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通用13篇)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通用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通用13篇)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 篇1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1)繁         (2)             (3)胎           (4)片(5)椎         (6)两          (7)蟾蜍           (8)临2.解释词语。(1)繁衍:                          (2)相安无事:(3)濒临:                          (4)两栖:3.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限35字以内)4.①我国的克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山东曹县诞生的“克隆牛”受到世界生物科学界的好评。②意大利有一位妇科医生声称已成功克隆出一名女婴。受到各国科学家的批评。请针对上述两则消息,谈谈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来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1.语段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调换顺序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诠释和引用的说明方法,试找出有关语句(各举一例)。3.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叫_____________。4.孙悟空是明代吴承恩所著的小说____________中的人物,与这部作品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小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你能想到吗?亿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和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气候极其温暖。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一种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 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过去的4 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全球气温升高。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知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选自2002年第3期《大科技》,略有改动)1.“地球的气候”是本文的说明中心,文章紧紧扣住影响地球气候的关键因素展开说明。这个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纵贯亿万年,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说明,告诉我们:“生命与气候是共同进化的。”这三个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写出来。(100字左右)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①yǎo②náng③pēi④lín⑤jǐ⑥qī⑦chán chú⑧bīn2.①逐渐增多或增广。②相处没有冲突,什么事也没有。③紧接、临近。④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生活;比喻工作活动在两种领域。3.克隆是新兴的无性繁殖生物技术。4.略,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提高】1.①不好  ②第一段从人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显得浅显易懂,容易吸引读者;另外第一段是写植物的;而第二段是写动物的,这是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2.①举例子,如“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②作诠释,如“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来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③引用,如“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3.多利  4.《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5.略(从正反两个方面谈)。 【开放探究】1.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或二氧化碳)。2.动物进化、植物进化、气候演变(或动物、植物、气候)。3.略(合理即可)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 篇2

  课 题 《奇妙的克隆》(第一课时)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文学习

  (一)1、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课 题 《奇妙的克隆》(第二课时)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 布置作业 :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备注

  作者邮箱: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 篇3

  课 题 《奇妙的克隆》(第一课时)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文学习

  (一)1、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姆乐巍⑹倜难映ぞ哂兄匾庖濉W髡卟⒚挥谐两诿つ康睦止鄣敝校诮嵛泊μ岢隽斯赜凇翱寺 鼻I娴降赖侣桌砦侍獾睦渚伎肌?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课 题 《奇妙的克隆》(第二课时)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 布置作业 :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备注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一、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 篇5

  教学目标:

  1、在单元模块中预习本课内容,训练学生阅读较长说明文的能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文体特色。学会快速过滤筛选有效信息。

  2、在阅读中体味文中科学家锲而不舍、严谨求实、追求高远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3、辩证看待事物,理性分析现象。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跨学科知识的阅读与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文章内容本身所传达的具体知识,而要跳升到语文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说明文语言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在文章理性客观的描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领悟科学精神的:不畏失败,勇攀高峰,锲而不舍,严谨求实。

  3、结合实际,拓展延伸。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教学建议:

  1、读:多读课文,走进文中的科学世界,对于感兴趣的知识或话题要积极的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查:这篇文章是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其中涉及许多在克隆研究中的案例和事实,大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查阅这方面的信息,扩充你的知识域面。对于本文的作者,更应该有深刻的了解。建议同学们多从课外搜集资料,为我所用。

  3、写:学习语文,不能离开语言表达,除了与你的学习同伴探知讨论、各抒己见之外,一定要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整理成文字,这样会促进你的写作水平提高,也可使你的思想闪光得到永久保存。

  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各采众长。

  一、情境导入:克隆羊多利

  (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二、步入课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克隆”一词也经常被用到,只不过我们平时所说的克隆含义更加灵活、更加广泛。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可以叫做克隆的例子吗?(畅所欲言,将科学术语通俗化,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活动:生活中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我们这篇文章是科学家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那就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应该是准确严谨。他肯定不会像我们一样去理解“克隆”的含义。他要告诉你一个最准确的答案,什么事“克隆”?

  学生找到,大声念出。

  (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

  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句式表达:

  如: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

  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下定义

  考考大家:除了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之外,你还知道哪几种说明方法?

  学生抢答: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等。

  (三)感悟精神:

  举例子的方法在在说明文中经常用到,我们这篇文章用了没有?

  请学生找一下,作者在文中列述科学家在那些动物身上做过克隆实验的例子:(请用说明对象来简单表述)并为他们分类列出:

  鲫鱼、鲤鲫鱼--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绵羊

  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体现了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什么精神?

  追求高远,追求极限,不满足于现实,勇于探索。

  这篇文章看似很理性客观。其实,在文章不经意的描述中,有很多能够体现科学家们勇于探索,乐于实践,甘于奉献,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句子,请找出来,画一下:385天59代,10微米;189个,只有两个,80多天,8厘米;247次失败等等。

  同学们找的很认真,所以说,大家也很有科学精神。这些数字都体现了科学家勇于进取、严谨求实的精神。

  任何一项真正惠于人类的科学技术没有不历经艰辛,曲折向前的。科学的道路,注定要经受考验,失败成其艰辛,而艰辛才正成其价值和魅力。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没有科学家们无私无畏的付出是得不来的。

  文章说: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请你用你熟悉事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李时珍遍尝百草,勇于实践,将生命置之度外,才著成了古今中外医学上的一枝奇葩《本草纲目》

  居里夫人清贫为人、淡泊名利,用毕生精力献身实验室,为人类提取了新的化学元素,堪称典范。

  本文的作者谈家桢院士120xx年的生命里,有70年是全身心致力于遗传学,可以说,科学就是他的生命。我们阅读文章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科学的热爱与崇敬。文章的题目“奇妙的克隆”,“奇妙”就是神奇美妙,我想不沉浸到对科学的热爱中的人是不能体会这种奇妙所在的。愿同学们能够学习这种高贵的品质并以自己的行动继承和发扬这种可贵的科学精神。因为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大家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为了考验大家的科学精神,我现在就要给大家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文章最后一部分说:“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又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加的进行曲”,请在文中找出这里的“悲”和“喜”分别指哪些内容?

  喜: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扩大具有高附加值的动物种群)

  有效挽救这类珍稀动物

  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悲: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拓展提升:

  展开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发展的尖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大家刚才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也想告诉同学们:你是独一无二的,我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简单,它应该拥有无上的尊严,生命因其而宝贵!难以想象,假如人的生命也被克隆,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的生命是无法复制也不容复制的!我觉得,要想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办法不是克隆,而是:珍爱生命。

  最后,让我们用八个字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起立与老师一起放声呼吁,!

  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 篇6

  教学目标

  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

  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作好预习,从图书馆及网上查找有关“克隆”的知识,并根据课文内容观察身边的“克隆”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设境导入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课堂导问: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

  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一条 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 篇7

  一、字词文常积累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繁yǎn(  )    pú(  )fú(  )    濒(  )临     两栖(  )   分泌(  )

  二、主题文意梳理

  1、这是一篇介绍“克隆”的科技说明文,全文按                 顺序安排结构。

  2、本文要向读者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开头却从细菌、葡萄、仙人掌、草莓等说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三、精彩句段品析

  1、本文所谈的克隆问题,专业性较强,但作者却借助一些说明方法深入浅出,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讲得清清楚楚。你能说说下面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1)这种依*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3)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          )

  (4)有关克隆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

  2、阅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回答问题。

  (1)“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2)同样是哺乳动物,为什么克隆鼠没有多大影响,而克隆羊却震动了世界?

  (3)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四、读写能力拓展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文中也说“有关克隆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而该部分的标题却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你能修改这个标题,使之更科学合理吗?

  2、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克隆人的出现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有一天,你被克隆了,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发挥想象,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中考题型链接

  1、仿照例句,结合文章内容,给“克隆”下定义。

  例: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2、结合本文及下面文字,说说你对克隆人的看法。

  素以大胆、直率著称的中科院院士何祚麻,连续两次在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学时报》上阐述自己的观点――“谨慎支持克隆人研究”。据称,这是中国科学界公开表示支持克隆人研究的第一人。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法律和社会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沈铭贤教授则从克隆人的安全性、基因多样性、历史、意识形态等方面,对“支持克隆人研究”的观点进行了逐一反驳。他提出,反对克隆人研究绝不是反对科技、束缚科技,恰恰相反,是为了科技更健康有序地发展。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伦理学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奇妙的克隆〉单课淘金》参考答案

  一、衍   匍匐    bīn    qī    mì

  二、1、逻辑  2、运用排比描述一系列无性繁殖现象,显得生动形象。列举人们熟悉的事例,让读者对“克隆”有一个具体的感性的认识。  3、从三个方面写“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1、(1)下定义(2)列数字(3)举例子(4)打比方   2、(1)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2)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3)例如:a、“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b、“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c、“……依*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d、“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e、“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f、“……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四、1、如“克隆技术意义重大”等。  2、(略)

  五、1、“克隆”既指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也指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   2、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当今世界,人口已经很多,克隆人之后,人数必定猛增,那么,无疑增加了地球的负担,但是,“克隆人”正是高科技的象征,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时,“克隆人”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 篇8

  教学目标:

  1、知晓“克隆”的相关知识。2、学会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3、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和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各采众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有一绝招,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和它一样的猴子来妖魔作战。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独特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克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际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部分所写内容,把相关内容画出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全文分四部分:(四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什么是克隆;第二部分:怎样克隆;第三部分:克隆的意义;第四部分:克隆的作用。

  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这些信息的依据是什么?第一和第四个信息是小标题直接告知的,第二个信息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炼,第三个信息是要根据总结段落,即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来提炼。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1、根据小标题筛选;2、根据文章的总结段落来筛选;3、根据文段内容筛选。)

  三、研读探究

  1、克隆是什么

  (1)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直接告诉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找到后,大声念出。

  ①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②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③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④(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⑤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下定义或作诠释。

  学生说出如何找到什么是克隆这一表概念性句子的。(根据判断性词语:是、就是、叫做、叫等找到的。)

  (板书:根据判断性词语来筛选。)

  (2)如何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

  下定义是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作诠释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事物进行阐释。

  说明:正说反说都成立的一般是下定义,否则是作诠释。下定义:甲是乙等于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不等于乙是甲。此外,下定义不加任何描写修饰。

  (3)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

  本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下定义:对克隆一词进行科学的阐述。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作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怎样克隆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后,更想知道怎样克隆。快速读第二、三两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

  (1)作者在文中列举科学家对哪些动物做过克隆实验的?(请用说明对象来简单表述)并为它们分类列出:鲫鱼、鲤鲫鱼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绵羊。

  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说说科学家们对这些动物如何克隆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①鲫鱼的克隆步骤方法是:用鲫鱼……经过……与此同时②蟾蜍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用……然后……经过……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奔乱跳的爪蜍。③黑斑蛙的克隆步骤方法是:……④绵羊“多利”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

  这些表示步骤过程的信息是如何提取的?(板书:根据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提取信息。)

  (3)“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请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根据总结性段落提取。)

  3、克隆技术的作用

  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2)挽救珍奇动物。(3)防治疾病、延长寿命。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板书:根据总起句、总结句、段落意提取)

  四、拓展提升

  展开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发展的尖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克隆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简单。生命因其而宝贵!要想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办法不是克隆,而是:珍爱生命。

  五、总结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知晓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方法步骤及克隆对人类的好处等相关知识,还进一步明确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更主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学会了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

  1、根据小标题筛选。2、根据文章的总结段落筛选。3、根据文段内容筛选。4、根据判断性词语筛选。5、根据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筛选。6、根据总起句、总结句、段落意筛选。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 篇9

  教学目标 

  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

  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00教学重点

  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

  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作好预习,从图书馆及网上查

  找有关“克隆”的知识,并根据课文内容观察身边的“克隆”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设境导入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

  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

  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

  “奇妙的克隆”。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课堂导问: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

  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

  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

  术发展的脉络。

  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

  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

  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

  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

  问题的冷峻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研读探究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

  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小结: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

  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通过上面小结,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结果,教师再作归纳。    

  合作探究

  a.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b.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

  c.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提示: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

  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教师可以提供网上、报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应紧紧抓住课文结尾引

  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拨。

  ■学生小结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

  ■延伸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 篇10

  一、整体把握

  《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1.克隆是什么?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把这门科学技术说得浅显易懂。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凡此种种,都是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这样就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来作结,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是对克隆实验的简要介绍和说明。这一节作者没有以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两条线索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明效果。

  3.克隆绵羊“多利”。这一节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4.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节从三个方面写“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者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对克隆提出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

  二、问题研究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表现在文章结构安排上,用四个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其次,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其三,文中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练习说明

  一、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3.“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4.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设计此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在此基础上,了解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说明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这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3.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4.课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设计这道练习题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推敲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例如: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三、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不求有统一的答案;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关于克隆的争议”的内容来开展语文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克隆方面的文章资料,也可推荐这方面的文章供同学们研讨。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大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同时又让人类真正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 篇11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繁衍(yǎn)           分泌(mì)

  b.胚胎(pī)            蟾蜍(chán chú)

  c.乳腺(xiàn)          卵子(luǎn)

  d.囊胚(náng)          鲫鱼(j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

  b.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

  c.这种依*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溶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d.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鱼,但是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

  b.有的学生无视学校金科玉律,迷恋网上游戏,实在令人担忧。

  c.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并开始了类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最后长出有“胡须”的“鲤鲫鱼”。

  d.张明的动人事迹,经过校电视台的大事渲染,成了校园的热门话题。

  4.下面文字选自一位同学的讲演稿,请指出错误,并加以修改。

  ①同学们,我们不能忘记,曾有多少志士仁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的兴亡而英勇奋斗;②我们也不能总沉醉于我国有世界上所没有的万里长城和四大发明。③作为祖国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我们将要担负的责任并不轻快,④我们更不能不忘记,当年少先队员的誓词――准备着,时刻准备着……

  ①中________________应________________。

  ②中________________应________________。

  ③中________________应________________。

  ④中________________应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造福人类?试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文中提到的这些造福人类的克隆对象外,你认为还可以对什么进行克隆,给人类带来好处?(至少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伦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文中说,克隆人可能产生伦理上的问题,你认为可能产生一些怎样的伦理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中加粗词“它”所指代的内容是

  (    )

  a.许多生物学家          b.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

  c.无性繁殖              d.从事无性繁殖研究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美研究显示  现有技术无法克隆人

  美国科学家近日公布最新研究结果说,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固有缺陷,故目前没有可能对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进行生殖性克隆。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沙滕博士等人,利用现有4种细胞核移植技术,对724个恒河猴卵细胞进行克隆操作。研究人员共获33个克隆猴早期胚胎,但将其移植代孕动物体内后,这些胚胎经过初步细胞分裂无一真正孕育。

  科学家们对此分析发现,克隆猴细胞分裂看似正常,但细胞内染色体实则出现紊乱。通常染色体在复制和排列过程中需要借助纺锤体,可克隆猴细胞中纺锤体结构杂乱无章,结果导致染色体数目出现异常。不仅如此,对克隆猴细胞纺锤体形成至关重要的绝大多数蛋白质也出现缺损。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已有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羊、鼠、猪、牛和猫等动物,但研究表明,现有技术对灵长目动物并不适用,其原因可能在于灵长目动物繁殖过程中,对纺锤体组装的要求,比其他哺乳动物“更为严格”。

  匹兹堡神学院教授特纳评论说,沙滕等人的研究展示了灵长目动物克隆的难度,从而为“生殖性克隆不安全、应该禁止”,提拱了迄今最为有力的支持。(车水  编译)

  1.第1段中加粗词“固有”“生殖性”是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第2段中“4”“724”“33”几个数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克隆猴细胞分裂时其内部染色体出现紊乱。

  b.在通常情况下,纺锤体有助于染色体的复制和排列。

  c.克隆猴细胞中纺锤体结构杂乱无章导致染色体数目出现异常。

  d.蛋白质对形成克隆猴细胞纺锤体比较重要。

  4.“生殖性克隆不安全,应该禁止”与“美研究显示现有技术无法克隆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是否合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b项“pī”应为“pēi”,c项“xuàn”应为“xiàn”,d项“láng”应为“náng”

  2.b(a项中“植”应为“殖”,c项“溶”应为“融”、“植”应为“殖”,d“拨”应为“拔”)

  3.c(a项“但是”应为“那么”。b项“金科玉律”应为“纪律”。d.应改为“大力宣传”)

  4.①“兴亡”应改为“兴盛”。②“世界上所没有的”应删去。③中“轻快”应改为“轻松”。④中“不能不”应删去后一个“不”。

  一、1.(1)克隆特种乳羊乳牛,为人类健康服务;(2)克隆杂种优势特别的动物――骡,为人类服务;(3)克隆熊猫等,挽救珍稀动物;(4)克隆动物还有利于癌生物学、免疫学、人的寿命等方面的研究。(5)克隆人体器官,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2.略3.比如,克隆人的身份难以确定,家庭角色难以确定,克隆人到底属不属于“人类”等等。4. d

  二、1.不能。去掉“固有”,难以表明“缺陷”的特点,去掉“生殖性”,就变为不能对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进行克隆,结论错误。2.(1)表述准确,体现了科学工作的严谨性。(2)科学说明了目前无法生殖性克隆人这一论断3.d 4.二者是并列关系。不合理。文章把二者看成了因果,或被支持与支持的关系是不尽合理的。因为前者是伦理、道德、纪律范畴的问题,后者是技术问题。在技术上现在不能克隆人是技术水平还不够,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而不是以此来证明,支持“禁止克隆人”的说法。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 篇1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一、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 篇13

  教学目标 :

  1、默读课文,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四个小标题的内容。

  2、速读课文,筛选信息,思考问题。

  (1)、速读第一节,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克隆”,并辨析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速读第二、三节,填写“克隆技术的进程”表格,并理清作者说明的顺序及原因。

  3、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4、研读第四节,思考: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与“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是否矛盾?为什么?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师: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猴毛变猴”,每当他与妖魔们作战一旦手头吃紧,就立刻从身上拔下一撮儿猴毛,吹一口气变成一大群小猴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今天的科学却可以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屏显:课题)什么是克隆?它何以如此奇妙?今天我们将跟随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笔,一同走入奇妙的克隆世界。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默读课文

  生物学术语

  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生物体,由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发展而成。

  囊胚(náng pēi ):胚胎的初期。

  两栖(qī):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

  脊椎(jǐ zhuī):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脊骨。

  哺乳动物(bǔ rǔ):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婴儿。

  乳腺细胞(rǔ xìan):人和哺乳动物乳房内分泌乳汁的细胞。

  促性腺素:用于诱发排卵的激素类物质。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本文约3000字,5分钟读完。这篇科普文章涉及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请结合老师提供的补充注释默读全文。

  (屏显)

  ( 生边结合补充注释边默读课文,5分钟)

  师:以上是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的生物学术语,大家注意:专业语与通用语并陈是科普文章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

  (屏显)

  通用语                专业语

  一分为二                 胚胎

  相安无事                 囊胚

  永无止境                 两栖

  切实可行                 脊椎

  濒临绝种                 促性腺素      

  悲喜交集                 胰蛋白酶

  师:读过课文之后,同学们有哪些问题或疑点?

  生:为什么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生:课文最后一节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最后一节最后一段引用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为什么要严肃地考虑?含义指什么?

  师:好,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三、四节,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疑点学习课文。

  2、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师:本文分列四个小标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的角度,你能将四个小标题分别概括成两个字吗?

  (生思考,约2分钟)

  生:我概括的分别是:含义――实验――发展――造福。

  生:我概括的分别是:释义――探索――发展――利用。

  生:我概括的分别是:定义――发展――突破――应用。

  生:我概括的分别是:含义――发展――新高――意义。

  ┄┄

  师:第二和第三个意见较准确,由此可见,这篇科普说明文首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技术的探索、发展过程,最后写克隆技术的利用,行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师:说明文显著的特征是“授人以知”。本文分列四个小标题为我们解说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下面我们速读课文,根据问题筛选信息。

  (屏显)

  速读第一节,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克隆”,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速读第一节,圈点批注,约4分钟)

  生: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生:凡来自一个祖先,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繁衍后代的无性繁殖技术叫克隆。

  生:克隆是无性繁殖以及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

  生: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

  师:大家的发言都抓住了克隆“无性繁殖”这一重要特征。克隆也就“奇妙”在此。请注意:“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这一表述对吗?依据课文回答。

  生:不对。“生物”应该包括动物和植物,关于“植物的克隆”,课文开头说“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这是葡萄与生俱有的,这能称为新兴技术吗?我认为作者是由“植物的克隆”说起,引出下文“动物的克隆”,结合全文,克隆在本文指的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新兴技术”。

  师:对,你读书很仔细,紧扣课文找寻依据,这种读书的方法很可贵。的确,克隆在本文指的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新兴技术”。为说明这一问题,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生:课文开头举出“细菌、葡萄、仙人掌、草莓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克隆,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为突出说明克隆“无性繁殖”的特征,作者在第二段首先给“有性繁殖”下了科学的定义: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然后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进行比较说明,更好的突出了克隆“无性繁殖”的特征。

  生:第一节最后引用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精彩描述把克隆技术写得富有趣味。这里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师:这其实是拿“文学想像”和“科学实验”作类比呀。由此,作者在第一节为解说“什么是克隆”这一问题,采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把较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大家看这一图示――

  (屏显)

  有性繁殖: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

  繁殖

  无性繁殖:―→  克隆

  师:好,下面我们速读二、三节,根据表格筛选信息,填写相关内容(除最后一纵栏),比比看,谁筛选得又快又准。

  (屏显)

  克隆技术的进程

  时间对象类别技术顺序

  鲫鱼换核卵(囊胚细胞核)

  两栖类

  黑斑蛙

  异种鱼类异种鱼类换核卵

  1996

  (生速读课文,独立填写表格空缺内容,约4分钟后,师有指导语 :难点在于“克隆技术”相关内容的填写,同桌可合作完成,两生到讲台前敲击键盘,打字填表。约5分钟后集体交流表格内容。)

  (屏显)

  时间对象类别技术顺序

  1979鲫鱼鱼类换核卵(囊胚细胞核)

  1960

  1962爪蟾两栖类换核卵(肠上皮、肝、肾细胞核)

  1978黑斑蛙两栖类换核卵(红细胞核)

  鲤鱼、鲫鱼异种鱼类异种鱼类换核卵

  鼠哺乳类换核卵(胚胎细胞核)

  1996羊哺乳类换核卵(体细胞核)

  克隆技术的进程

  师:通过填表,大家应该对“‘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这一问题有了答案。

  生:“克隆羊”之所以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是因为它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的核,这成为克隆技术的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作者为此单列一节进行解说。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安排?

  师:眼光敏锐,问题问得好!大家都来动脑思考: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安排这两部分的说明顺序?为什么?

  生:课本第二节第五段有一句“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我认为是按照生物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也就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这样安排有条不紊,如果按时间顺序就乱了。

  师:文中这句话太重要了,找得好!

  生:动物越进化,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我认为这两部分是按克隆技术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安排顺序,这样安排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师:大家说得好,这些看法综合在一起就全面了。第二、三节是以克隆技术的发展为顺序安排的。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羊,克隆技术不断地发展,这也正是克隆“奇妙”之所在。我要补充的是第二节“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部分除了按照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的顺序,根据题目,作者先写中国的克隆鲫鱼实验再写其前外国的克隆爪蟾实验及我国童第周的黑斑蛙实验,然后写其后的中国克隆鲤、鲫鱼实验及外国的克隆鼠实验,这样安排也充分体现了在克隆这样的世界尖端技术方面中国并不落后!

  四、以意照言,体悟精神

  师: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羊,我们不仅了解了克隆技术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能体悟到科学家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下面请同学们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生搜索阅读课文,圈点批注,约4分钟)

  生:我找的是第二节“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中“┄┄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核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首先“385天59代”一个惊人的数字震撼人心,表明实验的艰辛,“用直径10微米左右”,我们知道微米是何等细小的单位,进一步反映实验进行之艰难、精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精神跃然纸上。“接纳”,“准备就绪”,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后经过如此精细的准备后,大部分却“夭亡”了,即使是这样,科学家们永不放弃,“189个”,“只有两个”,“只有一条度过难关”,由此可以想像实验艰辛的程度之深,失败率之高,最后经过“80多天”漫长等待,成长为“8厘米”长的鲫鱼。这一过程使我感受到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克服多少困难,经历多少挫折才获得成功。他们这种锲而不舍、严谨求实的态度更是常人难以想像的。我们青少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更是需要这种精神。

  生:我找的是这一节第五段“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仅满足于一次成功而不去更上一层楼,科学家们往往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了一件创举并不止步,而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表现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探寻、锲而不舍的精神。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节第一段“经过247次失败后,他们在去年得到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一句简短的不过30字的文字,仅从“247”就能看出科学工作者的严谨、认真、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研究了上百次才成功足以可见实验的艰辛不易,我深切体会到科学家一丝不苟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精神!

  师:大家积极踊跃,畅所欲言,我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切实的感悟,我感受最深的是课文第二节第四段“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鱼,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科学家总是在现有的研究领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一边实验,一边思索,不断发问,坚持不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克隆鲤、鲫鱼是我国科学家的首创,这也充分表明了在克隆这一世界尖端技术方面我们中国一点也不落后!他们这种讲究实证、求真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生:我感受最深的也是第三节第一段“经过247次失败后,他们在去年得到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初读这句话,我并没有体会出科学家们的艰辛,但仔细一想,我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我想许多人遇到这种接踵而来的打击都会灰心丧气,而科学家们竟然尝试了247次,这是一个怎样漫长的概念,最终才孕育出这个令全世界震动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向这些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人们敬礼!

  师:科学的道路无坦途。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更要靠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这种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学生借鉴学习。

  五、思考讨论,探寻主旨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问题呀,大家看:课文最后一节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而末段首句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既然是“造福人类”,都是“喜”才对啊,何来的悲呢?这里是不是弄错了?

  (生疑惑,看书,思考)

  生:我觉得不矛盾。克隆技术有利有弊,课文小标题“造福人类”是其“利”的一面,也就是“喜”的一面,这是主要方面。克隆技术越发展,尤其是“克隆人”也会给社会及人类带来负面影响,正如文中所说“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这是其“弊”的方面,也就是“悲”的一面。

  师:说得不错。大家都从文章中找找看:“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克隆技术有几“喜”?几“悲”?

  生:三“喜”。第一段“克隆可以使高附加值的牲畜有效的繁殖”;第二段“克隆技术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段“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悲”就是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师:好。关于“喜”的一面,课文写得具体明白,显而易见。大家想想看:“克隆人”怎么会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呢?

  (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

  生: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个“我”出来,那我的父母、同学、师长及所有认识我的人应该怎样称呼她?她又该如何面对这些人呢?再说,如果克隆出来的我犯了错误或触犯了法律,应该惩罚她,还是惩罚我?有关部门怎样辨别哪个是真我,哪个是“冒牌”的呢?

  (生笑,纷纷举手)

  生:一个真实的人和一个克隆人,克隆人应该跟随真实人姓同样的姓,还是自立门户?站在克隆人的角度来说,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说:这是某某克隆出来的。克隆人也是人,也有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克隆人的心灵会不会蒙上阴影?产生自卑?会不会反过来报复人类?

  生:假如将来克隆出了一个希特勒或东条英机,世界可能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将重陷战争深渊。

  生:如果能为自己克隆一个器官仓库, 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那么人们能够坦然地从与我们一样五官齐全, 表情丰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肾, 挖走一只眼吗?

  生: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样的克隆人, 我们该怎样确认他们的身份? 如果他们犯罪, 我们又用什么手段缉拿真凶? 再说, 人类居住的地球早已因为人口爆炸难堪重荷,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种方法生产自身?!

  (生鼓掌)

  ┄┄

  师: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呢?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给了我们答案。

  (生齐读“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师: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值得我们欣慰和骄傲的是, 面对克隆, 人类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成熟理性和远见。如果克隆技术真是上帝放在人类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 那么人类将满怀自信地伸出两手,一只手叫智慧或灵性, 它让克隆技术为我所用, 造福世界, 另一只手叫理性, 它将控制和防止克隆技术走向反面。这也就是要“兴利除弊”!科学家们有足够的信心,智慧、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

  师:有关“克隆及克隆技术”的话题远不是这节课就能划上句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接着探究讨论,我给大家提供以下网站:

  (屏显)

  提供以下网站:

  师:下课!

  努力攻破科普文章阅读教学的难关

  ――《奇妙的克隆》实验课评点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曾祥芹

  在“文学阅读教学”受到普遍关注的热风下,着意安排“文章阅读教学”实验课,吹点凉气,“让文学教育与文章教育和谐发展”。――2004年10月下旬于新乡市举办的“首期全国中学语文目标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突现这个指导思想,相当高明,可以说是对“语文新课标”精神的创造性贯彻。

  鉴于文章阅读研究滞后于文学阅读研究,科普文章怎么阅读?怎么教学?怎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师生长期感到困惑。新乡市十中的周丽君老师迎难而上,勇敢地承担了这个教改攻关任务,“高难动作”,该加三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认为,科普文章阅读的一般操作要领是:“概念理解或要句阐释,信息筛选或要点归纳,文意概括或篇旨点睛,信息推断或价值联想”。面对初中二年级学生阅读《奇妙的克隆》,周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的角度,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四个小标题的内容。

  2、速读课文,筛选信息。(1)读第一节,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克隆”,并辨析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读第二、三节,填写“克隆技术的进程”表格,并理清作者说明的顺序及其原因。

  3、以意照言,体悟精神。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4、思考讨论,探寻主旨。研读第四节,思考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与“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是否矛盾?为什么?

  依我看来,以上四个课堂教学板块,井然有序,师生互动,50分钟读懂并用活了一篇3000字的科技说明文,教风学风扎扎实实,没有花里胡哨,是一堂相当成功的文章阅读课。其可取之处至少有下列各点:

  一、阅读教学目标 明确、具体,说明文的共性目标是通过《奇妙的克隆》这篇例文的个性目标来体现的,“终结性总目标”是依靠“过程性分目标”来实现的,既贯彻了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又尊重了学生读者的自选意愿。默读课文之后,学生的三个疑问(a、为什么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b、“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c、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为什么说要“严肃地考虑克隆的含义”?)集中在第三、四节,恰好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临上课时欣然采纳,既使教材编者和学生的阅读期待达成一致,又让教师的预设目标和学生的生成目标求得统一。可见,其教学目标 的确定是科学而民主的,实施也是切实而有效的。

  二、抓准了科普文章的言语特点――中文和外文交错,通用语和专业语并陈,精确语和模糊语互现,在“感言知义”上下硬工夫。周老师意识到“感知文章言语的有组织的意义是阅读的起点,读懂说明文先要跨越科学语言的门槛。”全篇的中心词“克隆”,英文叫“clone”,希腊文叫“klone”,其原意(用“嫩枝”或“插条”繁殖,属植物克隆)和变化义(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系,属动物克隆)必弄清楚。科普文章的语言有其共性和个性,区分通用语(一分为二、相安无事、永无止境、切实可行、濒临绝种、悲喜交集)和专业语(胚胎、囊胚、两栖、脊椎、促性腺素、胰蛋白酶),各自挑选出6个,通用语紧扣课文内容重点,具有普遍应用价值,专业语均为遗传学术语,以读懂课文为限,不去深究,这个理解分寸把握得好。对“什么是克隆”的定义推敲,对“克隆鱼”实验之艰难的数字说明(“……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核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不但让学生领悟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而且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高度精确性。课文最后一段出现了弹性较大的模糊句:“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周老师又引导学生化虚为实,自由议论,给“克隆人”可能引起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以生动有趣的阐发,营造了“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阅读境界。

  三、在“授人以知”的基础上做到“授人以渔”。科普说明文的本意在“授人以知”,教科普说明文的目标在“授人以渔”,即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技法。周老师的教学设计,实行通篇略读和快读,重点精读和研读,贯彻了“精读、略读、快读一条龙”的训练方略。3000字课文要求5分钟默读完,平均一分钟读懂600字,恰是略读应达到的最高速度和快读应达到的最低速度。读懂的标准,在形式上是辨识说明方法(举例、比较、引用)和说明顺序(时间顾前续后、生物进化);在内容上是看对文本信息筛选的准确性,或用两个字分别概括四小节的内容,或用一句话概括克隆的定义,或用一组词语来概括克隆技术的进程,其筛选的范围和规格不同,都运用了“提纲挈领”法,都落实到语言表达上。执教者有意引导学生由“读书”向“看书”过渡,由“对话”向“行文”过渡,如填表阅读和电脑阅读的操作,旨在强化“用书面语言表达阅读心得”的动笔按键能力。第三个教学板块“以意照言”,正是“循环解释法”(“语言――思想――语言”)中的回环,即张志公所说的“在语言和思想之间走个来回”。毛泽东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用“文意”之“激光”去照射“文辞”,最能品味语言的妙处。读法对头,所以学生对科普文章渗透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体悟都落到了语言上,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比较好地处理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针对“浅阅读”蔓延,未能走进文本的通病,周老师运用“披文得意”的阅读规律,注重紧扣文本去解读,务使学生“见得亲切”。如第二节第五段第一句:“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这是透露作者思路、显示说明顺序(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闪耀科学精神的关键句子,经学生找出,教师强调,共同辨识“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奥妙,就在于“按生物进化顺序说明”最能体现克隆技术探索和发展的进程。克隆技术的奥秘都在“换核卵”,但“换核卵”本身又在不断突破,“克隆羊”不是换“胚胎细胞核”,而是换“体细胞核”,所以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阅读如此“同中见异”,确实“登堂入室”,走进文本深处了。真是“牵一句而解全文!”

  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得意”之后,又不能自我封闭在“解文”的小圈子里,还要奋力走出文本,“知人论世”,读以致用,使文本迁移、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第四个教学板块,讨论第四个小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与末段首句“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是否矛盾,说克隆技术带来“三喜”,可以“入文论证”,说克隆技术带来“三悲”,则只有依据“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做“出文阐发”了。这是一个饶有兴味、开阔视野、读出创意的话题,教师抓住火候,学生“运思及物”,纷纷发言,撞击出灿烂夺目的思想火花:

  生甲: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个“我”出来,那我的父母、同学、师长及所有认识我的人应该怎样称呼她?她又该如何面对这些人呢?再说,如果“克隆”出来的“我”犯了错误,或触犯了法律,应该惩罚她,还是惩罚我?有关部门怎样辨别哪个是真我,哪个是“冒牌”的呢?

  生乙:克隆人应该跟随真实人姓同样的姓,还是自立门户?站在克隆人的角度来说,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说:这是某某克隆出来的。克隆人也是人,也有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克隆人的心灵会不会蒙上阴影?产生自卑?会不会反过来报复人类?

  生丙:假如将来克隆出了一个希特勒或东条英机,世界可能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将重陷战争深渊。

  生丁:如果能为自己克隆一个器官仓库,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那么人们能够坦然地从与我们一样五官齐全、表情丰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肾,挖走一只眼吗?

  生戊: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样的克隆人,我们如何确认他们的身份?如果他们犯罪,我们又用什么手段缉拿真凶?再说,人类居住的地球早已因为人口爆炸难堪重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种方法生产自身?!

  这就是走进文本之后的“出文见人,出文论世”!这就是“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阅读对话”!这种阅读对话不是散漫无归的胡乱扯淡,而是紧扣文本“克隆人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发挥联想,给“悲”以丰富多彩的阐发。

  周老师在见仁见智的热烈讨论中,没有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而是坚持主导,及时总结:“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值得我们欣慰和骄傲的是,面对克隆,人类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理性和远见。如果克隆技术真是上帝放在人类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那么人类将满怀信心地伸出两手,一只手叫智慧或灵性,它让克隆技术为我所用,造福世界;另一只手叫理性,它将控制和防止克隆技术走向反面。这也就是要‘兴利除弊’!科学家们有足够的信心,智慧、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所展现的“个体阅读”的创造性。

  《奇妙的克隆》作为科普文章阅读的实验课,当然有美中不足之处。因为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观摩的同行认为周老师“有点拘谨,缺乏激情,未能完全放开”,确是“的评”。我以为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很好抓住“奇妙”这个“文眼”,引导学生去领悟谈家桢介绍克隆技术时所张扬的科学创造精神、科学思想方法和人文审美情趣。“克隆”这项高科技“奇”就“奇”在无性繁殖,“妙”就“妙”在杂交创新。看似没有必然联系的生物体,一经“换核卵”式的杂交,就会繁衍出新的后代群体。作者先从植物克隆谈到动物克隆,再从鱼类、两栖类克隆谈到哺乳类克隆,后从“克隆羊”谈到“克隆人”,表明科学家探索的目光没有禁区,永无止境,这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科学创造之“神奇”和科学创造之“美妙”。吴承恩的“克隆猴”,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克隆鱼”,童第周的“克隆蛙”,证明在克隆技术上中国并不落后,案例中灌注着作者对中华民族科学创造潜力的赞美和期待。特别在对克隆技术“悲喜交集”的理性思考中,充满了“兴利除弊”、“造福人类”的乐观信念。通篇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自珍、自爱、自豪、自信、自强的情怀。这种难以觉察的、强度很低的、比较稳定持久的、成为作品基调的情感潜流,我们称之为“情操”,是科技说明文的情感因素的特征。

  感悟了克隆技术的神奇美妙,体味了作者“科学审美”的情趣,还要走出文本,类化迁移,读以致用。这种“致用”,不只是从生物学、社会学的视角去思考克隆技术的革新发展和兴利除弊,还要立足语文,从写作学、阅读学的视角去吸取克隆技术的精神营养。这是语文课区别于生物课的分水岭,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远的界碑。生物“克隆”作为一种科学的创造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到文章、文学的写作和阅读中的。鲁迅写小说,对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创造,“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把互相没有必然联系的东西,重新组织在一起,杂交成新的机体,新的生命,这难道不类似于无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吗?这就是典型的“写作克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恋花》一词本是写离情,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登高望远的宏伟志向;柳永《凤栖梧》一词本是写痴情,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忠贞不渝的奋斗毅力;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词本是写失恋后的落寞,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豁然开朗的成功喜悦。如此断章置换,重新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意,熔铸了读者独创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学的三境界,而且开发出一切事业从追求、奋斗到胜利的三境界。这是典型的“阅读克隆”。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王国维的榜样,运用“杂交创新”的科学创造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大胆进行“写作克隆”和“阅读克隆”的实验,那么《奇妙的克隆》就算学到家了,“有创意的表达”和“有创意的阅读”就算学到手了。尽管达到这个理想目标并不容易,我们还是要努力去探索,要不然,怎能说是攻破科普文章阅读教学的难关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奇妙的克隆》自学评估练习(通用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