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考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考点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③发行:
A、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B、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C、解决方法: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考点 1:货币与财富:货币总是代表着一定的财富,代表着人们过去的劳动。它本身没有是非善恶的区别。
考点 2: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通常使用的方式。包括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是……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考点 3:外汇与汇率: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考点 1:价值与价格
(1) 区别: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 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产生后价值就表现为价格
考点 2:价值决定价格
虽然价格的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考点 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指从较长时间看,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量基本相符,而不是指每次的价格与价值相等。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点 4:供给与需求
除了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考点 5: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商品的供求关系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形成卖方市场(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
考点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⑴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⑵互为替代品价格的涨落,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需求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涨落与其需求量成反比。
①互为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②互补商品是指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考点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
⑴调节生产 ⑵提高劳动生产率
⑶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考点 1: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①居民的收入影响
A、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B、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C、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②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个点在今年的全国物价形势中显得比较重要)
考点 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A、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
B、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考点 1:消费心理
A、从众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B、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C、攀比心理: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炫耀心理。
D、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考点 2: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①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滞后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②量入为出,使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
③坚持适度原则,提倡勤俭节约精神。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①体现新的发展观要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②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与消费
考点1:生产决定消费
⑴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⑵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⑶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考点2: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⑴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⑷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考点3:发展生产的意义
⑴必要性:(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取发展。
⑵重要性:(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作用)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考点1:公有制为主体
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成分比较)
成分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含义
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是其支柱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吸收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积累和税收
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②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⑶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考点2: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⑵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考点 3: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含义
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依法在内地设立的独资企业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特点
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投资分配
作用
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⑴国家的政策: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 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考点 1: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⑴企业的含义: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⑵企业的类别
①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按照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划分),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发挥着主导作用
②其它企业形式。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⑶公司制与公司
①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②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考点 2:公司的类型
⑴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⑵国有独资公司
考点 3:公司的组织形式
⑴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①有限责任公司,是由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②股份有限公司,是将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A、在我国,国家授权的投资公司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可以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B、按新修订的《公司法》规定,我国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⑵特征: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特征,是“有限”和“合股”。“有限”是指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合股”是指由若干人共同集资入股成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
⑶公司的组织机构
①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②职责:
A、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B、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C、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⑷公司制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考点 4: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⑴公司经营:是指公司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⑵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公司才能发展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⑶公司的发展――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考点 5: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⑴企业兼并及其作用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⑵企业破产及其作用
①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的经济现象。
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二、劳动者
考点1:劳动和就业
⑴劳动与劳动者
①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技术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⑵光荣属于劳动者
①劳动创造文明,创造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②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⑶关于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③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考点2: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原因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考点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⑴树立自主择业观。 ⑵树立竞争就业观。
⑶树立平等就业观。 ⑷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考点4: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⑴原因: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⑵内容: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⑶做法: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⑷劳动合同制度
①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②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一、商业银行
考点1:储蓄存款
(1)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2)储蓄存款的分类及其比较
① 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
② 比较分析
A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
B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C与低收益相对应,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以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考点2:利息、利率、本金
⑴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⑵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
⑶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按2007年修订的最新利息税率是5%)
⑷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例.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考点3: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
⑴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⑵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③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
④外资银行
考点4: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主要有三类:
其一,存款业务。存款是银行对存款客户的负债。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其二,贷款业务。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其三,结算业务。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
二、投资
考点 1: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⑴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⑵不同的投资方式,风险不同,收益也不同
考点2:股票。
⑴含义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⑵股东在向股份有限公司参股投资取得股票后,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公司的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一般可以在股票市场上交易,这种流通性是股票生命力所在。
⑶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①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即股票持有人作为股东享有的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利润分配收入。公司只有盈利,才能分配股息和红利。如果公司破产倒闭,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赔本,这就是购买股票的一种风险。
②投资股票的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这种收益有时很高。
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⑷作用:
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考点 3:债券
⑴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⑵债券的分类。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①国债
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往往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费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
由于国债以中央政府的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小,而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②金融债券
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与企业债券相比,违约风险较小。与此对应,其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③企业债券
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券。由于企业主要以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大的债券。与此相对应,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注:我国的债券中,有的可以上市交易,从而使相关债券具有较好的流通性。
考点 4:商业保险
⑴购买保险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购买保险,正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⑵商业保险
①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②保险程序要求:在我国,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⑶保险的类别------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①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
②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
③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④近几年,国内保险市场上出现了诸如分红保险的新险种。随着保险品种的日益多样化,保险的功能会越来越多。
⑷各种投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三、融资(这个知识点教材没有)
⑴融资的含义:
融资就是筹集资金的行为,融资的方式主要是贷款和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目的是用筹来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
⑵融资的目的:筹集资金无非有两个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偿还债务。
⑶融资的途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①直接融资:是指政府、企业等直接从社会上(如企事业单位、居民等)筹资。一般来说,是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商业信用等形式融通所需资金。
②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以金融部门为中介,由金融部门(如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储蓄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存单等形式积聚社会闲散资金,然后以贷款等形式向非金融部门(如企业等)提供资金。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一、分配制度
考点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考点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⑴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⑵原因
①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现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⑶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⑷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考点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①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④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⑤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⑶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分配原则
考点 1: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⑴效率原则:
①效率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⑵公平原则:
.①:公平的含义: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作用: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考点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
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考点3:如何贯彻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⑴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⑵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⑶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这个考点也是一个单独的要点)。
①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②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得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收入与支出
考点1:财政收入的构成
⑴含义: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⑵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考点2: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在我国现阶段, 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
考点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⑴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⑵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⑶分配政策的影响:
①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②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③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考点4: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考点 5:财政支出的构成
⑴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
⑵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⑷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各种费用。其内容:
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
社会救济: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 困难户救济等。
社会福利: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等。
社会优抚: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勇为者奖励等。
⑸债务支出。
考点6: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存在节余;支大于收,出现赤字;收支相等。
⑴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⑵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⑶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⑷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发展过热(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而货币政策是
二、财政的作用
考点1:集中力量办大事
⑴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而财政就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原因:国家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⑵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⑶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考点2:人民生活有保障
⑴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⑵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⑶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作用:财政通过收入的再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牵动着千家万户,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共同富裕的原则下,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考点3:财政与宏观调控
⑴财政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⑵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
⑶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⑷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⑸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保障社会公平.
【第九课】 征税与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
考点1:税收及其含义
⑴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税收必然性:有国必有税。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②同其他财政收入相比,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⑵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考点 2:税收的基本特征
⑴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⑵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3:我国税收和种类
⑴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⑵增值税和个人所得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①增值税
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
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作用: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②个人所得税(重点)
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分类: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特点: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从 2008年3月8日 开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已从1600元提升到2000元。这是高考的一个热点,要注意分析(比如一个月收入为5000元的白领, 3月8日 以后所交的个人所得税会比以前少交多少钱呢?)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考点4:税收的作用
从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看: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在我国现阶段, 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
不同的税收种类,其作用是不一样的(参见上面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二、依法纳税
考点1:纳税人和负税人
⑴含义: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⑵纳税人和负税人之间的关系
纳税人不一定是税款的实际承担者,即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
①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②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③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考点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⑴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税收与资本主义税收的主要区别)。
⑵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⑶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⑷公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和征管和使用。公民应积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公民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考点 1:市场和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考点2:市场配置资源
⑴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
②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③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3:市场秩序
⑴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
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
⑵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①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⑶市场交易原则:
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⑷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①必要性(意义)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建立诚信制度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此,要切实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考点4:市场调节的弊端
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并非所有行业和领域市场者能起作用,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惯用语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⑵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①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②盲目性 ③滞后性。
⑶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两级分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⑴经济关系市场化
⑵企业行为自主化
⑶宏观调控间接化
⑷经济运行法制化
考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考点3:宏观调控
⑴必要性:
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⑵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及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手段:
A经济手段
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表现:经济手段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法律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作用:通过立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过经济司法活动,保障经济秩序协调发展。
C行政手段:
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⑶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考点 1:小康社会
⑴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⑵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内涵):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考点2:经济建设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考点 1:树立科学发展观
⑴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后果
①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②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没有实现经济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⑵树立科学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③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④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⑤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考点 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⑴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②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⑵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②统筹城乡发展
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③统筹区域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考点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⑴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⑵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考点2:跨国公司
⑴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⑵跨国公司的含义:
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⑶跨国公司的活动及目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⑷跨国公司跨国行动的意义。
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考点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⑵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风险。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说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 “风险全球化”。
⑶我们的政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
②正确的态度应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考点1:国际经济组织
⑴、世贸组织的成立及发展
世贸组织于 1995年1月1日 成立。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一道,对当代世界贸易和金融活动进行着广泛的调节,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
⑵、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
世贸组织针对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积极组织多边贸易谈判,为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
世贸组织规定了有关国际贸易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协定,如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这些原则和协议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
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
⑶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①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②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
考点 2:对外开放的新阶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着积极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根本上和长远看,利大于弊。
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
① 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⑵中国“入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①首先,中国“入世”要大幅度削减关税,向世界打开大门,让出一部分中国市场,随着竞争力很强的发达国家商品的大量涌入,必将对国内的许多企业带来生存危机。
②其次,中国“入世”,按照特别保障条款的规定,一些缔约方会利用该条款对中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措施。
③再次,“入世”后要承诺价格改革时间表,尽快改变外贸价格状况。“入世”后,一些缔约方提出的反倾销诉讼案会有所增加。
④总之,加入世贸组织既是空前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从长远来看,中国“入世”所产生的不利因素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并最终成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大舞台的强大动力。中国尽早恢复世贸组织缔约国地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中国“入世”利大于弊,且可以化弊为利。
对外开放格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考点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这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⑴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⑵“引进来”与“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⑶实行对外开放要注意的问题
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②独立自主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
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⑷加快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①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② “走出去”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主要内容: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A、要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培育我国自己的名牌产品,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B、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5)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 政治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
③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了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即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它主要包括: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个义务。
我国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准的。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集体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在行使公民权利与履行公民义务时,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我国的选举制度和选举方式
我国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采取怎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的具体条件来确定。
选举的几种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各有优缺点。
①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点:一是它更能直接地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二是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三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局限性:在选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都有相当大的难度,选举的成本也比较高。
②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点:选举的成本比较低,便于组织。
局限性: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
③等额选举:正式后选人名额与应选人名额相等
优点: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选民的积极性。
④差额选举:正式后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
优点: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局限性:如果竞争不加以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发生。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2)有利于决策的有效实施(有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3)有利于培养提高参与决策的能力(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4)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形式:①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 ②参加村民会议③ 制定和遵守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居委会性质: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5)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包括:批评;建议;申诉或诉讼;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
我 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有: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这是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利机关,这是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这是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此外,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都是近年来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还会不断创造新形式、尝试新方法,为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地渠道。
(6)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
为 了使民主监督得到切实保障,取得预期效果,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敢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国家制定了具体的法律、规则和程序,以确保公民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时,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采用诸如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政府担负四个方面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政府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如: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保护公共环境,防止污染等。
(2)我国政府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这些,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正是政府的主要职能:管理和服务。
(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公职人员一方面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另一方面,公职人员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钱权交易。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要真抓实干,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 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①合法行政。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②合理行政。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③程序正当。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外,政府应当公开行政管理的内容,同时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④高效便民。政府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⑤诚实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
⑥权责统一。政府依法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要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除了要做到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外,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 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②有利于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 清正廉洁。
③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④有利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的政府。
(4)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
3、政府的权威
(1)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政府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们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政府权威的体现:
①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 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信誉。
③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富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政府,它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 有禁则止。
④有权威的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们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2)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政府工作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历史上任何政府都不可比拟的权威。
政府权威的树立:
政府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现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的,因此,树立政府权威要做到:
①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保 持良好的德行操守。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促使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趋向协调和谐,促进政府权威的形成。
②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与政府权威紧密相连。 政府能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自身和社会公共事务,它的权威便得到树立和维护。
③政府切实履行有效管理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能,树立起高效、廉洁和 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就会得到人民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④政府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的是坚持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的人民代表人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人大常务委员会是人大的常设机关。在人大闭会期间,由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人大的部分职权。
(3)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4)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由广大人民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民主选举产生。
(5)人民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我国的国家机构由人民代表大会与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共同构成。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现代化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考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考点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③发行:
A、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B、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C、解决方法: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考点 1:货币与财富:货币总是代表着一定的财富,代表着人们过去的劳动。它本身没有是非善恶的区别。
考点 2: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通常使用的方式。包括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是……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考点 3:外汇与汇率: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考点 1:价值与价格
(1) 区别: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 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产生后价值就表现为价格
考点 2:价值决定价格
虽然价格的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考点 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指从较长时间看,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量基本相符,而不是指每次的价格与价值相等。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点 4:供给与需求
除了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考点 5: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商品的供求关系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形成卖方市场(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
考点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⑴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⑵互为替代品价格的涨落,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需求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涨落与其需求量成反比。
①互为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②互补商品是指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考点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
⑴调节生产 ⑵提高劳动生产率
⑶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考点 1: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①居民的收入影响
A、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B、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C、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②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个点在今年的全国物价形势中显得比较重要)
考点 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A、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
B、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考点 1:消费心理
A、从众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B、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C、攀比心理: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炫耀心理。
D、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考点 2: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①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滞后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②量入为出,使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
③坚持适度原则,提倡勤俭节约精神。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①体现新的发展观要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②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与消费
考点1:生产决定消费
⑴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⑵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⑶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考点2: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⑴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⑷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考点3:发展生产的意义
⑴必要性:(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取发展。
⑵重要性:(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作用)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考点1:公有制为主体
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成分比较)
成分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含义
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是其支柱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吸收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积累和税收
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②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⑶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考点2: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⑵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考点 3: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含义
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依法在内地设立的独资企业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特点
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投资分配
作用
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⑴国家的政策: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 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考点 1: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⑴企业的含义: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⑵企业的类别
①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按照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划分),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发挥着主导作用
②其它企业形式。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⑶公司制与公司
①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②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考点 2:公司的类型
⑴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⑵国有独资公司
考点 3:公司的组织形式
⑴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①有限责任公司,是由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②股份有限公司,是将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A、在我国,国家授权的投资公司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可以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B、按新修订的《公司法》规定,我国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⑵特征: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特征,是“有限”和“合股”。“有限”是指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合股”是指由若干人共同集资入股成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
⑶公司的组织机构
①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②职责:
A、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B、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C、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⑷公司制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考点 4: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⑴公司经营:是指公司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⑵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公司才能发展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⑶公司的发展――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考点 5: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⑴企业兼并及其作用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⑵企业破产及其作用
①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的经济现象。
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二、劳动者
考点1:劳动和就业
⑴劳动与劳动者
①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技术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⑵光荣属于劳动者
①劳动创造文明,创造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②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⑶关于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③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考点2: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原因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考点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⑴树立自主择业观。 ⑵树立竞争就业观。
⑶树立平等就业观。 ⑷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考点4: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⑴原因: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⑵内容: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⑶做法: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⑷劳动合同制度
①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②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一、商业银行
考点1:储蓄存款
(1)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2)储蓄存款的分类及其比较
① 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
② 比较分析
A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
B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C与低收益相对应,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以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考点2:利息、利率、本金
⑴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⑵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
⑶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按2007年修订的最新利息税率是5%)
⑷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例.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考点3: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
⑴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⑵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③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
④外资银行
考点4: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主要有三类:
其一,存款业务。存款是银行对存款客户的负债。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其二,贷款业务。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其三,结算业务。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
二、投资
考点 1: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⑴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⑵不同的投资方式,风险不同,收益也不同
考点2:股票。
⑴含义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⑵股东在向股份有限公司参股投资取得股票后,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公司的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一般可以在股票市场上交易,这种流通性是股票生命力所在。
⑶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①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即股票持有人作为股东享有的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利润分配收入。公司只有盈利,才能分配股息和红利。如果公司破产倒闭,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赔本,这就是购买股票的一种风险。
②投资股票的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这种收益有时很高。
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⑷作用:
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考点 3:债券
⑴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⑵债券的分类。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①国债
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往往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费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
由于国债以中央政府的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小,而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②金融债券
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与企业债券相比,违约风险较小。与此对应,其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③企业债券
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券。由于企业主要以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大的债券。与此相对应,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注:我国的债券中,有的可以上市交易,从而使相关债券具有较好的流通性。
考点 4:商业保险
⑴购买保险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购买保险,正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⑵商业保险
①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②保险程序要求:在我国,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⑶保险的类别------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①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
②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
③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④近几年,国内保险市场上出现了诸如分红保险的新险种。随着保险品种的日益多样化,保险的功能会越来越多。
⑷各种投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三、融资(这个知识点教材没有)
⑴融资的含义:
融资就是筹集资金的行为,融资的方式主要是贷款和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目的是用筹来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
⑵融资的目的:筹集资金无非有两个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偿还债务。
⑶融资的途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①直接融资:是指政府、企业等直接从社会上(如企事业单位、居民等)筹资。一般来说,是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商业信用等形式融通所需资金。
②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以金融部门为中介,由金融部门(如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储蓄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存单等形式积聚社会闲散资金,然后以贷款等形式向非金融部门(如企业等)提供资金。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一、分配制度
考点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考点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⑴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⑵原因
①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现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⑶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⑷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考点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①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④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⑤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⑶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分配原则
考点 1: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⑴效率原则:
①效率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⑵公平原则:
.①:公平的含义: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作用: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考点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
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考点3:如何贯彻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⑴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⑵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⑶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这个考点也是一个单独的要点)。
①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②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得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收入与支出
考点1:财政收入的构成
⑴含义: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⑵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考点2: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在我国现阶段, 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
考点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⑴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⑵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⑶分配政策的影响:
①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②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③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考点4: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考点 5:财政支出的构成
⑴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
⑵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⑷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各种费用。其内容:
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
社会救济: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 困难户救济等。
社会福利: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等。
社会优抚: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勇为者奖励等。
⑸债务支出。
考点6: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存在节余;支大于收,出现赤字;收支相等。
⑴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⑵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⑶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⑷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发展过热(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而货币政策是
二、财政的作用
考点1:集中力量办大事
⑴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而财政就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原因:国家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⑵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⑶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考点2:人民生活有保障
⑴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⑵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⑶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作用:财政通过收入的再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牵动着千家万户,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共同富裕的原则下,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考点3:财政与宏观调控
⑴财政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⑵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
⑶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⑷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⑸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保障社会公平.
【第九课】 征税与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
考点1:税收及其含义
⑴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税收必然性:有国必有税。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②同其他财政收入相比,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⑵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考点 2:税收的基本特征
⑴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⑵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3:我国税收和种类
⑴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⑵增值税和个人所得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①增值税
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
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作用: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②个人所得税(重点)
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分类: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特点: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从 2008年3月8日 开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已从1600元提升到2000元。这是高考的一个热点,要注意分析(比如一个月收入为5000元的白领, 3月8日 以后所交的个人所得税会比以前少交多少钱呢?)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考点4:税收的作用
从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看: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在我国现阶段, 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
不同的税收种类,其作用是不一样的(参见上面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二、依法纳税
考点1:纳税人和负税人
⑴含义: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⑵纳税人和负税人之间的关系
纳税人不一定是税款的实际承担者,即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
①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②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③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考点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⑴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税收与资本主义税收的主要区别)。
⑵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⑶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⑷公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和征管和使用。公民应积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公民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考点 1:市场和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考点2:市场配置资源
⑴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
②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③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3:市场秩序
⑴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
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
⑵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①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⑶市场交易原则:
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⑷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①必要性(意义)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建立诚信制度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此,要切实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考点4:市场调节的弊端
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并非所有行业和领域市场者能起作用,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惯用语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⑵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①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②盲目性 ③滞后性。
⑶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两级分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⑴经济关系市场化
⑵企业行为自主化
⑶宏观调控间接化
⑷经济运行法制化
考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考点3:宏观调控
⑴必要性:
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⑵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及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手段:
A经济手段
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表现:经济手段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法律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作用:通过立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过经济司法活动,保障经济秩序协调发展。
C行政手段:
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⑶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考点 1:小康社会
⑴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⑵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内涵):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考点2:经济建设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考点 1:树立科学发展观
⑴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后果
①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②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没有实现经济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⑵树立科学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③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④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⑤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考点 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⑴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②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⑵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②统筹城乡发展
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③统筹区域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考点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⑴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⑵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考点2:跨国公司
⑴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⑵跨国公司的含义:
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⑶跨国公司的活动及目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⑷跨国公司跨国行动的意义。
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考点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⑵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风险。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说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 “风险全球化”。
⑶我们的政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
②正确的态度应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考点1:国际经济组织
⑴、世贸组织的成立及发展
世贸组织于 1995年1月1日 成立。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一道,对当代世界贸易和金融活动进行着广泛的调节,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
⑵、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
世贸组织针对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积极组织多边贸易谈判,为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
世贸组织规定了有关国际贸易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协定,如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这些原则和协议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
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
⑶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①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②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
考点 2:对外开放的新阶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着积极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根本上和长远看,利大于弊。
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
① 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⑵中国“入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①首先,中国“入世”要大幅度削减关税,向世界打开大门,让出一部分中国市场,随着竞争力很强的发达国家商品的大量涌入,必将对国内的许多企业带来生存危机。
②其次,中国“入世”,按照特别保障条款的规定,一些缔约方会利用该条款对中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措施。
③再次,“入世”后要承诺价格改革时间表,尽快改变外贸价格状况。“入世”后,一些缔约方提出的反倾销诉讼案会有所增加。
④总之,加入世贸组织既是空前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从长远来看,中国“入世”所产生的不利因素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并最终成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大舞台的强大动力。中国尽早恢复世贸组织缔约国地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中国“入世”利大于弊,且可以化弊为利。
对外开放格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考点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这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⑴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⑵“引进来”与“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⑶实行对外开放要注意的问题
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②独立自主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
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⑷加快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①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② “走出去”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主要内容: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A、要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培育我国自己的名牌产品,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B、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5)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 政治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
③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了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即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它主要包括: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个义务。
我国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准的。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集体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在行使公民权利与履行公民义务时,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我国的选举制度和选举方式
我国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采取怎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的具体条件来确定。
选举的几种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各有优缺点。
①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点:一是它更能直接地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二是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三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局限性:在选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都有相当大的难度,选举的成本也比较高。
②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点:选举的成本比较低,便于组织。
局限性: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
③等额选举:正式后选人名额与应选人名额相等
优点: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选民的积极性。
④差额选举:正式后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
优点: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局限性:如果竞争不加以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发生。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2)有利于决策的有效实施(有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3)有利于培养提高参与决策的能力(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4)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形式:①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 ②参加村民会议③ 制定和遵守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居委会性质: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5)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包括:批评;建议;申诉或诉讼;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
我 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有: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这是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利机关,这是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这是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此外,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都是近年来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还会不断创造新形式、尝试新方法,为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地渠道。
(6)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
为 了使民主监督得到切实保障,取得预期效果,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敢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国家制定了具体的法律、规则和程序,以确保公民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时,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采用诸如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政府担负四个方面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政府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如: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保护公共环境,防止污染等。
(2)我国政府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这些,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正是政府的主要职能:管理和服务。
(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公职人员一方面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另一方面,公职人员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钱权交易。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要真抓实干,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 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①合法行政。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②合理行政。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③程序正当。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外,政府应当公开行政管理的内容,同时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④高效便民。政府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⑤诚实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
⑥权责统一。政府依法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要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除了要做到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外,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 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②有利于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 清正廉洁。
③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④有利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的政府。
(4)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
3、政府的权威
(1)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政府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们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政府权威的体现:
①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 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信誉。
③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富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政府,它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 有禁则止。
④有权威的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们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2)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政府工作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历史上任何政府都不可比拟的权威。
政府权威的树立:
政府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现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的,因此,树立政府权威要做到:
①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保 持良好的德行操守。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促使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趋向协调和谐,促进政府权威的形成。
②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与政府权威紧密相连。 政府能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自身和社会公共事务,它的权威便得到树立和维护。
③政府切实履行有效管理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能,树立起高效、廉洁和 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就会得到人民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④政府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的是坚持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的人民代表人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人大常务委员会是人大的常设机关。在人大闭会期间,由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人大的部分职权。
(3)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4)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由广大人民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民主选举产生。
(5)人民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我国的国家机构由人民代表大会与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共同构成。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现代化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