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23篇)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2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23篇)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第二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习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习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习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二)习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习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习作。(放音乐,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互评习作。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习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五)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示课件,结束)

  [课后反馈]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习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

《草船借箭》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

  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

  (板:神机妙算)

  3、什么叫“神机妙算”? (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哪读出雾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后人也有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指导朗读。)

  这一江大雾时偶然碰巧还是早有预见?从哪读出的?

  2.出示句子,指导学习方法。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放过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又放过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放过两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时分,险到没处去矣。]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处?奇甚。]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a.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与书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认真读读,看看有何感受。

  b.师生共读,小结批注内容。(可批注出:当时的想法、看法、心情、疑问等。)

  c.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也学学毛宗岗评一评三国,学学易中天品一品三国。

  d.全班交流。  

  3.最难测的莫过于人心,可诸葛亮却最会揣测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草船借箭;取鲁肃忠厚守信的优点,草船借箭,知周瑜心胸狭窄,将计就计,草船借箭。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齐读后小结:取箭之法。然后播放录像。

  五.总结。

  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用计之妙最善于的莫过于一个“借”字。他借江东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东。紧接着他又借东风火烧赤壁,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又是如何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草船借箭》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能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有肚量。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直奔重点:(学习第10段)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以“公事”相逼,让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只要三天,否则愿依军法处罪。三天内怎么能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智高一筹,想去向曹操借箭。野心很大,想完成统一大业的曹操会把十万支箭拱手借给诸葛亮,反助他的对手一臂之力吗?

  生:绝对不会。

  师:借箭的难度可想而知,可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借到了。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55页,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想一想,哪个词语点明了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生齐读第10段)

  生:神机妙算〔师板书:神机妙算〕

  师:周瑜自叹不如,谁能通过朗读把他的心情表现出来?

  生:(读得声情并茂)周瑜长叹一声:“嗨(生加了个叹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生评价:我认为他读得很好,不仅把周瑜叹息无奈的口气读出来了,还加上了“嗨”,更充分地表达了人物的心情。

  生:不光是叹息无奈,还有愤愤不平,妒贤忌能,所以语气应稍有变化。

  师:你们两位能读给大家听听吗?(两位同学分别进行朗读,博得了满堂掌声。)

  师:真好!他俩是在用心去读,真正读进去了。大家把这句话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手指板书〕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他究竟是怎样借到箭的呢?〔师板书:借〕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以读为本,自主探究(学习3――9段)

  1、出示“自读、自悟”

  (1)从哪些句子能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深刻的要简单做批注。

  (2)你认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并简要发表评论评价课文中的人物)

  师:会用心读书并善于积极动脑的同学,一定会收获到累累硕果!老师把这句话送给我们六四班的每一位同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时间:10分钟。)

  2、班级交流(10分钟)

  师:请同学们用简洁、明白、清楚的语言来汇报学习收获。(学生围绕“自读、自悟”习题进行,教师在学生交流时适时引导学生读书、品析,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师随即板书:  准备充分         知人知天           安排周密〕

  三、以创为本,质疑问难: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的头脑中还有哪些小问号呢?(让生质疑)

  生:“这个鲁肃难道不是我们很厌恶的‘墙头草’吗?”

  生:“都说诸葛亮智高一筹,我却认为他有点冒险。他下令调船时,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本来调船难度就很大,何况一边插满箭,如果失去平衡,不怕翻船吗?”……

  (教师给学生提供争议,辩论的机会,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对人物的认识更全面)。

  四、以人为本,悟理入情

  师:同学们: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病在周瑜身上已相当严重,如果再不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医生”,将如何对周瑜进行心理疏导呢?

  生1:“诸葛亮超过你 ,你应该真诚地向他学习,而不应该忌妒他,更不该陷害他,你是个聪明人 ,怎么能做出这种糊涂事呢?”

  生2:“都督啊,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胸怀坦荡,而不该小肚鸡肠啊!”

  生3:“都督啊,你是个聪明人 ,难道不知道‘铁生锈则坏,人生妒则败’的道理吗?”……

  2、师:经过这次失败,周瑜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又屡次设计陷害诸葛亮。但诸葛亮“棋高一着难对付”,周瑜“几番算定总是空”。同学们,假如你是周瑜,将会怎样做呢?

  生1:假如我是周瑜,我将拜诸葛亮为师,做一个才智过人的人。

  生2:假如我是周瑜,我将和诸葛亮合作,发挥两人的聪明才智,共同对付曹操……

  3、师:由于几次陷害诸葛都没有成功,心胸狭窄的周瑜终日愤愤不平,最后反而把自己给气死了,年仅36岁,这真是“害人不成反害己”啊!同学们从周瑜的故事当中,得到什么启发呢?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语文课上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人!

  五、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课外继续阅读《三国演义》这部旷世名著,让我们步入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去领会那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用心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附板书:

  草                  借                               神

  船            准备                  充分              机

  借            知人                  知天              妙   

  箭            安排                  周密              算

《草船借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 )要( )三天赶造( )。( )向( )借船,然后用草船向( )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 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 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  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 (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 (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 (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 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 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 (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 )是( )。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 )而是( )。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 本上第6题的(3)、(4),(5)、(6)。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接受任务: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作好准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时交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设想

  教材理解:《草船借箭》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便用短期内要造出十万枝箭的毒计来陷害他.而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终于完成了任务,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文章内容十分生动,情节引人入胜.同学们在阅读时,一定会发现作者的精心构思,在情节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设下的一个个悬念.

  一向精明能干,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对有意刁难,陷害自己的周瑜,好像毫无戒备,对赶造十万枝箭的"公事"竟满口答应.看到此,不禁叫人为他担心.周瑜提出"十天造好",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还当众立下军令状,这还不叫人为他捏一把汗周瑜为了置诸葛亮于死地,暗地里吩咐军匠不供应造箭材料,而奇怪的是诸葛亮造箭不要造箭的材料,却向鲁肃借用"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这又是为什么真叫人感到奇怪.谁知诸葛亮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短短的三天,要造出十万枝箭,这已经是叫人难以想象的事了,可是诸葛亮接连两天没有丝毫动静,眼看剩下最后一天了,他怎么向周瑜交箭 好容易挨到第三天,诸葛亮密请鲁肃一道去取箭,却把船向曹营开去,这又是为什么更令人费解的是,船近曹营水寨时,诸葛亮竟命令军士擂鼓呐喊.这怎么得了,难道他不怕曹军冲来,在这滔滔江面上,他能有什么脱身之法

  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使情节的发展曲折而又扣人心弦,让我们边读边产生悬念:这后事到底如何 因而一味地想追读下去了解个究竟.

  自学程序:设疑------解疑------理解重点------体会情感------设计作业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 )要( )三天赶造( ).( )向( )借船,然后用草船向( )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 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 (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 (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 (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 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 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 ,("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 为什么不追 (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 )是( ).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 )而是( ).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草船借箭》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 篇8

  一、教材版本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

  二、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文章有所改动。例如,原文一开始讲鲁肃领周瑜命探诸葛亮是否得知蒋干中计之事在课文中被略去;原文中的《大雾垂江赋》在课文中亦被删除;孔明邀鲁肃同去取箭成功后在返途中的对话亦省略未提等等。课文编者将原文做这些方面的改动必有其意图,旨在能够让学生明白原作者在叙述“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时是如何交待前因后果的。除此之外,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个片断从而激起他们阅读原著的浓厚兴趣。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其一大特色。同时,学生能在体会人物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品质,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所在。

  三、学情分析

  对于这种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人物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白话文式的历史小说,学生特别感兴趣。在第十册的第五单元,学生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可以说,对古人打仗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这为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奠定了基础,对于诸葛亮“算”准人心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而对于“算”准天象和地利,仍需要老师较为详细的引导、讲解。特别是当时三国的地理位置,学生对于一开始的“头西尾东”和后来的“头东尾西”较难理解,因此,老师要借助坐标加以讲解。

  四、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①“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②“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一点最适合学习历史性题材的文章时使用,要了解文章大意,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而六年级的学生肯定能独立完成收集资料这一工作。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就应该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等人的资料,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历史背景。

  2、《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说明》中对教学提出了“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的要求:“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据此,我在设计教案时,特别是第二课时的教案中重点强调了“品读句段,加深理解”,旨在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3、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从2000年开始进行“语文组块教学实验”。他的研究显示,“组块教学采用综合学习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即学生围绕一个语文学习主题,融合听说读写、思考、感悟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方式,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这就是组织方式的‘组块化’。’’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借鉴了薛老师的这一理念,尝试将教学过程由原来的线性化转变成组块化,尽量做到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中心,让他们围绕课文的一个中心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五、设计特色

  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

  七、教学总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课文中的7个生字。

  2、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一定的历史常识。

  (二)过程和方法

  1、明确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知道其前因后果。

  2、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知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2、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

  八、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九、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预习:

  1、查出“神机妙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发生的背景。

  2、初步想一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生自学课文中的7个生字,在文中画出其词语,把字音读准确。

  2、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自读课文,能抓住文中最值得研究的词语――“神机妙算”。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用《赤壁之战》的故事,以谈话的方式(要提及“东南风”即天时在“赤壁之战”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曹操给你留下的印象,即生性多疑。)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2、简单介绍“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先由学生说,再由教师补充)

  3、引导学生找出题眼――“借”,并围绕“借”字质疑。(教师按事情发展顺序将问题排列:①谁借箭?②向谁借箭?③为什么借?④怎样借?⑤是否借到?)

  板块二:自学解疑

  1、课文的语言通俗易懂,同学们自由默读,找出文中提及的人物,并想想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解决问题:①谁借箭?②向谁借箭?③为什么借?④是否借到?从中了解文中四位人物之间的关系。)

  2、再读课文,了解前因后果,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原句。

  3、概述中间环节,适时板书,理清结构层次。

  起因:妒忌

  设计陷害

  借船策划

  大功告成

  结果:心服口服

  4、找出文中最值得研究的词语――“神机妙算”,设置悬念。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明确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知道其前因后果。

  2、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知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述回顾

  1、 话说周瑜妒忌诸葛亮,因此设计陷害,才有了“草船借箭”一事。谁能将这一故事复述出来?(两种复述形式并用:一人全部复述;多人接龙复述)

  2、周瑜原想陷害诸葛亮,然而他的如意算盘未能得逞。诸葛亮如期完成“造箭”一事,让周瑜感叹其“神机妙算”。究竟诸葛亮算准了什么?

  板块二:品读句段,加深理解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诸葛亮究竟算准了什么?独立学习之后,再在小组中交流看法。

  (按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排列)

  【1】算准三天之后江上必有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教师引导】

  ①“雾”大到什么程度?(不说,用读来表现。先个别读,抓“漫天”、“面对面”等词的朗读。课件出示该语句,标红这两个词语。最后齐读。)

  ② 但是,雾的出现是可以碰巧的,这怎么能足以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呢?联系上文看看,哪些语句足以说明诸葛亮算准了这时候有大雾?(学生找出相应语句,课件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齐读该句。)

  ③变化莫测的天气他都能算准,说明他很有把握,谁再来读?(指名个别读,抓“仍然”、“直到”两个关联词的朗读,并适时标红。)从他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做事情很有把握,有把握到了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胸有成竹。)

  ④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让学生齐读。)感觉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了吗?加上半句。(课件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再让学生齐读。)这样呢?感觉到了吗?再加上半句。(课件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回呢?可见,作者费笔墨描写前两天没有动静的情况是必需的,不是多余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才能感觉到他的神机妙算!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2】算准曹操不会出兵只会射箭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教师引导】

  ①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在这篇文章当中,哪些语句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学生找“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②曹操的这一做法正中诸葛亮下怀,怪不得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课件出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其中,“一定”一词事先标红,以便提示学生重读该词。)

  ③诸葛亮可谓是话中有话,如果我是鲁肃,我听不明白,我会对他说:“在下愚昧,请大人明示。”那么,诸葛亮又会如何“明示”呢?(课件出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④ 老师扮演鲁肃,谁来扮演高深莫测的诸葛亮?(师生合作将诸葛亮的话补充完整。)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可是课文中没有写出来,这可真是“言已尽而意未犹” 啊!诸葛亮如次神秘,还体现在他的“笑”中,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他此时此刻究竟在笑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笑曹操生性多疑而导致中计;二是笑鲁肃忠厚老实;三是笑周瑜阴谋落空;四是笑自己将一切掌握在手中,不费吹灰之力,大功告成。)

  ⑤诸葛亮真不简单!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⑥ 如果说,诸葛亮仅仅算准了曹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草船借箭”能成功吗?他还要算准另一个人。(生应该会说“鲁肃”,若不能,师引导。)他算准了鲁肃怎样的性格特点?何以见得?(学生找“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抓“果然”、“只”这两个词语说明鲁肃为人忠厚老实。)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这都能给诸葛亮算准,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3】算准曹军来不及追赶船只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使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教师引导】

  ①请你根据这段话,画出诸葛亮带船行驶的示意图。画好之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理解。

  ②对这一部分提出你不懂的问题,同桌互相交流解决,如解决不了的则可问老师。

  ③《孙子兵法》有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课件出示,师解其意: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可见,诸葛亮对地形的掌握也是其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而这是随他同去的鲁肃所始料不及的,更不用说毫不知情的周瑜了。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2、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这一“算”,同时算准了天时、地形、人心,这就叫“神机妙算”,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当知道了整个过程后,(课件出示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最后一次齐读这句话。)二者相比,诸葛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周瑜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名个别学生说)

  3、诸葛亮这一“借”,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赞扬,有这么一首诗赞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课件出示,师范读。)

  板块三:练习表演

  布置学生练习周瑜与诸葛亮一开始的对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比较流畅、顺利地完成对话表演,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2、能在《三国演义》的原文中找出和课文《草船借箭》相对应的句段,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合作表演

  分配角色,可生生合作演,亦可师生合作演。

  板块二:古今对照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原文选段,让学生找出和课文《草船借箭》相对应的句段,激励学生阅读原著。

  板块三:交流分享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国故事。

  板块四:总结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的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可谓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三国,明军事;读西游,分善恶;读水浒,懂团结;读红楼,重感情。希望同学们多读好书!

《草船借箭》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了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嫉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草船借箭》是一篇历史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此文,要抓住本课的文眼“神机妙算”拎出主线,对课文做出以简驭繁、高屋建瓴的把握,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主动研讨,以“阅读――感悟――探讨――品读”搭建起学生和文本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形成与文本对话时主动理解和体验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有胆识,有足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清理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课文“妒、督、鲁”等11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揭示主题

  1、师播放歌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长江边,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影视剧中主题曲?你们从这部电视剧中了解了哪些故事情节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师:读题,你觉得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借箭)围绕这个关键词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书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导识记字形:忌(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丞(先写中间的“了”再写两边。

  (3)理解词语:都督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神机妙算

  (4)指名分节读课文,生点评。

  (5)交流围绕课题质疑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师: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借箭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师: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层层地讲清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请大家将这几个部分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

  四、切入中心,引导探究

  1、读完课文,你最想用哪个词来评价诸葛亮?

  2、草船借箭成功后,周瑜怎样说?(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同学们想一想,周瑜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佩服、无可奈何、自叹不如、心怀仇恨……)你怎么体会到的?

  3、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这句话。

  4、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草船借箭到底“妙”在何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讨。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师: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设疑激qing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把你认为最能表达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二)研读结合,读中品悟

  1、研读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雪,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想想,他们俩看到这场大雾时心情是不是一样?为什么?

  师:(指导朗读)“鲁肃看到这场大雾,心里很害怕”读。“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心里暗暗得意”。读。

  师:但是仅仅从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也许这场大雾是凑巧呢?所以同学们继续读,看看哪个地方和这句话有联系,更能说明诸葛亮的“神”呢?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师:你们现在就是胸有成竹的诸葛亮,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出示语句读)

  师:诸葛亮为什么这样神,能算出三天之后必有大雾呢?(板书:知天文)

  2、感悟识人心。

  师:你还从什么地方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悟诸葛亮的神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帮我的忙。”

  师:他为什么不找别人,偏偏找鲁肃?接着往下读,说说你还体会到什么?

  师:是啊,神就神在他知(鲁肃),对,诸葛亮不但知天文,他还知人哪。(板书:识人心)

  师:那么诸葛亮光知鲁肃吗?他还知谁?(曹操)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师:是这样的吗?往下读,“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大……’。”

  (2)品味诸葛亮的笑。

  师: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为什么笑?(为自己的计划能实施而笑,为鲁肃的憨厚耿直而笑,为曹操的轻易中计而笑……)

  (3)创设情境,品悟诵读

  教师导读:诸葛亮对着曹营笑着说,读:“雾这样大……”(指导读出轻蔑的笑)诸葛亮对着周瑜笑着说,读“雾……”(指导读出胜利的笑)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还没说完:“雾这样大……”这是话中有话,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的话说出来吗?

  3、品读懂地利。

  师:古人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神在识人心、知天文,他还神在“懂地利”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研读“诸葛亮下令,船尾朝东……呐喊”。

  师:体会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来布阵?(巧妙、节省时间、方便快捷,还可以演一演)这样的巧妙布阵缘于什么?(懂地利)

  (2)品味“顺风顺水”“飞”等词语。

  师:诸葛亮懂地利还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师:你觉得这句话了哪个词最有研究价值?(顺风顺水、飞一样……)

  师:你从这些词中读明白了什么?

  师指导朗读。

  三、师结合板书小结: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集中反映了诸葛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事件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我们看看起因是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而结束。这样既点明了中心,又照应了开头,还突出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

  四、延伸探讨,走向课外。

  1、演课本剧。选取文中一个人物,抓住人物特点,分角色塑造人物形象,然后演一演。

  2、开展班级读书会,再读《三国演义》,深入领悟诸葛亮的机智过人。

  3、讨论:在你心中周瑜算是英雄吗?为什么?

《草船借箭》教案 篇10

  一、课前预热,激情导入

  1.布置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草船借箭》有关的故事。

  2.课前创设情境。和学生做猜一猜游戏,电脑出示几幅《三国演义》中的插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猜出它画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

  3.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在播放完歌曲后,教师导语:听完这首歌,我们心潮澎湃,这浑厚的声音,这熟悉的旋律,似乎又将我们的思绪牵引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古战场。那里充满了谋略的比拼、智慧的较量。伴随着这音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似长卷般在我们面前闪过,而在这画卷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诸葛亮,(出示诸葛亮人物图)。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走进草船借箭这一历史事件中,走近这集胸襟与谋略于一身的传奇人物——诸葛亮。(齐读课题)

  二、切入重点、质疑探究

  1.当鲁肃把诸葛亮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有何反映?

  2.出示句子: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指导朗读:周瑜是长叹一声说的这句话,读出这种语气。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3.过渡: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周瑜从小饱读诗书,文韬武略样样俱全,深得吴国君主孙权的赏识和重用。他少年英雄,21岁就做了吴国水军的都督,35岁又接任了水陆两军的总帅印。可是今天,面对诸葛亮,他却甘拜下风、自愧不如。那诸葛亮到底神在哪儿?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的神机妙算呢?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适时写出批注。教师巡回点拨。

  小组内交流补充。

  三、交流汇报,深入感悟

  过渡:俗话说,阅读使人明理,交流使人明智。下面就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收获吧。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到以下几点:

  (一)对人了如指掌

  1.对曹操的了解。

  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1)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通过鲁肃的“吃惊”与诸葛亮的“笑”的对比以及“一定”“只管”等词语来体会诸葛亮的自信。

  (2)诸葛亮只点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其实他这句话里含着一个重要的信息没有交代出来。补充句子:“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他会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3)是啊,诸葛亮针对曹操做事谨慎这一特点,料定雾这样大,他不敢贸然出兵,定会用箭来设防,结果果真如此,他似乎就是藏在曹操肚子里的孙悟空啊!诸葛亮神不神?难怪周瑜这样长叹,生接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屏幕同时出现两幅画面:一个是岸上曹军的情况,一个是船上诸葛亮和鲁肃对饮。教师语:一面是战鼓擂擂、刮箭齐发,一面是引酒取乐、谈笑风生,这鲜明的对比中更显出诸葛亮的大智慧。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再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吧。学生分角色读7、8自然段。

  总结:同学们,正是因为诸葛亮对曹操非常了解,所以他才能做到这样的镇定自若,真是面对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啊!板书:知人

  2.对鲁肃、周瑜的了解

  诸葛亮的“知人”还体现在他对鲁肃和周瑜的了解,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

  (1)读课文的2—6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

  (2)交流总结:他知道周瑜想害自己,也知道鲁肃不会泄密,会协助自己。

  总结:看来,真应了古人的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诸葛亮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的如此透彻,才能把草船借箭设计得出神入化。

  (二)能预测天气。

  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指导学生读出雾的大。

  这场大雾来的及时,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早已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

  1.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引导学生体会:十天造十万支箭本身就难,可是诸葛亮敢于立下军令状,三天就能造出,为什么?他心中盘算的不是造箭,而是——借箭。分角色读对话部分,读出诸葛亮的从容自信。

  2.引读:三天要造十万支箭啊,光准备东西也需要时间啊,可是诸葛亮呢?——生接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比较:(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2)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第一种写法好在哪?(体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3.那诸葛亮真是“神”,能预知未来?他根据什么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点出:古人对自然规律已经掌握许多。诸葛亮博览群书,他能根据节气、风向等自然情况推测未来天气。)

  (三)借箭的过程谋划巧妙

  1.找出借简明过程中能体现他谋划巧妙的语句。引导学生从船的设计、出发时间、受箭及时撤退安排来体会。(军士和草靶子有什么用意?为什么四更行动?为什么要“逼近”曹营?受箭的过程中船“一字儿摆开”有什么用途?借箭成功怎么撤退?)

  2.电脑出示长江方位图,让学生演示船受箭方式,体会这样的安排的巧妙。

  3.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一番。课件播放借箭过程。请学生谈体会。

  总结:可见,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前对方方面面都考虑的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的滴水不漏,最终令周瑜自叹不如。

  四、回归总结,拓展延伸

  1.教师: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三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巧借天时地利,利用对人的了解,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

  2.出示感动中国人物刘翔的的颁奖词,指名读。诸葛亮凭着他草船借箭中的过人表现,当选为名垂青史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草船借箭》教案 篇11

  人教版 1课时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理解“都督、军令状、调度、丞相、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通过预习读小说《三国演义》了解时代发生的背景。

  (2)通过学生的读文了解事情的发展起因,经过,结果。

  (3)学生的自读自悟,小组交流,质疑,充分理解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4)通过学生的读文讨论,充分理解借鉴具备的条件和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生两两交流和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孩子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2)通过学习这个历史故事,让学生搜集历史故事,开展故事演讲会。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智慧的力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12-13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4、学生能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写故事,并乐于表达。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较多,这些词语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都督、军令状、弓弩手”,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 “推却、调度”。可以分类指导,对不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对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积累运用。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小学语文教材及相应课件、卡片

  2.教学课件 ppt/flash。

  3.设施完备的网络教室。

  4、自制教具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条文化长河中,有四大名著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吗?

  2.指名回答,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改编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生自读课文,师检测生字、词语理解情况

  1.生自读课文,划出难理解的词语,一会交流。

  注: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较多,这些词语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都督、军令状、弓弩手”,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 “推却、调度”。可以分类指导,对不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对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积累运用。

  [都督] 古代的军事长官。

  [军令状] 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果完不成任务,愿接受军法处罚。例:首长,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我愿立军令状。

  [调度] 调用。例:鲁肃私自拨了20只快船,供诸葛亮调度。

  [弓弩] 弩弓,一种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 古代辅佐君主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刻] 神机:巧妙的心思。算:筹划计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词义辨析】

  [报告 告诉]

  这两个词都可以作动词用,都有“把情况说给别人听”的意思。主要区别是:

  “报告”着重指把情况或意见说(写)给上级听;有时也用于对群众,对下级或平级,如果不是众多的人,一般不用“报告”。“告诉”的使用范围比“报告”广,既可用于上级对下级,也可用于下级对上级,还可用于个别人之间。“告诉”只用于口头,而“报告”则可用于口头和书面。

  [疑惑 怀疑]

  都是动词,都可以表示不相信的意思。主要区别是: 词义的着重点不同。“疑惑”着重表示因不明白而困惑。“怀疑”着重表示因不相信而发生疑问。

  [委托 委派]

  都是动词,都有“把事情交给别人办”的意思。主要区别是: “委托”着重表示托付,“委派”着重表示派遣。在适用范围上,“委托”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上级对下级,组织对个人,也适用于平级之间。“委派”只适用于上级对下级或组织对个人。在适用的对象上。“委托”的对象多指一般的事情,“委派”的对象多指职务和任务,如“文教局委派他担任师范学校的校长”、“局里委派我主持这次计划工作会议”。

  2.生字指导

  本课生字较多,生字中,“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

  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三、理清课文框架及记叙顺序。

  提示:可先找哪部分是借箭经过。

  第一段(第1~2小节):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第二段(第3~5小节)。讲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

  第三段(第6~9小节):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

  第四段(第10小节):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四、再读课文,练说故事

  注:练说故事时,让学生考虑记叙文的六要素,师相机引导。

  1.学生小组或同桌练习讲故事。

  2.指名讲故事。

  引导学生明白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五、作业

  1.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章节,了解借箭背景。

  2.分析人物特征并说说理由。

《草船借箭》教案 篇12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 联合 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教案 篇13

  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草船借箭》教案 篇14

  【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⑴ 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⑵ 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⑴ 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⑵ 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⑴ 擂。

  ⑵ 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⑴ 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⑵ 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⑶ 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2、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⑴ 嘲讽、动摇军心。

  ⑵ 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⑶ 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⑴ 三天有大雾。

  ⑵ 鲁肃会帮忙。

  ⑶ 二十只船够。

  ⑷ 船头东西摆。

  ⑸ 士兵擂鼓喊。

  ⑹ 只管饮酒乐。

  ⑺ 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⑴ 还击。

  ⑵ 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19、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教案 篇15

  北京一师附小特级教师 张钧篪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从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  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弩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  “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草船借箭》教案 篇16

  《草船借箭》教学杂谈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太炎小学南校区 胡 敏】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策略研究・探究:语文教学新亮点・摸索探究教学的新策略〗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搜索到与“探究”有关的词条有10个之众,而与之相关的论述则更多。这是对语文课程本质和语文教学本性在认识实践上的一大飞跃。

  从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诠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是儿童迈向生活世界的一扇大门,也是儿童进入生活世界的一纸通行证,更是儿童通向生活世界的一翼飞翅!

  由此,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课堂上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语文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获得广泛的语文互动经验,提高语文素养。探究性教学一下子成为了语文教学新的亮点。

  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呢?

  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

  课堂上,教师应大胆放手,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引导发现,注重探究的尝试性。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设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教学环节──他让学生找出文中所有描写诸葛亮说的句子,反复读,问学生:“你从这些话中读出了什么?仔细找找哪句话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全文13处描写诸葛亮的语言,仅有一处写到了诸葛亮“笑着说”,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直入探究主题──这是怎样的笑?诸葛亮在笑谁?他为什么要笑着说?……集中了这一探究目标,辐射全文,以一当十,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感想: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高峰中心完小 李国军】

  〖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感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其中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关──―基础性较强,能力提高周期性教长,但很大程度上却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讲台上教师机械、呆板的侃侃而谈,讲台下学生规规矩矩的正襟危坐,接受、同化、记忆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无形中成了知识的 “复制品”,在这种教得死板,学得僵硬的课堂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缺乏开拓性、创造性。教学没了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会高。因此,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所谓和谐氛围,就是指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民主为基础,以尊重为条件,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与合作,相互激励与欣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很有感触的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还可以让人如沐春风,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不呆板,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课堂上和谐氛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能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苏霍姆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生开始学习中,虽然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并不一定合理,这时教师不能横眉冷对,应把否定的批评变为和善的话语去激励。如在教《草船借箭》中,我问学生:诸葛亮看到周瑜一再逼问,为什么诸葛亮不反驳,还答应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呢?其中有许多精彩的回答,当然也有不乏者,甚至是哑口无言,我从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调上都给予了相应的表扬,如:这位“诸葛亮”可能早已洞察天机,胸有成竹了!这位“小诸葛”可能是想,对这个心胸狭窄的周瑜是无话可说的,还是拿点事实给他看吧……既为学生解了围,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如的氛围里,能自主的参与其中,积极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育局教研室 唐晓芳】

  〖小语说课的误区及对策〗

  一、小语说课的误区

  因工作需要,近期听了四十多位青年教师的比赛性说课。整体感觉: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好,既掌握了一定的说课基本要素、内容与方法,又能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用新课标的精神审视教材,阐明教法、学法。但在说课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制约说课朝更高层次发展的共性问题,即误区,简述如下。

  二、突出对教材独特的理解

  说课是一项个性和创造性极强的专业活动,尤其在比赛性的说课活动中,更集中反映的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个体差异。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说课活动中棋高一着。为此,说课者在说课活动中要充分展示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或诠释,突出新意,切忌“人云亦云”。

  在说课的诸项环节中,解读教材、确立重难点、设计教学程度等环节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因此,说课者应在这些程序中倾注更大的心力,着力展现出彩之处:

  1、树立辩证的读解观,赋予教材全新的诠释。

  2、建构平台,找准思维异点,激发碰撞源点。

  3、巧妙用法,出其不意突破重点难点……

  如,有一位教师在《草船借箭》一文的说课中,凭借其对教材新颖独到的解读给听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该说课教师一反抓课文关键词“神机妙算”切入教学的常规做法,仅扣文中描写诸葛亮的一个“笑”字,牵一动百,让学生在探究文本的同时获得了对诸葛亮之笑立体丰富的感受,也使这一笑成为“自信的笑、鄙视的笑、幽默的笑、胜利的笑”等凝聚成的隽永深刻的“千古绝笑”,且透过这个“笑”字让学生在体会诸葛亮超人的才智、非凡的胆魄的同时烘托了文本之魂,也使说课教师的创新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诚然,说课者要在说课活动中脱颖而出,彰显个人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创新才能,其前提就要求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复印者”,必须根据本地、本校、本人的实际情况,在课标的框架内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南湖小学 何林艳】

  〖改进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阅读教学中重视“主导”,尊重“主体”・策略七:疏理归纳──提高自主探究的实效〗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从而明确了这节课探究的重点难点,落实以学定教,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而引导学生交流探究问题的方法,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的时候,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提出了大约20个问题: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比较零散,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可以自行解决。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减少无谓的浪费,提高探究的实效。

  【江苏省常州市红梅新村小学 尤维萍】

  〖浅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评议准确精到〗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中一件件具体生动的事,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一句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道德修养,还应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用语。

  评议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一种观点或理论加以鉴别,从而指出对在哪里,为什么对;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教学中,好的评议能令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激励其更上一层楼;而不科学的评议则会造成师生间信息交流的阻塞,甚至挫伤学生的自尊,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由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准确精到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议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它一方面要求教师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合乎逻辑的教学语言,使评议显得公正、真实、准确、可信;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评议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运用精雕细刻的语言扩大评议对学生心里的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使学生从中得益不受挫。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指导学生概括第二段的段意时,就可以借助于准确精到的评议性语言来授之以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的段意应该怎么说?

  生1:这一段写周瑜派鲁肃到诸葛亮那儿去探听消息。

  生2:这一段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

  生3:我认为这一段写周瑜派鲁肃去诸葛亮那儿探听消息,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

  (学生把目光转入教师,希望教师能对三种意见做出裁定。)

  师:三位同学都能从课文内容出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大家学习。(肯定学习方法正确,目的在于激励。)不过,我比较同意第三种意见。(“比较同意”婉转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对第三位学生的意见引起重视)因为第一种意见注意到和上文的联系,只讲了周瑜怎样继续刁难诸葛亮,不够全面;第二种意见注意到同下文的联系,只讲了诸葛亮如何做借箭的准备,也不够全面。(先肯定长处,后分析原因,指出不足,斟酌用词,力求准确精到。)而第三位同学抓住了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又兼顾了这一段同上下文的联系,概括的段意比较全面,这一点,更值得大家学习。

  (表扬中传授学法,起到导向作用,比较适用于教学过程的知识新授。)

  【湖北省黄石市开发区汪仁小学 汪 君】

  〖语文教学突破点的思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如果没有吸引力,按部就班,刻板单调,波澜不惊,学生只会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恹恹入睡。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曲折便是死水,课无波澜便是枯课。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趣味盎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呢?笔者认为:“以‘点’导学,活化课堂”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境是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源。情境的出示,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客观的情境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调动儿童的情感参加学习,让学生在其中观察、体验、思考、想象。

  情境创设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根据课文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巧妙设计。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可以创设一种悬念式的突破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文中对敌我两支队伍的行军阵容分别用了两个比喻句,一是把敌军比作“长蛇”,一是把我军比作“长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这一突破点把两个耐人寻味、扣人心弦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使其心理上产生一种疑惑感,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之势。这个突破点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勃勃兴致呢?又如《草船借箭》一课在创设突破点时故意造成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将课题改成《草船骗箭》。这一突破点的提出,与课题造成了落差,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想一想,说一说,试试看”的引导下,学生兴趣顿生,像听到冲锋号声的士兵,心灵和思维迅速向前直冲,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激烈而新颖的发言,使课堂焕发出了无穷的魅力。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胜利小学 左 勇】

  〖“创造性教学”的尝试・创设情境〗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独特地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学”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语言材料、学生个性特征,巧妙地设置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教学《草船借箭》等故事情节精彩的课文可以采取课本剧表演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也能使他们在情境表演中更好地理解语言。如果是说明文或科学性比强的文章,可以采取新闻发布会、拍卖会、广告设计、张贴图片、哼唱歌曲等形式进行情境的表演,课堂上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的气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创造性阅读”能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培养基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过程,从而达到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小学 陈晓敏】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悬念”・巧破迷宫〗

  悬念是戏剧创作中使情节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增强观众兴趣的一种主要手法。如果教师也能像戏剧家一样,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语文教学便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了,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尝试着各种办法。

  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老师不直接把事情的经过、结果,以及问题的为什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在迷宫中不断启发自己的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迷宫。例如《草船借箭》中写道,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老师抓住“一样”、“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时,不由得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他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将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兴趣读下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才识得庐山真面目。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饶有兴趣地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谈

  “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

  《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还是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一篇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好文章。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指导他们找出课文中最有研究价格的词语──“神机妙算”。接着精读课文,让学生在研究交流中感悟。例如:自由读“雾中借箭” 这部分内容,画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体会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然后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指导朗读。最后我抓住诸葛亮神秘的 “一笑”设问:“课文写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以此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深入交流,感悟隐藏在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丰富信息(联系鲁肃的吃惊,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之笑、胜利之笑)。学生学完“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后,我再提出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课题上的‘借’字用得恰当吗?为什么?你认为“骗箭”正确吗?为什么?”我再组织学生讨论,要大家各抒己见。最后请正方和反方代表进行辩论(反方代表说:“‘借箭’不恰当,‘骗箭’才正确,因为‘借’的意思是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用后再归还,而文章中写诸葛亮从曹操那儿得到的十万多枝箭,并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更不会归还;正方代表说:“‘借箭’恰当,因为当二十只草船受箭后,诸葛亮命令军士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意思是箭我们‘借’到了,‘十分感谢’,但这个‘谢谢’并不是真的感谢,而是带有讽刺语气的,意思是说:曹操,你上当了,白白送掉了万多枝箭,这箭是要还的,什么时候还呢?等到交战时,这些箭都会一一射向曹营,如数归还,这个 ‘借’字,正能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能看出他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这样的设计,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以此突出重点,突出研究主题,辐射全文,并引发合作交流,扩大感悟的效应,这是靠讲课无法收到的效果。

《草船借箭》教案 篇17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刘玉荣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就会问到:诸葛亮是怎样算出三天后会有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邓水红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的。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三国的故事,讲一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课时,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抓住诸葛亮的“笑”,通过这一“笑”的理解,理会《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如周瑜的心胸狭窄,疾贤妒能,曹操的疑心重,用兵谨慎,鲁肃忠厚守信,从而深刻地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刘 珂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3、假设具体情境,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的人,结果会怎样?这一设计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二、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总之,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问题,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草船借箭》教案 篇18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 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 

  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周一贯  评点)

《草船借箭》教案 篇19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 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

  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草船借箭》教案 篇20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a、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b、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书: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a、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b、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部分。

  (一)、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二)、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草船借箭》教案 篇21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割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亲自率兵来进攻孙权,势单力薄的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帮助孙权作战,孙权的爱将,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周瑜遇到了刘备的智囊诸葛亮,大战之前,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⑴ 复习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 分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⑶ 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⑷ 评价书中人物。

  二、完成目标

  1、在自主学习平台测试区完成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

  ⑴ 师提出要求:

  为完成目标,请同学们先到校园网学习平台测试区口答填空题。

  ⑵ 师小结并过渡:

  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之中,我们弄清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接下来,继续做单选和多选题,学习方式是由两个人一组合作完成,电脑操作快的同学做题,操作慢的协助答题,时间五分钟。

  ⑶ 学生独立做题,师查看。

  ⑷ 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渡:老师在查看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做的一个多选题出现的问题很多,下面请看一个同学的答案。

  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 亮懂天文,知三天内必有大雾,使借箭能实施。

  ② 亮知地理,在对面不见人的大雾中,能把船停在江中最佳位置受箭。

  ③ 亮有一种通神的能力,能预测未来。

  ④ 亮知人,利用曹操谨慎多疑性格,使曹只放箭,不敢出兵。

  ⑤ 亮谋划周密,安排船只、配置、行船及受箭方式等非常巧妙。

  ⑸ 小结:正确答案是a、b、c、d,通过分析,知道草船借箭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上网浏览,获取信息:

  ⑴ 关于《草船借箭》,同学们还想了解什么?关于诸葛亮及文中其他人物形象,相信大家一定很有兴趣探讨。下一个环节就是上网浏览,获取你想要的信息。时间8分钟。

  ⑵ 网站提供:

  育才校园网──学生作品集──参赛作品──孙泽西的《三国风云》网页。

  教师机e盘──言莉文件夹──三国视频。

  3、在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两个主题下发送帖子:

  ⑴ 接下来,请各位别吝唇舌,到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发表独家观点吧。要求:独家发言或多人一组集体发言均可,时间7分钟。

  主题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主题2:“我”眼中的三国人物。

  ⑵ 点评精彩帖子。

  ⑶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两节课的自主学习,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更加喜爱了。希望大家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争取人人都当三国通、人人都成三国迷。

《草船借箭》教案 篇22

  第十二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秒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摘录课堂片段:

  生(沈雁)上台: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教师相机打出课件,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不让他们近前。”并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这请鲁一起去取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相机板书,熟悉气象。)

  师:真好,刚才这位同学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内容。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曹操说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如果曹操命令弓驽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不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会。

  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火箭和箭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他怎么舍得用火箭呢?

  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在弄清前后赛马的情节后,学生津津乐道于田忌赢了。我提示说:“这个好办法是谁想出来的呢?”教学转入三个人物的对话,在听师范读,分角色朗读和齐读中学生调整自己的音调、神态、领悟孙膑、田忌、齐威王的不同心理。再如,说到这个好办法是孙膑想到的,类似本文中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课文还有哪些?学生很快回忆出《称象》《司马光砸缸》《赤壁之战》《晏子使楚》等等。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有自己教学风格,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教学中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

《草船借箭》教案 篇2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流程】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四、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2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