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氓》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氓》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氓》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氓》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氓》教学设计 篇2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 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 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氓》教学设计 篇3

  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 一作:)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高中语文《氓》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内涵。并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细读、情读文本,结合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境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出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这两首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与水有关;主角都是女子;都写爱情。

  (二)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一)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家能加快出跟水有关的诗歌吗?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二)水这意象这么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研究研究它。

  1.水在这首诗里出现了几次?――三次,淇水

  2.三次出现,它只是简单的重复吗?

  ――不是。有什么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感受。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热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婚变

  (3)淇则有岸,隘则有泮。  决裂

  3.三次出现淇水,正是女主人公这场婚恋的三个不同时期,那么每一个时期中的淇水所蕴含的感情相同吗?――不同。

  (1)第一次穿越淇水,正是卫女和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二人难舍难分,离别时十八相送。可以说这是一条受河,它象征着爱情的缠绵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

  热恋――爱河――喜悦

  (2)第二次看到淇水,卫女和氓处于婚变期,淇水汹涌澎湃,此时卫女感慨万千,各种委屈汹涌而出,悲从中来,很可能也是泪流成河。

  婚变――泪河――悲

  (3)第三次,卫女独自坐到淇水岸边回首往事,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她也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决绝已定,心静如水。所以这也是一条启示河。

  决裂――启示河――清醒

  (三)情读:把刚才的分析通过诵读体现出来,要读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全体朗读。

  (四)小结:可见,这条河――淇水这个意象,在这里都有哪些作用,

  (1)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表达感情

  (2)见证了女子从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女子内心的成长

  (3)彰显了诗歌的脉络,即是事件的发展线,也是感情的变化线

  淇水作用:表情――见证――线索

  三、细品语言,披文入情。

  1.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发现其它变化――对氓的称呼,第一段是“子”,第二段是“尔”,第三、四段是“士”。

  2.为什么会变化,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氓――庶民,奴隶,他的身份(介绍)

  (2)讲述女主人公为男子送行,一边用了三个“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点公子的意思,公子长,公子短多么甜蜜,那个时期的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特别让她尊敬,所以用“子”。(初恋)

  (3)那第三段为什么不继续用“子”了呢?改用“尔”了呢?――热恋了,仍用“子”就太不亲切了,用“尔”更亲昵。

  (4)用“士”――“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反思和总结,用“士”更冷静,更客观。

  (5)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个“其”字,它一会译成“他的”,一会译成“你”,为什么吗?

  ――译成“他的”,拉远了和氓的距离,包括着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的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里面也有鄙视和怨恨。

  最后一段译成“你”,决裂着的痛骂,虽冷静,但却饱含愤恨,仿佛在说:你这个违背拆的渣男,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决裂。

  3.小结: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的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

  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这看似极其细微的人称变化中竟然深藏着情感的洪波大浪。我们的先人,有几千年前,就能如此造词炼字,真了不得,我们也应该见贤思齐。

  四、议读比读,深析形象。

  (一)提出鲍鹏山的观点,引发学生思考和辩论。

  那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这个卫女身上,回到我们第二个特征,回到女主角上,在《诗经》中无论是《蒹葭》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睢》中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但当代学者鲍鹏山在第三次看《诗经》里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你怎么看,你赞同吗?请一一列举,找到依据并朗读

  1.完美――

  作为恋人,她温柔多情,浪漫大胆;

  作为妻子,她勤劳忠贞;

  作为弃妇,她自尊自爱,果敢决绝。

  2.不完美。

  我问问男同学啊,你们看看一二段,要是有一个这样的女孩主动追求你,你同意吗?你喜欢吗?

  ――不喜欢,(1)她婚前过于草率,太过主动,轻易许诺(“秋以为期”)。

  (2)太投入,太痴情,太黏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二)引入其他评价。

  (1)用幻灯片播放朱熹和钱钟书的观点

  朱熹站在封建礼教的角度,维护封建礼法,要求妇女树立封建的贞节观(他认为女人因感情丧失理智,违背了礼法,所以才有了坎坷的婚后生活,这是女人的自悔),这个评价让我们感到很冰冷。

  钱钟书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朱熹的礼法思想,但已经投射了一种人道上的怜悯和同情。但不管怎样,都对卫女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2)昨天上课翻译课文时有同学问我,说:“兄弟不知,其笑矣”。兄弟为何笑。(播放幻灯片)

  ――我们看孟子的一段话:在那样的时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人私奔,这样的行为肯定不为兄弟所齿,所以被弃而归时,自然也得不到兄弟的同情和体恤。

  (三)比较阅读,深味意蕴

  刚刚同学们对完美与不完美作了比较,详细地解读和热烈的讨论,各执观点,都有道理。但面对被弃,卫女的责任符合“最完美”之说吗?你们怎么看。既然有“最”,那人们就得有比较才行,

  1.链接诗经里的另一首诗《遵大路》,看看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弃妇郑国女子是怎么做的?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好也!

  译文: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

  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

  ――她苦苦哀求,纠缠不休,而我们的主人公卫女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能多觉察到不平等,进而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

  2.几百年后,西方文学也出现了一位弃妇――美狄亚,她是国王的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宁,并竭力帮助他。但后来伊阿宁变心,美狄亚就烧毁了新,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宁断子绝孙――这位弃妇你喜欢吗?

  (四)写作交流,上传屏幕展示。

  综上所述,你对卫女怎么看?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写出你对卫女的评价和看法,100字左右。

  五、讨论爱情,共鸣成长――全体师生配乐朗读舒婷的《致橡树》

  听了这个伤心的故事,认识了这位文学的经典形象――卫女,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一段曾经。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诠释的那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高中语文《氓》课文注释

  (1)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2)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3)“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匪:通“非”,读为“fěi”。即:走近,靠近。谋:商量。古音咪(mī)。

  (4)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

  (5)顿丘:地名。今河南清丰。丘:古读如“欺”。

  (6)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7)将(qiāng):愿,请。无:通“毋”,不要。

  (8)乘:登上。(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倒塌。垣,墙壁。

  (9)复关:①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 ②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10)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11)载(zaì):动词词头,无义。

  (12)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

  (13)咎(jiù):不吉利,灾祸。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14)贿:财物,指嫁妆,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15)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16)于嗟鸠兮:于:通“吁”(xū)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

  (18)说:通“脱”,解脱。

  (19)陨(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黄:变黄。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20)徂(cú):往;徂尔:嫁到你家。

  (21)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22)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23)渐(jiān):浸湿。帷(wéi)裳(cháng):车旁的布幔。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

  (24)爽:差错。

  (25)贰:“(tè)”的误字。“”就是“忒”,和“爽”同义。这里指爱情不专一。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

  (26)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

  (27)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28)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室劳:家务劳动。靡:无。

  (29)“夙兴”二句: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夙:早。兴:起来。

  (30)言既遂矣:“言”字为语助词,无义。既遂:就是《谷风》篇“既生既育”的意思,言愿望既然已经实现。

  (31)(xì):笑的样子。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啊。

  (32)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言:音节助词,无实义。

  (33)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34)“及尔”二句: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35)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愁思无尽。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36)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

  (37)晏晏(yàn):欢乐,和悦的样子。

  (38)旦旦:诚恳的样子。

  (39)反:即“返”字。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

  (40)反是不思:违反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

  (41)已:了结,终止。焉哉(古读如兹zī):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氓》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熟悉情节故事

  2、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3、深刻体会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陕北民歌《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问:同学们好听吗?……这首歌是什么类型的?……同学们现在正是青春年少,憧憬向往爱情吗?……古人云: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她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不仅陕北劳动人民唱出了爱情的甜蜜、幸福,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发生了一个爱情故事,是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提示:围绕情节或情感变化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三、合作交流

  1、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恋爱甜蜜蜜,决绝伤不起,不要再来伤害我,初为人妇时怎样的辗转辛劳,只为维护曾经的梦想,为维护自己的爱情。可是多少年的辛劳和憧憬,换来的却是爱人的离弃。温柔似水,刚强如火。

  2、你认为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个人

  教师拓展到刘兰芝、祥林嫂

  刘兰芝与焦母的抗争,与兄长的抗争,最后以死抗争,短暂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她对人格、尊严的最求是至死不渝的.,她的这种精神给我们的不是颓废、绝望,而是一种振奋和昂扬,崇高和伟大。

  祥林嫂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一出善良被毁灭的人间悲剧,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的文学名著。

  四、讨论

  如果你是氓的话,你会怎样对待诗中的女子?

  播放《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五、小结

  每次读完这篇《氓》,总有一幅画面浮现在我眼前: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曾经等待她的恋人的河畔,那作为她当年爱情的见证的汤汤淇水之滨。河水依旧,可是斯人已去,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爱情也仿佛随着流水逝去了。河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似水年华,心中却只哀悼,哀悼自己的痴情,哀悼自己的执迷不悟。最后留下的只是幡然悔悟后的心如止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她审视遍体的血痂而生出的一种劫后余生的宁静与从容。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纵其心欲而无所拘忌。所以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真爱,不只是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还要心连着心。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所有的家庭都幸福美满!

《氓》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氓》教学设计 篇6

  学习《氓》,学生首先遇到的是文字关。

  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依据《说文解字》和《汉语大字典》,从分析最初造字的字形入手,找出汉字形与意的联系,应是掌握汉字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单纯掌握汉字,难免有割裂诗歌内容之嫌。再者,不分主次又容易偏离学习目标。所以,要精选汉字,并以此为线索,联系课文,分析人物,挖掘根源,进行思想教育,实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标。

  重点汉字有:氓、蚩、愆、耽、筮、咎、、爱。

  氓,《说文》:“氓,民也。”民,“众萌也。”萌,同“氓”。“氓”“民”互训。民,甲骨文作“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说,“周代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周人初以敌囚为平民,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由此可知,氓是奴隶,是庶民。

  因此,氓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经济条件是恶劣的。这样的家庭条件,曾经与氓有着“总角之宴的女主人公不可能不了解,未来艰难的家庭生活,即使在氓的信誓旦旦中而耽兮的她不可能不有所预料,然而,她仍然痴心不改。――多么善良、多么单纯的姑娘啊!然而,就是这样的姑娘,竟然遭到了氓的遗弃!”氓啊,你这个可鄙可憎的小人!

  那么,这个小人是如何得逞的呢?我们来看:

  “蚩”。《说文》“蚩,虫也。”虫,古代是对一切动物的通称。人像虫一样,比喻义为“忠厚老实”。“蚩蚩”,写出了氓的忠厚老实。――氓在和我谈恋爱的时候,是那么的傻得可爱呀!正是他的忠厚之貌,使我引为终身的依靠。造成我终身的痛苦。这就告戒年轻的人们,要睁开你的慧眼呀,婚姻大事,不可草率呀!

  就女主人公而言,是不是只有氓的忠厚之貌蒙蔽了她呢?

  “愆”《说文》:“愆,过也。”甲骨文字型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交覆深屋下,躲在草丛中,把良心踩在了脚下。――这难道不是天大的罪过吗?犯了错就要失掉、错过一些好机会,故可引申为“失掉错过”,错过了就要再等一等,所以又可引申为“拖延”。愆期,即拖延时间。但她陷得太深了,在爱河中,她迷失了自己了!这就是“耽”。

  “耽”。《说文》:“耳大垂也。”大耳垂肩,肩承受着两耳,所以引申为“承受|担负”;两个耳朵又是何其逍遥快乐呀,所以又引申为快乐;过于快乐就乐不思蜀了,所以又引申为“沉溺,迷恋”。――女主人公沉溺在“氓”的“信誓旦旦”中“不可说也”。况且,我怎么就相信了那个女巫的鬼话了呢?

  “筮”和“咎”。“筮”《一切经音义》中说,“筮者,揲蓍取卦,折竹为爻。”甲骨文取一女巫拿竹两袖展开成舞形,很显然是占卜问卦。“咎”,《说文》:“灾也。”甲骨文字型取“人各行其是”之意。人各行其是,非灾而何?联系起来,可以想见,氓请来一个女巫,锣鼓声中跳起了大神,一番祷告之后,求得大吉大利的上上签,巧舌如簧之下,“以耳车来,以我贿迁”,诱使我上了当,――是女巫与氓合伙把我骗了呀,至此,除去女主人公自身的原因外,造成悲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受到氓这个感情骗子的蒙蔽;二是女巫的推波助澜,为虎作伥。

  女主人公相信了,她的生活就陷入了痛苦之中,离婚以后也受到了兄弟们的“”笑。

  “”,大笑也。口大得到了不能再张的程度,笑得是多么欢畅啊!“我”遭遗弃之后,整天生活在兄弟们的笑之中。这一切,都是那个负心汉造成的。顺便问一句,你们知道那个氓姓什么吗?我敢说,他姓陈,要不后世怎么有了陈世美了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我又何必为你痛苦呢?“亦以焉哉”还是算了吧!

  “爱”就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从“”到“爱”的形体演变,就传达出一种正确的爱情观。

  ,从字型上看,是一只手伸过去,把覆盖物拿去,然后取走心。爱一个人,不就是相当于自己的心被别人拿走了吗?但这种拿,有两种可能,一是一个人伸出手来,强行把对方的心拿走,占有对方的爱;一是一个人主动把自己的心捧出来,奉上自己的爱,不管对方接受不接受。两种爱都不是健康的。前者是剥削阶级的爱,后者是带有一点自虐性质的爱,即常说的“单相思”。应破除旧“”,树立新“爱”。去掉“心”而改为“一”。一即“专一纯正”。就爱而言,如果用手掀开重重覆盖之后,得到的是纯正专一的感情,这不正是真爱的应有之意吗?――从感情风波中走出来的我将勇敢地面对新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爱。

  借助字型分析,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字意。在讲解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很好地再现了诗歌的原貌,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老师有诲人不倦之风,一举而数得,何乐而不为?

《氓》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2、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ān期 乘彼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xì其笑矣

  师作配音范读。生齐读。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生活贫困

  (2)日夜操劳

  (3)男子变心

  (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齐读最后一节。

  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美读――诵其文

  学生齐背全诗。

  质疑探究: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拓展提升:

  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困惑。印象中,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活。她和我们将要学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上、精神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布置作业: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1、《孔雀东南飞》

  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氓》教学设计 篇8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理解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二、基础内容

  1、给容易出现问题的字注音:

  匪(    )      愆(    )期       将(   )子   

  载(    )      于(    )嗟       徂(    ) 

  汤汤(  )       裳(      )      靡(    )

  隰(    )      垣(     )      筮(    ) 

  蓍(   )草      渐(      )      (    )

  2、填空:

  《诗经》是我国         的诗歌总集,又称《   》和《  》,         搜集了从        到        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    、    、    、    、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⑵将子无怒

  ⑶于嗟鸠兮

  ⑷犹可说也

  ⑸隰则有泮

  4、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

  ⑴其黄而陨:

  ⑵士贰其行:

  ⑶二三其德:

  5、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⑴至于顿丘

  ⑵秋以为期

  6、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将子无怒

  ⑵载笑载言

  ⑶以我贿迁

  ⑷无与士耽

  ⑸渐车帷裳

  ⑹言既遂矣

  ⑺总角之宴

  ⑻信誓旦旦

  三、文本解读

  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恋爱→婚变→决绝”女主人公的情感怎样发展变化的?

  2、总体来看,女主人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

  3、三、四节中都提到桑叶,是否多余?有何特殊含义?

  四、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1、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分析主人公的情感

  2、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景起兴,试分析作用

  五、文本补充

  1、发型与年龄

  总角指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2、《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3、《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氓》教学设计 篇9

  古典诗歌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而忽视学生的诵读与体悟,由于教师细致的咀嚼和强行的灌输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就相应地失去了更多的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而沉溺于支离零散的解析中,不能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感知和把握,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新教材第三册古诗单元《氓》的教学中,我把教师从讲台上赶下来,让学生充分成为课堂的主人,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最近两周,我们在现当代诗歌的百花园中快乐地徜徉,欣赏到无数动听的旋律,聆听到各种风格的鸣唱,这里有百灵的欢歌,也有杜鹃的哀鸣,这里有黄鹂的啼啭,也有雄鹰的啸叫,真让人觉得美不胜收、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探寻诗歌之河悠远而古老的源头。”充满诗意的导语十分自然地把学生引进《诗经》,简明扼要地作了相关的文学常识介绍后,我和学生便进入到新课《氓》的学习中。首先,我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音大声朗读一遍,要求他们读准字音。在初读的基础上,我再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结合录音校正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情感。在两遍有声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学生大多对整首诗歌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情感地诵读课文。接下来,我再让学生默读,结合注释梳理诗歌的大意,当他们看完第三遍后,老师再将重要的字、词投影出来,让学生闭上课本回答它们的读音和意义。有了前面的较为扎实的诵读和理解,我再将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的第一段的翻译投影出来,要求学生仿照余老的翻译,尝试把余下的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文,内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形式上可以不作过分的讲究,句式可长可短,但最好音韵和谐,或者一韵到底,或者两句一韵。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致,老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自己单独作为一组,四组学生各选一节,剩下的一节留给老师,师生同堂翻译,即兴完成。大约不到十分钟(我由于对诗歌已经非常熟悉,只用了六分钟时间就翻译完毕),学生就陆陆续续地翻译好了,然后,我安排学生每四人结成一个小组相互传阅、讨论、评选,同学们彼此交流和切磋,兴致极高,老师趁机巡视,以发现较为典型的译文进行全班交流。随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集体交流,我先念自己翻译的第二段:

  登上城墙看远方,想把复关来眺望。复关不见我的郎,两眼盈盈泪汪汪。复关走来我冤家,又说又笑乐开花。冤家占卜又问卦,卦上全是吉利话。开来你的桑塔那,拉上嫁妆结婚吧!

  学生听完老师的译文,笑得前仰后合,觉得这样的翻译通俗易懂,而且十分平民化、生活化,极富创造性。课堂气氛顿时被激活,学生纷纷把自己富有新意的翻译读给全班同学。

  陶涛同学读了他的第三段译文:

  桑树枝叶未落时,叶子润泽嫩无比。斑鸠斑鸠警告你,贪吃就会拉痢疾。姑娘姑娘提醒你,莫陷爱情漩涡里。男子都是负心汉,转身就变大坏蛋。痴心女子用情专,想要解脱也难办。

  孙标同学的第四段译文是:

  桑树落叶时,叶黄有瑕疵。自为新妇起,劳累为家事。滚滚淇水逝,车幔雨打湿。我自无差池,你却有偏失。男人无定一,三心又二意。

  徐正同学的第五段译文为:

  做你老婆已多年,又苦又累从不嫌。睡得晚来起得早,无时无刻不操劳。你的欲望渐得逞,对我无情又专横。兄弟姐妹不知情,笑我当初缺脑筋。静下心来细思考,独自伤心把泪掉。

  潘鹏同学对第六段是这样翻译的:

  本想同你白头偕老,如此必会怨恨气恼。淇水再宽岸能看到,洼地再大边能找着。我们从前一起乱跑,嘻嘻哈哈欢欢笑笑。本以为海誓山盟有个依靠,不料你家花不闻野花乱找。你见异思迁不念旧好,我下定决心和你拉倒!

  以上选取的只是55名同学中的小部分,他们的翻译如此精彩,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的学生刮目相看,如果把《诗经鉴赏辞典》中的专家译文与之比较,学生们的'翻译丝毫也不逊色。循着这种“场效应”,第二节课,我和学生在生与生的讨论中和师与生的对话中,分析了男女主人公形象,鉴赏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时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回顾《氓》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控制课堂的救霸主地位被颠覆了,学生由过去的听众甚至看客的角色而一跃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以滔滔不绝的讲析剥夺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语言的真切触摸和操练──在诵读中感知语言、在仿译中揣摩语言,通过与语言的亲密接触,学生实现了对语言的透彻的理解,无疑,这比老师独霸讲台的硬塞硬灌要好得多,学生的体会也要亲切得多、深刻得多,也更符合文学读解的根本规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为可喜的是,在这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创造欲被激发,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亲近诗歌的愿望,浓厚了参与阅读的热情,在这种愿望和热情的驱使下,他们在相对独立与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主动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长此以往,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增强了,积淀丰厚了,想象能力和写作也能力得到了锻炼,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自然也就有了坚实的根基。

  从《氓》的教学中,我领悟到古诗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一个真谛: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的位置,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我们都应当竭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教学的情景,并一以贯之地引导学生阅读、质疑、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唯其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氓》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

《氓》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六、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七、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八、布置作业

  将《氓》改写成一个故事

《氓》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容,分析形象,体会情感,,探究主旨,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点:

  绘制思维导图

  三、教学难点:

  记忆背诵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和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的基因,灵魂的酵母,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走进《诗经》,走进《氓》,走进那遥远的卫国发生的故事。

  (二)梳理内容

  那么,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对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经历了恋爱(1、2节)的幸福之后,又经历了婚变(3、4、5节)的痛苦,最后做出了决绝(6节)的选择的故事。

  过渡:以上是我们对诗歌内容做了整体梳理,下面我们一起对诗歌的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赏析。

  (三)分析形象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二节,看看在这两节诗中,作者是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写男女主人公的?

  明确:

  1、氓:蚩,笑嘻嘻,忠厚老实的样子;谋,清楚地告诉我们,他是来求婚的。

  2、女子:“送”说明了女子答应了男子的求婚,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一片痴情,“将”说明她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子。

  “望”,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痴痴等待,登上那倒塌的垣墙,久久伫立,向男子所在的方向望去,见不到男子就伤心哭泣,见到男子就又说又笑,真真是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子。“迁”字写出了这份爱情终于修成了正果,结婚了。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对诗歌的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诵读第一二节诗,边读边记,强化对诗句的记忆。

  (四)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婚变部分的内容,找出能够表现女子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女子的内心感受,并完成这一部分思维导图的绘制。

  1、“食”、“耽”、“说”表面上写的'是斑鸠贪吃桑葚,实际上是写女子沉溺于爱情无法自拔,写出了女子内心的后悔。以此来劝诫其他的女子千万不要沉溺于爱情。

  2、“贫”字写出了女子多年来为了和氓在一起,甘愿过着贫穷的生活。“爽”字是过错的意思,“贰”写的是氓的行为没有定准,反复无常。

  女子甘于贫困,行为没有过错,而氓却三心二意,用情不专,由此表现女子对氓的斥责和怨恨。

  3、“暴”字写出了氓的凶暴,“”字则写出女子娘家兄弟的冷漠,不但不同情,反而还讥笑她,“悼”字写出了女子饱受煎熬,无人倾诉,内心无比辛酸的伤痛。

  我们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就能够很好地体会到处在婚变状态的女子内心情感的变化轨迹,是一个由悔到怨,再到伤的过程。从对恋爱阶段人物形象的分析到对婚变阶段女子内心情感的体会,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维从感性形象的联想想象到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理性推理过程。

  (五)探究主旨

  1、过渡:无人理解,无处倾诉,只能独自伤悲的女子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已”字说明女子做出了决绝的选择,没有幻想,没有迷茫,没有卑微,也没有不舍,有的只是清醒和刚强。回想过去,“言笑晏晏”形容少年时代快乐的样子,“信誓旦旦”氓立下的誓言是真挚诚恳的。然而,现在快乐全无,在思前想后之后,女子清楚地知道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幸福快乐了,男子违背誓言,也没有悔改的心意,所以断然、决然的选择离开。

  2、学完这首诗,老师不禁感到很纳闷,女子和氓是青梅竹马,而且是自由恋爱,为什么女子还是得不到幸福?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

  明确: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自立自强

  (六)作业布置

  借助思维导图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看着思维导图上的关键字词,对人物形象和诗歌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记忆诗句。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体会处在婚变阶段的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情感的变化过程。但是这节课还有不少的遗憾。

  现总结如下:

  1、留给学生展示和讲解思维导图的时间不够,不能很好的表现学生在经过老师指导之后的效果;

  2、课堂上朗读的次数不多,背诵的效果不太明显;

  3、对于主题的探究还是应该放在第二课时,这样的话,中间环节的时间就会比较充裕,学生也就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画的思维导体和讲解了。

《氓》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初步胚芽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

  重点

  反复吟诵,体会感情,背诵课文。

  难点

  了解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特点。

  教学手段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一、复习

  背诵课文一二段。

  二、分析课文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三、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分心讨论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

  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板书设计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氓》教学设计 篇14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说学法:

  学生学法: 1、讨论交流法 2、个性展示法 3、课堂辩论法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

  教师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归纳法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二、 明确学习目

  1. 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真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

  数、有的放矢。关于《诗经》,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过《蒹葭》和《关雎》,因此学生对诗经的特点和比兴的手法并不陌生。诗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中关于爱情观念的探究作为本课的突破难点。

  三、 配乐朗读,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诗歌学习在于朗读,在学生第一遍朗读中选用古琴曲《凤求凰》为背景音乐,为朗读营造一种古韵氛围,更易于带学生进入诗境。朗读后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主要是读音的准确和四言诗二二拍的节奏。

  《氓》是一首叙事诗,学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有助于理解诗歌浅层的含义,对女主人公恋爱、婚变、离开的经历以及情感脉络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为重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

  四、 教学重难点突破

  1.初探究:课文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画出来,并简要赏析。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与认识。但重点内容突破的问题设置没有选用“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从《诗经》手法角度“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入手,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比兴手法运用等方面发散出去,也就是用一个总问题将全文穿起。同时这样的问题设置更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阐发出来,正所谓“读进去,说出来”。这样的读诗的角度,除去让学生学会解读《氓》之外,也学会读诗鉴赏诗的一般规律。

  这一环节中,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课堂的生成,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讲授。在小组活动,先引导学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展示。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立的见解。

  2.再探究:女子离开氓以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这一问题的设置事实上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正确爱情观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本身就是两面性的,富于辩论性。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读,会在课堂上呈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在辩论声中学生们会对正确的爱情观有清晰清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以规避学生完全脱离开文本进行无根据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课上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的争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五、 课堂小结

  什么是爱,爱是灵魂的共通,爱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爱情,朦胧派诗人舒婷用《致橡树》给我们做出了诠释。

  本课以朗读舒婷《致橡树》节选收尾,以教师朗读的声音带动学生一同跟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与学生上一环节内容想成呼应,同时有和上课伊始的朗读呼应,从朗读声气,再朗读声中结束,使得整堂课的设计结构圆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氓》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