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草船借箭》导学案(通用16篇)

《草船借箭》导学案(通用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草船借箭》导学案(通用16篇)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感悟文中人物特征,(诸葛亮,周瑜,曹操)。

  3、引导学生了解,关心中国历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方法:讨论交流

  阅读链接: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是以东汉末年(距今1700多年)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的,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草船借箭》就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内容改写的。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并理解意思: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探听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委托   疑惑   弓弩手  自有妙用   军令状   丞相   支援    神机妙算

  二、我会填

  十万(  )箭        一千(  )草把子          二十( )船

  六千( )弓弩手  一( )快艇      一( )扁舟

  三、我知道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中有关情节改编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           ),(   )、(    )、(    )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     ),又派兵进攻(      ),于是,(     )和(      )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四、我不解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师:恩,多数同学预习的还不错,思维比较清楚。同学们,(手指)《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能说说你对它的了解吗?生谈。

  2、同学们,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三国演义》的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前面的“阅读联接”中已有提到,孔明就是我们熟知的诸葛亮,课文中除了他还有哪几个人物?(板书:周瑜、鲁肃、曹操)

  师:诸葛亮是谁,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生:诸葛亮是西蜀刘备的军师。    师:也是丞相,对不对?好像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周瑜呢?哪国的?干什么的?

  生:他是东吴的都督。

  师:什么是都督?

  生:就是统帅三军的元帅。

  师:对,相当于现代的总司令或国防部长什么的。鲁肃呢?

  生:鲁肃是东吴的一个将领。

  师:对,东吴的一个大臣。我再问一个问题,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情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一个一个说,诸葛亮和周瑜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生:周瑜很妒忌诸葛亮,想用十万支箭来为难他,可是诸葛亮答应了。

  师:这句话说通没有?“想用十万支箭为难他”,通吗?

  生:我认为他没有说清楚。应该是,周瑜想陷害诸葛亮,想用十天造好十万支箭来为难他,可是诸葛亮说,他只用三天。  

  师:简单地说就是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可以不可以?

  生:我认为您说的有点不对了,光说造箭.不说期限,那什么时候造出来都可以。应该说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  

  师:他的发言是要强调“短时间”内。具体的问题,我们研究课文时还要议论,现在只说什么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他让他造箭,他答应了,简单地说,联系起来没有。

  生:联系起来了。师:诸葛亮和鲁肃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生: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帮助诸葛亮造箭。  

  师:很简单,还能再简单吗?

  生:鲁肃借给诸葛亮船,帮助诸葛亮造箭。  

  师:还能再简单吗?

  生:鲁肃帮助诸葛亮。  

  师:鲁肃帮助诸葛亮,鲁肃主动帮助?

  生:我认为就是借船造箭。  

  师:还是不正确。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可以吗?(生答:可以)最后看诸葛亮和曹操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生:最简单的方法回答是:曹操借给了诸葛亮十万支箭。  

  师:诸葛亮没去,曹操就借给他了?

  生: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借给了诸葛亮十万支箭。  

  师:再说得明确一点。

  生:诸葛亮用计借来曹操的十万支箭。  

  师:很好。那谁能把这几个人的联系,用一段话连起来说一下。

  生:周瑜请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给诸葛亮船,帮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师:说得不错。刚才他说的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课文的什么?

  生:(齐)主要内容。  

  师:如果我现在请大家给课文分段,能分不能分?(学生沉默)  

  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生:这件事情的起因,我认为是周瑜妒忌诸葛亮,让诸葛亮在短期内造箭。  

  师:可以吗?(生:可以)事情的结果,刚才没说,是什么?

  生:诸葛亮得到了箭。  

  师:那么剩下的这部分内容是故事的什么?  

  生:(齐)经过。  

  师:可以分几段。

  生:(齐)三段。

  师:请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

  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真好,你学会把书读薄了,那么长的故事大家就几句话概括了。看来把书读薄不很难,难的是把书读厚,就看你有没有研究语言文字,与诸葛亮会心一笑。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那这节课接下来我们就重点体会一下他的神机妙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然后小组在一起交流: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课件出示: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的最精彩?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交流:

  板书:识天气

  (1)、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根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师: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面对这样的诸葛亮,周瑜只能是一声叹息啊: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指导读好这句话)

  五、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板书:识人心

  (1)他知道鲁肃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根据是“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

  (2)他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根据是“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谁还能把这句话接下去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

  (3)《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笑他什么呢?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学生如能联系演员的表演来说就更好了。)

  同学们,诸葛亮这么一笑,笑出了他的本领和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来,让我们再把诸葛亮笑着说的话读一读吧,用朗读送出你与诸葛亮会心的一笑。

  板书:识地利: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板书:识受箭法

  “诸葛亮下令……”“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教师追 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三、总结课文,拓展研究。

  师:(指板书)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就是得于此才使借箭大获全胜,有诗赞曰: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师:如果周瑜全程陪同观看草船借箭,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只能这样一声又一声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他强。  

  2、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生说。(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3、小结。  

  四、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过渡,提炼文章特点。

  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师: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

  五、课堂小结

  (放《三国演义》的序曲:)同学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令我们叹服,而<三国演义>中那气势磅礴的战争描写和那细致于微的人物刻画更是引人入胜。前些日子百家讲坛的易中天评三国引发了一场三国热,可见古典小说的无穷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只是《三国演义》中的冰山一角,书中还有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2

  一、导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私自、曹操都督、推却,迟延,探听、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已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学习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难点: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学前准备

  通过课前阅读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主要人物、故事、歇后语、对联、诗词等,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字词。

  1、我会读,又会写。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探听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委托   疑惑   弓弩手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2、我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线)

  [弓弩手]            古代军队射箭的兵士

  [丞相]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神机妙算]          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果完不成任务,愿接受军法处罚。

  [妒忌]              古代辅佐君主职位最高的大臣。

  [军令状]            对别人感到嫉恨。

  3、完成作业本p40  1、2题和练习p66 1、2题。

  3、不理解的字词组内解决,还不能解决的写下来。                                                                    

  四、再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完成作业本p41第4题。

  2、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五、品读课文,深入理解。(学法指导:反复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思考答案。然后在组内汇报,吸收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答案。没解决的问题打上标记,课上向老师提问。)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注意说话人的不同语气,思考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完成作业本p41第5题。

  2、细读借箭经过第6-10自然段,思考: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那些?

  3、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思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4、用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最好能用上四字词语)说说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

  诸葛亮:

  曹操:

  周瑜:

  鲁肃:

  七、课外拓展

  1、复述课文,向家人讲讲这个故事。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走进那大江东去,英雄风流的年代,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3、说说自己喜欢《三国演义》那个人物,把喜欢的原因写下来。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4、复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难点

  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过程

  预习任务:

  1、利用工具书学会生字、生词。

  2、课文选自那部小说?你对这部小说有哪些了解?

  3、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检查预习:

  1、听写生字词语。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2、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请同学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定一生交流,其他补充。

  4、说说你喜欢文中那个人物?为什么?

  导学提纲: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划出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体会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

  3、读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

  (1).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什么事“军令状”?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高兴?)

  (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妙在何处)

  课堂检测题:

  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幔援寨延

  漫缓赛廷

  2、看拼音写词语。

  dùjìdūdūyánshēnshuǐzhàiléigǔ

  nàhǎnzhīyuánchéngxiàngcáocāo

  3、句子练习

  (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陈述句)

  (2)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改转述句:

  (3)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缩句)

  4、我来点评:

  课文中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简单评价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写出简单评语。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4,复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难点

  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过程

  预习任务:

  1,利用工具书学会生字,生词.

  2,课文选自那部小说 你对这部小说有哪些了解

  3,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检查预习:

  听写生字词语.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请同学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定一生交流,其他补充.

  说说你喜欢文中那个人物 为什么

  导学提纲: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划出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体会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

  3,读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

  (1).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什么事"军令状" 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高兴 )

  (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妙在何处)

  课堂检测题:

  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幔( ) 援( ) 寨( ) 延( )

  漫( ) 缓( ) 赛( ) 廷( )

  2,看拼音写词语.

  dù jì dū dū yán shēn shuǐ zhài léi gǔ

  ( ) ( ) ( ) ( ) ( )

  nà hǎn zhī yuán chéng xiàng cáo cāo

  ( ) ( ) ( ) ( )

  3,句子练习

  (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 (改陈述句)

  (2)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改转述句:

  (3)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缩句)

  4,我来点评:

  课文中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简单评价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写出简单评语.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课文选自那部小说 你对这部小说有哪些了解

  二,检查预习

  1,听写生字词语.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自学完成提纲一,指定一生交流.其他生补充

  起因:(第1~2小节):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经过:(第3~9小节).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

  结果:(第10小节):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品读悟情,合作学习完成提纲二

  小组交流展示,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把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的对话画出来,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会怎么做

  例如: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试探性地)问:"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的)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又补充)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3,说说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特点

  4,指导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

  四,完成导学提纲的第三题的第一个小题

  五,小结:

  诸葛亮是怎样用草船成功借箭的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抄写本课新学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识

  1,说说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特点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

  二,品读悟情,合作学习完成提纲三的第二小题

  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 (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 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 好吗 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 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 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 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你认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四,课堂检测

  五,作业

  课外小作文(任选一题)

  (1)请你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进行简要的缩写.

  (2)读了课文,相信你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你以《我心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写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 神机妙算 晓地理

  妒 识人心

  忌

  周瑜 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者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作品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奸诈,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小说也反映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偏见,以及因果报应和宿命论等思想。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这部小说通过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有的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是人物性格缺乏发展变化,有的人物渲染夸张过分导致失真。《三国演义》标志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传播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推动历史演义创作的繁荣等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三国演义》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清毛宗岗增删评点的《三国志演义》。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刘备: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谋士。

  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张飞: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巴西大战张飞,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学法指导】

  1、动笔默读法,进行圈点批注,小组合作探究。

  2、用演绎法、归纳法概括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

  一、给画线的字注音

  丞相饮酒都督惩罚

  水寨呐喊调度

  二、为带点字选择正确的字义。

  支援①引,牵;②帮助、救助;③引用。

  定罪①犯罪的行为;②刑法;③苦难、痛苦

  虚实①空;②不真实的;③衰弱。

  三、写同结构词

  1、动静(一对反义词):

  2、呐喊(一对近义词):

  3、顺风顺水(abac):

  四、把两边的词语连起来组成歇后语。

  曹操南下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立军令状有借无还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开口面不改色心不跳

  草船借箭尽是计谋

  【合作探究】

  探究一:“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

  探究二: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

  探究三:诸葛亮是怎样用草船借箭的?

  探究四:草船借箭的结果怎么样?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整理学案】

  【达标测评】

  一.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l、2自然段):

  第二段(3—5自然段):

  第三段(6—9自然段):

  第四段(第10自然段):

  二.根据课文填空。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草船借箭准备是;草船借箭的过程是;草船借箭的结果是。

  2.文章结尾的句子照应了开头的句子。

  3、《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是。

  4、“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课文中和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把这句话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三.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带“然”的词,请用带“然”的词填入下面各句中。

  1、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误了大事。”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不提借船的事。

  4、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四、阅读答题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2、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

  经过:

  结果: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6

  浙江省上虞市百官镇中心小学  王崧舟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 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周一贯 评点)

  [作者简介]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人《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王崧舟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先后师从朱作仁、周一贯等我国当代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研修语文教育心理和语文教学艺术,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个体生命的高度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先后主持《电化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研究》《语文习题导练模式的研究》《中国当代小学作文教学流派的研究》《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究,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理论先行、注重实证、模式创新、服务课堂”的科研特色。出版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一书,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获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继续教育与名师培养的实践和研究》获浙江省1999年度基础教育优秀教科研居果二等奖。有关的实验课便、课题论文及CAI课件还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平比一等奖。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7

  【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⑴ 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⑵ 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⑴ 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⑵ 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⑴ 擂。

  ⑵ 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⑴ 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⑵ 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⑶ 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2、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⑴ 嘲讽、动摇军心。

  ⑵ 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⑶ 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⑴ 三天有大雾。

  ⑵ 鲁肃会帮忙。

  ⑶ 二十只船够。

  ⑷ 船头东西摆。

  ⑸ 士兵擂鼓喊。

  ⑹ 只管饮酒乐。

  ⑺ 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⑴ 还击。

  ⑵ 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19、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8

  《草船借箭》教学杂谈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太炎小学南校区 胡 敏】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策略研究・探究:语文教学新亮点・摸索探究教学的新策略〗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搜索到与“探究”有关的词条有10个之众,而与之相关的论述则更多。这是对语文课程本质和语文教学本性在认识实践上的一大飞跃。

  从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诠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是儿童迈向生活世界的一扇大门,也是儿童进入生活世界的一纸通行证,更是儿童通向生活世界的一翼飞翅!

  由此,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课堂上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语文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获得广泛的语文互动经验,提高语文素养。探究性教学一下子成为了语文教学新的亮点。

  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呢?

  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

  课堂上,教师应大胆放手,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引导发现,注重探究的尝试性。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设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教学环节──他让学生找出文中所有描写诸葛亮说的句子,反复读,问学生:“你从这些话中读出了什么?仔细找找哪句话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全文13处描写诸葛亮的语言,仅有一处写到了诸葛亮“笑着说”,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直入探究主题──这是怎样的笑?诸葛亮在笑谁?他为什么要笑着说?……集中了这一探究目标,辐射全文,以一当十,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感想: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高峰中心完小 李国军】

  〖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感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其中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关──―基础性较强,能力提高周期性教长,但很大程度上却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讲台上教师机械、呆板的侃侃而谈,讲台下学生规规矩矩的正襟危坐,接受、同化、记忆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无形中成了知识的 “复制品”,在这种教得死板,学得僵硬的课堂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缺乏开拓性、创造性。教学没了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会高。因此,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所谓和谐氛围,就是指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民主为基础,以尊重为条件,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与合作,相互激励与欣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很有感触的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还可以让人如沐春风,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不呆板,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课堂上和谐氛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能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苏霍姆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生开始学习中,虽然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并不一定合理,这时教师不能横眉冷对,应把否定的批评变为和善的话语去激励。如在教《草船借箭》中,我问学生:诸葛亮看到周瑜一再逼问,为什么诸葛亮不反驳,还答应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呢?其中有许多精彩的回答,当然也有不乏者,甚至是哑口无言,我从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调上都给予了相应的表扬,如:这位“诸葛亮”可能早已洞察天机,胸有成竹了!这位“小诸葛”可能是想,对这个心胸狭窄的周瑜是无话可说的,还是拿点事实给他看吧……既为学生解了围,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如的氛围里,能自主的参与其中,积极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育局教研室 唐晓芳】

  〖小语说课的误区及对策〗

  一、小语说课的误区

  因工作需要,近期听了四十多位青年教师的比赛性说课。整体感觉: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好,既掌握了一定的说课基本要素、内容与方法,又能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用新课标的精神审视教材,阐明教法、学法。但在说课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制约说课朝更高层次发展的共性问题,即误区,简述如下。

  二、突出对教材独特的理解

  说课是一项个性和创造性极强的专业活动,尤其在比赛性的说课活动中,更集中反映的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个体差异。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说课活动中棋高一着。为此,说课者在说课活动中要充分展示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或诠释,突出新意,切忌“人云亦云”。

  在说课的诸项环节中,解读教材、确立重难点、设计教学程度等环节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因此,说课者应在这些程序中倾注更大的心力,着力展现出彩之处:

  1、树立辩证的读解观,赋予教材全新的诠释。

  2、建构平台,找准思维异点,激发碰撞源点。

  3、巧妙用法,出其不意突破重点难点……

  如,有一位教师在《草船借箭》一文的说课中,凭借其对教材新颖独到的解读给听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该说课教师一反抓课文关键词“神机妙算”切入教学的常规做法,仅扣文中描写诸葛亮的一个“笑”字,牵一动百,让学生在探究文本的同时获得了对诸葛亮之笑立体丰富的感受,也使这一笑成为“自信的笑、鄙视的笑、幽默的笑、胜利的笑”等凝聚成的隽永深刻的“千古绝笑”,且透过这个“笑”字让学生在体会诸葛亮超人的才智、非凡的胆魄的同时烘托了文本之魂,也使说课教师的创新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诚然,说课者要在说课活动中脱颖而出,彰显个人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创新才能,其前提就要求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复印者”,必须根据本地、本校、本人的实际情况,在课标的框架内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南湖小学 何林艳】

  〖改进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阅读教学中重视“主导”,尊重“主体”・策略七:疏理归纳──提高自主探究的实效〗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从而明确了这节课探究的重点难点,落实以学定教,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而引导学生交流探究问题的方法,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的时候,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提出了大约20个问题: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比较零散,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可以自行解决。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减少无谓的浪费,提高探究的实效。

  【江苏省常州市红梅新村小学 尤维萍】

  〖浅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评议准确精到〗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中一件件具体生动的事,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一句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道德修养,还应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用语。

  评议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一种观点或理论加以鉴别,从而指出对在哪里,为什么对;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教学中,好的评议能令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激励其更上一层楼;而不科学的评议则会造成师生间信息交流的阻塞,甚至挫伤学生的自尊,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由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准确精到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议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它一方面要求教师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合乎逻辑的教学语言,使评议显得公正、真实、准确、可信;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评议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运用精雕细刻的语言扩大评议对学生心里的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使学生从中得益不受挫。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指导学生概括第二段的段意时,就可以借助于准确精到的评议性语言来授之以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的段意应该怎么说?

  生1:这一段写周瑜派鲁肃到诸葛亮那儿去探听消息。

  生2:这一段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

  生3:我认为这一段写周瑜派鲁肃去诸葛亮那儿探听消息,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

  (学生把目光转入教师,希望教师能对三种意见做出裁定。)

  师:三位同学都能从课文内容出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大家学习。(肯定学习方法正确,目的在于激励。)不过,我比较同意第三种意见。(“比较同意”婉转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对第三位学生的意见引起重视)因为第一种意见注意到和上文的联系,只讲了周瑜怎样继续刁难诸葛亮,不够全面;第二种意见注意到同下文的联系,只讲了诸葛亮如何做借箭的准备,也不够全面。(先肯定长处,后分析原因,指出不足,斟酌用词,力求准确精到。)而第三位同学抓住了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又兼顾了这一段同上下文的联系,概括的段意比较全面,这一点,更值得大家学习。

  (表扬中传授学法,起到导向作用,比较适用于教学过程的知识新授。)

  【湖北省黄石市开发区汪仁小学 汪 君】

  〖语文教学突破点的思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如果没有吸引力,按部就班,刻板单调,波澜不惊,学生只会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恹恹入睡。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曲折便是死水,课无波澜便是枯课。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趣味盎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呢?笔者认为:“以‘点’导学,活化课堂”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境是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源。情境的出示,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客观的情境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调动儿童的情感参加学习,让学生在其中观察、体验、思考、想象。

  情境创设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根据课文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巧妙设计。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可以创设一种悬念式的突破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文中对敌我两支队伍的行军阵容分别用了两个比喻句,一是把敌军比作“长蛇”,一是把我军比作“长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这一突破点把两个耐人寻味、扣人心弦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使其心理上产生一种疑惑感,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之势。这个突破点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勃勃兴致呢?又如《草船借箭》一课在创设突破点时故意造成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将课题改成《草船骗箭》。这一突破点的提出,与课题造成了落差,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想一想,说一说,试试看”的引导下,学生兴趣顿生,像听到冲锋号声的士兵,心灵和思维迅速向前直冲,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激烈而新颖的发言,使课堂焕发出了无穷的魅力。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胜利小学 左 勇】

  〖“创造性教学”的尝试・创设情境〗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独特地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学”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语言材料、学生个性特征,巧妙地设置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教学《草船借箭》等故事情节精彩的课文可以采取课本剧表演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也能使他们在情境表演中更好地理解语言。如果是说明文或科学性比强的文章,可以采取新闻发布会、拍卖会、广告设计、张贴图片、哼唱歌曲等形式进行情境的表演,课堂上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的气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创造性阅读”能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培养基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过程,从而达到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小学 陈晓敏】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悬念”・巧破迷宫〗

  悬念是戏剧创作中使情节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增强观众兴趣的一种主要手法。如果教师也能像戏剧家一样,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语文教学便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了,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尝试着各种办法。

  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老师不直接把事情的经过、结果,以及问题的为什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在迷宫中不断启发自己的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迷宫。例如《草船借箭》中写道,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老师抓住“一样”、“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时,不由得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他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将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兴趣读下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才识得庐山真面目。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饶有兴趣地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谈

  “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

  《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还是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一篇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好文章。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指导他们找出课文中最有研究价格的词语──“神机妙算”。接着精读课文,让学生在研究交流中感悟。例如:自由读“雾中借箭” 这部分内容,画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体会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然后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指导朗读。最后我抓住诸葛亮神秘的 “一笑”设问:“课文写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以此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深入交流,感悟隐藏在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丰富信息(联系鲁肃的吃惊,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之笑、胜利之笑)。学生学完“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后,我再提出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课题上的‘借’字用得恰当吗?为什么?你认为“骗箭”正确吗?为什么?”我再组织学生讨论,要大家各抒己见。最后请正方和反方代表进行辩论(反方代表说:“‘借箭’不恰当,‘骗箭’才正确,因为‘借’的意思是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用后再归还,而文章中写诸葛亮从曹操那儿得到的十万多枝箭,并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更不会归还;正方代表说:“‘借箭’恰当,因为当二十只草船受箭后,诸葛亮命令军士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意思是箭我们‘借’到了,‘十分感谢’,但这个‘谢谢’并不是真的感谢,而是带有讽刺语气的,意思是说:曹操,你上当了,白白送掉了万多枝箭,这箭是要还的,什么时候还呢?等到交战时,这些箭都会一一射向曹营,如数归还,这个 ‘借’字,正能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能看出他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这样的设计,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以此突出重点,突出研究主题,辐射全文,并引发合作交流,扩大感悟的效应,这是靠讲课无法收到的效果。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10

  本系列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的练习题,家长和学生可以下载打印做一下,巩固课上学到的知识。

  《草船借箭》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___________写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中的一段改写的。

  2、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既写出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又写出曹操的___________。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句,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

  4、鲁肃吃惊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为什么不敢派兵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会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原因是(   )

  a、使船两面受箭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c、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11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通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1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⑴ 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⑵ 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⑴ 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⑵ 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时: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 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⑵ 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 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⑴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⑵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⑶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⑷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⑴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⑵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⑶ 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⑷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⑴ 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⑵ 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⑶ 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⑴ 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⑵ 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⑶ 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练习设计】

  1、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接着写了____,重点写了____,最后写了____。

  2、歇后语连线:

  张飞吃豆芽    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    装模作样

  东吴招亲     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秤砣    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    小菜一碟

  3、关于三国的成语请读一读, 再试着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手不释卷。

  【教学建议】

  1、教学时,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教学中,注意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补充资料】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吩咐杨仪,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诸葛亮死后,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1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

  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⑴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⑵学生交流。

  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⑵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⑵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⑴读:有感情地朗读。

  ⑵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⑶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⑷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⑸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⑴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⑵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

  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

  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

  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⑶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

  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

  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

  ③各自熟悉“台词”。

  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

  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14

  课本剧《草船借箭》

  史德林

  时间:三国时代

  地点:东吴都督周瑜军帐、草船上

  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

  第一幕

  [幕启。东吴大都督周瑜军帐中,周瑜坐主帅位,诸葛亮、鲁肃一旁坐陪议事。]

  周瑜 诸葛军师,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你看水上交战,用什么武器最好?

  诸葛亮(不假思索)弓箭最好!

  周瑜 对!先生跟我想到一起来了。可是,现在军中缺箭,我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要用?

  周瑜 十天可以造得好吗?

  诸葛亮 既然要交战,十天才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 那么先生预计要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只要三天。

  周瑜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啊!

  诸葛亮 我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写军令状,交付。)

  周瑜 摆上酒来,我要同诸葛军师、鲁大夫痛饮一番!哈哈哈哈……

  诸葛亮 大都督,到第三天,请派五百军士到江边搬箭。亮告辞。

  (诸葛亮下,鲁肃略送急回。)

  鲁肃 都督,十万支箭,三天怎么能造得出来呢?诸葛亮不是在说假话吧?

  周瑜 这是他自己说的,我又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还有什么话说。你去探听探听,来回报我。

  (周、鲁同下。鲁肃、诸葛亮从不同方向复登场。)

  诸葛亮 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你可要帮我的忙喽!

  鲁肃 (不解地)都是先生自己惹的,我怎么帮得了你呢?

  诸葛亮 其实,我也不要你帮什么大忙,只不过向你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二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人,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用。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不过,请你不要让都督知道就是了。

  鲁肃 这一切,按先生吩咐的照办,保证不让都督知道。

  (诸葛亮、鲁肃下。)

  ――幕落 

  第二幕

  (画外音:第三天。天未亮,江上大雾弥漫,对面什么也看不清。)

  诸葛亮 鲁大夫,请您和我一起到船上去取箭。

  鲁肃 (不解地)到哪儿去取箭?!

  诸葛亮 不用问了,去了就知道了。

  (诸葛亮、鲁肃做上船状。)

  (画外音:船上军士把船用铁索连接起来,向江北曹营开去,擂起战鼓,发出进攻呐喊……把船头向西,一字儿摆开……)

  鲁肃 (吃惊地)诸葛先生,你这是叫我同你一起送死去?这样,曹军杀过来,怎么得了?!

  诸葛亮 江上雾这么大,曹军一定不敢出来。来,来,我们饮酒。(鲁肃战战兢兢。)

  (画外音:曹丞相有令:江上雾大,敌人突然来攻,其必有诈。我军看不清虚实,不得轻举妄动,弓弩手们一起向敌船射箭,不让敌军近前!)

  诸葛亮 军士们,这边箭已满了,掉转船头,继续擂鼓、呐喊……

  (画外音:天渐渐亮了,雾还没全消,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 鲁大夫,有劳您大驾!(令军士)向曹营喊话:谢谢曹丞相的箭!

  鲁肃 哪里,哪里!(二人同大笑)哈哈哈哈……

  [画外音:(周瑜)诸葛亮神机妙算,岂吾可比哉!]

  ――幕急落 

  剧情快递:

  根据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草船借箭》改写而成。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想借造箭一事治诸葛亮的罪,不料诸葛孔明神机妙算,巧妙地借回十万支箭,圆满地完成任务。

  三丰说戏:

  要想演好这个剧,首先要吃透每个人的性格。诸葛亮料事如神,鲁肃待人忠厚,周瑜心胸狭窄、嫉贤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15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对朗读训练的设计别开生面,现将其中一教学片断摘录如下:

  1、学生自学:自由读“神机妙算”这一部分内容,用浪线划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诸葛亮神在哪儿,妙在哪儿。

  2、学生交流汇报,朗读体会诸葛亮“知天时”。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生: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众笑)

  (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众笑)

  (生第三次读。)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王老师读。(教师范读)来,像王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a:(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

  (生b读得很有感情。)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读得很好)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众笑)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本句。)

  王崧舟老师的上述朗读训练片断有以下两个特点:

  1、独辟蹊径,从不同角度,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为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知天时”,王老师抓住“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这一句精心设计读的训练,以读代讲。短短一句话,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气去读,分别读出了雾的大、鲁肃的害怕和诸葛亮的高兴。王老师还十分注重读的训练方式,通过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练读、品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还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悟到:对短短一句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更不用说一篇文章了。文学有其多义性、丰富性,我们读书就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2、评价学生朗读,风趣幽默,别具一格:

  当学生对文句的理解不深,朗读不到位,心里正着急时,王老师给予幽默、个性化的评价,巧妙地创设了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化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渗透了朗读的指导。

  借──《草船借箭》片断赏析 

  湖北省荆州市师范附属小学 陈德兵 

  (学完了全文。)

  师:这些箭分明是诸葛亮从曹操那儿骗来的,怎么说是“借”呢?把课题改为《草船骗箭》如何?

  全班学生一下子沸腾起来,议论纷纷。

  生:课题不能改为《草船骗箭》。其实诸葛亮对曹操还是挺“客气”的,箭收足后,他让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如果是骗,怎么还要让对方知道呢?只有是“借”才会说“谢谢”。

  生:课文第一段里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我想,这些箭肯定会交战中“还”给曹军的,这叫“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全班大笑)如果是骗,就不存在“还了”。所以我觉得用“借”好。

  生:“骗”是贬义词。诸葛亮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人物,因此不能用“骗”,只能用“借”。

  生:“骗”字一般让人觉得很卑鄙、无耻。但诸葛亮却用计从如此精明的曹操那儿“光明正大”地“借”走了十万支箭,是多么的聪明!用“借”更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超人智慧。所以课题不能换成《草船骗箭》。

  师:同学们分析得头头是道,说明大家的确把文章读透了。同时,我们也可以体会出作者遣词用字是多么精当!

  一箭三雕──《草船借箭》片断赏析

  【教例】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小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生:老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师:(一愣)是啊,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提得真好。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略作思考)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好吗?

  (学生默读、思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促狭”。(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评析】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原意是让学生通过对话的朗读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欣赏故事情节的发展。然而,在朗读中,那单调的“某某说”使学生产生了疑惑。教师抓住这一机会,设计了给课文提示语加进人物神态、动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一随机应变之举,除了达到原来目标外,起码还有三得:一是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或直或曲的表露,从而加深了对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个性和才干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二是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明白人物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该怎么处理语速、语音和语调;三是补充训练,使学生对如何运用好提示语有了一个很好的理解:符合人物的地位、个性和办事目的以及所处环境,为学生作文中恰当用好提示语作了很好的指导。这真是一箭三雕。

  变式朗读 读中感悟──《草船借箭》片断赏析

  【教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小节时设计了下面两个朗读教学环节:

  一、“去枝减叶”读

  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二、“添油加酱”读

  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动作、表情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第二小节变为: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站,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了,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为难我了,我就来个将计就计吧。于是)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补充)说: “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怀酒就走了。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教师读。教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评析】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本教例根据课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说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而引导学生“添油加酱”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没加酱”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16

  设计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诸葛亮妒忌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三、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草船借箭》导学案(通用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