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通用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通用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通用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1

  二年级上册已经学过简单的排列组合,这儿学习稍微复杂一点的排列组合。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逐步建构新的知识。

  衣服搭配、摆几位数、求比赛场次等例子在二年级上册都出现过。

  3.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四、具体编排

  1.例1(简单的组合)

  (1)隐含了分步计数的原理,但这儿不要求用分步计数的方法(乘法)来求组合数。只要能用图示的方法来求出组合数就可以了。

  (2)教材上提供了两种图示表示法,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实际上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每条裙子或裤子分别可以搭配两件上衣(分步时,可以把确定上衣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裙子和裤子作为第一步),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衣服,圆形表示裙子和裤子,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两位数写出来。

  3.例2(简单的排列)

  学生已经有了拿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经验,摆三位数可以用类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在这儿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不漏。学生一开始可能是无规律地摆,但经过一定的观察后,会逐渐走向有序。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实际摆卡片到脱离卡片直接写出这些三位数的过程。

  4.“做一做”

  借助学生喜爱的西游记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找出排列数。

  5.例3(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1)利用XX年世界杯足球赛的题材,除了教学组合知识以外,还可以适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原来教材上是有的,但由于版面的原因,送审后删去了。)

  6.练习二十五

  设计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练习,巩固排列和组合的知识。

  五、教学要求

  1.要借助于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求排列数或组合数。

  排列、组合是很抽象的数学知识,要用操作活动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在这儿还只是用图示的方式把所有的排列或组合情况罗列出来(即有哪些排列或组合),不是抽象地计算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数或组合数。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求排列数、组合数。至于排列、组合等名词,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等,都不要求学生掌握。

  实践活动 掷一掷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 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2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的“数学广角”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是难度较大。所以我选择了将学生熟悉的怎样沏茶的过程和妈妈怎样为客人烙饼所利用的时间最短用一个故事贯穿起来,这些例子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情,在这方面的教材处理上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研究起来就显得较为主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研究,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形式,使学生真正懂得画流程图的重要性,掌握画流程图的方法,并能用正确的画流程图的方法画图表示活动方案,从而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少”的道理。

  从开始的导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提出设想――验证设想――得出结论”来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有条理的进行研究。数学广角的教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这点在我的课上应该是体现了。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最优化方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2、烙饼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实践操作到探索结果,从直观的实验到抽象的思维,再到深入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3、立足于教材,但又发展了教材。

  需要改进的方面:

  1、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要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发言同学的观点产生的原因。

  2、发现规律的过程还可以花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再多烙饼,更清楚的明白单数的饼和双数的饼的不同烙法。

  3、教师的语言还可以简练些。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3

  教材第98页的内容。

  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2.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

  难点: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课件、数字卡片。

  师:由三张分别是5、7、9数字卡片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师: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排列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的另一个问题――组合问题。

  1.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2。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求和是?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猜一猜,有几种可能?

  师:有不同意见了,那么到底是多少种呢?请大家动起手来验证一下。

  师:摆一摆、画一画,利用表格都可以,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

  3.交流分享。

  (1)同桌交流,组内交流。

  师:得数有几种可能呢?同桌先交流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然后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想法。

  (2)全班展示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的精彩!

  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解,教师配合板书。

  有不同思路的学生到台前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4.总结。

  师:刚才我们成功做对了两道难题。但是现在老师糊涂了,为什么排数字卡

  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6个不同的数,而两数求和时3个数字却只有3个和呢?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不同呢?

  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求和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求和交换位置没意义。

  1.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分组汇报表演。

  2.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3.搭配衣服。

  运动员比赛完后,流了一身汗,为了预防感冒,要赶快换衣服。我们来搭配漂亮的衣服给他们穿,好吗?每一件衣服搭配一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99页,看到“练习二十四”第3题,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梳理。

  师:回到家,和你的爸爸妈妈拍张全家福,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试试看能拍几张不同的全家福?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问题,如乒乓球的比赛场次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用到的数字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比较的能力。并通过给自己编身份证,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果。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

  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及收集有关数字与编码的生活实例,学生课前调查了解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等人的身份证号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先板书 “1”,问学生:表示什么?(汇报)

  紧接着,教师在1的左边板书数字1,右边板书数字9得到119。

  问:这回又表示什么?(汇报:一百一十九……)

  还表示什么?如果你发现火灾想报警怎么办?(电话119)

  可见,数字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数字编码?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字编码,那么,这小小的数字编码里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字编码。

  (板书:数字与编码)

  二、探索学习

  1、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收集爸爸、妈妈或家人的身份证,大家都准备了吗?举起来给我看看。嗯,真不错!

  2、有谁知道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登记、贷款、存钱、住店、出国…)

  同学们了解的很多,身份证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我们要告诉家长一定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绝对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

  3、下面谁能说一说你手中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汇报)

  4、引导: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手中的身份证号码,从身份证号码中你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组内交流、汇报)

  5、老师揭示身份证编码的秘密:

  身份证有15位(旧)和18位(新)之分,

  新增加的在第7、8、18位上。

  前两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3、4位表示所在的城市,

  第5、6位表示所在的县(区)。

  第7―14(或7―12)位表示出生年月日。

  出生年月日后面的两位表示所在地派出所的代码,

  第17(或15)位表示性别,一般男单女双,

  新身份证第18位表示校验码,也有的说是个人信息码。一般随计算机产生,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有时也用x表示,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身份证号码

  引导:你能知道老师的哪些信息?

  2、练习:

  “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370323 197XX3 0857         370323 19371006 0845

  370323 19360912 0838         370323 19730526 0826

  3、同学们了解了身份证号码的设计方法,你想不想也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吧。

  师指导:地址码、顺序码是随办证地点的改变而改变的生日码是永远不变的。在编码中你认为不能确定的数字可以用x表示

  (学生设计身份证号、组内交流、最后与户口本上自己的编码对照)

  四、课堂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5

  教材说明

  本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上册中,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的。《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例1通过探讨衣服和裤子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需要两步来确定,一步是上装的选择,一步是下装的选择,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例1给出了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由小精灵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可以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连线的体会:怎样连线比较清楚,而且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在这里给出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同的下装搭配起来,这样就有两个连线图,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例1下面的“做一做”,通过两张可移动的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需由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两步来确定,让学生动手自己来完成。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案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是导入揭题,二是创设情景、探究新知,三是解决问题、运用新知,四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在导入中我让学生观察感知换了一件上装,下装不换是两种不同的搭配,起到了复习旧知自然的揭示课题的作用。

  在探究新知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但是在学生的每一步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求是明确的,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操作活动,比如在帮红红解决有几种搭配方法时,要求学生做到两点:1、独立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复又不遗漏2、一边摆一边在练习纸上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方法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地认识新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并且布置了小组合作的目的,让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其合作功能,起到交流并优化方法的作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方法,给学生充分地建构新知的时间,用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并让学生尝到了探究新知的成功喜悦。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两道教材中编排的“做一做”和后面书本第115页的练习二十五的早餐搭配。因为这三道都是属于同一个层次的知识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方法并将方法提升,让学生观察得出,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还可以用算的方法来解决,初步渗透可以用乘法来算的思想。为生活中解决问题带来方便。

  在第三个“解决问题、运用新知”环节中我设计了“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有多少条路线?”和已经知道“从猴山经过金鱼塘到出口有8条路线,猴山到金鱼塘有2条路线,”要小朋友求“从金鱼塘到出口有几条路线?,前面一道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面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活用所学的新知,而且能够反过来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中设计了一道开放题“每一位小朋友跟每一位老师合了影,总共合了8张,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位小朋友和老师呢?”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来把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罗列出来,并说明原因。

  我的反思:

  (一) 从我的实际教学下来,我觉得在本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我还是处理得比较好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红红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园活动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帮助红红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4、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当然在自己觉得满意的同时也是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如果以后我再上这个内容的话,我会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教学例1的时候,虽然我是有意识地强调了先确定上衣或先确定下装,但是还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建立起这个有序地思考过程,所以在后面点心搭配的时候,我马上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强调让学生做到按一定顺序进行搭配,弥补了刚才的欠缺。

  2、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层次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例题是两件上衣对三件下装,而在紧接下来的练习中又出现了两中饮料和三种点心,没有能够把它提高一个层次,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种点心或饮料的话这样就会更好。

  3、在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中,让学生算一算从金鱼塘到出口,这道题的难度提高了比较大,前面都是顺向思维,而到这里却要逆向来思考问题,所以关键是要在前面有一个很好的铺垫基础,在这里学生好象感到有点困难,因为学生的基础不是非常好,所以在以后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随机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6

  下面是关于《数学广角》说课稿范文,欢迎参考!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整理图表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1.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中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又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并以图形表示出来,最后运用语言、图表来表现,是对集合知识高度理解与综合应用的体现。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调查感知。

  在课前通过合理有效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调查学生喜欢游泳和足球两项运动的情况,又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和“既喜欢……又喜欢”来介绍自己,提醒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埋下伏笔.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出现森林运动会小动物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情况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让学生发现表格之混乱,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及时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点要求:怎样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几种动物?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整理,在合作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当学生整理出简洁明了的表格后,再巧妙地引出韦恩图,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本节课的难点悄然解决。

  接着根据学生观察韦恩图得出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的形式转化成算式的形式,从而解决了“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重点。

  然后组织学生一步步创造出韦恩图即集合图,再比较图与表,突出韦恩图的价值,从而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主动地打开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同时,通过一道追加习题,强化新知。进一步感受交集的含义。

  4、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改下很流行的话语。作为一节新授课的尾声部分——实践运用,应该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读图训练,强化新知。2、完成教材中设计的习题,加深对集合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当场调查爸爸吸烟喝酒的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在内化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习题的设计在有层次、有梯度、有价值的前提下,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又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神奇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四个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造,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7

  1.例1。

  本例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出两个课外小组各有多少人,再说出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小组。在求总人数时,学生既可以直接点数,也可以进行计算。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统计表中的前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表示这两个课外小组的人员组成情况。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直观图,所以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个空白图,让学生在不同位置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先分别出示两个课外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集合圈进行合并。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如中间部分表示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同学,左侧是只参加语文小组而不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右侧是只参加数学小组而不参加语文小组的学生。最后,再让学生列式求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共有多少人。

  2.例2。

  本例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所以,从第一个图中可以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二个图中可以看出,四个苹果重1千克,让学生思考一个西瓜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在这里还不能直接运用等量代换,需要学生首先考虑: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引导学生想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

  下面的“做一做”,利用三种小动物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的情境进一步巩固等量代换思想的具体应用。

  教学本例之前,首先应该向学生说明:在本例中,我们假设每个西瓜同样重,每个苹果同样重。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前两个图并思考: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从第一个图中知道一个西瓜重4千克,如果能知道多少个苹果也重4千克,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教学时,如果学生抽象地想像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软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用圆片代表西瓜,用小方块代表砝码,用三角形片代表苹果,通过摆学具,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做下面的“做一做”时,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质量关系进行等量代换。

  3.关于练习二十四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建议。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学生在分类的时候,可能不能一下子把既能游泳又能飞的放到中间位置,要引导学生明确两个圆圈相交的部分表示什么,再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直接点数,或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第3题,如果学生抽象地想像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等学生用直观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以后,再尝试抽象地推导一下。

  第4题,是等量代换思想的一种变式练习。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比较。

  第5题,是比较抽象的等量代换练习,实际上是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直观表示法。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第2小题,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8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 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出示图片)

  师:这两个你们喜欢吗?那你们喜欢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师:这样吧,我们调查一下,如果你喜欢松鼠的就用水彩笔把你的姓名写在红色纸片上,如果你喜欢熊的,就把你的姓名写在绿色纸片上,如果你两个都喜欢,你可以在两张上都写上你的姓名。

  师:写好了吗?

  师:为了方便,我们调查一个组好不好,请第二组的同学把你写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如果你两个都喜欢的话,可以把你的两个姓名分别贴到他们的下面。

  2、 学生上来贴图

  3、 观察黑板上贴的情况,问: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

  师:那么,喜欢ZIP和ZOOM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说(可能有人说12人也可能有人说其他的数)

  二、探究:

  1、 四人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喜欢ZIP和喜欢ZOOM的人数。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呢?(如果还有意见,就让一个学生站起来,给全班同学数数,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确定12人。)

  师:那么,实际是12人,可是计算出来是其他的呢?原因在哪里?

  生回答

  师:哪些同学重复计算了,谁上来给大家找一找?

  请学生上来找出重复的人数,(师:贴哪里?)学生贴

  师:重复的有6人,算了两次,而实际应该算一次,所以我把他重叠起来。(教师说着把这6人的纸片重叠起来)

  师:刚刚,我们把他分成两类这样贴,很容易出错,那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用一些图、表或者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把这份名单再整理一下,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喜欢ZIP的有哪些人?喜欢ZOOM的有哪些人?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能不能?

  生能

  师:那这样吧,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合作之前给大家几点合作建议:

  出示合作建议:

  (1)四人小组讨论:说说打算用怎样的图或表来表示?

  (2)四人小组动手在纸上画出方案。

  2、展示并介绍方案

  师:通过小组同学的努力,我发现我们的同学都已经有了方案,那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呢?注意,展示的时候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1) 请学生上来展示成果,并介绍方案。

  (2) 重点介绍集合圈图

  3、看着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师:那么,现在你知道喜欢ZIP和ZOOM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吗?生报一遍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呢?(让学生说几个)那他是怎样行动的呢?那么,这些动物是怎样行动的呢?(课件出示)请你按照他们的行动方式把他们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集合圈里。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怎样填,既快又不会错?

  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师:那你是怎样填的呢?问:这部分表示什么?这部分表示什么?这个大圈表示什么?这个大圈表示什么?

  2、 计算三(1)班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人数。

  师:刚刚我们了解了同学们喜欢动物的情况,下面,我们走进三一班去了解以下他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请看这里。

  (1) 出示名单

  (2) 根据表格画出集合图

  师:先请你根据这表格,画出集合图。

  先让学生画出集合图。

  教师边巡视边说:怎样画既快又对?

  (3) 展示集合图:

  (4) 放手让学生计算人数

  (5) 汇报,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3、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师: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可以举例说一说吗?

  4、我家招待客人,这些客人喜欢吃糖果的有4人,喜欢吃花生的有6人,喜欢吃花生又喜欢吃糖果的有2人,那么我应该准备花生多一点还是准备糖果多一点?

  (1)说说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

  (2)提高:计算我家到底来了几个客人。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反思:

  《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在老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精心安排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时是学习集合思想方法,通过学习集合图的画法去接触、了解集合的意义,并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果给学生讲解集合的意义、集合的表示法、什么叫交集、并集、集合的元素等抽象的概念,学生真是雾里看书“朦朦胧胧”。数学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集合的意义、集合的图示法,并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上课开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关于对松鼠和熊喜欢的调查活动,接着用这个话题组织了一次分类图示法探讨活动。然后进行了对动物活动方式和三(1)班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活动的调查活动,最后安排了帮老师解决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的实际问题。在一节课里组织三次活动,每次活动目的明确,层层深入,解决方法得当。第一次活动目的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次活动目的是认识集合,正确画图;第三次活动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活动完了,学生学意未尽,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研究解决。学生兴趣来了,一切问题就好解决。

  二、创设问题辨析机会,培养探究能力。

  精心安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提问争论,为学生创造问题辨析的机会,在辨析中思维碰撞、产生矛盾、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提高。在教学开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平衡――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学习过程。本节课以“喜欢熊和喜欢松鼠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解答,当学生解答这一问题出现分歧时,再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表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生设计各种图表示喜欢动物的集中情况时,每一个图学生都想到一些新问题,都会去评价别人的成果,提高大家的欣赏力、辨析力。尤其是对知识的重难点,在辨析中很好地解决了。活动就让学生动手做、开口讲,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形成的全过程,自主学习、自悟领会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死记硬背,从个方面来看,这样做能真正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三、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增强解题意识。

  数学来自生活,数学思想方法是在爱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真正高明的大师,就是把高深的理论和知识,用最通俗的方法和语言告诉别人,使别人很容易接受。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讲集合论,的办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已有的经验来学习、解决。本课题创设了很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中悟出道理,总结方法。例如: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从喜欢熊和松鼠谈论起,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知不觉地研究了很多问题,总结出集合图的正确画法和使用方法,学生很快地联想到周围生活中很多事情与今天学生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枯燥无味、远离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把数学与生活关连起来,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在练习安排上,我选择了有关动物――这一学生喜欢的题材。通过看动物电影时出现的重叠数学问题的解答,动物园入住动物的总数的解答,让学生通过多层次联系,进一步学会用集合的数学思想,解答这异类数学问题。在本节课最后,我还安排了让同学们举一 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然后引出一个“我家请客应该准备糖果多一点还是准备花生多一点”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顺便让学生计算我家一共请多少人,作为本节课的提高题。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是数学学科的根本目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9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逐步建构新的知识。

  衣服搭配、摆几位数、求比赛场次等例子在二年级上册都出现过。

  3.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四、具体编排

  1.例1(简单的组合)

  (1)隐含了分步计数的原理,但这儿不要求用分步计数的方法(乘法)来求组合数。只要能用图示的方法来求出组合数就可以了。

  (2)教材上提供了两种图示表示法,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实际上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每条裙子或裤子分别可以搭配两件上衣(分步时,可以把确定上衣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裙子和裤子作为第一步),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衣服,圆形表示裙子和裤子,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两位数写出来。

  3.例2(简单的排列)

  学生已经有了拿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经验,摆三位数可以用类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在这儿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不漏。学生一开始可能是无规律地摆,但经过一定的观察后,会逐渐走向有序。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实际摆卡片到脱离卡片直接写出这些三位数的过程。

  4.“做一做”

  借助学生喜爱的西游记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找出排列数。

  5.例3(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1)利用20xx年世界杯足球赛的题材,除了教学组合知识以外,还可以适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原来教材上是有的,但由于版面的原因,送审后删去了。)

  6.练习二十五

  设计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练习,巩固排列和组合的知识。

  五、教学要求

  1.要借助于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求排列数或组合数。

  排列、组合是很抽象的数学知识,要用操作活动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在这儿还只是用图示的方式把所有的排列或组合情况罗列出来(即有哪些排列或组合),不是抽象地计算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数或组合数。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求排列数、组合数。至于排列、组合等名词,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等,都不要求学生掌握。

  实践活动掷一掷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10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p112-11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3、 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机器猫》吗?喜欢吗?

  师:今天是大雄的生日,他邀请静香带着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聚会,你们愿意去吗?

  师:去参加生日会,得穿得漂漂亮亮的,静香从衣橱里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一些衣服。她犯愁了,该穿什么衣服好呢?(出示课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衣服和裤子图

  1)师:你觉得静香可能穿什么衣服去?(学生自主回答)

  2)师:看来同学们个个都是搭配衣服的高手,帮静香设计出这么多套衣服。那么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到底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3)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衣服图片,同桌合作摆一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连线记录在本子上。

  4)展示学生作品,鼓励记录方法的多样化。

  三、结合情境,巩固新知

  师:静香穿着漂亮的衣服和大家高高兴兴地来到大雄家,来了这么多客人,大雄太开心了,拿出那么多好吃的来招待大家。

  1、出示饮料和点心。

  师: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好吃的呀?

  (有优酸乳,可乐,雪碧,饺子,蛋糕,汉堡堡)

  师:你们想吃吗?

  师: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想想,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要求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实物符号化)

  3、展示讲评。

  四、数字游戏

  师:喝过饮料,吃完了可口的点心,小主人大雄想和大家一起玩数字游戏,我们也来一起玩吧。

  1.出示数字卡7,3,9

  问: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

  (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引导:先确定第一个数,然后后两个交换位置。

  739 379 973

  793 397 937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字都能摆成6个三位数?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出示:0、1、2、3、4、5、6、7、8、9)

  任选三个你喜欢的数学组成三位数。

  师巡视全班学生完成情况。

  问:你组成几个三位数?

  有不同于六个三位数的吗?(学生投影展示)

  补充:我们班有一位同学也选了三个数,可是他摆来摆去就只有四位数,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他可能选了哪些数呢?

  小结:0不能放在第一个位置。

  五、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师:今天,在大雄的生日会上,我们遇到了这么多关于搭配的问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到搭配的知识?(乒乓球比赛出场顺序,密码锁,电话号码,路线的选择……)

  师:对,这些都可以运用到搭配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们学好数学知识,让它能真正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11

  【学习目标的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探索简单情景下的变化规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教材分析

  “鸽巢原理”以前是属于奥数学习的内容,但新教材把这一知识点也纳入其中,所以只有认真地去研读了教参,学习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目标有两个:一是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3.学情分析:鸽巢原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难以理解鸽巢原理的真正含义,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他们自己提前先学了,在具体分的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鸽巢”,要用几个“鸽巢”。

  (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思维特点: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要让学生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学习方法

  1.借助学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2. 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鸽巢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3.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鸽巢原理类问题的模式:明确“待分的物体”→哪是“鸽巢”→ 平均分 →商+1

  4.完善评价体系,进行小组捆绑,激励学生全员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

  5.师生课前准备:①学生:每组5根小棒、4个杯子;课件②学生记录自己是哪一个月出生的。③教师准备1副牌。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评价任务:

  任务1:学生能否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出鸽巢原理的推导过程。

  用教具动手演示推导过程。最后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描述推导过程。

  【评价学习目标1:整理鸽巢原理推导过程。】

  任务2:能够说出鸽与巢的关系。

  【评价目标2,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思议导学)

  用一副牌展示“鸽巢原理”。 (师生合作完成魔术)

  师:同学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客串一下魔术表演,想见识见识吗?请全班同当老师的助手,每一个小组有一副牌,大家知道一副扑克牌有54张去掉两张王牌,剩52张,现在用它变一个魔术。这个魔术的名字叫“猜花色”。在组长的组织下每人随意抽五张牌先反扣在桌上。我猜,每位同学的手中至少有两张花色是相同的。是这样的吗?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请翻牌看看,老师猜得准么? 生:猜对了。

  生:猜对了,给点掌声吧。老师为什么猜的那么准,想知道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鸽巢原理(板书课题)相信你们认真学习后,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 老师通过一个魔术展示了在生活里 “鸽巢原理”问题中的一种,勾起了学生对这个魔术很好奇心,为原本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活力。)

  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名读一读)

  (设计意图: 建立明确的目标,就会引起师生注意的集中性和指向性,引起对某类知识,某种能力的强烈注意。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最省力地完成“三个维度”的目标,最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动手实验、 探究新知(学思新知,善思互动)

  师:为研究这个原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

  生:小棒和杯子(板书:小棒、杯子)

  师:那我们今天就用小棒和杯子做几个有趣的数学实验来研究这个原理。

  (一)第一步:研究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中的现象。

  1、请看大屏幕:

  师: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请小组的同学摆摆看,在动手之前请看活动要求:

  ①4人为一组摆一摆,要求将小棒全部放进去,允许某个杯子空着。

  ②边摆边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用 1表示小棒,用0 表示杯子(画一画)看看一共有几种摆法?

  师补充:每个组要认真记录不同摆法。希望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愉快,开始

  2.汇报展示

  要求学生边摆边说,老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草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放法:

  师:大部分学生都摆完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摆的?

  学习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成果。要求学生边摆边说,老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草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放法:

  4 0 0 3 1 0

  2 2 0 2 1 1

  (引导学生明确虽然摆放的顺序不一样,但是同一种放法)

  师:老师欣赏这组同学的操作步骤,按一定顺序,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还有别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3)引导观察,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4种方法,从而得出:总有一个杯子里面至少有2根小棒。

  师:是的,这4种放法,不管怎么放,你有什么发现?)

  1组:……(可能会出现不同发现)

  2组:我们发现不管怎么放,总会有一个小杯子里面至少有2根小棒。

  强调至少!总有

  师:说啥?再说一遍。

  生:……

  师:还有谁发现了什么?

  生:……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鼓励每个小组都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只有通过多种思维的碰撞,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对鸽巢原理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

  师:再次观察四种方法,哪种方法能直接得到这个结论。

  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引导平均分)

  师:关于平均分有没有问题?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平均分这一种方法,就能得出总有一个杯子里的至少有2根小棒这个结论。

  (二)第二步:研究5根小棒放入4个杯子中的现象。

  1、课件出示:5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里你感觉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再往下继续研究,5根小棒放在4个小杯子里你感觉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猜测:5根小棒放在4个小杯子,不管怎么放,肯定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师:对不对需要实验验证,我们还要像刚才那样一一把所有摆法都列举出来吗?用什么方法操作验证这个结论对错就可以了。

  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就可以了。

  师:咱们试试看,小组合作交流,用这种平均分的方法操作验证,并像黑板上那样记录在学案里。

  2、展示摆法,引导观察发现: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展示分享一下?

  生:5根,每个小杯子放一根,剩下的一根放在其中的一个小杯子。(实际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一样的,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板书:平均分)

  课件演示

  师:,既然用平均分的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会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吗?

  生:5÷4=1……1

  师:能解释算式里每个数的意义吗?

  生:5表示小棒数,4表示杯子是,商1表示平均每个杯子放进1根小棒,余数1表示还剩1根小棒。

  师小结: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杯子里一定至少有2根”,先平均分,余下1根,不管放在那个杯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杯子里一定至少有2根”。 )

  3、学以致用---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往前走:

  课件出示:把7根小棒放进6个小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根,。

  100根小棒放进99个小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根。

  师:这么大的数字,同学们这么快就得出了结论,你是不是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小棒的数量与杯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还要操作验证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以上问题,在展示汇报时学生要说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4、引导学生知识点小结:

  师: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放进的小棒数怎么算,你用谁加上谁就是我们想要结果?

  生1:平均分

  师:刚才他这样分,是怎么分的啊?(强调:“平均分”)

  生2:商加余数 ( 在这里老师不作过多解释,

  生3:商加1 表明持“待定”态度)

  (三)第三步:研究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不是多1的现象

  质疑:提出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不是多1的现象

  师:研究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如果小棒数不是比杯子数多1,而是多2、3……结果还是这样吗?请同学们接着探究:

  1、 课件出示: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请在小组内摆一摆,看哪个小组最快得出来,开始。

  2、交流汇报(小组代表上台边摆边说)

  生1:我认为至少有3根小棒,因为把5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杯子,就还剩2根小棒,所以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3根小棒。

  生2:我认为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我是先把3个杯子里各放1根,这样就还剩下2根小棒,我再把这2根小棒分在两个不同的杯子里,至少就是2根小棒了。

  师:他们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先平均分掉3根,没问题吧。那这剩下的2根小棒该怎么分,才能保证至少有几根小棒?

  生:剩下的2根小棒分开放,才能保证至少。

  师:同意吗?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5÷3=1……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学具直观演示,很容易的就能理解是“商+1”还是“商+余数”的问题。)

  2、 深化研究、得出结论:

  4、汇报交流:怎么想?怎么算的?

  5、引导发现得出结论

  师:我们刚才研究这么多种情况,大家仔细观察算式,想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应该怎样求?

  生:应该是商+1,不是商+余数。

  全班交流( 板书:“商+1”)

  教师重点强调是“商+1”还是“商+余数”得出的答案。

  小结:我们把小棒尽可能地平均分给各个杯子,总有一个杯子比平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

  小结并板书:不管怎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商+1)根小棒。

  7、了解鸽巢原理。

  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今天发现的原理其实早在200多年前就被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发现了,请看大屏幕:

  学生读资料。

  “ 鸽巢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师:回想我们刚才做的小棒和杯子的实验中,谁相当于鸽巢(鸽笼)?那小棒就可以看作是被放进鸽巢的物体(鸽子)。

  师: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鸽巢里(mn,n是非0自然数)如果m÷n=b---c,那么一定有一个鸽巢至少放进了多少个物体?---板书:b+1个

  生:m÷n=b……c,那么总有一个鸽巢至少放了b+1个物体。

  三、联系生活、运用原理(理思反馈,思练测评)

  1.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魔术“猜花色”。能用今天的知识来来解释吗?谁为鸽巢?谁为物体?

  过渡:运用今天所学的鸽巢原理的知识,你能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啊?(能)有没有信心?(有)我们来试试。

  2、(夸一夸本班同学)我们班有( )名同学,至少有( )名同学同一个月过生日呢?怎么想的?

  3、(知道老师是哪个学校的吗?)我们山城中心小学有 2188名学生,至少有几人是同一天出生的?

  四、师生总结:(齐思升华)

  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中,我们一起来经历了与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一样的伟大发现过程。回顾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老师相信你们会运用今天所学的鸽巢原理去解决生活问题!

  板书设计:

  鸽巢原理

  小棒 杯子 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商+1

  (物体) (鸽巢) (至少数)

  4 3 2

  5 ÷4 =1……1 2

  5÷ 3 =1……2 2 1111 0 0

  7÷ 4 =1……3 2 111 1 0

  9÷ 4 =2……1 3 11 11 0

  15÷ 4 =3……3 4 11 1 1

  m÷n =b……c b+1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12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数学广角p112-113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

  教学难点:

  能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衣服、数字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展开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机器猫》吗?喜欢吗?

  师:今天是大雄的生日,他邀请静香带着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聚会,你们愿意去吗?

  师:去参加生日会,得穿得漂漂亮亮的,静香从衣橱里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一些衣服。她犯愁了,该穿什么衣服好呢?(出示课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衣服和裤子图

  1)师:你觉得静香可能穿什么衣服去?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各种搭配的效果图。(实物投影)

  2)师:看来同学们个个都是搭配衣服的高手,帮静香设计出这么多套衣服。那么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到底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搭配问题”。(板书课题:搭配问题)

  3)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衣服图片,摆一摆。

  预设以下情况:

  a.2种----衣1和裤1、衣2和裤2。

  b.8种----学生操作重复、手忙脚乱。

  c.6种。

  问:他们摆的,你们感觉怎么样?(乱,引导说出“有顺序”)

  追问:那么,怎么样摆才有顺序呢?保证不遗漏,不重复。

  先选衣服,再选裤子或先选裤子,再选衣服。(生说,师连线)

  a:  3      +    3      =  6 (种)     2×3=6(种)

  b    2      +    2    +    2  =  6 (种)      3×2=6(种)

  4)实物连线抽象化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连线记录在本子上。

  5)出示学生的图式

  引导学生讲评出它们的优缺点。

  师:你们说得真好。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示呢?(多鼓励学生)

  三、出示点心图。

  师:静香穿着漂亮的衣服和大家高高兴兴地来到大雄家,来了这么多客人,大雄太开心了,拿出那么多好吃的来招待大家。

  1、出示饮料和点心。

  师: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好吃的呀?

  (有优酸乳,可乐,雪碧,饺子,蛋糕,汉堡堡)

  师:你们想吃吗?

  师: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想想,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要求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实物符号化)

  3、展示讲评。

  四、数字游戏

  师:喝过饮料,吃完了可口的点心,小主人大雄想和大家一起玩数字游戏,我们也来一起玩吧。

  1.出示数字卡7,3,9

  问: 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

  (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引导:先确定第一个数,然后后两个交换位置。

  739 379 973

  793 397 937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字都能摆成6个三位数?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出示:0、1、2、3、4、5、6、7、8、9)

  任选三个你喜欢的数学组成三位数。

  师巡视全班学生完成情况。

  问:你组成几个三位数?

  有不同于六个三位数的吗?(学生投影展示)

  补充:我们班有一位同学也选了三个数,可是他摆来摆去就只有四位数,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他可能选了哪些数呢?

  小结:0不能放在第一个位置。

  六、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师:今天,在大雄的生日会上,我们遇到了这么多关于搭配的问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到搭配的知识?(乒乓球比赛出场顺序,密码锁,电话号码,路线的选择……)

  师:对,这些都可以运用到搭配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们学好数学知识,让它能真正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1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五册教材112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衣服卡片,数字的抽拉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十.一”国庆节快到了,学校要放七天假,你们高兴吗?我们打扮的漂漂亮亮到游乐大世界去玩,你们愿意吗?老师拿来了一件上衣和三件下衣,看看这件上衣和哪件下衣搭配最漂亮?

  生汇报搭配方法。

  师:同学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和三件下衣能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生:有三种。

  师:现在我有两件上衣,用这两件上衣分别和三件下衣搭配又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生猜测

  二、自主合作

  师:到底有几种呢?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老师为每组同学都提供了一套学具和一张图式记录卡,在摆的过程中要求做到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衣进行搭配,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看哪组同学合作完成的又快又好,就会得到我们的团结合作星

  生分组合作学习。

  生汇报:研究了几种穿法?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各组派代表到实验投影前演示。

  师:你认为哪组用的连线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生评议,用连线的方法好。

  师演示小结:我们再把这一组的连线情况看一下,先确定一件上衣,将这件上衣与三件不同的下衣进行搭配连线,然后再用另一件上衣与这三件不同的下衣进行搭配连线,也可以将这两个连线图合并起来就可得出和我们图式记录一样的连线图。这样有顺序的连线就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给获胜的小组发奖)

  拓展延伸:

  1、师:大家已经用连线搭配的方法解决了穿衣的问题,那么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搭配一下我们的营养早餐吧!

  (出示课件)都有什么好吃的!

  师:这么多好吃的,可数学广角的小精灵却告诉我们只能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搭配。请同学们用连线的方法设计一下共有几种不同的吃法?

  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你认为在刚才的汇报中谁说的好(奖励一颗智慧星)

  2、师:解决了穿衣、吃饭的问题,我们开始出发吧。一路欢歌笑语来到了游乐大世界,游乐大世界门上的一把密码锁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只有打开这把密码锁,才能进入。我们看看这把密码锁,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是1、2、3 右边是4、5、6最多试几次才能把密码锁打开。

  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密码锁,看哪组最先打开密码锁进入到游乐大世界,想一想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漏数?

  小组讨论,汇报

  师:虽然试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最多试了9次

  师:请最快的小组打开密码门。

  3、师: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把密码锁解开了,我们赶快进入游乐大世界吧,看看游乐大世界都有什么?

  (1)、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有几种走法?

  (2)、从百鸟园到猴山有几种走法?

  (3)、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有几种走法呢?

  小组讨论汇报,  师演示连线

  4、师:短短的四十分钟就要过去了,你们的聪明好学,团结协作,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想和每个小组的四名同学分别照张像,老师和每个小组照几张?你们的班主任也想和每个小组的4名同学分别照张相我们两人和每个小组共照几张呢?

  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就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希望课后同学们去找一找,然后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

  课后反思: 

  一、选取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        

  本节课情景的创设和内容的安排,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从国庆节带孩子们到游乐大世界去玩,引出选择穿衣服――吃早餐――打开密码锁――进入游乐大世界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从穿衣,吃饭这些日常生活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例1时,拿出衣服卡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搭配出不同穿法。在“打开密码锁”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动手去摆数字的抽拉片,找到解开密码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出只有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三、注重合作学习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采用罗列、连线等多种方式,并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合作的喜悦。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4、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5、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配问题。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分配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分配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学例1

  1、活动。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学生思考各种放法。

  与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汇报交流情况。

  学生口答说明,教师利用实物木棒:

  第一种放法: 第二种放法:

  第三种放法: 第四种放法:

  2、问题。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为什么?

  经过简单交流,学生不难描述其中的原理:如果每个文具盒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

  3、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5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体会到,如果把各种情况都摆出来很复杂,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找到数学方法来解决就方便了。

  二、学例2

  1、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体书?

  摆一摆,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说你的思维过程。

  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4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3一共有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结果。

  与同学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汇报结果,全班交流。

  4、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5÷2=2……1 (至少放3本)

  7÷2=3……1 (至少放4本)

  9÷2=4……1 (至少放5本)

  说明: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5、做一做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想:每个鸽舍飞进2只鸽子,共飞进6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1个或2个鸽舍,所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2、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20练习。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1、第1题。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2、第2题。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21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篇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捐款

  黄娜

  董泽

  李彤

  张阳

  任一

  捐物

  孟涛

  李彤

  任一

  吴越

  张恒

  张旭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

  方案一:

  捐款

  李彤

  任一

  黄娜

  董泽

  张阳

  捐物

  李彤

  任一

  孟涛

  吴越

  张恒

  张旭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

  方案二:

  捐款

  李彤任一

  黄娜

  董泽

  张阳

  捐物

  孟涛

  吴越

  张恒

  张旭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方法三:5+4=9(口答)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互评生评师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通用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