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千克和克(通用14篇)

千克和克(通用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千克和克(通用14篇)

千克和克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 陈述性知识: 1.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分别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是1千克,几kg就是几千克。 程序性知识: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  通过掂、估与称,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3.  会用秤称出1千克的物体。 4. 用不同质量单位来表示相同重量的物品,理解1000克=1千克。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健康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糖、果冻、矿泉水和糖果,弹簧秤、数学书、2分硬币,1克砝码,塑料袋一个。 教学意图: 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本节课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和体验。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起学生学习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的需要。由此导入新课“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让学生体验1千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而用一系列活动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还让学生拎一拎几千克的物品,轮流谈感受。最后让两个学生称体重,其他学生估自己体重。以此化抽象为具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小鸟重几千克?引起学生质疑:称不出来,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从而导入“克”。 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在称两包盐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同样两包盐可以用不同单位表示,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 活动五:对比辨析。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设计了三个问题:1.填单位。2.找朋友。3.估一估,称一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教学设计: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     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     试一试,导出课题。 (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 (2)出示课题: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试一试,学用弹簧秤。 3.称一称,用弹簧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4.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组合作。) (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组合作。) 5.估一估,巩固应用。 (1)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议一议。小鸟重多少?­――导入“克”。(板书:克,g) 2.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同时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3.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4.估一估,认一认,积累更多经验。 (1)估一包盐有多少克? (2)介绍“净含量”表示的意思。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活动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2.找朋友。回形针    西瓜     数学书     小朋友     4千克    30千克    300克      2克 3.填一填。  书包桌上物品(     )体重你喜欢的东西(         )估一估    称一称     活动六:谈谈收获,课外延伸

千克和克 篇2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天平、盘秤、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等,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 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 评析 自然引入“轻”“重”。)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生:轻,重。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 评析 通过“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戏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学习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索新知

  1 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 评析 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

  生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生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1包火腿肠有500克、一根火腿肠有45克、60克、75克……

  1包薯片250克,1包饼干500克,1个“小哑铃”面包1千克……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 评析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轻重引入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 评析 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

  生: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 评析 使用课件适时,恰当。)

  盘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盘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同学们把1克的砝码放在盘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生:指针稍微动了一点点。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学生分组结合砝码,熟悉盘秤的使用方法。

  4认识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盘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

  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是1克,一枚5分硬币大约是3克,一枚1元硬币大约是15克……

  生:一枝铅笔大约是9克,一本书大约是65克,另一本书大约是165克,50粒花生米大约是35克,一个苹果大约是89克,10个回形针大约是23克……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 评析 通过“掂”的感受,建立1克的质量概念。)

  生:很轻。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 评析 注重估测,同时发展1克的质量概念。)

  生:我称的一粒花生米大约是1克。

  生:我咬的一口苹果大约是1克。

  生:5张纸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 评析 加强估测,并验证估测,培养学生自我修正、反思的习惯。)

  学生分组活动

  交流汇报

  生:我们组8粒黄豆是1克。

  生:我们组10粒黄豆是1克。

  师:为什么有的小组8粒黄豆是1克,有的组10粒黄豆是1克?

  生:黄豆的大小不一样……

  生:……

  (6)借一借。

  师:刚才我发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王建那组他们在称一个大苹果质量的时候,在砝码的盘里除了有砝码,还有一个橘子,为什么?

  ( 评析 把问题抛给学生。)

  王建:因为砝码的质量合在一起不能达到大苹果的质量,所以我们用一个小橘子代替砝码。用砝码的质量加上小橘子的质量就是大苹果的质量。

  师:那个小橘子的质量你们知道吗?

  王建:知道,我们已经称过了。

  师:同学们认为他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

  师:在我们称一个物品的质量时,如果砝码的质量达不到我们想要的质量时,可以用已经知道的物品的质量来补充。

  ( 评析 及时关注学生的“创举”,抓住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 评析 认识“克”这一环节,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所需的盘秤、天平以及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称一称、说一说、掂一掂、找一找、猜一猜、借一借、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1克的实际质量,并感受了几克的质量。使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5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00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 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 评析 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使用“千克”的必要性。)

  生:可以用千克。

  ( 评析 若此处师追问一下为什么,让学生说出他的想法会更好。另外,若学生答不出,可结合长度单位米、千米,有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导致学生知识之间的迁移。)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 评析 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1千克的质量概念。)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生:2包面条。

  生:6个馒头。

  生:……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学生回答省略)

  6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生:刚才老师说4盒牛奶是1千克,每盒250克,250×4=1000,所以1千克=1000克。

  生:桌上有一袋1000克的大米,和两袋盐一样重,所以1千克等于1000克。

  生:……

  ( 评析 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富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看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放性的问题―― “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验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领着学生进入思维的空间。)

  7游戏。

  师:在盘称里放一个不到1千克的物品,称一称,你发现了什么?

  一小组说:我们放了一支50克的牙膏,指针稍微动了动。

  师:说明50克与1千克哪个大呢?

  生:50克小于1千克。

  另一小组说:我们放了一袋洗衣粉,指针动了一点,但是还是在1小格里面。说明600克还是小于1千克。

  第三个小组说:我们放了一包盐,发现指针刚好转了半格。我们又放了一包盐,发现指针刚好转了1小格。

  师: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2个500克是1000克,刚好转了1小格,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包净含量400克的瓜子,500克的盐,100克的糖,算一算是多少?

  生:刚好是1000克。

  生:1千克。

  师:请同学们用天平来称看能发现什么?

  生称一称。

  生:多用了一个2克的砝码。

  师:为什么会多2克呢?

  生:因为称的时候是连同包装袋一起称的。

  ( 评析 学生通过游戏,不仅更深刻地感受到克与千克的实际大小及比较,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的同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认识了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生;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生:1千克等于1000克。

  生:我学会了称东西。

  生:……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20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生:400克。

  师:为什么?

  生:因为秤上标有单位g,并且最大数是400。

  师:观察得非常仔细!两个鸡蛋重多少?

  生:100克。

  师: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生:50克。

  (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教科书第20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学生一边读着一边笑,读到最后笑得前仰后合。

  师:同学们为什么笑?

  生:他的单位全用错了。一般的床哪有2千米高,还有牙刷、餐桌、牛奶、鸡蛋、书包……

  师:同学们今后再用到单位的时候应怎么做?

  生:……

  ( 评析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幽默风趣的笑话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针对笑话中的问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是这节课的点睛之笔。)

  点评人:付国华(山东省枣庄市教研室)

  四、编者点评

  该设计安排了大量的活动,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究。如:“…… 通过抱和掂可以大体判断两个物品的轻重,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在砝码的盘子里,还放了一个橘子,为什么?”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在砝码不够时,如何称一个较大的物品。“质量达到1000甚至2000多克,记录时还要写很多数,写起来是不是很不方便?怎么办呢?”

  注重让学生经历直观感受,在活动中学,如认识克(千克)时,教师都提出让学生去掂一下1克(千克)的物体,让学生建立具体的1克(千克)的质量概念。

千克和克 篇3

  (一)“感觉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所以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 。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理解与创造。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先让学生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水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这时教师给予学生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是先教给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去称。这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出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意创造矛盾,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现指示针几乎一动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认识“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互相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现场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的体重。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4、教材的认识与处理

  认识与处理的原则: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学生对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研究操作实践的“源”。在教材处理上,从整体――部分――整体,先认识千克后认识克,再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这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知体验。感知1千克时,通过分组合作,称一称,掂一掂,并将1千克转化成具体的数量:8个苹果,6根黄瓜,7支香蕉,12个桔子,6个梨子,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千克和克 篇4

  1、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所以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 。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理解与创造。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先让学生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水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这时教师给予学生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是先教给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去称。这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出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意创造矛盾,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现指示针几乎一动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认识“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互相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现场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的体重。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4、教材的认识与处理

  认识与处理的原则: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学生对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研究操作实践的“源”。在教材处理上,从整体――部分――整体,先认识千克后认识克,再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这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知体验。感知1千克时,通过分组合作,称一称,掂一掂,并将1千克转化成具体的数量:8个苹果,6根黄瓜,7支香蕉,12个桔子,6个梨子,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千克和克 篇5

  教学内容:认识千克和克(有多重)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教师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再让学生说说看到过哪些秤,教师出示各种秤的实物或图片(也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 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4)找一找。请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5)猜一猜。教师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铁,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6)拎一拎。教师让学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大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7)说一说。教师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

  (8)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先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称物体质量时,教师可以用天平帮助学生称,主要应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如一枚2分硬币、一枚纽扣、一片药等物体质量约1克,常见物品如1枝铅笔约10克、1个鸡蛋约 50克等,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以克为单位的物品。

  4、单位换算。

  (1)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2)用“kg”表示“千克”,用“g” 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练习。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重1( ) 一袋洗衣粉重1( )

  一管牙膏重100( ) 一只鸡重2( )

  一个小朋友重23( )

  2、填上合适的数。

  2 kg =( )g 4000 g =( )kg

  7 kg =( )g 8000 g =( )kg

  3、实践活动。

  我的体重 同伴的体重 一个土豆 我的书包 自选内容

  我的估计

  测量结果

  思路:比较中引出重量工具 → 体验千克、克的重量 → 认识重量工具 → 确立身边的参照物 → 估计物体的重量 → 纠正重量认识的偏差

千克和克 篇6

  三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千克和克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重点难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试一试。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5、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千克和克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重点难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概念。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钱的硬币、羽毛、尺子、桔子一个、天平。 学生:硬币(2分、1角、5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天平 (1)介绍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指导看图(书中33页图)和物(天平)。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来确定物品重多少,砝码相当于台秤中的秤砣。你能说说图中的砝码各重多少克吗? (2)用天平秤称黄豆。 ①猜一猜10克的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②称一称10克的黄豆 ③数一数10克黄豆有多少粒? ④算一算:1克黄豆有多少粒? (二)体验克 1、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3、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5、估一估 一个桔子重大约几克?先掂一掂,再天平称一称看你估得准不准。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你有什么发现?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四)完成“试一试“ (1)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2)猜一猜“数学书”和“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 (3)再称一称,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一个文具盒大约重多少克? 小结:数学书大约重300克。新课 标第一 网 三、实际运用“克”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想想做做3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4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4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练习设计: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三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千克和克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课前准备: 每小组一个台称;若干种水果或蔬菜、称好体重。教学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题 (1)提问:一个梨,一个鸡蛋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个梨大约有多重?一个鸡蛋大约有多重?哪种重一些?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肥猪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2题 (1)出示挂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体育用具吗?铅球和篮球哪个更重?估一估:铅球如果用千克做单位大约有几千克?篮球如果用克做单位大约有多少克?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2号杯和3号杯里的水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用2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估一估2号杯中的水大约重多少克?(90克)用3号杯里的盛水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大约是多少克?(120克)。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6、全课总结。 (1)读一读“你知道吗?”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三、课堂作业 第36页第3、5题。练习设计: 1、估计它们分别有多重,用线连起来。     一块口香糖    一只兔子    一头牛    一块香皂     350千克       5克      2千克      120克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盒牙膏     一袋面粉    一把牙刷    一台小电视机 100(    )     20(   )      20(   )    15(    ) 3、看图填空。 空杯重50克,1号杯装有半杯黄豆连杯共重150克,2号杯装满黄豆,1号杯的黄豆是3号杯里的黄豆的2倍。 (1)1号杯中装了(   )克黄豆。 (2)估计2号杯中的黄豆大约有(   )克。 (3)估计3号杯中的黄豆大约有(    )克。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千克和克 篇7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 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2)认一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

  (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

  (3)扩充。

  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

  三、理解延伸

  课件出示:

  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找错误。

  课件出示小明日记。找出错误并纠正。

  四、全课小结

  谈收获与感受。

  五、课后延伸

  实践活动:做妈妈的小帮手。

千克和克 篇8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千克和克 篇9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  ,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 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千克和克 篇10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  ,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 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千克和克 篇1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千克和克。先教学千克的认识,再教学克的认识,然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最后,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称一称》。

  教材的编排为在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称出1千克红枣,看一看有多少;称出1千克大米,拎一拎感受有多重;称出1千克鸡蛋,数一数有多少个等活动,具体地建立1千克的观念。在引出单位“克”后,让学生通过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数一数大约有几十粒;掂1克重的2分硬币感受1克很轻等活动,建立1克的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能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课时]5课时

  1、千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教材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式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的大米、鸡蛋,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k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么?

  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

  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

  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

  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的大米或鸡蛋吗?

  学生再次尝试称一称。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蜜枣、鸡蛋、大米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进行安全教育)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

  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

  学生交流。

  4、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5、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6、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1、 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教后小记:

千克和克 篇12

  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所以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 。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理解与创造。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先让学生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水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这时教师给予学生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是先教给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去称。这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出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意创造矛盾,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现指示针几乎一动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认识“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互相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现场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的体重。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4、教材的认识与处理

千克和克 篇13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千克和克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重点:积极主动进行测量活动,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测量活动,在活动中要耐心、细致。

  对 策:对实践活动前,进行一些指导和教育,在活动,适当进行帮助,让学生有序地进行。

  教学准备:挂图、台秤和健康秤数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经验汇报:

  这一阶段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样两个质量单位。根据你的观察和自己经验的积累,你知道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作单位,你能和大家说说吗?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大家从家里带来了什么?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想知道有多少个苹果怎么办?(数一数)想知道有多少千克苹果怎么办?(称一称)板书课题。

  2、动手实践。

  (1)问:我们来看一看这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首先称的是什么?

  你们知道称的苹果是多少千克吗?(1千克)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

  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2)分组活动称水果和蔬菜。

  各小组称1千克并数出数量,并且填写表格。

  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称的结果。集体交流。

  看着表格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3、估一估。

  如果老师带来的苹果比你们的大一些,你能估计老师这样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

  验证并说说规律。

  4、称体重。

  谈话:小朋友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1)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2)认识称面。根据例图,学习怎样读数。

  (3)分小组称一称每人的体重,将自己的重量汇报给小组长,组长记录在表格里,然后在小组内比一比。

  (4)班内交流。

  讲述:如果你告诉我你的年龄,老师就会知道你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以一学生为例)

  你想知道这个方法吗?打开书,读一读“你知道吗”,书上告诉我们怎样的计算方法?(师板书)

  这种方法究竟准不准,我们先一起来运用这个公式算一算,以刚才学生的体重为例,告诉大家今年几岁了?看看老师刚才的体重是不是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学生用这种方法计算体重。

  每人运用这种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然后与称出的体重对比,看有无差别。在小组内交流。

  讲述: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有的同学可能差距很大。这是因为你太胖或太瘦了。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锻炼。

  三、全课总结。

  我们一起又学了很多有关与重量的知识。还学会了称体重和用公式计算体重的方法,课后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让他们也学会算体重。

  板书设计:

  称一称

  实足年龄×2+7(或8)

  课前思考:

  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秤来称一些常见的物品以及自己的体重。通过这样的活动,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常见物品轻重的经验,从而逐步形成较为准备的质量观念;也有主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课后反思:

  本课是一节紧接着“千克和克”的实践活动。在认识了千克和克以后,让学生在一系列测量和交流的活动中,加深了对千克的认识,还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通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1千克物品的数量,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在交流时,有意识的渗透了物体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很好地进行判断。学生估计物品重量的能力随着对千克和克的感性认识后,有了很大的提高,能比较适当地进行估计重量。对自己的体重也有很清楚的认识,通过自己称体重,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读出自己的体重数,学生能自觉地使用“大约重多少千克”来表达称的结果。当然像这种受学生欢迎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师关键要能自如地进行调控,因为这种类型的课,学生因为学习内容的变化,会出现失控现象。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能有效地组织正样的教学是当务之急。

  课后反思:

  引入,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由于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实践活动,所以学生有为感兴趣,学生比较主动,同时也以活动的形式代替了老师的讲解,学生自学自己摸索的成分渐渐高于了老师的知识传授。

  课后反思:

  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用秤来称一些常见的物品以及自己的体重。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常见物品轻重的经验,从而逐步形成较为准确的质量观念;也有主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通过实际“称一称”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许多物品的重量,加深了学生对“千克”和“克”之间的认识。学生不但兴致很高教学效果也比较好,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操作,只能师生一起称一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千克和克(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