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5篇)
物理学家通过创新和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实验装置,突破了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界限,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篇1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
2学情分析
“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
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
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
(ppt课件辅助教学)
活动2【讲授】讲授
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
“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
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
提出问题:
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
提出问题:
“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实验设计交流
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问其余同学:你们对他的方案满意吗?还有其它的方案吗?实验的数据表格还有哪些量需要记录?
教师说明:
如图是教师设计的记录数据表格,仅供同学们参考,(ppt展示表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观察的是固体的状态、温度、及吸放热的情况,且每30s记录一次数据,
教师说明:
①为了使固体均匀受热,我们采用水浴法进行实验
②实验的装置已经调整完毕,同学们只需将熔化和凝固实验器装入大烧杯的热水中就可以进行实验了,左边两组的同学使用的海波,右边两组的同学用的是石蜡
③酒精灯使用是操作要规范,注意安全
④海波的实验将使用930C的热水,请同学们小心
⑤记录的数据较多,组员要分好工
⑥教师也进行实验,利用温度传感器,计算机自动获得数据,并分析作图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观注:
①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②温度计、酒精灯的使用是否正确;
③时间的间隔30s记录一次数据;
④记录数据的项目是否齐全;
⑤组员的分工是否明确;
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⑦控制实验时间
分析与论证:
问学生:在分析数据时,除了利用数据表格分析数据之外,还可以采用深么方法呢?
问:同学们数学课上学过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描点作图的知识吗?
物理学上,除了利用表格分析数据之外,也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即图像法。
向学生说明,数学图像知识可以应用到物理中,这是一种新的分析数据的方法---“图像法”。物理图像的横、纵坐标代表的是物理量,现在我们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温度为纵坐标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描出计时起点的温度,其余的数据点请同学们自己描出。为了能更好的看出规律,最后大家要用一条光滑的曲线将所有的点连起来,并看看通过图像能发现哪些规律。
下面请同学展示所画图像,并分析,看能发现哪些规律。
请其他的同学补充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计算机得到的实验数据及图像,和同学们得到的图像趋势是相同的
下面我们利用这个图像,结合计算机记录的数据,把刚才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总结一下;
结论:
图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段(AB):海波的状态是固态,随着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第二段(BC):海波的状态是固液共存状态,随着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不变;
第二段(CD):海波的状态是液态,随着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另外,还可以看出各阶段经历了多少时间
再请一位学生展示石蜡熔化的温度变化图像,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ppt展示两种物质熔化的图像
提问:通过这两个图像的对比,能发现什么问题?
小结:晶体和非晶体
ppt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告知学生,是否有熔点只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点之一,它们还有其它的不同点,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进行研究
深入讨论:
提问:把晶体加热到熔点停止加热,晶体会继续熔化吗?
ppt展示小资料:(在标准大气压下)几种物质的熔点
①查出:海波的熔点
②查出:冰的熔点;再次实物投影演示实验: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提出问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的多少有关吗”
再问:熔化过程中固体的温度变化规律已经清楚了,那么在凝固过程中液体的温度变化规律如何呢?图像是怎么样的呢?试着画一画。
播放课下教师做“水凝固实验”的视频,并展示教师记录的数据。
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数据和“测冰水混合物温度”的实验,可以得到: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提出新问题:
提问:
①你能利用简单的生活物品进行实验画出水凝固和熔化的图像吗?
②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③其它的状态间能变化吗?变化过程有哪些特点呢
活动3【作业】作业
①利用简单的生活物品进行实验画出水凝固和熔化的图像
②查资料,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但是由于八年级学生才学物理不久,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都还不是很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通过多种方法,适时引导,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理念
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并且需要不停的搅拌,实验难度较大,学生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本人在设计实验时把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改为冰的熔化和凝固实验,这样一改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很容易了。为了简化实验装置,本人又把蜡的熔化实验改为食用油的熔化实验。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活动2【讲授】
(二)进行新课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
2.假设与猜想:
(1)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2)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也可能是不变的。
3.进行实验:
(1)如图所示搭好实验装置。
(2)八个同学为一组,每组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人。报时间一人,报温度值一人,报物质状态一人,记录一人。
(3)第1小组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2℃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30秒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食用油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2℃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30秒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4.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5.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6.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7.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另外,把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改为冰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把蜡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改为食用油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是为了简化实验装置和强化实验效果,方便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8.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9.得出结论:
(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固态油、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10.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活动3【练习】
(三)课堂小结
1.基本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2.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3.基本技能:
(1)温度计的使用技能。
(2)组装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
4.基本方法: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篇3
教学重点: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噪声定义和危害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噪声的控制采用学生自主演示实验并讨论教具和媒体:录音机、磁带、闹钟、泡沫塑料、塑料包装盒、耳塞、废旧磁带、口琴、短笛、棉花、大屏幕投影室、有关噪声来源的录像带、有关噪声危害的录像带、有关控制噪声的录像带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启发式教学,播放录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一段轻音乐,创设情景。
一、噪声
1、引入课题:播放一段有所损坏的磁带,发出吱吱声,并歌声严重走调,由此说明:此声是一种噪声。
2、让两位学生分别吹口琴、短笛,发出刺耳的`高低不平的尖叫。
3、组织学生说出以上活动的共同特征并加以讨论:什么是噪声?
教师总结: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4、噪声的来源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引举。(分组讨论,看哪个小组说出最多,主要从环保角度考虑。)
5、观看部分录像,了解噪声的来源。
教师归纳为以下几点:
a、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b、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c、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声等。
d、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等。
进一步提出:教室里有无噪声?主要来自哪里?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大家刚才都说到噪声以及它的主要来源,现在听一段录音,(播放一段有所损坏的磁带)调节不同的响度,大家听起来有什么感受?进而提出:噪声的等级由声强级的单位--分贝数表示大小。
1、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
2、提问:我们身边都有噪声,你对它的感受如何呢?
3、学生自由讨论:说出有代表性的感受,说明噪声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它危害到我们的健康,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能说出气体液化的
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
两课时(含实验)
教学准备
五组: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200ml烧杯。酒精温度计。硬纸板。玻璃片。一次
性打火机。30%酒精。50ml注射器。乙醚。等。棉签。水。视频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
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
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气泡破裂开来,放出里面的蒸气,归纳沸腾特点。
①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即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吸热升温,但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液体沸腾但不升温。
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剧烈发生的。
③液体沸腾时虽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⑺列表归纳。
蒸发沸腾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收热量
不同点特点
1.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2.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1.同时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
2.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发生。
1.液体温度的高低。
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3.液体表面上气流的快慢。
液体表面气压的大小。
⑻阅读沸点表(标准大气压)
⑼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液化。
①同学都喜欢喝冰冻的瓶装水,水从冰箱内取出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沸腾的水上盖一干的玻璃片,马上会出现水滴,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②讨论归纳出液化的概念,说明液化时要放热。
③讨论100℃水蒸气与100℃水烫伤哪个严重?为什么?
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汽化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可以致冷,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4.通过“液体沸腾”这一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5.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物理现象的物理道理。
6.使学生养成与人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
二、教学准备
1、电教器材: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2、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火柴、、铁架台、石棉网、棉线、热水、手表、小塑料、酒精、纸盒、玻璃板、酒精棉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
(1)在黑板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
(2)在白色透明塑料袋,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从热水中拿出来,过一会再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提问---归纳:
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汽化和液化现象。
1、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汽化和液化现象?看谁想到的多?
教学方法:思考—讨论—展示交流—评估归纳
如:(1) 、湿衣服晾干(2) 、水壶里水烧开(3) 、打火机打火
(4) 、使用液化石油气、 (5)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6) 、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干等等,(7) 、冰棍周围冒“白气”
(8) 、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9) 、水烧开时,壶嘴冒“白气”
(10) 、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
2、提出问题:水壶里水烧开汽化和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汽化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学方法: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
蒸发:液体表面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3、探究水的沸腾
(1) 、提出问题:水沸腾的现象也许大家都见过,但是否
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的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教学方法: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如:①水沸腾有什么特征?
②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
③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
(2)、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猜想一下问题的答案)
如:①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 ②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③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④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升高
(3) 、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教学方法: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选样器材,并汇报展示实验方案。
提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缩短水沸腾前加热的时间,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归纳:①烧杯小一些,加热水少一些;②烧杯上加一带孔的纸盖;
(4) 、学生分组实验:
提示学生重点观察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①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②当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
③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④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
⑤水沸腾时,烧杯里水面以上的部分是否透明?
(5) 、分析与论证:
教学方法:展示学生实验结果--交流分析--总结归纳出水沸腾的条件及规律:
①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③沸腾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6) 、讨论和交流:
学生对于实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如:①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是100℃而是96℃?
②各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同?
③当酒精灯熄灭,停止加热,沸腾并没有立刻停止。
提示归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不太纯,气压的高低,温度计不太标准等都可以影响水沸腾时的温度。沸水吸收了石棉网的余热,所以水沸腾还能继续一段时间。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找出“沸点”定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沸点表。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沸点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或者说得到了哪些结论?
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1)。不同的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2)。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