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精选12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篇1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是反映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大地震中真实事件的一篇新课文。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质朴的语言,记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高尚师德。
对于这样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让学生知道“谭老师舍身护生”的英雄行径,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赞颂之情。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如果仅此而已,不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个内容和思想的话,那么我以为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特殊意义了。课堂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片段一
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生:(自读)
师:这是一处描写地震发生时的灾难场景,你觉得作者有必要将它穿插于“谭老师舍身护生”事情记叙当中吗?
生:(面带疑惑)
师:那么我们将这一段省去,再读读前后内容。
指名读课文相关内容。
师:感觉怎么样?
生:地震没那么可怕了!
生:感觉不到地震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感觉不到人们逃生时间的紧迫。
生:好像体验不到地震发生时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
师:其实这就是缺少了环境、场景描写的烘托作用,体现不出当时情形的十万火急,也难衬托出谭老师在危急关头一心为学生着想的无私大爱了。
完整朗读,感受体会。
反思:“学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感悟,只有在不断的朗读比较中才能获得。作为一篇语文课文而言,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文本,体会情感,还应让学生领悟到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做到习有所获。环境场景烘托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借助具体描写地震灾害发生时地动山摇、房屋坍塌的情境,烘托出当时情形的万分危急及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可敬。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时,为他们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平台,通过品重点句段、朗读辨析等形式,帮助学生感悟写法。与此同时,学生也在这品、读、悟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人物的形象感知,为对文本的情感体验铺下坚实的基垫。
片段二
师: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生: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从这句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画一画,写一写。
生自由品读,写批注,交流。
生:“立即”说明速度很快,也可看出这是谭老师的一种本能反应,当机立断,作为一名老师他将孩子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
生:“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边说边摆出“双手撑”的姿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开一把保护伞,使躲在桌下的学生们能逃过一劫。
生:“护”,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令人崇敬!
……
反思:语文训练提倡“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就是要从关键词句处反复阅读、揣摩玩味,感悟文本内涵。本片段中,引导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等方式深化阅读体验,抓住重点句中的“立即”、“双手撑”、“护”等字词赏析推敲,感知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到文本蕴含的情感:谭老师舍身护生的行为令人崇敬。真正实现以写助读,即古人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片段三
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老师的话语。
师:从这三位人物的话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四个学生获救了,可谭老师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谭老师张开双臂,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在场的救援人员永记心头。这一姿势,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生:我仿佛亲身感受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山崩地裂、家毁人亡;仿佛亲眼目睹了谭老师舍身救人的英勇情形。
生:谭老师在危险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忠于职守,履行了做人之道,做师之道。
……
生同桌前后自由分角色扮演朗读。
师:从这三位人物的话语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用一个词概括当时人物的内心感受。
生:震撼、感动、敬佩。
生:沉痛、感恩、崇敬。
生:震惊、感谢、敬重。
……
朗读训练,深化情感。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倾听,乐于交流,善于朗读,在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中深化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围绕三位不同人物代表的话语进行阅读品析、朗读体验,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逐渐变得丰满而鲜活。在反复朗读品味的同时,孩子们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对谭老师的英雄行径、高尚师德的崇敬赞许之情油然而生。此时,学生有情而发,朗读得深情并茂亦能水到渠成。
片段四
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想怎样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谭老师呢?
(出示小练笔):谭老师,我想对您说:
生:谭老师,您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最后姿势,永远镌刻在世人的心中;您那舍己为生的伟大精神,永远铭记在世人的心中。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谭老师,您的死比泰山还重!
您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诠释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
生:谭老师,您在死亡面前,恪尽职守,誓死护卫学生,您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我们以您为榜样,我们敬佩您!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人虽死,精神永存,千秋万载!谭老师,您一心为学生的高尚师德将代代相传!
……
师:那此时此刻,谭老师在你的眼里,还仅仅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吗?他是一位——
生:英雄!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大声呼喊出这位英雄的名字——
生:谭千秋!
师:牢记他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生命中的——
生:最后的姿势!
反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会被点燃激活。鉴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感悟,在课堂结尾部分引领学生迁移模仿文本言语直抒胸臆,既是渗透语文教学中说写的训练,更是对文本情感体验的升华,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情发于言,使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珠联璧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言”这个工具为载体的。在教学实践中,应“寓教于文”,充分利用语文课程内容自身所蕴涵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因素,就是要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提点悟情,拾级而上。铺设基垫,初步体验,渐进深化,情感升华,课堂教学始终扎根语言训练点,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架设阶梯。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进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以关键词句处为切入点,深究细探,揣摩推敲,这样学生才会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深入人物,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循序渐进,逐步推向深层,最终达成语言训练与体验情感有机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篇2
《最后的姿势》一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秋千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忠于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在教学这一课文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在读书指导环节中,利用新闻、图片、视频等手段分设情境。从具体的环境中感受语言文字,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想像景象。然后紧扣课题读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读了课文,我们的脑海里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自由朗读课文。
在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大意。其中重要的生词,如“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用“组块”的方式呈现。也就是先让学生结合语境说说它们的意思,再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的归纳探寻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抓住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几处描写环境及场景的句子,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定。
在精读感悟部分,不能作烦琐分析,更不要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灾难的惨烈,体会灾民的悲与痛不是本课教学的感情目标,不能误入歧路。重在深入品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震后人们的话语,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把“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作为中心问题,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找到感触最深的画面、情节,从而领悟人物精神。
精读教学要把重点放在2——10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空阴沉沉的。”这一环境描写,既是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作者此处这一笔,在写作上是具有明确目的的。
第三自然段截取了谭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谭老师给学生讲述“人生的价值”的那段话,是他的“言传”,既是他对学生进行了的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写他“身教”——在危难之际作出的抉择埋下了伏笔。谭老师的抉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贯的。这与他的人生追求、对学生的殷切期盼密切相关在。这里的省略号用法要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感受。
学习4——7自然段,可让学生先画出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词语,再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第4自然段要抓住五个感叹号,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感受他的临危不惧和以学生为重。第6自然段是“拉”、“撑”、“护”的准确运用,表现出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这四个自然段,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并通过急促的语调,感受当时情况的万分危急。
第8、9、10自然段是引用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话从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渗透认识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篇3
陈俊学校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上册)年 级六主备人陈 俊复备人 单 元二课 题6.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准备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通用设计设计意图复备修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2)第二段:环境烘托(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作业: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3.《补充习题》作业 。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3)交流:左边(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2.课后3(教参56页)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作业设计: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回忆地震中相关感人故事导入 锻炼语言概括能力 初步体会写作方法 体会谭老师的人物品质特点 自主阅读感悟 语言 教后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细节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2、揭题。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质疑。
师:走进四川,走近汶川。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带着疑问,品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
1、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找出文中的相关内容。
2、指明说。
3、反复品读。
4、师小结:
5、人们是如何赞颂谭千秋老师的?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小结。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的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高尚的师德教义、伟大的血肉之躯,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顽强的斗争精神,人性的光辉,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小练习。
谭老师,您是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
1、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师事迹
“折翅雄鹰”双“翼”护佑两学生的汶川县映秀中心小学教师――张米亚
用身体为孩子挡住水泥板的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教师――翟万容
舍身救出十余名学生的什邡市师古镇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
2、给灾区的同学写封信。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篇5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介绍人物高尚品质的。《最后的姿势》讲的是在20__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岁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护住四名同学的英勇事迹。“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热爱学生,忠于职守的不朽精神应当长存在我们心中。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面向学生,我确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作者使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表现人物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习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谭老师在大难来临时,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师德灵魂。
教学重点:学习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的意思。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这篇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用自主学习法和继续指导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学习方法:“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继续指导自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读书批注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认真读课文,思考: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圈画出能表现谭老师特点的词、句,并在旁边批注。
2、课后练习4:在20__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一)复习导入
1、《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二)精读课文,感受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1、回忆预习作业第1题的内容。
2、小组交流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
3、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
a、 慈父:课文第一自然段
b、 教学能力强: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c、 热爱学生、忠于职守:课文三到十自然段
(1)、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2)、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等。
(3)、地震结束后,救援人员见到的情景。
(4)、获救学生的话,其他老师的话。
4、小结,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课文从几个方面来写谭老师的,重点写了哪一方面,为什么?(结合最后以自然段理解)相机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拓展延伸
1、组内交流预习题第2题的内容,要求先说事迹,再说这个事迹带给我们的收获。
2、全班交流。
(四)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忠于职守的英雄事迹。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篇6
6、最后的姿势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指导学习: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朗读:谭老师讲课是绘声绘色的,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讲课是妙语连珠的,指名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上课还是充满活力的,全班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哪些地方看出谭老师的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
引导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怎么评价他。快速浏览课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评价谭老师的话。
(二)、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认真地细细默读,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师适时总结评价。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演员,也许做不到热泪盈眶,但我们是细心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感动传达出来。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出示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带着怎么的感情回忆,指导朗读。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再次引读,这就是谭老师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学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交流朗读。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又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引读: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三、总结全文
(一)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来赞颂赞颂他吧!
(二)出示资料:1、看看网友怎么赞颂他的。2、人们还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怀念,无比崇
敬,无比怀念之情,播放音像资料:大爱千秋。3、出示诗歌:《五月的挽歌》
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故事感动了你?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交流。
我们这些同胞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出示:网上下载的捐款名单,快速浏览,感受大爱无疆。
总结:因为有爱,有责任,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让我们时刻记得把爱传递下去。
四、布置作业:
(一)、与老师一起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写或者侧面描写写一个片段,水平高的同学可以用上这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删繁就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习,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生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家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接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空的阴沉沉。”“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你的重读中我感觉到了摇晃的程度越来越强了。”“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这样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接有效。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很多时间。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篇7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其中《最后的姿势》主要讲述的是谭千秋老师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每每读来,热泪盈眶。谭千秋老师那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品质深深感染着每个人。也更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这位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谁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书:爱与责任)
二、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4——7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学生交流: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学生回答时随即指导朗读。
4、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4——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认真做批注。
a
投影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此时的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5、同学们细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能感受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学生边读边圈画)
(板书)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板书)撑:①学生做撑的动作。
②“撑”可以换成“放”、“按”这些词吗?
③要撑住的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④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⑤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板书)护:这是一般的护吗?(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6、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7、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
三、学习第三段,侧面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c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们被震撼了,老师们被震撼了,在场的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8——10小节。
投影呈现三段文字
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设置具体的情境:
1、你就是当时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抓住“死”与“活”,“张开” 与“身下”。
2、被谭老师救出的学生这样回忆到……抓住“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扑”。
3、谭老师的同事满含热泪的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有没有离开?
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三句话吧。
四、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d
投影呈现:“然而……”
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平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这样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2、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和谭老师一样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
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吧!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点名学生读)
师: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投影呈现:——然而,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却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投影呈现)
四、读写结合
1、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诉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2、师朗诵《献给英雄教师谭千秋》。(投影呈现)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谭千秋老师,永远的记住他那充满爱与责任的——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拉、撑、护 爱与责任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上课之前,我先放了一张图片,加上背景音乐,这一情景的再现,音乐氛围的渲染,又把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中,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再次,抓住文中的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如品味词语时让学生结合地震时的地动山摇,学生的生命岌岌可危,来体会谭老师的镇定自若,舍生忘死的壮举。如学生对“撑”理解不够透彻时,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和相近的词语比一比,再结合上下文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揣摩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因势利导,整体感受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又设置了“读写结合”这一环节,以“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看着图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再次感受谭老师的伟大精神。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篇8
【教学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近那位谭千秋老师,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谭老师生命的——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二、紧扣“最后的姿势”感受人物品质。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并划下来。
(生交流、课件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深入理解,感受品质
a: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
(1)指名读。
(2)划一划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里有几个动作。
拉、撑、护(板书)
再读(着重注意动词)
(3)演示理解“撑”
“拉”和“护”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来看看这个“撑”,什么样的姿势叫做“撑”?(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点评)
在演中评,在评中感受谭千秋老师的品质,在感受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4)比较阅读,感受品质(课件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护住了四个学生。
为什么不能省略“用自己的身体”?
(比较体会,感情阅读)
教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一拉一撑一护,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板书:动作),撑起的是(一片生命的天空),护住的是(四个学生的生命),付出的却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5)再让我们来听听谭老师留给我们最后的声音。(课件出示)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句子朗读训练,读出情况的紧急,读出谭老师的镇静。)
(6)谭老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给我们留下了这最后的声音、最后的姿势?
(引导出示环境描写,通过朗读体会环境的危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的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
这四句话的顺序能不能换一换?(不能,情况越来越危急。)
你怎么知道情况越来越危急的?(学生根据理解有感情的朗读。)
(7)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当碎裂的砖块砸下来的时候,(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当水泥板种种的砸下来的瞬间,(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当楼房最终塌陷的瞬间,(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8)教师小结:正是因为谭千秋老师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人们深情的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9)补充阅读,加深人物感受。
其实真实的情况远比我们课文里的要惊险的多,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那个下午发生的那悲壮的一幕。
(出示补充材料,教师配乐朗读介绍。)
正当谭老师指挥同学们往操场跑去时,后面的同学喊了一声:“教室里还有几个同学……”听了这句话,谭老师一惊,马上转身,不顾危险再次从三楼返回四楼。在四楼,他看到教室里还有正吓得大哭的刘红丽等四名同学,便连忙对着他们大声说:“不要哭了!快出来跟着我下楼!”然而就在此时,已经摇了约1分钟的大楼中间突然裂开一条长长的缝,楼体裂成两半,逃生路的路断了,谭老师连忙叫学生躲在课桌下。
由于太惊慌,学生们躲进桌子下面时,竟然将课桌挤翻了。眼见头顶的水泥预制板随着教学楼的震动发出可怕的“嘎嘎”声即将掉在孩子们的头上,谭老师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扶正课桌,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就在此时,楼上的水泥预制板塌了下来了,压在了谭老师身上……
“不要害怕,一定要冷静,要沉住气等待救援。坚持,只要坚持就有生还的希望!”谭老师鼓励着学生们,但是刘红丽他们发现老师的声音越来越弱了。原来,谭老师的手给水泥板压住了,右手臂被一块水泥板砸得血肉模糊。
谭老师的血一滴一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几个学生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刘红丽他们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给他们打气。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更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每隔一段时间,便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又一波大的余震发生了,他们再次惊慌地哭喊起来。他们哭喊了一会儿之后,突然发现了异样——谭老师没有再安慰大家,叫大家镇静……
b、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13日22点12分,当救援人员扒开一层层瓦砾,搬开一块块砖头,抬走一块块水泥板后,终于发现了谭老师,(引读)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现在谭老师的姿势是怎么样的?(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
质疑:刚才是谭老师的姿势是双手“撑在”课桌上,现在成了“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从这“撑在”到“趴在”,你想到了什么?
小练笔:从这“撑在”到“趴在”我想到:____________
(学生练笔,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谭老师的伟大。)
(3)教师误读,体验感悟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用身体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交流理解为什么要用“死死地护着”?
(4)这位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是眼含热泪的说这句话的,这热泪中包含着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你就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你眼含热泪的向身边的人们说:(引读)“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你就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你热泪盈眶的和我们大家说:(引读)“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也让我们——永生难忘!是啊,怎能忘?不敢忘?
(5)地震结束了,四个学生获救了,看着已经逝去的谭老师,想到自己的生命是谭老师用他那51岁的宝贵生命换来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出示、引读)“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好一个——(引说)飞身扑!这飞身一扑,( );这飞身一扑,( );这飞身一扑( )。
让我们和获救的学生一起深情的回忆:(引读)“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6)每当回忆起谭老师,他的同事们总是十分感慨,一位老师这样说:(出示指名读)“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是啊,他把自己生的机会给了学生,用自己的身躯为学生撑起了一片生命的天空。
(7)四十个小时前,他正为疼爱的女儿梳洗打扮,早早地来到学校上班。三十二个小时前,他正为学生们讲课。三十一个小时前,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学生。现在,他已经永远离开了人间……你有什么想对谭老师说的吗?
(小练笔: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8)教师小结,反复赞颂:同学们的一句句话都带着对谭老师的敬佩,带着感动,饱含着深情,姚老师要说的只有八个字: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c、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谭老师从教26年以来,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还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因此他也被同事们誉为“最疼学生的人”。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课件出示,引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理解“最后的姿势”: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就概括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你的心中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谭老师________张开双臂,_________护住学生,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定格为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的话,你觉得这姿势是怎样的姿势?
让我们再次记住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
(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大灾有大爱,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理解课题,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让我们再次来回顾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出示,指名朗读),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以《最后的姿势》为题吗?
(反复点题,加强情感)
2、分组读三次姿势、齐读课题。
以下部分根据时间调控:
3、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灾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回忆那些熟悉的身影。
(播放视频《地震中的英雄老师》,并作简单介绍。)
4、希望同学们永远不要忘了这些可亲可敬的人,课后可以多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你们的同学听,讲给你的朋友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让他们的感动更多的人,让他们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为更多人的前行增加动力和勇气。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篇9
同学们,你们一定都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吧,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谁能用文中的话,概括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谭老师正是用他这最后的姿势拯救了四个年轻的生命,用他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你能选用出示的词语来简单说说谭老师的故事吗?
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谭老师在危难之际的抉择并非偶然,因为在他的人生信念中始终闪现着这样一句话:(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齐读)在地震发生的前一秒,谭老师还在给学生们传授着这句话(齐读)
一、你眼中的谭老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谭老师在平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一位尽责的老师,那么当面对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他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2-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a、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谈谈自己的感受吗?(来不及多想)
刚才你提到这是地震刚来临时,谭老师的表现,那么当时外界的情况如何呢?谁来读一读当时的场面描写?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从这环境描写中能读出什么?(情况危急)从这三个感叹号,我们也能读出情况危急!(齐读)
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的表现,你能读出什么?
(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大爱、临危不惧)
当遇到突然的灾难时,逃难、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当大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本能是呼喊学生逃生。这正是谭老师对教师岗位恪尽职守,对学生无私大爱的体现。这正是谭老师人生信念的体现,(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环境描写此时的作用,便是侧面烘托。
让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内容,女生读环境描写,男生读谭老师的表现。
b、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的感受吗?
(立刻 拉 撑 护)
你怎么就能从这三个普通的动作中看出谭老师身上的精神呢?联系当时的环境说一说!
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从这环境描写中,你读到哪些内容?(情况越来越危急,你能想到哪些描写情况危急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在这种危急情况下的表现(齐读)
再来感受一下他的三个动作,你就能读出谭老师的什么?
(谭老师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才选择放弃逃生,体现出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这就是环境描写的作用:侧面烘托
引读:仅仅几秒钟,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遇难了,他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姿势成了永恒的瞬间!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证明了。齐读“人生的价值”(他是一个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老师)
二、人们口中的谭老师
谭老师就这样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他的师魂却铭刻在每一个人心中,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人们口中的谭老师吧!
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从他的评价中,你感受到谭老师怎样的形象?(誓死保卫学生)
师:是啊,谭老师誓死保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让我们也永生难忘!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这评价中,哪个字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让你感受到谭老师的什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以学生安危为重)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才华横溢、平易近人)
人们的评价让谭老师的形象更丰满了,让我们对谭老师的印象更深刻了。这就是侧面烘托。
三、我心中的谭老师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震撼人心,这个姿势催人泪下,你觉得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我们的耳畔似乎回荡起了谭老师生前的课上留给同学们的最后一句换:(齐读)“人生的价值”
时,在你的心里,人生的价值还是什么?让我们替谭老师说完未说完的话。(人生的价值是恪守尽职,是大爱无私,是舍己为人,是更多得为他人着想)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这一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谭千秋老师,也一辈子记住了谭千秋老师,此时,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谭老师的照片旁吧。
四、拓展总结
在5· 12汶川地震中,涌现了一大批像谭老师一样的英雄人物,谁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英雄事迹。这一位位英雄人物都懂得人生的价值,都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群和谭老师一样可爱可敬的老师们。
这一个又一个最后的姿势,一个又一个最美的姿势,一个又一个最有力量的姿势,向我们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为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人生的价值》。纵然他们再也听不见了,但我依然想送一首诗给我们最可爱的老师们,让我们默默祝愿他们在天堂里一切都好!
大爱无声,大爱千秋,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让我们共同记住他们那令人永世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恪尽职守
《人生的价值》 大爱无私 侧面烘托
舍己为人
……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篇10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更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二)学生情况
本班很多学生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很多值得赞颂的人物,在第一课时他们就认识了谭千秋这个人物,对谭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感受和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
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
借助文本,拓展迁移
↓
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六、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三)合作探究,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四)借助文本,拓展迁移。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2.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结合小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点评: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篇11
一、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一)读通课文,圈划文中的生字新词。
(二)文中哪些语段讲的是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三)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圈画出来,细读品悟,写下自己的读书体验。
(四)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小组合作探究】
1.文中几处描写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找出最感动你的句段,在组内认真朗读,细细体味,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小组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师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b牺牲的姿势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过渡:谭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震撼了。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 、 的老师。
四、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
墟( )( )谭( )( )漱( )( )
凹( )( )吱( )( )诠( )( )
撼( )( )释( )(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 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 ,身下死死地 学生,四个学生都 。
双臂, 学生,成了他生命 。
谭千秋,一位 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 生命诠释了 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
!”
(三)交流搜集到的当年抗震救灾中的其他动人事迹。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推荐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篇1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3、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 .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四、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五、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六、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3、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4、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七、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八、总结
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