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拣麦穗》同步练习(通用15篇)

《拣麦穗》同步练习(通用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拣麦穗》同步练习(通用15篇)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1

  第一部分:

  1.本文作者   是当代女作家。(2分)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6分)

  麦穗(  ) 戏谑(  ) 磕碰(  ) 山坳(  ) 步履(  ) 蹒跚(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然后,她又戏谑地说:“大雁,告诉姨,你拣麦穗做啥?”

  戏谑:

  ⑵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准备嫁妆哩!”

  大言不惭:

  ⑶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

  蹒跚:

  4.分别用下列形似字组词:(4分)

  攒      臊      履      跚    

  赞      操      覆      栅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课文歌颂了纯美的人性。

  b、文章写出了“我”的年少幼稚。

  c、课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d、“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倒不是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懂得害臊,而是老汉觉得自己快死了。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005年孝感试题)(3分)

  a.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欢声笑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b.如果中国台湾当权者胆敢铤而走险,制造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地粉碎分裂图谋。

  c.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王钢和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定组成一个名为“绿色先锋”的课外活动小组。

  第二部分: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7.文章题目为《拣麦穗》,课文主要写的是拣麦穗吗?为什么以“拣麦穗”为题?(4分)

  8.当二姨问起“你要嫁谁”时,“我”脱口而出“那个卖灶糖的老汉”,结合课文考虑,为什么“我”会这么惦记那个卖糖的老汉?(4分)

  (二)

  记忆深处的冰棍

  ①无论是谁,总会有一种熟悉的东西牵引着他回到过去:或者是一首歌,或者是一种食物。逝去的只是岁月,而回忆常在心田。儿时记忆中,冰凉爽滑的冰棍永远是我的记忆珍藏。

  ②小时候家在农村,每到夏季,我最大的愿望是每天能吃上一根冰棍。那时的冰棍品种远没有今天那样繁多,都是五分钱一根的圆柱形冰棍,味道也永远是单调的冰凉甜润。可是,撕开简单的包装纸,将染有色素的冰棍送到嘴里贪婪地吮吸,是儿时的我最惬意的避暑方式,那种高兴劲是今天在麦当劳、肯德基大快朵颐的城市小孩难以想象的。

  ③炎炎的夏日午后,高韫让人绵软无力、昏昏欲睡。这是卖冰棍的小贩们最活跃的时候,他们一天收入的大部分要靠这每日的最高温。戴着草帽,骑着自行车,自行车后架上托着用泡沫箱子装着的冰棍,他们走家串户地用热辣辣的嗓子吆喝着冰凉的字眼:“冰棍,卖冰棍咯!”

  ④就像女人对服装没有抵抗力一样,儿时的我经常是这种吆喝的俘虏。有时宁愿冒着被老爸揍一顿的风险,也要缠着他给我买一根冰棍。我从小贩子里小心翼翼地接过冰棍,那种沉甸甸的手感让我心花怒放,冰棍冰凉的水汁浇灌着我干涸的肠胃,我浑身舒坦,飘然成仙。人对珍惜的东西总会慢慢享有,有时候,我会把冰棍放在碗里,只为了喝上一口甜丝丝的冰水。

  ⑤吃了冰棍后,我对包装纸还恋恋不舍。我曾经收集了厚厚一叠冰棍纸,有的是自己吃剩的,大半是在路上捡的,打算用做算术的草稿纸。可惜晒干后的冰棍纸满是水迹,又糙又硬,书写起来非常不便,后来被老妈用作引火纸,付之一炬,也算是物得其所。

  ⑥一天,又听到卖冰棍的吆喝声,我像听到出击的暗号似的立马跑出来。卖冰棍的人竟是我刚辍学不久的小学四年级同学,大大的草帽下是一颗瘦小的脑袋,满脸热得通红,汗珠滴个不停。同学和我都是一怔,同学不好意思地说:“家里穷,没法念书了,爸妈叫出来赚钱。”他用手背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用兴奋的口气告诉我,卖冰棍可赚钱了,三分钱批发的冰棍每支能赚两分钱。我心想:多好啊!既有冰棍吃;又能赚钱。我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同学远去,直到那嫩稚的吆喝声再也听不见为止。

  ⑦晚上吃饭时,我向爸妈骄傲地宣布我“宏伟”的计划:“从明天起,我不念书了,要去卖冰棍赚钱。”老妈笑得喷饭,老爸当即甩我一巴掌,骂我没出息,不想好好读书考大学,只想着卖冰棍。

  ⑧自然,后来我没有去“卖冰棍”,而是在老爸的严逼下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一路读个不停。我“卖冰,棍”的愿望没有达到,而老爸却如愿以偿地看到了儿子考上大学。

  ⑨现在,由于冰制品种的繁多和冰柜的普及,农村里很少再有从事卖冰棍的苦差事了,而“冰棍,卖冰棍咯”的吆喝声,也只有在我的记忆和梦里才能出现,

  9.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大快朵颐:

  (2)付之一炬:

  10.读第③段加横线的“热辣辣的嗓子吆喝着冰凉的字眼”一句觉得很有意味,说说你的理解。(3分)

  11.一根只有五分钱、含有色素的冰棍自然远比不上麦当劳、肯德基的食品,但作者为什么吃得那样贪婪,认为能吃上冰棍就是他“最惬意的避暑方式”?(4分)

  12.作者回忆小时侯吃冰棍的经历,为什么要插上对自己辍学同学卖冰棍的描写?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13.看到同学卖冰棍,年纪还小的作者认为很好,“既有冰棍吃,又能赚钱”。那么,到底辍学卖冰棍好不好?结合第⑥段的描写说说你的理解。(5分)

  14.文章的记叙顺序是        ,详细描写的是       ,重点描写的是            。(3分)

  15.文章开头说:“逝去的只是岁月,而回忆常在心田。”在你心目中肯定也有珍藏的记忆,请选取精彩的内容形象地描述出来。(5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在你记忆深处,一定有你忘不了的人,请用一两个片断写一写这个人,要能表现出你忘不了他(她)的原因。

  《拣麦穗》答案

  1.张洁 2.略 3.⑴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⑵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⑶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4.略 5.d 6、a 7.课文主要写的不是拣麦穗,文章以拣麦穗来引出卖糖老汉。 8.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9.(1)形容事物鲜美,吃得很满意。(2)一把火全部烧掉。 10.句子用了“热辣辣”和“冰凉”两个从感觉上完全相反的形容词,把卖冰棍人的辛苦和冰棍的诱人形象地描写了出来。 11.因为作者小时候,国家正处于十分贫困,食物相当短缺的年代,吃冰棍确实不是一般农村孩子・都能够得到的享受。而作者的冰棍也是在“冒着被老爸揍一顿的危险”的情况下买来的,因此就吃得贪婪,感到“惬意”。 12.为了进一步说明当年农民生活的穷困,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小学生只好辍学靠卖冰棍来养活自己,资助家庭。 13.同学卖冰棍实属不得已,要赚一点钱,需要付出许多辛苦,从⑥段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大大的草帽下是一颗瘦小的脑袋,满脸热得通红,汗珠滴个不停”。 14.倒叙;小时吃冰棍的感觉;见小学同学卖冰棍自己想缀学。 15.略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2

  华南师大中山附属中学 曾贵柳

  【教学目标 】

  1、学习和体味作品的复杂思想感情、丰富的象征意义。

  2、探讨爱的真谛和农村姑娘的情感世界。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探究等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

  2、体味作品丰富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

  1、探讨爱的真谛。

  2、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分扮三个嘉宾角色:作者张洁、“她”(作者张洁姑娘时的同伴)、“我”(姑娘时的作者)。

  2、布置学生收集作者张洁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

  3、引导学生研读《拣麦穗》,深入理解作品多元化主旨和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艺术作用,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所写所议、所思所想、所悲所悯、所爱所忧。除此之外,还应广泛阅读同题材的作者其他作品,以利全方位地解读作家作品和爱的真谛。

  4、在现场直播前还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选择理想的主持人;由主持人与问题提出者一起详细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几天将问题通知嘉宾、观众,以使大家对问题有较充分的准备,开阔解题思路,理解问题实质;根据《拣麦穗》的内容,制作电脑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多媒体展示:

  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

  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北岛《触电》

  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一位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每个拣麦穗的少年,都依恋着田野和早期的岁月。因为那里不仅有艰难困苦,也有歌声欢笑;不仅有心的春播,也有爱的秋收;不仅有单纯、稚嫩,也有思索、审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艺术人生”栏目走去《拣麦穗》。

  二、现场直播:

  1、节目主持人闪亮登场,宣布节目主题(放映幻灯片),逐一介绍到场嘉宾。

  2、放映电脑课件。

  3、由作者张洁介绍《拣麦穗》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意图,要点如下:

  我近来的写作越来越注重去捕捉、度量一种心态,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或情感环境,而这样一种情感或心态,由于其包含的深重的歧义性,往往只会随着叙述的展开而变得更加浓烈、更加不可排遣。因此创作这篇的冲动正是来自于那难以排遣的忧伤。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对所爱的人或某种抽象之物的丧失而感到悲哀,可能会同时带来伤悼和忧郁。几十年来,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不可驱逐,使我所感到的惆怅和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里依恋过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惜他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老去了”。为了我们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缕缕温情,我不能不随着笔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一遍,捕捉作为成人世界反照的儿童记忆,去寻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唤朴实、真诚的爱,去召回世间纯洁的人性美。

  拣麦穗需要分散开来,大部分时间里拣麦穗的少年是孤单的。我行走在田野中,也是行走在孤独里。孤独的风景有一种催化作用,我的情感和思想――把多年来麦子所积攒起来的钱所扯上的花布、缝秀好的衣物,装进包裹里,嫁一个理想的男人――破土抽芽,在风里,在阳光下,变绿,长高。可惜出嫁的那天突然发祥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论理,人需要物质的获取,但更需要拥有精神自由,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创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时农村的实际情形是艰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无奈之下,还得顺从地嫁出去,没有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甚至连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幻想一个,美梦一场,咳!

  4、嘉宾与观众互动:

  (1)观众向嘉宾提问。(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感到困惑,通过搜集整理进行对话。)

  a、作品种的“她”与“我”在美梦破灭之后各持怎样的态度?(请“她”、“我”回答)

  提示:搜寻信息,可从作品中找出依据。

  作品中的“她”梦幻般的期待被活生生地打断之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用一种原始的勇气与无知的韧性去接受残酷的现实。

  作品中的“我”在得知疼爱自己的卖灶糖的老汉死去的消息之后,“哭得很伤心”,“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伤悼之余,还有对爱的渴望和珍惜。

  b、“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提示:“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c、你认为这种感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多媒体显示资料: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

  主持人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观众与嘉宾互动交流

  提示: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

  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观众或嘉宾可谈谈请大家谈谈曾经感受到过的至真的情感及其对你的影响。)

  d、观众问:我总觉得作品有点像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蕴含着某种命运,您认为文中的细节“大红柿子”,它是不是有特别的意思?

  嘉宾答:的确如此。文中两次写到了“小火柿子”,同样是红得透亮,但因为前后感情的不同,而寓含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不知老汉死去之前,“我”只觉得小火柿子是风刮不下,雨也打不下,雪夜压不下的,顽强的生命个体让人感到世间或许还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爱的颂歌。但事实是即使小火柿子没有让人摘下来,难道它自己不会老去吗?当老到掉在地上时,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所以这是《拣麦穗》又成了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我”没有给你们明确的答案,但委婉地告诉世人:“我”常常想念他,常常想要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似的烟荷包。

  e、观众问:张老师(学生),这么说,您在作品中对“我”在卖灶糖的老汉死去之后的人生选择未作明确的表态。可物换星移,几十年后的今天,您内心深处该有我们确切的答案吗?

  (学生可根据开篇作家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可推测):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如果在二者之中择取其一,那么会选择后者。因为当一个人“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地去爱和被爱的时候,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又有什么不值得?

  (2)嘉宾向观众提问。(嘉宾的问题,其实是在师生对话中得以启示,通过问题的设计,再让学生进行新的,更高一层的对话)

  作品中的“我对”卖灶糖的老汉由怜悯到牵挂、依恋再到伤悼、怀想,这一情感发展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观众可以多元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a、“我”的感情变化,都说明了“我”对爱的渴望、专注,并为了“爱”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急切地期待,执著地追求。

  b、两个异性的个体之间彼此关爱,相互依恋,朴素地爱着,真诚地恋着,无论贵贱,无论长少,这就是爱的真谛。

  c、这一老一少之间确有那么一丝悠长之关爱、一丝从容之温情,但由于爱的物质条件相差悬殊,最后只能是以卖灶糖的老汉的死去而告终。这样的憧憬经不起风雨的吹打,这样的爱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难怪作者在结尾这样写道:“可是,它(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是的,“我”的幻想“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三、播放音乐。

  主持人总结:拣麦穗这种人类行为有一种古老的意味,使人想起原始人类,想起古代诗篇。他们知道,唐代的人,汉代的人,甚至更久远朝代的人都这样在田野上走过,寻觅过、希望过、沉思过、孤独过、爱恋过,也怨恨过,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走过去,走到今天,走到我们这一代,今后的人们还要在田野上走下去,直到永恒……

  【布置作业 】

  1、张洁的长篇纪实作品《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已改编成一部电影。倘若有人要把《拣麦穗》搬上银幕,你会如何导演?把这篇作品改写成一部剧本,并为该剧谱写一首主题歌。

  2、阅读张洁的散文,比较分析张洁的创作风格。

  【资料集萃】

  1、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最近创作>三部曲。

  2、链接网站,阅读张洁同类作品。

  作者邮箱:

  [1]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3

  【文海采珠】1、作家作品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2、相关评论(1)张洁小说的相关评论在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但她的许多作品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女性问题。她与1979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的叙述语调而引起注目。她早期的许多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等,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爱是不能忘记的》较早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女主人公钟雨对于那个遭受历史厄运的男主人公的超越一切的坚贞不渝的恋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抚慰当时“文革”创伤的感情载体,因此,这篇并没有直接涉及“伤痕”主题的小说,成了“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通过女性近乎圣洁的“爱情”方式,来超越痛苦的历史记忆的做法,在《祖母绿》中得到了发展;而另一方面,女主人公曾令儿独立承担生活重压的坚毅形象,又成为女性独立意识的表征。《方舟》则写三个离异女性,她们因女性身份面临的不公平待遇,被作为社会问题提出:张洁作品的“女性意识”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导地位正体现在这些方面。张洁有一部分作品,如《沉重的翅膀》、《条件尚未成熟》、《尾灯》、《她有什么病》,也尝试把握“重大题材”。长篇《沉重的翅膀》曾为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作品完稿于1981年4月,表现的是1980年的围绕经济改革发生的冲突,并且把笔墨写到社会结构的高层(中央重工业部的部、局级官员)。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的一部分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不过,这其实是对理想诗情坚守的另一表现形态。她猛烈抨击、嘲讽某些男性人物的猥琐、低俗趣味,诅咒他们的欲望是令人恶心的“红蘑菇”开放在女性人物的生活中。长篇《只有一个太阳――一个关于浪漫的梦想》,表现的是当代中国人处身“真实”的西方时的体验和感受,尤为尖锐地表现了男性知识分子(女性则以婚姻形式进入西方)面对西方时精神上的焦虑、沮丧和物质上的困顿。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2)张洁散文的相关评论80年代初期,在整个社会和文学界的反思性思潮的语境下,散文创作主要以老年作家巴金、孙犁、杨绛、陈白尘、黄裳等为代表。描述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回忆旧友和亲人,批判“文革”历史暴政造成的伤害,是大多数作品涉及的方面。一些中年作家如张洁、宗璞、贾平凹、韩少华、唐敏、王英琦等,则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他们的努力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在回应“五四”(主要是20年代)抒情散文的风格,强调散文应该“独抒性灵”,自由地书写内心体验。不过由于当代散文的积习已深,许多文章在语言和结构上,仍可以看到受60年代散文模式的束缚。过于关注散文的“诗化”和“意境”的营造,是表现这种拘囿的一端。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难点互动】    1、 文章主写的是回忆“我”拣麦穗的事,为什么要在开头部分讲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呢?    解析:本题是对作者写作背景的探讨。因为作者主要写的并不是童年趣事,而是农村妇女的命运。答案:它是作为铺垫和映衬出现的。一方面引出“我” 拣麦穗的事,另一方面映衬了“我” 拣 麦穗时所寄托的梦的天真单纯,那一份纯真美丽的感情。2、作者在作品中,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试说说本文的主旨。解析: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描绘了一副副北方农村的生活画面。作者写的是童年往事,却表达了对人性美,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的礼赞,让读者沉浸在一个充满了爱与美的略带忧伤的童年世界之中。“我”因为丑陋而无人疼爱,而孤苦伶仃的“卖灶糖的老汉”也在“我”对他的纯真的情感中用行动来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感动着我。虽只是一个陌生的老头,但却是除母亲之外最疼爱我的人。这份简单却浓烈的爱影响了“我”一生,也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多年后流露出来的伤感来自于成年后主人公的态度,经历了人生的的酸甜苦辣,心里已经落上尘埃以后再来回顾这段情感,于是产生了深深的怀念,淡淡的忧伤溢于言表也流露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谊的呼唤。答案:本文通过对一个憨厚、纯真的小姑娘在拣麦穗时梦想的成长与破灭的描述,体现了农村女子命运的悲哀与无奈,通过对挽歌式乡村景致的描绘体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自主探究】1、当“我”长大后,卖灶糖的老汉对“我”的爱有没有改变?为什么?“我”的态度呢?答案: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那个孤苦老汉,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一些小礼物给她。他是真的很疼爱她的。他对她的爱不仅表现在送给他小礼物,还表现在尊重小女孩的内心上,他保护他的感情,在他懂事知道害臊之后,不再称她是自己的小媳妇,但是仍带一些小礼物给“我”。他对她的爱是无私的,他疼爱她,还因为她是一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由此可看出他对她是充满了一丝同情的关怀与爱护,这一份真挚淳朴的情怀不正是在一种爱的光芒下产生的吗?而她也学着一个大姑娘的样子,绣了一个象猪肚子的烟荷包,准备等出嫁的时候送给自己的“男人”。虽然长大了,但对他的依恋却越来越浓,每次都会送他很远。2、作者在最后为什么会常常想要找到那个早已不知被她丢到哪里去了的那个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呢?答案:她是为了找回记忆,找回那一份埋藏在心底的纯洁质朴纯真的感情。因为幼时的那一口无遮拦的“爱”时不遵从世俗的规则,是超越功利及世俗的。长大后常常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还因为长大后,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企求,没有任何企望地。”【过关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麝香  慑服  校舍  涉世未深  十恶不赦    b.信笺  兼容  悭吝  间不容发  三缄其口    c.抗洪  伉俪  坑骗  引吭高歌  沆瀣一气    d.瞳孔  彤云  侗族  初日瞳瞳  悲恸欲绝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蹒跚  猕猴桃  歪歪趔趔  不敢跃雷池一步    b.戏谑  制高点  一喏千金  初生牛犊不怕虎    c.企望  经纪人  大言不惭  置之死地而后生    d.山坳  倒记时  幸灾乐祸  画虎不成反类犬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里,人类通过苦难场景的记忆、心心相印的人性痛感和被灾难动员起来的共生意识,学习如何看待以往的发展?如何与自然相处?b.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推进人类的文明进程起了不可抹杀的重大的作用。c.  我们学校不仅有红墙绿瓦的校舍,还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的两条大标语挂在学校教学大楼的醒目处。d.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爱好,你看我女儿,长这么大了,还那么喜欢那些小玩艺,什么小泥人呀、小布熊呀、小瓷罐呀,摆满了房间。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令人猝不及防,决定了这场特殊战斗的复杂性,也对各级领导干部应对复杂  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②被公认为世界电影艺术的经典之作的《战舰波将金号》,对蒙太奇的运用非常成功,尤其是“敖德萨台阶”这场戏,被电影史学家称为运用蒙太奇手法完成视觉造型的。  ③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显得太单薄了!    a.局势 典型 不免      b.局面 典范 未免    c.局势 典范 未免      d.局面 典型 不免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袁隆平水稻基因“精确图”的完成,不仅让中国的农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作为一项科研成果的世界第一,也传递出一个有力的强音――中国的高技术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是完全可以走在世界前列的。  b.在国家政策长期扶持上汽、一汽、东风三大汽车集团情况下,全国仍活跃着大大小小的汽车生产企业120余家,有如潜龙在渊。在新出台的国家汽车政策利好影响下,谁最有望领先一步冲进第一阵营,坐上第四把交椅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c.他参加了XX年度“帕拉丁”影视歌手大赛,结果在初赛中就被淘汰出局。但他认为“我的音质很好,只是师出无名,如果有名师的指点,我在音乐上肯定会是前途光明的”。  d.人们越有钱,越要追求精神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是朝阳行业。可惜中国的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并不好,属于那种捧着金饭碗要饭的主。阅读下面―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6、诗人以“诗家”的眼光赏景,“诗家”欣赏的是怎样的景色?7、诗中“看花人”与“诗家”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我刚刚能够提着一个篮子歪歪趔趔地跑路的时候,就跟在大姐姐们身后拣麦穗了。  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时不时就让我跌上一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掉回地里去了。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蔸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  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他的头,剃得光光的,像半个葫芦。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8.分析当时的“我”的形象。为什么“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     9.我为何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10.仿照对卖灶糖的老汉的描写,也描写一位老人的形象。(100字左右)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的四季

  张 洁  ①生命如四季。  ②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的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  ③我怀着希望播种。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④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求它给我一滴雨。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⑤没有充分地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⑥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什么一种滋味,但夭折了。  ⑦我曾张开我的双臂,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成为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 而强者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⑧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⑨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⑩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寞的田野?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11)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12)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13)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11.结合全文,分别概括人生四季的含义。  12.第⑤自然段写道:“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其中(1)“不应该怨天尤人”是针对什么现象而言?(2)“一个时辰”具体指的是什么?(3)如何理解“检点自己”?(    13.在本应收获的季节,收获的是“干瘪的谷粒”,却又有“新生”的感觉。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14.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作者面对失败的人生作出有益的思考,告诉人们: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检点自己。  b.第二段写“细瘦的胳膊”“锈钝的犁”和贫瘠的土地,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生奋斗起点的艰难,为后文写收获做铺垫。  c.面对夏日的干旱,文章写为禾苗求雨、求水和用身体为稻秆遮挡风雨冰雹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具体说明成熟和收获是需要不断奋斗,在奋斗中,除了艰辛,甚至还会伴有愚蠢的错误。  d.在冬日的黄昏,作者感叹生命的沉重,寄望于未来的人生四季,相信人们会公正地判断自己所做的一切。  e.文章用象征手法,具体阐释了人生四季的含义,突出了人生的过程和由此带来的感悟。作者并未回避人生的艰辛和失败,尽管如此,依然显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句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可适当增删个别字)(5分)白日里浑然一片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激流直下陡壁的雄浑像铜管齐鸣;万道细流汇于山谷的厚重像倍司轰响;那清脆如弹拔者,是石缝间漏下来的泉滴;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16、.根据下面文字提供的内容,拟写一条“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赠”的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4分XX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引发海啸横扫东南亚及南亚八国,15万多人丧身,死亡人数不断增加,财产损失无法统计。世界各国紧急援助,中国各地纷纷开展了民间的捐赠活动。   

  【参考答案】1、a.2、 c  3、c  4、b  5、c  6、明丽清新的早春之景。 7、“看花人”欣赏繁华似锦的景象,“诗家”欣赏绿柳才黄的景象。以“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的强烈对比,表明二者的不同审美情趣,以“清新”与“喧闹”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8、我当时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正说明我的好玩与天真。9、我之所以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是因为他那里有灶糖吃,还因为他很慈祥。这里完全没有世俗的意思,也说明作者在此是想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友爱,而不是其他。10、要用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的眼睛,不能重复对卖灶糖的老汉的描写。11、少年播种希望,青(壮)年艰辛探求,中年获取收获,老年检点(记录)人生。(只答春天播种希望,夏天……秋天……冬天……扣分。)12、(1)本来可以成功,却因为过于简单和头脑发热而发生不该发生的错误,让自己懊悔。(2)老年(或人生的最后阶段)。(只答“冬天”扣分。)(3)反省自己的错误。13、虽然现实的、物质的东西所得甚少,但因为曾经认真检验过、追求过、奋斗过,这些过程,丰富了人生,使得作者更加成熟。14、ad  15、那柔曼如提琴的,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拔的,是石缝间漏下来的泉滴;那厚重如轰响的倍司的,是汇于山谷的万道细流;那雄浑如齐鸣的铜管的,是直下陡壁的激流。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4

  《拣麦穗》教案5

  (一)爱的姿势,爱的震撼――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片段,引出“爱”的话题。然后设悬:爱是没有具体的形态的,但只需我们用心,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大家是否知道“爱也有姿势”?简述有关“爱的姿势”的感人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爱”的震撼,导入新课。

  (二)“爱”字初探――整体感知

  (1)自由组合而成学习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作短时间的心得汇总、整合,由小组代言人陈述组员见解。

  (2)教师抓住学生见解中的共同点作点评,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创见。

  (3)展示时人理解,供学生作多元参照。

  (4)在学生认为自己阅读有所得的基础上,请他们谈阅读的方法。

  (5)教师在学生意见基础上把一些阅读的方法加以整理,供学生作为以后学习的借鉴。借此整理,亦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文的重点所在。

  (三)“爱”意读、赏――融情入文

  (1)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句。

  (2)按自己的理解,给找出的语句一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出来。谈谈为什么这样处理?你为什么最欣赏它?

  (3)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举一二在班上进行欣赏。

  (四)爱的询问――问题征集

  首先向学生明确教师的构想:同学们,你们认为课堂这一舞台的主角是谁?其实你们才是课堂的主体,因而必须也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舞台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场所。那么大家是否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呢?

  (1)在学习小组中,组员把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提出,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解决,并推举出本组的“金问题”。

  (2)教师即场把学生的问题在电脑中显示出来,或让学生在黑板上把问题写出来,并把提出问题的学生的名字署上。

  [此举在于激发学生的发问意识与探究兴趣]

  “金问题”举例:(这些问题,可在学生不知如何入手发问时,作示例之用,或作为课后的思维训练。)

  ①文章是写发生在“我”与“卖灶糖老汉”间的故事的,为什么要在开头用那么长的篇幅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是否入题太慢了?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文章先讲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旨在为下文的发展作铺垫和后来“我”童年梦想的失落作映衬。]

  ②为什么农村姑娘们的“幻想全都变了味儿”?为什么最后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为什么不去寻找一份真正的爱?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因为“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

  她们最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的原因,正如文中所说没有人“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有过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感到悲伤”。正因为当时那种妇女婚姻不自由的现状及妇女们不敢抗争的麻木,令她们不能寻找一份她们拣麦穗时幻想的真正的爱。]

  ③“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卖灶糖老汉”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与“卖灶糖老汉”间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由“我”拣麦穗时“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蚱蜢和蝴蝶”,而且“我”还去追赶它们,“拣到的麦穗有从篮子里掉回到地里去”,绣荷包给老汉等的动作、细节描写;“大言不惭”的回答;不以那个孤苦卖糖老汉为丈夫为不体面;担心老汉早晚有一天会死去;为老汉的死“哭得很伤心”可见,“我”是纯真、可爱、贪玩、充满稚气、憨态可掬、不谙世事、善良的。长大以后,“我”常常想念他,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还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老汉的外貌描写;与“我”的对话中说“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旮达,就歇在旮达”;老汉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不仅如此,他的爱还表现在尊重小女孩的内心上,他保护她的感情,在她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她是自己的小媳妇;他疼爱她,还因为她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苦,但善良、心细、慈祥、善解人意的老人形象。就算对一不相熟的小女孩也无私地关爱着,可见其爱的淳朴与无私。]

  ④怎样理解景物描写中的“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一句?文章中的“小火柿子”象征什么?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小火柿子”象征义:(可联系《最后一片树叶》辅助理解)象征着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在“我”心中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

  ⑤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如第四段中“等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的睡过一觉又悄悄地回到天边”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交代姑娘们起得很早;二是朦胧的景物描写烘托起了姑娘们朦胧而美丽的梦。而写“小火柿子”的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象征着老汉对“我”那无私的爱;二是起到烘托人物感情的作用。]

  ⑥文章中“我”为老汉的死“哭得很伤心”,为什么却又说那“疼爱我的卖糖老汉”是“陌生”的呢?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之所以说老汉是“陌生”的是因为,居无定所的老汉与“我”,只有在他“经过我们这个村子”才能见上一回,联系他们的“纽带”只是一句所有人都不当真的小孩稚语。但老汉却为了一“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付出了他“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因而有此一说。]

  ⑦文章最后一句写道“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怎样理解?对于如此珍贵的荷包,“我”却弄丢了,是否让人感到一种无奈?是否使文章传达的情感因此而大打折扣?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因为“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我”童年梦想的载体、显现形式,它的丢失,象征着“我”童年梦想的失落。而“我”长大以后,“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但“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这说明“我”常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但再也难寻,从而也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五)爱的解码――重点探究,对话互动

  (1)拟用“张洁书友会”的形式,学习小组轮流以“作者”和“读者”的角色,就以上问题或新问题展开对话交流。老师是发问者,也可以是被问者,参与到这一互动中。

  (2)在对话互动环节前,先向学生简介张洁及其作品的特色等,让学生能知人论文。

  (3)教师据学生所提问题,作及时、灵活的调整,以期与学生同步互动。

  (六)爱有明天――体验反思

  设想一:

  抓住文中那句“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进行拓展。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积累,联系与文章中“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相似的自己的经历或故事,谈谈自己的领悟。

  (2)教师抓住学生所讲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点,如这些爱大多是单向的,那么是否意味着爱只是一种付出,不需要双向的互动?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寻爱的真谛。

  设想二:

  在学生已对作品的内容、情感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认知后,展示时人对本文的评价,给学生一个跳板,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深入作品中对超越了作品具体形象意义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精神价值,作更深一步的咀嚼。

  评价一:《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散文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美丽的梦想者,对梦想者予以关怀和疼爱的理解者)。

  ――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评价二:《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评价三:《拣麦穗》如同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七)爱的寄语――课堂留言板

  (1)让每位学生写一句学习感言,先在小组内交流。

  (2)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在学生写“爱的寄语”时,作为衬托音乐。

  (3)推举出小组中的佳作,贴在黑板上让全体同学一起品味。

  (八)爱意延伸――课外激趣

  (1)用磁盘从网上下载张洁的有关作品,如在1980年前后发表的《哪里去了,放风筝的姑娘?》、《梦》、《盯梢》、《怀念关中》、《我不是个好孩子》等,把从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描写了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的散文,或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分别送给被选出的本课最佳表现者,一可作为奖励,二可以此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使课堂得到延伸。

  (2)向全体学生推介相关网站:如“水云间”等,旨在提醒学生在课余,可善用网络,以助学习。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5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写作技巧的深层含义,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教学思路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三、教学步骤

  (一)熟悉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张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我们早在初中的《挖荠菜》中已经认识那个在贫困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从不放弃的倔强的小女孩。

  张洁以“人性”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二)整体感悟

  1、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想起些什么?

  提示: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幅画,其他诗其他文章。

  2、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这篇叙事散文,以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女孩的失落的梦,同时向人们展现了一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

  3、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一个小女孩对一个老汉的依恋之情。

  (三)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节

  提问: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农村拣麦穗这一节?

  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的方式,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提示:(1)写景的句子描写了自然环境。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2)写了社会环境:农村的风俗习惯――拣麦穗,攒钱,备嫁妆。描绘了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文中多次出现“幻想”一词。交待了姑娘们最后的结局――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

  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第一小节的作用:

  ①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做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

  ②为下文作铺垫和映衬。

  2、赏析第二节

  提问:怎么理解“我”的梦想――要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1)从“我”动作、神态、语言、心理中体会“我”的年龄、性格特点。

  ――不懂事、贪玩、天真无邪、很可爱、但又孩子气。

  (2)从外貌、语言、动作来分析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年纪大,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子很亲切,说话符号儿童的心理。

  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的眼中,他应该是不错的人。

  (3)分析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要如此疼爱“我”?为什么“我”回越来越依恋他?

  卖灶糖的老汉听说“我”长大后要嫁给他之后,虽然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这个孤苦老汉,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因为卖灶糖的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 “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他的爱带着无私的性质,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

  3、赏析第三节

  提问:怎么理解“我与老汉之间的感情?

  (1)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地方,

  (2)怎么理解“这时,我真的担心了……难道之前我不是真的担心吗?

  (3)“烟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4)“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答案略)

  (四)小结

  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内容上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

  《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农村姑娘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和体味作品的复杂思想感情、丰富的象征意义。

  2、探讨爱的真谛和农村姑娘的情感世界。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探究等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

  2、体味作品丰富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1、探讨爱的真谛。

  2、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分扮三个嘉宾角色:作者张洁、“她”(作者张洁姑娘时的同伴)、“我”(姑娘时的作者)。

  2、布置学生收集作者张洁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

  3、引导学生研读《拣麦穗》,深入理解作品多元化主旨和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艺术作用,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所写所议、所思所想、所悲所悯、所爱所忧。除此之外,还应广泛阅读同题材的作者其他作品,以利全方位地解读作家作品和爱的真谛。

  4、在现场直播前还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选择理想的主持人;由主持人与问题提出者一起详细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几天将问题通知嘉宾、观众,以使大家对问题有较充分的准备,开阔解题思路,理解问题实质;根据《拣麦穗》的内容,制作电脑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多媒体展示:

  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

  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北岛《触电》

  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一位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每个拣麦穗的少年,都依恋着田野和早期的岁月。因为那里不仅有艰难困苦,也有歌声欢笑;不仅有心的春播,也有爱的秋收;不仅有单纯、稚嫩,也有思索、审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艺术人生”栏目走去《拣麦穗》。

  二、现场直播:

  1、节目主持人闪亮登场,宣布节目主题(放映幻灯片),逐一介绍到场嘉宾。

  2、放映电脑课件。

  3、由作者张洁介绍《拣麦穗》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意图,要点如下:

  我近来的写作越来越注重去捕捉、度量一种心态,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或情感环境,而这样一种情感或心态,由于其包含的深重的歧义性,往往只会随着叙述的展开而变得更加浓烈、更加不可排遣。因此创作这篇的冲动正是来自于那难以排遣的忧伤。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对所爱的人或某种抽象之物的丧失而感到悲哀,可能会同时带来伤悼和忧郁。几十年来,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不可驱逐,使我所感到的惆怅和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里依恋过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惜他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老去了”。为了我们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缕缕温情,我不能不随着笔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一遍,捕捉作为成人世界反照的儿童记忆,去寻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唤朴实、真诚的爱,去召回世间纯洁的人性美。

  拣麦穗需要分散开来,大部分时间里拣麦穗的少年是孤单的。我行走在田野中,也是行走在孤独里。孤独的风景有一种催化作用,我的情感和思想――把多年来麦子所积攒起来的钱所扯上的花布、缝秀好的衣物,装进包裹里,嫁一个理想的男人――破土抽芽,在风里,在阳光下,变绿,长高。可惜出嫁的那天突然发祥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论理,人需要物质的获取,但更需要拥有精神自由,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创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时农村的实际情形是艰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无奈之下,还得顺从地嫁出去,没有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甚至连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幻想一个,美梦一场,咳!

  4、嘉宾与观众互动:

  (1)观众向嘉宾提问。(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感到困惑,通过搜集整理进行对话。)

  A、作品种的“她”与“我”在美梦破灭之后各持怎样的态度?(请“她”、“我”回答)

  提示:搜寻信息,可从作品中找出依据。

  作品中的“她”梦幻般的期待被活生生地打断之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用一种原始的勇气与无知的韧性去接受残酷的现实。

  作品中的“我”在得知疼爱自己的卖灶糖的老汉死去的消息之后,“哭得很伤心”,“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伤悼之余,还有对爱的渴望和珍惜。

  B、“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提示:“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C、你认为这种感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多媒体显示资料: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

  主持人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观众与嘉宾互动交流

  提示: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

  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观众或嘉宾可谈谈请大家谈谈曾经感受到过的至真的情感及其对你的影响。)

  D、观众问:我总觉得作品有点像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蕴含着某种命运,您认为文中的细节“大红柿子”,它是不是有特别的意思?

  嘉宾答:的确如此。文中两次写到了“小火柿子”,同样是红得透亮,但因为前后感情的不同,而寓含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不知老汉死去之前,“我”只觉得小火柿子是风刮不下,雨也打不下,雪夜压不下的,顽强的生命个体让人感到世间或许还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爱的颂歌。但事实是即使小火柿子没有让人摘下来,难道它自己不会老去吗?当老到掉在地上时,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所以这是《拣麦穗》又成了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我”没有给你们明确的答案,但委婉地告诉世人:“我”常常想念他,常常想要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似的烟荷包。

  E、观众问:张老师(学生),这么说,您在作品中对“我”在卖灶糖的老汉死去之后的人生选择未作明确的表态。可物换星移,几十年后的今天,您内心深处该有我们确切的答案吗?

  (学生可根据开篇作家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可推测):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如果在二者之中择取其一,那么会选择后者。因为当一个人“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地去爱和被爱的时候,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又有什么不值得?

  (2)嘉宾向观众提问。(嘉宾的问题,其实是在师生对话中得以启示,通过问题的设计,再让学生进行新的,更高一层的对话)

  作品中的“我对”卖灶糖的老汉由怜悯到牵挂、依恋再到伤悼、怀想,这一情感发展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观众可以多元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A、“我”的感情变化,都说明了“我”对爱的渴望、专注,并为了“爱”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急切地期待,执著地追求。

  B、两个异性的个体之间彼此关爱,相互依恋,朴素地爱着,真诚地恋着,无论贵贱,无论长少,这就是爱的真谛。

  C、这一老一少之间确有那么一丝悠长之关爱、一丝从容之温情,但由于爱的物质条件相差悬殊,最后只能是以卖灶糖的老汉的死去而告终。这样的憧憬经不起风雨的吹打,这样的爱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难怪作者在结尾这样写道:“可是,它(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是的,“我”的幻想“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三、播放音乐。

  主持人总结:拣麦穗这种人类行为有一种古老的意味,使人想起原始人类,想起古代诗篇。他们知道,唐代的人,汉代的人,甚至更久远朝代的人都这样在田野上走过,寻觅过、希望过、沉思过、孤独过、爱恋过,也怨恨过,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走过去,走到今天,走到我们这一代,今后的人们还要在田野上走下去,直到永恒……

  布置作业:

  1、张洁的长篇纪实作品《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已改编成一部电影。倘若有人要把《拣麦穗》搬上银幕,你会如何导演?把这篇作品改写成一部剧本,并为该剧谱写一首主题歌。

  2、阅读张洁的散文,比较分析张洁的创作风格。

  资料集萃: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7

  一直以来喜欢读张洁的作品,喜欢她作品中流淌着的纯真朴实的情感,初次上《拣麦穗》这篇课文时,我做了认真的准备,我很想把它讲好。可惜结果不能如我愿,学生对于作品理解比较粗浅,不能深入理解作者心灵的渴望,以致课堂上更多的是无知的笑声而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过后我仔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程序设计不够合理,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路,我先讲了姑娘们如何追求梦想以及梦想的破灭和破灭后的麻木,然后再了解“我”小时候的梦想,让学生抓住细节分析“我”的形象以及老汉的形象,在讲的过程中,对于每个细节我都讲的很详细,但学生似乎觉得深奥,他们更多的是感觉到小女孩相当可笑。这让我很痛苦。

  今年我第二次教这篇文章,我不想用我原先的教案和课件了,我让学生了解了文章写了谁的梦想之后,我就直接问学生:“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抓住细节分析,然后我再让学生找出“我”喜欢老汉的若干原因,接着再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我”的形象特征,最后再让学生阅读写姑娘们的梦想部分,体会作者安排这一部分的意图,结合文章结尾老汉死了之后“我”的反应,让学生明白张洁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意图。这样调整后,我觉得这节课我上得轻松多了,学生也动起脑了,无知的笑声也少了。我的目的达到了。

  这节课给了我一个启发,备课时在解读透教材之后,找准切入点,安排好教学程序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程序的简单调整,这节课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8

  《拣麦穗》是张洁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我非常喜欢。上课之前,我参看了很多的资料,包括别人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但发现大多雷同,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这个点上,我总觉得不能体现文本淡淡的忧伤的感情基调。我又找了一些对作品解读的资料来看,最后,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1、捕捉体味作品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深反思层解读文中“梦想”的内涵,探讨悲剧的“人性”主题;2、领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文章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3、品味作品的语言,借鉴文章通过有特色的景物描写、叙述语调来营造氛围、表现情感的写作手法。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位在“感悟文章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上。首先初步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接着深入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然后思考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小组合作),先解读农村姑娘的“梦”,后解读“我”的“梦”,再比较农村姑娘的梦和“我”的梦有何异同,探究童年的梦想对于人生有何意义,如何理解作者的忧伤和惆怅?最后重点选取两个片段鉴赏作品语言。结尾的拓展部分考虑到本文风格特殊,感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时选取了一首课外的风格相近的小诗来辅助阅读,并且通过诗歌的创作来进行阅读的延伸,在读写的能力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用时两个课时,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风格独特的美文,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对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散文有着重要作用。尽管是新课标下的教学,也不能架空文本盲目拓展探究,首先还得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在解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散文的美首先在于意境美、情感美。本文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美文,所以教学设计把感悟作品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作为重点。当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带情”、“引导”是很重要的两环。

  散文的美还在于语言的美,而语言的美与情感的美又是紧密相联的,所以教学设计中把鉴赏语言也作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品味语言来升华感情,领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9

  《拣麦穗》教案3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2.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4.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导语:

  a.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如一幅 “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

  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散文《拣麦穗

  》,一起来走进张洁。

  b.作者简介: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

  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

  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

  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

  的一篇。

  二.字词积累:

  a.       字音:拣麦穗 (suì)  磕(kē)碰  戏谑(xuè) 害臊(sào) 山坳(ào) 蹒跚(pánshān)

  b.       b.词义: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约莫:推测,估计

  。 企望:期盼,盼望。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四个同学一组)

  思考讨论: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2.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

  1.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

  2.“我”:和姑娘们;我:嫁卖灶糖老汉 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梦想破灭;我: 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

  、至美的信念;姑娘们:麻木、顺受.

  3.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四.赏析全文.

  a.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讲解: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

  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

  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

  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b.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天真烂漫,幼稚纯真. 天真无邪

  1.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

  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

  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c.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a.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

  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

  觉。……(第三部分第7段和第9段)

  1、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

  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②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

  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3、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

  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b.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

  里去了。

  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①“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②“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

  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体会感情: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

  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和第三部分,初步体会文中作者

  的感情。请两个朗读较好学生读。

  提问:你们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引导:微带感伤的感情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六.品味语言,品味细节描写:大家已感受到文中弥漫的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下面请大家共同来品味这两部分的

  语言,看看能否有更深刻更细腻的感受?(四人一组交流讨论,然后谈谈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句子)我也找了三

  处,让我们来共同品味。

  1.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

  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

  唉,她能想什么呢!

  学生读,然后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去掉加点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②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2.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

  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

  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学生读,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第一处加点部分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

  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

  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3.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

  哪里去了。

  学生读,思考讨论问题: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

  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

  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

  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

  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4.提问学生:让每个小组谈一谈所找的喜欢句子,谈谈他们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多鼓励,一个成员发言,其

  它成员可以补充。看哪一个小组说得好。

  七.小结: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

  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

  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10

  《拣麦穗》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是不是有很多开心的事情发生呢?     

  生:(齐声)是。

  (台下很多同学都在回忆,有的说小时候喜欢爬树,有的说最喜欢去游乐园玩,有的说小时侯没有作业很开心 …… )

  师:同学们的童年真的过得丰富多彩。但你们肯定没有到过田地里拣麦穗的经历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现代女作家――张洁写的《拣麦穗》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了解张洁吗? 生:她是著名的女作家。

  师:对。她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板书张洁作品)

  师: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那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她这篇描写童年的散文,一同来感受她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师:现在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线索。 (同学阅读课文) 

  师:好,刚才同学们阅读过课文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复述故事。

  一生: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女孩想嫁给一个买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女孩很伤心。 

  师:概括得很好,很精简。但是文中就只有小女孩和老汉吗? 

  生:不是,还有姑娘们和二姨。

  师:那有没同学要再补充故事的? 

  一女生:故事是开头写了一群姑娘们在拣麦穗,再讲小女孩也拣麦穗。因为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姑娘很伤心,在柿子树下哭。

  师:好。补充得很好。那么大家再想一下,姑娘们和故事的情节有什么关系呢?

  师: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文中一开始就写到了姑娘们干什么了? 

  生:拣麦穗。  

  师:拣麦穗干什么呀?

  生:把麦穗卖了就可以备嫁妆。 

  师:哦,原来拣麦穗就是为了备嫁妆。那么小女孩拣麦穗也是为了备嫁妆了? 

  师:那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了,文章开始就写到姑娘们拣麦穗就是为了引出小姑娘的故事。那接下来我们都来当一回导演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好吗?     生:好(很兴奋,注意力都集中起来)。 

  师:拍电影我们首先要安排好故事的场景、人物、和人物的动作表情。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那现在我们分四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一个场景。 

  第一组同学 

  生1:首先第一个场景是姑娘们在拣麦穗。

  生2:地点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田地。 

  生3:姑娘们弯着腰在田地里拣麦穗。 

  师:哦,那姑娘们拣麦穗是什么表情呢? 

  生:开心的、兴奋的、伤心的(学生的回答不同) 

  师:这样说来她们的表情都是比较复杂的。其实她们拣麦穗的时候是一边拣一边想事情的。课文中一连用了好几个“想”。那她“想”什么呢?     生:想嫁人。(笑声) 

  师:没错,她们是想拣麦穗卖钱备嫁妆。那么她们对结婚应该是充满了幻想。结婚时应该是很开心的吧? 

  生1:不是。 

  2:因为她们嫁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人。

  生3:她们出嫁时很伤心。 

  师:那她们怎样做?是起来反抗吗

  生:不是。她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 

  师: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学生台下讨论) 

  生1:她们很惨。 生2:她们为什么不反抗? 

  师:很好,有同学问她们为什么不反抗。有没有同学可以回答的? 

  生1:是封建思想束缚。 生2:性格懦弱。 生3:她喜欢的人不喜欢她。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创意。其实她们所处的农村思想应该比较保守,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她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从她们的“依依顺顺”又可以看出她们的性格还是比较柔顺。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个场面比较悲伤。我们在处理剧情的时候,可以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它表现出来。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吗? 

  生:一种电影的表现手法。 

  师:当我们在描述一个主题时,我们可以将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以产生暗喻的作用,这就是蒙太奇。我们通过蒙太奇就可以表现出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态了。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安排第二个场景。请第二组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他们拍的电影。

  第二组同学

  生1:第二个场景是小女孩和二姨的对话。 

  生2:刚开始先给这个小女孩先来个特写镜头。

  生2:(继续)这个小女孩很天真、很可爱。 她一边拣麦穗,一边追赶着蚂蚱和蝴蝶。 

  师:很好。这同学懂得利用拍电影常用的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女孩的形象。那接下来呢?

  生3:可以看到是一群农村妇女在田地里劳作。 她们看到小女孩也拣麦穗就跟她开玩笑。 

  生4:二姨“贼眉贼眼”问小女孩为什么拣麦穗,她说要备嫁妆。然后二姨又问她要嫁给谁。

  师:为什么二姨的表情是“贼眉贼眼”的?这可以看出这包含作者什么感情?生1:厌恶。  

  生2:二姨喜欢开玩笑,所以小女孩不喜欢她。师:那小女孩怎么回答二姨的话呢?

  生:卖灶糖的老汉。因为他有糖吃。(笑声) 师:那接下来由第三组同学跟我们描述第三个场景了。

  生1:第三个场景出现了卖灶糖的老汉。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绘他的? 

  生1:“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尽显旧时遗风的齐颈白发,便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师:课文这样描绘有什么特点呢? 生1:很形象、生动。 生2:很传神,把人物写活了。 

  生3:栩栩如生。她描写老汉的皱纹,不是单纯的描写它多,而是很形象的描绘出它在脸上的分布。写他的白发,是写到它的“齐颈”,“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 ,“忽闪着”。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贴切,而且越来越深入。作者的文笔是很细致、形象、生动。正是通过这么细腻的描绘,我们对老汉的外表就很熟悉了。拍电影时,我们就可以将一个这样的老汉搬上屏幕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小女孩和老汉的对话了。他们讲了写什么呢?

  生2:做媳妇的事。

  师:你们觉得老汉真想小姑娘当他媳妇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老汉还是很疼小女孩。每次见她都带小礼物给她呢?

  生:因为老汉没有亲人。 

  师:对,老汉是一个孤苦伶仃的人,那他对小女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1:像对小孙女的爱。

  生2:他对小女孩的爱很纯朴、真挚,不求回报。 

  师:那小女孩对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依恋他。像对亲爷爷一样敬爱他。 

  师:小女孩对老汉很依恋。那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生:她很关心他,每次他回去小女孩都回送他。并一直望着他的背影直到他消失。小女孩还很担心有一天,他会早自己而离开这个世界。 

  师:那结局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设计最后一个场景。第四组的同学准备好了吗?

  第四组同学

  生1:首先画面出现了冬日雪地里的小女孩和一棵柿子树。 

  师:为什么呢?通过课文我们知道老汉最终是离开了。最后情节不是应该出现一个办丧事的镜头吗? 

  师:大家想想,如果单纯是一个大家去奔丧、哭丧的镜头的话,这个故事是否太过悲伤了?而在场面的最后是出现了冬日雪地里的女孩子和一棵只结了一个火柿子的树,那场面是否没那么悲伤了? 

  生:是。女孩哭着望着那个火柿子,但眼神充满着希望。 

  师:我们应该怎样来拍摄这个镜头呢? (学生讨论很激烈) 生1:我们可以给女孩的脸一个大特写。 

  生2:我们可以拍女孩子注视着树上那个“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的火红柿子。 

  生3:我们还可以逐渐的拉近镜头,专门拍摄女孩的眼睛。 师:为什么要拍她的眼睛呢? 

  生:她的眼睛很明亮,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女孩的瞳孔,看到了那个火红的柿子。 这样结局就不会太悲惨。而且还可以带给我们希望。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精彩,很有创意。看来我们的同学以后都可以当导演拍电影了。大家看,这样的的结尾就和文章想表达的感情吻合。而且这样拍还可以给观众一种余韵未了的感觉,我们的情感也一直持续着,跟小女孩一起回味这种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师:今天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都当了一回导演,大家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回去再仔细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二道题。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课文,细细品位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11

  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   黄榆   (高中)          

  一.            教学目的:  

  1.   把握文章人物的个性、语言。

  2.   了解故事线索,学习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手法。

  3.   学习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纯朴人性之美。

  二.            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三.            课时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师: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是不是有很多开心的事情发生呢?

  生:(齐声)是。

  (台下很多同学都在回忆,有的说小时候喜欢爬树,有的说最喜欢去游乐园玩,有的说小时侯没有作业 很开心 …… )

  师:同学们的童年真的过得丰富多彩。但你们肯定没有到过田地里拣麦穗的经历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现代女作家――张洁写的《拣麦穗》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了解张洁吗?

  生:她是著名的女作家。

  师:对。她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板书张洁作品)

  师: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那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她这篇描写童年的散文,一同来感受她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师:现在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线索。 (同学阅读课文)

  师:好,刚才同学们阅读过课文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复述故事。

  (老师点名请一位同学)

  一生: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女孩想嫁给一个买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女孩很伤心。

  师:概括得很好,很精简。但是文中就只有小女孩和老汉吗?

  生:不是,还有姑娘们和二姨。

  师:那有没同学要再补充故事的?

  (一女生举手)

  师:好,那请这位同学再复述故事吧。

  一女生:故事是开头写了一群姑娘们在拣麦穗,再讲小女孩也拣麦穗。因为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姑娘很伤心,在柿子树下哭。

  师:好。补充得很好。那么大家再想一下,姑娘们和故事的情节有什么关系呢?

  生:(思考)

  师: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文中一开始就写到了姑娘们干什么了?

  生:拣麦穗。

  师:拣麦穗干什么呀?

  生:把麦穗卖了就可以备嫁妆。

  师:哦,原来拣麦穗就是为了备嫁妆。那么小女孩拣麦穗也是为了备嫁妆了?

  师:那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了,文章开始就写到姑娘们拣麦穗就是为了引出小姑娘的故事。那接下来我们都来当一回导演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好吗?

  生:好(很兴奋,注意力都集中起来)。

  师:拍电影我们首先要安排好故事的场景、人物、和人物的动作表情。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那现在我们分四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一个场景。

  第一组同学

  生1:首先第一个场景是姑娘们在拣麦穗。

  生2:地点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田地。

  生3:姑娘们弯着腰在田地里拣麦穗。

  师:哦,那姑娘们拣麦穗是什么表情呢?

  生:开心的、兴奋的、伤心的(学生的回答不同)

  师:这样说来她们的表情都是比较复杂的。其实她们拣麦穗的时候是一边拣一边想事情的。课文中一连用了好几个“想”。那她“想”什么呢?

  生:想嫁人。(笑声)

  师:没错,她们是想拣麦穗卖钱备嫁妆。那么她们对结婚应该是充满了幻想。结婚时应该是很开心的吧?

  生1:不是。

  生2:因为她们嫁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人。

  生3:她们出嫁时很伤心。

  师:那她们怎样做?是起来反抗吗?

  生:不是。她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

  师: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学生台下讨论)

  生1:她们很惨。

  生2:她们为什么不反抗?

  师:很好,有同学问她们为什么不反抗。有没有同学可以回答的?

  生1:是封建思想束缚。

  生2:性格懦弱。

  生3:她喜欢的人不喜欢她。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创意。其实她们所处的农村思想应该比较保守,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她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从她们的“依依顺顺”又可以看出她们的性格还是比较柔顺。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个场面比较悲伤。我们在处理剧情的时候,可以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它表现出来。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吗?

  生:一种电影的表现手法。

  师:当我们在描述一个主题时,我们可以将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以产生暗喻的作用,这就是蒙太奇。我们通过蒙太奇就可以表现出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态了。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安排第二个场景。请第二组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他们拍的电影。

  (学生很兴奋)

  第二组同学

  生1:第二个场景是小女孩和二姨的对话。

  生2:刚开始先给这个小女孩先来个特写镜头。

  (学生议论“特写镜头”)

  生2:(继续)这个小女孩很天真、很可爱。 她一边拣麦穗,一边追赶着蚂蚱和蝴蝶。

  师:很好。这同学懂得利用拍电影常用的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女孩的形象。那接下来呢?

  生3:可以看到是一群农村妇女在田地里劳作。 她们看到小女孩也拣麦穗就跟她开玩笑。

  生4:二姨“贼眉贼眼”问小女孩为什么拣麦穗,她说要备嫁妆。然后二姨又问她要嫁给谁。

  师:为什么二姨的表情是“贼眉贼眼”的?这可以看出这包含作者什么感情?

  生1:厌恶。  

  生2:二姨喜欢开玩笑,所以小女孩不喜欢她。

  师:那小女孩怎么回答二姨的话呢?

  生:卖灶糖的老汉。因为他有糖吃。(笑声)

  师:那接下来由第三组同学跟我们描述第三个场景了。

  生1:第三个场景出现了卖灶糖的老汉。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绘他的?

  生1:“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尽显旧时遗风的齐颈白发,便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师:课文这样描绘有什么特点呢?

  生1:很形象、生动。

  生2:很传神,把人物写活了。

  生3:栩栩如生。她描写老汉的皱纹,不是单纯的描写它多,而是很形象的描绘出它在脸上的分布。写他的白发,是写到它的“齐颈”,“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 ,“忽闪着”。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贴切,而且越来越深入。作者的文笔是很细致、形象、生动。正是通过这么细腻的描绘,我们对老汉的外表就很熟悉了。拍电影时,我们就可以将一个这样的老汉搬上屏幕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小女孩和老汉的对话了。他们讲了写什么呢?

  生2:做媳妇的事。

  师:你们觉得老汉真想小姑娘当他媳妇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老汉还是很疼小女孩。每次见她都带小礼物给她呢?

  生:因为老汉没有亲人。

  师:对,老汉是一个孤苦伶仃的人,那他对小女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1:像对小孙女的爱。

  生2:他对小女孩的爱很纯朴、真挚,不求回报。

  师:那小女孩对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依恋他。像对亲爷爷一样敬爱他。

  师:小女孩对老汉很依恋。那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生:她很关心他,每次他回去小女孩都回送他。并一直望着他的背影直到他消失。小女孩还很担心有一天,他会早自己而离开这个世界。

  师:那结局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设计最后一个场景。第四组的同学准备好了吗?

  第四组同学

  生1:首先画面出现了冬日雪地里的小女孩和一棵柿子树。

  师:为什么呢?通过课文我们知道老汉最终是离开了。最后情节不是应该出现一个办丧事的镜头吗?

  生:(思考)

  师:大家想想,如果单纯是一个大家去奔丧、哭丧的镜头的话,这个故事是否太过悲伤了?而在场面的最后是出现了冬日雪地里的女孩子和一棵只结了一个火柿子的树,那场面是否没那么悲伤了?

  生:是。女孩哭着望着那个火柿子,但眼神充满着希望。

  师:我们应该怎样来拍摄这个镜头呢? (学生讨论很激烈)

  生1:我们可以给女孩的脸一个大特写。

  生2:我们可以拍女孩子注视着树上那个“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的火红柿子。

  生3:我们还可以逐渐的拉近镜头,专门拍摄女孩的眼睛。

  师:为什么要拍她的眼睛呢?

  生:她的眼睛很明亮,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女孩的瞳孔,看到了那个火红的柿子。 这样结局就不会太悲惨。而且还可以带给我们希望。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精彩,很有创意。看来我们的同学以后都可以当导演拍电影了。大家看,这样的的结尾就和文章想表达的感情吻合。而且这样拍还可以给观众一种余韵未了的感觉,我们的情感也一直持续着,跟小女孩一起回味这种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师:今天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都当了一回导演,大家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回去再仔细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二道题。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课文,细细品位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教学后记:这一节课,以拍电影的形式来分析课文,学生的兴趣比较浓,能较积极融入课文中来,快速的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还能抓住文中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师生的配合都很有默契,老师的主导地位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能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另一方面,也注重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着力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合作拍电影的形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既能让学生更深入把握课文,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挥了学生个人的创造力。而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性格的剖析,使到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纯朴的人性美和世间诚挚的真情,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是一次新的尝试,能体现新课标“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当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不是很成熟,有待研究、改进。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12

  《拣麦穗》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     黄榆   (高中)          

  一.            教学目的:  

  1.   把握文章人物的个性、语言。

  2.   了解故事线索,学习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手法。

  3.   学习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纯朴人性之美。

  二.            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三.            课时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师: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是不是有很多开心的事情发生呢?

  生:(齐声)是。

  (台下很多同学都在回忆,有的说小时候喜欢爬树,有的说最喜欢去游乐园玩,有的说小时侯没有作业 很开心 …… )

  师:同学们的童年真的过得丰富多彩。但你们肯定没有到过田地里拣麦穗的经历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现代女作家――张洁写的《拣麦穗》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了解张洁吗?

  生:她是著名的女作家。

  师:对。她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板书张洁作品)

  师: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那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她这篇描写童年的散文,一同来感受她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师:现在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线索。 (同学阅读课文)

  师:好,刚才同学们阅读过课文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复述故事。

  (老师点名请一位同学)

  一生: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女孩想嫁给一个买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女孩很伤心。

  师:概括得很好,很精简。但是文中就只有小女孩和老汉吗?

  生:不是,还有姑娘们和二姨。

  师:那有没同学要再补充故事的?

  (一女生举手)

  师:好,那请这位同学再复述故事吧。

  一女生:故事是开头写了一群姑娘们在拣麦穗,再讲小女孩也拣麦穗。因为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姑娘很伤心,在柿子树下哭。

  师:好。补充得很好。那么大家再想一下,姑娘们和故事的情节有什么关系呢?

  生:(思考)

  师: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文中一开始就写到了姑娘们干什么了?

  生:拣麦穗。

  师:拣麦穗干什么呀?

  生:把麦穗卖了就可以备嫁妆。

  师:哦,原来拣麦穗就是为了备嫁妆。那么小女孩拣麦穗也是为了备嫁妆了?

  师:那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了,文章开始就写到姑娘们拣麦穗就是为了引出小姑娘的故事。那接下来我们都来当一回导演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好吗?

  生:好(很兴奋,注意力都集中起来)。

  师:拍电影我们首先要安排好故事的场景、人物、和人物的动作表情。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那现在我们分四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一个场景。

  第一组同学

  生1:首先第一个场景是姑娘们在拣麦穗。

  生2:地点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田地。

  生3:姑娘们弯着腰在田地里拣麦穗。

  师:哦,那姑娘们拣麦穗是什么表情呢?

  生:开心的、兴奋的、伤心的(学生的回答不同)

  师:这样说来她们的表情都是比较复杂的。其实她们拣麦穗的时候是一边拣一边想事情的。课文中一连用了好几个“想”。那她“想”什么呢?

  生:想嫁人。(笑声)

  师:没错,她们是想拣麦穗卖钱备嫁妆。那么她们对结婚应该是充满了幻想。结婚时应该是很开心的吧?

  生1:不是。

  生2:因为她们嫁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人。

  生3:她们出嫁时很伤心。

  师:那她们怎样做?是起来反抗吗?

  生:不是。她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

  师: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学生台下讨论)

  生1:她们很惨。

  生2:她们为什么不反抗?

  师:很好,有同学问她们为什么不反抗。有没有同学可以回答的?

  生1:是封建思想束缚。

  生2:性格懦弱。

  生3:她喜欢的人不喜欢她。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创意。其实她们所处的农村思想应该比较保守,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她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从她们的“依依顺顺”又可以看出她们的性格还是比较柔顺。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个场面比较悲伤。我们在处理剧情的时候,可以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它表现出来。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吗?

  生:一种电影的表现手法。

  师:当我们在描述一个主题时,我们可以将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以产生暗喻的作用,这就是蒙太奇。我们通过蒙太奇就可以表现出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态了。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安排第二个场景。请第二组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他们拍的电影。

  (学生很兴奋)

  第二组同学

  生1:第二个场景是小女孩和二姨的对话。

  生2:刚开始先给这个小女孩先来个特写镜头。

  (学生议论“特写镜头”)

  生2:(继续)这个小女孩很天真、很可爱。 她一边拣麦穗,一边追赶着蚂蚱和蝴蝶。

  师:很好。这同学懂得利用拍电影常用的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女孩的形象。那接下来呢?

  生3:可以看到是一群农村妇女在田地里劳作。 她们看到小女孩也拣麦穗就跟她开玩笑。

  生4:二姨“贼眉贼眼”问小女孩为什么拣麦穗,她说要备嫁妆。然后二姨又问她要嫁给谁。

  师:为什么二姨的表情是“贼眉贼眼”的?这可以看出这包含作者什么感情?

  生1:厌恶。  

  生2:二姨喜欢开玩笑,所以小女孩不喜欢她。

  师:那小女孩怎么回答二姨的话呢?

  生:卖灶糖的老汉。因为他有糖吃。(笑声)

  师:那接下来由第三组同学跟我们描述第三个场景了。

  生1:第三个场景出现了卖灶糖的老汉。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绘他的?

  生1:“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尽显旧时遗风的齐颈白发,便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师:课文这样描绘有什么特点呢?

  生1:很形象、生动。

  生2:很传神,把人物写活了。

  生3:栩栩如生。她描写老汉的皱纹,不是单纯的描写它多,而是很形象的描绘出它在脸上的分布。写他的白发,是写到它的“齐颈”,“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 ,“忽闪着”。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贴切,而且越来越深入。作者的文笔是很细致、形象、生动。正是通过这么细腻的描绘,我们对老汉的外表就很熟悉了。拍电影时,我们就可以将一个这样的老汉搬上屏幕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小女孩和老汉的对话了。他们讲了写什么呢?

  生2:做媳妇的事。

  师:你们觉得老汉真想小姑娘当他媳妇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老汉还是很疼小女孩。每次见她都带小礼物给她呢?

  生:因为老汉没有亲人。

  师:对,老汉是一个孤苦伶仃的人,那他对小女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1:像对小孙女的爱。

  生2:他对小女孩的爱很纯朴、真挚,不求回报。

  师:那小女孩对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依恋他。像对亲爷爷一样敬爱他。

  师:小女孩对老汉很依恋。那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生:她很关心他,每次他回去小女孩都回送他。并一直望着他的背影直到他消失。小女孩还很担心有一天,他会早自己而离开这个世界。

  师:那结局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设计最后一个场景。第四组的同学准备好了吗?

  第四组同学

  生1:首先画面出现了冬日雪地里的小女孩和一棵柿子树。

  师:为什么呢?通过课文我们知道老汉最终是离开了。最后情节不是应该出现一个办丧事的镜头吗?

  生:(思考)

  师:大家想想,如果单纯是一个大家去奔丧、哭丧的镜头的话,这个故事是否太过悲伤了?而在场面的最后是出现了冬日雪地里的女孩子和一棵只结了一个火柿子的树,那场面是否没那么悲伤了?

  生:是。女孩哭着望着那个火柿子,但眼神充满着希望。

  师:我们应该怎样来拍摄这个镜头呢? (学生讨论很激烈)

  生1:我们可以给女孩的脸一个大特写。

  生2:我们可以拍女孩子注视着树上那个“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的火红柿子。

  生3:我们还可以逐渐的拉近镜头,专门拍摄女孩的眼睛。

  师:为什么要拍她的眼睛呢?

  生:她的眼睛很明亮,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女孩的瞳孔,看到了那个火红的柿子。 这样结局就不会太悲惨。而且还可以带给我们希望。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精彩,很有创意。看来我们的同学以后都可以当导演拍电影了。大家看,这样的的结尾就和文章想表达的感情吻合。而且这样拍还可以给观众一种余韵未了的感觉,我们的情感也一直持续着,跟小女孩一起回味这种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师:今天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都当了一回导演,大家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回去再仔细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二道题。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课文,细细品位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教学后记:这一节课,以拍电影的形式来分析课文,学生的兴趣比较浓,能较积极融入课文中来,快速的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还能抓住文中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师生的配合都很有默契,老师的主导地位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能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另一方面,也注重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着力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合作拍电影的形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既能让学生更深入把握课文,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挥了学生个人的创造力。而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性格的剖析,使到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纯朴的人性美和世间诚挚的真情,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是一次新的尝试,能体现新课标“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当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不是很成熟,有待研究、改进。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13

  一、教学目标

  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

  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2.在体会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精妙动人的语言

  3.赏析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

  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

  (2)长文短教,化繁为简,重点落实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

  2.预习安排

  (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完成预习作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习作业:

  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3.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拣麦穗

  2.文章写了哪些人拣麦穗?

  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

  (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

  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

  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

  时间(环境):“月残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边” ――从早到晚(辛勤)

  动作:“挎”“拣”(拼命)

  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

  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

  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板书:

  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

  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

  “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

  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

  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

  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

  (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

  “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

  卖灶糖的老汉:

  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

  (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

  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

  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

  ――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

  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

  板书(接上):

  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

  (学生讨论,阐述理由)

  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

  思考相关问题:

  (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

  (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

  烟荷包:

  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小火柿子:

  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板书(接上):

  大雁……――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四)对话作者:知人论世,延伸阅读

  1.点击链接――张洁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的心理……”她的作品“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

  2.小结

  “我手写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们的心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板书)

  五、布置作业

  1.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成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课外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附:板书设计

  姑娘: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的梦――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爱,是不能忘记的”)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14

  苦难岁月中的寻梦者――《拣麦穗》人物形象初探

  成都市大弯中学 白美万 610300

  《拣麦穗》以饱蘸深情的笔触,通过描写几十年前拣麦穗的往事,为我们刻画了一群苦难岁月中的寻梦者,他们充满艰辛和曲折的寻梦之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一、农村姑娘――梦想的幻灭者。

  正值豆蔻年华的农家姑娘,尽管历经生活的磨难,尝尽了人世的艰辛,但他们心仍然有着瑰丽的梦想,那就是渴望甜蜜的爱情、向往美满的婚姻。他们的这份憧憬难以向人言说,于是他们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开始描绘着未来的幸福生活。整整一个收麦季节,他们起早贪黑,拾掇散落在田间地头的麦穗,换来零零散散的钱币,买回喜爱花布、花线,悄悄为自己置办嫁妆。为着心中那甜美的梦想,不管再苦再累,他们也甘之如饴。可是,老天并未因此而给他们半点的眷顾,残酷的现实把他们心中这点小小的愿望击得粉碎。最后,他们不得不嫁给素不相识的男人,在那样的年月里,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美梦,因为沉重的生活早已把人们的心变得麻木冷漠,就是姑娘们自己也被严峻的现实磨去了棱角,他们顺从于长辈的意志,屈服于不公的命运。由于长期身处严酷的环境,羸弱的他们根本无法也无力同这不公的命运进行抗争,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中美梦的成为海市蜃楼,任由爱情之花在心中渐渐枯萎。对于美梦的破灭,他们甚至也不会过分的伤心,这是多么让人心酸和无奈的事啊。。

  二、“我”――执著的寻梦者。

  “我”是一个天真纯朴的小女孩,拣麦穗在“我”的眼中不过是一件好玩的事,它对“我”的吸引力远不如蝴蝶和蚂蚱,年幼的“我”并不理解其中的深意,“我”所说的嫁人之类的话,也不过是鹦鹉学舌而已。在“我”心中,灶糖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词,童稚的“我”之所以愿嫁卖糖老汉,不过是源于对灶糖的渴求。甘甜的灶糖,既勾起了一个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我”的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我”找来碎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卖糖老汉缝了一个烟荷包,这表现了一个小女孩的纯真情怀,同时寄托着“我”对梦想的追求。

  长大后,“我”虽为幼时的话语害臊,可“我”对卖糖老汉的感情却更加真挚、深沉,“我”的心中,卖糖老汉已是“我”所喜爱、依恋的长辈和亲人,这不是因为他经常带小礼物给“我”,而是他真心疼爱“我”这个馋嘴的小女孩,他宽厚无私的关爱,让“我”这个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姑娘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于是,“我”站在村口等候他、迎接他,还为他的健康担心,这些内容既是对他疼爱“我”的回报,也更体现了“我”对这份人与人之淳朴真诚的爱的执著追求。后来得知老汉去世的消息,“我”哭得非常伤心,这是为着一份真挚感情的失去而伤心。以至多年后,“我”都还在寻找那个猪肚一样的烟荷包,说明“我”还在寻梦,还在追求和呼唤那份纯真的情谊。

  三、卖糖老汉――孤苦的漂泊者。

  文中的卖糖老汉,是一位居无定所、慈祥和善、勤劳乐观的老汉。一个舒适的家,一份温馨的亲情,对他来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无情的生活在他身上烙上深深的印迹,却无法改变他那颗淳朴善良的心。虽然他并不将一个孩子的烂熳之语当真,但他仍一如既往地疼爱“我”,这种宽厚而又不带任何企望的关爱,让人体会到他胸怀的博大与宽广。这位孤苦无依的老人,从“我”喜爱和依恋中,从“我”的担心和牵挂中,也体验到亲情的温馨,让他向着心中的梦想迈近了一步,这是他漂泊人生中的宝贵财富。那一件件小礼物,表现了老人对这份真挚情谊的珍视。由于生活的重压,老汉离开了人世,结束了他漂泊不定的一生,我们相信,当他知道他曾经疼爱的小姑娘常常想念他时,他一定会含笑于九泉的。在那里,不知他是否已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此文发表于《语文周报》

《拣麦穗》同步练习 篇15

  《拣麦穗》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写作技巧的深层含义,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教学思路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三、教学步骤

  (一)熟悉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张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我们早在初中的《挖荠菜》中已经认识那个在贫困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从不放弃的倔强的小女孩。

  张洁以“人性”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二)整体感悟

  1、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想起些什么?

  提示: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幅画,其他诗其他文章。

  2、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这篇叙事散文,以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女孩的失落的梦,同时向人们展现了一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

  3、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一个小女孩对一个老汉的依恋之情。

  (三)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节

  提问: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农村拣麦穗这一节?

  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的方式,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提示:(1)写景的句子描写了自然环境。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2)写了社会环境:农村的风俗习惯――拣麦穗,攒钱,备嫁妆。描绘了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文中多次出现“幻想”一词。交待了姑娘们最后的结局――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

  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第一小节的作用:

  ①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做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

  ②为下文作铺垫和映衬。

  2、赏析第二节

  提问:怎么理解“我”的梦想――要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1)从“我”动作、神态、语言、心理中体会“我”的年龄、性格特点。

  ――不懂事、贪玩、天真无邪、很可爱、但又孩子气。

  (2)从外貌、语言、动作来分析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年纪大,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子很亲切,说话符号儿童的心理。

  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的眼中,他应该是不错的人 。

  (3)分析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要如此疼爱“我”?为什么“我”回越来越依恋他?

  卖灶糖的老汉听说“我”长大后要嫁给他之后,虽然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这个孤苦老汉,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因为卖灶糖的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 “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他的爱带着无私的性质,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

  3、赏析第三节

  提问:怎么理解“我与老汉之间的感情?

  (1)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地方,

  (2)怎么理解“这时,我真的担心了……难道之前我不是真的担心吗?

  (3)“烟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4)“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答案略)

  (四)小结

  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内容上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

  《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农村姑娘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拣麦穗》同步练习(通用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