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实际问题(精选12篇)
解决实际问题 篇1
教学内容: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电脑出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
指名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电脑闪动:50元钱,买香蕉用去了14元钱,桔子每千克3元)谁能替妈妈算一下,可以买几千克? 1.认真读题:默读、自由读、指名读。
2.讨论,交流,自主解决。
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同桌先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把所看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为解决问题作好准备。
让学生了解文字及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2.教师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然后请学生到前面板演,①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带小括号的,一种是不带小括号的,可请学生说一说,这两种列式方法,那一种是正确的呢?为什么?②也有可能学生写不出带小括号的算式。教师要作重点指导,
“这样列式能先求50-14吗?”
“想什么办法才能先求出50-14呢?看一看,谁是我们班的智慧星呢?”
“要想求出可以买几千克橘子,就必须先求出什么?” 1. 学生改写算式,并讨论、交流正确的列式方法。
2. 计算改写后的算式。 1. 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计算过程中,自然产生添加小括号的需要。
2. 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总结归纳解题思路。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1. “李大伯家的黄瓜丰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电脑出示情景图),谁来帮他解决一下?”
2.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总结①34+27=61 61×4=244 ②34×4=136 27×4=108 136+108=244 ③(34+27)×4=244 “ 究竟哪一种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呢?列出两个或三个算式的同学,能不能将它改写成一个算式呢?”
“要想求出李大伯一天摘的黄瓜能买多少元,就必须先求出什么?” 1.指导学生读题,并观察情景图,了解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与方法。
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 交流解决问题思路。重点了解学生能够写成一个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写成一个算式时加小括号的道理。
2.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带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总结归纳解题思路。
三、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在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2. 应用新知,巩固课化。
指导学生先观察每道题中两个算式的联系,再改写成一个算式。
3.电脑出示第3题:王霞买来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86页。剩下的计划6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每天要看多少页?”,必须先算( )。算式是:( )。
4.电脑出示第4题: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必须先算( )。
算式是:( )。 1.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读题,弄清题意,再确定解题方法。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带小括号与不带小括号的区别。
四、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出新知的用途,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增添课堂情趣。
解决实际问题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练习二第6~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能比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决此类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积极参与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解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题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谁能说说我们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这一类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解这样的方程时应先做什么?(化简)根据是什么?
(3)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7题。
(1)根据图,你能说说题中有什么相等关系吗?
怎样表示小明和小丽所走的路程呢?(58x,62x)
你会列方程吗?试试看。
(2)完成解答。
解:设经过x分两人相遇。
方法一 58x+62x=960 方法二 (58+62)x=960
120x=960 120x=960
x=8 x=8
答:经过8分两人相遇。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每一步表示什么?
2、完成第8题。
(1)画图分析,理解题意。
学生尝试画图,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题目意思的。
题中含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会根据这个关系列方程吗?
(2)完成解答。
解:设x小时后两船相距182千米。
24.5x+27.5x=182
52x=182
x=3.5
答:3.5小时后两船相距182千米。
说说24.5x、27.5x分别表示什么?
3、完成第9题。
你能说说题中有哪些条件和问题吗?
这些条件和问题间有什么相等的关系?
怎样列方程?
独立完成解答。
4、完成第10题。
根据“五年级门票比四年级多用65元”可以想到什么?
如果每张门票x元,怎样表示五年级和四年级买门票的钱呢?
怎样列方程?
独立完成解答。
5、完成第11题。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评价。
怎样列方程?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自己有收获吗?互相说手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解:设经过x分两人相遇。
方法一 58x+62x=960 方法二 (58+62)x=960
120x=960 120x=960
x=8 x=8
答:经过8分两人相遇。
解决实际问题 篇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 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 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 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解决实际问题 篇4
教学内容:补充:用比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
2、能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复习
谈话导入: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二、拓展练习
(一)填空:
1、下面两个量“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如果3a=4÷1/b,那么a与b( )
引导学生将这个算式改成a与b的比,计算比值后再判断。
2、(1)8/x=y;(2)x/8= y;(3)x- y=8( )式中的x与y成反比例,( )式中的x与y成正比例。
3、(1)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2)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数值。(3)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成正比例,( )成反比例,( )不成比例。
引导学生将以上3个表达式进行变式,如能变成两个字母的比值或积,即成正或反比例。
4、a和b成正比例,并且在a=1.5时,b的对应值是0.15.
(1) a和b关系式是a/b=( ).
(2)当a=2.5时,b的对应值是( )
(3)当b=9.2时,a的对应值是( )
引导学生理解每题要求,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三、解决实际问题
1、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4吨,可以烧72天,由于改成节能炉灶,实际每天只烧2。4吨,这堆煤可以烧几天?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估计学生都用算式解,引导学生判断题中4个数据是指哪两个量?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共行了5小时,那么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估计学生都用算式解,引导学生判断题中4个数据是指哪两个量?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条公路,3天修了75米,照这样计算,再修15天就可完成任务。这条公路全长有多少米?
用算术方法如何解答?用比例任何解答?引导学生用多种比例方法解答。
4、拓展练习:在标有0 40 80 120千米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相距9厘米,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2小时后相遇。已知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5:4,求客车的速度。
解决实际问题 篇5
教学设计修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主备课人:胡冰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 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知道北京的颐和园吗?那里有着迷人的风景,特别是昆明湖的美更是让人难以忘怀,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2指名读题2、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师:你能有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好呢?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师: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指名学生了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集体交流解答方法。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3、师: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4、学生独立完成为能够第4页练一练。三、巩固练习1、解方程2x+3x=60 3.6x-2.8x=12 100x-x=198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二第2题提示学生要对结果进行化简。3、完成练习二第3-5题学生独立解答。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记忆依据了怎样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四、全课小结者皆可我们学习了列怎样的方程解决问题?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小结。五、作业完成《同步》相关练习 教后记:本课的重点是分析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难点在于合理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学生基本达到要求,刘昌、梅城、徐惠文3人不会列方程,补课后有所好转。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 主备课人:胡冰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解方程18x+2x=60 5x+6x=12.1 6.6x-5x=84x-x=24 1.5x-x=1 1.9x+0.4x=9.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选择一题指名说说怎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二、提高练习1、练习二第7题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师:这是一道什么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你知道小明和小丽各自所走的路程与总路程有什么关系吗?指名说一说等量关系式。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2、练习二第8题师:相距182千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这道题与第7题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后列出等量关系式并解答。集体订正。3、练习二第9、10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及等量关系。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那个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的。6、完成思考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意见并列式解答。可提示:甲比乙多跑了一圈说明了什么?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五、作业 完成《同步》相关习题 此部分可增加移项的方法,便于学生今后解题 增加一些等量关系的训练 复习几何形体有关的公式,使学生明白公式本身就是等量关系,为下面练习做好准备。 加练一些列方程解有关三角形、正方形等的面积、周长的题目 教后记:从作业情况看,第11题错误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把身高和体重两个不相联的两个量混淆了,引导学生分开列方程后基本能掌握。
解决实际问题 篇6
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5 本教时为第 3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 13日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以及口头叙述的表述能力;培养良好学习情绪以及乐于动脑,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教学重难点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初步学会分析综合法分析两步应用题。教学准备幻灯片、两个盒子和动物玩具。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初步感知1、猜玩具个数 2、验证 二、新授1、出示情景图 2、教学例题(1) 3、教学例题(2) 三、练习1、p49(1) 2、p50(2) 3、编题练习 今天,李老师先和大家做个游戏。(出示两个盒子)这里有两个盒子,里面装着些动物玩具。红盒子里装着2个动物玩具,猜猜黄盒子里装了几个动物玩具?(指名猜)只要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你们就能猜对了:黄盒子里装的个数是红盒子里的2倍。(再指名猜)你怎么想的?两个盒子一共装了多少个? 打开盒子验证玩具个数。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李老师相信接下来大家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玲玲妈妈带着玲玲去去买衣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齐读两个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吗?(指名提问,问到“上衣多少钱”时,请学生口头解答,老师板书出算式)。(1)理解题意妈妈想考考玲玲,问道:“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你能理解“一套衣服”的意思吗?(指名说)(2)画线段图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听过吗?我们先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画线段图),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画多长呢?(指名说,然后再画)为什么画3份这样长?(指名说)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衣服一共要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括号和问题)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3)解答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老师板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比较,提示课题这题和刚才那题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题要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5)第二种解法要求“一共要多少元?”还能想出其他方法吗?(同桌讨论,再指名说,老师板书)4从哪里来?懂的小朋友先和同桌说说。(指名说) (1)理解题意妈妈还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谁来读读问题。(指名读)(2)线段图看线段图,问题还能这么表示吗?那怎么表示?你能指出是哪部分吗?(3)解答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指名板演。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第二种解法还有其他方法吗?(指名说)2从哪里来?(5)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要求什么。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说说你还能求什么。 出示汽车图,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出示情景图。(本子2元,水彩笔的价钱是本子的8倍,铅笔盒的价钱比本子贵16元)编一道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应用题。可以用老师提供给你的条件,也可以根据平时买东西的经验,说个条件再编。 课后感受这是我参加98届-03届汇教的一份教案。现在上完课看这份教案还是偏重了老师的教,重点还是在学生怎样做这类题。顾老师指出,这类应用题关键是让学生感悟要求最后的问题有一个条件还不知道,所以要先求出那个条件,才能求出最后的问题。可以增加补条件这类题。如小汽车12辆, ,大汽车和小汽车一共多少辆?补一个条件,让它成为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再补一个条件,让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解决实际问题 篇7
背景:在学生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的基础上,学习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又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的学习发挥着基础作用。例题本身是一道需要逆向思考的减法实际问题,教材也比较完整的呈现了列方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步骤,其中解方程的过程留给学生去完成。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方程方法的多样性。
主题:对于与列方程相对应的数量关系的找出与表达,我觉得在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时候至关重要,对于数学方法和方程方法的区别要分清。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与解决的过程,我做了一定的反思及总结。
细节
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方程,学会了解只含有加减法或乘除法一步计算的方程。学习方程的用处很大,在你们往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方程,在显示生活中,利用方程解决一些问题也比较简单。
评析:从学生已知的经验出发,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的兴趣以及想学习的心态。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评析:现在学生的解决算术的能力是不错,但相对的分析说明能力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多观察以及即使的分析说明,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谈话: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我们过去解决实际问题一样,首先要审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阅读文字。题目告诉了我们那些已知量?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回答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是跳高比赛,小军是第一名,小明是第二名,小刚是第三名,小刚说他的成绩比小军少0.06米。,并且已经知道了小刚的成绩是1.39米,这边有一个问题是要求小军的跳高成绩是多少?)
2、谈话:过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审题后要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也要分析数量关系,所不同的是,现在我们要找出一个数量关系式。同学门再读一下小刚的话,想一想:谁比谁少跳了0.06米,你能根据这句话说出一个数量关系吗?(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
象这样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量关系式,它反映了几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所以我们在这里分析数量关系就是要找等量关系。
评析:等量关系的寻找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针对它的重要性,我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说一说数量关系。即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方程时对数量关系的重视,也在间接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用未知数x 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先要求学生口答列出方程,学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再说一遍数量关系,并且强调解答完题目之后要写答句)
5、你是怎样检验的?(让学生口头检验)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
(注:如果学生写出1.39+0.06=x时,要注意,列方程时一般不把所有的数放在方程的一边,而把单独的x 放在方程的另一边,如果这样写,实际上我们算术的方法而不是解方程的方法。)
6、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首先要读题,分析题意,然后列出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根据解方程的过程解方程,最后要写答句。)
评析: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的步骤是必须要遵守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书写格式,虽然是模仿,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一方面也让学生有计划的记忆。老师在学生口答解决问题时,在黑板上适时的板书,把解题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呈现给学生看,也可以边呈现过程边把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相比较。这样的过程,即巩固了学生的算术思想,也让学生了解了方程思想和方程概念。在解题以及展示过程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说,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过程进行的还算顺利,但在我们的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中间还存在一点问题。在这个环节的处理在,我一再强调不能把未知数x单独的放在方程的一边,把x放在方程的一边,而把其他的数字放在方程的另一边,实际上是在用算术方法解题,而不是方程的方法。在老师的再三强调下,这种现象基本没有,并且对于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的区别有了一定的认识。
结果: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及方法。对于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还有个别学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思考的过程和空间。
解决实际问题 篇8
复习内容:角、平行与相交复习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射线、直线、线段垂线、平行线的概念,会按要求画图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识角、几种不同大小的角以及会量角、画角。
2、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复习重点、难点:
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角以及平行和相交等基础知识,在操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回忆所学的知识。
在角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几部分知识?(认识角、量角和画角)
在平行和相交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平行和垂直,画平行线和垂线)
二、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射线、线段各有哪些特点?
2、p111 t12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3、量角器量角
(1)出示两条相交直线
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才能互相垂直?
(2)思考: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
学生交流后小结
三、补充练习。
(一)填空。
1、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有( )个端点。
2、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 )与( )有关。
3、一个直角的度数为( ),一个平角的度数为( ),一个周角的度数为( )。
4、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一条垂直线段,再画几条不垂直线段,其中( )线最短。
(二)判断。
1、小明画了一条3厘米长的直线。( )。
2、大于90度的角一定是钝角。( )
3、直线比射线长。( )
4、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5、过直线外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
四、联系实际,感知概念
1、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课桌面、书本,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是互相平行的?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
2、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的?
1、感知不同角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不同大小的角,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学生交流汇报
2、做p111 t13
指名学生读题
学生互相交流角的名称、角度
独立量角,交流角度
五、动手操作,巩固知识
1、量角器画角
画出任意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直角、一个平角、周角,并两出它们的度数。
学生独立画角
互相交流画法、角度
2、p111 t14
(1)用不同的工具画一个75度的角
学生独立画图,交流不同工具及画法
(2)指名学生画第(2)题的图
讨论:画出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3、观察物体(p111 t15)
出示直观图
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连线后互相交流
提问:添一个同样大的正方体,从正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可以怎样放?
学生汇报交流
六、补充:
a、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有多少条?位置确定吗?
b、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有多少条?位置确定吗?
c、过直线上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那垂线呢?有多少条?位置确定吗?
d、画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a,从a点出发,画出a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并量出它的长度。
e、解决实际问题:
1、从王庄村到长江路之间要修一条小路,怎样修最合适?为什么?
长 江 路
. 王庄村
2、要划船从a点到河的对岸,该怎样划路线最短?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3、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把右边的图形画成一个长方形吗?
你还会用画垂线的方法,把这个图形也画成一个长方形呢?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 篇9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 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 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 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 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 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 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 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 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 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1、 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 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解决实际问题 篇10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二、练习巩固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 每袋大米的重量一定,袋数与总重量。 (2)用同一规格的地砖铺地,铺地的面积和地砖的块数。 (3)班级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 (4)在同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5)树的高度和它生长的年数。 (6)人的体重与他的饮食量。 (7)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 (8)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 (9)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10)用铜制成的零件的体积和质量。 (11)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 2、填空: (1)下面两个量“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如果3a=4÷1/b,那么a与b( ) 引导学生将这个算式改成a与b的比,计算比值后再判断。 (2)①8/x=y;②x/8= y;③x- y=8( )式中的x与y成反比例,( )式中的x与y成正比例。 (3)①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②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数值。③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成正比例,( )成反比例,( )不成比例。 引导学生将以上3个表达式进行变式,如能变成两个字母的比值或积,即成正或反比例。 (4)a和b成正比例,并且在a=1.5时,b的对应值是0.15. ① a和b关系式是a/b=( ). ②当a=2.5时,b的对应值是( ) ③当b=9.2时,a的对应值是( ) 引导学生理解每题要求,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一、解决问题:
1、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谈话:从上面一些练习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2、例1
(1)出示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几种解答方法:
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
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 )一定,那么( ) 和 ( )成( )比例关系?因此( )和 ( )的( )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
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
140 :x =2:5 或 140:2=x:5
2x=140×5
x=350
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
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
3、例2
(1)出示: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用比例方法,则谈话:
(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练习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可有以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70×5÷4=350÷4=87.5(千米)
解法二:70×(5÷4)=87.5(千米)
解法三: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
4x=70×5
x=70×5/4
x=87.5
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
(3)变式练习: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学生独立解答。
4、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条公路,3天修了75米,照这样计算,再修15天就可完成任务。这条公路全长有多少米? 用算术方法如何解答?用比例任何解答?引导学生用多种比例方法解答。 5、拓展练习:在标有0 40 80 120千米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相距9厘米,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2小时后相遇。已知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5:4,求客车的速度。
解决实际问题 篇11
讲授内容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数2课时教材分析这段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的素材贴近学生,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二是呈现形式以图文结合为主,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能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利用条件的能力。也有个别题是文字叙述的,个别条件较隐蔽,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和思维活动的质量。三是学习方式以学生独立解答和相互交流解法为主。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知道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是怎样知道的,并且能列式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知道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是怎样知道的。设计理念 1、通过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使学生体会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个性化内容 由于连除实际问题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实际问题,而且会出现多种方法解答,因此学困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因此本课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在初次的交流中先让学困生多说说想法,而在小结分析过程时,以较好的学生为主,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学习,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分析解答能力。教法合作交流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等、学法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解答能力。板书设计 连除实际问题 ①、 224÷2=112(本) ②、4×2=8(层)112÷4=28(本) 224÷8=28(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教学流程第( 1 )课时 教学设计及意图学生活动一、铺垫孕伏。1、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条件:①、同学们植树,分成了3组。②、每组都有12人。③、一共植树144棵。 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②、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2、解决问题。(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为什么?好,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图书馆看一看(课件演示两个书架)。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如果每层放28本书,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2)、师:怎样列式解答呢?自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3)、问: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意图:由于连除实际问题是连乘实际问题的逆向思维,所以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先巩固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通过他们的联系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连除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体系的了解与认识。)二、探究新知。1、观察图意。师:仔细观察,白菜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问:谁能完整的说说这个问题?2、自主探索。(1)、问:怎样去求呢?自己先试着分析解答解答。(教师注意巡视观察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适当的给予提示。)(2)、问:谁愿意上黑板算一算?(注意:这里学生可能会出现正确或不正确的解法,都要让学生写到黑板上。)(3)、同桌交流: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解法,和 先指名读条件,然后同桌互相选一个问题解决并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说一说。 引导学生: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学生:一共放了多少本书?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 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解答思路。 学生:一共有224本书,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指名完整的叙述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指名用不同情况的同学上黑板板演。 同桌根据黑板上的不同解教学流程第( 1 )课时 教学设计及意图学生活动你的同桌互相说说你认同哪种解法,它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不认同哪种解法,为什么。(注意:这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要巡视着中听一听学困生的交流情况。)(4)、问: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正确解法有:②、224÷2=112(本)112÷4=28(本)问: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它?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 师:好,谁能完整的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同桌试着互相说一说。②、4×2=8(层) 224÷8=28(本) 师:这种解法第一步先算的什么,为什么可以先算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问:谁能完整的说说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5)、比较: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自己先想一想。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注意:这里重点引导学生小结三方面的不同:①、第一步求的不一样;②、第一步用的方法不同;③、第一步的单位名称不同。)(6)、问:那么其他方法你为什么认为不正确? 三、想想做做。法进行交流。 学生:第一步算的是“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是根据条件“一共有224本书和有2个书架”计算的。学生:根据“每个书架平均放的本数和每个书架有4层”来计算的。指名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讲解,引导学困生学习叙述方法。 指名说说想法。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先指名较好的学生说一说,然后引导学生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比较。学生:相同:第二步都是用除法计算,都是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指名说一说,互相补充。 指名分析错误的解答,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解法。教学流程第( 1 )课时 教学设计及意图学生活动1、想想做做第1题:(1)、课件演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可能出现的解法有:①、144÷2=72(人) ②、2×3=6(组) 72÷3=24(人) 144÷6=24(人)(3)、问:谁能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注意:如果学生有出现先算“72÷3”的,引导学生分析,144人是先分成队再分成组的,不能直接分成3组。)2、想想做做第2题:(1)、课件演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2)、师:相信大家肯定吃过药,谁能说说你吃药的情况?(3)、问:那爷爷现在有150片药,能吃多少天呢?你能帮忙算一算吗?(4)、集体交流。(如果学生出现先算“150÷3”的,引导思考:150片药和3次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3、想想做做第3题:(1)、课件演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独立解答。(3)、交流想法。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用不同解法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完整的叙述题意。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析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学生完整的叙述题意。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交流想法。 学生谈一谈。教学反思
解决实际问题 篇12
【教学片段】
出示:买一个乒乓球要2元,买6袋乒乓球需要多少元?
(学生纷纷开始在本子上做,有的做了沾沾自喜,有的困惑着)
反馈交流:
生1:这个题目太简单了,只要2×6=12(元)就可以了。
生2:不对,这个题目是不能做的。
师:(故作惊讶状)怎么会不能做呢?
生:因为不知道一袋乒乓球到底有多少个?
(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师:出示完整的情景图
(每袋乒乓球有5个,买一个乒乓球要2元,买6袋乒乓球需要多少元?)
学生尝试
反馈交流:
生1:5×6=30(个)30×2=60(元)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第一步求的是6袋乒乓球一共有30个,再根据每个乒乓球2元,求出一共多少元钱?
生2:5×2=10(元)10×6=60(元)
师:你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
生:我第一步5×2=10(元)求的是一袋乒乓球的价钱,知道了一袋乒乓球的价钱是10元,再算出6袋乒乓球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生3:2×6=12(元)12×5=60(元)
师:那你能说说2×6=12(元)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谁来帮助他呢?
生4:这一步求的是,假如每袋乒乓球只有一个,那么6袋乒乓球的价格是12元,再乘5,也就是每袋5个了。
(学生大多数听不懂)
师:完成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完成问题的时候,要挑选自己最理解最擅长的方法。
【反思】
在课的一开始,出示了一个错误的题目,其实是无法完成的,学生在小小的“上当”过程中,开始注意信息之间的联系,觉得求一个中间量的重要性,这,也就是这堂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课的关键之处,而且这一环节,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课堂气氛。在出示了完整的题目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再在班级中进行交流,既展示了学生原始思维,又能使学生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