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6篇)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6篇)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你们最想知道的还有什么

  生:和尚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生: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提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顺序写的,初步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下面大家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段内容.

  (学生朗读后,同桌间相互练说)

  师:哪一位来试试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他准备了两只大船,让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并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本段内容

  生:这一段写了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

  师: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概括段意的方法之一.还有一种方法,也能帮我们概括段意,大家看看第四自然段,我们可借助哪句话来能概括第三自然段段意

  生:可借助第四自然段开头一句"准备工作做好了".

  师:可见概括段意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我们再把第二段朗读一遍,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用笔划出来.

  生: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有:"先,然后,再,又"等.

  师:(用覆盖式投影片演示四项准备工作后)如果我们先写把两只船拴在一起,再写划过去,行吗 生:不行,因为先把两只船拴在一起,划起来就非常吃力.

  师:可见,作者是按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这样写显得有条有理.再朗读一遍,好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条理性.

  师:刚才同学们问,和尚究竟用了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请同学们自学第四,五,六自然段之后,解答这些问题.

  生: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生:和尚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还可以省些力气,因为水会产生浮力.

  师:谁能概括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

  生:和尚利用了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师;这几段写打捞过程,虽然没有运用关联词语,但是,同样表达得很清楚,请大家看看录像,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几段.(学生观看录像)

  师:课文最后说:"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句中"出色"是什么意思

  生:"出色"就是格外好,超出一般.师:刚才,从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怀丙的"出色",再请同学们回过头看看第一,二自然段中有哪句话也能说明这一点

  生:(朗读)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生:这句话说明他当时已经想好了借助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方法.

  生:这说明怀丙和尚胸有成竹.

  师:你们都觉得怀丙和尚很"出色",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那么多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现在老师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用两船泥沙就把铁牛捞起来

  (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生: 我们小组认为,可以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那两只船的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这样,装泥沙的船慢慢浮起,等铁牛拔离河底后,再将它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之后,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又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面打捞上来.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课后请大家做一个实验:将鸡蛋放入浓度较大的盐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用一定的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成一段话.

  (作者单位:天津市实验小学)

  语文课的"弹性艺术"

  黄耀红

  弹性,即事物的伸缩性.语言是一门"弹性艺术",同样的表达对象,表达的形式和风格各不相同;同样的语言表达,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也会因人而异.语言的这种" 变化之妙",注定了语文教学既不可能滴水不漏,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母语习得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渐变过程,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言语表达都应有一定的"弹性"发展空间,决不像一加一那样毫无"商量余地".

  据笔者观察,目前有不少语文课不太讲究"弹性",表现为教学内容,课堂结构,课文理解的方式与结果都鲜明地打上了"教师意志"的烙印.调控课堂教学的是教师的"计划指标"而不是学生的"市场需求".从整体上看,这些课就像刻意修剪的树木,虽然中规中矩,显得很精致,但缺少"自然之趣",无法展示枝繁叶茂的勃勃生机.

  一堂没有"弹性"的语文课,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是一切从语文知识出发,形成一种知识密集型教学.由于偏重知识传授的严密性和系统性,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言语能力缺乏正确的估价,不能准确把握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点,弄不清哪些是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薄弱区",哪些又是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结果既浪费了学生的"言语智力资源",又使语文课堂无法做到张弛有度.同时, 由于语言知识的过分介入,在学生眼里,许多原本简单的言语现象反而变得玄妙而复杂.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必然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各种所谓的知识点强行纳入某种预定的轨道.学生找不到能力发展的"自留地",思维活动也失去回旋的天地.笔者以为,掌握一些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知识对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固然有益,但是,一个人言语能力的起步并非源自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言语表达的模仿和实践.对于这一点,小孩子的呀呀学语即是明证.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言语能力的发展,言语智慧的获得和文化品格的养成.这些内容都应根植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言语实践,它是鲜活的,动态的,更是富有"弹性"的.

  一堂没有"弹性"的语文课,其课堂结构往往形成了凝固不变的程式,没有明快的节奏和流动的美感.其实,语文课堂结构的理想境界是"行于当所行,止于当所止",决不能在模式,套路里裹足不前.笔者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听后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即这些课的教学环节的安排几乎是千"课"一面.往往是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学生质疑;教师作讲读示范,从中总结一二学法,学生据法自学,举一反三;教师归纳小结,学生作迁移性练习,以实现读写结合,等等.这样的课堂结构显然有其优越性,但是不是每堂课都得这么亦步亦趋呢 课堂结构同样需要富有"弹性",要视具体情况临时作出程度不一的调整和增删.譬如,如果一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浅显明白,那么硬要让学生去据题质疑便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

  一堂没有"弹性"的语文课,表现在教师的讲述上是要求"讲深讲透",并且似乎总在设置一个又一个"圈套",千方百计要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一块,以形成对问题的"统一认识",当然这个"统一认识"无非是教学参考书上的所谓"标准答案".事实上,语文是一门最灵活的学科,由于生活经验, 知识水平,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角度不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应该也不可能"定于一尊".如果没有理解与表达的自由与独创,"万马齐喑"的语文课,或者只有一个声音的语文课,无疑都会阄割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熄灭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情之火,语文教学也决不可能真正产生实效.

  如果从"弹性艺术"的角度考察《捞铁牛》,我们发现,刘军老师的这堂课比较重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先复述,再概括段意;看完录像后,又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最后再让学生说说改进捞铁牛的办法,要求学生用一定顺序记下鸡蛋放入盐水中的实验过程.这些教学内容,不是那种围绕课文内容喋喋不休的师生问答,而是富有"弹性"的语文能力训练.像复述,看似普通,但它是训练学生言语转换能力的有效形式.况且这些训练都富有"弹性",学生的表达可以灵活多样,优秀生和后进生大多能各得其所.不过,笔者以为,教师让学生探讨捞铁牛的方法时,还可少些限制,增大"弹性空间",或许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摘自《湖南教育》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2

  片段一 :“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捞铁牛》第一课时,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很快便明白了这两段是介绍故事的时间、地点和起因。为了让学生对“笨重”一词有更准确、具体的认识,我读了一段对铁牛情况简介的资料:铁牛始造于唐开元年间,作浮桥的地锚用。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四只铁牛一只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圆目怒睁、威风凛凛,相貌彼此相似而又各有差别。“铁牛卧伏,矫角昂首”,牛身下铸有小铁山,入地丈余,像个大铁柱,牛前另有一铁柱,可系铁链。在牛旁铸一铁人。估计每头牛有3立方米,重约52000斤。”读到这里,全班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真大呀!”

  可就在此时,班上一向以不安分而著称的马鞭站了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既然有这么重,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颇有一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神气。很快,也有不少学生跟着应和起来,表示支持他的看法。是呀,算算铁牛的重量,洪水哪来那么大的劲,竟然把它们都给搬走了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质询,我事先倒真是没有过多去想。我决定让大家分组互相讨论,再读读书,看看能否找出其中的原因来。

  经过一阵讨论,马上有几只小手笔挺地举起来,一名学生说:“我们从插图可以看出,铁牛不仅大还挺圆,所以洪水一冲,它就容易滚动。”另一名学生说:“铁牛在岸上,岸边到河里有坡度,铁牛向下移动就更方便了。”第三名学生说:“我们小组认为,课文上写着:‘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试想,发大水时,水猛烈冲击浮桥,浮桥就会使劲拉动铁牛,就把铁牛给拉下了水……”我没有想到,在这个本来好像不该值得注意的地方,学生却产生了疑问。当然,最让我欣慰的却是,他们经过深入地读课文,加以自己的思考、推断、想象,终于找到了令人满意的答案,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自身的思维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片段二:“起作用的不光是水的浮力”

  课文中,介绍怎样捞铁牛的那段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这中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互为因果,环环相扣的。原本我想用课件来演示的,但仔细一想,课件展示也无非是将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具体的画面,学生并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科学道理,于是我决定用分小组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水的浮力是如何产生作用的。我还提出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现象加以细致观察、分析,多想几个为什么。

  既然是模拟,就应该做得尽可能像一些。我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槽,倒上大半槽水,水中放上一对两头密封、从侧面挖去了一块的易拉罐,再用皮筋捆扎在一起,用四根铅笔搭成架子,跨在两只“船”上;架子上拴一根细绳,另一头系住一块小石头,石头沉在水槽底部;两只易拉罐里装了不少的沙。一切都力求按照课文中的样子设计。实验开始了,我让学生用勺子将沙舀走,绳子随之绷紧,拉动小石块慢慢离开槽底,沙减少得越多,石块就上升得越高。学生兴致勃勃地做着实验,我在教室中间来回地巡视着。实验做完,我问:做了实验,除了弄懂怀炳使用水的浮力将铁牛捞起来的原理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收获。

  不愧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一番动手摆弄,都有了许多新感受,很快便有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我从中抽取了几个小组的代表,他们都谈到了做实验中体会到的应当注意的事项:

  ——有的说,搭的架子不仅要跨在两只船之间,而且要正好位于船的中间部分,这样可以使船不倾斜;

  ——有的说,架子的四条腿支撑在甲板上的那一点,应该有一些东西固定住,防止用力时滑动;

  ——有的说,绑住架子与铁牛之间的绳子应该绑紧、拉直,这样才能使船一向上浮就拉紧铁牛;

  ——有的说,我们做实验用得只是一小块石头,但真正的铁牛很大,所以绑住铁牛的必须有几条绳子分别绑住铁牛的头、尾、身子才行;

  ——有的说,在铲走沙的时候应该均匀地铲,以保证船的平衡;

  ——有的说,将船里的泥沙铲到河里时,应该注意不要让沙沉落到了铁牛的身上,不然会把铁牛覆盖住,铁牛将会埋得更深,打捞起来会很困难。

  ……

  听着这一条条不无价值的意见,我从内心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由衷的高兴。我知道,在他们的动手操作中,显然已经对整个捞铁牛的过程很清楚了,也对其中水的浮力如何起作用理解了。于是我总结道:“同学们,你们现在应该明白怀丙所说的那句话:‘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了吧。可见,铁牛能够被成功捞起,靠的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就在这时,学习委员徐博士噌地窜起来,示威似地说:“老师,我认为在捞铁牛的过程中,起作用的不光是水的浮力……”

  这平地冒出的一句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不是对我进行挑刺吗?但我偏想听个究竟,便微笑地冲她点点头,告诉她讲下去。徐博士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捞铁牛当然用的主要是浮力,但还有别的力量。一开始在把船上装满泥沙时,船因为受到沙的重力才下沉;把沙铲到河里,也是因为沙的重量减轻了,船才向上浮;而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并最终把铁牛拽起来,这中间又用了船对铁牛的拉力……”

  说的实在是太精彩了,这个同学不仅感知了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还全面地分析了共同起作用的其他几个力的存在。看来她在科普读物及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的确使她受益匪浅,看问题高人一筹,更加完整全面。徐博士的话一说完,我便带头为她鼓起了掌。

  片段三:“我还有别的办法”

  同学们兴味盎然地学完了捞铁牛的全过程,都不禁为怀丙的方法暗暗叫好,我决定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于是我说:“怀丙和尚是好几百年前宋朝时的人,他想出了这么巧妙的办法,那么聪明的你们还有别的办法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全班立即热闹起来,无疑我的这一建议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我趁势发动他们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以发挥集体智慧。教室里气氛相当活跃,每个人都想拿出自己的才智,露一手给同学看看。只见有的争论不休,有的托着脑袋冥思苦想,还有的用笔在纸上画着图。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小手举了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老师,我还有别的办法!”

  我找了几个代表发言,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想出了浮吊打捞法,有的主张用浮桶打捞法,有的说请一架直升飞机,有的说派一艘潜水艇,还有的说可以用电焊把铁牛切割成一块一块的。当然,这项建议立即遭到一片反对之声,认为这捞起来的就不是完整的铁牛,而成了铁疙瘩了……。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用一艘打捞船,上面安装一台起重机,直接把铁牛吊到船上就行了。这一种种方法,有的甚至有点幼稚可笑,但也不乏闪烁着每个人的奇思妙想、智慧火花。我和同学们一起评析着哪一种办法更有实效性、可行性,哪一种方法还不够完善,有必要修改。最后,我又给他们留下了一份课外作业,在课余查找一下有关打捞中山舰和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资料,以便获取这方面的更多知识。

  片段四:“我认为怀炳的方法还需要改进”

  课文差不多学完的时候,全班都沉浸在对怀炳的敬佩之中,偏偏就在这时,被称为班上“百事通”的江伟突然发难:“老师,我认为怀丙的方法还需要改进!”一言既出,顿时全班为之一震,也让我大感意外。甚至有些同学已经在下面小声地议论,大概是在说他竟敢否定权威,有点不知深浅、狂妄自大吧。

  在别人都众口一词地唱赞歌时候,他却敢于唱起反调,这是需要勇气的。我鼓励他陈述自己的意见,他郑重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从书本和电视上了解到,黄河里泥沙很多,黄河之所以发大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河底泥沙堆积太厚、河床升高。可是照怀丙的办法,每捞一只大铁牛,就要向黄河里铲进两大船沙,那不就使河底的泥沙更多了吗?同时也会使这里的水变得浑浊,这是有害处的。”江伟一口气说了一大通,长长地舒了口气,如释重负地坐了下来。

  这一次,全班再度一片惊叹,不过不是怀疑,而是充满钦佩、羡慕的语气。安静片刻,我兴奋地说:“江伟同学的见解实在是太好了,他不仅看到了怀丙办法的优点,更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到这种方法存在的缺陷。让我们大家一齐用热烈的掌声来感谢这个爱动脑筋的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探究的好问题。”

  一阵响亮的噼噼啪啪的掌声之后,我组织全班围绕江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看能否让怀丙不把泥沙铲到黄河里也把铁牛捞上来。同学们很快又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显然,他们受到江伟的感染,也想开动自己的大脑想出些新点子、巧办法。

  讨论之后,我选取了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一名同学说:“我们小组认为,捞铁牛中可以把船里的泥沙换成人,开始,人都站在船上,铁牛绑好后,再弄一些小船,停在大船旁边,到时候人全部下到小船上,这样,既避免了把泥沙弄到黄河里去,人上下船比从船里上下沙也快得多。”

  另一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认为,水不仅有浮力,也有重力,我们认为可以把船里的泥沙换成水,先从黄河里弄一些水;装在船里,捞铁牛时,再将水抽到黄河里去,又把黄河的水还给了黄河。”看来,这个小组的同学自然学得真不错,是从力学的角度来解问题的。我不禁补充道:“这个小组的方案,进一步应证了怀丙和尚 ‘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道理。”

  第三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决定还是用沙,但不需要向黄河里铲沙了。”

  我和同学们不禁有些惊奇,难道他们能把沙蒸发掉不成?

  这位同学稍作停顿,说:“只不过这样就需要增加两只船了。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绑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靠在前面两只船的旁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需向黄河里铲沙。”

  这个办法也真不错,他们不仅将怀丙和尚的方法进行了优化,而且像解决数学上的应用题一样,进行了正确的计算,可以说是一次数学与语文知识的有益结合。

  当然,还有不少小组的同学为优化怀丙和尚的办法献计献策,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一幅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我已经非常满意了,同学们在这节课的讨论中得到了收获,得到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可以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与怀丙一起捞起了那八只笨重的铁牛,也捞到了闪闪发光的许多其它东西。

  案例分析

  (一)点燃学生智慧火把,先要引发并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主动发现并探索问题。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弟子要“每事问”,倡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李政道先生曾寄语当今中国的年轻学子:“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 ‘学问问题’,而不是‘学答’,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而我们以往的应试教育,常常把充满好奇心、求知欲,什么都要问、都想知道的学龄儿童,教成什么都不敢问,只想知道为何应试、怎样拿高分的“乖学生”。新课标倡导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里的四个片段具体而精彩地记录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发和鼓励下,质疑问难、发现与探索的过程。

  1.发现并提出问题

  片段一中,老师为了让学生对“笨重”一词有更准确、具体的认识,介绍了一则关于铁牛的资料(每头约有3立方米、重52000斤)。想不到引发了学生马鞭的疑问:“既然有这么重,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可以说,这是“于无疑处有疑”,的确是“突如其来的质询”。这样的质询说明学生学有发现,问有价值,达到了新课程中的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还要引发并鼓励他们敢于“驳问”。片段二里,老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微型实验”,以了解与体验捞铁牛的过程,帮助理解“靠的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这一难点。并不料释疑解难后,学生徐博士“示威似地” 反驳:“起作用的不光是水的浮力……”并言之凿凿地分析了“共同起作用的其他几个力”。这是解难之后再生疑,它基于学生敢于质疑、驳问的勇气和精神,基于科普读物及自然课上学到的扎实知识,是智慧点亮了思维的火把。这表明学生们学有收获,问有长进。

  2.探索和解决问题。学而有问,只是获得真知的开始,经过思考、钻研、探索,解决了疑难困惑,把认识、思考引向深入、广泛,才是阅读、学习的目的。因此,探索和解决问题时就有可能经历“想办法——想别的办法——想更好的办法”的过程。片段三就是一个实例:课文中怀丙和尚捞回铁牛的办法为学生叫好,但执教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释疑后再引疑,进一步引发和鼓励学生“想别的办法”,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评析哪一种办法更有实效性、可行性,哪一种办法还不够完善,有必要修改”。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的思考深入、发散。片段四中,“百事通”江伟同学从水利和环境的角度质疑怀丙的方法,燃起全班学生的智慧灵光,学生们开动自己的大脑想出“更好的办法”。叫人不得不佩服执教者的引导有方,鼓励得法。

  (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还须重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贵有思,有所思才能有所学,有所学必然有所思。“思”与“学”是循环往复,互补俱进的。我们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就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片段一和片段二中,老师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和交流,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片段三则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片段四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辩证思维。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变化,小学和初中为学龄初期和中期。其间儿童、少年的思维发展处于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时期。然而鉴于当今小学生身心发育早已提前的现状,教师在培养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时,应适当地提前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拓展其思维空间,既要注意到循序培养,又要注意到综合发展。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个抓手。而创造思维只能在教学中点滴培养,逐渐积累。因此,新课标一再要求学生对感兴趣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多次提倡有创意的阅读。上述四个片段就是对此的践行。如片段一中,对马鞭同学“突如其来的质询”,班里同学十分感兴趣,分析原因时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片段二中,同学们做完实验后,“一条条不无价值的意见”产生了……这一切表明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可以培养并能够发展的,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可以激发的。

  (三)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离不开启发、讨论的教学形式,以及重视、鼓励“有创意”的教学评价。

  1.提倡启发式、充分调动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式在每个片段中都可看到,例如片段三和片段四引导学生想出“别的办法”和“更好的办法”。“讨论式”也一样,如片段一为分组互相讨论,片段二为小组做实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形式,离不开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这节课中,师生营造的课堂气氛是宽松的、民主的,教学形式及效果一直是活跃的、显著的。

  2.重视并鼓励对“有创意”的教学评价。新课标重视对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重视评价学生的创造性的理解,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刘老师对此做得很好。例如片段二中,他们因学生徐博士“平地冒出的一句话”,“带头为她鼓起了掌”;片段四中,对敢于“唱反调”的“百事通”江伟,老师“鼓励他陈述自己的意见”,号召“大家一齐用热烈的掌声来感谢这个爱动脑筋的同学”,并“组织全班同学围绕江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有了教师如此重视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有“创造性的理解”,才使得学生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智慧火把点燃后不息地燃烧、闪耀。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3

  设计一

  (第4,5,6自然段的教学实录)

  师:刚上课时,同学们就提出了问题: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现在我们通过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默读课文,思考:哪两个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生:第4. 5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师:好.这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两个问题.(出示投影)

  思考题:

  1. 第四自然段后三句话是什么关系

  2. 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生读思考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学习.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讨论.老师看哪些同学学得认真.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谁先说一说后三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先说1,2句的关系,再说2,3句的关系.

  生: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因果关系.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上来.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好,那和尚是利用什么力量把铁牛拔出来的

  生:利用水的浮力,(板书:利用水的浮力)

  师:谁还记得老师提的第2个思考题:

  生: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好,谁来回答

  生甲:因为铁牛太沉了,水手们根本没有办法把它拉上船.

  生乙:即使拉上了船,也会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地边.

  生丙:对!我同意赵刚的意见.书上已经写到"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这说明把铁牛放在水中拖回来,已经很费力了.

  师:它能抓住课文的语句分析,这种方法非常好,值得同学们学习.

  生:和尚还在利用水的浮力.因为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一些力气.

  师:这几位同学分析得特别好.和尚这时还在利用水的浮力,你们看和尚是多么聪明啊

  师:谁来读第6自然段.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的办法是怎样的办法

  (生读第6自然段)

  师:谁来回答

  生:我认为还是把沙子铲入黄河,利用水的浮力拔出铁牛,然后

  拖到岸边捞起来的办法.

  师:现在,同学们是不是知道和尚用什么办法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

  生:(齐答)得用水的浮力.

  师:你们真聪明.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了解到和尚是利用水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解决了同学们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我们在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并且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课文写打捞过程虽然没有使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但表达也很清楚,做到了言之有序.现在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想.

  师:在观看时,请同学们注意打捞过程的顺序,一会儿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放录像).

  (天津市实验小学刘军执教)

  设 计 二

  一,通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第4.5.6自然段的内容.

  2,画出描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重点词句,想想这些词句的意思.

  三,观察,以说促读

  1,老师利用复合投景,分解演示把铁牛从河底向上技的过程,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河中的两只大船,大船之间的架子,拴住铁牛的绳子,泥沙减少,船身上浮.

  2,学生演示,利用复合投影分解把铁牛从河底向上拔的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尽量用书上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注意讲清步骤,用准词语.

  三,精读,理清句序

  1,投影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学生填空: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泥都( )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 ),船身慢慢地向上( ),( )铁牛的绳子越( )越( ).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 ).

  2,师生共同归纳段四句话的意思,教师板书

  准备好 铲泥沙子 绷紧强 向上拔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1)拴铁牛的绳子为什么会越绷越紧(船身上浮) 河底的铁牛为什么能向上拔(水的浮力)

  (2)这四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整(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四,品读,充分感悟

  1,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演示,利用复合投影,讲述把铁牛向岸拖.老师板书:[拖上岸].

  2,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想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铁牛笨重].

  3,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思考:"这样的办法"指的是什么办法 学生回答,教板板书:[水的浮力].

  五,深读,回归整体

  1,自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用关联词语填空.

  ( )船上泥沙铲光了,( )船身慢慢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 )越绷越紧,沉到河底的铁牛( )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2,讨论:课题中的"捞"字能否换成"拔","拖" (水中捞铁牛,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胆和智慧)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宋朝时发生的故事。有一次,黄河发大水了,河两岸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铁牛,从而说明他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学情分析

  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怀丙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初步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科学道理。

  (2)能简要地复述捞铁牛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重点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过程。

  (2)继续深入理解“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个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运用自然界自身的规律捞铁牛的,体会他的出色,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学习怀丙和尚认真分析、深入研究、运用自然界自身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教具准备

  做“捞铁牛”实验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说说故事,其实也是在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

  二、讲授新课

  (一)了解捞铁牛的困难,为体会怀丙的出色做铺垫。

  1、教师导读:为什么捞铁牛?请同学们读文,找一找。

  指名反馈课文的相关内容:“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3、大家读相关语句。

  4、教师:洪水退了,马上要修浮桥,可是铁牛容易捞吗?(不容易)你们从哪感受捞铁牛的不易?

  5、学生自由读文,找出相关的词句,说一说。

  预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易打捞;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6、教师:洪水退后,马上要修浮桥,人们议论什么呢?请你们开动脑筋,想象人们议论的内容。

  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议论,营造“议论纷纷”的氛围。

  8、教师打断学生的议论,模仿和尚的神态语气,大声说:“我来试试看,铁牛是被水冲

  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并提问:“当人们听了和尚这话时,会有什么反应?”

  9、学生想象当时情景,现场表演人们听了和尚的话后的反应。(从现场表演中,让学生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及打捞铁牛的不易。)

  10、生齐读和尚的话:“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师板书)

  11、指导体会“还”字的作用。

  (二)读文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

  1、过渡: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怀丙是怎样让水把铁牛送回来呢?接下来,我们看看怀丙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读有关段落【3、4自然段】

  3、为了打捞铁牛,怀丙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思考,并用数字标出重点词。

  4、指名反馈,补充完善。

  【1】摸清地点;【2】备船装沙;【3】拴船搭架;【4】两头拴牢。

  5、再请四位同学开火车读第三段的四句话,体会这段的有序。

  6、引导学生讨论:怀丙做的这四项准备工作和成功打捞有什么关系?

  7、集体交流中体会准备的必要,体会怀丙的出色。

  8、感情朗读准备部分,表达出对怀丙的赞叹和敬佩之情。

  (三)学习打捞部分

  1、导读打捞部分:思考打捞过程是分几步做的?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铁牛的过程。

  打捞步骤:【1】铲沙入河;【2】沙少、船浮、拔牛;【3】拖牛上岸

  3、生齐读第三、四自然段。

  4、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用简笔画绘制出打捞前的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

  5、教师巡视、指导。

  6、抽生上台绘制。

  7、师生共同评议、完善。

  8、看图复述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1】同桌互说【2】指名复述(小组为单位)【3】师生共评。

  9、说说和尚怎样打捞第二只铁牛的?

  10、学生再深入课文,是否还有疑问的地方?(学生自读、自悟,彼此交流解惑)

  三、实践探究

  1、实验准备工作:(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淤泥。(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3)用一根小棒,表示木架,拴住两个大盒子(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4)用一根小绳子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住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小组演示打捞过程

  3、同学之间交流演示经验、体会。

  4、创造性思维训练:同学们,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打捞铁牛呢?

  四、课堂总结

  1、师提问:怀丙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么对待的?他是怎样运用自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

  2、学习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教师小结:怀丙和尚在当时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送回来,不愧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是个充满智慧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怀丙学习,遇到事情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回去将做的小实验按事情先后顺序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捞铁牛

  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

  运用自然规律

  水把铁牛冲走—————————————————————叫水送回来

  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的心中就有种抵触情绪,因为这篇课文较枯燥难懂,虽然已执教过两次,但我仍想不出好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及我的教学兴趣。这次我想能否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替代枯燥的讲解。因而课前,我认真翻阅捞铁牛的相关资料,当我看到画捞铁牛的示意图时,灵机一动,何不让画图来代替枯燥的讲解?

  上课时,当讲到本文重点捞铁牛的准备工程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理清顺序,再抽生上台演示。学生一听画画,兴趣很浓,纷纷举手。我抽了班上的小画家明明来画打捞的准备过程。当他画完后,便全班评价,张港说:“整体画得不错,但船的位置不对,不是分开,应并排拴紧。”就这样,经过同学们的加工补充,更好地完善了打捞铁牛的准备过程。同样我用这种方法又画出了打捞铁牛的过程。

  由于师生的共同参与,学生兴趣浓厚。我我又趁机说:“谁能当解说员,看图把怀丙捞铁牛的过程说出来呢?”学生一听,纷纷举手上台说,还真说得不错。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实验工具来做实验,学生们更来劲了,便做便交流经验。可想而知,在此基础上,总结文章中心就容易多了。

  一节课的时间就这样很快过去了,学生学得愉快,我也教得轻松。看来课堂上只有学生成为主人,老师才不会觉得教累。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5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 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 (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 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 色 的 工 程 家←┘

  第三课时(略)

  (主要安排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学内容)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6

  西藏拉萨市第一小学    罗含情

  课文 

  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个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课堂实录 

  师:昨天,教师让你们预习了17课,哪位小朋友把生字读一下。 

  出示生字:宋 拴 陷 沦 尚 潜 舱 绳 绑 铲 拖

  指名读生字

  师:有一个字他读得很准,“铲”,但有一个字没读准,是“潜”,(跟老师范读)

  师:课文里说“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中”那“潜”是什么意思?

  生:游到水里去。

  师:“陷”字怎么记?

  生:先记左耳旁,再记刀字旁,最后……

  师:你说得很准确。这个字跟“蹈”字有什么区别?

  生:偏旁不同。

  生:右边上面也不同。

  师:把本子打开,把这两个字写一遍。

  (生写生字)

  师:同学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给大家在个故事好吗?

  (出示课件,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课文事情的起因)

  师: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河底的铁牛?

  生:用起重机。

  生:用直升飞机。

  生:用专门抽淤泥的方法抽掉淤泥,再捞上来。

  师:同学们所用的都是现代的工具,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就有人把铁牛捞起来,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17课,大声地读,划出喜欢和不懂的句子。

  (生读课文,师画铁牛)

  师:一二自然段里有哪些不懂的?

  生:什么叫“淤泥”?

  生:就是河底的烂泥。

  生:“是水把铁牛冲走了,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是谁说的?

  生:是怀丙和尚。

  师:那怀丙和尚是个怎样的人?从试试可以看出什么?

  生:他非常谦虚。

  师:我们用谦虚而自信地语气来读读这句话。

  师:水真能把铁牛送回来吗?请大家欣赏动画,看这个动画是讲什么内容?

  (动画演示,师讲解捞铁牛的过程)

  生:这个动画是讲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那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生:主要讲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师:请小朋友默读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划出表示准备先后的词语。(生读课文划词语)

  师:有哪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生:先 然后 再 又

  师:从这些词,我们知道怀丙和尚准备工作做得有条有理,谁能用上这些词把第三自然段的意思概括地说一下。

  (生练习说)(指名概括地说)

  师:和尚做得准备工作做得有条有理,相信同学回去后能说得有条理。但对准备工作,你们有哪些问题?

  生:为什么要在船上装满泥沙?

  生:为什么要把两船拴得紧紧的?

  生:为什么要用结实的木料搭架子?

  生:为什么要用很粗的绳子?

  生:为什么装泥沙而不装石头?

  师:同学们的问题你们能回答吗?

  生:因为铁牛很重,不用结实的木料会断的。

  生:我能理解为什么用很坚固的绳子,不用的话,容易断。

  生:装石头不容易铲,装泥沙方便。

  生:我不同意,装石头比泥沙更方便。

  师:因为黄河两岸都是泥沙,用泥沙更方便。

  师:读第四自然段能解决剩下的问题。谁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

  师:请小朋友读这第四自然段(出示段落),看看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用自己喜欢的记号划出来。(生边读课文边划)

  生: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去了。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级紧,铁牛上拔。

  师:泥沙减少可以说成是“沙减”(师板书),那按老师的说法,接下来应该是怎样写?

  (生回答师板书:船浮――绳绷――“牛”拔)

  师:请小朋友用为“因为……所以……”来说说事物的变化。

  生: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向上浮。

  生:因为船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

  生: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牛拔。

  (欣赏动画)

  师:牛能向上拔,靠的是水的浮力。

  师:那么刚才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装沙,能解决了呢?

  (生答略)

  师:围绕打捞的过程,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生小组讨论)

  生: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把牛拖到了岸边。

  师:不仅借助水的浮力拔“牛“,还借助水的浮力“划牛”,“拖牛”。我们再读读怀丙和尚说的那句了不起的话――

  (生齐读)

  师:未来的小怀丙就在你们中间,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学科学,用科学。

  作业:

  1、思考,如果你在那个时代,还可以用哪些更好的方法打捞铁牛?

  2、收集有关利用水的浮力的故事。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7

  一. 文章概述:

  这篇课文记叙了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经过,赞扬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二. 文章结构: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捞铁牛这件事的起因。第一自然段写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第二自然段写重修浮桥需要把铁牛找回来;在人们想不出办法的时候,有个和尚说他能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捞铁牛的经过和结果。第三自然段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第四自然段写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第五自然段概括地交代“用同样的办法”把另外的几只铁牛都拖了回来。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这个和尚名叫怀丙,赞扬他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

  三. 分析讲解

  1. 生字:

  (1)字形:在学习本课生字时同学们要注意下面这些字的字形。

  悉:上边是米字加一撇,下面是心,此外它的读音也要注意,应读“xī”,不读“xì”。组成词语:悉心、熟悉。

  浮:注意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氵”旁,表示与水有关,组成词语:浮力、漂浮、浮水、浮游等。右边也读(fú)孚,是起表音作用的。

  此外下面这些字要注意运用形旁与它们的形近字相区分。如:拴——栓、洪——哄、跨——挎、绑——帮、桨——奖

  (2)字音

  本课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潜(qián)到水底、陷(xiàn)在河底

  (3)词语解释:

  浮桥:用并列的船或筏,上面铺木板而成的桥,因浮在水面而得名。

  议论纷纷:人们对事、对人的好坏是非发表各自的看法。

  水性:指游水的技能;也指江河湖海的深浅、流速快慢等特点。课文中指后者。

  潜:隐在水面下活动。

  绷:把绳子拴得紧紧的。

  出色:格外好,超过一般的。

  2. 理解课文

  ○1了解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黄河附近的河中府城外有一座浮桥,它是两岸居民的交通要道。河两岸有八只拴桥的大铁牛,一次黄河发大水,冲了浮桥,也冲走了这八只大铁牛,铁牛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需重修浮桥,就必须捞回八只大铁牛。可是,你知道每只铁牛有多重吗?(七八万斤,大约是30只大象的重量,可见要捞回铁牛非常难。) 可见,要捞回铁牛很不容易。人们在议论纷纷,如果你在他们中间,你们会说什么呢?

  这时,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说出了他的看法,请你把怀丙的话读一读。

  “我来试试看。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那么和尚是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为了捞铁牛,怀丙让人做了哪几步准备。

  我们来一起看看怀丙做的这些准备。

  请同学们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连起来读一读。

  ○2体会捞铁牛的过程。

  怀丙是怎样指挥水手捞铁牛的呢?请同学们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怀丙让水手做了哪几件事?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体会和尚的出色。

  铁牛终于被捞上来了,可见捞铁牛是件不容易的事。学到这儿你们有什么感受?

  相信同学们都对和尚能够捞起铁牛很佩服。他之所以能够捞起铁牛与他所做的周密的准备工作是分不开的。请同学把第3、4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结合第4自然段的内容,想想和尚是靠什么捞起铁牛的?

  这时,岸上的人们又会说些什么?文中是怎样评价他的?

  要让你来捞铁牛,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8

  教学重点:铁牛是怎样捞上来的

  教学难点: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教学过程:

  一.看课件《河中府铁牛》激趣引入

  1.刚才我们在课件中看到的铁牛,是宋朝时候河中府城外用来拴浮桥用的,一共有八只。你知道吗在这些铁牛身上还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呢?

  2.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请小声读课文第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怀丙为是么要捞铁牛?自读、思考。  

  2.课堂反馈:(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被洪水冲到河底的淤泥里。)

  3.“黄河两岸拴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这里的“也”能不能换成“都”?为什么?(不能,因为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冲走了铁牛,这是两件事,如果用都就只讲铁牛被冲走一件事了。)

  三.学习第二部分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二部分后回答。

  2.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想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

  3.“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冲回来。”这里的“还”可不可以换作“要”?为什么?(不能。因为“还”常用于讲同样的情况,有表示现象继续的作用。这句话前后讲的都是水,冲走铁牛的是水,把铁牛送回来也是水,用“还”就很自然,如果用“要”就没有这种继续的意思。)

  3.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四.学习第三部分

  1.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项?请默读第三段,用横线划出这四项准备工作,并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2.反馈:①四项准备工作是: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

  ② 表示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是:先、然后、再、又

  3.四项准备工作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怀丙做事是多么有条理呀!由此可见我们无论说话做事都应该有条理。)

  4.怀丙这些准备工作是针对什么做的?你体会到什么?(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做的。体会到整个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慎密。)

  5.你能用上表示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四个词,具体说说这四项准备工作吗?

  课件分步演示――准备工作

  6.师小结:怀丙准备工作做得周密细致,设计科学合理。那他又是怎样捞铁牛的呢?

  五.学习第四部分

  课件演示――捞牛过程(注意观看铁牛位置的变化)

  1.刚才在看课件的时候你注意到铁牛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吗?(上拔)是什么力量使铁牛的位置发生改变的呢?(水的浮力)

  2.小组合作学习第四部分,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思考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发生变化的词标出来。(泥沙渐少,船身上浮;绳子绑紧,铁牛上拔。)

  2.汇报交流以上问题。

  3.学生齐读第四部分,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泥沙与船身、绳子与铁牛之间的关系。

  4.师小结。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要注意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

  5.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想借水的浮力把铁牛送到岸边,节省人力。)

  课件演示――拖牛到岸边

  5.师小结:铲沙拔牛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怀丙不仅具有聪明的才智,还具有出色的操作能力。

  6.学生进行排序联系。(课件展示填空题)

  7.怀丙把第一只铁牛顺利拉上岸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他几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六.总结全文

  1.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

  (①怀丙遇事肯动脑筋,善于思考,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2.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再读第四部分,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七.拓展

  1.我国历史上像怀丙一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2.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八.板书设计

  摸清位置

  准备捞牛      备船装沙

  并船搭架

  ↓            粗绳拴牛       

  铲沙                       聪明才智

  捞铁牛     捞牛过程     划桨

  ↓           上岸                                                         

  全部送回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捞铁牛的过程。

  2、让学生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说写话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捞铁牛》,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怀丙和尚捞铁牛的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这节课我们深入讨论学习。

  二、新授

  1.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和尚在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教师分句讲解,这段共有四句话,按顺序讲了四项准备工作:①摸清铁牛沉在哪(下河摸牛);②备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备船装沙);③并船搭好架子(并船搭架);④下水把铁牛拴住(船牛相拴)。这四项工作都说明怀丙是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在讲解的过程中每个句子与图相对照,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把四个过程连起来放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读课文,找出这段的连词,用“先……然后……再……又……”,仿照课文说句子。

  (5)集体读第3自然段.

  过渡:准备工作做好了,怀丙和尚接下来又是怎么做的?

  和尚究竟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从泥沙中拔上来的呢?

  3.引导学生读4—6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课文,回答上面的问题。

  (2)教师和学生讨论(与图相对照):

  分三步:①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船浮起来了(铲沙浮船);②水手们使劲划桨,用船把铁牛拖到岸边?(划船拖牛);③把水里的铁牛拖上岸(拉牛上岸)。再用同样的办法把其余的铁牛捞上来。(说明怀丙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3)把捞铁牛的全过程放映一遍,让学生加深印象。

  (4)把4、5、6自然段连起来读。

  4.放映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全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看课件演示及板书说一说捞铁牛的过程。

  (1)要求:看板书叙述怎样捞铁牛。

  (2)学生评议叙述的情况。

  四.总结课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谁能说说假如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能想出哪些办法?

  五.作业。

  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用“先……然后……再……又……”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略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0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看看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待会儿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读,并试着说)

  师:你们对自己说的情况满意吗?

  生:不满意。我觉得说了前面的就忘了后面的,说到了后面又想起了前面的忘了说。

  生:不满意。我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

  师:要把和尚做的准备工作说好,必须认真读课文,弄清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生:这一小节共有4句话。第一句讲和尚请人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儿。

  师:不错。如果能简洁明了些就更好。老师教同学们一个概括句意的方法,就是抓关键字词。这一句可以概括为:“潜水摸牛”(板书)。请同学们读第二句,把关键的字词画出来。

  生:大船装沙。

  生:备船装沙。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概括3、4两句的意思。

  生:第三句可概括为“跨船搭架”。

  生:我觉得用“拴船搭架”更好。

  生:第四句可概括为“粗绳拴牛”。

  生:潜水拴牛。

  师:现在我们把每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弄明白了,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的。

  生:课文用“先、然后、再、又”这几个词把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

  师:现在请同桌间互相把和尚所作的准备工作有序地说一说,待会儿,请两位同学说。

  (学生练说,再请原先试说的那两位学生说,学生评价)

  师:两位同学比起先说得清楚多了,也有条理多了。不过,还可以说得更具体、更准确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词语表现出和尚对准备工作考虑得非常周到。

  生:因为铁牛很笨重,所以和尚用了“很大的船、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从这儿可看出和尚考虑得很周到。

  生:还有“紧紧、牢牢”两个词也可以看出他想得很周到。

  师:是呀!作者用心良苦的这些词语可不能轻易丢掉的。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待会儿,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

  (学生练说)

  [反思]

  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把阅读定位于吸收,与写作表达泾渭分明。于是乎,课堂教学中重视听读,而鲜见说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和推进,听读与说写分家,吸收与表达分离,弊多利少。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不赞成把阅读视为写作的附庸,也坚决反对在听读与说写之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划一条天然的沟堑,而主张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的课堂,使这个课堂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当然,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并不意味着四者应平均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或教学时应平均着力;而是主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从而获取语文能力发展与提高的高效益。注重综合,追求合力与共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必须相机渗透思想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尽可能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彼此融合。《捞铁牛》这个教学片断,以说促读,读中学说,读中练笔。我们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说写决不仅仅是读的目的,它既是促进阅读深化、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对阅读结果的有效检测,因此取得吸收与表达互动的效益。这个片断中,老师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概括段意的方法、让学生有序地说;特别注重自读、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方式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这正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又一重要体现。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1

  教学要点:讨论学习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

  1、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 本上。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2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材第六册

  射洪县太和一小 黄昭英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请看:

  (cai课件):(怀丙自述)

  阿弥陀佛,大家好,我叫怀丙,是个和尚,家住河北省,出生在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朝,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到全国各地走走,看看,听说太和一小三六班的孩子聪明好学,个个都很优秀,所以想和你们一起学习,欢迎吗

  小朋友们,我发现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的时代,旧拿桥来说吧,既有拱桥,铁索桥,还有立交桥.而1000多年前,最常见的是这种桥:(课件:浮桥)它是在河上并列的几条船或木筏上铺上木板而成,在古代我们叫它浮桥,正因为它是浮在水面上的,所以需要有东西来固定它.这节课的学习就与这座浮桥有关.请听老师讲课.

  师: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有一回黄河发大水(课件:黄河发洪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数万斤重的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呢

  生(1):起重机

  生(2):潜水艇

  生(3):直升飞机

  师:同学们用的都是现代化的工具,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没有起重机,也没有直升飞机.据说1989年从黄河古道里打捞上来的铁牛最轻的都有26吨多,最重的有45吨多,一辆大卡车的载重量才几吨,也就是说一只铁牛要十几辆大卡车才能运走,在那个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年代,要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如此笨重的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就是我们今天请来的客人怀丙和尚用了一种巧妙的办法把铁牛捞上来,他究竟用的是什么办法 我们来学习课文《捞铁牛》就知道了.

  (课件:捞铁牛)

  二 学习1,2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读)

  师:在捞铁牛之前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 (课件:"让我来试试……叫水把它送回来.")

  请孩子们小声读两遍怀丙说的话,体会体会怀丙说话时的语气.生边读边体会

  师:谁来谈谈你的体会

  指导朗读,读出谦虚和自信的语气.

  师小结:是啊,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希望孩子们也像怀丙一样具有谦虚的美德.有这样一句名言:有自信的人,能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我们!

  三 学习3――6自然段

  一) 师:从怀丙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和尚自信的认为能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看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写他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哪些自然段写他捞铁牛 (课件:准备工作 捞铁牛)

  二)现在,我们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两部分,请看小组合作学习建议:(课件:

  小组合作建议:

  选择你们组喜欢的一部分,由小组长组织,大家先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再议一议下面的问题:

  准备工作:

  1. 画出表示准备工作先后的词语.

  2. 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捞铁牛:

  1. 4自然段中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

  怀丙是怎样把一只只铁牛捞上来的 )

  汇报

  准备工作:

  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有哪些 (先 再 然后 又)

  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为什么这样

  引读课文,体会怀丙的准备工作做的怎样

  捞铁牛:

  4自然段中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 (课件:四自然段内容)

  (随生回答师板书:泥沙 船 绳子 铁牛)

  (2)我们来齐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些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泥沙铲到黄河里去,泥沙慢慢减少,我们用一个比较简练的词"沙减"来概括.(板书:沙减)

  其余的"船慢慢的上浮绳子越绷越紧铁牛一点一点的向上拔"又可怎样概括呢

  (板书:船浮 绳绷 牛拔)

  师:其实这几个变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为泥沙铲到黄河里,泥沙慢慢减少,所以船身上浮.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船浮与牛拔之间的因果关系.

  生答

  师:那为什么泥沙减少了船身会上浮 为什么船身上浮,绳子会越绷越紧 绳子绷紧,为什么铁牛向上拔

  生答

  师:我们仍然可以把这几个变化用一个动词"拔牛"来概括.(板书:拔牛)

  四, 学5自然段.

  师: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离开了河底,牛拔起来了,怀丙又怎么做的 我们来看第五自然段,请一个孩子读第五自然段.(生读,答)请同学们用几个简练的词来概括.(板书:划牛 拖牛 捞铁牛)

  看来,怀丙和尚先拔牛,再划牛,拖牛就捞上来铁牛.让我们再来欣赏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全过程.(课件:捞铁牛的动画)

  五, 师小结:怀丙和尚不仅借助水的浮力拔牛,还借助水的浮力划牛,拖牛,运用这样的方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捞上岸,我们再来读读怀丙和尚那句了不起的话.(课件:铁牛是让水冲走的,我还让水把它给送回来.)

  可见怀丙和尚具有科学的头脑,运用科学的原理解决问题,真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确是位出色的工程师啊!我们来听听怀丙和尚的心声:

  (课件:怀丙:孩子们,我相信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只要努力学习,学科学,用科学,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同学们,我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这个办法在当时很好,但是通过我这段时间的走走,看看,我觉得这个捞铁牛的办法有些缺陷,你们能帮帮我吗 )

  师:好,我们来议议怀丙和尚的捞铁牛的办法有什么缺陷 如何改进 同桌讨论讨论.(议论,回答)

  师:时间过的真快,怀丙和尚要和我们说再见了.(课件:怀丙:同学们再见!)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明白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记课文重点段落的内容,能复述怀丙捞铁牛的步骤、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捞铁牛的各种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对课题质疑

  2、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指名读课文,余生画出生字新词,读完评点。

  2、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介绍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生字的字型记忆、书写

  3、理解词义:陷、潜、绷、淤泥、笨重、出色、浮桥

  4、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意义。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要捞铁牛?课文什么地方说明了原因?

  2、学习1、2

  自然段,分析捞铁牛的原因

  (1)大水冲走铁牛

  (2)笨重的铁牛陷入淤泥里

  (3)重修浮桥需要铁牛

  3有感情地朗读怀丙和尚说的'话(自信而不外露地),明白这样读的原因。

  4、学生质疑:什么叫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怀丙和尚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课后的阅读说说

  2、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

  3、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了解怀丙和尚如何捞铁牛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准备捞铁牛

  1、默读课文,思考:为了捞铁牛,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分几步?用竖线将它们划分开来。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1)(2)(3)(4)

  3、想想:怀丙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准备?结合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

  4、试着给每一步的准备工作加小标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准备工作的不同层次,抓住重点词语。

  6、试着复述准备工作

  〈三〉、学习第三部分:捞铁牛

  1、根据第二部分的学习方法,小组学习第三部分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1) 捞铁牛的几个步骤

  (2)给捞铁牛的步骤加小标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复述课文

  〈四〉、课文小结

  1、怀丙和尚为什么能捞起铁牛?原因有哪些?

  2、这说明了什么?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解答。

  3、再读课文开头怀丙的话,谈谈体会。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4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些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个叫怀丙的和尚把沉入河底的大铁牛捞上岸来,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要求认识的字:捞陷淤搭绑铲减绷丙

  2、要求会写的字:捞笨潜绑铲减越丙程

  “淤”读yū,不读yú;“潜”读qián,不读qiǎn

  3、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第一部分(1):写为什么要捞铁牛。

  第二部分(2-3):写怀丙为捞铁牛做的准备。

  第三部分(4-6):写怀丙捞铁牛的经过。

  第四部分(7):简介怀丙和尚。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一)、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二)、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他么在议论什么?

  2、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画出来。

  3、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4、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完成填空:(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每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6、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默读课文4、5、6自然段。

  1、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指名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2、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3、用同样的方法自学5、6自然段。

  4、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5、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6、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学习文章写法。

  你觉得怀丙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三、课外扩展: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用这样的办法捞铁牛,现在科技进步了,如果是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捞铁牛?(学生各抒己见)

  四、小结:怀丙虽然不是身体上的大力士,但是却是知识上的“大力士”,他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了奇迹,“知识就是力量”啊!他巧用水的浮力,依靠科学的力量把铁牛从水里捞上来,这种做法足以说明他是无愧于“出色的工程学家”这个称号的。

  板书:

  铁牛被冲走

  怀丙做准备 摸清位置 准备沙船

  捞铁牛 拴船搭架 绳拴铁牛

  铁牛被捞出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5

  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时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明才智。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目标:

  教养:

  掌握“宋、府、拴、笨、尚、潜、绳、绑、铲、拔、丙、程”等12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纷、淤泥、工程家”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能结合课文,理解课后习题3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练习1的三个问题。

  能按段意给课文分段。

  朗读课文。

  教育: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发展:

  通过学习,激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是的态度。

  教学难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理解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原理。

  教学方法:

  球形教学法  实验演示法

  教学媒体:

  投影机、投影片、计算机

  课前准备:

  配合课文的投影片。一套实验器具。(玻璃缸、船、沙等) 计算机软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点拨:重修浮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一定要捞铁牛?

  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指导学生理解:“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讲了几个意思?

  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捞铁牛的过程。

  继续深入理解“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个句子。

  解决课后练习3 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充分认识怀丙确实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知道了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浮桥,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冲到河里去了。正当人们想办法要捞起铁牛重修浮桥进,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他究竟用什办法把八只铁牛捞回来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为了捞铁牛,和尚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顶呢?在课文里找出来,作上记号。

  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朗读第二段。

  学习第三段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投影这段话,组织学生讨论:

  和尚先让水手们干什么?(铲沙)

  为什么要把船里的沙都铲到黄河里?

  船里的泥沙慢慢减少,船身和拴住铁牛的绳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一点一点向上拔)这里为什么用“拔”?是什么力量把铁牛从淤泥里向上拔的?水的浮力是怎样把铁牛向上拔?(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画面理解捞铁牛的过程)

  实验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并讨论: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岸的?(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演示,让学生理解)

  点拨: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

  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众人拖牛

  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

  齐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和尚是怎样把一只只铁牛捞起来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简单叙述过程)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怀丙和尚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

  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课文是怎样评价他的?

  “出色”是什么意思?教师讲解“工程家”的意思。

  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的出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从怀丙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怀丙和尚先让水手摸清铁牛的位置,又准备大船装沙,再并船搭架,最后用粗绳拴牛这四项准备工作,而且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不可以颠倒,认识到怀丙和尚考虑非常周到。)

  从怀丙和尚指挥水手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对怀丙和尚指挥水手铲沙,当铁牛被拔出来后,并不急着把铁牛捞上来,而划船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拖牛上岸,认识怀丙和尚指挥有方。)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从怀丙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没有?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没有?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通过刚才的分析,怀丙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板书:考虑周到

  指挥有方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一分为二

  总结全文

  怀丙和尚捞铁牛这件事,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那时他就能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多么出色啊!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利用这种原理打捞沉在水里的重物。此时此刻,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引导学生发现课本插图的错误。

  堂上练习

  指导学生用“熟悉”、“出色”造句。

  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

  了解现在打捞沉船的办法。

  板书设计:

  捞铁牛

  考虑周到

  怀丙和尚出色的工程家 指挥有方 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一分为二

  大水冲牛叫水送牛

  潜水摸牛 大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

  铲沙拔牛 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6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

  网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后记:

  《捞铁牛》一课中,有许多学生对怀丙十分佩服,对他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因为他能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在当时机械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能运用智慧,把沉到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上来,是多么了不起呀!

  可学完课文后,有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怀丙这样把沙铲进黄河,实在是很大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因而不值得大力提倡。他能有自己的见解,这说明他是用心读书,不唯书,不唯上,而且想法在现代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我首先尊重他的独特感受,没有让他完全跟着书本走。然后,我鼓励他:“你能不能再想一想,如果船上的泥沙不铲到河里,那该怎么办呢?”他陷入沉思中,全班一片寂静,都在冥思苦想,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锻炼。最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用四条船并排,把泥沙铲进另两条船里,这样一来,既不会污染环境,又能把铁牛捞上来,还能节省泥沙。

  学生的独特见解就像火花一样,一瞬即逝,要给予燃烧绽放的机会,这很可能就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