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精选14篇)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精选14篇)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1

  第二十四课   月亮上的足迹

  导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自主预习

  一、字词积累

  1.易写错的字

  昂(áng)首挺立    轨(guǐ)道        畅(chàng)谈  

  小心翼翼(yì)     狭窄(zhǎi)        海域(yù)

  2.易读错的字 

  铁锹(qiāo)        溅落(jiàn)       椭(tuǒ)圆形

  3.重点词语释义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二、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人类自从1957年进人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美国总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开始。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素材积累

  关于月亮的诗句

  (l)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四、结构思路

  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     

  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休息

  19日晚8点33分:月球在望   

  19日晚9点32分:中心呼叫

  7月20日7时32分:和飞船脱离

  7月21日11点39分:登上月球

  7月22日上午: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返回地球   

  课堂导学

  【导学探究】

  问题一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问题二  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问题三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探究  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提示:从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和说明方法三个方面来说明)

  【当堂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里程碑(biē)海域(yù)椭圆(suí)b.悬挂(xián) 操纵杆(gǎn) 故障(zhàng)

  c.液氢(q īn g )休斯敦(dūn)  摄像(niè)d.健步(jiàn)飞跃(yuè)小心翼翼(yì)

  2.探究性学习。

  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资料。阅读后,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材料二: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月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l)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课后提高

  一、积累与运用

  1.识字书写。

  中国未来空间站命名为“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名字,寄托了中国人对浩瀚宇宙的无限chōn gjǐn g。中国于XX年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XX年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已承载着我们的飞天梦想,莫定了我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l)按部首查字法,加点的字“郁”应查_______,读音为__________。

  (2)请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汉字,并将词语工整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无限

  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3一7题。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而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会影响宇航员的心率、血压和耗氧量,可诱发心血管的功能紊乱。另外,人体或器械的振动也会使人视觉模糊,动作不协调,操作误差增加,语言明显失真或中断。

  ⑥可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员时刻面临着险境,而决非想象中的仙境。

  (选自《飞向太空》)

  3.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6.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7.拓展链接。

  舱外航天服是一套防护和应急救生的复杂系统,用于保证宇航员出舱安全。目前,“太空行走”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下一个目标,而成功研制舱外航天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

  请你联系选文内容,说一说舱外航天服应具有哪些功能。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2

  【学习目标】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3 抓住关键语段,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4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知识链接】1.美国的登月计划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XX年,耗资255亿美元。 

  2.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自主预习】1 给下列的生字注音海域(     ) 相提(    )并论    人迹罕(    )至    椭(    )圆休斯敦(     )铁锹(    )     可望而不可即(    )2 词语解释

  (l)可望而不可即:

  (2)里程碑:

  (3)神往已久:

  (4)畅谈:

  (5)昂首挺立:  

  (6)遥遥在望:

  3.熟读课文,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独立学习】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3.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用原文来回答。

  【合作研讨】

  1.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

  2.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拓展延伸】文中说,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课后作业】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球》

  重点词语释义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一小步”是事实,是过程,飞跃是意义,是希望。既实指了月球上阿姆斯特朗留下的足迹,又喻指了人类探索月球方面的历程以及所做出的伟大创举,表明人类的探索领域逐步扩大。引起人们的想象。全世界各国一共执行了超过4000次的发射任务,产生了大量的太空垃圾。虽然其中的大部分都通过落入大气层燃烧殆尽,但是截止XX年还有超过4500吨的太空垃圾残留在轨道上。太空垃圾一般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高速运动,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每秒10公里以上,试想一下太空垃圾若与运作中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或国际空间站相撞,会危及到设备甚至宇航员的生命,因此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太空垃圾不仅给航天事业带来巨大隐患,而且还污染了宇宙空间,给人类带来灾难,尤其是核动力发动机脱落,会造成放射性污染。太空垃圾也因此成为了国际问题。各国都已经重视太空的清洁,已经或开始制定相应的对策今天很高兴,,因为两件事,第一件是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前天天也就是XX年12月2日凌晨2时发射成功。第二件事就是在全国人民还沉积在喜讯之中的时候,由我来给咱们金台区质量名校店子街中学的同学们上一堂同样有关探月的课。好的,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回忆一下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感受全人类的成功和喜悦。首先请一位同学将自主预习独立学习部分是一个智慧和勇气并存的环节,待会希望有四位同学也像阿姆斯特朗一样勇敢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跟大家交流一下接下来我们进入重点研读部分,首先找个同学把我们要研读的两道题目先响响亮亮的读给大家听。法国 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英国 威尔斯《首先登上月球的人们》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人类首次登月距今已有几十年了,在此期间我们中国的航天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国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神州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嫦娥三号的升空,我们有理由相信五星红旗插在月球上的日子为期不远。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1960年成功发射第一枚探空火箭和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v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有能力用自制的运载火箭,发射本国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v 1975年第一颗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v 1985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市场, v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至2 0XX年神舟10号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3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1)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查阅。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

  (2)月球之谜。

  (3)中国航天。

  (4)登月计划。

  (5)阿波罗之旅。

  (6)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④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⑤“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⑦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⑧“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⑨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

  ⑩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⒁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⒃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

  ⒄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可分四个阶段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②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③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④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

  ⑤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⑥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⑧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⑩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⑿(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⒀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⒁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作者为什么详细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确: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④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

  ⑤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

  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四、教师小结: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二、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现时篇

  ②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有哪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③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2、想象篇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三、总结语

  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板书设计:

  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升空伟大的壮举

  登月人类的智慧

  返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嫦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揭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 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声,不回

  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段:从“这一年的 7月 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

  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提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开始作业 ,3个小时后停止作业 ,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人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丢弃登月能,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11号”飞船溅浇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4.提问: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③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③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③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③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5.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6.提问: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小结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这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个词语表达。

  1.仰着头直立着。

  2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3.距离远但可以望见。

  4.不停地运动行进。

  (二)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3、感受人类勇敢的探险精神,培养科学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2、难点: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准备工作】

  1、上网查阅与月球,尤其登月有关的科学文字,图片。

  2、学生准备登月示意图并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3、学生画一幅画,题为《未来的月球》。

  4、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活动:陈秀媚同学背诵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导入:(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请大家看到我们荧幕上面的图片,看到了什么?(学生答:脚印)。可以告诉大家这个脚印不是普通的脚印,它所踩着的这块土地也不是普通的土地,想知道是哪里吗?(学生答:月球)真聪明!有人已经登上过月球了,大家想不想上啊?(学生答:想)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踏着《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到月亮上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93页。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文章这么长,我们怎样才能把文章读短?这时候大家就要学会找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了。(一段时间后)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

  生:时间。

  师:对,时间在文章里就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把握住了时间线索,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内容。那么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什么主要人物?这件事又是怎么发展的?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小组交流意见,看能否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学习小组交流意见,老师巡视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答疑。部分学生回答,教师做适当点评)。

  师:经过大家的合作,我们了解了登月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简单概括出来。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接着教师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

  1、飞船升空前准备

  2、飞船飞向月球

  3、登月舱登月成功

  4、飞船返回月球队

  师:登月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做了这个预习工作,请大家把示意图拿出来,很多同学画得都不错,哪位同学大胆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且给大家解说一下你的示意图。

  (两位学生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附录一》教师作适当点评)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示意图,基本上把登月全过程复述下来了,做得非常好。接下来老师也把收集到的图片跟大家一起分享,大家看看能否在里面找到与我们课文相照应的内容,有的话请大声告诉老师。

  展示图片并解说:第一张大家看到的是广袤无垠的宇宙,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所以它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站。可是登上月球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容易,它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人的生命,在一次试验中,由于发射台着火《第二张》,图片上这三位宇航员不幸牺牲了《第三张》,从阿波罗1号到11号,中间有多少的泪水和汗水啊!(老师用深沉的语词讲述)接着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师: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习小组交流意见。(学习小组交流意见后,部分学生谈感想)

  师:的确,阿波罗11号的成功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个意义大家能否在课文找出来?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师:非常好,现在大家集体把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对于登月的意义,如果大家觉得书上写得不够全面或者你有自己的理解的还可以讲一讲。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并补充―登月的成功使人们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发达的科学技术使人类活动的空间不只局限在地球,可以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以后我们还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居住,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师:由此可见,这一步的意义非常重大,可是这第一步是美国人走的。一直以来,美国在航天领域上就一直遥遥,这是美国人的骄傲。那么,在航天领域上我们国家有没有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呢?

  生:有,航天英雄杨利伟20xx年10月15日驾驶着航天飞船环绕地球飞行。

  师:在此之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这种技术,现在我们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全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可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还没有登上过月球,大家是不是都很想上去啊?

  生:是(大声回答)

  师: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但我们可以想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将来我们登上月球了,月球上会是怎样一翻景象呢?老师让大家把想到的东西画成一幅画,请拿出来。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出来,并讲讲自己的构思。

  (五位学生展示作品〈附录二〉,教师随机点评)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下面老师也把别人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屏幕上投影五幅图片)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登月的过程,明确了登月的意义。还有几位同学通过示意图,为我们复述了文章内容,做得很好。刚才大家也通过想象把未来的月球画了出来,大家希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变为现实啊?(学生答:希望)老师认为,我们初一(1)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一粒伟大的种子,只要能在知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扎下深根,这一定会茁壮成长,实现你们这些伟大的梦想。

  作业:上课前陈秀媚同学背诵的诗歌中,有一句与月亮有关,(“我寄愁心与明月”)课后,大家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月亮的诗词。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7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8

  一、设计思想:

  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习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设计:

  (一)导入 (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要求:

  先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然后速读课文。本文约有XX字,按照500字/分的速读要求,应在4分钟内看完,大家有信心吗?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 教师用一个问题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 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 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 播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 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 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 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 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 教师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习,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 (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六、作业设计: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1、导入部分较好,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中课件开头的歌曲在正式上课前播放,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但动画《月圆月缺》中月缺时的图片不够细致;

  2、“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为五个小问题,既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体现了短小精悍的原则;同时以抢答赛方式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登月的过程上,同时又把其中的“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设计为重点内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4、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机会较多,如小组讨论活动,动手画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到台上演示及学生上台更正其错误,学生看视频和图片自己分析“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三部分的过程,学生上台对照想象画展开想象和分析的过程等,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5、作业部分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水平高低来选做作业,同时必做题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课的新词汇,注意到了基础和能力的共同训练;

  6、学生上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特别是在想象画部分,很多学生的想象引起了同学的阵阵掌声;

  7、课件中的交互不要做成直线式,第三部分“拓展延伸”中,“太阳系”图后少了一个按钮;课件封面上应该加上“退出”按钮;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媒体设计

  导入 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 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 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 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 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 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 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 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 教师总结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分选做题和必做题。 文字材料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④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⑤“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⑦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⑧“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⑨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

  ⑩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⒁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⒃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

  ⒄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可分四个阶段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②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③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④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

  ⑤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⑥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⑧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⑩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⑿(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⒀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⒁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作者为什么详细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确: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④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

  ⑤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

  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四、教师小结: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二、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现时篇

  ②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有哪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③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2、想象篇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三、总结语

  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板书设计:

  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升空伟大的壮举

  登月人类的智慧

  返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10

  语文组:刘丹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时的语言,真实的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王老师的课堂教学,重点突出,难易适当,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

  首先,王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吟咏月亮的诗句,这一精彩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月亮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向往,尽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

  再次,由于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容,王老师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六要素。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观看本文的教学挂图。这样图文结合,不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再一次激起了阅读兴趣。

  对于本课的教学,王老师不是面面具到的讲解,而是有重点的探究,如重点研读12段和4段让学生回答:1、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2、给“激动”“紧紧地”加点,并说明这两个词语的作用。3、登月舱完成使命后被甩在了太空,对这种做法谈谈意见,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第三,本文的课堂教学亮点不仅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记得王老师梳理完课文内容之后说:“如果插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换成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该多好啊”接着出示“神五”“神六”发射成功的报纸,让学生叙述事件并说内心的感受,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员,来到月球上,你最想和祖国人民说一句什么话?”顿时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王老师又针对来到月球上两名宇航员谁先登月的问题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设计(三)(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投影:

  (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谈(chàng):尽情地谈。(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8.想像训练: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

  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四、课堂小结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五、课堂练习

  阅读文段,完成1~4题。

  投影:

  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竟全功。“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叙述,是为了说明什么?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第二自然段中的“习惯”具体是指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飞”的含义是什么?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1.说明“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2.具体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

  3.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起始阶段。

  4.克服不良习惯(摆脱习惯的引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1.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查阅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2.阅读文段,完成题目。(分发讲义资料)

  7月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________(喊、救、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________(均速、减速、加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发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________(安稳、平稳、很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1)按照原文在短线上选词填空。

  (2)解释加线的词语。

  ①凌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神往已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写了登月前夕哪几个工作程序?

  (4)这段文字分别交待了三个关键数字,分别标识三个关键的工作程序,请把两者用连线标出。

  7月19日晚9点32分                                              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上

  7月20日上午7点32分                                 从飞船换乘登月舱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中心发来呼叫准备登月

  (5)“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和“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是本文中两个精确到秒的时间数据,这是为什么?

  (6)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请实话实说。

  参考答案:

  (1)呼 减速 平稳

  (2)①天快亮的时候 ②内心向往已久

  ③时间 地面指挥中心发出登月指令、两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执行登月计划、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登月成功。

  (4)略

  (5)因为这两个数字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6)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课题叫做“月亮上的足迹”,好不好,能不能想出更鲜亮的?

  2.把课文的第三部分移前至第一部分后,好不好,为什么?

  3.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

  4.搜集、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一期介绍月球奥秘(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等)或月亮文化为题的手抄报。

  选题中以及搜求材料、办报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统筹,给予指导,以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太空中的日常生活

  失重是太空中最显著也是最奇妙的环境因素。它会使人产生某些不适反应,也会使简单的操作变得非常困难。不过它也会使航天员单调艰苦的生活充满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给航天员带来一种全新的、奇妙的感受和体验。

  行走

  人在地球上走,而航天员在太空里飘。人进入了太空,就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计),进入了一个无所谓上和下、几乎没有重力作用的世界。你可以轻松地飘来飘去,但你必须学会如何用手指的轻轻动作来控制好你的身体。比如只须用手指在舱壁上轻轻一点,你就能飘起来。如果有人用手指轻轻点你一下,你就会飞过整个机舱。你可以睡在天花板上。你必须习惯身体姿态的任何变化。你还必须对自己手、脚的位置特别小心,以免出现问题。

  服装

  航天器入轨后,航天员便脱掉航天服,换上工作服。他们不用穿鞋,只穿袜子。航天员的工作服一般根据飞行时间长短来准备,有专门定做的,也有在商店买来的。工作服没有固定的款式,但最常见的是连身工作服,颜色可由航天员自选。航天员的服装一般都是纯棉制品。除工作服外,还有长袖和短袖运动上衣、运动短裤、短袜和半长筒袜。

  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般都是要进行长期飞行的,所以工作服的种类和数量就较多。有长袖连身工作服、无袖连身工作服、防寒连身工作服、马甲式连身工作服。航天飞机的航天员,在飞机入轨后一般会换上衬衫和短裤。在他们的裤褪上有带钩的尼龙条带,以便放置餐盘和活动手袋。

  吃饭

  飞行中,每天进餐的次数、间隔时间、每餐食品量等都要根据航天员的生活、工作和锻炼情况来合理安排。早期的航天食品均制成糊状装入软管内,吃时像挤牙膏一样。如今,在航天飞机上就餐,基本上与在地面上一样。每人一个托盘当作餐桌,把托盘放在腿上,用钩刺式胶带粘住,将食品盒嵌在托盘的凹槽里,即食食品则用托盘一角的钢夹夹住。托盘上有一块磁条,使餐具不致飞走。

  吃饭程序和餐具与地面上的大致相同。航天员也用叉子或勺子吃饭。这有赖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喝水

  在容积小的飞船乘员舱里,饮用水常采用增压式水箱贮存和供给。航天飞机的电力系统备有液氢和液氧供发电用,发电的副产品是水,供航天员饮用和备餐。在飞行中,航天员不能喝啤酒、葡萄酒或含酒精的果汁。

  在太空中喝水,不能采用我们在地面上常用的方式,而必须用吸管吸。此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喝水方式。因为在失重环境下,所有液体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自由飘浮在舱内时都呈球状。因此,航天员拿起一听罐状饮料,可以将饮料往外挤,挤出的饮料迅速变成一个滚圆的小球,航天员可以飘迎过去,把它一口咽下。

  睡觉

  航天器里没有床,因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姿势睡觉,但要用特制的睡袋。睡袋每人一个,内衬可以更换。航天员将它固定在舱壁上或天花板上,然后钻进去,拉上拉链。这样既保暖又不会飘走。在太空中睡觉最有趣、最奇怪的一个现象是:人睡着了,两臂却会自己摆动。

  生理变化

  在飞行的头几天,航天员出现食欲减退,嗅觉和味觉敏感度降低,以及腹胀、排气和打嗝等胃肠道不适反应。因此,航天飞机上备有各种香辣刺激的调味品供航天员选用。当然,这些调味品都是液体状,装在像眼药水瓶一样可挤压的瓶子里。

  除此以外,航天员的外观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因为在失重环境中,人的各个脊椎之间会变得比较松弛,因而身高会有所增加,所以飞行时航天员穿的航天服都比平常训练时穿的要长一些。只要你在失重环境里待上两小时,血液就会平均分布到身体各个部位。你会发现,腿变细了,上半身却膨胀了,每块肌肉都鼓鼓胀胀的,面部也肿胀了,长脸变成了圆脸,皱纹也不见了。

  (选自“载人航天科普”丛书之一《超凡生活》,大象出版社出版,有改动)

  月亮上的足迹

  二、活动课成果展示

  咏月诗话

  天高气爽,月朗星稀,良辰美景,吟赏咏月的名诗,一定别有情趣,其乐融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全诗通俗流畅,琅琅上口。诗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下思乡图”。诗人以“静夜思”为题,但全诗不着一个“静”字,而是以白霜为喻,侧面写出清静幽寂的环境。“低头”两字,表现出诗人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

  李白还写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通过描写、歌咏峨眉山月,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蜀地的依恋心情。山巅秋月高悬,江中月影沉沉。诗人一会儿仰望秋月,一会儿俯视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倾注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船进三峡,诗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诗人那种惆怅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是唐朝李商隐的《霜月》诗。此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巧。首句写雁来蝉无,点明时令属秋。第二句描绘了霜和月争辉的景色:凭栏远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辉给人一种“水接天”的感觉。三、四两句运用神话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们在“月中霜里”比喻各自的美姿。这种“诗意”给人带来美妙的遐思。

  明朝的边贡写了首《嫦娥》诗:“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这首诗以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为题,描写清凉沉寂的月宫,实际上是秋夜望月的感兴之作。三、四两句,用语平易,但蕴藉深沉,是历来吟咏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是唐朝刘方平的《夜月》诗。首句是绝妙好句,写得宁静如画,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园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第二句写星斗,更增添一份静穆神秘的意蕴。但诗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写月,而是写生机勃勃的春意;三、四两句写诗人惊喜地感受到春天来临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声虫声破窗而入。以虫声的“闹”反衬月夜的“静”。后人称这首诗写得“春意盎然”,是十分中肯的。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近来数夜飞霜重,只喂婆娑树叶凋。”这是唐朝戎昱的《戏题秋月》诗。秋夜赏月,天高气爽,月色如水,一片寂寥。诗人喜爱“秋宵月色胜春宵”,但诗人更喜爱那婆娑的绿树,而秋夜的飞霜会使绿叶凋零。这是诗人心中的矛盾,诗虽四句,却写得有波澜,不平淡。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中秋之夜,天清气爽,圆月高悬,寒露凝珠。诗人触景生情,写出了这首望月怀人之作。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对朋友的怀念,而是写月下的景物:树、鸦、露、桂花,以及洒满院中的似水的月色。通过对一系列凄清肃穆的景物的描写,写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作结,含蓄地写出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这和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自《语文报》总第1325期,作者:宋子伟,有删节)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比较阅读法

  阅读一篇文章时,与另一篇相关的文章相比较,从中发现问题,进行辨析,从而获得深入的理解,新鲜的体会。这是常用的一种精读方法。比较,从方向来说,有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从作用来说,有比较质疑和比较辨析;从内容来说,有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类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对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比较质疑是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较辨析是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单项比较是就某一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较大方面比较,也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乃至开头或结尾等具体方面比较。综合比较是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比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后就不同的方面,追问究竟,提出问题,进行辨析。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12

  牟平实验中学    刘美华

  一、教学目标 :

  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实录: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欣赏画面。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是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文中对“月亮”进行了想像和描绘,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人类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们就梦想着登上月球,(屏幕显示《嫦娥奔月》的图片)如今,这梦想早已变成现实,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重温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请看22课,《月亮上的足迹》(屏幕上显示题目)

  师: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目标(屏幕显示)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0页,先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共18节,默读课文,完成两个作业 :(1)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划下来并通过工具书掌握好。(2)老师准备了6个抢答题,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准备抢答,看哪位同学答得又快又准确。(同学们开始读课文)

  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课文,而且读得非常认真,把重要的内容在书上已经作了标记,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显示抢答题)

  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间?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准确,应该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师:非常好。第2问,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谁?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生:科林斯没登上月球,他在飞船上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准确地说,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

  师:这位同学课文读得很仔细。那么他们两人中谁第一个踏上月球?

  生齐答:阿姆斯特朗。

  师:第3问,他们乘坐的是什么飞船?

  生:阿波罗11号。

  师:第4问,在什么地方发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师:哪国的?

  生齐答: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

  师:第5问,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抢答,老师看出你们非常聪明,有了上面这些答案,第6个问题就很容易了,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顺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务。

  师:回答得都很好。本文的作者按照非常准确地时间顺序,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请同学们分组朗读3至15节,按事件发展的过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分组开始朗读课文,讨论)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这样四个阶段,一是先在地面作准备工作,二是一切准确就绪,飞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飞去,三是登月舱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务以后他们返回了地面.。(学生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登月示意图)

  师:你们小组概括能力很强,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屏幕显示)

  船升空前的准备;          2、飞船向月球飞去;

  3、登月舱登月成功;          4、飞船返回地球。

  师:在整个登月过程中,你认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生齐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师:齐读11节,思考(屏幕显示)

  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一步?

  生:因为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为这表明我们人类科技很发达,能探索别的星球了。

  师:回答很好。

  2、“里程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课下解释,“里程碑”比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标志着探索月球的开始,所以说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很有逻辑性,我们大家应该向他学习,宇航员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请在文中划出来。

  生:宇航员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为了安全,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为了科学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安装了各种仪器;为了纪念,在月球上树了一块纪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国星条旗,并和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通话。

  师:宇航员在完成了登月任务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回国后,阿姆斯特朗在国会大厦发表演说时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说了这样一句名言:“这一小步,对一个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请同学们快速背下来,并谈自己的理解。(生背诵)

  生:对整个人类来说,登上月球,说明我们科学技术非常发达。

  生:科学技术进步很大,有了飞跃。

  生:人类登上月球使梦想变成了现实,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

  师:同学们,你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登月的过程和意义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还有很多好奇的问题弄不明白,尽管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还无法解答这些问题,老师还是希望你们大胆地把问题提出来,让我们课后通过到网站、图书室查资料,向科技人员询问等方式寻找到答案,下面开始。

  生:81页第5节说:“此时,他们承受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那么他们就没别的压力吗?

  生:肯定有,他们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月球,心理压力会很大。可是文中的这句话指的就是身体上的压力。

  生:83页14节最后说:“登月舱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于是它被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这不增加了太空垃圾吗?

  生:人类第一次登月,丢在太空中的登月舱就一个,对那么大的宇宙来说这不算什么,以后多了可不行。

  生:一个也可能造成危害呀!

  生:课文说,宇航员在太空中历时195个小时,8天多,他们在船中能睡着吗,怎样吃饭?大小便如何处理?

  生:那飞船万一飞不回来怎么办?

  生:飞船怎么制造的,它怎么能那么准确地飞来飞去呢?

  生:飞船的速度那么快,宇航员会是什么感觉?

  生:书上说月球上白天温度很高,晚上又很低,人能受得住吗?

  师:好了,还有很多同学也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揭开这些奥秘。问题提到这里。

  (请看课本第二页图片)学习本课后,你是否想到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生:想到,今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到了太空。

  生:我国是第三个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师在屏幕上放“神舟五号”升空的照片;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照片)

  生: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怀着敬佩与好奇的心情,重温了1969年7月人类首次征服月球的伟大壮举,大家的学习兴趣很浓,那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想问同学们,此时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非常自豪,人类很了不起,没有干不了的事,将来我也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宇航员,登上月球去。

  生:学习这篇课文,我感想很大,科学家已经做成功的事,我听起来却觉得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想象,自己的知识水平太低了,我一定要刻苦学习,提高自己,将来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生:我学了这篇文章后,我心里很失望,虽然我们国家今年已经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但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很大一段距离,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认识,希望这节课能成为我们今后学习的动力。

  师:今天的课后作业 是,利用互联网、到图书馆查资料等途径,整理《月球奥秘知多少》,用300字稿纸分类抄清。下课!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13

  【教学目标】

  l.知识与能力:

  ①速读课文,能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②提高理解、归纳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交流、探究。

  ②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坚信有梦想去努力就一定能实现。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

  2.激发学生探索月球乃至宇宙奥秘的兴趣,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相信只要有梦想最终就可以实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设计导语:

  简介我国三步实施的“嫦娥奔月计划”(绕、落、回)。

  (寻梦的)鸟儿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却在人类心中唤起亘古不变的梦想(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先萌生飞天梦的民族,追寻着梦想,我们已经在奥妙无穷的太空中留下串串足迹。伴随着不懈的追求,凭着智慧和勇气,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这千古神话变为了现实!30几年前(1969年)三位人类的精英已经将足迹踏上了月亮,今天,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探寻──《月亮上的足迹》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人类登月这一故事梗概。

  时间:公元1969年7月16日至25日(1969年7月21日上午1l点56分20秒)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州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

  2.要素中,哪一点最富于变化?

  ──时间要素

  3.用一句最简明的话表述文章内容。

  (1969年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四、再读课文,交流合作:

  1.再读课文,依据富于变化的时间要素,小组同学共同用文字完成“宇航员登月流程示意图”。(快速获取信息。)

  2.小组交流:

  (1)准备升空

  ↓

  1969年7月16日

  ↓

  加燃料吃早饭登上飞船

  ↓

  飞向月球

  ↓

  当地时间9点32分点火腾飞

  ↓

  每秒6.8公里──每秒7.67公里──每秒10.5公里

  ↓

  19日晚上8点33分,飞过月亮与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

  7月20上午7点32分,登月舱开始降落。

  ↓

  登月成功

  ↓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降落月球

  ↓

  1969年7月21日上午11点56分20秒登月里程碑

  ↓

  开始工作……

  ↓

  返回地球

  ↓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

  (2)整个过程历时195个小时,漫长的过程,却能写得有条不紊。(详尽的时间变化,精确到秒;严谨的科学态度,数据精确。)

  (3)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了哪些足迹(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明确:

  ①检查登月器;②采集月壤和月岩;③树立纪念碑;④安装电视摄像机;⑤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⑥安装激光仪;⑦安装月震仪;⑧插星条旗;⑨和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五、品读课文,深入领悟:

  1.登月成功,仅仅是美国人的骄傲吗?

  科学无国界。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们,成功固然是英雄,失败也是英雄,是他们驾驭着人类的梦想,足迹踏上了月球。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一个叫万户的中国人第一次用火箭尝试了飞天──生命换理想!三位美国宇航员的成功代表人类的成功,这是人类的文明。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2.我们中国在迈向太空方面,为世界做出了哪些贡献?

  (交流我国航空航天方面成果,了解我国几位航天英雄。)

  六、拓展延伸,联想与想象:

  联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七、课堂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四十年,而我国也在实施奔月计划,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创造梦想;明天,让梦想燃烧,让人类的足迹遍布宇宙!

  八、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一(1――2):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二(3――15):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

  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

  第四阶段:返航

  三(16――18):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三、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四、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2)关于月亮的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  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a、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b、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c、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d、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e、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       (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a、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b、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c、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d、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e、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

  (合作探究)

  (1)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4)         你对月亮知多少。(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       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相关网站)  

  2、       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       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2)月球之谜 (3)中国航天

  (5)           登月计划 (5)阿波罗之旅 (6)登月图集

  (5)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6)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 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                 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                 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                 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