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1912-1928)阶段特征
民国前期(1912年—1928年)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中华民国建立后,未能在较短时间里重建社会秩序,很快便陷入种种混乱之中,使得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而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相继失败,则宣告了民族资产阶级无力领导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中国的命运沉沦到了“谷底”。但在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社会变革的基础已经具备,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当无产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并爆发出巨大能量,将改变中国的命运。
1.政治上:辛亥革命开启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的新变化,冲击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它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临时政府与北洋政府建立以考试为主的官员选拔制度(文官制度);辛亥革命后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随着“宋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大权独揽的袁世凯走上帝制之路,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与北洋军阀(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混乱、军阀割据混战、政治分崩离析、民不聊生、中国命运沉沦到了“谷底”)进行激烈斗争,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五四运动的爆发,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搏击与伟大觉醒,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革命和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国共合作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因蒋汪发动政变而失败!
2.经济上:中华民国建立、国际时局的变迁、政府政策的调整、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及爱国民众的救亡运动,使民族工业从初步发展到迅速发展,以轻工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中国的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因西方列强卷土重来而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态势;
3.思想文化上: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从宣传民主科学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袁世凯尊孔复古及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政治理论体系,勾画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它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冲击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它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促进民主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同时推动了社会革新与文化革新;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马克思主义亦成为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是对是三民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它与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国民大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等就“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进行阐述,初步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4.社会生活:在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但明显呈现出新旧杂陈的特点。
5.对外关系上:1913年4月,为取得帝国主义在财政上的支持,铲除异己军事力量,巩固其反动统治,以办理辛亥革命“善后”为名而向帝国主义列强举借的巨额债款——“善后大借款”,帝国主义列强也乘机通过财政贷款激烈争夺在华政治经济权益;1913年11月,沙俄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中俄声明》,导致外蒙古实际上成为俄国的殖民地;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紧侵略中国;1915年5月,日本利用“一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并被迫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形成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8月,中国加入“一战”的协约国方面,收回了德国、奥地利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并撤销其领事裁判权;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胜作出贡献;一战结束以后,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并由此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国借此确定了它主张的门户开放、利益均等的原则,为美国排挤英日加强对华扩张准备了条件,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受到限制;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运动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和外交史上的重大胜利,使全国人民受到极大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