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9
0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社戏》 3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 2课时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 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

  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

  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1 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 搜集、整理

  2 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 交流、综合

  3 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1 指导语: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 明确任务

  2 巡视、参与、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 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 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指导语: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 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月会员
每天200次下载
2元/30天
直接下载
单次下载
0.1元/次
微信支付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支付
金额:
常见问题

请登录之后再下载!

下载中心

您的账号注册成功!密码为:123456,当前为默认信息,请及时修改

下载文件立即修改

帮助中心

如何获取自己的订单号?

打开微信,找到微信支付,找到自己的订单,就能看到自己的交易订单号了。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