八题。

  六、全课小结。

  七、布置作业。练习十九第五、六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6、97页例3、例4。“做一做”1、2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能正确计算有关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相同数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相同数位相减不够时,要向前一位退一再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3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一个数的百位是5,十位是8,个位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5个百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这个数里有多少个十?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3。

  1、察第96页收集矿泉水瓶情景图,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80+340

  3、学生自主探索180+340的计算方法。

  4、小组讨论交流180+340的计算方法。

  5、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选择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

  6、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7、尝试练习:第97页“做一做”1、2题有关加法。

  (一)学习例4。

  1、通过提问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得出:340-180

  2、学生思考怎样计算340-180。

  3、小组交流、讨论340-180的方法。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板书。

  5、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你最喜欢用哪种?

  6、尝试练习:第97“做一做”1、2有关减法。

  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 1、3、4、5题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 2、9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 下册)>>第98页例5和做一做,练习二十第6-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 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个整百数?

  598 312 405 819

  2.口算。

  400+500 300+400 600+200 100+800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观察第98页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情况表,发现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

  2.让学生讨论小精灵提问题的意思从而引出估算。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估算。

  3.谁能解决小精灵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索解答方法,然后再进行交流。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尽量让学生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

  5.通过对各种估算的对比,学会合理估算。

  6根据第98页图表,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7.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挑战赛。

  第98页做一做。

  四.联系实际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2同桌同学讨论完成练习二十第7、8两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第二天进货情况。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练习二十10、11。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 第102-10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 .学生独立完成第102页第1题。

  2.指名算得对又快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复习笔算。

  1问: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同桌同学互答。

  3.教师综合归纳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4学生完成第102页第2题。(要求计算要认真)

  三.复习估算。

  1猜一猜,这些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

  老师说数,学生猜。

  2.估算。

  792+186 587+412

  629-348 436-247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完成第102页第3题。

  四.数学活动。

  1.口算练习。

  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在相同时间内说得又多又对的老师发给奖品。

  2.笔算练习。

  (1)教师给出一些数写在黑板上。

  180 360 450 340

  (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用以上的两个数来出加减法题目,另一人计算,每做完一题后,两人互换角色。

  (2)自己想一些数做做看。

  3估算练习。

  (1)学生讨论,怎样估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104页-10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

  教具准备 磅秤、盘秤、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怎么办?

  2重量单位有哪些?

  一.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颗小纽扣、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分别有多重?

  2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二.比一比物体的重量。

  1三个同学为一组,拿出自己的书包,先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个书包重?

  2 用盘秤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四.秤体重。

  1教师指导学生怎样看磅秤。

  2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

  (1)一组同学秤体重。(学会看秤)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方式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一组同学用背一背同学来体验各种不同的体重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

  (4)以上各项各小组轮流进行。

  (5)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么?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署作业。

万以内的加法 篇4

  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反思篇一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第一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反思篇二

  我校三年级是从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讲起的。这个单元的总情境是去“世博会”参观,因此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小片带着孩子们一起观看,对于上海世博会有了一个简单了解。然后出示了9页主题图,让学生找“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例1是利用图中的数学信息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在一二年级有了一定的口算基础。本节课我创设了以下两个空间:

  空间一:口算接龙。在这里我出示了一些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选取了几个典型的算式进行追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反思:对于比较简单的口算,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第算出结果。对于涉及到进位的算式则出现了一些错误。口算采取的计算方法也比较集中在相同数位相加的方法上。

  空间二:探究算理。对于例1的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学生都能正确列式,我让学生同桌两个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再集中交流展示。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先算30+30,再算5+4的方法。个别学生用的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方法。

  在交流与集中展示之后,我跟进了课时练第5页中的相应练习。学生们完成的不好,这反应了学生对算理掌握得不扎实。

  反思:这类需要学生分步地写出算理的题在一年级接触的比较多,由于二年级计算的重点放在了乘除法上,所以有一些同学出现了计算不准确、分步不会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又集中带领学生梳理了分步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不要操之过急,要一步步地看清谁和谁算、运算符号是什么,又拓展了相应的口算练习。

万以内的加法 篇5

  万以内的加法 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内容包括: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估算。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 理解验算的意义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形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 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掌握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连续进位加法。

  2、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建议:

  1、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3、 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 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形式。

  课时安排:

  1、 加法…………………………………………3课时

  2、 减法…………………………………………3课时

  3、 加减法的验算………………………………2课时

  4、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万以内的加法 篇6

  人教版数学第四册教案(二)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43    更新时间:2005-3-2    文章录入:麦田守望者 ]

  五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课本第45页-46页例1、例2,“做一做“习题,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法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法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34+8     32-14      3+7         61-6

  42-20    15+30      69+4       88-80

  2、 填空。

  18=(  )+8    46=40+(  )      

  62=(  )+2    71+70+(  )

  二、 新授

  1、出示课本上准备题。32+40+6       47-10-8

  要学生看版式说得数,由此引入新课:两位数的加减法,以前学过笔算,出可以用口算。

  揭示课题:口算两位数加减法。

  2、教学例1。

  出示第(1)题:64+25

  教师引导学生想:怎样改成已经学过的口算?把25看成哪两个数的和?该怎么办?教师逐步板书:

  64+20=84

  64   +    25 = 89           想:

  84+5  =89

  84

  出示第(2)题:28+37=

  启发学生说说怎么想?指名回答后板书:

  28+37= 65      28+30= 58        58+7=65

  引导学生小结:谁能说说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从高位算起,用第一个加数加第二个加数的整十数;再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

  提问: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

  3、 教学例2。

  出示第(1)58-26

  提问:怎么改成已经学过的口算呢?把26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口算时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8-20=38

  58  -  26 = 32        想:

  38-6  =32

  出示第(2)题:72-49=

  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指名回答后板书:

  72-49=23       想:72-40=32      32-9=23

  4、 小结:指导学生看课本例1、例2,并在例1、例2的方框中填上数。

  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步骤:要把加上或减去的两位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三、 巩固练习

  课本第46页“做一做”习题。

  第1题。分别指名口算,并说说怎么想的。

  第2题。全体列式计算。指名说说怎样列式和怎样口算,全体订正。

  四、 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4题。全体同学直接把结果写在书上。

  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回答是怎么想的,再订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课本第48-49页例3、例4、例5及“做一做”习题,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要求

  学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为教学万以内的笔算加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为教学万以内的笔算加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出示练习卡片。)

  40+30        62-40       25+30        32-8

  7 +15        86-80       56-38        37+25

  2、 口答。

  8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300是由(  )个百组成。

  (  )个十和(  )个一组成64。

  3、 出示课本48页复习题。

  (1) 80和130里面各有几个十?

  (2) 700和1000里面各有几个百?

  (3) 13个十是多少?25个百呢?

  分别指名口算,并由此导入  新课。

  二、 新授

  教师板书课题: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 教学例3。

  (1) 出示第1小题:400+300=700

  提问:这是几个百和同几个百相加?

  引导学生想:4个百和3个百相加是7个百,也就是700。

  (2) 出示第2小题:700-300=

  提问:怎样想?7个百减32上百得4个百,也就是400。

  (3)出示第3、4小题:2000+6000=8000    9000-4000=5000

  右让学生先试做。指名说得数以及怎么样想的。

  2、 教学例4。先让学生试做。

  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00+30可以这们想:20个十加上3个十是23个十,也就是230。

  也可以直接这样想:2个百加上3个十是230。

  230-30可以这们想:23个十减3个十是20个十,也就是200。

  也可以直接这样想:二百三十减三十是二百整。

  230-200可以这样想:23个十减去20个十是3个十,也就是30。也可以直接想:二百三十减去二百是三十。

  3、 完成课本第48页“做一做”习题。

  学生直接在课本上写得数。指名说说每题结果,部分习题要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 教学例5。

  出示例5前两题:80+50和平共处30-50

  先让学生口算出结果,再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80+50可以这样想: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也就130。130-50可以这样想:13个十减5 个十是8个十,也就是80。

  再出示900+600和1500-600

  让学生试做,再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5、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把例3-例5的得数填完全。

  完成课本第49页“做一做”习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小结: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先把整十、整百、整千都看成是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然后再相加、减。

  三、 巩固练习

  练习十三第1-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把得数写在课本上。教师巡视,抽部分题要学生讲讲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1)(课本第52-53页例6、例7、例8,完成“做一做‘习题和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要求:

  学会几百几十加几十或几百不进位加法和几百几十减几十或几百的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学会几百几十加几十或几百不进位加法和几百几十减几十或几百的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出示课本第52页复习题,分别指名回答。

  (1) 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32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

  (2)20+40+300=        300+400+20=

  60-20+300=        300-200+60=

  由此导入  新课。

  二、 新授

  揭示课题,板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1)。

  1、 教学例6:指名学生上台摆出教具,先摆出320,再摆出40。

  提问:320加上面0怎么算?要把哪两部分合起来?

  可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2个长条和4个长条合并起来,也就是把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2 个十加4个十等于6个十,即60,300加上60得360。

  教师边说边板书:

  320     + 40 =360            想:20加上40得到0,

  300  20                             300加上60得360。

  2、 教学例7。出示:360-40=

  引导学生想一想:360减去40怎样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板书:

  把分解成300与60的和。

  360 - 40 =320

  300 (20)

  60减去40得20,300与20得320。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口算步骤。

  3、 完成课本第52页“做一做”习题。

  全班练习在课本上写了出得数后,指名口答并说说口算的步骤,并按三组题进行比较。

  4、 教学例8:320+400=720

  可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算,320可分解成哪两个数的和?让学生试说口算步骤。

  小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计算时先算几百加、减几百,再与几十加起来。

  三、 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53页“做一做”习题。

  学生将每题的计算结果直接写在课本上,订正时抽出部分题由学生讲讲口处步骤。

  四、 课堂练习

  练习十四第1-2题。

  第1题将结果写在课本上。

  第2题计算后指名说说怎样列式,怎样口算,再订正。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2)。(课本第55页例9、例10,“做一做”习题和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要求:

  学会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学会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

  1、 口算。

  40+80      60+90     70+30    110-20      130-80

  2、 出示课本第50页复习题。

  20+90      160-70    30+80

  二、 新授

  今天学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1、 教学例9:320+90

  提问:这道题怎么加?90先与谁相加?为什么?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板书;

  320    +    90=410        想:20加上90得110,

  300加上110得410

  300 20

  小结: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也是先算几十加上几十,十位满十就向百位进一,再把和加上整百数。

  2.完成例9下面做一做的习题。

  先做左第1栏,全班练习后引导学生将两题进行比较相同点不同点。

  3.教学例10:360-70

  启发学生想:把360分成300和60行不行?为什么?

  提问;应该把360分成怎样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教师板书:

  360 -  70 =290  想:先算160减去70得

  200加上90,得290

  200  160

  小结:口算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法,当几十减几十不够减时,要把被减数分成几百和一百几十数,先算一百几十数减几十,再把差加整百数。

  4.完成例10下面“做一做“习题中的第1题。

  先做第1题中的第1栏,250-40和250-60

  全班练习,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几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不同点;上面一题是不退位减法,先算几十减几十,再加整百数,第二题是退位减法,要先算一百几十,再加整百数。

  全班练习第1题中的第2.3栏,完成后说口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的第2.3题

万以内的加法 篇7

  课题:应用题的对比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1)启发学生根据两组人数不同的条件,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使学生明确,可以提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乙组比甲组少几人?

  (2)通过游戏,互相议一议,你知道了什么?

  数量关系一样,只是问法不一样.

  ②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少的.

  ③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制,但教师重点训练①、②两种类型.

  2.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1)用学具摆一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通过讨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二题已知的第二个条件.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课本).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随堂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分组练习,组长带领同学订正.

  2.练习二十四第3题改编为接力计算.

  布置作业 

  1.有手风琴76架,电子琴比手风琴多18架。有多少架电子琴?

  2.有电子琴94架,手风琴比电子琴少18架。有多少架手风琴?

  板书设计 

万以内的加法 篇8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掌握估算方法,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进行近似计算。

  2.通过估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估算在生活实际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学生没有学过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精算,在本课的估算中,他们还必须将三位数估成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进行计算。又因为估算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型的创造性活动,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三年级的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的方法都在形成过程中,所以,本课必须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进行合理的估算。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同时重点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一是教学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估算的策略。

  二是教学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而这也正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根据现实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问题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课件呈现:P9的主题图,这一所学校的学生正要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谁能再次快速地口算出各年级的人数?请学生直接报出答案后,再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2.学生汇报完毕,教师点击课件:小精灵也算了一算,这个学校的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3.点击课件呈现本课P15的主题图中的巨幕影院:他们参观完了世博园,来到了上海球巨幕影院看一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电影。

  (二)引入新课

  1.点击课件,呈现P15的主题图,出现三条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阅读与理解: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1)学生汇报: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一到三年级有221人;四到六年级有239人;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与肯定,最后引出本课的问题是: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3)让学生讨论解题思路:要想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能不能坐得下的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比较六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与座位数的大小,所以要先求出六个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而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21+239=

  3.适时引导,引入新课

  (1)师:我们还没有学习过三位数加三位数,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我会算。教师要加以表扬。同时引导:因为这个问题是问能不能坐得下,并没有让我们去求两者之间具体的差。也就是说,不一定非得要准确算出六个年级学生的人数,我们可以通过估算,算出六个年级学生的大概数,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2)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上面这个问题类似的情况,其实啊,精确的计算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用大致的估算,同样也能解决上面的问题。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后,我们都能用今天学到的估算来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3)点明课题并板书:用估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复习,既进一步巩固学习过的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也是为接下来的估算作知识迁移的原始储备;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利用估算同样可以直接来解决问题,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出现先算后估的方法。】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4。

  1.提出问题:我们要先算出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大概有多少人。那这道题我们应该怎么估算呢?你们想自己试试吗?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估算方法。教师巡视,及时到各小组中听听学生们的想法。

  3.学生汇报估算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巡视中了解的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汇报,教师做适当引导。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多种,但重点让学生汇报以下两种:

  (1)将221看成200,239看成200,这样算出200+200=400,虽然我们知道221+239>400,但无法确定是否大于441。

  (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算出220+230=450,因为450>441,所以坐不下。

  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出已经整理好的两种估算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4.回顾反思

  (1)小组讨论:以上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

  ①相同点是:都是将两个数往小估,估成一个整百数或者是与之接近的整十数,然后相加得到一个新的中间数。

  ②不同点是:第一种估算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种方法不合理;第二种方法能顺利解决问题。

  (2)反思:小组讨论:为什么第一种估算方法不合理?

  ①引导学生发现:那是因为第一种估算方法将两个数都估成整百数,与这两个数本身的误差比较大。而第二种方法是将这两个数估成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误差小。

  ②教师强调:所以,我们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并不是随意的往大估或往小估,也不能随意的估成整百数或整十数。要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5.介绍其它算法:请学生汇报其它算法,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可以补充。

  (1)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40,这样算出220+240=460。因为第一个数估小了1,而第二个数估大了1,所以估出的结果就是精确计算的结果。因为460>441,所以座位不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比较反思,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和估算策略的渗透。使学生明确估算时,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问题的情境灵活选择估算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切忌生搬硬套。】

  (二)反馈练习:课件呈现P15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选择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2.指名汇报估算方法。

  3.学生汇报完毕,教师重点讲解下面的方法:

  将196看成200,将226看成230,这样算出200+230=430,因为430<441,所以坐得下。

  4.比较分析:本题的估算策略与上题有区别都是将两个数往大估:一个估成整百数,一个估成整十数。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尝试选择估算策略、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巩固方法。】

  三、多种练习,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1)给数找家:P17练习三的第5题:课件呈现第5题,将集合圈改成小房子,学生先独立在书上完成,而后汇报,学生直接说结果,教师点击课件,相应的数就飞进相对应的小房子。同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小猫抓鱼:P17练习三的第6题: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要说出估算的过程。教师在课件上完成操作。

  (3)我是妈妈的小帮手:P17练习三的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估算策略与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整理方法。

  2.变式练习P17练习三的第7题。

  (1)课件呈现题目: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已知飞机票是700元,动车票是218元;所求问题是:坐动车比坐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因为是求大约便宜多少钱,所以本题只需要用估算来解决就行了。

  (2)学生独立尝试,估算解决。

  (3)汇报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700本身就是一个整百数,只要将218看成200,用700-200=500,所以大约便宜500元。

  如果有学生说出:将218看成220,用700-220=480,所以大约便宜480元;教师对于这样的方法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充分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所学估算策略与方法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体会估算的策略与方法是与问题的具体情境来决定的,感受灵活运用估算策略与方法的重要性。】

  四、全课小结,质疑延伸

  (一)师生共同小结

  1.学生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你们对于估算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教师延伸: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估算策略与方法,今后还有更多的估算策略与方法:如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等,等待着我们去学习、去探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整理小结,再一次自主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提出疑惑,同时,教师对学生将来的估算学习进行简单的延伸】

万以内的加法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万以内的加法 篇10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 (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 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万以内的加法 篇11

  课题:应用题的对比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1)启发学生根据两组人数不同的条件,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使学生明确,可以提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乙组比甲组少几人?

  (2)通过游戏,互相议一议,你知道了什么?

  数量关系一样,只是问法不一样.

  ②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少的.

  ③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制,但教师重点训练①、②两种类型.

  2.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1)用学具摆一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通过讨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二题已知的第二个条件.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课本).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随堂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分组练习,组长带领同学订正.

  2.练习二十四第3题改编为接力计算.

  布置作业 

  1.有手风琴76架,电子琴比手风琴多18架。有多少架电子琴?

  2.有电子琴94架,手风琴比电子琴少18架。有多少架手风琴?

  板书设计

万以内的加法 篇12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进位)的加法、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退位)的减法和解决问题。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掌握了万以内数的意义、读写法和比较大小,掌握了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及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通过知识迁移解决多位数的加、减法;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打下基础。

  备内容

  加法(2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验算

  减法(3课时)

  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被减数中间有0);减法的验算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备重难点

  重点

  1、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3、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难点

  1、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2、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3、灵活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万以内的加法 篇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

  56+45=

  101-56=

  101-45=

  讨论:你是怎样填的?怎样想的?

  二、新课

  1.教师:小明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妈妈带他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

  用屏幕显示教材第27页第一幅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问:这个买东西的过程中包含有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1)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付多少钱?

  (2)妈妈付了20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请同学们独立列式并计算。

  出现第二幅图画,并出现画外音:找的钱对不对呢?

  教师:谁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售货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加、减法的验算。

  2.用屏幕显示例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135+48=183(元) 135

  + 418

  183

  教师:我们先讨论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7页,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的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教师: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加法验算的方法。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1)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2)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如果学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应当肯定。)

  归纳:我们看到,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同。根据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3.反馈练习:第2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通过验算看出你的计算结果正确吗?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七第1题中的四道加法题。要求学生独立计算,用不同的方法验算。

万以内的加法 篇14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教师以“估算”为线索,展开教学。

  ①在解决问题中进行估算。教师在引入主题,展会讨论,巩固练习等五一节上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如收集矿泉水瓶,乘火车和乘飞机,购物,看书等。以生活化的情境为载体,以估算为内容,把解决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和估算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在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②探索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想出来的方法也是各有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估算时鼓励学生寻求多样化的合理估算方法,肯定学生独特的想法。如在估算“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时,学生就想出了多种合理的估算方法,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也看出他们理解了估算,懂得运用估算。

  ③发展学生数学表达能力。流利的数学表达能促进更广阔的数学思考。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估算过程。学生在表达中加深了对估算过程的印象,对估算理解也更准确。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②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③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第98、100页采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矿泉水瓶能再利用吗?矿泉水瓶是塑料做成的,属于可回收物质,可以回收进行再次利用。大家看看二年一班一个月来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电脑展示例题5;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①根据统计表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从这个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量吗?

  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教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学生思考并提出:

  a.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了多少矿泉水瓶?

  b.第四周比第三周收集了几个矿泉水瓶?

  c.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师:哪个问题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第三个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

  ②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a.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师: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怎么列式?

  板书:192+219=

  师:不计算,估一估这两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矿泉水瓶?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并对计算结果作出预测和解释。

万以内的加法 篇15

  课题:应用题的对比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1)启发学生根据两组人数不同的条件,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使学生明确,可以提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乙组比甲组少几人?

  (2)通过游戏,互相议一议,你知道了什么?

  数量关系一样,只是问法不一样.

  ②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少的.

  ③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制,但教师重点训练①、②两种类型.

  2.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1)用学具摆一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通过讨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二题已知的第二个条件.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课本).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随堂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分组练习,组长带领同学订正.

  2.练习二十四第3题改编为接力计算.

  布置作业

  1.有手风琴76架,电子琴比手风琴多18架。有多少架电子琴?

  2.有电子琴94架,手风琴比电子琴少18架。有多少架手风琴?

  板书设计

万以内的加法 篇16

  课题:应用题的对比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1)启发学生根据两组人数不同的条件,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使学生明确,可以提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乙组比甲组少几人?

  (2)通过游戏,互相议一议,你知道了什么?

  数量关系一样,只是问法不一样.

  ②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少的.

  ③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制,但教师重点训练①、②两种类型.

  2.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1)用学具摆一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通过讨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二题已知的第二个条件.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课本).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随堂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分组练习,组长带领同学订正.

  2.练习二十四第3题改编为接力计算.

  布置作业 

  1.有手风琴76架,电子琴比手风琴多18架。有多少架电子琴?

  2.有电子琴94架,手风琴比电子琴少18架。有多少架手风琴?

  板书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万以内的加法(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