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谏太宗十思疏(精选15篇)

谏太宗十思疏(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谏太宗十思疏(精选15篇)

谏太宗十思疏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 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

  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 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 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识疾苦知节俭 

      九月,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①,不至,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树襁褓;后世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点字的解释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敕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长丰佚 

  ③汝曹少长丰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训也 

      A.且(将)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长(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今使汝曹设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A.现在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②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若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③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④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的事例,意在说明( )。 

  A.国家不太平,连诸王的后代也难保命。 

  B.诸王之后养尊处优,是不会长命的。 

  C.权位之争愈演愈烈,已无骨肉亲情。 

  D.国之存亡所系,不在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论的一项是( ) 

  A.帝王的后代应该在贫贱中历经磨难。 

  B.帝王的后代应该亲自体察民间的疾苦。 

  C.赞扬宋太祖执行了利于诸子继位的教诲。 

  D.帝王的后代应该磨炼情志,降低地位与待遇。

  [1]

谏太宗十思疏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             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             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             课堂答疑 五、             诵读、背诵 六、             布置作业 

谏太宗十思疏 篇5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 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 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 课堂答疑

  五、 诵读、背诵

  六、 布置作业 

  [1]

谏太宗十思疏 篇6

  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5.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 :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C 盖在殷(yin,深)优D 虑壅(yong,堵塞)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2.自读课文,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用红、蓝、黑三色画横线。(略)3.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1)斯亦……也(2)虽……而况……乎(3)岂……乎(4)何必……哉三.分析第一段:1.补充注释:(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3.分析回答问题:(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四.作业 :翻译并背诵第一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分析二、三段教学过程 :一.齐读背诵第一段。二.分析第二段。1.补充注释:(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3.分析内容。(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答: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三.、分析第三段。1.补充注释:(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4)惧满溢 惧:担心。(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2.分析内容:(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答: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答: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答: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四.总结全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答: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答: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3.完成课后练习(略)五.诵读课文,当堂背诵。六.自出练习题一页(教师提示包含的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 篇8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 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识疾苦知节俭 

      九月,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①,不至,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树襁褓;后世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点字的解释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敕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长丰佚 

  ③汝曹少长丰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训也 

      A.且(将)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长(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今使汝曹设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A.现在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②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若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③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④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的事例,意在说明( )。 

  A.国家不太平,连诸王的后代也难保命。 

  B.诸王之后养尊处优,是不会长命的。 

  C.权位之争愈演愈烈,已无骨肉亲情。 

  D.国之存亡所系,不在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论的一项是( ) 

  A.帝王的后代应该在贫贱中历经磨难。 

  B.帝王的后代应该亲自体察民间的疾苦。 

  C.赞扬宋太祖执行了利于诸子继位的教诲。 

  D.帝王的后代应该磨炼情志,降低地位与待遇。

  [1]

谏太宗十思疏 篇11

  教学目标

  1、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

  2、援引内容的理解;

  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学重难点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确目标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

  2、教师归纳如下

  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

  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4、请学生回答对文章援引内容的理解。

  5、教师总结

  ①“载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文章起段。

  ②“谦冲而自牧”活用《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

  6、教师讲解设喻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册教材中《拿来主义》一文中比喻论证的运用),结合本文一例解释。文章开头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总结、扩展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作业布置

  1、归纳各部分的论述内容及论证方法。

  2、理解“十思”的内涵。

  3、掌握文言字词。

谏太宗十思疏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二、简介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初读课文

  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

  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

  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

  (2)虽……而况……乎

  (3)岂……乎

  (4)何必……哉

  4、读准语调、停顿

  四、讲读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6)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五、讲读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7)全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至“守之难乎”,概括历史教训,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应读出惋惜的语气后一层则连用两个问句来解释原因,承前启后,照应“居安思危”,又为下文的“十思”张本读起来应慷慨激昂,末两句应兼含深沉

  4、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六、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骄躁;

  五六思―戒放纵;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赏罚不公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4)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无以怒而滥刑”,阐述了“十思”的主要内容后一层,“总此十思”,指出积德义的好处:天下大治

  3、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诚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总揽“十思”诵读时要注意预期的恳切

  “总此十思”两句,要读得顿挫鲜明,作总结

  “则”,有延长音,开启后文下面则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说明善于用思而后达于思,境界极高要读得缓缓悠长,回味无穷

  4、“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1)“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2)本文现实意义以及拓展

  通过诵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哪些?

  七、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

谏太宗十思疏 篇13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导入: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三、阅读课文。 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四、分析课文第一节。

  1.重点字词

  (1)实词 求木之长者         长: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浚: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义:   

  将崇极天之峻      崇:    

  永保无疆之休      休:   

  情不能胜其欲      胜:   

  (2)词类活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动用法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3)句式

  虽……(犹)………而况………乎:  虽然……尚且……何况是 ……呢

  定语后置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4)句内停顿

  如:臣闻 求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欲 流之远者,必 浚其泉源。

  (5)重点语句翻译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b/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

  c/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研读探讨

  (1)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以“                   ”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翻译第一段:

  五.分析课文第2段:

  1、重点字词

  承天景命                  景: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殷: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克:

  董之以严刑                董:

  震之以威怒                震: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苟:          心: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深慎:  

  2.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重点语句翻译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

  4、研读探讨

  (1)、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

  (2)、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

  (3)、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

  翻译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1)重点字词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忽:

  将有作                作:

  思谦冲以自牧          冲:         牧:

  则思慎始而敬终        敬:

  虑壅蔽                   壅蔽: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黜:

  宏此九德             宏:

  简能而任之           简:

  可以尽豫游之乐       豫:

  不言而化             化:

  亏无为之大道         亏: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

  乐盘游                 乐:

  忧懈怠                 忧:

  (2)重点语句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

  b.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

  2、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

  3、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

  4、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

  5、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答:

  6、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

  7、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

  8、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

  9、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 ① “见可欲”、“将有作”这是戒奢侈②“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是戒骄傲;③“乐盘游”、“忧懈怠”是戒放纵;④“虑壅蔽”、“惧谗邪”是戒小人;⑤“思所加”、“罚所及”是戒赏罚不公。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三、翻译第三段

  四、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五、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与翻译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大职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在深深忧患当中一定会竭尽诚意对待臣民,成功以后,就放纵自己情感傲慢地对待别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的国家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会使骨肉亲属也能成为陌路之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威风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会感恩,表面上恭顺而内心里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众;(他们就象水一样)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再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见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地位高高在上而且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容纳百川;喜爱游乐打猎,就要想到放开一面为限度;担心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的意见;担心有说坏话的人,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奸恶的人;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偏爱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为何一定要劳神费思,代替下臣行使职事,牢损耳目,有背无为而治的道理呢?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一. 文言实词

  (一) 古今通假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二) 古今异义

  1. 必固其根本

  古: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古:大;今:景象

  3. 慎始而敬终

  古:谨慎;今:尊敬

  4.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古:虚;今:冲击

  5. 虽董之以严刑

  古:监督;今:董事

  6. 居域中之大

  古:处在;今:居住

  7.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8. 人君当神器之重

  古:专指帝位;今:神奇的器具

  (三)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思无以怒以滥刑:用刑。

  2. 形容词作动词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视。

  3.容词作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重要的位置。

  2)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

  3)简能而任之:才能的人。

  4)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5)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的人。

  6)居安思危:安宁的时候;危急的时候。

  7)惧谗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8)将有作: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

  4. 使动用法

  1) 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

  2) 思国之安者:使……安定。

  3) 则思止以安人:使……安。

  4) 思虚心以纳下:使……谦虚。

  5) 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

  6) 必固其根本:使……牢固。

  7) 宏兹九德 :使……光大。

  (四) 一词多义

  1、居

  1)居域中之大:担负

  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

  2、长

  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长

  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

  3、固(多时为虚词但此时为实词)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4、善

  1)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2)善始者实繁:好

  5、下

  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必竭诚以待下:在下位的人

  3)则思虚心以纳下:在下位的人

  6、危

  1)居安思危:危难的时候

  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高

  7、诚

  1)诚能见可欲:如果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3)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8、能

  1)诚能见可欲:能够

  2)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名词)

  9、思

  1)则思……(等句):考虑

  2)总此十思:要思考的东西

  二. 文言虚词

  1、盖

  1)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盖在殷忧

  2、以

  1)用、行:戒奢以俭

  2)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3)用:振之以威怒

  4)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三驱以为度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5)而: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6)因为: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7)连词,不翻译:则纵情以傲物

  3、则

  1)就:则纵情以傲物

  2)那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则思……

  4、之

  1)主谓间: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

  2)同“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代百司之职役哉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3)代词:

  a)代指“天下”: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b)代指“臣民”: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c)代指“有才能的人”:简能而任之

  d)代指“善者”:择善而从之

  三.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倒装句

  1)则纵情以傲物:则以傲物纵情

  2)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

  3)振之以威怒:以威怒振之

  4)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知足以戒自

  5)则思谦冲而自牧:则思谦冲而牧自

  3.省略句

  1)盖(陛下)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虽(陛下)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其)苟免(严刑)而不怀仁,(百姓)貌恭而心不服。

  3)怨不在大,可畏唯人(之力量也)。

  4)(水)载舟(水)覆舟,(斯)所宜深慎。

  5)诚(陛下)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6)(陛下)垂拱而治。

  7)(陛下)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4.被动句

  1)文武并(被)用,垂拱而治。

  2)虑(被)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四. 难句翻译

  1.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臣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您这种)明智的人呢!

  2.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3.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4.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因为(陛下)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

  5.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即使(陛下)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民,用神威吓唬《“振”通“震,威吓”》他们,最终(人民)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陛下)的仁慈。

  6.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7.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使自己的心谦虚下来并采纳下面的意见。

  8.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神器:帝位。

  〔2〕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3〕景:大。

  〔4〕殷:深。

  〔5〕董:督责,监督。

  〔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8〕盘游:打猎游乐。

  〔9〕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10〕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谏太宗十思疏 篇14

  《谏太宗十思疏》补充资料:长孙皇后,最贤惠的女人朝云行雨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后,便享有特殊的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伊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式,当时归于他麾下为他效劳的,武将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骠勇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海、房玄龄、虞世南、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清明、孔颖达、盖文远、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李世民拥有这样通人的局面,自然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阴谋却被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察觉,迫于无奈,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谋臣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终于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事实上,唐太祖李渊心中最赏识的也是他这个二儿子。对于这种骨肉相残的惨剧,长孙王妃原本是极力反对的,但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她一个女子又能怎么样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呢!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关于任贤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表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埋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谏太宗十思疏 篇15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征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征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征。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衔接语:魏征是以善谏著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三、解题

  谏:规劝

  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衔接语:魏征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收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五、指导诵读

  听录音,学生纠正字音、注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后找一学生试读(任挑一段),教师指点方法。

  六、疏通文意:

  衔接语:学习文言,大纲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现象,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理解词句含义、积累文言现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讨论后明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

  1、师生共译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点解释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2、学生齐读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作答

  要求:①同学间互相的探讨,解答疑难。

  ②个别较难的翻译,同学间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③按类别归纳。(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现象积累)。

  3、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师指导学生翻译,并渗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方法:a、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单音词语双音替

  c、倒装语序倒过来。

  ②臣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衔接语:魏征是一代名臣,他们中的治国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

  ②提问,十思侧重于规劝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

  衔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征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与说辞它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平了道路。

  ③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提问: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衔接语:观点只是魏征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

  ④学生自读第二段,提问: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分析:

  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说人君当思,为何要思,后谈思什么,环环紧扣,也把魏征高超任讽谏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八、鉴赏高超的劝谏艺术:

  ①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师分析: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他们的高妙之所在?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

  点拔:魏征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③与《忌讽齐王纳谏》对比讽谏艺术之不同?

  九、思维拓展

  当今社会,我们虽然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也存在一些骄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们,他们用自己腐败的双手写下了共和国最不协调的音符,请同学们试举一些例子,而后根据存在问题也给他们写上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课文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十一、布置作业

  ①积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识。

  ②针对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谏太宗十思疏(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