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精选15篇)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1
【教材简析】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优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是诗中的画面,图二是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十个数字。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
辩认“八、入”、“九、几”。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放假七天,爸爸妈妈带你们到哪儿玩了?
(生:北京、襄樊……)
师:今天老师也领你们到一个小山村去欣赏风景。瞧!已经有两个小孩在边走边看了……(屏幕显示画面,音乐响起)
二、学习新课
1、看图明意: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图后:
⑴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学生自由回答(亭子、树、人家、花……)
⑶ 师: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这是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六、七座亭子,路两边盛开着各种鲜花。)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识字,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训练学生说完整的句子,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读文激趣:
⑴ 师范读(屏幕显示课文):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⑵ 学生边看图边读书。
⑶ 开展读书比赛,看谁音读得准:
① 学生自由读。
② 小组互读、互比。
③ 同桌互读、互比。
④ 男女生互读、互比。
⑷ 谈读后感。
评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采用读书比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竞赛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学文识字:
⑴ 找生字:
师:在这首童谣里,有十二个我们要认识的生字,请同学们拿出笔,一边读一边用笔标出来。喜欢做什么记号,就用什么记号。如:“△、・ 、○、―”等:
① 学生自由活动。
② 一生回答(师单击鼠标,显示生字):
yī èr sān sì wǔ
一 二 三 四 五
liù qī bā jiǔ shí
六 七 八 九 十
qù lǐ
去 里
⑵ 区分读音:
① “一”在第四声前要变调,念作二声。
② “四、三”都是平舌音,“十”是翘舌音。
4、识记字形:
⑴ 看图,找识字方法,认识数字一至十:
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这幅图可以帮助你,请大家看图(屏幕显示画面2),想一想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互相交流。
① 学生互相交流。
②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③ 要引导学生辩认“八、入”、“九、几”的不同之处。
(把“入”字分开写就是“八”,“几”上加头就是“九”。)
师:同学们真聪明,还编了顺口溜,我们一起来读:
入字分开八八八,几字出头九九九。
析:教师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新的发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很有程序,先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的画面进行观察记忆字形,在引导学生根据编顺口溜记忆字形,学生在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形式中愉快地学习。
⑵ 出示卡片认识“去”与“里”:
① 出示生字卡片“去”、“里”学生认读。
② 生给“去”与“里”组词。
③ 教师讲清“里”的意思。
(“里”是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相当于围着我们学校的操场跑两个半圈。)
评析:教师在解释“里”的含义时,没有照搬注解,抽象讲解,而是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大概知道一里有多远。
4、开火车比一比:
⑴ 小组评比。
⑵ 男女生评比。
三、欣赏
师:看到你们天真可爱的笑脸,老师想起的小时候唱过的一首儿歌《凑数歌》,我们一起来唱。
(屏幕显示画面,音乐响起)
全体学生随音乐自由活动。
四、练习
1、做一做:
师:我来检查生字认识的怎么样?请看屏幕。
生自由辩认。
2、一生代表回答:
一只大白鹅在游泳,两只画眉鸟挨在一起说悄悄话,七只鸭子排成队,八朵蝴蝶兰开的真漂亮,十只麻雀停在树枝上……
评析:通过观看“花香鸟语”的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辨认花、鸟,在欣赏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会应用文中的十二个生字,使之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五、拓展活动
1、找一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些生字,请大家找一找?
2、生自由讨论。
3、众生举手踊跃,积极发言。
(今晚我要去奶奶家吃饭。)
(我是一年级三班的学生。)
4、教师小结。
总评:在教学中,教师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游戏,让全体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教给了学生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实际,强化了语言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因此,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同时注意改变教学内容单一呈现的方式,以多种形式来呈现。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合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2
佚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这首诗,现在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将它选为一年级小朋友的开蒙读物,为什么呢?细细读来,真的看出了一些门道。
第一是它简约。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所以,诗的用词也到了简略得不能再简约的程度。你就拿这首诗来说吧,诗中的一个“去”字便有了行动,有了动感;一个“里”字便有了距离,一个“烟村”和“四五家”便有了村落的生气和小村庄的摸样,一个楼台和花,便有了小小村庄的幽雅和静谧,甚至让人联想到淑女摇扇婀娜和书生捧书吟咏的情境。所以我们说,简略的奥妙就是要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揣度的空间,遐想的天地。再加上诗的二、四两句的句尾“家”和“花”同为“a”韵,所以一路读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
第二是它有趣味。据查,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这首诗之所以十分逗趣,那是因为此诗活用了数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逗趣就“逗”在数字上。你看,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习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这同时可以证明:只要用得好,数字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增添其特殊的魅力。
第三是它有意境。意境何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此诗使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所谓“列锦”,就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你看!在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说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将这首诗放在专门的识字教材和词串识字组合成组的初衷和原委了。著名的“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也就是说,当这首诗进入了词串识字这一系统的时候,它所拥有的功能就会大大的优于自身原有的功能。
◆[2005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3
前两天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识字教学规范研讨活动,并上了一堂识字课。因为教学进度的问题,我上的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据查,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读来又是那么琅琅上口。可以说,这首诗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习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四、十。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到十的数字学生在生活中一定已经见过了,而且不排除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可能。那么,如果我还把他们当成白纸在那儿教,部分学生势必失去兴趣。要考虑已经学会的学生,让他们有新的挑战,又要照顾资质稍差的学生,让他们学会并掌握这些生字。于是,我将我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设计为:故事导入,展示生活中已经认识的语文数字,并请他们当小老师教一教,学习生字一致十,然后游戏巩固,拓展数字成语。第二板块设计为:用数字看图说话引出古诗,初读感悟诗的意境,并在读诗中进一步巩固生字。第三板块设计是写字指导,任务有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姿势和学写“一、二”。课后要求读数字诗《咏雪诗》和《香山红叶红满天》。
上完本课,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开拓识字途径,让生活成为学生的识字课本。
导入的故事是讲一个姓万的人去读书,只认了一二三就觉得什么都会了。别人让他写个万,他一个上午都没写好。我想通过故事教育孩子们,做事学习都不能想当然,自以为是,学到一点就骄傲了。同时也自然地过渡到展示识字。在识字展示中,学生兴趣盎然,学得不亦乐乎。作为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我认为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非常重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识字也是如此。在展示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课外识字的乐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他们就会更加留心地去识字,去学习。当小老师更是对那些识字大王们的极力肯定和赞扬。
新课程的理念;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要让世界都成为学生的教材。识字如果局限于课堂40分钟时间、局限于一本教材,其效果肯定是有限的。“人人是学语文的主人,处处是识字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突破课堂的束缚,将识字与生活结合起来,相信“生活是最好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好的识字课堂”,把大小课堂结合起来,更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养成在校园、家庭、社区、社会中识字的良好习惯。鼓励孩子在家庭中,在游玩中,在日常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动小脑筋识字,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在家中,看电视读书报,积累生字;在路上,看标语读店名,积累生字……充分利用生活这一识字大课堂,营造氛围,组织开展了各种识字活动,不失为一种极佳的识字途径。
教学中,我们常用的展示方式还有:开设识字乐园
:让学生把认识的字或词制成小标签贴在“识字乐园”上,交流识字方法,分享识字的乐趣。自制“识字课本”:让学生把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广告招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杂志上认识的字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还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积累“识字袋”:
让学生随时将课内认的字写成卡片装进识字袋,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认字;把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字裁剪或记录下来放入识字袋。并定期评比“识字大王”,以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二、教给识字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生字。
小老师们教读过生字后,我请学生学生自由记字音和字形。下面是教学的片段实录:
片段一:
师:看看这些字宝宝,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哪个字吗?
生1:我多读读就会了。
生2:我也看着拼音拼一拼读一读就会了。
师:请你看看这个字。(指十)你觉得它跟什么很像?
生:像加号。
师:是啊,十就像一个加号。那用这样的想象的方法,你能记住谁呢?
生1:二像一个等号。
师:是的。只不过二的两横不样长,等号的两横是一样长的。还有吗?
生2:一像一个减号。
生3:七像是t。
师:王老师还能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一个字。请你听故事,猜猜是哪个字。有个儿子很不听话,他的爸爸很生气,就把儿子关在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小房子里,让儿子把脚伸得直直的。猜猜是今天学的哪个字?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四
师:为什么是四呢?
生1:四的外面就像是四四方方的小房子,里面有个儿。
师:是啊!看,竖,横折勾,(师板书)这就是四四方方的房子,儿子关在房子里(书写撇,竖弯),但儿子的脚是直直的,所以没有勾,爸爸把他关在房子里,当然要关上门。(书写横)齐读四
师:记住了四。王老师还有个谜语。听:入字分开!
生1:是八。
师:为什么是八呢?
生:因为入字的撇和捺分开就是八。
师:真聪明!看,入的撇和捺是并牢的,八的撇和捺是分开的。(板书入-八)
师:再猜一个,几字出头!
生1:是儿。
师:有点像,但我说的是几字长出头来了。看这是几,他会怎么长出头呢?(板书几)
生2:是九。
师:非常正确!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九字的一撇长到上面了,就像那个几字长出头了。
师:会观察还会思考!很好!我们又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了最难的两个字。读读(指板书齐读入-八,几-九)
师:刚才我们想出了很多记字的方法,看(指着板书)用想象的办法记住了一二十七,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了四,还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了八和九。以后,我们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就可以用上以上的方法。
片段二:
师:课题中又有两个生字。(标上拼音)请拼音宝宝帮忙读一读。
师:看到这个去字,你觉得跟我们以前学的哪个字很像?
生:云
师:是啊。那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
生:去比云字多了一竖。
师:很好!王老师可以给这个去字写一道加法算式。看(板书:云+1=去)齐读:云加竖就是去。
师:有趣吧?语文中也有数学的加一加。用加一加的方法,谁能给里写一道加法算式呢?
生1:田加土就是里。
师:表面上看是这样。有不一样的吗?(学生们都没有表示)
师:看我写的。(板书:日+土=里)知道为什么吗?观察一下这个竖。
生(突然醒悟的样子):这一竖是从土字长上去的。
师:是的。里的这一竖是从上到下贯穿的,是一笔。(用彩笔描红)
从这两个片段中可以看出,我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指导。识字第一课,我想教给他们识字的方法,这会让他们在以后的识字学习中事半功倍。识字写字教学规范第六条要求:“要善于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吸取传统的识字经验进行识字教学,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识字方法;善于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识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是很强的,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一个个汉字在他们的眼里都是美丽的图画,曾经有学生为“大”字做了一个表演:大就是一个人伸着双手叉开两腿站在地上。那么本课中,一二十七,跟我们的数学符号、拼音符号非常像,完全可以用这样的联想想象的方法记忆。听故事,猜谜语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方式,尽管学生编的字谜还很幼稚,但在编字谜的过程中学生记住了生字,在活动中高涨起了对识字的热情,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则更是学习中常用的识字方法,这是因为汉字的构字特点所决定的。
识字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在第一册书和第二册书中就能体会到除了有看图识字外,还有听读猜字,联系上下文猜字,读拼音识字,利用查字表识字等多种方法。同时,我们师生在课堂上还创造了很多识字方法。尤其游戏识字特别受学生欢迎。比较普通的如摘苹果,夺红旗,找朋友就不必说了。如:“记忆力大考验”老师在黑板写4个部首,每个大组选4个代表上台,一个人写一个字,写完后马上下台和自己同桌商量,最后看哪个组写的字最多。每个孩子在玩这个游戏时积极性很高,而且也尝到了团结的力量。如“找伙伴”:若干个音节放到若干个生字中去,各自找出自己的伙伴;“换衣服”:给一个字连续换几个形旁,让其余同学分别读其音、释其义,讲其用(造句);“捉敌人”:即一群字词到另一群字词中找各自的“对手”(反义词);“当医生”:成组出示含有错别字的词句,让学生扮医生诊治其“病”。“猜谜语”老师准备多种字谜,同时也发动学生开动脑筋搜集自编字谜。“变部首小魔法”:鸡-又+我=鹅
睛-
日+目=睛。……一年级的孩子好动,爱玩,这样既顾了学生的天性玩,又让每个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到识字不会但不是负担,而且是很有意思,很愉快的事情。
三、设置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识字。
现在的识字不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识字过程中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识字。我们往往把生字放到课文中去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初读课文时找出生字,诵读课文时把这些字的字音读准,在课文结束之前把字,词再次提出来强化记忆,最后再把字放回到课文中去记忆。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识字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数字已经在之前学习了,我就让学生先观察图画,用上刚学的数字看图说话。这样,生字就有了一个实践运用的机会。要认的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去、里”都比较简单,而这首古代童谣又深受学生喜爱,我们就可以用注音多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认字。多次反复的读,学生自然将生字熟记于心,而且字词的理解也在文本的诵读中其意子现。读后再读几首有趣的数字诗,比如郑板桥的《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香山红叶红满天》“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香山红叶红满天。”这些生字又进一步得到巩固。
记得以前曾在论文中写道:识字教学要开放,识字教学的开放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开放识字教学目标,意味着教材的识字量和识字速度仅仅是一个底限,我们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识字;开放识字教学的过程,意味着识字就是一个交流生活经验,打开想象世界的过程;开放识字教学的途径,意味着识字从生活中来,也一定要回到生活中去;开放识字教学评价,意味着孩子的识字是有差异的,教学就是要承认这种差异,鼓励这种差异,进而把它看作一种资源,利用这种差异。
我想,我们在探讨识字教学规范时,也应该将这个开放作为前提。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4
古代有位诗人把一到十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㈠、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你们想不想也把课文读一遍呢?生练读,师正音。(重点强调“一”和“亭”的读音。)(“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
㈡、看图说话
1、谈话:我们不仅要会读儿歌,而且还要读懂它,知道它讲了什么意思。 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出示挂图)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
3、最远处有几座亭子。什么是“亭子”呢?
4、出示挂图:亭台
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5、书上哪一句诗是描写这些亭子的呢?----生齐读:“亭台六七座。”
6、再往近一点画着什么呢?(一树盛开的花。)
7、几树红花点缀着村庄,使村庄变得更美了,哪句诗是描写图中的花的?---(生齐读)“八九十枝花。”
8、你从近处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一个小村庄)
那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候?(吃饭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家家房顶上都飘着做饭时冒出的烟。)
9、是呀,煮饭的炊烟绕着整个村子,所以诗人就把村子称为“烟村”。
10、这个村子离两个小朋友远不远呢?(不远)所以诗人说---(生齐读)“一去二三里。”
11、一路走去,在不远处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就是书上说的----(生齐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12、多美的山村呀!村民居住的房子被炊烟缭绕着,简直就象在神话中,那六七座亭台又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秀丽。远处还有粉红的桃花。粉红的桃花点缀在村庄中,使小村庄变得更美了!
㈢、生练读
1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怎么样?(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自己亲眼看到了这幅美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觉?你心里会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轻松、喜悦)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2、师范读,学生感悟读法。
3、学生自己练读。
4、指名读,集体评价。
5、教师与学生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注意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意时我注意根据年龄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保持了古诗的意境。另外,我注意运用幽默的语言,把课上的自然、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5
【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
难点分辨“八”和“入”。
【教学方法】
比较记忆法、以读代讲法。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数字卡片、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了汉语拼音。今天开始我们就要乘着汉语拼音的快车到汉字王国去找汉字做朋友,有了汉字朋友,我们就能看书、读报、学到更多的知识。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
3、学生读课题,解释“里”。(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相当于绕着我们学校的围墙走大约一圈。)
4、《一去二三里》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本,听老师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
⑴ 师范读课文。
⑵ 你们想不想也把课文读一遍呢?生练读,师正音。(重点强调“一”和“亭”的读音。)(“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⑶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
2、看图说话:
⑴ 谈话我们不仅要会读儿歌,而且还要读懂它,知道它讲了什么意思。
⑵ (出示挂图)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
⑶ 最远处有几座亭子。什么是“亭子”呢?
⑷ 出示挂图亭台:
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⑸ 书上哪一句诗是描写这些亭子的呢?──生齐读“亭台六七座。”
⑹ 再往近一点画着什么呢?(一树盛开的花。)
⑺ 几树红花点缀着村庄,使村庄变得更美了,哪句诗是描写图中的花的?──(生齐读)“八九十枝花。”
⑻ 你从近处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一个小村庄)
那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候?(吃饭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家家房顶上都飘着做饭时冒出的烟。)
⑼ 是呀,煮饭的炊烟绕着整个村子,所以诗人就把村子称为“烟村”。
⑽ 这个村子离两个小朋友远不远呢?(不远)所以诗人说──(生齐读)“一去二三里。”
⑾ 一路走去,在不远处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就是书上说的──(生齐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⑿ 多美的山村呀!村民居住的房子被炊烟缭绕着,简直就象在神话中,那六七座亭台又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秀丽。远处还有粉红的桃花。粉红的桃花点缀在村庄中,使小村庄变得更美了!
3、生练读:
⑴ 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怎么样?(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自己亲眼看到了这幅美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觉?你心里会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轻松、喜悦)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⑵ 师范读,学生感悟读法。
⑶ 学生自己练读。
⑷ 指名读,集体评价。
⑸ 教师与学生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4、自学生字:
⑴ 谈话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幅画。
⑵ 出示课文插图2。图上画的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每一位小队员衣服上的号码都对应我们今天学的一个生字。)下面请同学们拿起铅笔把课文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用铅笔把生字画出来。(对照板书)
⑶ 自己读生字,读准确后,再把它读给同桌听。
5、检查自学情况:
⑴ 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⑵ 谈话我们自己学了生字,也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十个生字是表示数字的汉字。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他们。
⑶ 做游戏找朋友。
三、扩展活动
1、谈话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也用上了我们今天学的十个汉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2、教读生字芦、总。(强调“不”的读音)
3、出示小黑板《咏雪诗》
四、作业设计
1、今天我们学了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请大家课后找一找,说说看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比如教室里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看,看谁找得多。
2、课后找一找带有本课生字的诗或儿歌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1、一去二三里
插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图 八九十枝花。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里、去。小组抽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出示“八”和“入”,比较。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讲解。
2、出示一、二、三。师示范写,学生观察老师写字的笔顺怎样?
3、教学笔画“一”(横)。
4、指导学生先描红,发现字的特点。
5、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
三、背诵课文
1、同学们,我们来到了郊外,看到了什么?请你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
(我们来到郊外,一眼望去,二三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村庄,只有四五户人家,树林里有几座亭台,路边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真美呀!)
2、发挥想象说说看到的画面,为背诵做铺垫。
3、练习边背诵古诗边想象山村的画面。
4、指名背诵。
5、集体背诵。
四、试编儿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诗里一共有十个数字。你能用数字编一首儿歌吗?
2、小组合作编儿歌。
3、小组汇报。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写字。
2、找一找,哪些儿歌或古诗里有数字?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6
活动目标:
1、结合数字“1”到“10”,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体验古诗的韵律之美。
2、感受诗歌描写的美好意境,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活动准备:ppt课件 古诗配乐朗诵mp3 古筝曲《渔舟唱晚》mp3
活动过程:
一、播放配乐动画,幼儿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你在春游的时候看见了什么呢?(幼儿个别回答)古时候有一个人他也很喜欢春游呢!他在春游的时候都看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播放配乐动画,幼儿完整欣赏。
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呢?(师依据幼儿说出的事物,点出相应的图片)
3、教师按古诗内容边操作ppt,边小结:
刚刚宝宝们看的非常仔细,古时候有一个人出去游玩,不知不觉就走了二三里的路(点出箭头图标)。他看见了有一个小村庄,里面住着四五户人家,家里的烟囱啊还冒着做饭的炊烟呢(点出箭头图标);走着走着,他又看见不远处有几座休息的小亭子(点出箭头图标),路边呀还有许多美丽的鲜花在开放呢。于是他停下来静静的观赏这些美丽的风景。
二、播放古诗配乐朗诵,幼儿欣赏古诗,初步掌握古诗内容。
教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样的风景漂亮吗?很优美!这个人呀,他也很喜欢这些美丽的风景,于是就把它们写成了一首好听的诗,诗歌的名字叫《一去二三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1、听配乐古诗朗诵《一去二三里》。
(师操作ppt,古诗图片随配乐朗诵滚动播放)
2、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幼儿尝试说出古诗的内容(师操作相应图标)
3、幼儿再次欣赏古诗,师引导幼儿理解诗意。
教师: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古诗,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我们没听出来的呢?
(师示范朗诵古诗)
4、幼儿再次尝试说出古诗内容(师操作相应图标)
5、师小结:图片已经全部找出来了,那这首诗里一共有多少个数字呢,10个,它们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出现的。
三、幼儿学习朗诵古诗,感受古诗韵律。
1、师幼集体朗诵。(幼儿看图标初步尝试朗诵)
①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着图把诗歌完整的念一念,你们会吗?
②古代的诗歌常常用短短几句话就能把一件事说清楚,所以我们宝宝在朗诵的时候要慢一点,音要拖的长一点,这样不仅好听,别人还能听的懂。(引导幼儿掌握图标空格处表示要把音拖的长一些)
2、隐藏图片朗诵。
(教师操作ppx隐藏相应的图标,直至把图片完全隐藏,帮助幼儿记忆古诗内容)
①教师:小朋友念的真好听,数字宝宝们听了也很开心呢,它们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呢。你们想玩吗?你想把数字几藏起来呢?(幼儿朗诵)
②你还想把数字几藏起来?(幼儿朗诵)
③如果数字宝宝们全都藏起来你们会念吗?(教师全藏图片,幼儿朗诵)
④这都难不到你们,现在要加大难度咯!图片宝宝也要藏起来了,敢挑战吗?(师藏四副图片,幼儿朗诵)
3、借助动作朗诵。(师播放配乐古筝曲)
教师:古代的诗人在作诗的时候不仅仅嘴巴念,还有动作呢!(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古诗。)
四、师总结,结束活动。
师总结:其实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诗人创作了古诗呢,等你们进入小学以后就能学到更多好听的古诗啦。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名字叫《一去二三里》。它是我国宋朝的诗人邵康节写的诗。这首古诗啊让我们欣赏到了美丽的乡村风景。宝宝们,春天来啦,我们幼儿园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我们幼儿园美丽的风景吧!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7
新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在学完拼音后,安排识字(一),共四课,其中第一课是《
一去二三里》,课文要求学生在插图所示情景下,学习一首简短的小诗,并认识“一~十、
里、去”十二个生字。对刚入学一个半月的学生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所有的汉
语拼音,负担已经不算轻,但识字的要求更高,怎么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呢?《语文新
课标》第一学段的目标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
愿望。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
本课中的十二个生字,多数学生以前就认识几个,也有几个字容易搞错,,如“七”和“九
”,“云”和“去”等,如何巩固识字,就显得比较重要。以下是本课的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识字的本领,我们来做一个猜字游戏,请大家举起手中的卡片表示
答案,看谁又快又准,好吗?
生:(马上把自己的生字卡片放在桌上,做好准备。)
师:云上加竖是什么?
日加土是什么?
(老师用手势表示数字,让学生举卡片表示。或出一些十以内的加减法算术题,要求学生举
卡片表示答案。)
生:(纷纷举起卡片,兴致很高。)
师:xx同学每次举得又快又准,请他上来给大家猜。
生:(兴趣更高,抢着上台)
(案例二)
师:有一群数字宝宝也来到了我们身边,看!他们来了。(十个小朋友戴“0~9”的数字
头饰上台,同时,老师把“一~十”的生字卡片发给台下的同学。)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找到
自己的朋友吧!
生:(齐唱《找朋友》)拿生字卡片的小朋友一边表演一边上台找到数字朋友。
反思:孩子欢欢喜喜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就应该让他们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喜欢学习语
文,喜欢识字。充分利用师生手中的卡片,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
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一去)
此问转载
(案例三)
师:(出示“小猫钓鱼”图)数字宝宝又来到了哪里?和小猫玩起了什么游戏?看你能找出
几个数字?
生:(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
(案例四)
师: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数字,你能用今天学的数字说一句话吗?
生1:(举着手中的卡片)我今年八岁了。
生2:我的爱心上已经有七颗星了。
生3:我家住在南苑四里。
生4:我是一(五)班的小学生。
……
反思: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以
上案例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客观事
物结合起来,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
(案例五)
师:有一个诗人把我们今天学的数字编了一首小诗。(出示)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大家猜出这是什么了吗?谁也来做诗人仿照它编一首呢?
(先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千杯万杯无数杯,杯杯都是纯净水。(纯净水)
生2:………………千条万条无数条,落到河里都不见。(雨)
生3:………………千本万本无数本,本本里面有知识。(书)
生4:………………千个万个无数个,见了医生都逃跑。(非典病毒)
反思:新课标除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外,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教学是促
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是一种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形成结论,了解和发现规
律。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旧中求新,常中求变,实中求活,是一个动态过程。创造心理学
专家思田彰说:“创造性教学的本质要前进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以上案例通过对
教材的创造性改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创造,学会创造。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新课标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
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
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
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一去)
此问转载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8
《一去二三里》
一、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的课件,梨树贴图,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若干。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六个复韵母、五个整体认读音节和三个三拼音节。
2.激趣导人: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工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了不少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
2.揭示课题: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二里。
3.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图上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教师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两遍)。
四、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
3.读一读。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变序抽取12张生字卡(不带拼音),开火车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9
今天上午上了两节课,感觉真不错,这种好心情一直持续到现在呢!跟同事交流:“学习课文了,比汉语拼音有意思多了!”
今天终于开始正式学习汉字了,《一去二三里》。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在学生通读诗文后,让学生结合新课伊始所播放的关于诗文的视频,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有许多花!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八九十枝花,说明话很多。
师:这里的八九十就是说花开得多,并不是就只有八九十枝,对吧?你真聪明!
生:老师,我看到了许多宝塔!
师:你又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亭台六七座。
师:你认为亭台就是宝塔,回放了视频,还的确像宝塔(但自己也不能用语言文字具体告诉学生两者的准确概念),只得告诉他这是亭台,而不是宝塔。
生:老师,我知道(小孩和他的妈妈)所去的地方不太远。
师:大约有多远?
生:有二三里路。
生:我知道那儿还有房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从“烟”看出来的,有“烟”就说明有房子。
生2:我是从“村”知道的,“村”就是村庄,村庄里 就一定有房子。
生3:我是从“家”读懂的,有“家”就有房子。(当时我头脑里就想起《家》这首诗,白云的家、鱼儿的家也没房子啊,但想到学生是想的狭义的家,也就点头肯定了。)
师:那你觉得这个村庄热闹吗?
生:我觉得这里不很热闹,因为只有几户人家。
师:对,“四五家”就是说住的人家不多。
生1:我觉得这里应该很热闹吧,这儿有山、小河,小草,亭台,燕子啊。
生2:老师,这应该叫美,而不是热闹。
师:我也有同感,那你们觉得这儿美吗?
生:美!
(学生只简单说出了山美,小河美,草美……)
师:是的,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美,但老师并没有从你们的语言表达中感受到美。
(学生逐渐说出“小河清清的,好美!”“嫩嫩的小草,美!”“高高的山上都是绿色的小草,真美!”)
生:老师,我觉得那里的河很清,不像我们这儿的人随便扔垃圾,那里的环境很美!
师:(竖起大拇指)你观察的角度与众不同。是啊,一个整洁的环境确实很重要!
(当时就觉得很轻松地理解了一首诗,而且学生的兴致空前的高涨。)
师:这么美的地方,这么美的诗文,相信小朋友们一定能读得更美!
(今天学生的朗读,一改以前学汉语拼音时读儿歌的拖腔拖调,还真读得挺投入的。)
接着我补充了一首也含有1-10这十个数字的诗——《咏雪诗》。
师:小朋友,你知道“咏”是什么意思?
(学生摇头默不作声,有两名学生声音很小的说了什么,我都没听清,反正不正确。)
师:“咏”是赞美的意思。那你能说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生:这首诗是赞美雪的。
师:你来读读诗题。
(学生还没有脱离刚才读《一去二三里》的意境,读得没有赞美的语气)
师:小朋友们想想平时老师是表扬你们的语气,再读读。
(这一次学生终于能大声表达出了对雪的赞美之情了。接着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这首诗,再指名读,觉得学生读得快而过于响亮,)
师:小朋友们,闭上你的眼睛,想象雪花正一片一片飘飘悠悠地从天而降,看到了吗?好,让我们来数数看。(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个个仰起小脸,轻声地数着,诵读着: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总不见。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流程:
一、儿歌背诵。
《小金鱼》《数字歌》
(小组集体诵,指名一生诵;)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数字可真有趣,很多人都喜欢它们。有人拿他们写儿歌,像今天诵读的《小金鱼》和《数字歌》。还有人拿它们写诗呢!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去二三里》。(老师板书,学生读文章题目。)
三、初读古诗,圈划生字。
1、借拼音自由试读古诗,拼不出来的就问小老师,小老师不会的就问大老师。
2、读课后双横线中的生字,检查掌握情况。
3、在诗中用横线画出生字词,老师做好示范。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九 十
4、借助拼音,每字读3遍,小老师教给不会的学生,老师巡视。
5、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卡指名读,同时拼读、齐读。其中包括给生字找朋友、区分“人、入、八”以及对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复习。
②开火车比赛认字。
四、休息。
(学生听古筝《出水莲》,老师板书生字)
五、诵读古诗。
过渡:休息之后,齐读生字,为读诗做铺垫。
(一)读准读顺
1、大声自由读。
2、四人分行读,其他人做小老师,听读得是否响亮,是否字准句顺。
3、齐读。
4、男生女生接龙读,要求字正腔圆,字准句顺。
5、一组二组赛。
(二)读美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姥姥家,他们一走走了二三里的路,走过一座小桥,看见了一个小村庄,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烟囱里正冒着烟,因为快到中午了。他们继续向前走,来到山坡前,看见有几个亭子,于是走进一个亭子歇歇脚,顽皮的孩子数了数,亭子共有六七座。妈妈让他坐下休息,他又趴在亭栏上数亭子边的树上刚开放的花枝,可是数不清楚,妈妈问他有多少?他说:大概八九十枝吧!
3、读诗,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过渡: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把它写成了诗,还有人把它画成了一幅画。我们先读诗,再看画。
4、体验读。
过渡:我们就把这些有意思的感受带到诗句中,一起读出来。
(1)读给老师听。
① 生自读,师点评。
② 生齐读。
③ 师生接词读,感受韵律美。
(2)读给老师看。
① 看着老师,背诵给老师看。
② 配乐齐诵。
六、拓展
在《日有所诵》中寻找有关数字的儿歌。
教学反思:这是我在新的学校讲的第一节课。毫不隐瞒地说,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一节课,却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三个晚上的12点休息,每天有时间就拿出来翻来覆去地琢磨。也曾想让有经验的同事帮帮忙,转念一想又不行,还不如自己做出来,在往里面填充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也许进步会更大一些。
课讲完后,出了一身的汗,也长吁了一口气,对于心理素质极差的我来说,课堂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然后就是评课议课,同事们很谦虚,也都给足了“面子”,也算是对我的自尊心的一种体贴的维护。
教学反思
1、课堂收得太紧。
课前就一直紧张,唯恐刚入学才两个月的小萝卜头们大闹“天宫”,课堂一旦失控,那个场面绝不是我辈所能收拾得了的。总不能当着全体老师的面暴力得要把小孩儿“栽”出去,那样的面目,即使是在一个玩笑中,自己也觉得可憎。所以,我只有表扬。好在,这个班里的小孩儿还都爱听表扬的话,只是为了得到表扬,确实太乖了,乖得就像我一个人在秀。真叫一个“一放就散,一收就死”。这个舒放的度,好难把握。
2、缺少读图,学生的思维不够灵动。
在美读之前,缺少对学生读图的指导。讲完课再回过头来看,“读图说话”这个环节完全有机会成为本节课的出彩点。比如,在下一节课上的“读图说话”中,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就出现了:“我发现了一条小河。”“我发现了两个小孩儿很高兴,一边走一边说话。”“我发现了很多大山。”……遗憾的是,我不仅没有把握住,而且完全不知道要指导看图这件事。天,无知到这种程度,白读那些书了。惭愧,惭愧!
3、疑惑:评课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在说,这节课上的东西大部分小孩儿都会,都会的就不用教,所以课堂上就有点浪费时间了。我什么也没说,这个大部分来得太没有根据。全班四十个学生,其中十六个是五周岁的小娃娃,对这一课完全没有概念,提前识字和背诵对他们来说就是奢谈。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要求放得低一点,尽量按部就班地走,为学生考虑得周全一点。这样能保证所有的孩子能齐头并进,即使快一点的小孩儿稍微等一等,也不算太大的损失,毕竟是第一节识字课。能等一等,总是好的。
但如果真的出现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已经自学会了的情况,课堂又该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呢?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11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优美景色。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本课可以分二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程序五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一)教材理解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导语激趣。
上课前,cai课件出示了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cai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第三步,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第一环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自我拼读过程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以把握古诗的整体节奏,体会童谣的韵律美。
第二环节:生字认识
出示一至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课件演示生字,先顺序出现,在乱序出现)。采取抽生读、齐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里”的声母是边音,(这里可以cai课件出示,重点字的读音选择)并组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环节之一,首先,我提醒学生:.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像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其次,出示课件主题图,着重分析“一去二三里”和“烟村四五家”并用手势表明一去二三里的含义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这一部分,应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后,背诵全诗,提问:你在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这个小山村热闹吗?美吗?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还可以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课件演示,一学生读有关诗句,一学生指图,教师辅助点击鼠标,出现放大的图画区域。)
课间休息:做识字游戏《摘苹果》,使课堂的气氛达到一个新高,同时学生适当放松。
第四环节,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
首先引入田字格,(多媒体出示田字格,并演示各个部分)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并用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又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来巩固田字格的认识。写字时,学生先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 。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并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作业,学生展开互评。在这里,我引入一个故事: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学生练写了三个字,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教育意义。]
总之,教学过程中通过看、说、读、写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放手学生,努力使朗读教学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12
一.揭示课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借助汉语拼音来识字了.识了字我们就可以读书看报学到很多知识,大家高不高兴啊?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请一位小朋友读课题.(在齐读)
(过渡)要想知道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就跟着陈老师一起参观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1.(出示图)首先看远处有那些景物?(房屋\袅袅的炊烟)
2.再看房屋背后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台,一起说一遍“亭台”
3.我们再往近处看,近处有那些景物?(蓝蓝的天空\开得正艳的桃花\无忧无虑,快乐飞舞的小鸟)
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课文用一首诗把它描写了出来.你们想读吗?
(过渡):要想读好读对就必须把音节读准
二.复习音节
1(出示课文音节)请一位同学们又快又准地找出其中的整体认读音节.(yi si wu shi zhi )齐读一遍.
2(出示er )你们认识这个由特殊韵母组成的音节吗?请 读,读时注意舌头由平到卷,领读.
3(出示ting san cun)你能分辨两组韵母有什么不同?请你读出他们的不同.请读,领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拼音学得都不错,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
三.读课文
1.(出示课文拼音)下面陈老师要求把音节连起来拼成一句话,先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少量时间自由读)
2.你读熟了吗?那位小朋友敢来试一试?请四位小朋友一人读一句.
3.他们读得真棒,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请第一小组读第一句,依次类推.准备好了吗?起
4.(出示拼音加汉字)下面我要求你们联系拼音读课文,这有一定难度,但陈老师相信这么聪明的你们只要认真读肯定会读.我先请四个同学试试,每人读一句.
5.他们读的真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还是每一小组读一句.
6.(出示古诗)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先跟老师读一遍,读诗的时候要加入一些感情,想想刚才那副美丽的图画,看见标点稍微停顿,不能拖声拖调.(领读)
7.我们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学生字
1.(课文显出生字)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生字了,这篇古诗要求我们学会的生字是“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读了这么多遍书有人肯定已经认识他们了.(出示卡片)我请小朋友带着大家看陈老师的卡片再拼读一遍.(请小朋友领读)
2.我折去拼音你们还会读吗?我们来开火车.(请两组小朋友)
3.我们重点来学习一 二 三,先看“一”一起读.你能用一组词或说个句子吗?
4.我们来学写“一”,“一”是由笔画“横”组成从左下格靠近横中线的地方起笔,向右横,当左右相等时在横中线上收笔,收笔要停顿.看陈老师写一个.跟我一起说.(边写边说)
看电脑老师给我们写一遍.
打开习字本(学生唱儿歌)试着描一个写一个.
5.我们再来学习“二”一起读.
你能用“二”说句话或组词吗?
二有个特点,第一笔比第二笔长.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二的两笔住在田字格的那里?
你们说的很对,看老师写,(板书)(二也是由笔画横组成,第一笔横短应该写在横中线上面,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的下面比较长.)
拿出手指跟着电脑老师写一遍.
在习字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6.请 读(出示三)齐读.
你能用“三”组词或说句话吗?
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有什么特点?(“三”由三笔横组成,第一第二笔比第三笔短.)他们分别写在田字格的那里?
看老师写一遍,再看电脑老师写一遍.
在习字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古诗《一去二三里》和三个生字“一 二 三”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我希望你们能以同样的态度上每一节课.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13
【知识塔】
kàn tú shǔ yì shǔ tián yì tiàn
一、看 图 数 一 数,填 一 填。
图上有( )棵树,( )只鸟,( )头羊,( )只鸡。
kàn tú shǔ yì shǔ xiě yì xiě
二、看 图 数 一 数,写 一 写。
【聪明屋】
bǎ huā zhōng de yīn jié pīn chéng yì jù huà
三、把 花 中 的 音 节 拼 成 一 句 话。
【益智园】
xīn shǎng xiǎo shī bèi yí bèi
四、欣 赏 小 诗!背 一 背。
yí piàn yí piàn yòu yí piàn
一 片 一 片 又 一 片,
liǎng piàn sān piàn sì wǔ piàn
两 片 三 片 四 五 片。
liù piàn qī piàn bā jiǔ piàn
六 片 七 片 八 九 片,
xiāng shān hóng yè hóng mǎn tiān
香 山 红 叶 红 满 天。
【参考答案】
一、两 四 五 六
三、wǒ huì bèi yí qù èr sān lǐ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14
[教学内容]
《一去二三里)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第一篇古诗诵读。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20个字中,就有10个数字,这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巧妙地将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等景物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宁静、清远、恬淡、秀美的山村风景画。
全诗描绘的意境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炊烟袅袅的小山村,村子里有几户人家,山顶上有几座小亭子,路旁盛开着美丽的鲜花。
诗中的“二、三”虚指方圆之地,“四、五”泛指村落之小,“六、七”体现亭台之隐约可见,“八、九、十”形容山花烂漫,多而绚丽。
整首诗朴实有趣,琅琅上口,令人回味不已。
[教学目标]
1.会认“三、台、六、十、花”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山村景色的美丽、恬静。
[教学重难点l
认识5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变“逐字逐句地说文解词”,为“以情激情,情中导学的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步人诗境。低年级古诗诵读的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人情人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引人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突破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的难题。
2.自读自悟,了解诗意。让学生不断地在自主朗读、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诗意。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加深对古诗的了解,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会数数吧,我们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2.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宋代有位叫邵雍的诗人把它们串在一起,写成了一首美丽的诗,咱们一起去读读吧!
3.(出示课题)谁会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相机纠正“二”“三”的发音)
二、借助拼音,初读古诗
1.请大家打开书,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这首小诗,要读准字音哟。(学生自由试读)
2.(出示课后双横线中的字)这些字中有你认识的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3.调皮的生字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都躲到古诗里去了。你能在诗中找到它们吗?快拿出铅笔,用横线把这几个字标出来,再借助拼音大声读3遍。(学生圈划生字,认读生字)
4.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读读这5个宇。读准了,一起夸夸他;没读准,一起帮帮他,好吗?(学生分组练读生字,互相纠正字音。
教师巡视指导。
5.过渡:这些字你们都会读了吗?现在,老师可要检查了。
(1)(出示“三”、“十”)
①谁会读这两个字?(指名读)
②大家都来读一读,你发现它们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吗?
(提醒学生读准平、翘舌音)我们再来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③诗中还有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呢?(学生说,教师一一出示“村”、“四”、“座”、“二”、“枝”)看看谁的小舌头最灵活,能把这几个字都读准。(指名读,教师伺机正音)
(2)(出示“台”、“六”、“花”)这3个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3)“小小火车开起来,快快开到――”(随机抽字卡,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出示“烟村”、“亭台”)谁能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这两个词?(指名带读,提醒学生读准后鼻音)
(5)(把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写在花朵形的卡片上,贴在黑板上)在花儿的反面,藏着一个字词宝宝,如果你能正确、大声地读出它的名字,这朵花就属于你了。
①(请学生上台随意翻卡片认读)读对了,大家鼓鼓掌;没读准,大家摆摆手。
②请读对了的同学带着大家读一读。
6.字音都读准了,谁能把古诗连起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看他读得准不准,通不通。(师生评议,在评价中渗透朗读方法)
7.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三、借助画面,诵读古诗
1.过渡:想去郊游吗?今天我们就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去游玩吧。
2.(在音乐中出示画面)瞧,在这座小山村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烟囱里偶尔飘出缕缕青烟。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葱绿的树木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村子周围,到处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3.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游玩,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体会。)
4.山村风光的确很美,诗人也用一首诗来赞美它。(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5.(出示第一、二句)
(1)(出示画面)一眼望去,二三里路远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小山村的烟囱里有时会飘出袅袅炊烟,这就是“烟村”。
(2)谁愿意把第一、二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3)没走多远,就看到了美丽的小山村,多轻松啊。村子不大,只有几户人家。谁再来读读第一、二句?(指名读,齐读)
6.(出示第三、四句)
(1)(出示画面)快看,远处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台”。近处,有什么?(开得正艳的花朵)
(2)请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3)村子四周的景色这么美,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吧。(齐读)
7.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一个读第一、二句,一个读第三、四句,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8.谁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听,看他能把你带到那美丽的地方吗?(指名读全诗,在评议中进一步感悟山村的秀美,激发学生的情感。)
9.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鲜花,组成了一个多么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让我们再放眼去看――看吧.
(配乐齐读)
四、借助游戏,背诵古诗
1.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2.(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卡片盒,在盒子里有这首古诗的每个字)每组四个人,共同将卡片摆成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然后,第一个人朗读古诗的第一句,第二个人接着朗读第二句,依次类推,看哪组摆得快,读得好。(学生练习)
3.请你当个小小宣传员,介绍一下小山村的美景。(学生自由背诵,用击鼓传花的方式指名配乐、配画背诵)
4.小结:听了你们的诵读和介绍,老师也喜欢上了小山村、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让更多的人也喜欢它,好吗?(师生共同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找找其他含有数字的古诗,读一读,并和小伙伴交流。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篇15
【导读】
1、内容分析: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将识字与读书的任务蕴含在作品之中。
本课是继汉语拼音之后学生接触到的第一课识字课,教材配有两幅插图。意境优美,画面形象。本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2、教学思路:
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编写图文并茂,体裁利于朗读的特点,从观察入手,从朗读中寻求突破。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中生趣,在乐趣中学习,在读书中提高。同时组织有效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再现生字,巩固识字效果,提高识字效率;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促进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3、前期准备:
学生收集日历、门牌、报纸、课程表中带有表示数字的汉字的相关资料。
班级标牌、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字,会写三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过程】
本课是继汉语拼音学习之后学生接触的第一课识字课,课文寓学习表示数字的汉字于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谣之中。《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提倡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使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1、从生活中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入手,给学生展示自己在生活中识字成果的机会,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有助于培养其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出示汉字表示的班级标牌,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用汉字表示的数字等,不仅培养他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同时也向学生渗透语文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可以学习语文的思想。
2、教学安排了4次读课文,突出了目的性和层次性。第一次:标出要求会认的字;第二次: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第三次:去掉拼音再读课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第四次是感情朗读。这样避免了学生朗读时的盲目性,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好习惯。
3、在教学中,多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识字教学中的同桌互读,初读课文中小组互读,互相评议、比赛读等。这样做,引导学生互帮互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让学生当小老师,形成生生互动,有助于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提高识字的效率。
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上的“读者”。本课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童谣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在读中感悟、体会童谣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还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体验读书和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用汉字表示的班级标牌)引导学生认读,并观察其特点。
生:都是数字。
师:引出课题,板题。
出示挂图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都有哪些 景物,你感觉怎么样?
师:引入童谣的阅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强调读准生字。
1、学生自已试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互相纠正读音,看谁读得快,读得准。
3、开火车认读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师:去掉生字的拼音,利用字卡指读,齐读。
师:指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4、小组内轮读,互评,指出优点和建议。
5、指读课文,师生评议。
6、出示去掉拼音的课文,自由练读,指读。
三、再读感知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像画面:
师:如果你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别人你看到的美景呢?(教师启发读书,相机指导。)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努力读出小山村的小和景色的美。
3、小组内比赛读,推选出最优全班展示。
四、拓展延伸
你平时还读过哪些带有数字的汉字的歌谣?相机向学生介绍郑板桥的《咏雪诗》和儿歌《香山红叶》,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和汉语的美感。
五、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卡片“一”。让学生说笔画名称,并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这笔方法后描红,教师巡回指导。
(“二”、“三”,书写指导略。)
【教学反思】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在课堂中创设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多种语文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反复再现生字,使识字效果得以巩固,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在朗读教学中,采用自由读、指名读、互读互评、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互帮互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认为我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不能收放自由,在关注学生方面还需大大加强,真正走近学生,融入其中,才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提倡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一去二三里》这个教学设计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
1、精彩的导入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花。教者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地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将语文学习综合化,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采取活泼有趣的形式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3、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真正地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4、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看范字、描红,感知感悟,学生会主动观察,细心书写,在交流评议对自己的想法得到肯定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习写字。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的识字教学,学生写字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对写字的信心会越来越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