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与能力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汪精卫亲日派集团投敌叛国建立伪政权;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奴化政策;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举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种种罪行,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本首相平沼所说的一段话的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将第一个子目内容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2.通过小结时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归纳,可以将本课内容加以整理,形成整体认识。
3.注重音乐及影像资料的运用,尽量让枯燥的历史通过现代化的媒体生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汪精卫集团投敌卖国,成为可耻的汉奸卖国贼,汪伪政权也就成了日本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汪精卫等人是历史的罪人,他们的行为将受到中国人民永远的谴责和唾骂。
2.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暴的法西斯统治,给沦陷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激发学生坚决地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情感;同时对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应该倍感珍惜。
3.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打击和动摇了日伪的统治。正是因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不断反抗,我们才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及其后果;日本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
难点:日本对沦陷区掠夺的内容、方式和手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方面: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
1.影像资料:《铁道游击队》片断。
2.音乐资料:歌曲《在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
3.图片资料:《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等相关图片。
4.文字资料幻灯片:抗战的防御和相持阶段的时间划分、日本首相平沼所说的一段话、日本对中国沦陷区经济掠夺的三种方式和手段、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学生方面:预习课文,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此,全国性抗战开始了。在以国共两党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指引下,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四大会战,中共也开辟了大量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在抗战初期取得了一些战绩,也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由于敌强我弱,国民政府又推行片面的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的接连失败,大片领土沦陷。这些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沦陷区人民从此过着亡国奴的生活,忍受着殖民者的百般欺侮与蹂躏。让我们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一起走进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新课教学】
一、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1.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这一问题中,教师要说清楚以下两点内容:
其一,抗战的相持阶段到来的标志:1938年秋,日军战领武汉和广州,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其二,抗战为什么会进入相持阶段?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层面讲:首先是日本方面。抗战进入第二年,虽然从具体战役上看,日本是胜利了,但是从宏观或整体战略上分析,日本并没有胜利。日军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没有实现“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随着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扩大,战线延长和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得日本兵力、财力、物力不足的根本弱点很快暴露出来,日军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其次是中国方面。经过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虽有发展,但远没有达到足以进行战略反攻的条件。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还要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
向学生强调从七七事变到1938年秋,这段时间属于抗战的防御阶段。用电子屏幕展示抗战的防御和相持阶段的时间划分。
防御阶段相持阶段
1937年7月-1938年10月1938年10月-1944年6月
随着相持阶段的到来,在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基本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其执行方针的具体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很短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然后请学生回答“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内容: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教师可以补充课文小字部分内容,说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改变的具体表现为1938年11月近卫声明以及提出的对华关系的三条原则,即“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日本的这些政策还得到了当时急于推动日本进攻苏联的英美的支持。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方针的改变和诱降活动的结果是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高居国民党副总裁、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之位的汪精卫居然公开投敌叛国。
3.汪精卫投敌叛国和伪政权的建立
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是潜伏在抗战阵营中的一群汉奸,他们的公开投敌叛国不是偶然的,是早有准备有计划的行动。他们一贯鼓吹“亡国论”,抗战正式爆发后,他们更是积极宣扬“再战必亡”的论调,公开破坏抗战。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投敌叛国。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汪精卫于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伪国民政府。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方针改变的产物,它完全听命于日本帝国主义,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在这里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汪精卫的生平、权力和地位上升过程以及最终的结局,资料可以从网上下载或者按照教参里的“资料与注释”中有关部分进行讲解。
请学生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在电子屏幕上展示出来)
日本首相平沼表示:“蒋介石将军与其领导之政府,假使能重新考虑其反日态度,与日本共同合作,谋东亚新秩序之建立,则日本准备与之作中止敌对行为之谈判。”
请回答:
(1)日本首相平沼的上述表示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2)平沼上述表示的内涵是什么?
(3)在平沼上述表示内涵的作用下,国民政府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且在电子屏幕上展示答案:(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企图“速决速战”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2)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方针,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3)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在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伪国民政府,公开投敌叛国。
对于以上条目的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方针改变的原因、内容及结果,以增强对该问题的理解。
日本帝国主义在其占领区通过汪伪政权这一工具进行统治,以实现其在政治上“以华制华”的目标。经济上则力争把中国变成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以实现其“以战养战”的目标。为此,日本对占领区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
教师可以简要说明什么是“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
由于日本是个小国,人口少、国内资源匾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为了解决战争所需,日本加紧了对中国占领区的经济掠夺,其总方针是要把沦陷区的经济变成它的经济附庸。
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课文,对课文中有关日本对中国沦陷区经济掠夺的三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归纳和概括,最后教师加以总结:
1.农业方面: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2.工矿交通运输方面: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
3.金融方面:A.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B.开设银行,发行伪币,强制沦陷区人民兑换使用;C.不断增加苛捐杂税。
以上内容可以在电子屏幕上展示出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请学生思考问题:综合上述内容,归纳、概括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方式和手段。
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师可归纳为:一是强占、抢占,如日本对耕地、工矿交通运输业、银行的控制就是这样实现的;二是肆意掠夺,如对农产品、金银、现款等的占有就是这样实现的。
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区通过汪伪政权以实现其在政治上“以华制华”的目标;经济上力争把中国变成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思想上则推行奴化教育,以此来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
三、推行奴化教育
电子屏幕展示《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一组图片(可以从网上下载),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低沉的乐声中感受那段苦难的岁月,以增强感染力。着重指出:
1.日本推行奴化教育的目的: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2.主要内容
(1)加大初等教育阶段在整个学习年限中的比重,从小就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
(2)日伪出版的教科书以“中日亲善”等谬论为基本思想,企图把学生培养成“顺民”;
(3)日语被定为必修课;
(4)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
对以上内容教师可以举一事例加以说明:如规定小学读《孝经》,初中读《诗经》,高中读《孟子》来反对一切新的、进步的、抗日的思想,企图以此来消磨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补充课文中小字部分有关社会教育的内容:按照法理学中有关违法的观点,只有行为违法,而不可能存在思想违法。因为人的思想只要是不表露于外,就不可能产生社会危害性,因而也就不可能违法。然而,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摧残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竟然“创造”出了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想犯”这一概念。
但是,日伪的奴化教育措施,并不能达到他们的预期目的,广大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甘心做亡国奴的。面对日伪在占领区的恐怖政策,沦陷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四、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1.日伪的残暴统治
放映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有关日军“扫荡”和“清乡”的片段,以形象直观的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禁绝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法西斯专政和恐怖的屠杀政策。沦陷区人民被剥夺了一切民主自由权利,过着亡国奴的生活。日军先后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2.沦陷区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
放映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有关游击队开展的斗争场面,形成视觉上的感性认识。
面对日本侵略者用刺刀维护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和征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斗争方针,通过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形式,反对日伪的殖民统治,打击和动摇了日伪的统治基础。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的民族,他们困不死、打不散、压不垮,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介绍以上内容时可以播放《游击队之歌》作为背景音乐。
【本课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是如何推行殖民统治的。先请学生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加以总结归纳其具体的实施统治的罪行。学生总结后,教师进行概括,并且在电子屏幕的表格中将正确答案展示出来: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项 目内 容
政治上扶植汪伪政权,实现“以华制华”
经济上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实现“以战养战”
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方针,实现同化政策
【板书设计】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标志 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
原因 日本: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
中国: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积蓄。
表现 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对中共: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汪伪政权建立 1940年3月,南京,性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产物和工具。
日本殖民统治 经济
掠夺 总方针 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经济附庸。
表现:①农业方面:强占大量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②工矿方面:掌握钢铁、交通等的经营权。
③金融方面: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滥发伪币;苛捐杂税。
奴化
教育 目的 摧残中国的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表现:①加大初等教育阶段在整个学习年限中的比重
②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等谬论为基本内容
③日语定为必修课,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
残暴
统治 华北 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华中 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
人民反抗 中共领导群众以各种形式的斗争反对殖民统治。
【教学过程说明】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汪精卫亲日派集团投敌叛国建立伪政权;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奴化政策;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举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种种罪行,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本首相平沼所说的一段话的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将第一个子目内容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2.通过小结时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归纳,可以将本课内容加以整理,形成整体认识。
3.注重音乐及影像资料的运用,尽量让枯燥的历史通过现代化的媒体生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汪精卫集团投敌卖国,成为可耻的汉奸卖国贼,汪伪政权也就成了日本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汪精卫等人是历史的罪人,他们的行为将受到中国人民永远的谴责和唾骂。
2.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暴的法西斯统治,给沦陷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激发学生坚决地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情感;同时对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应该倍感珍惜。
3.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打击和动摇了日伪的统治。正是因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不断反抗,我们才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及其后果;日本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
难点:日本对沦陷区掠夺的内容、方式和手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方面: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
1.影像资料:《铁道游击队》片断。
2.音乐资料:歌曲《在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
3.图片资料:《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等相关图片。
4.文字资料幻灯片:抗战的防御和相持阶段的时间划分、日本首相平沼所说的一段话、日本对中国沦陷区经济掠夺的三种方式和手段、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学生方面:预习课文,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此,全国性抗战开始了。在以国共两党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指引下,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四大会战,中共也开辟了大量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在抗战初期取得了一些战绩,也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由于敌强我弱,国民政府又推行片面的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的接连失败,大片领土沦陷。这些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沦陷区人民从此过着亡国奴的生活,忍受着殖民者的百般欺侮与蹂躏。让我们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一起走进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新课教学】
一、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1.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这一问题中,教师要说清楚以下两点内容:
其一,抗战的相持阶段到来的标志:1938年秋,日军战领武汉和广州,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其二,抗战为什么会进入相持阶段?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层面讲:首先是日本方面。抗战进入第二年,虽然从具体战役上看,日本是胜利了,但是从宏观或整体战略上分析,日本并没有胜利。日军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没有实现“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随着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扩大,战线延长和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得日本兵力、财力、物力不足的根本弱点很快暴露出来,日军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其次是中国方面。经过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虽有发展,但远没有达到足以进行战略反攻的条件。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还要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
向学生强调从七七事变到1938年秋,这段时间属于抗战的防御阶段。用电子屏幕展示抗战的防御和相持阶段的时间划分。
防御阶段相持阶段
1937年7月-1938年10月1938年10月-1944年6月
随着相持阶段的到来,在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基本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其执行方针的具体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很短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然后请学生回答“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内容: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教师可以补充课文小字部分内容,说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改变的具体表现为1938年11月近卫声明以及提出的对华关系的三条原则,即“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日本的这些政策还得到了当时急于推动日本进攻苏联的英美的支持。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方针的改变和诱降活动的结果是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高居国民党副总裁、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之位的汪精卫居然公开投敌叛国。
3.汪精卫投敌叛国和伪政权的建立
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是潜伏在抗战阵营中的一群汉奸,他们的公开投敌叛国不是偶然的,是早有准备有计划的行动。他们一贯鼓吹“亡国论”,抗战正式爆发后,他们更是积极宣扬“再战必亡”的论调,公开破坏抗战。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投敌叛国。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汪精卫于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伪国民政府。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方针改变的产物,它完全听命于日本帝国主义,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在这里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汪精卫的生平、权力和地位上升过程以及最终的结局,资料可以从网上下载或者按照教参里的“资料与注释”中有关部分进行讲解。
请学生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在电子屏幕上展示出来)
日本首相平沼表示:“蒋介石将军与其领导之政府,假使能重新考虑其反日态度,与日本共同合作,谋东亚新秩序之建立,则日本准备与之作中止敌对行为之谈判。”
请回答:
(1)日本首相平沼的上述表示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2)平沼上述表示的内涵是什么?
(3)在平沼上述表示内涵的作用下,国民政府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且在电子屏幕上展示答案:(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企图“速决速战”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2)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方针,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3)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在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伪国民政府,公开投敌叛国。
对于以上条目的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方针改变的原因、内容及结果,以增强对该问题的理解。
日本帝国主义在其占领区通过汪伪政权这一工具进行统治,以实现其在政治上“以华制华”的目标。经济上则力争把中国变成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以实现其“以战养战”的目标。为此,日本对占领区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
教师可以简要说明什么是“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
由于日本是个小国,人口少、国内资源匾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为了解决战争所需,日本加紧了对中国占领区的经济掠夺,其总方针是要把沦陷区的经济变成它的经济附庸。
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课文,对课文中有关日本对中国沦陷区经济掠夺的三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归纳和概括,最后教师加以总结:
1.农业方面: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2.工矿交通运输方面: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
3.金融方面:A.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B.开设银行,发行伪币,强制沦陷区人民兑换使用;C.不断增加苛捐杂税。
以上内容可以在电子屏幕上展示出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请学生思考问题:综合上述内容,归纳、概括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方式和手段。
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师可归纳为:一是强占、抢占,如日本对耕地、工矿交通运输业、银行的控制就是这样实现的;二是肆意掠夺,如对农产品、金银、现款等的占有就是这样实现的。
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区通过汪伪政权以实现其在政治上“以华制华”的目标;经济上力争把中国变成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思想上则推行奴化教育,以此来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
三、推行奴化教育
电子屏幕展示《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一组图片(可以从网上下载),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低沉的乐声中感受那段苦难的岁月,以增强感染力。着重指出:
1.日本推行奴化教育的目的: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2.主要内容
(1)加大初等教育阶段在整个学习年限中的比重,从小就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
(2)日伪出版的教科书以“中日亲善”等谬论为基本思想,企图把学生培养成“顺民”;
(3)日语被定为必修课;
(4)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
对以上内容教师可以举一事例加以说明:如规定小学读《孝经》,初中读《诗经》,高中读《孟子》来反对一切新的、进步的、抗日的思想,企图以此来消磨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补充课文中小字部分有关社会教育的内容:按照法理学中有关违法的观点,只有行为违法,而不可能存在思想违法。因为人的思想只要是不表露于外,就不可能产生社会危害性,因而也就不可能违法。然而,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摧残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竟然“创造”出了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想犯”这一概念。
但是,日伪的奴化教育措施,并不能达到他们的预期目的,广大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甘心做亡国奴的。面对日伪在占领区的恐怖政策,沦陷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四、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1.日伪的残暴统治
放映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有关日军“扫荡”和“清乡”的片段,以形象直观的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禁绝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法西斯专政和恐怖的屠杀政策。沦陷区人民被剥夺了一切民主自由权利,过着亡国奴的生活。日军先后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2.沦陷区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
放映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有关游击队开展的斗争场面,形成视觉上的感性认识。
面对日本侵略者用刺刀维护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和征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斗争方针,通过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形式,反对日伪的殖民统治,打击和动摇了日伪的统治基础。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的民族,他们困不死、打不散、压不垮,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介绍以上内容时可以播放《游击队之歌》作为背景音乐。
【本课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是如何推行殖民统治的。先请学生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加以总结归纳其具体的实施统治的罪行。学生总结后,教师进行概括,并且在电子屏幕的表格中将正确答案展示出来: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项 目内 容
政治上扶植汪伪政权,实现“以华制华”
经济上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实现“以战养战”
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方针,实现同化政策
【板书设计】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标志 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
原因 日本: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
中国: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积蓄。
表现 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对中共: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汪伪政权建立 1940年3月,南京,性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产物和工具。
日本殖民统治 经济
掠夺 总方针 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经济附庸。
表现:①农业方面:强占大量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②工矿方面:掌握钢铁、交通等的经营权。
③金融方面: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滥发伪币;苛捐杂税。
奴化
教育 目的 摧残中国的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表现:①加大初等教育阶段在整个学习年限中的比重
②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等谬论为基本内容
③日语定为必修课,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
残暴
统治 华北 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华中 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
人民反抗 中共领导群众以各种形式的斗争反对殖民统治。
【教学过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