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第一册《错误》教案(精选14篇)

第一册《错误》教案(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册《错误》教案(精选14篇)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教时:1课时。重点与难点:同1、2点。教法:边读边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两首词:

  1、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唐词)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注释:①斜晖:偏西的阳光。②脉脉:相视含情的样子。后多用以寄情思。③白洲:长满了白色花的小洲。

  分析:起首两句,记一个怀人的女子早起用心梳洗后,倚着那面临江水的楼,切盼重逢。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眼前已是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已。故末句,提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 “过尽”两句,寓情于景。此处女子凝望之投入、凝恨之深重可见一斑,因而人称“千帆”二句“黯然魂消”也。

  2、【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中有几句“想佳人妆楼(yǒng仰慕)望(望: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不但“归楼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 惟水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

  【作者】柳永是宋仁宗朝进士,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擅长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是当时一大词家,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千古传颂。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所写内容不限于男女风月,尤工羁旅行役,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有相当多的词篇抒写了与歌妓舞女的诚挚恋情,有部分作品反映了她们悲酸的生活和她们要求过合理生活的愿望。

  。【注释】①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②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③凄紧:一作“凄惨”。 ④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⑤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⑥渺邈:遥远。 ⑦淹留:久留。 望:凝望。一作“长望”。 ⑨天际识归舟:语出谢《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⑩争:怎。 ⑾恁:如此,这般。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品评】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 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见课本注释①)

  三、范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2

  吐鲁番铁中刘松义  

  教学目标 :

  了解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学会对比鉴赏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

  教学设想:对比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出示四首唐代闺怨诗和宫怨诗,总结其特点

  1.蒋维翰《春女怨》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

  2.王昌龄《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3.白居易《春词》

  低花树映小红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阑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4.刘方平《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闺怨诗、宫怨诗的特点:含蓄,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心中的怨意,其意象常有花鸟虫鱼、庭院、夜色、月色、高楼、树草等冷景。

  三.对比学习《错误》

  1.提问:有人说,此诗当属于欧洲现代派诗歌,有人认为此诗继承的还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你怎么评价?

  提示,我们可从主体和意象及其写作技法分析。

  2.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不同,通过朗读来理解。

  3.诗歌的标题很有新意,它妙在何处?

  明确:它概括了女子由期待到惊喜再到极度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4.总结诗歌技法:结构上双线结构----纵线: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江雪》;横线:倒叙结构。语言上----文字纯净清新,语言优美,意境深邃: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四.作业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

  教时:1课时。

  重点与难点:同1、2点。

  教法:边读边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先看两首词:

  1、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唐词)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注释:①斜晖:偏西的光。②脉脉:相视含情的样子。后多用以寄情思。③白洲:长满了白色*花的小洲。

  分析:起首两句,记一个怀人的女子早起用心梳洗后,倚着那面临江水的楼,切盼重逢。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眼前已是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已。故末句,提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 “过尽”两句,寓情于景。此处一女子凝望之投入、凝恨之深重可见一斑,因而人称“千帆”二句“黯然魂消”也。

  2、【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中有几句“想佳人妆楼(yǒng仰慕)望(望: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不但“归楼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②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③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④ 苒苒物华休。⑤ 惟水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⑥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⑦ 想佳人妆楼望,⑧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⑨ 争知我,⑩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⑾

  【作者】柳永是宋仁宗朝进士,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一精力作词。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擅长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是当时一大词家,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千古传颂。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所写内容不限于男一女风月,尤工羁旅行役,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有相当多的词篇抒写了与歌妓舞女的诚挚恋情,有部分作品反映了她们悲酸的生活和她们要求过合理生活的愿望。

  【注释】①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②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③凄紧:一作“凄惨”。 ④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⑤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 “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⑥渺邈:遥远。 ⑦淹留:久留。 ⑧望:凝望。一作“长望”。 ⑨天际识归舟:语出谢《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⑩争:怎。 ⑾恁:如此,这般。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品评】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 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一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一人高处”(宋赵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 “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见课本注释①)

  三、范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分析:一个柔一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的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过客)

  等待 惊喜失望

  (美丽)(错误)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4

  游戏目标:

  1、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2、培养幼儿细心做事的习惯。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游戏方法:

  1、教师故意说一些错误的句子,让幼儿纠正:你们听听我的话有什么地方是有问题的?请你帮助我纠正。例:

  (1)弟弟长大了,要吃奶。

  (2)晚上,太阳出来了。

  (3)夏天天气冷,要穿毛衣。

  (4)船在天上飞。

  2、教师让幼儿看一看有错误的图片,启发幼儿细心观察,把错误的地方找出来,并帮助改正,还要说清楚错在哪儿。

  3、教师把每一句话重复一次,稍停顿,然后请幼儿回答更正。

  4、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设计语句。

  活动反思:

  该游戏目标实现的程度较好,内容适合程度较好,幼儿很感兴趣。通过语音游戏,培养幼儿的语言的敏感性。句子较短,孩子发现错误比较完整,如果是长句,则只能发现一两个错误。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认识诗人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婉约是唐宋时的一种诗词风格,与之相应的是豪放派。这碍难感种风格不仅并列于唐宋这两个诗词顶峰的朝代,并且至今仍被人们发挥得淋一漓尽致。《错误》正是现代婉约诗之典范。

  朗读诗歌

  二、总体把握

  1、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极为抒情的诗歌,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首叙事诗,因为它叙述了一个凄美幽怨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谁来转述一下给我们听听?

  明确:见《教师用书》

  2、诗歌特色*

  你觉得本诗有什么特色*?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明确:主要有:

  (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发了离愁别绪。

  (2)诗歌的意象都是很传统的、中国的。诗人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用杨牧的话说:郑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这是对郑在西化之风劲吹的中国台湾而坚持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个性*的极好评价。

  (3)短小别致,“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4)比喻新奇鲜活。等等。

  三、具体赏析

  1、“错误”

  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

  讨论明确;大致有:

  (1)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

  (2)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

  (3)“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美丽”

  “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

  (1)女子以为,“答答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答答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但是……

  (2)“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

  (3)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3、这是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歌,叙述的是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请你从诗中一字、一词、一句或一节加以体会,说说它的美丽或忧伤。

  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参看《龙门新教案》)

  四、再读诗歌

  五、作业布置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粉笔

  五、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2)“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什么句式?为什么这样用?“从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表明了什么?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3、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4、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五)作业布置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你们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反思: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中国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首短诗,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自由读诗,甚至背诵。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底子比较薄),所以有一些环节学生有点跟不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7

  郑愁予的《错误》教学案例

  整体感知

  郑愁予是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他的名作《错误》被誉为“当代抒情诗的绝唱”。这首诗写的是江南一个小镇上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个遗憾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地鉴赏这首美丽的诗歌并针对其中鲜明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懂得好的诗歌应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同时,让学生对郑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地点:多媒体教室

  方式:以诵读和互动讨论为主

过程:

  一:

  师:(导入  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中国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 “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  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渐渐                                                   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 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师:太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本诗,在本课的开头我曾经说过:杨牧曾评价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也就是说他和中国的“外国诗人”是不一样的。那些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郑愁予不同,他的诗歌是中国化的,你是否同意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哪些动人之处呢?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停顿片刻,然后一生又问:诗中有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等待的季节漫长,莲花的开落也日复一日,时间在无声中流淌,作者在这里以音响的延伸来暗示容颜的逝去,体现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这里,讲求的是诗句表达的一种节奏和韵味。在诗中还有几句也有这种效果,你们能找到吗?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三:

  师:很好。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单看一下郑愁予的个人简历。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一遍。

  附:[郑愁予,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时期,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造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承袭古典诗词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韵,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郑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他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的,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他的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四:

  作业 ,课外扩展:

  1、  为本诗写一个小的电影剧本。

  2、  或者阅读郑愁予在1951年18岁时写的的《野店》,写一篇小的诗歌鉴赏。      

  附:[野店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 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啊,来了······/ 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 有寂寞含在眼里的旅客/ 是谁挂起这盏灯啊/ 旷野上,一个朦胧的家/ 微笑着······/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换着流浪的方向······]

  后记:这首小诗里的美丽而遗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位同学的心。写作电影剧本的尝试也使他们空前活跃。这种互动性的学习也使他们对郑愁予在诗中运用的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有了更深的把握。在学习中,教师有意把郑的个人经历放在后面讲,也为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8

  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

  一、导入  :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前奏部分,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教师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本部分。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本部分。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    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9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冯小兵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教时:1课时。重点与难点:同1、2点。教法:边读边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两首词:

  1、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唐词)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注释:①斜晖:偏西的阳光。②脉脉:相视含情的样子。后多用以寄情思。③白洲:长满了白色花的小洲。

  分析:起首两句,记一个怀人的女子早起用心梳洗后,倚着那面临江水的楼,切盼重逢。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眼前已是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已。故末句,提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 “过尽”两句,寓情于景。此处女子凝望之投入、凝恨之深重可见一斑,因而人称“千帆”二句“黯然魂消”也。

  2、【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中有几句“想佳人妆楼(yǒng仰慕)望(望: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不但“归楼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②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③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④ 苒苒物华休。⑤ 惟水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⑥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⑦ 想佳人妆楼望,⑧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⑨ 争知我,⑩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⑾

  【作者】柳永是宋仁宗朝进士,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擅长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是当时一大词家,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千古传颂。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所写内容不限于男女风月,尤工羁旅行役,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有相当多的词篇抒写了与歌妓舞女的诚挚恋情, 有部分作品反映了她们悲酸的生活和她们要求过合理生活的愿望。

  。【注释】①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②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③凄紧:一作“凄惨”。 ④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⑤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⑥渺邈:遥远。 ⑦淹留:久留。 ⑧望:凝望。一作“长望”。 ⑨天际识归舟:语出谢《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⑩争:怎。 ⑾恁:如此,这般。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品评】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 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见课本注释①)

  三、范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请多多提出宝贵意见!2004-9-20

  email:

  [1]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美丽”的错误。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语

  昨天一位同学犯了一个错误,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通,但是一位中国台湾诗人的《错误》却被很多人传唱,这到底是怎么的错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诗《错误》。(板书:错误居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在朗读时,最好找几位同学单独朗诵,整体朗诵没有氛围,无诗歌韵味)

  3、请同学复述诗的内容,以便整体把握。

  4、针对课文设计以下问题:

  A、在这首诗中,什么是错误?

  明确:马蹄声

  B、马蹄声给谁造成了错误?

  明确:女子

  C、马蹄声为什么回给女子造成错误?

  明确:把“我”当成了要等的“归人”

  D、那么,能不能看出这名女子在等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痴情、寂寞、充满哀怨

  在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诗歌描写了女子在等待归人时一种离愁,一种哀怨心情,被称为闺怨诗,如温庭筠的诗《望江南》等,王昌龄《闺怨》

  5、在这首诗中,女子这种哀怨之情,我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第一段第二段

  A、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女子等待时间漫长、容颜憔悴。

  B、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寂寞,封闭

  恰若青石街道向晚――没有生气女子的内心世界是

  心如小小窗扉紧掩――封闭封闭的

  6、那么,她是为谁而封闭自己的内心呢?

  明确:要等的归人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芳心只为归人开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闱不揭也可看出这女子是坚贞的

  7、因此,女子芳心是有所待的,她时时盼望着归人,时刻留意着青石街道上传来的声音,当听到跫音响起之时,听到似曾相识的马蹄声,她的心充满了希望,感到归人即将到来。长久的期待有了结果。但是,当男子经过她窗前时,错误产生了,男子只是个过客,不为之停留。女子燃起了希望之火,又慢慢熄灭,心情会更加的伤感,凄凉,无奈。

  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充满了遗憾。(板书重点)

  8、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到的是一种凄凉,一种伤感,一种无奈。但是,既然这错误给了我们这种感觉,那么,诗人为何不用“伤感,凄凉,无奈”,而用了“美丽”来修饰呢?

  明确:A、当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接近失望时,突然听到似曾相识的马蹄声,对她来说,敲响了她希望重逢的内心深处,因此,是美丽的。

  B、从美学上讲,只要能使人的心灵为之震撼的,就是美的,当这名女子发现骑马者不是归人时,希望又变成了极度失望,心情更加的凄凉、伤感、对我们来说,也产生了一种震撼。

  (可补充《梁祝》或莎士比亚的悲剧,让学生领略凄美、悲剧美)

  C、从整体上来说,这首诗具有一种古典美,意境美。(意象)

  (古典美:马蹄、青石街道、江南、莲花……无不具有古典意韵)

  9、介绍作者

  10、布置作业: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

  也可以以客人、女子、归人为主人公,写一篇文章,锻炼文笔。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我们的错误》是一首外国儿童诗,它用富含哲理的语言,以一种内心剖白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对话,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面对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面对错误时,要正确认识它,并采用积极的态度改正它。

  学生分析:

  我校一贯重视抓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班中有犯了错误的学生,全班同学都敢于批评指出,以理奉劝,并能热情帮助其改正错误,班中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较浓。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先让学生反复吟诵,在读中感悟,再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情感的参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用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例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的内涵。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3.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培养学生正确面对错误,积极改正错误的品格。

  5.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分组采访身边最敬佩的人是怎样看待错误的。要求定好采访对象,拟好采访提纲,再做好采访记录,最后全组讨论写好采访后感。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采访你身边最敬佩的人怎样看待错误的,让大家当了一回记者,现在我们召开一个小小的采访发布会,请各组的首席记者简要地说说采访的情况。(各组代表汇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外国儿童诗《我们的错误》,相信能让大家对“错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板书课题,生齐读。)

  结合本单元“语文天地”中“初显身手”环节,课前指导学生调查采访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如何看待错误,让学生合作完成采访任务,既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为上课伊始营造氛围打下感情基础,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同桌互检识字情况。

  学生的识字水平各有不同,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利用了学生本身具有的资源,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自己练读课文2~3次,把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做批注。

  3.四人小组练读课文,读后交流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三、品读诗歌,感悟内涵

  1.开展“读诗擂台赛”:各组比赛读;男女生赛读;师生接力读;个人挑战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代讲,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走进文本,碰撞心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相互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

  2.各学习组选一小节诗品读,讨论说说对该小节诗的理解。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生:读了第一小节我们知道了每个人,特别是每个年轻人都免不了会犯错误,就连成吉思汗这样的大英雄也不例外。

  (2)生:从第二小节中我们知道了错误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危害,但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就如平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理解“错误可能是下一次错误的开始,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不及时反省,改正错误,那以后还会犯更多的错误。相反,如果认真反省,在前一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并用曾经犯下的错误不断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就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所以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误而停止做事情。

  师相机向学生推荐“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周恩来”、“我的最重要发现是由失败给我的启发――戴维”等警句名言,加深学生对该小节的理解。

  (3)生:从第三小节我们知道了错误并不可怕,天才和伟人也犯错误,但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去改正错误从而获得成功。……

  师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天才和伟人怎样用积极的态度正确地对待错误的。再让学生想像如果他们错误地对待错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可结合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实验过程等事例进行分析。

  最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讨论说说对“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这句话的体会。

  个别汇报。(在此之前老师可看情况,列举“小时偷枚针,大了偷块金”这个浅显的俗语说明“漠视错误的存在,任其发展下去,这样错误地对待错误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来抛砖引玉,启发学生打开思路。)

  (4)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第四小节诗歌,了解在人生道路上正确对待错误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找出这节诗中词语反复朗读,再与删去重复词语后的诗句作比较,体会诗歌上句尾与下句尾重复的效果。

  3.学生默读课文,找画出诗歌中自己觉得最形象的话与同学互相交流说一说,再多读几次,感受诗歌生动、形象的描写。个别汇报。

  4.学生齐读诗歌,用心倾听自己与心灵的对话。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写心得笔记。(任选一题写)

  (1)选诗歌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的亲自经历和体验,写写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检查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上存在的错误,并写写自己学了诗歌后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错误,要怎样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改正错误。

  2.作品交流。把作品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学生相互看一看,评一评,改一改。

  五、小结,布置后续作业

  1.再次修改作品,整理成文。

  2.回访本组课前采访的人,与他谈谈你学了课文后的新想法。

  3.积集与“错误”有关的名言警句。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12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 王宇青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抒情主人公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的古典意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情景入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简介作者姓名由来("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作者情怀(关怀社会关注民生疾苦),主要作品(《梦土上》),作品风格(以婉约见长,婉约如李商隐,豪放如李白)导入.

  进入诗歌

  整体感知

  读

  学生默读,初入诗境(要求学生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一生试读.

  教师范读,指导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学生自由读.

  教师学生齐读

  想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诗歌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学生思考,教师巡回指点.

  说

  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的画面.教师总结.

  画面一:江南小镇春意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草长莺啼,花红柳绿,绿草茵茵,一片生机

  画面二:小巷深宅清冷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斑驳古旧,幽深绵长,凄清冷寂

  画面三:马蹄声声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过客,马儿,石板路

  画面四: 深闺思妇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闺中布置,思妇动作,表情,心理的变化

  画面五:途中道白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过客情感

  整体把握诗意

  A引导学生思索: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我"对"你"的内心独白,――>抒情诗

  能找出记叙的要素――>叙事诗

  既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

  共同明确:

  时间:阳春 地点:江南小镇 人物:"我"――过客 "你"――思妇(还有两个没有出现的人物)

  事件:"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声带给深闺中苦苦思念的"你"心潮的起落.

  B,学生自行概括诗意,教师总结:

  本诗通过"我"一个匆匆的过客匆匆从江南走过为带给深闺中苦苦思恋等待归人的女子内心希望和失落而深感歉疚和无奈,表达了一份古老的情愫――闺怨.

  具体赏析:

  赏析引子

  学生感情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内容:短短的二十字写出了"我"打江南走过带给思妇心潮起落的情景,格调清丽而婉伤.

  表现形式及效果

  比喻修辞和意象:莲花的开落――江南女子的美丽容颜

  ――美丽容颜在等待中消退

  ――思妇情感的起伏

  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

  学生再次感情诵读引子

  赏析诗的第一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这一节主要以"我"之视角写思妇的心灵世界.

  运用了四个比喻:

  不揭的春帷――隔绝

  向晚的街道――清冷沉寂

  寂寞的城――孤苦寂寞

  紧掩的窗扉――封闭

  倒装句式

  "街道向晚窗扉紧掩"化板为活,表意委婉

  学生齐声美读.

  赏析诗的第二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在全诗的作用:诗眼

  名句赏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是美丽的错误 (美丽――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

  错误――马蹄声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 而停住)

  教师总结

  这首诗格调清丽凄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我们再次感情美读,尝试着背诵.(师生齐诵)

  4.难点揣摩:

  教师引导:我们读郑这首诗,总是咀嚼出浓浓的古典意蕴,这种古典意蕴具体表现在何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主题――闺怨

  人物形象――深闺思妇

  意象――莲花,向晚,柳絮,东风

  格调――清丽凄婉

  扩展延伸

  由此诗你能想到哪些表达闺怨主题的古诗词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温庭筠《望江南》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四,师生齐声背诵全诗.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13

  一:

  师:(导入  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中国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 “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  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渐渐                                                   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 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师:太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本诗,在本课的开头我曾经说过:杨牧曾评价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也就是说他和中国的“外国诗人”是不一样的。那些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郑愁予不同,他的诗歌是中国化的,你是否同意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哪些动人之处呢?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停顿片刻,然后一生又问:诗中有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等待的季节漫长,莲花的开落也日复一日,时间在无声中流淌,作者在这里以音响的延伸来暗示容颜的逝去,体现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这里,讲求的是诗句表达的一种节奏和韵味。在诗中还有几句也有这种效果,你们能找到吗?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三:

  师:很好。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单看一下郑愁予的个人简历。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一遍。

  附:[郑愁予,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时期,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造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承袭古典诗词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韵,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郑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他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的,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他的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四:

  作业 ,课外扩展:

  1、  为本诗写一个小的电影剧本。

  2、  或者阅读郑愁予在1951年18岁时写的的《野店》,写一篇小的诗歌鉴赏。      

  附:[野店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 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啊,来了・・・・・・/ 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 有寂寞含在眼里的旅客/ 是谁挂起这盏灯啊/ 旷野上,一个朦胧的家/ 微笑着・・・・・・/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换着流浪的方向・・・・・・]

  后记:这首小诗里的美丽而遗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位同学的心。写作电影剧本的尝试也使他们空前活跃。这种互动性的学习也使他们对郑愁予在诗中运用的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有了更深的把握。在学习中,教师有意把郑的个人经历放在后面讲,也为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一册《错误》教案 篇14

  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

  一、导入  :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前奏部分,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教师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本部分。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本部分。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    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一册《错误》教案(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