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精选15篇)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精选15篇)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1

  情境教学片段――小蝌蚪找妈妈

  师;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让我们一起来当这群快活的小蝌蚪好吗?

  生:(兴奋地)好:

  师:那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游的吗?   

  生:知道,老师你看我把双手当成小蝌蚪长长的尾巴。   

  生:我把脚尖踮起来轻轻地移动。

  师:让我们一起游吧。

  (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池塘里快活地游着。)

  师出示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的图片并讲解――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别处去找吧。”

  师: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蝌蚪遇到鲤鱼妈妈的情境,你们边表演边思考一个问题――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是怎么游的?

  (师扮演鲤鱼妈妈,生扮演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蚌。)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模仿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

  生:小蝌蚪虽然长出两条后腿,但我看到图片上的小蝌蚪还甩着尾巴在游,所以我把双手当成小蝌蚪的尾巴。

  生:我看到图片上小蝌蚪的两条后腿有的伸、有的缩,我认为那是小蝌蚪在学蹬腿,所以我边蹬边甩尾巴。

  师:小朋友们观察真仔细。让我们以六人小组的形式轮流来扮演鲤鱼阿姨和长出了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好吗?

  生:好:(在音乐伴奏下学生分六人小组进行表演。)

  师出示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的图片并讲解――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伯伯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 “妈妈,妈妈:”乌龟伯伯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师: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蝌蚪遇到乌龟伯伯的情境,小朋友们边表演边思考――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是怎么游的?

  生:好!(投入地表演着。)

  师:请说说你是怎么模仿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的?

  生:我把双手举在头上当成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

  生:因为刚长出的腿比较短,我把手放在身体旁边当小蝌蚪的两条前腿,边蹬边游。

  生;我看图片上小蝌蚪的动作很像我学蛙泳的动作,边蹬腿边划手。

  师:小朋友们的想像力都很丰富,模仿的动作都各不相同。让我们以六人小组的形式轮流来演乌龟和又长出了两条前腿的小蝌蚪好吗?

  生:好!(在音乐伴奏下学生分蛆进行表演。)

  师出示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图片井讲解――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跟睛。小蝌蚪游过去叫:“妈妈,妈妈尸青蛙妈妈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师:你们知道小青蛙是怎么跳的吗?

  (生用自己的方式跳着。)

  师: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好吗?

  生:太好了。

  师:(边表演边念口诀)一前上摆,二后摆屈膝,三两脚蹬地跳出,四双脚轻落地。

  师:老师把这动作取名叫“立定跳远”,小朋友觉得怎样?想学吗?

  生:太好了,想!

  老师把立定跳远再示范一遭,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一看完成动作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师:轮到你们练习时看谁把动作做得最好,最早跳到青蛙妈妈旁边。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练习。(在《小青蛙找家》的音乐声中练习。)

  师巡视指导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讨论   

  1.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用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种教学形式效果如何’是否值得探讨?

  2.本案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有效,

  简析

  1.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创设情境并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让学生入景动情、明理知味,用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从而获得最佳的有意注意,引导学生把兴趣指向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本课把教材内容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通过游戏贯穿课堂。在课堂中紧紧扣住故事发展的情与景,使情景交融,学生的练习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这节课,学生始终沉浸在角色扮演的良性环境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2.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体验得到了加强,交往得到了提高。

  在课堂中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是新课程下低年级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本课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扮演鲤鱼阿姨、乌龟伯伯与不同时期的小蝌蚪,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交往能力进一步提高;让学生思考井模仿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又长出两条前腿及长成青蛙的动作到引入立定跳远的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2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来自于中班下册"青蛙"这一主题里的一个活动。动物主题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以幼儿感兴趣的动物为载体,通过听听、说说、游戏等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语言是幼儿交往、认识事物、保存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学习对话贯穿始终。

  目标

  1、能安静地倾听故事,知道故事名称、理解故事内容;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的能力。

  2、根据故事内容,分角色表演。

  准备

  1、小蝌蚪的头巾若干,把幼儿打扮成小蝌蚪

  2、活动教具一套

  3、录音机、磁带

  过程

  1、 分段欣赏故事,学讲角色对话

  (1)幼儿听音乐跟着老师学小蝌蚪游的动作(双臂交叉抱住身体、晃着头),游进池塘(活动室)

  老师:嘘---(幼儿安静下来)暖和的春天到了,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妈妈醒来了(老师做动作、幼儿学动作)……产下许多圆圆的卵(老师、幼儿全体蹲下扮成卵)……青蛙妈妈产下卵慢慢地活动起来了(做动作)……非常地快乐。

  (2)逐一出示活动教具,幼儿在提问中学讲对话

  a. 有一天,鸭子妈妈……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游去(边讲边操作活动教具)

  老师:小蝌蚪看到了什么?怎么问?鸭妈妈怎么回答?

  b. 一条大鲤鱼……小蝌蚪再向前游去(边讲边操作活动教具)

  老师:把谁当成了妈妈?大鲤鱼怎么说?

  c. 一只大乌龟在前面游……小蝌蚪又向前游去

  老师:又把谁当成了妈妈?乌龟妈妈怎么说?

  d. 小蝌蚪游呀游……结束

  老师: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开始时它怎么问青蛙妈妈?青蛙妈妈怎么说?(了解青蛙生长过程)

  e. 告诉幼儿故事的题目

  老师:刚才我们讲的故事题目是《小蝌蚪找妈妈》(跟念)

  2、安静地听录音,整体欣赏故事。

  下面我们完整地听录音机阿姨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老师:听完后问:小青蛙找到了妈妈心情怎么样?

  那么你们遇到高兴的事情会怎么样?

  (深入词汇,要求幼儿把自己高兴的情形表现出来)

  3、 学习分角色表演,学讲对话。

  (1) 故事里谁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2) 请喜欢鸭妈妈的小蝌蚪到鸭妈妈身边来(将活动教具中的鸭妈妈贴在椅子上)

  同样请喜欢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青蛙妈妈分别站好

  喜欢做小蝌蚪的和老师一起

  (3)教师讲叙述内容,幼儿分角色表演并说出对话内容。

  (4) 听录音,自由分配角色表演。

  (5) 结束:小蝌蚪咱们和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青蛙妈妈一起到外面游玩去。(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先分段欣赏故事,利用活动教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有礼貌地问答以及开心时你会怎样表现,挖掘了活动中有价值的、隐在的教育机制,使幼儿得以全面发展。

  2、活动第二部分以角色游戏的形式进行,让孩子自由选择故事中的角色,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体现了孩子的主体性。最后孩子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使活动进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从头到结束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3、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听听说说玩玩动静结合,做到"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幼儿学起来有劲,教师上起来省心,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虚心求教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观察动物的兴趣,具有热爱生命的情操。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别”;理解16个新词的意思,能在句子中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3、能仿照例句,根据规定的内容,用“原来……怪不得……”写一句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能有条例地写出青蛙蝌蚪和蛤蟆蝌蚪的不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懂“不合群”,并能了解合群何不合群的蝌蚪的区别。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的读音,掌握16个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1、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他们把比较有价值的写在黑板上。如: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合群的小蝌蚪?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感兴趣的小节,并纠正读音。(调、别、仍、难、觉)

  三、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题问题

  1、默读。

  2、同学间交流。

  3、集体交流。

  四、抓主要问题

  1、请学生选择哪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2、再请学生选择一个次要的问题,带着两个问题到书中寻找答案。

  五、讨论

  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从形体上看,独游的小蝌蚪比群游的小蝌蚪略微大一点;从颜色上看,独游的蝌蚪是青灰色的,而群游的却是黑色的。(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不同点)请学生讲一讲两类蝌蚪的不同。

  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小蝌蚪不合群的?

  1、我发现有只小蝌蚪孤零零地在游,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结队的小蝌蚪闹别扭似的。

  理解:闹别扭换个词。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那种可怜的样子。

  2、不料,那只小蝌蚪又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游到一旁去了。

  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是什么?

  (朗读时,强调“又”和“单独”)

  3、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仍旧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自个儿悠闲地游来游去。

  朗读时强调“自个儿”。说说“悠闲”的意思或做做样子。

  4、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那么多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你想怎么评价小作者?(体会汉语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5、作者写得那么好,我们怎样把它读好呢?(齐读1、2两段)

  这就是不合群的小蝌蚪,它跟成群结队的小蝌蚪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能提出自己的疑惑,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仔细分析原因,知道小蝌蚪不合群的原因。

  2、能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人启示。

  3、能用“原来……怪不得……”说写一句话。

  4、明白生活中有许多科学知识,懂得要学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需要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虚心求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读词语。

  合群 孤零零 成群结队 闹别扭 孤独 不料 队伍 单独 调皮 仍旧 悠闲 略微 难道 疑问 蛤蟆 怪不得

  2、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

  二、讨论,解决上节课中的另外两个问题

  1、上节课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但是,课文中的两位同学和我们都一样,虽然有了这样的发现,却不知道原因。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我和永明的疑问吗?这个问句还可以怎么问?

  2、如果我们平时碰到不懂的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呢?

  (如:查百科全书,上网查询,问老师)

  3、书上的小朋友采用了问老师的办法。他们是怎么问的呢?怎样才能让老师很快地听明白?那么,我们在问的时候,就要求讲清楚,用一句话说明白,不罗嗦。谁会问?

  (先请学生说,在不能说清的情况下,出示两个句式。)

  句式:老师,我发现有些小蝌蚪……,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我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小蝌蚪,一种……一种……,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4、小朋友,你们能解释这个原因吗?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自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5、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书上那个句子说明他们明白了?你能用“原来……怪不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吗?(指导朗读)

  6、讨论到这里,小朋友们有没有找到另一个问题的答案呢?在3月25 日,这么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去春游。作者为什么在日记中不写写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的,而写这么几只小蝌蚪?

  三、综合提高

  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可青蛙妈妈还在烦恼呢!你看,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就这样离开家,在外面玩,青蛙妈妈可着急了。你能帮帮它,为它写一则寻人启示吗?讨论:启示中应该写些什么?(外形特征,性格脾气)

  【板书】

  外形特征    性格脾气

  灰色略大    独游    变成青蛙

  黑色稍小    群游    变成癞蛤蟆

  善于观察    虚心求教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4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及青蛙的成长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学习汇报   

  1.我会认:认读上节课学习的生字。   

  (先在小组内汇报,然后指名汇报。)   

  2.我会读: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读课文,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   

  小组学习活动:   

  (1)将描写青蛙和小蝌蚪外形特点的词句混在一起,请学生认读。   

  (2)观察并发现这些词句与什么有关,接着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整理、排列这些句子。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小蝌蚪和青蛙外形特点的句子。   

  2.看动画,给动画配音,了解小蝌蚪怎样找妈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交流(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交流。)   

  (3)汇报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4.小组学习活动――我会摆。 

  让学生将3张小图按照青蛙的成长过程重新排列,然后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   

  5.谈一谈:你喜欢小蝌蚪和它的妈妈吗?为什么?   

  6.朗读全文。   

  三、拓展   

  学生将课前搜集的有关青蛙的资料进行交流。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5

  荣华街小学 潘丽勤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边看图边学文,了解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育学生自觉保护青蛙和蝌蚪。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可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

  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小蝌蚪成长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6

  此活动故事内容,蕴含多领域的教育价值,故事中不仅有科学领域的“认识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与青蛙的关系”,还有语言领域领域“感知故事结构,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学讲故事”,鉴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学重点为“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学习观察并比较”。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展开的顺序,这是开展活动的基础,也是这个活动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点,可以改进的是:制作特有的图片。图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动物”为重点的图片设计。图片设计成为两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为重点的图片,主要是“宽又大的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绿衣裳”,上面一排,横着看主要通过一幅幅图片串联起来,帮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目标,通过观看具体形象的图片及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达到目标;对应上面一排图片的下面一排图片则是上面每个图片特征对应的动物图片,如“宽又大的嘴巴”对应的是“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宽又大的大鱼”;“四条腿”对应的是“有四条腿的乌龟”;“白肚皮”对应的是“大白鹅”;“绿衣裳”对应的是“青蛙”,这些按顺序摆放的图片上下结合单幅看,主要帮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动物的特点,上下对应连贯的看,则是帮助孩子理清故事讲解的顺序,理清故事的内容,为理解、讲述故事奠定基础。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7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小学 田丽华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

  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望岛小学 苗婧雯

  当学生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非常感兴趣。怎样有效利用第一课时学生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学生多读课外书。

  在学生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学生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他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起跟着他们去找好吗?”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

  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来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

  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角色在积极的学习了。这也让我非常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而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学生继续读课文,然后在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起来全班讨论。结果学生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浙江省海盐县城西小学 程燕青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妈妈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qing,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竹竿校区 胡胜英

  这是一篇有意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

  一、生字呈现的方式和指导方法灵活多样,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如

  1、让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来的画下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

  2、有的字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如“灰”,在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时,通过观察蝌蚪的颜色认识“灰”字;

  3、学完课文以后,集中生字条里的生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

  4、进行拼字游戏。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本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

  三、有趣的课后拓展

  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小蝌蚪成长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文掌握的程度。特别是蒋云昊同学,他还开动脑筋,自编了一期动物画报。可见,“探究”的种子,已在学生心中渐渐发芽了。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8

  一、设计意图:

  这段时间,我们班正在进行《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很多小朋友从家里端来了小金鱼,小鸟,乌龟等小动物放在了教室里的自然角里,文文端来的几只小蝌蚪特别受小朋友的欢迎,小朋友一有空就会围在蝌蚪旁一边指着小蝌蚪边聊自己的发现,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小蝌蚪游泳的时候尾巴怎么动的?这些都是他们兴趣的话题。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很自然的,我们生成了手指点画《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这个活动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这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

  2、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3、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三、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四、活动程序:

  (一)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我会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我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这时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

  (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

  (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真高兴啊!一蹦就蹦到了我们小二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4、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延伸:

  在有关“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9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习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资料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取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齐,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懂得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2、教学难点: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大概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直接揭题、读题。

  学习生字“蝌蚪”。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边读边把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把它读正确。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有趣在哪呢?自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检查初读情况。

  生字词出示:蝌蚪池塘脑袋甩着鲤鱼乌龟披着短了蹲着碧绿肚皮鼓着

  (1)按照课文读一读,即带拼音。

  (2)看着黑板读一读,不带拼音。

  (3)字形的教学:你记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或是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需要大家帮忙的?

  (4)我说你做:师说脑袋生指着脑袋师说甩着生做动作(可以用手表示)蹲着、肚皮、鼓着、短了

  (5)送生字回家。

  过渡:大家已经能够把生字很正确地念下来了,那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全体起立,如果有错了,你就坐下来读。

  (6)反馈读错的情况,集体纠正。

  (7)你能把这些生字按照课文内容组成一段简单的文字吗?

  生说,也就是故事的大概内容。

  (三)完成课后作业:

  第1题,写出同偏旁的字。师按照学情做进一步的指导。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11

  上周五,教育中心督导团来我校检查教科研工作,听了我的一节原生态的《小蝌蚪找妈妈》。因“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气氛活跃、优质高效的课堂实效”,获得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

  但我知道,人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获得成长,任何一堂课,都不会十全十美。我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呢?我静下心来好好地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一、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我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因我的思路清楚,因此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使之不偏离主方向。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昂然。

  二、从培养孩子兴趣出发,设计流程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所以更应该还课堂以童真、童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课堂上一般要多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形式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讲解。在本课的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尽量采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调动他们的兴趣。

  1、导入激趣:一般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因此上课之前我先让他们猜了两个关于“蝌蚪”和“青蛙”的谜语,引出本课的课题;

  2、动画激趣:他们爱看动画片,我就在一开始放这篇课文的动画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3、表演读激趣:“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对角色的创造上,还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去演一演、试一试,尽量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还课堂以童真和童趣;

  4、课中操激趣: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够,当课程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应适当的让孩子们轻松一下,这时,跳一段轻松欢快的课中操,无疑像注入了新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本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小青蛙找家》的律动这一环节,在课中带着孩子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马上兴趣高涨,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孩子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5、拓展激趣: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让孩子们看“捕捉、宰杀、吃青蛙”的画面,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做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青蛙,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其次,作业是“养小蝌蚪观察生活习性和其变化最后放生”,也十分符合孩子的喜好,使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观察与习作巧妙的结合。

  三、识字、写字、学文,内容全面

  本堂课不是孤立地单纯讲读课文,而是做到了把“识字、写字、学文”三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课堂结构丰满,学生全方位吸收知识的营养。尤其是写字教学,选择了两个学生易错的“变”和“披”进行指导,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注重写作知识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这一直是我课堂研究的方向。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巧妙地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在讲“青蛙”一段时,让孩子们变成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写作方面的训练;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这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完整和具体。

  五、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机智到位

  1、朗读能力:本节课我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我配乐范读,孩子们配乐接力读,表演读,师生分角色共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们的朗读能力一步步提高;

  2、想象能力: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将会快速提高。

  3、表演能力:在讲遇到“鲤鱼”、“乌龟”和找到“青蛙”的三个部分中,我让孩子们和我一起表演,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胆量和表演能力都在得到锻炼。

  六、简洁明了的板书,独具匠心

  34、小蝌蚪找妈妈

  长后腿 长前腿 尾巴变短

  变

  小蝌蚪————————————————————————青蛙

  找

  鲤鱼(迎) 乌龟(追) 妈妈(游)

  板书的设计是对文章内容的涵盖和提炼,两条主线清晰明了,重点词也突出醒目,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我觉得这个板书简洁明了,中心突出,可以说独具匠心。

  不足之处:

  1、看动画之前忘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在刚开始让学生看动画的时候,目的是想让孩子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赏,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热闹。原来设计好的这个问题,由于操作“动画播放”这一课件出了点问题,结果就忘记问学生了,是个小小的漏洞。

  2、不鼓励挑毛病: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完之后,有个孩子读小蝌蚪的话,读得不紧不慢,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我就问同学们:“这三个同学中间,有一个读得不到位,是谁呢?”结果孩子们都纷纷评价开了,挑起了这个同学的毛病。我觉得这一问问错了,这样会培养孩子光挑别人缺点的毛病,不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其实我应该直接问这个孩子:“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请你再读一遍。”这样的引导,不但节省了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挑毛病的机会,还保护了读得不太好的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何乐而不为呢?以后得注意了。

  3、师生分角色共读课文未完成:原来在全文学完之后设计的这一个环节,目的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教学现象,起到回顾全文的作用,但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这一步,稍有遗憾。可以考虑前边的“老师配乐读”和“学生配乐分段接力读”合二为一,就能节省出一定的时间,最后进行这一环节了。

  4、资料汇报没有进行:课前让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青蛙的一些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我们应该保护它。我看孩子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可是还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一一汇报。但能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查找,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课堂展示只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这个放在下一节课进行也可以……

  总之,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12

  活动目标

  (1)掌握用棉签画小蝌蚪的方法。

  (2)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3)让幼儿关爱小动物。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正确使用棉签画画

  难点:掌握用棉签画小蝌蚪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一幅大的池塘背景画、幼儿每人一幅A4纸的池塘背景画、为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小蝌蚪的头饰、青蛙妈妈的头饰一个、棉签若干、黑色水粉颜料、调色盘若干、篮子和手纸若干、钢琴、鱼缸和几只小蝌蚪。

  (2)经验准备:幼儿经验准备:课前我问孩子们,看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和故事吗?没想到有的幼儿从来没有看过、也没听过这个故事,虽然是少数的孩子,但是在课前需要孩子们都能了解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这个动画片,还是我小时候看的上海制片厂的水墨画的动画片,没想到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非常认真地观看,并且要求再看一遍,连我都和他们一起重温了我的童年了。现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类新的动画片。我问孩子们见过小蝌蚪吗?大部分的孩子只是从动画片、图画书上见到过,所以我决定在上课时要给孩子们拿几只活的小蝌蚪,他们一定很感兴趣、很开心。感觉孩子接触活的动物太少了,接触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让家长回家带孩子了解小蝌蚪进化青蛙的过程,有条件的话,家里养几只小蝌蚪,让孩子亲身观察,没有的话可以看图书和上网了解,虽然这个知识点不是活动目标的内容,但是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加强家园联系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导家长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么。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小蝌蚪

  (1)师:孩子们,今天李老师跟小朋友一起猜个谜语“大脑袋,长尾巴,从头到尾黑黝黝,游来游去找妈妈。(打一小动物)。(谜底:小蝌蚪)

  幼:孩子们一起说的:“小蝌蚪”。

  (孩子们很喜欢猜谜语,他们喜欢这种文字游戏,感觉很神秘,平时在休息的时候,我就让孩子们经常猜谜语,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综合反应能力,开发智力,他们很开心这个时间段。在谜语导入过程中,我故意把语气放慢,边说边做相应的动作,动作可以夸张可爱些,小班孩子们看的、听的很认真,加上以往的谜语游戏训练,孩子们应该都能猜到是什么动物――小蝌蚪。用谜语导入,为了增加课上的趣味性,挺高孩子们的兴趣。)

  (2)师:那你们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

  幼:听过

  师:到最后小蝌蚪找到它们的妈妈了吗?

  幼:找到了。

  师:那谁是小蝌蚪的妈妈?

  幼:青蛙。

  (在课前经验准备的时候,有一部份孩子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但有一部分没有听过,我就让所有的孩子一起欣赏了这个动画片,也让家长在家给孩子讲了讲这个故事,让孩子们在课前有对蝌蚪和青蛙的初步了解,不至于在上课时感到陌生。因为小班的上课时间是十五分钟,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就需要把故事的内容在课前准备好,起初本以为孩子们应该都听过这个故事,没想到一部分孩子真没听过。应该组织家园联系,让家长每晚给孩子将一个睡前小故事,同时可以让孩子慢慢复述故事,从小班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二、了解小蝌蚪身体特点

  (3)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李老师把谁请到我们小三班了?(从纸箱里面拿出鱼缸,里面有很多条小蝌蚪。)

  幼:孩子们兴奋的都站起来了,特别高兴,都在喊:“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有几个小孩下坐到前面一起来看。

  师:我环绕每个桌子和座位,让孩子们仔细观看蝌蚪长什么样子。

  幼:有的说小蝌蚪是黑色的、有的说小蝌蚪长着圆圆的大脑袋、小蝌蚪后面有尾巴、小蝌蚪长的不像青蛙、小蝌蚪的尾巴是弯弯的等等。

  师:老师跟着孩子一起总结小蝌蚪有一个大大圆圆的脑袋,脑袋后面还长着一条细细,弯弯曲曲的尾巴,小蝌蚪的身体是黑色的。老师一边总结一边在黑板上用彩笔做示范,画出一个小蝌蚪,加深孩子对蝌蚪的印象。

  师:好了,孩子们,小蝌蚪累了,说要回去休息一下,我们一起小声的和他们说再见,不要吵到他们休息好吗?

  幼:孩子们逐渐小声的和小蝌蚪们不舍得说“再见”了。

  (课前准备时,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没见过活的小蝌蚪,他们也很希望能见到,于是我找来了活的生物,这样更能提起他们的兴趣,观察的更仔细,当时孩子们都很兴奋,以至于课堂都有些混乱了,有的孩子还下坐看,其余孩子都跟着效仿,以至于都到前面来拥挤了,当时有些慌张,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老师提的要求孩子们也听不进去了,但是回头一想,这说明孩子们对蝌蚪的兴趣很高,很喜欢它们。于是我做了一个“嘘”的手势,以静制动,很难过的说:“小蝌蚪好像很害怕了,你们都在前面拥挤,大声说话,吓到它们了,这时有的小朋友回到了座位,我提出要求:“让孩子们都回到座位上,不要吓到小蝌蚪,老师保证轮流让每个小朋友都能看清它们,这个方法还真挺管用,每个孩子都安静的回到座位,这是我提出了要求:“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孩子们看的很认真,回答问题的时候,孩子们都很积极踊跃的回答,并且回答的都很棒。)

  (4)用棉签画小蝌蚪

  师:小蝌蚪生活在哪里?

  幼:水里面。

  师:好,小朋友请看这里,这是一个池塘,里面有几条小蝌蚪,看看还有什么?

  (出示一幅老师画好的池塘背景图)

  幼:有荷叶、有荷花、有小蝌蚪。

  师:小蝌蚪喜欢群体生活,但是池塘里面只有几只小蝌蚪,我们一起把它们的其他同伴画出来,好不好?

  幼:好好

  师:但是今天我们不用笔,而是用它来画(出示棉签),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棉签

  师:平时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棉签?

  幼:打针前用、掏耳朵用等等。

  师:不错,我们都会在打针前用棉签消毒皮肤,还有如果小朋友用棉签掏耳朵可要小心,必须爸爸妈妈在的情况下才可以用,否则自己掏耳朵会有危险的。

  但是今天李老师要用棉签来画小蝌蚪,怎么用棉签画画呢?首先,棉签你们看是没有颜色的,我们把棉签蘸一下黑色颜料,看,棉签变成黑色的了,在池塘里画出小蝌蚪圆圆大大的黑脑袋,之后在后面画出一条细细弯弯曲曲的长尾巴,看,小蝌蚪游出来了,有的向右游、有的向左游、有的向下游、有的向上游,什么方向游的小蝌蚪都有。谁想到前面来试一试?

  幼:王浠滨,冯泳琪

  (当我在前面讲解怎样用棉签画小蝌蚪时,冯泳琪小朋友因为好奇,不自觉的走到前面来了,于是我说:“谁想到前面来试一试?”就让王浠滨,冯泳琪来前面画一画。两个小朋友特别爱画,画完一个还想画。)

  师: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把手弄上了颜色,可以用篮子里面的手纸擦擦手,然后再放进篮子里面。如果小手很干净,就不用手纸擦了。还有如果画完一个蝌蚪后,棉签没了颜色,再到调色盘中蘸蘸颜料继续画小蝌蚪,小朋友要注意不要把棉签碰到自己的身上和其他小朋友的身上,画完后把棉签一定要放进调色盘中,不能乱扔。好了,孩子们我们一起试一试吧。

  师:每位小朋友发纸、调色盘、篮子。

  (在上美术课前,一定要在课上把要求提好,在课前要预想很多问题可能发生,比如有的会用棉签掏耳朵,所以要告诉棉签不能随便使用会有危险的、在孩子用棉签画画时,就会用完随意扔到地上,所以要提出要求,不要随意乱丢乱放,要放回到调色盘中、幼儿可能在用棉签画画时,不小心蹭到手上和脸上,或衣物等其它地方,这时就需要用到手纸,不要随意乱摸。要在行为和卫生习惯提出要求,养成好习惯。孩子们画的兴趣很浓,课堂纪律特别好,都在认真地用棉签画画,体验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带来的绘画乐趣,每个孩子画的都特别好。)

  活动展示:

  把孩子们作品都展示在黑板上。

  (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画的小蝌蚪,由于年龄小,小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好,只有王浠滨说的较完整:“这是蝌蚪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它们一起出去寻找其它的小蝌蚪了。”最后,我让孩子们彼此看一看其它小朋友画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互相欣赏。)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一起和小蝌蚪去找妈妈好不好?

  幼:好,好。

  师:唱歌曲《小蝌蚪找妈妈》

  (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小蝌蚪的头饰,戴在头上,老师戴青蛙妈妈的头饰,把老师围在中间,一起唱跳《小蝌蚪找妈妈》的歌曲。由于教师空间比较狭窄,跳的比较拥挤,但是孩子们唱的跳的还是特别开心。)

  教学反思

  1、教师自我评价:

  ①优点:在上好一节课时,我们一定要做好活动准备,包括了物质准备,我做了40个小蝌蚪的头饰,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模仿蝌蚪的乐趣、画好了40幅彩色的池塘背景图,让每个孩子在视觉上体验美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要做好经验准备,课前我问孩子们,看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和故事吗?没想到有的幼儿从来没有看过、也没听过这个故事,虽然是少数的孩子,但是在课前需要孩子们都能了解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这个动画片,还是我小时候看的上海制片厂的水墨画的动画片,没想到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非常认真地观看,并且要求再看一遍,连我都和他们一起重温了我的童年了。现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类新的动画片。我问孩子们见过小蝌蚪吗?大部分的孩子只是从动画片、图画书上见到过,所以我决定在上课时要给孩子们拿几只活的小蝌蚪,他们一定很感兴趣、很开心。感觉孩子接触活的动物太少了,接触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让家长回家带孩子了解小蝌蚪进化青蛙的过程,有条件的话,家里养几只小蝌蚪,让孩子亲身观察,没有的话可以看图书和上网了解,虽然这个知识点不是活动目标的内容,但是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加强家园联系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导家长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么。老师也要有经验准备,做好预设问题,熟记教案,把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预想到,做好相应的准备和方案。孩子们上课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厚,尤其是让两个孩子到前面做示范,画蝌蚪,两个孩子都不想回去了,孩子没有用过棉签画画,所以很好奇,兴趣很高。美术活动,一定要把要求提明确,画画要求,卫生要求,把可能发生的问题都要想到,对幼儿要提出要求。

  ②缺点:在课前预设问题时,没有想到再拿出活的蝌蚪时,孩子们那么的兴奋,课前准备时,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没见过活的小蝌蚪,他们也很希望能见到,于是我找来了活的生物,这样更能提起他们的兴趣,观察的更仔细,当时孩子们都很兴奋,以至于课堂都有些混乱了,有的孩子还下坐看,其余孩子都跟着效仿,以至于都到前面来拥挤了,当时有些慌张,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老师提的要求孩子们也听不进去了,但是回头一想,这说明孩子们对蝌蚪的兴趣很高,很喜欢它们。于是我做了一个“嘘”的手势,以静制动,很难过的说:“小蝌蚪好像很害怕了,你们都在前面拥挤,大声说话,吓到它们了,这时有的小朋友回到了座位,我提出要求:“让孩子们都回到座位上,不要吓到小蝌蚪,老师保证轮流让每个小朋友都能看清它们,这个方法还真挺管用,每个孩子都安静的回到座位,这是我提出了要求:“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孩子们看的很认真,回答问题的时候,孩子们都很积极踊跃的回答,并且回答的都很棒。由于班级面积比较小,加上课的尾声比较急,最后的歌表演有些仓促了。

  2、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挺满意,预设的活动目标都完成了。就是课后怕时间紧张,歌表演《小蝌蚪找妈妈》唱的太仓促了。

  3、课上有出乎意料的事发生,在课前预设问题时,没有想到在拿出活的蝌蚪时,孩子们那么的兴奋,课前准备时,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没见过活的小蝌蚪,他们也很希望能见到,于是我找来了活的生物,这样更能提起他们的兴趣,观察的更仔细,当时孩子们都很兴奋,以至于课堂都有些混乱了,有的孩子还下坐看,其余孩子都跟着效仿,以至于都到前面来拥挤了,当时有些慌张,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老师提的要求孩子们也听不进去了,但是回头一想,这说明孩子们对蝌蚪的兴趣很高,很喜欢它们。于是我做了一个“嘘”的手势,以静制动,很难过的说:“小蝌蚪好像很害怕了,你们都在前面拥挤,大声说话,吓到它们了,这时有的小朋友回到了座位,我提出要求:“让孩子们都回到座位上,不要吓到小蝌蚪,老师保证轮流让每个小朋友都能看清它们,这个方法还真挺管用,每个孩子都安静的回到座位上了。

  4、如果再重新上一次这节课,我会让孩子们尝试用手指画蝌蚪,体验不同的乐趣。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主角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资料,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和媒体准备

  句子卡,生字卡,投影图片。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猜谜语

  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我的妈妈都不认识。今日我们就一齐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以读汉字为主。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生汇报,从哪几个自然段中能够帮忙小蝌蚪找到妈妈。

  三、学习课文,随文识字。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看第一张图片,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他们游的怎样样

  默读课文用--划出写小蝌蚪样貌的句子。

  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随机学习生字“灰”。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的`很快活,可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期望也能和自我的妈妈生活在一齐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齐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最终找到了自我的妈妈,原先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

  看课件,提问:青蛙妈妈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学习生字“披、鼓”。

  引导学生归纳青蛙的外形特点。

  师:假如你此刻是青蛙妈妈,你想来介绍一下自我吗(生带头饰上台汇报)

  四、写字指导

  1、观察“有、在、什、么”,学生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范写,学生描描述写。

  3、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卡片。

  2、朗读小蝌蚪和青蛙样貌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①师: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找出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用“~~~~”勾划出来,并标上序号。

  ②小组交流

  ③团体汇报,师相机贴出图片

  ④演一演:请生扮演小蝌蚪,讲讲自我是怎样样长大的(带头饰上台汇报)

  2、学习课文2~5段

  过渡:小蝌蚪历尽艰辛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忙(鲤鱼和乌龟)师贴图

  ①学习第2段

  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这时,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问……

  为什么要“迎上去”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

  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自我的妈妈长得有什么特点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我的妈妈。

  ②学习第3段

  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为什么小蝌蚪会把乌龟误认成他们的妈妈表现出怎样的心境(急切)

  你从哪些词看出很急切(连忙、追上去)

  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说。

  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语气。(分组轮读,师生接读等)

  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可是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明白了妈妈样貌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

  过渡: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他们相信这一次必须能找着自我的妈妈。

  ③学习第4段

  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

  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必须是自我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这时,小蝌蚪的心境怎样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过去”呢生自由说。

  请生上台表演这三种情景。

  师小结:可见,作者用词准确,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向他学习,这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准确形象又生动。我们也要向小蝌蚪学习,仅有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探究,坚持到底,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我的小宝宝也十分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终一句话(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它们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再去读一读吧。

  3、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适安全,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

  四、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分主角朗读全文。

  五、演一演这个故事

  六、指导写“变、条”。

  查找、一只青蛙一年能够吃掉多少害虫

  青蛙为什么成为捉害虫的能手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则谜语,想不想猜一猜?

  生:想

  师:恩,我们看看谁最聪明,听好了:大脑袋,长尾巴,黑灰身子水中滑。

  生:小蝌蚪

  师:有同学说是小蝌蚪,让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蝌蚪图片,指向图片相应位置)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黑灰色的身子,在水里游来游去,是不是小蝌蚪呀?!

  生:是

  师:那么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呢?

  生:青蛙

  师:(课件出示青蛙图片)看一看,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又是怎样变成大青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小蝌蚪找妈妈》

  (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学生跟老师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复习生字

  师:先来检查一下上节课我们认读的几个生字,看一看这些字藏在新的词语里,我们还认不认识。

  (课件逐一出示词语“灰色”“欢迎”“追赶”“披着”“打鼓”“阿姨”“山顶”。)

  生:(认读字词)

  2、交流识字的方法

  师:打开课本151页,看34课,《小蝌蚪找妈妈》,昨天我们自己预习了这篇没有注音的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怎样解决的呢?谁能把自己的好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根据图片和上下文的意思猜字音;请教其他人;查课后生字表)

  3、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值得借鉴,下面我们自己再把课文读一读,还没解决的生字,可以做上记号,等老师读的时候再认识它。

  生:(自读课文)

  师:下面听老师把课文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可要注意喽!

  (教师配乐范读)

  三、朗读感悟

  1、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老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谁有信心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来给同学们读一读第一段?

  (点名读第一自然段,2至3名同学试读,教师就语气、感情和流利程度做适机点评指导)

  师:读了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如果同学们感悟不够充分,可以换另种方式提问,比如:“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呢?”)

  生:(个别回答)我知道了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师:(结合同学的描述,用课件逐一出示图片及“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一条长尾巴”等重点词句)

  2、结合游戏表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时候,都遇到了谁,他们是怎样帮助小蝌蚪的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自然段。

  (点名读第二自然段,可选2至3名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作出点评,如谁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表达得更形象,谁把鲤鱼阿姨的关切表现出来了)

  师: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下面谁能到前面,把小蝌蚪遇到鲤鱼阿姨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选出角色演员,配戴好头饰,提醒演员“迎上去”的蝌蚪和鲤鱼阿姨各自该站在什么位置,该向什么方向游)

  生:(表演)

  师:(情景表演结束,教师点评。)

  师:小蝌蚪又遇到了谁?

  生:乌龟

  师:我们来看一看,乌龟是怎样说的。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过程同上,情景表演时提示演员“追上去”的蝌蚪和乌龟该站在什么位置,各自向什么方向游。)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帮助下,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下面来看第四自然段,听老师读课文。

  (教师范读)

  师:小蝌蚪这次遇到了谁?

  生:青蛙妈妈

  师:(出示青蛙图片)谁能说一说,青蛙有什么特征?

  生:“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师:(随着学生的介绍,用屏幕逐一出示重点词句)

  4、自主学习五、六自然段

  师:我们自己来读一读五、六两个自然段,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记下来一会我们集体来解答。

  生:(学生自读五、六两段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生:(学生互问互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谁知道一只青蛙每天大约能捕捉多少只害虫呢?

  生:(议论)

  师:老师提供三个数字,你们来判断一下,哪个数字更准确:7,70,700,正确的数字应该是多少呢?

  生:(选择)

  师:一只青蛙大约每天能捕捉700只害虫,多不多呀?!青蛙可是田里捕捉害虫的能手,那以后我们要怎样对待它呢?

  生:保护青蛙、不伤害它们

  5、分角色朗读,巩固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教师从旁指导。

  四、拓展活动

  1、思考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大青蛙的

  师:我们刚才学习了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曲《小蝌蚪找妈妈》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

  (教师播放flish歌曲,《小蝌蚪找妈妈》)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又欣赏了歌曲,那么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大青蛙的呢?

  (课件逐一出示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不见了的图片。分别观察小蝌蚪的身体有了什么变化)

  生:完成练习“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没过多久,(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青蛙)”

  2、激发学生情感,学习故事中人物的精神

  师:我们在故事中认识了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生:个别发言,陈述喜欢的理由

  师:相机点评指导

  (蝌蚪:不畏艰险,面对挫折不气馁,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找到了妈妈;青蛙:捕捉害虫,是田里的卫士;乌龟、鲤鱼:关心别人,助人为乐。)

  五、布置实践活动作业――写给小蝌蚪的一封信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很喜欢故事里的小蝌蚪,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跟小蝌说呀?

  生:有

  师:那么就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跟小蝌蚪说的话写下来,老师当邮递员,帮你们把写给小蝌蚪的信寄给它们好不好?

  生:好

  (学生兴致勃勃地给小蝌蚪写信,教学活动结束)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篇15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观察图画,了解动物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教育学生自觉保护青蛙和蝌蚪。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三幅图,与五段话中的三个重点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和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妈妈。第二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三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找到了青蛙妈妈。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反映青蛙生长过程的投影片或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带。

  有条件的布置学生到溪边寻找小蝌蚪或养小蝌蚪,观察它的形态及生长过程。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要求学会的字中,“灰、腿、嘴、龟、追”这几个字韵母相同,要指导学生在对比中读准字音。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也要进行正音。

  分析字形时,要尽量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偏旁和部件分析记忆字形,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生字的能力。注意提示下面几个字:

  鼓:左右结构,右边是“支”不是“文”。

  追:里面是,不是。

  2写字教学。

  让学生注意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帮助写好字。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蝌:左窄右宽,中间的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姨:笔画较多,应写紧凑些,注意右半部的笔顺是:。

  宽:写时注意宝盖儿要将草字头完全盖住,“见”的撇和竖弯钩要舒展些。

  嘴:左右结构,右上边的“此”要写得扁一些,右下边的“角”字要写得小一些,各部位间穿插适度,使字显得美观。

  鼓:左右结构,要注意左上边的第三笔横要写短一些。

  (三)词句教学

  可先让学生按顺序观察三幅图,然后默读,再仔细对照图画,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小青蛙的。然后引导学生在看、读、想、议中,理解“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不见了”。这些句子说明小青蛙长得很快,身体变化非常明显。

  对于带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句子,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看图,进行理解。还可以演一演,使学生体会到小蝌蚪所在位置不同,所以用词也不同。在鲤鱼前面用“迎上去”;在乌龟后面用“追上去”;青蛙妈妈蹲在荷叶上没有动,所以用“游过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第五自然段,可以图文对照,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青蛙的特点。重点抓住“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这个句子,体会“蹲着、披着、露出、鼓着”和“碧绿、雪白、大”这个词的意思。对“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这句,要抓住“蹬、跳、蹦”这三个词,让学生悟出小蝌蚪找到妈妈的高兴心情,以及他们长成小青蛙后,动作变得十分敏捷。

  学完课文后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一群蝌蚪灰色后腿鼓着

  阿姨乌龟摆动肚皮宽嘴巴

  (四)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可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

  (五)练习提示

  第三题,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句子,通过比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用词的准确。可以启发学生把这三个句子对比着读一读,并结合看图,想一想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然后再演一演,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六)扩展活动

  1说一说青蛙是怎样保护庄稼的。

  2青蛙是捉害虫能手,我们应怎样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例一:

  (一)从图入手,初步了解图和文的意思。

  1先指导学生观察三幅图,同时提出问题:“这三幅图上的小蝌蚪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意,知道青蛙的生长过程。

  2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能找到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多读几遍,基本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二)仔细看图,逐段朗读课文。

  1读第一自然段,教师可进行板画或演示多媒体,引导学生读出小蝌蚪可爱的样子和快活的心情。

  2看图,读第二自然段。知道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和鲤鱼妈妈指出青蛙的特点,结合表演理解“迎上去”。

  指导读出小蝌蚪礼貌的询问和鲤鱼妈妈亲切回答的语气。

  3看图,读第三自然段。知道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和乌龟讲述青蛙的特点。

  指导朗读时,要读出小蝌蚪急切惊喜和乌龟慈祥和蔼的语气。

  4看图,读第四自然段。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已经长成一只小青蛙,动作十分敏捷的特点。

  5读第五自然段。使学生体会到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引导读出小青蛙自豪的心情。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读写词语。

  (五)扩展活动。

  例二:

  (一)初步看图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用多种形式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看图讲故事。

  老师可配上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每幅图上写明要求用上的词语。如:第一幅图用上“大、黑灰色、甩着、游来游去”;“迎上去、四条腿、宽嘴巴”;第二幅图用上“追上去、大眼睛、绿衣裳”;第三幅图用上“披着、露着、鼓着、游过去、蹬、跳、蹦”。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以通过范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读出小蝌蚪、鲤鱼、乌龟和青蛙的不同语气。

  (四)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读写词语。

  (六)扩展活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