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精选17篇)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精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精选17篇)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1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63人,男生28人,女生35人。大部分学生天真聪颖,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小部分同学纪律散漫,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没有自觉性,所以存在着学习上的“贫富悬殊”。对于这小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逐渐养成遵守纪律,爱学习,求上进的良好习惯。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要学的氛围,使大家有所提高。

  教材分析: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

  明明知道 碰→响→发

  ↓

  掩耳盗铃 掩 伸 偷

  ↓

  没想到碰 → 发觉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 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 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2、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言的内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默读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

  乐器竽、有关竽的音乐、铃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老师出示乐器:竽。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提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寓言二则中其中一篇就和这个乐器有关,你们猜猜这个乐器是什么?)在学生的发言声中老师板书:寓言二则和《滥竽充数》。

  点评:出示乐器:竽有助于突破难点,解决学生容易将“竽”写成“鱼”的问题。

  2、(课件放有关竽的音乐)师说:我们首先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打开书:15页,自己读寓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生词,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学习。

  点评: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字词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小结刚才的'学习情况,问:有没有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生字?(不能学生自学后就置之不理,在这里还要体现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予以帮助。)

  5、两个人互相读课文:检查是否音准句通。(对自学环节的反馈)

  6、默读课文: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学习。)

  点评:课标中指出:在中年级段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同时在默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7、学生汇报:

  (1)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的读。比如:学生说:我从第一句“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齐王是个喜欢吹竽的人。老师就可以引导说:那你把你知道的读出来,让大家听出来。(注意: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不要急于讲解。)

  (2)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表示自谦。)

  (3)在学生汇报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板书。

  8、齐读这篇寓言,边读边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9、师小结:看来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二、小组合作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课件配画面和音乐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学习兴趣。)

  2、出示学习提示:

  (1)自己或小组共同解决生字词。

  (2)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则寓言。

  (3)组内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小组学习,老师巡视指导。(有表演的组老师可以提供小铃铛。)

  点评: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人来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在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让孩子学会合作。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三、课外延伸:

  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说题目,也可以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或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四、作业建议:

  1、把今天学的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可以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4

  1、本单元主题:方法

  2、学习的课文:《他发明了什么》《寓言二则》

  二. 学习目标:

  《他发明了什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惯。

  2.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 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对掌握要点的帮助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过程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捕捉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对掌握要点的帮助作用。

  《寓言二则》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能读准文言文。

  2. 能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 能背诵两则寓言,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4. 能明白寓言的寓意。

  过程和方法: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能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 能背诵两则寓言,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3. 能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跟老师一起学]

  《他发明了什么》

  1. 生字

  注意“械”字的读音,字形第二笔为撇不要丢掉。

  2. 这些发明家的发明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但是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却看不见,摸不着,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

  3. 初读课文,争取将字音读准确,语句读通顺,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

  4. 惠特尼的发明和其他人的发明有什么不同?

  5. 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惠特尼)你知道惠特尼发明了什么吗?这话还得从二百年前说起。18世纪以前,德国著名枪械设计家彼得保尔毛瑟发明了一种毛瑟枪,它是当时普遍用的一种枪械。惠特尼的发明就和它有关。可是“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他究竟发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6. 你知道惠特尼发明了什么吗?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

  标准化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再回到二百年前,看看这个事物诞生的过程。

  7. 读课文,看看惠特尼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

  看表:

  原来制作方法 标准化做法

  制造 一件件打制、自己安装 零件制造简便

  生产 零件尺寸不同、单枝生产 批量生产、组装简便

  修理 按原零件大小打制 修理简便、随意换相同零件

  8. 出示:每一枝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

  出示:零件制造起来简便;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便抽取,不存在两种零件不能配合的情况;修理简便,某个零件损坏了,从那种零件中的一堆中随便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另外打制。

  9. 大家注意到了吗?介绍标准化做法的三个好处的句子之间运用了怎样的标点符号?(分号)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隔开,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谁能运用分号说一句话?(练习运用分号)

  10. 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

  “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11. 标准化的做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标准化的意义。

  12. 标准化的意义:

  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

  13. 惠特尼的发明和其他人的发明有什么不同?对你有什么启发?

  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呀!它启发我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寓言二则》

  一、《刻舟求剑》

  1. 读通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 借助译文,理解文言大意及重点词语。

  涉:渡江 

  遽:立刻、急忙

  契: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止:停止

  惑:迷惑、糊涂

  3. 理解课文:

  1)什么是寓言?

  (“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1)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

  (2)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

  3)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答: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郑人买履》

  1. 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

  2. 借助译文,理解文言大意及重点词语

  (1)操:持、取的意义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宁信度、无自信也

  3. 理解课文: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为什么没有买到鞋?

  《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而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板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处理实际问题不能盲目照搬照抄)

  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

  3)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4)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郑人买履》。

  拓展资料

  1. 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韩国贵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著有《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

  《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属于论辩文占绝大部分,文风犀利,有很强的说服力。

  2.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首都,遇见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入秦为之游说,使之归国继位(即庄襄王)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记、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把句子中的错别字画上横线并改在后面的括号里

  (1)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导常兴奋,彷佛要去干一件非长伟大的事情。林子里净急了。我在一颗树下站好,装众地驾起小提琴,拉响了第一只曲子。(                       )

  (2)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真珠鸟。放在一个检易的竹条遍成的茏子里,笼内还有一券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湿暖的巢。(             )

  二、按照下面的要求,写出两句你积累的诗句。

  1、带有江河的:

  诗句:                           ,                            。

  诗句:                           ,                            。

  2、带有数字的:

  诗句:                           ,                            。

  诗句:                           ,                            。

  三、积累这些短语:

  艰巨的任务 伟大的工程 畸形的孩子

  美好的祝愿 熟练的技巧 奔驰的骏马

  妩媚的山石 秀丽的山石 险峻的山势

  嶙峋的怪石 陡峭的山峰 著名的山峰

  秀美的山石、山峰、石柱 幽深的峡谷

  幽深的树林  狭窄的江面 混浊的江水

  杰出的工程师  恶劣的条件 合适的线路

  慈祥的眼睛 无法割舍的爱好 深深的潭水

  漫长的冬季 春日融融的日子 和谐的乐章

  难以置信的表情 有声望的教授

  诗一般的语言 瞬间即逝的飞鸟 响亮的嗓门 惊天动地的事业

  千姿百态的石块  震耳欲聋的响声 雄伟壮观的三峡

  著名的曲子 幽静的小路 断断续续的琴声  微弱的烛光

  清秀的脸 恬静的脸 深切的感情  秀丽的景色 迷人的景色

  清鲜的空气 明朗的天空 柔美的线条

  奇丽的小诗 舒适的家 温暖的家 茂盛的花草 生机勃勃的花草

  旺盛的花草 清脆的声音

  响亮的声音 悦耳的声音 娇嫩的鸣叫

  长长的绒毛 细嫩的绒毛 美好的境界

  崇高的境界 神秘的境界 汹涌的海浪(花)

  澎湃的海浪(花) 晶莹的浪花 咆哮的海浪

  嫩绿的柳枝 翠绿的柳枝 柔软的柳枝

  酸涩的感情 细腻的感情 深厚的感情

  巨大的影响 深远的影响 广泛的影响

  屈辱的岁月 光辉的岁月 难忘的岁月

  漫长的冬季 漫长的道路 漫长的旅途

  生命的力量 无穷的力量 强大的力量

  轻蔑地说 羞怯地低着头 亲切地招呼

  蹑手蹑脚地离开  全力以赴地演奏

  深深地祝愿 熟练地操作 曲曲折折地前进

  深情地注视 冉冉地升起 稚嫩地鸣叫

  轻松地鸣叫声 嘶力竭地鸣叫 忐忑不安地想

  惴惴不安地想 仔细地想 认真地想

  【试题答案】

  一、把句子中的错别字画上横线并改在后面的括号里。

  (1)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导常兴奋,彷佛要去干一件非长伟大的事情。林子里净急了。我在一颗树下站好,装众地驾起小提琴,拉响了第一只曲子。

  (异  仿  常  静极  棵  庄重  架  支)

  (2)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真珠鸟。放在一个检易的竹条遍成的茏子里,笼内还有一券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湿暖的巢。(珍  简  编  笼  卷)

  二、按照下面的要求,写出两句你积累的诗句。

  1、带有江河的:

  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带有数字的:

  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句: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5

  执教  昆山市实验小学  姜敏

  师:看着姜老师,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一下老师

  生:美丽

  师: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给你们带来几个画谜,猜成语。

  生:守侏待兔  进底之蛙……

  师:这几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寓言。读

  什么是寓言?

  生:寓言就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0课:板书:寓言两则

  这里的则是量词,这篇课文中有两则寓言故事,读课题

  我们先学习第一则:板书:揠苗助长

  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课题什么意思?怎样?

  师:你真聪明。

  生:为什么?

  师:是呀。

  生:揠苗有什么用?

  揠是什么意思?

  师:看了课题,同学们就有了这么多有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学习寓言的第一步:读课题,“提问题”。读:

  自读课文 ,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生读。

  指读第一节。

  生读

  师:一下子就把这节中的两个生字读准了。

  齐读两个生字词:宋国  焦急

  指读第二节,齐读:筋疲力尽

  指读第三节,齐读:兴致勃勃

  师:“勃”是生字,在写的时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生:左边下面是一提。

  师: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字:左边要写得瘦一点,下面是一提,右边要写得舒展一点。

  习字册拿出来,描红

  指读第四节,齐读生字词:纳闷 枯死

  师:什么问题也难不倒同学们,那“揠”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用力往外拉。

  师:那“揠苗助长”什么意思?

  生:就是拔苗助长。

  师:谁拔苗助长?

  生:农夫。

  师:我们学习寓言的第二步就是,抓关键,齐读

  读第一节,你抓住了哪些词?

  生:巴望。

  师:你抓得真好!把“巴望”换成“希望”行不行?

  换成“希望”读一读。

  生:语气不同,“巴望”更能体会出农夫此时的心急。

  指读:巴望。

  指读第一节。

  师:想请你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

  生:很好!

  师: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师:读得很好,我们体会到了农夫的急。

  你还从哪些词体会到农夫的急?

  生:“天天”。

  “十分”

  师:从哪儿体会到十分焦急?

  生:他感觉不到禾苗在慢慢长。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体会农夫此时十分焦急的心情。

  生读。

  师:那农夫又是怎样揠苗助长的?也要抓关键的词。

  生读

  师:谁找到了?

  生:筋疲力尽

  师:他怎样拔的?

  生: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他还怎样拔的?

  生:他一棵一棵往上拔。

  师:谁来读一读。

  禾苗真多呀!

  师:谁再来读一读。

  谁来读一读第一句。

  生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农夫拔的时间久 汗流浃背

  师:谁来读出农夫的的苦心。

  生读

  师:我听出农夫可是累坏了。

  生读

  师:听出农夫费了不少力气。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农夫的辛劳

  读

  师:农夫一边拔一边会对禾苗说些什么?

  生:禾苗你快些长吧!

  师:你一下子走进了农夫的心里了。

  生:禾苗长高了一大截。

  师:是呀,难怪他一到家就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谁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紧紧抓住这些关键字,读好这节。

  生读

  师:同学们,在农夫心里,拔苗助长的结果是什么?

  生: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师:真的都长了一大截吗?

  生:没有,都死了。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答案?证明禾苗没有长

  生: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野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师:农夫会想什么呢?

  生:他会想:昨天还长高一大截,今天怎么都枯死了呢?

  师:快速读课文,这到底怎么回事?

  生:是拔出来,让它们枯死了。

  师:谁再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农夫一拔,禾苗离开了土地,都枯死了

  师:一开始,一点儿也没有长;农夫拔,长高了;结果,枯死了。

  怎样才能让禾苗长高呢?

  生:拔草

  施肥

  师:只有适应了禾苗的生长规律,才能让禾苗长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不能急于求成,违背它的生长规律,否则适得其反。

  师:我们又一次通过读,完成了学习寓言的第三步:明道理。齐读

  师: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则寓言,板书:鹬蚌相争

  师:谁能借助拼音,读一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又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怎样相争的?

  为什么相争?

  结果又是怎样的?

  师:同学们,能紧紧扣住课题中的争字,提出了三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下面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师: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合作,一边圈画,这就是好的学习方法

  师:鹬和蚌是怎样相争的?

  生:一个夹,一个拔。

  师:找关键字

  生:谁也不让谁。

  师:第二小节,就讲到了鹬和蚌在河滩上争开了,分角色读二三节。

  师:争的结果是什么?

  生:最后被农夫一齐抓住了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紧紧抓住关键字,解决了三个问题,让我们快速读课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课文中有一个生字,课后描红

  课后找几个寓言读一读,完成你的读书卡片,下节课交流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6

  《东施效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美、追求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情操、美的心灵,同时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 东施效颦,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二、介绍小资料: 将搜集的背景资料介绍给大家,丰富相关知识。

  三、自选方式读课文。

  四、全班交流预习生字情况:学生把遇到的难词写到黑板上。

  (教师指导学生读准音,理解意思。)

  颦  挈  亦

  五、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六、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颦:皱眉挈:领亦:也

  七、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表演的方式复述课文。

  八、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讨论遇到的难题,并把解决不了的和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1.为什么村里人看见东施的样子都远远的避开或不出门了呢?

  2.课文为什么没有写东施到底丑到什么程度,而是写东施仿效西施后引起人们的反映呢?

  3.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东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丑?

  4.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九、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到什么?受到什么启示?(小组讨论,点明寓意)

  十、请同学们查找自身和身边类似“东施效颦”的事例,思考“什么的真正的美?”(结合事例)

  十一、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  自然流露

  东施  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教后记:

  《楚王好细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情节的合理和巧妙。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寓言大多篇幅简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楚王好细腰。

  二、介绍小资料:将搜集的背景资料介绍给大家,丰富相关知识。

  三、自选方式读课文。

  四、全班交流预习生字情况:学生把遇到的难词写到黑板上。

  (教师指导学生读准音,理解意思。)

  好 胁 期 年 黎 黑

  五、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六、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好:喜欢昔者:从前皆:都胁息:屏住呼吸期年:第二年

  七、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表演的方式复述课文。

  八、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讨论遇到的难题,并把解决不了的和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1.大臣们纷纷减肥的原因是什么?

  2.此次减肥的效果如何?

  3.请你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

  九、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示?(理解寓意)

  十、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楚王好细腰

  《墨子》

  好士细腰――以一饭为节――朝有黎黑之色

  (起因)   (过程)    (效果)

  教后记: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7

  《喜爱音乐的白鲸》教学目标:1. 了解白鲸得救的经过。激发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学会本课生字15个,会写9个。教学重点:1. 了解白鲸得救的经过。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白鲸能够得救是个“奇迹”。 跟老师一起学: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学习生字,提出难字。3、解决难字及不懂的词。4、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5、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喜爱音乐的白鲸》。6、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放声读课文思考。7、细读课文,仔细品味,指导朗读。1)找到最使你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想想为什么?2)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再读读。8、第六自然段:“白鲸却一动不动地挤在一起,它们害怕这艘高大的破冰船。”到“啊!奇迹发生了,白鲸成群结队地跟着破冰船游动起来。”(1)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这“奇迹”发生的原因,体会自然界的神奇,以及人们想方设法救白鲸的心情,想象听《蓝色的多瑙河》乐曲,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这段的内容说说什么叫“奇迹”?9、你们还从哪里体会到白鲸得救是个“奇迹”?(1)第四自然段:想象白鲸们绝望地叫些什么?进一步体会它们当时处境的危险,有感情地朗读这段。(2)第五自然段:通过“正巧发现”、“马上报信”、“纷纷凿冰”、“发电求助”等词语来体会白鲸的最终得救这一奇迹,是与人们想方设法及时救白鲸密切相关的,换位体会人们的心情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0、回顾全篇,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11、质疑解疑,拓展思维。课文学到这儿,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1)北极的楚克奇海是什么样的?(2)鲸还有哪些独特之处? 12、激发兴趣,课外延伸。同学们,除了鲸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动物和植物也喜欢音乐呢!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快快行动起来,搜集这方面的信息。资料:白鲸:  鲸的一种,是北极特有的鲸类,白鲸全身成粉白色,喜欢组成几百只甚至上千只的群体在浅海活动。白鲸会“唱歌”,在水里,它们的歌声可以传几百米。动物与音乐:  根据荷兰音乐家非迪记述,他家墙壁的洞穴里有一只很大的蜥蜴,每当他演奏莫扎特c调四重奏的柔板时,它就会爬出来倾听,曲子结束,它就爬回去。而演奏其他音乐时,蜥蜴是不会出现的。  鸽子喜欢听管风琴演奏的乐曲。  海豹具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它会唱歌,且声带很宽广,能够发出“嘿嘿、咪咪、咝咝”等从低到高的各种声音。植物与音乐:  跳舞草,世界上唯一能随乐而动的植物,豆科多年生小灌木,高可长到60-120cm。小草最爱听《月光下的凤尾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曲调优美的歌,而那些粗糙、刺耳的高分贝声音是无法激起跳舞草的舞性的。 北极白鲸  对爱斯基摩人来说,白鲸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因为其肉好吃,而且它们的油用来点灯不仅明亮,还能释放出大量热量,使简陋的冰屋保持温暖。除此之外,白鲸的皮也很有用,还有一种香味,可以制成各种装饰品。  世界上绝大多数白鲸生活在欧洲、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喜群居,全身呈粉白色,看上去洁白无瑕。但个体比较小,远没有弓头鲸那般庞大。  1535年,当法国探险家雅克・卡提尔发现圣劳伦斯河时,他的船队受到白鲸的迎候。这些白鲸在水中载歌载舞,歌声悠扬动听,响彻百里以外,其美妙悦耳的声音令船上的队员们惊叹不已,他们便亲切地送给白鲸一个美丽的称呼“海洋中的金丝雀”。  然而,不幸的是,自从17世纪以来,由于捕鲸的高额利润,捕鲸者对白鲸进行了疯狂的捕杀,致使白鲸数量锐减。更加可悲的是白鲸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一批批白鲸相继死亡。科学家们经过尸体解剖才找到了引起死亡的因素:由于受到一系列有毒物质的侵害,使其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些白鲸患上了胃溃疡穿孔、肝炎、肺脓肿等疾病;更有甚者,有的白鲸患了膀胱癌,这在鲸类动物中真是闻所未闻的。  《白鲸》作者:赫尔曼・麦尔维尔译者:姬旭升从血雨腥风、刀光剑影到现代意义上的高新科技,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走过了漫长的路程,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虽然现代意义上对自然的征服少了一些直观激烈的成分,但是绝对没有停止过。《白鲸》所要讲述的故事正是人类与自然所作的一场精疲力竭的斗争。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是有时比拟为作者的伊什梅尔,他受雇于“裴廓德号”出海猎鲸,船长亚哈是个狡猾老练的水手,计划向一只在前次航行中毁了他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大副斯达巴克试图说服亚哈放弃复仇计划,但疯狂的老人胁迫他遵从命令。在寻找莫比・迪克的过程中,他们捕到一些鲸鱼,并与几条捕鲸船相网。后来,他们发现了白鲸,亚哈在与之交战三昼之后,用鱼*刺中莫比・迪克。白鲸被激怒,将“裴廓德号”撞沉,所有水手中只有伊什梅尔被救起,得以讲述此故事。人类和自然,是做敌人还是做朋友,对于逝去了的亚哈和莫比・迪克虽然解决不了这个难题,但对于现代人类,至少可以明白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内部的矛盾,必须克服自身的种种弱点,只有这样,才能在与自然的较量中获得成功 《寓言二则》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2、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寓言的内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默读,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的能力。 跟老师一起学:1、学习寓言《滥竽充数》:2、出示:竽。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你们猜猜这个乐器是什么?3、我们首先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打开书:15页,自己读寓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生词,可以借助字典、词典学习。4、有需要共同解决的生字?5、文:是否音准句通。6、课文:(1)你读懂了什么?(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7、第一句“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齐王是个喜欢听吹竽的人。8、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表示自谦。)9、齐读这篇寓言,边读边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10、看来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们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掩耳盗铃》。11、学习寓言《掩耳盗铃》: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出示学习提示:(1)自己解决生字词。(2)用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则寓言。(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2、课外延伸: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13、作业:1)把今天学的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2)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可以开一个小小故事会。3)读语文天地中的古诗。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一、读拼音,写词语。xiōng  pú      rè nào           yǎng wàng          liáng shuǎng(         )    (      )             (         )                 (         )jiāo  juǎn     zhǔn bèi           jiāo  nèn           shì   yí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侧(  )  瓣(  )  供(    )测(  ) 辨(  )  哄(    ) 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再选择你熟悉的一个写一句话。(   )奇(   )艳    (   )呼(   )唤    绚丽(   )(   )(   )(   )苍苍      五(   )六(   )   一本(   )(   ) 四、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喇叭    (      )的棉被    (       )的枝条(      )的名字      (      )的激qing    (       )的信息 五、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例:国旗在空中飘扬。        国旗像一片鲜艳的红云在空中飘扬。1、柳枝被风吹起。           2、瀑布挂在山前。           3、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出发了。          4、田野里开遍了油菜花。                         六、把句子补充完整。1、只要功夫深,(          )。 2、读书好比(                ) 七、造句。1、只要……就 2、不但……而且   【试题答案】一、读拼音,写词语。xiōng pú    rè nào          yǎng wàng    liáng shuǎng()      ()            ()    ()jiāo juǎn          zhǔn bèi        jiāo  nèn      shì  yí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侧(侧面)  瓣(花瓣)  供(提供)测(测量)  辨(分辨)  哄(起哄) 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再选择你熟悉的一个写一句话。()奇()艳           ()呼()唤           绚丽()(姿)()()苍苍      五()六()               一本()() 四、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各种各样)的小喇叭     (厚厚)的棉被    (嫩绿)的枝条(好听)的名字                    (一时)的激qing    (可靠)的信息 五、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例:国旗在空中飘扬。        国旗像一片鲜艳的红云在空中飘扬。1、柳枝被风吹起。柳枝像令箭一样被风吹起。 2、瀑布挂在山前。瀑布像纱一样挂在山前。 3、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出发了。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出发了。 4、田野里开遍了油菜花。田野里开遍了油菜花,像一块大花毯。 六、把句子补充完整。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读书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七、造句。1、只要……就只要下功夫,就一定会成功。 2、不但……而且小红不但英文学得好而且发音也准。 【励志故事】鲁迅自喻“小白象”鲁迅先生以象自喻,鲜为人知。在他和许广平的通信中,经常署名“小白象”,或是“你的小白象”。比如1925年5月鲁迅在北平写给在上海的许广平的第二封信(5月15日夜),署名的地方赫然画着一只高高举起鼻子的小象。(《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三册》第105页)而《两地书》在公开出版时,署名“el”,就是elephant(象)的缩写。鲁迅先生为什么要以象自喻呢?从《柔石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述:“鲁迅先生说,人应该学一只象。第一,皮要厚,流点血,刺激一下了,也不要紧。第二,我们强韧地慢慢地走去。我很感谢他的话,因为我的神经末梢是太灵动得像一条金鱼了。”这给我们解开谜底提供了一些线索。鲁迅先生欣赏的正是象的宽厚和强韧的精神。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8

  教学分析: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目标:

  1、读懂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美感,明确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处处理:

  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课文。并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并能将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教学、教具准备:

  资源包: (检索到的教案、课件、课利用的资料信息,推荐学习资料。有关庄子墨子的资料。准备搜集有关庄子和墨子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东施效颦”反复诵读,疏通词义,明确寓意。把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指导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庄子写的《东施效颦》。你了解庄子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先读读译文。

  2、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再读读译文。

  反复朗读,把文章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读懂寓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

  2.出示课件:

  西施美:

  “西施病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你体会到什么?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吧。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赏心悦目,东施也来学学吧!她美吗?从哪看出来的?

  4、出示课件:

  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2)能用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

  (3)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4)你想对东施说什么?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1、小组讨论: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切实际的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作业:

  背诵《东施效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并背诵《东施效颦》。学习《楚王好细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背诵《东施效颦》。

  二、学习《楚王好细腰》

  自读自悟,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楚王好细腰》。

  2、全班交流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全班讲。

  2、集体交流:

  (1)知道楚王喜爱细腰后,大臣们的心里会想什么?

  (2)大臣们投其所好,他们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你能否为大家演示一下“胁”、“带”、“扶”这几个动作,并用自己的语言具体的描绘出这几个动作?

  大臣们在细腰过程中是否有痛苦,他们会有思想矛盾吗?猜猜他们怎么想的。

  再试着读读这句话,读出大臣们的矛盾心理。

  (3)第二年,大臣们的“努力”可有了成效,满朝文武的脸都是黑黄黑黄的了。看到这番情景楚王还乐的起来吗?

  (4)你想对楚王和大臣们说什么?

  四.升华延伸

  你是不是认为文章结尾还可以写点什么?试着写一写

  其实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刚正不阿的人,他们不畏强权、保持自我,谁给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

  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点拨:《楚王好细腰》通过达官显贵们束腰以求楚王宠信的丑陋举止,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耻下场。

  五、检测: 检查背诵,交流理解体会寓意。

  六、作业设置:

  1、从生活中找寓言中的人物。

  2、背诵默写古文。

  3、推荐阅读《邯郸学步》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东施效颦      楚王好细腰

  (不切实际的模仿) (阿意奉迎危害无穷)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 都有哪些 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 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 ------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 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 怎么知道的 -------"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 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 之前他会想什么 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 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 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 ------"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 -----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 ------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 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 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 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 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 (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是怎样发生 怎样发展 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 怎样做的 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 ------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 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

  13.拓展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三、学习《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11.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会先买点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四、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本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但是,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读句过程中停顿的地方有错误,就会给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困难。因此,教学中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前,首先带领学生解决朗读问题。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再尝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特别是在教学第二则寓言时,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呢?而难以恰当地表述相对应的实例呢?这需要教师们进一步思考。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11

  第一课时 《矛与盾》

  教学目的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

  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要以教学生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为重点,这些也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看冲突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简单说一说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看来要解决冲突就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美好.板题"矛与盾"

  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 谁能来介绍介绍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课件出示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是怎么成为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

  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指名读书,提示:注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停顿.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配乐范读)

  师:怎么样 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

  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师:谁还想读 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文

  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句一句仔细读.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友情小提示,古文中单音词比较多,所以遇到不懂的词,查一下字典一定会解决,还可以把你查到的解释和译文对照一下.

  2,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 你们读懂了吗 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 "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⑵这面盾坚固吗 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 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学生自主练习朗读)

  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5,(小结过渡)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 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 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师:"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分组读1,2句.

  6,――"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 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⑶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⑷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

  7,――"其人弗能应也."

  ⑴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⑵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 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8,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说.那么,你读了这则语言,是否明白了什么道理 你想对楚人说点什么

  现在,你能明白矛盾的意思了吧,你能用这则寓言来解释"矛盾"吗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六,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

  课件出示:

  ⑴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

  ⑵设计广告词

  ⑶自读文言寓言《掩耳盗铃》

  板书设计:

  矛与盾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弗能应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和会写生字.

  2,主动用学过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学习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知道

  了哪些呢 能讲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如能直接背诵搜集到的文言文成语故事就更好了)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用以前学过的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按照鹬蚌相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一分课文的层次.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相机提问:你从何得知蚌张开了壳 又怎么知道它要晒太阳 找出相关的赐予.鹬来犯的目的是什么 蚌是如何反击的 对此又有什么评论

  3,"鹬"师出无名兼出师不利,采取什么态度才是可取的呢 而文中的鹬呢 读相关的句子,分析鹬的心态.他的想法正确吗

  4,那么"蚌"采取的对抗方式就可取吗 说说自己的看法.

  5,因为鹬蚌双方谁也不想放过对方,所以出现"渔者得而并禽之"的结果

  就是必然的了.分析这场冲突,矛盾产生的原因与事情的结果,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想对谁说点什么

  三,熟读成诵

  按照起因 经过 结果的思路,试背课文,并在小组里交流背诵.

  作业设计:

  用你认为合理的化解矛盾的方法,来改写这则寓言,让它有一个较好的结局.可以用白话文,也可以用文言文,但是要保证你的文言文大作别人能看的懂.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起因 蚌方出曝 鹬啄其肉

  经过 两者不肯相舍

  结果 渔者得而并禽之

  课后小记:

  相关链接:鹬蚌相争课堂教学实录(镇江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

  什么是真正的精彩--关于《鹬蚌相争》的两个问题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之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之二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之一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12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 :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  ,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 :

  明明知道 碰→响→发

  ↓

  掩耳盗铃 掩 伸 偷

  ↓

  没想到碰 → 发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2、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的。

  二、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 小组学习

  2、 重点词语:

  战国 待遇 吹竽 鼓腮帮 捂着 装腔作势

  齐缗王 继承 溜走 南郭先生

  3、 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4、 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三、拓展练习

  在两个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样想的?从故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四、 自渎古文《滥竽充数》,老师适当翻译。

  五、 练习写字:

  掩 盗 零 滥 竽 装 腔 势

  六、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两则寓言,在教学第一则寓言时,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读通――读懂寓意――联系实际。在教学第二则寓言时,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老师只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谈学习感受和收获,然后质疑,学生学习印象更深刻。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课题:《矛与盾》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课题:《鹬蚌相争》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演:张壳 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板:鹬 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 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 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14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刻舟求剑》共三句话,分三层,先讲楚人坐船过江掉剑,在船上刻记号,然后讲停船后,楚人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最后讲作者的评论,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

  《郑人买履》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要点提示〗

  1.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3.指导朗读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译文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理解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演示船能活动的投影片,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用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一条线上,再把纸剪成的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把纸剪贴在黑板上,拉动小船至岸边。让学生从观察中知道,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从而使学生懂得,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4.理解买履的人为什么买不到履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学习生字3个〗

  本课的三个生字应让学生注意读音。矣:为文言助词,相当于“了”。

  〖思考交流〗

  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

  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因为郑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15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读《狐假虎威》。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提出不懂问题

  3、看课件帮助理解内容

  4、指名试说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寓言讲给大家听吗?

  6、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生活中你看过狐假虎威的事例吗?

  8、试背寓言

  9、想象故事的发展情况,续写

  作业:背诵《狐假虎威》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狐假虎威

  (冒充)(借着)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16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滥竽充数》。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练习朗读

  二、学习《滥竽充数》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试说意思。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语言讲给大家听吗?

  5、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带了什么?

  6、生活中你看过滥竽充数的事例吗?

  7、试背寓言。

  质疑。

  作业:背诵《滥竽充数》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篇17

  教材分析

  《寓言二则》中包括《东施效颦》和《楚王好细腰》两则寓言。

  《东施效颦》这则寓言选自《庄子》。它用简洁精练的文言文展现了一个爱美女子东施为了追求美而盲目效仿西施,反而丑态百出的事。丑女东施看到西施皱眉蹙额捧心走路的样子很美,便效仿西施的病态动作,结果更难看了,使富人见之,闭门不出;穷人见之,避而走之。东施刻意地模仿和邻里的坚决逃避形成鲜明的反差,揭示了东施一类人的愚蠢、机械,告诉人们:不切实际的照办照抄,效果一定会适得其反。

  《楚王好细腰》选自《墨子》,它是一则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文章用三句话简练地描述了文武百官投楚灵王所好(喜欢臣子有纤细的腰身)而一日只吃一餐,以至于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百官皆面有黎黑之色的事。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通过达官显贵们束腰以求宠信的丑陋之举,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耻下场。同时,也告诫领导者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来修身养性。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结合译文读懂意思,体会古文的韵味;

  2、让学生从《东施效颦》和《楚王好细腰》两则寓言中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美,并学会正确地去追求美;

  3、通过反复读文,揣摩并理解寓言的寓意;

  4、背诵两则寓言。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扩展所学寓言并活学活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东施效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寓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以短小精悍、情节生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故事性强、趣味性浓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从上学到现在,我们学了不少寓言,相信你们在课外也看过不少寓言故事。回忆一下,在你看过的寓言故事中,你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什么?能给大家说一说你喜欢它的原因吗?

  2、学生交流。

  3、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东施效颦》。

  4、板书课题:东施效颦

  二、学习寓言

  1、老师讲《东施效颦》的故事。

  2、请学生谈听完故事后的感受:你喜欢东施吗?为什么?

  3、教师:一个爱美女子东施为了追求美而盲目效仿西施,反而丑态百出,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

  4、教师范读课文。

  5、教师:古代人真是聪明,一个故事只用短短几句话就把它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正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魅力所在――短小、凝炼,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国古代语言的魅力所在吧!

  5、学生练读。要求: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不懂的字义。

  6、指名学生读,老师适当点评,鼓励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7、学生自由读文,并结合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理解的重点词义。

  8、学生交流学懂的内容,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9、全班先齐读译文,再读古文。

  10、自己再读古文,并尝试背诵。

  11、教师:《东施效颦》这则寓言我们已经读会并且背会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东施效颦”的意思呢?

  12、学生讨论:西施皱眉捧心的样子为什么美?东施皱眉捧心的样子为什么丑?

  13、请学生讲一讲你发现的现实生活中的“东施效颦”的故事?

  14、齐读课文后,请学生谈一谈自己从“东施效颦”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东施效颦》;

  2、写一个现实生活中“东施效颦”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楚王好细腰

  教学过程:

  一、揭示并板书课题:楚王好细腰

  1、提问:题目中的“好”是什么意思?

  2、谁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3、教师:楚王喜欢细腰会引发出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古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古文。

  5、学生自读译文,并结合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理解的重点词义。

  6、学生交流学懂的内容,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7、学生思考并写批注笔记:你喜欢文中的文武百官吗?为什么?你喜欢楚灵王吗?为什么?

  8、学生交流批注笔记,老师给予点评。

  9、齐读古文和译文,并说一说“楚王好细腰”的故事对你有何启发?

  三、布置作业

  扩写“楚王好细腰”这个故事。要求:进行合理想象,把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写具体,并对其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寓言二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精选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