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这个世界的音乐(精选12篇)

这个世界的音乐(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这个世界的音乐(精选12篇)

这个世界的音乐 篇1

  一、 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这个世界的音乐》。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第四篇。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三篇文章对如何抓住学好说明文的关键问题作了铺垫,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突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 

  《这个世界的音乐》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带着我的学生们再一次走进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而且还为他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自然奥秘。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参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领会“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乐”表现形式。 

  2、 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3、 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勇气和信心及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 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个世界的音乐》这篇课文时新教材的新课文,同时它也被确定为“自读”课文,再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一,他们大都不喜欢读说明文,感觉枯燥无味,这就有可能使他们读不下去课文,或者虽然读下去但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状态,我思考:怎样在40分钟时间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这篇科普说明文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三、 说教学方法 

  (一) 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 

  1、 注意高视点、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到实处,再深入实施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 

  2、 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第一、 充分预习课文。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分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二、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时。 

  第三、 分解重难点,以确保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二)、从课文本身出发,需注意: 

  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带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方式及手段 

  本文通过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但由于说明文中某些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我上课时利用录音机录制了一部分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亲身品味、体验。同时还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将几个需要讨论和理解的问题显示了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们去思考。 

  五、 说教学程序(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指导学习:课前自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设计依据:课前预习是学习每一篇课文前的要求,且本文是自读课文,自学是必须的;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和辩论可以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中国古典音乐《梁祝》,再听几段来自大自然的音乐。     

  明确:除了人类的音乐外,自然界的生物也有音乐。我们应该懂得尊重任何形式生命。 

  (二)、分析课文 

  提问: 

  1、“这个世界的音乐”究竟指的是怎样的一种音乐? 

  (思考――讨论――发言) 

  2、这种声音是否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在原文中找答案) 

  3、 作者的观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思考――发言) 

  (三)“课堂小小辩论赛” 

  作者把音乐创作视为人类的生物性本能,也就是把动物与人类看作有某种质的类同,这是否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学生先讨论,再发表自方观点) 

  (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事例加以证明 )  

  (五) 品味语言:生动幽默 

  (兼文学性和趣味性) 

  (六) 介绍“人生健康小诀窍” 

  1、 听好的音乐可以使人身心舒畅。 

  2、 聆听古典音乐最有益于人的健康。 

  六、 说板书设计        

  白蚁颤动上颚表紧急意义  

  蝙蝠借助声纳察知周围事物          

  动物的音乐     猩猩拍打胸脯作某种交谈           尊重善待 

  鸟类歌声中有丰富的含义           任何生命 

  这个世界的音乐 

  人类的音乐     本能生命的表现形式

这个世界的音乐 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

  2. 根据课文理解“摄谱学”“声纳”“超声”等概念,积累有关科学知识;

  3. 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提高辨析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语句的能力;

  4.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 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用“跳读法”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筛选各段的关键信息。

  明确:(1)音乐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有意义的东西。

  (2)大自然的声音能使人聊以自慰。

  (3)白蚁的敲击声有规律、有节奏。

  (4)白蚁的声音有意义。

  (5)不能界定大自然的声音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6)蝙蝠发声的奇异特点。

  (7)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部位发声。

  (8)猩猩、乌龟等动物的不同发声方式。

  (9)鸟类声音的不同意义。

  (10)歌鸲、野云雀等鸟儿声音丰富的曲调。

  (11)唱歌像说话一样,是人类生物性活动的主导方面。

  (12)蟋蟀或蚯蚓等的声音具有合成音响的特点。

  (13)鲸鱼唱歌是为成功而喜悦。

  (14)人类的音乐也具有迷惑不解的特性。

  (15)音乐记载着生命形成的过程。

  (16)大自然的声音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三、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文章共计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由现代生活引出说明的话题,指出大自然不喜欢长期间的沉寂,到处充满美丽而和谐的音乐。

  第二部分(3~14)状写大自然中到处充满奇妙的乐章。作者列举了许多例子,指出它们是“我们”。

  第三部分(15~16)概述大自然的“音乐”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

  四、重点语句分析

  1.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分析:我们人类拥挤地生活在一起,处于大量的无休止的废话噪声中,由于有了音乐,才避免了被废话毁灭的灾难。这句写音乐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引出下文对大自然音乐的介绍。  

  2.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物质转化为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分析:这段文字是作者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驱力(原因)的一种解释,作者认为人类创作音乐是为了记载一种最古老的记忆。记载人类从无生命物质转化为生命形式的过程。

  3.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整个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这类问题。

  分析:动物发出的声音往往难以确定具有某种具体意义,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着把某动物声音确定为某种意义的错误。

  五、本文写作特色分析

  1.举例丰富,具体可信。

  本文共列举分析了20多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来说明动物充满音乐,由于举例多,涉及各级各类动物,分析又具体,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令人信服。

  2.语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是科学小品文的共同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运用拟人手法,对许多动物赋予人的行为特点,因而显得十分形象生动。如:“骷髅天蛾用吻作洞箫,吹奏出高调的管乐声”“蟾蜍互相对歌,朋友们则报以应答轮唱”“我后院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

  六、小结

  本文描写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动物们的声音,指出动物们的声音就是我们。说明了通过交流和合作表达生命的和谐的重要意义。文章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和力量,引导人们对自然界和对生物圈持乐观的态度,感受到一切生命的美好。

这个世界的音乐 篇3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写作和出版的有趣经过:1970年,在一次关于炎症现象的讨论会上,主办者要德高望重的托马斯来一番开场白,给会议定个基调。不知道与会者要提出什么观点,他只好随意独抒己见。他讲得又轻松又偏颇,为的是让会议不像平常这类讨论会一样沉闷。讲话的部分内容大约就是本书中《细菌》一篇。没想到主办人将他率以为之的讲话录音整理,分发给与会者,并送了一份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杂志的编辑原是托马斯高一年级的校友。他尽管不尽同意托马斯的观点,却喜爱那篇讲话的格调,于是就约托马斯写一组风格类似的专栏文章,每月一篇,内容自便,编辑不改一字。托马斯起初抱着听命于老大哥的心情连写了六篇,便央求罢手。但此时读者和评论家已经不允许杂志和托马斯停止他们的专栏了。于是,托马斯欣然命笔。后来有一家出版社答应将这些篇什不修不补,原样付梓,托马斯欣然应允。于是,以排在前头的一篇为名的这本书于1974年问世了。

  (节选自《译者序》,作者:李绍明)

  二、类文荐读

  鱼类的声音

  生活在陆地上的各种动物,绝大多数都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叫声。那么,生活在水中的鱼类,会不会发出声音呢?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小鲇鱼的叫声像蜜蜂飞过,嗡嗡地响;成群的青鱼像小鸟一样,叽叽地叫;黑背鲲的叫声有如风刮树叶,沙沙作响;沙丁鱼的喧哗好像静夜里浪涛拍岸的声音;汽球鱼和刺猬鱼能呼噜噜地叫,仿佛熟睡的人在打鼾;驼背鳟的叫声是咚咚响,好像击着小鼓;小竹夹鱼发出的声音,很像用手指很快地刮梳子的声音;海鲫的发声像用钢锉摩擦金属时发出的响声……

  不但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就是同一种鱼,在生殖、索饵、移动、逃避敌害,或者成群结队,或者单独行动等不同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每年春季,在我国沿海作产卵回游的大黄鱼,它们在回游过程中,开始接近产卵场时,发出“沙沙”或“吱吱”的音响;到达产卵场开始产卵时,则“呜呜”或“哼哼”地叫,像开水发出的声音;在排卵过程中,发出“咯咯咯”的声响,有如秋夜的青蛙在歌唱。

  鱼类究竟为什么要发声呢?初步的研究表明,有的鱼发声是为了躲避或恐吓敌害,有的是在生殖期为了招引异性,有的则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不适合它们的生活条件而造成的。鱼类怎么能发出声音的呢?原来大多数能发声的鱼,主要是靠体内的发声器官――鳔。鱼鳔是一个充满气体的膜质囊,它靠一些纤细而延伸着的肌肉与脊椎骨相连。这些延伸着的肌肉,具有与琴弦相似的作用,它的收缩引起鳔壁和鳔内的气体振动,从而发出声音。有些鱼类,如竹夹鱼、翻车鱼是利用喉齿摩擦发声的;鼓鱼、刺猬鱼是利用背鳍、胸鳍或臀鳍的刺振动而发出声音;还有不少鱼是利用呼吸时鳃盖的振动或肛门的排气而发出声音的。在科学上统称为“生理学声音”。此外,许多鱼类由于结成大群游动时也会发出声音来,这被称为“动水力学声音”。

  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很早以前就懂得把鱼类发声的现象应用到生产上,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写道:“石首鱼出水能鸣,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现在,沿海渔民在捕捞黄花鱼的时候,仍常用耳朵靠在船板上测听鱼的声音,据此判断鱼群的大小、位置和移动方向,从而采取捕捞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利用“水中听音器”来收听鱼类的声音,了解鱼群的大小、移动方向、离渔船的远近等。将来,由于对鱼类发声现象的深入研究,完全有可能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利用仪器测知鱼的声音,断定它是什么鱼,在什么地方,有多少,准确地组织捕捞;二是利用鱼类发声招引异性的现象,可以人为地把特定的音响送到水中,传播出去,从而把鱼诱集成群,甚至使它们游到渔网中去。

  阅读提示: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同一种鱼,在不同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鱼类之所以要发声,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因外界条件不同,鱼类之所以能发声,靠体内的发音器官――鳔。研究鱼类发声现象,在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三、阅读方略

  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四)

  提纲挈领

  提纲挈领就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提全文之纲,挈各段之领”,进而把握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它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能够体现阅读过程的基本规律,即通过整体进而理解局部,再通过局部的深入分析,进而掌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同时,提纲挈领也是提高应试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性的常用方法。

  所谓“纲”,就是指文章中能总领全文或对全文内容有概括或暗示作用的语句;所谓“领”就是指能统领一段或对段落内容有概括作用的语句或词语。提纲挈领就是要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抓住或者概括出对理解文章内容最重要、最关键的语句或词语,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的概括不是求全,不要求囊括文中的所有内容,而是举其要,这样才会使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不至于被细枝末节引入岔道。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提纲挈领要注意以下三点。1.抓主旨句段,提全文之纲,一要注意其文体,二要注意其位置:一般情况下,此类句子多在文首或文尾,对全文内容、主旨有揭示或暗示的功能。2.抓语言脉络,提取要点,挈各段之领,语言脉络在文中通常表现为承上启下的过渡性句子或提示、概括性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内容的分析理解,提取出各段的要点。3.归结要点,确立中心。将从文章中摘录的要点聚合在一起,归结出文章内容的大意,从而确立自己对所阅读文章的中心的理解和把握。

  提纲挈领的阅读方法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把握呢?在平时的教学和阅读训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强化自己提取要点的能力。体会提取、概括要点对解题的作用,在提纲挈领的训练中,还应该将思维的结果外化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如摘要点,即摘录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编提纲,即编写出文章的内容提纲,绘图示;即在阅读过程中绘出文章的思路流向示意图等。这样,就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的阅读理解结果,同时,要同课后的阅读练习题结合起来,理清文章的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

  提纲挈领的阅读方法可以同段意的概括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像段落意思概括的摘句概括,就是很好的提纲挈领式的练习,抓住了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体内容,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梳理。

  任何一种阅读方法的掌握,都不是只了解其意即可。都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古人云“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总之,只有加强训练,注意积累,才能掌握阅读方法,也只有熟练地掌握,才会在文章的阅读理解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个世界的音乐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

  2. 根据课文理解“摄谱学”“声纳”“超声”等概念,积累有关科学知识;

  3. 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提高辨析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语句的能力;

  4.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 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用“跳读法”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筛选各段的关键信息。

  明确:(1)音乐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有意义的东西。

  (2)大自然的声音能使人聊以自慰。

  (3)白蚁的敲击声有规律、有节奏。

  (4)白蚁的声音有意义。

  (5)不能界定大自然的声音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6)蝙蝠发声的奇异特点。

  (7)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部位发声。

  (8)猩猩、乌龟等动物的不同发声方式。

  (9)鸟类声音的不同意义。

  (10)歌鸲、野云雀等鸟儿声音丰富的曲调。

  (11)唱歌像说话一样,是人类生物性活动的主导方面。

  (12)蟋蟀或蚯蚓等的声音具有合成音响的特点。

  (13)鲸鱼唱歌是为成功而喜悦。

  (14)人类的音乐也具有迷惑不解的特性。

  (15)音乐记载着生命形成的过程。

  (16)大自然的声音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三、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文章共计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由现代生活引出说明的话题,指出大自然不喜欢长期间的沉寂,到处充满美丽而和谐的音乐。

  第二部分(3~14)状写大自然中到处充满奇妙的乐章。作者列举了许多例子,指出它们是“我们”。

  第三部分(15~16)概述大自然的“音乐”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

  四、重点语句分析

  1.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分析:我们人类拥挤地生活在一起,处于大量的无休止的废话噪声中,由于有了音乐,才避免了被废话毁灭的灾难。这句写音乐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引出下文对大自然音乐的介绍。  

  2.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物质转化为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分析:这段文字是作者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驱力(原因)的一种解释,作者认为人类创作音乐是为了记载一种最古老的记忆。记载人类从无生命物质转化为生命形式的过程。

  3.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整个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这类问题。

  分析:动物发出的声音往往难以确定具有某种具体意义,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着把某动物声音确定为某种意义的错误。

  五、本文写作特色分析

  1.举例丰富,具体可信。

  本文共列举分析了20多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来说明动物充满音乐,由于举例多,涉及各级各类动物,分析又具体,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令人信服。

  2.语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是科学小品文的共同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运用拟人手法,对许多动物赋予人的行为特点,因而显得十分形象生动。如:“骷髅天蛾用吻作洞箫,吹奏出高调的管乐声”“蟾蜍互相对歌,朋友们则报以应答轮唱”“我后院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

  六、小结

  本文描写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动物们的声音,指出动物们的声音就是我们。说明了通过交流和合作表达生命的和谐的重要意义。文章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和力量,引导人们对自然界和对生物圈持乐观的态度,感受到一切生命的美好。

这个世界的音乐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科普说明文的特点:科学性和文学性有机结合。

  2.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是怎样的一些声音。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举例子、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由现象到理性分析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热爱大自然,热心科学研究。

  2.勇于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四、美育渗透目标

  赏析文中精彩的描写式说明。

  学法指导

  本文为自读课文,可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掌握文中一些字的读音以及词语的含义。

  2.研读课文,完成练习一。找出文中所写的“这个世界的音乐”指的是怎样的一些声音?它们是否都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依据作者的观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3.品读课文,完成练习二,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信心。

  3.学习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难点:

  1.科学上的术语理解。

  2.一些较难的翻译语句。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三读”,即初读、研读、晶读。

  2.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

  3.教师引导、点拨。

  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引读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师讲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以便于学生在自读课文时能更好地体会这一点。

  3.学生做好“三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这篇课文。

  4.学生试着仔细观察、倾听来自自然的“音乐”,并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这是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栏目的开场白。世界是奇妙的,自然是神奇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了自然,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自然的奥秘。初中时我们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有“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当时,老师只说这是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但今天我们学习美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刘易斯《这个世界的音乐》后,将对“油蛉低唱”、“蟋蟀们弹琴”有新的认识。

  板书:这个世界的音乐。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关于作者

  托马斯•刘易斯(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

  (2)关于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就是以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小品文。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能较敏捷地反映科学上的新事物、新思想和新动态。有些科学小品根据内容需要,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说明,使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初读课文,感知全文,掌握文中基础知识。

  (1)正音

  噪(zào)声 颤(chàn)动 胸脯(pú) 剔(tī)除

  婉(wǎn)转 歌鸲(qú) 骨骼(gé) 戛(jiá)然而止

  管弦(xián) 缥缈(miāomiǎo) 湮(yān)没 鱼鳔(biào)

  (2)词语积累

  剔除:把不合适的去掉。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迄今:到现在为止。 湮没:埋没。

  造访:拜访。

  2.研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住文章说明的内容以及所用的说明方法。

  (1)读课文,小组讨论,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节):引出说明对象――“音乐”,生活中需要音乐。

  第二部分(2―13节):列举和•描写动物世界的一些“音乐”。

  第三部分(14―16节):解释动物“音乐”产生的过程。

  (2)跳读课文,文中“这个世界的音乐”指的是怎样的一些声音?它们是否都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明确】①“这个世界的音乐”指的是动物发出的持续不断的、有规则结合的、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用于彼此交流的信息。如:昆虫的节奏、鸟鸣中上下起伏的急奏,鲸鱼之歌、猩猩的胸脯、白蚁的头、石首鱼的鳔发出的定音鼓节奏。

  ②从作者的说明看来,这些声音,具有一定的具体的意义,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了解罢了。如“白蚁有时用上颚的颤动来发出一种很响的、高音的咔嗒声,10米之外都能听见。费这么大的力气来制造这样一个音符,其中一定有紧急的意义,至少对发音者是这样。”

  (3)讨论:依据作者的观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是人的内心表达的需要。

  ②是一种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也就是重复再现过去的记忆。

  (4)指出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明确】①说明方法

  a.举例子。如用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头用头部敲击地面,彼此发出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的例子来说明动物的声音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

  b.列数字。如“北美的野云雀能熟练运用360个音符,它把这些音符排成三到六个一组的乐句,谱出50种类型的歌曲。

  c.引用。引用莫罗维茨以热力学的语言提出见解,来说明“音乐”的形成过程。

  d.分类别。(略)。

  ②说明顺序

  a.由简单到复杂。由白蚁到鸟类以及其他音乐演奏家。

  b.由表象描述列举到理性的分析。

  3。品读下面这段文字,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我后院里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一遍又一遍,我强烈的感觉是,它这样做只是自得其乐。有些时候,它似乎像一个住在公寓里的专业歌手一样练唱。它开始唱一段急奏,唱到第二小节的中间部分戛然而止,似乎那儿应该有一组复杂的和声。它从头再来,但还是不满意。有时它明显地改用另一套乐谱,似乎在即兴来几组变奏。这是一种沉思的、若泣若诉的音乐。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

  (1)请学生朗读。

  (2)请学生交流本节文字的语言特点。

  [明确]

  拟人化的描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生动形象,亲切感人,揣测性的语言描述出一幅美景,把读者引入其境,让人体会出画眉的人情味。这段语言文学色彩极浓,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和文学性。

  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科普说明文,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动物世界的“音乐”,动物发出的种种声音往往具有一定的具体意义,同时也指出这种“音乐”是过去什么事的有规则、有节奏的再现过程的记录。

  【扩展】1.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淮南子•道应训》

  2.昔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之乐,三人操(拿着)牛尾,投足(一种舞姿)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篇》

  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你一定接触过许多动物,静下心来,试着仔细观察,倾听来自它们的“音乐”,并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感受。

这个世界的音乐 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

  2. 根据课文理解“摄谱学”“声纳”“超声”等概念,积累有关科学知识;

  3. 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提高辨析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语句的能力;

  4.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 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用“跳读法”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筛选各段的关键信息。

  明确:(1)音乐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有意义的东西。

  (2)大自然的声音能使人聊以自慰。

  (3)白蚁的敲击声有规律、有节奏。

  (4)白蚁的声音有意义。

  (5)不能界定大自然的声音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6)蝙蝠发声的奇异特点。

  (7)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部位发声。

  (8)猩猩、乌龟等动物的不同发声方式。

  (9)鸟类声音的不同意义。

  (10)歌鸲、野云雀等鸟儿声音丰富的曲调。

  (11)唱歌像说话一样,是人类生物性活动的主导方面。

  (12)蟋蟀或蚯蚓等的声音具有合成音响的特点。

  (13)鲸鱼唱歌是为成功而喜悦。

  (14)人类的音乐也具有迷惑不解的特性。

  (15)音乐记载着生命形成的过程。

  (16)大自然的声音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三、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文章共计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由现代生活引出说明的话题,指出大自然不喜欢长期间的沉寂,到处充满美丽而和谐的音乐。

  第二部分(3~14)状写大自然中到处充满奇妙的乐章。作者列举了许多例子,指出它们是“我们”。

  第三部分(15~16)概述大自然的“音乐”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

  四、重点语句分析

  1.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分析:我们人类拥挤地生活在一起,处于大量的无休止的废话噪声中,由于有了音乐,才避免了被废话毁灭的灾难。这句写音乐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引出下文对大自然音乐的介绍。  

  2.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物质转化为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分析:这段文字是作者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驱力(原因)的一种解释,作者认为人类创作音乐是为了记载一种最古老的记忆。记载人类从无生命物质转化为生命形式的过程。

  3.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整个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这类问题。

  分析:动物发出的声音往往难以确定具有某种具体意义,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着把某动物声音确定为某种意义的错误。

  五、本文写作特色分析

  1.举例丰富,具体可信。

  本文共列举分析了20多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来说明动物充满音乐,由于举例多,涉及各级各类动物,分析又具体,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令人信服。

  2.语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是科学小品文的共同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运用拟人手法,对许多动物赋予人的行为特点,因而显得十分形象生动。如:“骷髅天蛾用吻作洞箫,吹奏出高调的管乐声”“蟾蜍互相对歌,朋友们则报以应答轮唱”“我后院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

  六、小结

  本文描写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动物们的声音,指出动物们的声音就是我们。说明了通过交流和合作表达生命的和谐的重要意义。文章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和力量,引导人们对自然界和对生物圈持乐观的态度,感受到一切生命的美好。

这个世界的音乐 篇7

  

  【课文背景知识】

  1.《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本充满隐喻因而不同寻常的科普作品,作者是托马斯•刘易斯,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此书自出版到现在已经印了二十几版,以至书商为他后来的著作做广告时,只要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托马斯•刘易斯新著”就够了。有人说,在即使捧着一本情爱小说也会很快睡着的年纪,《细胞生命的礼赞》却可以引诱你一直读下去。你想知道为什么吗?本文可以使你“窥一斑而知全豹”。

  2.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托马斯•刘易斯在《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中好几处以备极推崇的激情提到巴赫,这绝不仅仅出于他对音乐的爱好。托马斯•刘易斯的思想有着巴赫般的复杂性。在他的头脑里,混响着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全管弦交响乐。托马斯•刘易斯推崇音乐,是因为音乐高于个别的生命形式,因为音乐为所有生命形式所共有;音乐高于任何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会过时,而音乐则是永久的;音乐之用于人类表现自己,高于语言或任何其他符号,因为后者往往太清晰、太拘泥于某一特殊的信息,太有局限性。阅读时对这一中心思想要作深入体会。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继续学习如何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

  难点是把握托马斯•刘易斯科普散文的风格,深入理解作者深刻独到的思想认识,学会分析鉴赏。

  训练突破

  1.按常规,理清文章内容。

  训练 1文章很长,段落很多,应该划分几个大的部分?

  点拨1文章内容繁杂,但思路清晰。先从人类自身的生活谈起,说明“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然后由人类过渡到自然,以白蚁、蝙蝠为例,列举了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发声及其发声所采取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深入,对自然界各种动物“歌声”的功用进行了分析,由此说明,动物的“生物性活动”本能决定了它们的音乐的不同特点,这也是人类与动物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音乐互相不能听懂的原因。最后文章从更深更远的角度探求自然界各种动物“歌声”产生的原因和意义,全文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自然界众生以其不同的“歌声”显示着自身的存在,并达到自然和谐,从而产生了“这个世界的音乐”。

  文章共有16段,依照内容,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说明“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这一说法也被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所证实。

  第二部分:3―8自然段,列举大量现象,说明动物中“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

  第三部分:9―14自然,“这个世界的音乐”产生的原因是动物“生物性活动”使然。

  第四部分:15、16自然段,从更广阔的背景来探求“这个世界的音乐”产生的原因。

  2.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语句。

  训练2怎样理解下列几个句子?

  ①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

  ②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整个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这类问题。

  ③在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词汇的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说这些是八小时以内的事务性语言是难以讲通的。

  ④我不能想像,甚至在我们最古老原始的时代,当一些天才画家在洞穴里作画之时,附近就没有一些同样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在创作歌曲。

  ⑤假如像我所相信的那样,制造某种音乐的驱动力如同我们其他的基本生物功能一样,也是我们作为生物的特点,那么其中必有某种道理。

  ⑥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点拨2 ①关键是“类似”二字。此句说明较新的学科在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声音的时候,发现动物间相互发出的声音不全是“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在许多“废话’当中“还有音乐”。

  ②以白蚁为例,它们有时用上颚的震动来发出一种很响的、高音的咔哒声,这种声音在10米之外都能听见,为了发出这种声音,它必须猛力扭动身体,以至于让反冲力把自己弹到两三厘米的空中。这样做一定有某种紧急的意义,但这种紧急的意义的具体内容是人类无法赋予的,这是整个生物声学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就是说,对于动物发声的研究和猜想,是很难做到符合动物发声的本来原因的。

  ③这是作者借用人类活动而说出的一句幽默语。意思是说,动物界所发出的声音,在表达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实用性信息之外,还有非实用性意义,即非功利性意义,也就是有其单纯性娱乐意义,即音乐。

  ④这是个双关语。意思是人类一部分在洞穴作画时,也有另一部分在另外的什么地方创作音乐;同时将人类与别的动物放在同等地位看待,就会发现,当人类在自己的生存场所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时,另外的动物也在它们生存的场所里创作属于它们自己的音乐。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界众生的生命的尊重。

  ⑤从更高的意义上探求生物发出音乐的内在原因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此句是个过渡句,旨在引出下文,揭示自然界制造某种音乐的根本原因乃是与自身其他基本生物功能一样,是生物的本能之一。

  ⑥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从根本上回答了“这个世界的音乐”产生的根源,乃是一种最古老的记忆,这个记忆“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将“这个世界的音乐”与宇宙产生、万物开初联系起来。作者利用这个观点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认识:自然界众生之道是趋向合作和谐,而不是弱肉强食的竞争和残杀,它们通过交流与合作来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和谐,从而产生音乐。这个见解无疑是深远而新颖的。

  【课文阅读指导】

  能力升级

  1.对下面这句话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司马迁的《史记》留下了千百人物的鲜明形象:帝王将相,谋臣策士,游侠优伶,鸡鸣狗盗,时过两千年,光彩犹在。

  a.肯定了《史记》人物形象的价值

  b.肯定了《史记》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c.肯定了《史记》人物形象的文学价值

  d.肯定了《史记》人物形象的丰富多样

  2.对下面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一位心理学家在论及人际交往时提出这样一个公式:7%言语+33%声音+55%表情=信息的全部表达。

  a.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非语言行为可以代替语言行为

  b.人际交往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c.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绝大部分有赖于非语言的交往

  d.人际交往中,语言的得体,声音的和谐,表情的自然,都是相互为用的。

  3.阅读下列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黄昏了。慢慢地,像是偷偷走着,紫丁香的阴影落了下来,罩着森林。巨大的日轮在黄金的暗红的血的激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静的田野里卧着。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三个,四个,六个。拖着装满了木柴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着黑色补丁的灰色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像船上的索一样,额上流着汗。城市又那么遥远!幼小的奴隶们,处于穷困的羁轭之下,孩子们眼睛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的悲哀,城市很远!很远!许多惬意的人要在你们身边走过……在佳姆――戈利雅的大饭店里,音乐队奏着乐,在别墅里,那么舒服,又那么开心!……

  ①“孩子们眼睛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的悲哀”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幼小的奴隶们,思想上和老人一样已经成熟起来,不再冲动。

  b.幼小的奴隶们正渐渐兴起反抗的意识。

  c.幼小的奴隶们在穷困羁轭下,精神上已经有点麻木了。

  d.幼小的奴隶们,对悲哀已经淡漠,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②“城市又那么遥远!”“城市很远!很远!”这些话反复出现旨在表现什么?(不超过1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在对书画艺术的诸多褒扬中,其中有一条使用频率甚高的用语,这就是作品的时代感。

  关于时代感的解释,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说作品突出了时代的色彩;二是说作品被注入了时代的情感;三是说作品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三条判断尽管空泛,理论上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当我们观看这些被如此界定的作品时,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感受到,或寻找到这种被称为扑面而来的时代感。这里要说明的是,在被称为有时代感的作品中,的确不乏艺术佳品。但作品能让人们共鸣的,并不是硬贴上的时代感标签,而是作者的艺术修养通过艺术创作活动表现的公众性,即被大众接受的真善美的艺术。

  由于时代感的任意使用,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把本来明了的概念,在一种既至高无上,又唾手可得的巨大差距中,打乱了人们对一件作品好与差的基本区别。附和时代感的评说,更反映了一种皇帝新装的心态。

  一个无法抹去的事实,我国历代书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其共同的特质,除了他们具备的“笔墨随时代”的智慧,更重要的则是他们对人类理想真善美追求的本质把握,这种任何聪明和投机都不可能替代的文化底蕴,才可能通过笔墨、色彩表现出跨时代的超越精神。这种精神的全部内容,就是五千年的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各具千秋以及民族的精髓。

  ①第二段中提到“如此界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所说的“艺术佳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文化底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美国施乐公司和3m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将生产像纸一样薄的显示器。

  纸张一直是用来显示信息的最好手段,它易于阅读、易于携带、易于储藏和不易破损,似乎同显示器毫无关系。而现在几十年前科幻小说中描述的梦想将要实现,科研人员将纸张的优点同我们每日接触的显示器结合起来,生产出“电子纸张”。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纸张具有显示器的作用。

  b.使显示器可以像纸张一样显示信息,并像纸张一样薄。

  c.使纸张可以像显示器一样显示信息并刷新图像。

  d.使显示器具有纸张的优点。

  答案与点拨 1.c 2.c 3.(甲)①c②孩子们在穷苦的羁轭下无可奈何的心倩。(乙)①突出表达了时代的色彩,被注入了时代的情感,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②被大家(众)所接受的真善美的艺术③对人类理想真善美追求的本质把握。(丙)d。

  读写链接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课外阅读托马斯•刘易斯的其他作品,认真理解作者独到的人文自然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前所学习过的有关人与自然的科普文章,思考目前人类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应该持有的正确立场,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阐述你自己见解的小论文,800字左右,题目自拟。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查找相关资料,试写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力求做到知识的准确性与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拓展延伸探究】

  知识拓展

  1.关于《细胞生命的礼赞》的成因

  作者托马斯•刘易斯在一次炎症现象的讨论会上应邀发言,他随意地说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编辑偶然见到这篇发言,马上与托马斯•刘易斯联系,邀请他写一组这类风格的专栏文章,内容自便,编辑一字不改。专栏见报后,引起一家出版社的注意,征得托马斯同意后,将这些东西原样付梓。此书自出版到现在已经印了二十几版,以至书商为他后来的著作做广告时,只要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托马斯•刘易斯新著”就够了。

  2.托马斯•刘易斯的人文自然观念

  在托马斯•刘易斯看来,人或者其他生物,都是神奇的造化,生命的同一性比它的多样性还要叫人吃惊。我们归根到底都是从单一细胞衍化而来的。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的生命有着相同的基因,而草的酶和鲸鱼的酶之间的相似,就是同种相传的相似性。既然大家都是亲戚,流着相同的血,凭什么你就是高级动物?

  3.托马斯•刘易斯的名言

  关于科学

  “自然科学的特征就是不断地进步。哪怕在其他方面倒退的时候,科学却总是进步的,即使是缓慢而艰难的进步。”

  “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

  “科学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

  人和蚂蚁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运用化学喷剂为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使用童工,抱幼体往返窜动,纺出线来将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地球

  “我一直想把地球看做某种生物,但总嫌说不通。我不能那样想,它太大,太复杂,那么多部件缺乏可见的联系。前几天的晚上,驱车穿过新英格兰南部树木浓密的山地时,我又在琢磨这事儿。如果它不像一个生物,那么它像什么,它最像什么东西呢?我忽然想出了一个叫我一时还算满意的答案,它最像一个单个的细胞。”

  4.关于托马斯•刘易斯宣言

  美国著名医学家托马斯•刘易斯在其自传《最年轻的科学――观察科学札记》中,毫不隐讳地坦言:他对医生本人不患重症感到“遗憾”。因为如果那样,他就始终无法体悉患者的恶劣处境,无法真切地感受一个人面临生命危难时的悲伤与恐惧,自然亦无法“亲同己出”“感同身受”地去呵护、体恤对方。没有比这种“角色亲历性”更能于我们蒙昧的医学现实有所震撼的了。体会做病人的感觉!这对履行医职乃多么重要的精神启示――它提醒我们,一名优秀的白衣人永远不能绕过患者的痛苦而直接入其躯体,他必须在对方的感觉里找到自己的感觉,在对方的生命里照见自己的生命,于对方痛苦中认出自己的那份――尔后,才能以最决绝最彻底和刻不容缓的方式祛除这痛苦。

  托马斯•刘易斯的假定并无恶意,更非诅咒。他只是给自己的岗位设定了一种积极的难度,一份严厉的公正和心灵纪律,进而从人文的角度更邻近地帮助医学――这一“保卫生命”的伟大事业,提升其关怀质量。它推醒我们的白衣人:以生命的名义,以全部的激情和庄严努力工作吧!争分夺秒地与死神拼搏吧!因为,拯救别人就是拯救自己,病人之现实亦即我们之现实(至少也是明天的现实),而人类的命运即每个人的命运。“托马斯宣言”无疑是理想的,奢侈的,甚至不具科学及“合法”的现实操作性,但它却包含着诱人的信息,预示了一种高贵、纯洁的医学人文前景――从中我们看到了白衣精神的良知、力量和希望所在。

  医学,不仅是物质与技术的,而且更应是精神与人文的,它应成为一门涵盖自然、伦理、哲学、审美、道义、法律等诸文明因子在内的学科。因为,它面对的并非纯粹物质实体,而是血肉丰盈之生命――万物中最神奇最复杂最瑰美和深邃无比的灵长。人是最宝贵的,因为每一个“他”都永远“惟一”,永远“自在”而不可替代。医学即人学,对生命本体的尊重、仁爱、体恤与同情应成为真正“红十字”精神的核心。

  白衣人之角色应该由人类中最优秀的成员来充任。他须集知识、德能、信念于一身,不仅是个工具知识分子,还应兼具人文知识分子的品质――对生命充满虔敬和热烈的关怀,于职业抱有高尚的理解及打算,对人性灵魂持有出色的亲和与体贴能力……另外,他还应是个感觉丰富、细腻敏锐之人,惟此方能充分采集到患者的感觉,对那些极不确定和模糊的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归纳与推理。必须有心灵的参与,其才华和技术方不会打折扣,那些物质“注射”才会在人体上激起神奇的回应与反馈。相反,如果他从感情上贬低了生命――对之采取了一种疏远、懈怠、轻视、鄙薄的姿势而非亲睦、紧密、信任、拥合之立场,那他就无法从行为上去拯救生命。

  精彩搜索

  1.博大而深邃的思想,庞杂而新奇的信息,形成了本文内容丰富、思维严密的特点。文章从人类自身说起,由身边现象谈到自然万象,由近到远,由浅入深地向人们展示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众生发出声音的现象及其产生的深远背景和意义,行文严密,富有逻辑,读来使人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文笔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显示了当今科学散文大家手笔的风范。如文中动物与人类的比较、对动物界众生声音的描述和评价等,无不显示出对人类自身的嘲讽,对动物界和谐相处的礼赞。有关语句参见上文语句理解中的例句。

  创新平台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1―4题。

  XX年3月15日,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来到抚仙湖,并组织考察组乘坐潜水器潜入湖底。他们利用声纳技术在水深15米处发现第一个目标。有一堵石墙,石料大小不一,每个石块上至少有一面到两面是平整的,带有人工加工过的痕迹。从声纳图上可以看到,该建筑区还具有中轴线和类似普通城市里的“一般居民居住区”。从建筑特点看,它们带有明显的当地黎族的古代建筑风格。没有多久,声纳图上又发现新的目标。潜水器掉头搜寻,发现了一大片呈正南北向建造的建筑群落。群落不大,但石料加工更精细。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十分平整精细,另外所有散落的石块都是有序地排列。这一区域还有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从这些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于教授推测,这里可能是古城的“富人区”。绕过石质城墙后,便是所谓的“贫民区”。

  于教授说,通过对湖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可以肯定这座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陷落湖底的。该建筑群依山傍水,位于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深断裂带上。公元1XX年东汉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于教授还说,尽管古城的年代还需要进一步确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抚仙湖底确实有一座陷落的古滇时期建筑群落,且已经初具城市功能,因为具有不同级别的建筑群是判断是否构成城市的重要指标。该遗址面积有2.4平方公里,比世界著名的“庞贝古城”还要大。由于水下考察时没有发现任何动植物残骸及陶瓷、砖瓦的残片,这给探测年代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但从水下建筑群石料的打制方式来看,湖中古城与滇中发现的长城颇为相似,应与其处于同一时代,即距今约两千年前。

  (选自《湖中古城》有删改)

  1.文中画线句子“没有多久,声纳图上又发现新的目标”中“目标”是( )

  a.所谓的一般居民区 b.所谓的贫民区

  c.所谓的富人区 d.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

  2.文中认为“那个时代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石块堆放整齐。

  b.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

  c.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十分平整精细。

  d.建筑群带有明显的当地黎族的古代建筑风格。

  3.对原文最后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古城应与滇中古长城处于同一时代,因为石料的打制方式基本相同。

  b.抚仙湖古城比世界著名的“庞贝古城”还要大,并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c.通过对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抚仙湖古城可能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陷落的。

  d.抚仙湖古城是一座陷落的古滇时期的建筑群落。

  4.根据文中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抚仙湖古城的考察任重而道远,因为水中古城的年代以及水中古城是否就是一直未被发现的古滇国都等有待进一步确认。

  b.公元1XX年东汉时期抚仙湖地区的大地震是造成古城陷落湖底的根本原因。

  c.于希贤教授的考察组利用声纳探测到沉积在湖底的动植物残骸及陶瓷残片,为进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d.抚仙湖古城具有明显和发达的城市功能,因为它已分为“一般居民区”“贫民区”“富人区”三大区域。

  答案与点拨

  1.c。(“发现新的目标”后,文章接着写“潜水器掉头搜寻,发现了一大片呈正南北向建造的建筑群落”,于教授推测,这个建筑群落可能是古城的“富人区”。)

  2.d。(文中写“发现了一大片呈正南北向建造的建筑群落”后,介绍该建筑群落“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十分平整精细,另外所有散落的石块都是有序地排列。这一区域还有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然后总结,“从这些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这些”即指a、b、c.三项。同时,“它们带有明显的当地黎族的古代建筑风格”是从“建筑特点”方面来看的。)

  3.c。(文章第二段指出,“通过对湖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可以肯定这座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陷落湖底的”。是“肯定”而非“可能”。)

  4.d。(a项中人们对抚仙湖古城的考察任重而道远,因为水中古城的年代有待进一步确认。但文中并未说“水中古城是否就是一直未被发现的古滇国都”。b项中说抚仙湖地区的大地震是造成古城陷落湖底的根本原因。但文中并未确认公元1XX年东汉时期抚仙湖地区的大地震就是造成古城陷落湖底的那次大地震。c项中指出“于希贤教授的考察组利用声纳探测到沉积在湖底的动植物残骸及陶瓷残片”,这是错误的,因为“水下考察时没有发现任何动植物残骸及陶瓷、砖瓦的残片”。所以,选d项。文中第一段指出抚仙湖古城已分为“一般居民区”“贫民区”“富人区”三大区域,第二段指出抚仙湖古城具有明显和发达的城市功能,因为具有不同级别的建筑群是判断是否构成城市的重要指标。)

  【命题趋势分析】

  文艺性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1.学会辨析下列文艺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比喻说明:用打比方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种方法。

  拟人说明:运用拟人去说明事物的方法。

  描述说明:通过对事物形象和状态的描述,对人们的愿望和心情的描述,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对话式说明:两个交谈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说明事物。其形式比较活泼、风趣,内容往往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一般用于科技知识说明以及某些热点问题的说明,还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说明事物。

  2.学会分析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正如叶圣陶所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语言的生动性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把看似枯燥无味的科学内容,说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往往能起到更好的说明作用。

  【同步达纲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习题。

  人愉快时,面是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这“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可见这时候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

  由于中国古代的书法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摹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感情和想像里体会到客现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的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一样。书法家就是借着这些“字”的形象来暗示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感情。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中国人写的字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由于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所以,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在表达自己感情的同时反映出或暗示出自然界的各种形象。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了。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殷朝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用兔毛)捆缚起做成的。它铺豪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鹅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所不能比拟的。书法家就是运用这枝笔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使中国的书法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1.联系上下文,“纵横有托,运用合度”的意思是( )

  a.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b.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c.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d.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2.文中“潜存着、暗示着”的意思是( )

  a.字体虽变,象形仍然是汉字的主要特点。

  b.书法家写字时,字形里仍存在象形的意境。

  c.现代汉字中,象形的特点已不易辨识。

  d.经过演变,汉字已成为抽象的表意符号。

  3.“巨细收纵,变化无穷”的意思是( )

  a.笔的品种繁多 b.制笔方式多种多样

  c.运笔方法灵活多变 d.书法作品丰富多彩

  4.通观全文,对第一段中“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的正确理解是( )

  a.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倾诉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b.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披露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c.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表达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展现着自己的审美情感。 

这个世界的音乐 篇8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托马斯•刘易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

  2.懂得一些自然界生物的“音乐”表现形式。

  能力目标

  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德育目标

  鄙弃人类的傲慢与偏见,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1.筛选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方法

  1.自读讨论法。学生自读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把握作品主旨。

  2.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有关的精彩语段,品味作品语言。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随着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便不免表现出自视其高、自私傲慢的特点。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与价值。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拜读美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刘易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从中,我们一定更能明白这个道理,更能够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

  二、解题

  出示投影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地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行不衰。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关键语段。

  2.学生讨论,梳理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作者告诉人们,随着世界的发展,“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第二层:作者通过分析大量动物的“音乐”特点,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声音组成的生机勃勃、趣味横生的信息世界,提供了生物交流方面的有趣知识。

  第三层:作者剖析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

  四、具体研习课文

  1.学生思考:“这个世界的音乐”指的是怎样的一些声音?

  明确: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动物声音(音乐)原理及特点的分析,意在告诉人们,人类之外的动物(如白蚁、蝙蝠、歌鸲等)也自有音乐,即声音,这是它们的本能需求,是它们生命存在的一种表现方式。

  2.提问:这些声音是否都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明确:不都具有。“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

  3.学生讨论:依据作者的观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甲:“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人类也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不愿“灭顶于废话之中”。

  学生乙:“唱歌像说话一样,乃是人类生物活动的主导方面。”“制造某种音乐的驱动力如同我们其他的基本生物功能一样,也是我们作为生物的特点。”

  学生丙:“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解说:让学生抓关键文句来回答,意在训练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解读科普文的能力)

  4.试着概括文章的主旨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甲:文章不只是为我们展示一个由声音组成的生机勃勃、趣味横生的信息世界,不只是为我们提供生物交流技术方面的有趣知识。文章旨在告诫人们鄙视人类的傲慢,善待任何形式的生命,尊重并热爱整个世界。

  学生乙:白蚁是一个生命、猩猩是一个生命、歌鸲是一个生命。其实人类同其他生物在生命渴求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为此,我们对于这些活物,最好不要去作人为的干预,人的干预是徒劳而且有害的。人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站远一点,别碰它们,让它们自然地发展。

  5.品味语言

  出示投影:

  ①我后院里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一遍又一遍,我强烈的感觉是,它这样做只是自得其乐。有些时候,它似乎像一个住在公寓里的专业歌手一样练唱。它开始唱一段急奏,唱到第二小节的中间部分戛然而止,似乎那儿应该有一组复杂的和声。它从头再来,但还是不满意。有时它明显地改用另一套乐谱,似乎在即兴来几组变奏。这是一种沉思的、若泣若诉的音乐。我不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

  ②假如我们有更好的听力,听得见海鸥的高音,听得见成群软体动物有节奏的定音鼓,甚至听得见萦绕于阳光中草地上空的蚊蚋之群缥缈的和声,那合成的音响大约会使我们飘然欲飞的。

  明确: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它并不是一味严肃地传授科普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忘注意使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如①段中把低首吟唱的“画眉”比成一个“专业歌手”。②段中用一组排比写出了生物音乐的强烈感染力。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五、课文总结

  在这个世界上,“人其实并不是独立的、自足的实体。人是由具有独立的生命、独自复制繁衍的细胞和细胞器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而宏观地看,人又是社会、城市这些巨大生物的细胞,是无名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必要的。人与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为重要。”(李绍明语)

  六、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你接触到许多动物,静下心来,试着仔细观察、倾听来自它们的“音乐”,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石缝间的生命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顽强的生命。

  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有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吸吮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坚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的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黑暗。如果一切生命都只贪婪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在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籽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籽,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惶惶。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以演绎生物学“物竞天择”学说为主题的散文,知识性很强,但文字清丽,极具可读性。

  b.“石缝间的生命”,对于特定的时代来说,它就是饱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的象征。

  c.写野草的文字,点化了白居易的诗句:经过烈火考验的野草在山崖石缝间自然能茁壮生长。

  d.文章运用了以物喻人的笔法,“小花小草”是人间的弱者,而参天的松柏则是事业有成的强者。

  e.生命在困厄中顽强地生存与发展,辐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更加美丽辉煌。

  2.文章第2段中写道:“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1)“它们”,指的是什么?(2)“严峻”,是指什么而言的?

  3.文章第5段中写道:“一切适应者是战胜环境的强者。”请简要说明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或看法。

  4.(1)填空:文章前6段的陈述对象可以归纳为“石缝间的生命”,文章最后两段的陈述对象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两段文字之于全篇有什么意义?请具体回答。

  参考答案:

  1.be(a项,文章主题是对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对壮丽人生的礼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作者的生物美学观念;且以“清丽”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欠妥。c项,后一分句,“经过烈火考验”的说法,文中无据,“自然能茁壮生长”,不符合文意。d项,石缝间的“小花小草”也是强者;b和e,虽是一家之言,但属于符合文意的合理联想或评价,应视为正确)

  2.(1)它们,指那些无人采撷又被不定的风撒落到海角天涯的种籽。

  (2)这些种籽必须自己去寻找赖以生存的土壤。

  3.答案举例:生命被环境规定着、改变着,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生物只有遵循客观规律并发挥自身潜能,方可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一切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是有道理的。

  4.(1)“一切生命”

  (2)答案要点:①内容扩展到人类生活;②揭示象征意义,赞美壮丽人生。

这个世界的音乐 篇9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2、文章使用到的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理解作者将人类和动物界通过音乐的认同,表现出的生态观、生命观和社会观(只讨论,不要求掌握)

      【教学重点】

      1、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2、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步骤 和内容】

      一、导入  :

      1、教师导入  语:对于音乐,大家一定并不陌生,通常人们把音乐分成了若干个类型,比如:通俗、流行、民族、古典等等,人们对于各种音乐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各有所好,那么自然界也有音乐吗,如果有的话,是怎样的音乐呢,是否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根本不同呢,本文为我们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关注:

      2、介绍作者:托马斯・刘易斯

      指读课文68页下的注释,并补充:作者是一个具有先进的生态观、生命观和社会观,而又无比痴迷音乐(巴赫的协奏曲)的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二、解析课文:

      1、速读课文,提问:本文使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哪些,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举例子和作比较

      1)举例子:

      第三~四段:白蚁,在蚁穴中用头部敲击地面,发出打击乐式的声音,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就像定音鼓的谱号”,用以说明:

      “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

      第六段:蝙蝠,尽管发出的许多声音是为了捕获昆虫的需要,但是某些声音还是毫无功利目的,而只是为了彼此交流或休息时的娱乐的;

      第七~八段:众多动物的身体的各个器官和部位,脚爪、头部、腹部、牙齿、口唇、胸脯、骨节、咽喉等,被用来发声,构成一个不甘寂寞的音响世界。

      第九~十段:鸟类的歌声,说明:

      动物在许多事务性的声音(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之外,还会发出“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

      第12、13段:举了成群的蟋蟀或蚯蚓、结队的鲸鱼和海鸟的合奏曲、交响乐的例子,说明作者为大自然的雄浑天籁所感染,并让读者也相信:这些曲调式真正的音乐。

      2)作比较:

      第五~六段:把生物的声音与人类作了类比:外星人,也许会把人类发出的高尔夫球的卡塔声理解为“警告的呼唤”、“求偶的信号”、“领土占有的宣言”等,显然是牵强可笑的,同理,人类也不能把动物发出的某种声音解释为如上的具体意义,第六段举了蝙蝠的例子补充说明这个道理。

      第11段:将生物的音乐于人类的音乐做类比。作者认为:原始人的创作歌曲与洞穴岩画一样,唱歌同说话一样,都是一种生物体本能需要。由此可以类推:

      动物发出的声音中,也必然有超功利性的、纯粹娱乐或审美的音乐。

      第14段:又一次用外星人听人类音乐的误会来类比说明:音乐并不具备某种特定意义。

      2、由以上对说明方法的分析,我们参考课后练习一的第1题,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讨论后明确:“这个世界的音乐”在本文中是指动物们发出的美妙动听的声音,它们有节奏、有规律,有的如小夜曲般悠扬婉转,有的如交响乐般气势磅礴,在作者看来,这些声音之所以可以称之为音乐,是因为它们根人类的音乐一样,并不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即不是为了传达特定的、实际的信息。

      3.根据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一的第2题理解作者的生命观、生态观和社会观。

      讨论后明确:依据作者的观点,音乐并不负载某种特定信息,人类创作音乐,是出于某种生物性本能,是因为人作为一种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从热力学的角度来说,象其它动物一样,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影响,又将太阳能在地球上辐射开去,势必要把物质重新安排成对称形式、使之违反几率,反抗熵的增加,从而出现一种偶然的有序状态(文见课文最后一段)。 

      三、小结课文:作者通过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通俗幽默的笔调,用音乐把人类和自然界的其它动物等同起来,揭示了音乐得本质特征,虽是一家之言,但表达了先进的生命观、生态观和社会观,在科学和经济繁荣的社会里,对于存在傲慢与麻木、自私和短视,面临拥挤和污染的人类社会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板书设计 :

  这个世界的音乐(课名)

   

  人  类       举例子

                           音乐(美妙动听、超功利、有节奏、有规律、出于生物性本能、动物界       作比较           不具备某种特殊意义)

  [1]

这个世界的音乐 篇10

  一、 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这个世界的音乐》。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第四篇。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三篇文章对如何抓住学好说明文的关键问题作了铺垫,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突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

  《这个世界的音乐》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带着我的学生们再一次走进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而且还为他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自然奥秘。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参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领会“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乐”表现形式。

  2、 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3、 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勇气和信心及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 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个世界的音乐》这篇课文时新教材的新课文,同时它也被确定为“自读”课文,再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一,他们大都不喜欢读说明文,感觉枯燥无味,这就有可能使他们读不下去课文,或者虽然读下去但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状态,我思考:怎样在40分钟时间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 完成对这篇科普说明文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三、 说教学方法

  (一) 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

  1、 注意高视点、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到实处,再深入实施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

  2、 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第一、 充分预习课文。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分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二、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时。

  第三、 分解重难点,以确保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二)、从课文本身出发,需注意:

  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带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方式及手段

  本文通过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但由于说明文中某些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我上课时利用录音机录制了一部分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亲身品味、体验。同时还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将几个需要讨论和理解的问题显示了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们去思考。

  五、 说教学程序(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指导学习:课前自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设计依据:课前预习是学习每一篇课文前的要求,且本文是自读课文,自学是必须的;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和辩论可以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中国古典音乐《梁祝》,再听几段来自大自然的音乐。

  明确:除了人类的音乐外,自然界的生物也有音乐。我们应该懂得尊重任何形式生命。

  (二)、分析课文

  提问:

  1、“这个世界的音乐”究竟指的是怎样的一种音乐?

  (思考--讨论--发言)

  2、这种声音是否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在原文中找答案)

  3、 作者的观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思考--发言)

  (三)“课堂小小辩论赛”

  作者把音乐创作视为人类的生物性本能,也就是把动物与人类看作有某种质的类同,这是否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学生先讨论,再发表自方观点)

  (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事例加以证明 )

  (五) 品味语言:生动幽默

  (兼文学性和趣味性)

  (六) 介绍“人生健康小诀窍”

  1、 听好的音乐可以使人身心舒畅。

  2、 聆听古典音乐最有益于人的健康。

这个世界的音乐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理解声音与音乐的本质区别。

  2、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会“音乐”的含义,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

  难点: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引申到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和谐的主题。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尘世的喧嚣,忙碌的生活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大自然中还有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进入森林音乐网,倾听来自大自然的歌声吧......

  屏幕显示,播放音乐(森林之歌)。

  (二)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总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大致思路。

  明确:引出说明对象(音乐)――列举和描写动物世界的一些“音乐”――解释动物“音乐”产生的过程。

  (三)提问:1、文章讲的是音乐,但似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动物发出的声音,那么是不是说动物发出的声音就是音乐?请找出动物的声音是音乐的句子。

  明确:

  1)白蚁高度的组织规律的敲打声,有规律、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短句出现的敲击声就像定音鼓部的

  谱号。

  2、蝙蝠休息时发出的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般的可爱声音。

  3)鸟类事务性语言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

  4)蟋蟀、蚯蚓的合奏、座头鲸充满力度和肯定的歌曲、令人飘然欲飞的合成音响等等。

  由此可以归纳出这些声音的特点:

  1)动物的音乐是一种“奇妙的、美妙的、可爱的、让人飘然欲飞”的音乐,这说明动物声音中有情感存在。

  2)动物的音乐是一种“有节奏、有规律、重复出现”的音乐,这是动物声音的外在特点。

  所以,动物的音乐是一种有节奏、有规律、重复出现的表达情感的声音,而那些彼此交流信息如: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等事务性语言则不是音乐。

  2、既然动物声音中有音乐存在,我们人类也有音乐存在,那么这些小到不足两毫米的甲虫,大到海洋之王的巨鲸,乃至智慧生物的人类,为什么需要音乐,他们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指名朗读课文第11段和第15段)。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不难得出,动物和人类需要音乐是由于什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解释的?

  明确:1)生物性的活动,生物的特点。

  2)从杂乱到有序,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一种过程。

  3)表达情感的需要

  (四)讨论:作者把音乐创作视为人类的生物性本能,把动物与人类看做有某种质的类同,是否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对这一问题,你是如何认识的?

  教师小结,顺便穿插一些具有创作音乐天赋的动物故事。

  如:座头鲸十分擅长用一种人类歌唱家常用的“a―b―a”格式来演唱,即先演唱一段旋律,接着进一步阐述,然后再回到稍加改变的原旋律上来。此外它们还会进行“艺术交流”。

  加利福尼亚沼泽鹪鹩心情好的时候,能唱120个主旋律,前后旋律间还能按照人类音乐家所使用的“呼叫――应答”方式来衔接。

  赫米特画眉:“五音乐律”。

  (五)谈谈本文的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为了说明动物界充满音乐,作者列举了白蚁、画眉、鲸鱼等各种动物的例子,

  并生动地描述了它们发出的美妙音响。

  2)作比较:人类和动物音乐的比较,更是贯穿于全文,说明动物和人类一样,

  有着超功利的音乐。

  品味语言:(略)

  (六)拓展延伸:(略)

这个世界的音乐 篇12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一、读准字音

  携带xié  慰藉jiè  上颚è  颤动chàn  骷髅kūlóu  萦绕yíng  缥缈piāomiǎo

  蟾蜍chánchú  戛然jiá   模型mó  鱼鳍qí

  二、弄清词义

  剔除:把不合适的去掉

  声纳:利用超声波测距的装置

  征募:招收募集

  领地:占有的土地

  和弦:音乐术语,三个以上的音同时发响

  迄今:到现在

  湮没:埋没

  冒昧:言行不合地位、场合的要求,多用作谦辞

  三、语段阅读

  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拥挤地生活在一起……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1、文中的两个“之一”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2、既然说“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那通讯系统还有什么用呢?

  3、“我们好象一定”句中的“好象”和“一定”是否矛盾?

  4、末句有什么作用?

  鸟类歌声中事务性通讯的内容已有人作了那么多的分析……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

  1、“事务性通讯”和“八小时以内的事务性语言”指什么?

  2、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这句的意思是指           

  3、作者认为音乐的性质是什么?

  4、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

  1、“之一”不能删掉。“我们面临的问题”和通讯的内容繁复的原因都很多,作者在这个话题中都只谈了一个方面,所以用“之一”。

  2、一个通讯系统内部,信号的含义还是明晰的。而在系统外,复杂的编码信号就成其为“噪声”了。

  3、用“好象”是因为假定的未来事件,不能用归纳法做出定然的结论。但人们会利用信息传递技术来“闲聊”,这一点情理上是“一定”会发生的。

  4、强调音乐的巨大作用,也为下文阐释“大自然的音乐”引出了话题。

  1、 指的是鸟之间用于沟通和联系、交流的声音信号。即起着“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作用的鸣叫。

  2、 “我”认为它不只是进行“事务性通讯”,而且是在进行不带功利性质的“音乐演唱”。

  3、 没有功利目的,只是自得其乐,或是“沉思的、若泣若诉”地抒发情绪。

  4、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活泼。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这个世界的音乐(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