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是篇驳论文,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批驳方法的同时,应该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深入领会,去学习鲁迅革命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的相关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
目标
2、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
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材
分
析
与
教
法
设
想
书
设
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论点论证论据
驳论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来纠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四)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学生了解驳论文有关知识,了解作者。
明确目标:1、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
2、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
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检查预习:掌握生字词。
自读1段找出敌论点、论据
理解议论语言的尖锐犀利。
小组合作解决。
结合理解习题二
展示交流:
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理解作者的批驳方法。
反思收获。
教
学
札
记
:这是篇驳论文,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批驳方法的同时,应该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深入领会,去学习鲁迅革命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会上在学习语文和做人上都获得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