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5篇)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5篇)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1

  一、交流资料,丰富感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雾凇》,大家对雾凇都很感兴趣,我知道同学们课后都收集了一些关于雾凇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2、教师过渡:听了大家的介绍,老师也觉得雾凇真是不同凡响,课文的第一小节是怎么写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用“     ”再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二、欣赏图片,感受美景

  1、你从哪儿读出了雾凇的美?(交流)

  2、师:是啊,在这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看!(雾凇图片欣赏)

  3、看完后想说什么?(冰天雪地 童话世界 人间仙境 )

  4、(出示第一小节)你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5、谁来试一试?听了他的朗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还有谁想来读的? 这么美的雾凇你们喜爱吗?带着喜爱之情一起来读一读

  6、师过渡:雾凇真美啊,再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再阅读文章的时候,你想过哪些关于雾凇的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了解成因

  1、学生提出疑问。(雾凇是从怎么形成的?雾气是从哪儿来的?……)

  2、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这样吧,今天就请同学们自己研究研究,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信心吗?

  3、老师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了一下,看!教师相机出示问题(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为什么吉林的雾凇这么闻名?3、它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4、在这些问题中,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自由组合,想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坐到一起

  5、研究得怎么样了?哪一组先来汇报? (1)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出示这段话) 从他的汇报中,可以看出雾凇的形成要具备哪两个条件?(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加点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刚才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能说说什么“饱和”是什么意思吗?那“过于饱和”呢? 老师还是不太理解,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老师理解吗?最好演示一下,或者举个例子。 (学生想办法解决) 现在老师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真棒,不仅教会了老师,还教会了同学们) 对于这句话,你们还有什么要说明的吗?(遇冷凝结) (2)我们知道了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会有雾凇。 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从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个词,最能看出雾气很多,达到饱和的程度? 弥漫) 追问: 为什么松花江畔会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收获? (3)雾凇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最后4句话) 再读一读这几句话,找找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雾凇是慢慢形成的,用笔划出来。 学生交流(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 你还看到什么是渐渐形成的?(练习造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雾凇的形成过程。(视频) 现在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练读,指名读,评议) 6、刚才还有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没有解决? 7、现在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现在我们就是这美丽可爱的雾凇,谁能向大家介绍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同桌先练练,好吗? 8、谁来试一试?(指名做雾凇自我介绍)看到这美丽可爱的雾凇,你还想问问什么吗?(美丽的雾凇,我想向你请教 ) 感谢雾凇给我们作了精彩的自我介绍。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1、想象一下,清早,当你漫步十里长堤,观赏着银松雪柳,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那人们是怎么说的呢?看(出示第三小节)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谁愿意大声读给我们听?

  2、谁来说说看,这“梨花”就是指什么?你理解这诗句的意思吗?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出来?

  3、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琼枝玉树?你们看,树枝、树干都像玉一样洁白晶莹,这就是)再出示一组图片

  4、多美的雾凇啊!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你想赞叹什么?

  5、多美的奇观啊!怪不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

  五、个性实践,拓展延伸

  1、 这千姿百态的雾凇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我们,用它的洁白晶莹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呢?(学生回答) 读诗歌,画画,唱歌,朗读课文 2、 那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雾凇的喜爱吧!(谁愿意到黑板上作画的?谁愿意到黑板上作诗的? )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展示自己的才华,那课后再互相交流吧 3、 我们祖国的辽阔国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图片欣赏)  如果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能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2

  教学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准确、科学的语言阐述雾凇奇观形成的主要原因,用细致入微的笔墨描述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奇妙过程,描绘了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叹之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欣赏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用词精妙,培养学生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浏览网页,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素养,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欣赏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

  教学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

  课前准备:制作学生网页与教师网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来到网络教室里上课,除了评委老师和我,还有一位老师在你面前,她知识广博、信息量大,他瞬息万变,形式多样,你知道是谁吗?对,她就是网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待会啊,就请你独立访问网站,在网络老师的提示语下进行有选择、有个性的阅读活动,好吗?但要注意:1.屏幕上的语言文字就是网络老师对你说的话,你也要仔细阅读;2.当鼠标移动到胶囊状的按钮上或者其他字词上时,箭头变成了手形,那就说明可以点击进入下一个页面。

  2.准备好了吗?上课!

  3.现在让我们乘上光纤快车,前往远在北方的吉林松花江畔,进一步了解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首的——雾凇(学生齐读课题)。

  4.首先,请你点击“温故知新”进入新页面。小火车~开起来![页面出示:蒸腾、缭绕、弥漫、模糊、笼罩、淹没、凝结、缀满、洁白晶莹、琼枝玉树]请你品味一下,第一、二行都是描绘什么的词语?(雾)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些词语的不同含义吗?指读,齐读。第三、四行呢?(这两行都是描绘雾凇的词语。)谁来读?指读,齐读。

  5.回顾一下,课文中是哪一自然段总体介绍雾凇的?指名回答。请大家点击“下一站”这个按钮进入“第二站”。[页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女生读。你注意到了没有,吉林雾凇被称为什么?(奇观)男生读。

  6.网络快车到站了!让我们返回主页面,点击“自主阅读”。谁来读读第一段欢迎语:“欢迎你到吉林来做客!我们的雾凇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景象才被称为是“奇观”的吗?请你自己来寻求答案吧!”这段话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谁找到了再来读一读?【板书:奇观】

  7.我建议大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就是边读边思考雾凇形成的原因,从中研究它的“奇”;第二个方面就是边读边想象雾凇形成的过程,从中品味它的“奇”。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点击进入“研读成因组”或“感受过程组”,我们自学过后再来交流汇报,资源共享。(7分)

  二、探求新知分层教学

  1.考虑好自己研读哪一方面了吗?在大家进入新网页之前,再次提醒:1.不管是网络老师的提示语,还是课文内容,都认真阅读,深入思考;2.当鼠标箭头符号变成手的形状,就可以点击进入新页面或者旁边出现提示。

  2.学生浏览网页,自主学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l“研读成因组”进入网页浏览,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1)读一读,想一想,找出下面这段话中能够准确、完整地告诉大家雾凇形成原因的一句话,然后移动鼠标点击句子!

  (2)恭喜你!句子找对啦!“雾淞,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继续品读词语。

  (3)你认为哪些词语很关键,点击它,读一读。【“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凝结”的图文释义】

  (4)再读句子,重点体会关键词语。

  l“感受过程组”进入网页浏览,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第二至八句话。

  (1)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在“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2)“夜看雾”:把这段话认真读两遍,你能通过关键词语读出雾浓吗?【出示第二段中3~6句,鼠标移至“弥漫、涌向、笼罩、淹没、模糊”上时出现释义】

  (3)“晨看挂”:认真读这段话,尝试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美妙。【出示第二段中7、8句,鼠标移至“蒸腾、镀”上时出现释义】

  (4)“晨看挂”:认真观看雾凇的形成过程,用“最初……逐渐……最后……”说一句话。

  (5)“晨看挂”:认真读两遍,你会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的哟!【出示第三段,鼠标移至“缭绕、琼”上时出现释义】

  (6)“待到近午看落花”:读读补充资料,尽情想象落花时的美景。【出示“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3.如果你已经练读好自己选择的那一部分内容,就请你点击“细品课文”,读读课文,我们待会就进行交流共享。(17分)

  三、汇报交流,资源共享

  1.首先,请研读成因组汇报,感受过程组吸取经验。

  2.通过朗读课文与浏览网页,你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了吗?请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出示相关句子】再指名朗读。欣赏一段介绍资料。【播放录像】

  3.真的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了吗?那就试试这道填空题吧?【出示填空】首先,是什么变成雾凇?然后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雾凇?

  雾凇

  4.看来成因组的同学果然爱动脑筋,很聪明!过程组的同学理解雾凇的成因了吗?也来读读句子吧?指名朗读。

  5.吉林是我国的北方城市,夜晚的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左右,这时的松枝柳条可想是非常的冰冷。但这过于饱和的水汽,就像是我们少开水时出项的雾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许这个问题过程组的同学能回答哦!【出示第二段2、3句】指名朗读。

  6.吉林雾凇可谓天时地利,让我们来亲眼看看这北国的雾气。【播放录像】指名朗读。

  7.在这样零下30摄氏度的地方,江水竟然不结冰,却还蒸腾着雾气,这种景观多见吗?【板书:罕见】从成因上看,同时具备了充分的水汽和足够的低温,这两个既必要又矛盾的自然条件,这一“奇观”的“奇”可以怎样形容?【板书:奇特】吉林雾凇真是~“奇观”!

  8.而更能体现“奇观”的另一个方面,我们请过程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吧?【出示:通过朗读课文与浏览网页,你感受到雾凇形成时的奇了吗?不需要介绍,但请你把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9.指名朗读。指名评议: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再指名朗读。

  (1)品读“夜看雾”的语句。

  (2)品读“晨看挂”的语句。

  哪个词写出了“凝结”的意思?指名朗读。

  动画展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变化过程,你能运用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来介绍一下吗?这雾凇形成过程之“奇”可以怎样形容?【板书:奇妙】

  经过一夜轻柔细致、悄无声息、持续不断的凝结,此时的美景想不想去看看?【播放组图】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齐读第三自然段。【壮美】

  (3)指读“待到近午赏落花”的补充资料。

  10.研究了成因,欣赏了过程,最后请两大组合作,思考填空:“吉林雾凇不仅,而且,因此堪称‘奇观’!”指名回答。

  四、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通过课前的网络搜索,我还发现,吉林雾凇不仅罕见、奇异、壮美,还有得天独厚的十大特点,请你点击“课外拓展”来更进一步地了解。

  2.这里还有“雾凇别名、雾凇佳句、雾凇家族、雾凇功效”等资源,如果你愿意,还可以继续浏览网站,了解更多有关雾凇的介绍。

  3.拥有网络,真是方便呀,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领略了吉林雾凇的风姿,我看有些同学都有些留恋忘返了吧!今天我与大家也相处得非常快乐,只是今后难得再见面,欢迎课后登陆我的教育博客来说一说你的学习收获,好吗?【展示博客】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22.雾凇

  奇特罕见

  奇观

  奇妙壮美

  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一、学生网页:

  1.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温故知新”,出现“第一站:正确读词”,点击“下一站”进入“流利读句”,点击“返回”返回到主页面。

  2.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自主阅读”,出现欢迎语,可点击“进入成因组”或“进入过程组”。

  (1)点击“进入成因组”出现课文第二自然段,选中说明成因的句子,将出现“恭喜!句子找对了!”,点击“品读词语”出现相关词句,点击关键词语将出现新页面进行图文释意。未选中说明成因的句子,将出现“错了!再读一遍,仔细想想吧?”以及返回按钮。

  (2)点击“进入过程组”出现“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三个按钮,可分别进入新页面,其中以“下一步”、“返回”等按钮连接。

  3.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细品课文”,出现全文,也可点击音频播放键收听课文朗读。

  4.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课外拓展”,出现“雾凇别名”、“佳句诵读”、“雾凇诗词”、“雾凇功效”、“雾凇家族”、“雾凇奇观”、“教师的博客”等按键,可分别进入新页面。

  二、教师网页:

  1.在主页面上点击“研读成因”,出现“课文”、“视频”、“练习”三个按钮。

  (1)点击“课文”出现说明成因的关键句子,点击“过于饱和的水汽”可出现课文中介绍水汽的相关句子及视频资料。

  (2)点击“视频”,可观看介绍雾凇成因的影音资料。

  (3)点击“练习”出现填空,点击括号与箭头可出现答案。

  2.在主页面上点击“感受过程”出现“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三个按钮,可分别进入新页面,其中“图片欣赏”、“视频欣赏”可分别进入领略雾凇形成的过程。

  3.点击进入“领悟‘奇观’”出现填空题,总结全文。

  4.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课外交流”,出现“雾凇别名”、“佳句诵读”、“雾凇诗词”、“雾凇功效”、“雾凇家族”、“雾凇奇观”、“教师的博客”等按键,可分别进入新页面。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3

  ・ 课时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复导入。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千姿百态)

  2、  这么美丽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想)(点击课件)

  (1)看完后,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文字,是啊,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此时,你心中又有了什么疑问?

  二、自主探究。

  1、  看来大家都十分爱动脑,上完了今天这一堂课你会知道问题的答案的。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读到你最欣赏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到你体会到雾凇奇特时,读到你想和同学交流时,请举起你的手。(学生自主读文感悟)

  2、  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刚才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投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把自己最棒的研究成果汇报给大家,谁来说?(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引导)

  (1)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自由读、指名读、欣赏美丽的雾凇)

  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你想说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2)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收获?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语句子有哪些?它们为什么吸引你?

  汇报自主探究情况: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写出了雾凇是逐步形成的。

  “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写出了雾凇的形成过程。

  再读读这句话,看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真会读书,这些问题都很值得研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到松花江畔去看看,好吗?(点击课件)

  (3)想研究一下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吗?下面我们就以“雾凇的自述”为题,以小组为单位,再仔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从书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把自己当作雾凇,告诉大家为什么你不出现在别的地方,只出现在松花江畔。(小组合作探究)

  哪一组雾凇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

  指导朗读:这一段写得相当美,咱们一句一句读不过瘾,老师建议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句话。

  (练读―指读,评点―齐读)

  (4)继续交流,通过读书,你还从哪儿体会到雾凇的奇特?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想想雾凇会有哪些姿态?试着完成下列练习:

  雾凇真是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真是奇特啊!

  面对这样的美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引读)

  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能说说从这句诗中体会到的意思吗?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赞叹一番―(齐读)

  三、拓展实践。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如果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如果你是……,我会……?

  (找学习伙伴完成)

  四、总结。

  吉林雾凇与云南石林、长江三峡、桂林山水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有机会的话,大家一定要去领略一下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哦!

  五、作业。

  1、  完成练习册。

  2、  给自己布置一道课外作业题。

  六、板书

  22 雾凇

  奇观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

  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

  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能理解并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一、激情导入,回顾设疑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的确,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理解了生字新词,还初步领略了雾凇这一最为独特的景观,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还记得上节课提的那个问题吗?

  二、自读自悟,与文本对话

  1、出示问题:雾凇奇在哪儿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一边读,可以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还可以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

  2、小组交流,生生对话。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多方对话

  同学们,交流好了吗?我们大家一起来聊聊吧!雾凇“奇”在哪儿?

  (一)雾凇“奇”在形成。

  相机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引导。那我们现在就先谈谈它的形成过程吗?你觉得它的形成过程奇在哪儿呢?

  1、同学们,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1)奇在它的形成条件。必须满足严寒季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指名说。。注意过于饱和。对照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来说说看吗?

  能理解过于饱和吗?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弥漫笼罩淹没)指导朗读。

  (2)同学们,雾凇的形成过程还奇特在哪儿?注意到这个字——“涌”,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呢?

  指导朗读,读好“涌”。

  2、谁来读?让我们一起再读。“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还奇在哪儿?

  出示句子:

  师:此时“渐渐地,……镀上了白银。最初……”

  雾凇形成的过程中,引读。(一生读)

  生: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师:再读。出示这句话。

  什么词是最重要的?(最初逐渐最后)

  师:原来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形成的。(配乐)

  3、谁来说一说这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

  师:所以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生齐说。

  (二)雾凇奇在“景色”

  1、同学们,雾凇被成为奇观,不仅奇在它的形成过程,还奇在哪儿?

  2、是的,雾凇的面纱就要拉开,奇在它的景色?你找到了哪些描写雾凇样子的句子?哪个词你印象最深?

  3、“千姿百态”。可能有哪些姿态?“琼枝玉树”。师:就像用白玉装饰起来。

  4、介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介绍这首诗)这是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一句话,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使人既感到充满寒意又感到春意盎然。)

  全班读诗句。

  5、同学们,奇吗?谁愿意读一读。

  6、生读1、3小节,指名读,齐读。(配乐)

  (配乐)

  7、同学们想欣赏一下吉林的雾凇吗?配乐欣赏雾凇奇景。

  8、难怪,在吉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示)“夜看雾,晨看挂,待到正午赏落花”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9、雾凇的“奇”此时在你的脑海里,你是怎样理解的?(神奇、奇特、奇妙、奇幻……)

  四、比赛诵读内化语言

  雾凇奇景,令人陶醉,优美的句段,令人回味。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诵读比赛,喜欢那个自然段,就背哪一自然段。

  五、课后迁移,升华认识

  1、课外阅读一些描写雾凇的文章,进一步升华对雾凇的认识。

  2、阅读《补充习题》上的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22雾凇奇观

  景色形成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6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第22课。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逐一做简要说明。

  说教材: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之情之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说学情: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他们从未亲眼见过雾凇,虽然通过文本能够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法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决定把信息技术与语文相整合,制定了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②引导学生自主学

  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②直观演示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③“比较”的教学及学习方法。

  (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是相互融合

  在一起的,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才能在交流中生成教学目标,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②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么美的景是怎样形成的呢?)③引伸到景美与人美的交融境界,渗透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 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上课伊始,我出示雾凇的课件,引导学生欣赏雾凇的美丽景象。在欣赏完图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肯定会觉得雾凇很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一段再次欣赏雾凇的美丽景象。接着通过指读或范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哪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丰富的画面有着一般言语描述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此处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凸现本课的教学内容。

  本篇课文的美在于文中语言文字所带给我们的畅快淋漓,而这种感觉又只有在了解了相关的背景和一定情感体验下才能感受得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以读为主线,将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结合多媒体所创设的情景, 学生经历了“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先播放了一组课件,引人入胜的画面、绘声绘色的朗读,将学生们带到了这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之中。此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读好课文,我又相继出示了以下一组图。通过欣赏画面、品位词语,学生们抓住了重点词十里江堤、缀满等进一步感受到了松花江畔的雾凇之多、雾凇之美。在美的熏陶和体验中,在教师激情澎湃的预言描述中,学生们在朗读的空间里尽情地感悟着雾凇的奇特壮美。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授雾凇形成的过程这一重难点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两次自学课文。除了找到雾凇的形成条件,还要探究雾凇形成的过程。

  在小组自学时,我用“雾凇很美,但他到底有多美呢?想不想一睹她的容颜呢?”来激发学生急切想欣赏到雾凇美丽的情感。通过观看课件,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并放开手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的词语来赞美雾凇之美。这不仅让学生把对雾凇的感受说出来,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词语的积累运用能力。

  在观看图片让学生对雾凇的美留下了整体感知后,我用“那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雾凇奇美的段落吗?”从而引入到细节了解雾凇之美的过程中,(1)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清晨雾凇景观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并结合画面,从“千姿百态”一词感受雾凇姿态得多与美。我指导学生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点像……真是……”看图说话,这不仅让学生对雾凇形态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指导探究。在学生和老师领略了雾凇的奇特美丽后,我引导学生提出了“这奇特美丽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再次引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先让学生读通过同桌讨论交流,找出雾凇形成的原因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后,在具体找出哪些句子里可以看出吉林的松花江上具备了这两个条,并与其同时解决了吉林雾凇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知道雾凇不仅色美形美,而且连它形成的过程也给我们带来一种动态的美,所以,我用比较朗读的方法,从“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无声无息、逐渐形成的过程。并让学生自由选词说话,此时老师配合他们做动作,这一则还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另一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而后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势力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再次体会雾凇形成的变化过程,以此感受动态美。

  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认识雾凇、了解雾凇,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探究还是远远不够的。而多媒体的网络平台则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课下,我请同学们登录学校的网站,在语文教学这一页面中,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丰富的学习内容,既有对雾凇科学的概述又有精彩的雾凇导游词,同时还配有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雾凇图片。学生们可以通过网上畅游,自主地获得更多的雾凇知识。

  纵观课堂说反思

  本节课,我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利用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的内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课堂之上,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

  雾凇之美。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出的问题情境,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7

  今天上午听了南京石鼓路小学程洁老师的一堂《雾凇》,以下是 程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我就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地图)这是我们生活的南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祖国的北端,看一看吉林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雾凇——两点水)

  伸出手,我们一起写课题,“雾”是生字,雨字头这一笔是——(横钩),“凇”两点水标红。

  2、同学们汉字也会说话,看看“雾凇”这两个词,它会是什么?

  (1)雾凇形成的过程中确实有个阶段是雾

  (2)猜对了一部分,雾凇确实是挂在树上的

  (3)两点水和什么有关?(你怎么知道的?)

  3、雾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很多词,每个词都能在你的脑海里展现一幅画(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雾气缭绕、千姿百态、琼枝玉树、银松雪柳)你觉得雾凇会是什么样的?

  看,这就是雾凇。(出示一组图片)

  能读出来吗?这么美的雾凇还藏在我们的课文中,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待会儿老师可要考考你们。

  二、初读课文

  1、生字词都掌握了吗?   我来考考你们。

  (1)第一题:(出示:幕)这个生字读?(出示:暮 )这个字呢?

  (出示:夜幕降临)课文中有个词——夜幕降临应该填哪一个?天黑了,就好像——拉下一块黑色的幕布,所以用巾字底的“幕“。

  (2)第二题(出示:凝结 零下30摄氏度)

  这两个字你能读准吗?(鼻音读得真准。指读,提醒连读)

  (出示温度计)看,这温度表上0度在哪儿?—30摄氏度呢?

  0摄氏度时水会——凝结成冰。—30摄氏度时,冰就会结得很厚。

  (3)再来一组特别难读的词,准备。(出示:模样   堤岸   松花江畔  缀满)

  谁读?(轻声读得很准,堤岸读得真准)

  4、词读准了,读课文也没问题吧。

  三、精读第二节

  1、课文读完了,你们从课文中都知道了什么?

  2、课文中有什么是你最想弄明白的?(现在站着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都和一个问题有关,那就是——)(板书:形成)到哪里找答案?(第二小节)

  2、那就先仔细读读这一节,看谁能读到那最关键的一句话。(出示§2)

  找到了就画下来,那最关键的一句,划出句子,指名读,齐读。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从一句话中就读出了雾凇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真棒!(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师范写“凝”)

  这“冷”到底有多冷?(板书4℃——零下30℃)雾凇就是在这巨大的温差下由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能指着板书说说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吗?

  3、可是我们学语文不能仅仅这样,我们还要好好体会文中是怎样描绘这(指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的。

  4、先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水汽过于饱和的?默读§2勾画。

  (1)生抓住词语谈(这句话中哪个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他特别会抓住一个词语谈自己的体会,真好!)

  生板书词语(弥漫、飘荡、涌向、笼罩、淹没、模糊、蒸腾……)

  (2)同样是写过于饱和的水汽,作者用了这么多词语没有一个是重复的,这就是用词的丰富(板书用词丰富)

  (3)这些词在书上是按我们同学说的顺序排列的吗?

  课文里是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写呢?对,这就叫做——渐渐地。(板书有序、准确)

  总结:这就是作者写得好的地方,用词丰富不重样,写出了水汽变化的顺序,词语运用准确,你能读好吗?

  5、遇冷凝结课文中又是怎样描绘的?(找出句子)

  (1)有没有你觉得用词又准确,又有序的地方?

  (2)听老师读这段话,听听这段话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就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配乐齐读)

  就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欣赏这闻名天下的雾凇奇观。(出示图片和词语)一起读读词语。

  下节课,我们还将带着这些优美的词语继续走进雾凇,(板书优美)并且学习描写雾或雪景。

  (3)这段话中红色的部分你能很快的记住吗?准备准备。

  板书:

  形成                           用词丰富

  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有序

  4℃                         准确

  优美

  -30℃

  反思:

  听了本堂课,我最深的感受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学语文”。在这里,你看不到课堂的浮躁,老师的“秀”,一切教与学都针对着本学年段的特点。老师和学生们都在追求阅读教学的“言意兼得”,追求语文课堂的“本真”。

  紧抓字词教学,层层渗透,达到“言意兼得”

  一、以字入手,感知课题

  从课文一导入开始,一个“雾”字就引出了“雷”“雪”“霜”等字,不仅了解到了“雨”头的字之间的关联,还加深了对形声字的特点的理解,同时也习得了形声字的学习方法。一个“凇”进一步加深理解了形声字的特点。于是,一个“雾凇”学生便把音、形、意理解的差不多了。

  二、以词入手,埋下伏笔。

  初读课文,检查生字时,老师三步便把生字词扫清了障碍:

  1.比较练习

  幕    暮

  夜(  )降临

  师:该选哪一个呢?为什么?

  2、关联理解

  凝结   零下30摄氏度

  师:这两个字你能读准吗?

  (出示温度计)看,这温度表上0度在哪儿?—30摄氏度呢?

  0摄氏度时水会——凝结成冰。—30摄氏度时,冰就会结得很厚。

  3.检查读音

  模样   堤岸   松花江畔  缀满

  这些字词教学,看似简单,实则早已扎实有效。通过这些字词课文的内容已初步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一个不着一丝痕迹的铺垫。

  三、透过词语,感悟内容,体会语言精妙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尤其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颇带有说明性,另有“饱和”“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如果老师一不小心就会把它上成科学课,那么整堂课将失去“语文”这个特性。但是,这一堂课中,老师非常清醒,她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原因之后并没有喋喋不休的告诉学生什么是“饱和”现象,什么是“遇冷凝结”。而是到此停下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句子与词语来体会水汽是如何过度饱和的。于是,学生一边找一边谈体会一边走上讲台板书,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发现他们竟找出了如此之多又没有重复的词语来,老师适时提点,这就是语文的用词丰富,而这些词是有序出现的,不可随意调换就又是用词有序准确。同时读了这些词,我们眼前能够出现美丽的画面,这就是用词优美。瞧,一个没有多余点缀,而是扎扎实实感悟词语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理解的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章的意境和感情,而且还学会了习作方法,并且能够积累不少的词语,(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言意兼得”)为下一节课的写话又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这样一举多得的语文课不是一堂追求“本真”的课吗?

  “让学”,思维火花的碰撞,收获“言意兼得”。

  “让学”就是我们说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以学定教的过程。在这堂课中,我看到最多的是老师抛出一个话题,于是学生们根据这个话题进行讨论,辩证,老师只要在重要的地方进行提点或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活跃起来,课堂生成越来越精彩,文章的内容在这里越来越清晰,意境越来越优美,感情越来越丰富,学生遣词用句越来越精彩,“言意兼得”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获得了。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们现在提倡语文课一课一写,在本堂课中,老师有生字范写却无学生动笔,是否也让学生写一写呢。我们现在虽然提倡“让学”,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时间显然无法控制,而且,要真正做到“让学”,显然学生的课前预习要做得充分。如何在这几种教学中达到平衡还需要我们多加学习。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词句来说明雾凇的。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谁来说说吉林雾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交流)

  让我们美美得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2、作者把吉林雾凇赞为怎样的景象?(板书:奇观)

  3、看着这样奇特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哪些疑问?

  (梳理学生的质疑后)过渡:作者为什么称吉林雾淞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如此奇特大景观又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自主探究悟形成。

  1、过渡:雾淞,争奇斗艳,是北国风光中一绝,它们的形成有什么条件?为什么在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样的奇观呢?雾淞的形成的过程大体经历哪几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去寻找答案!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面的练习题,呆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1)、雾淞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只有在每年的确12月至第二年的2月间,只有在松花江畔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会形成“雾淞”?

  (3)、雾淞的形成的过程大体经历哪几步?

  2、交流:根据生回答。(课件出示:“雾淞,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雾淞形成的原因,必须有有两个条件,是哪两个条件?多媒体出示:(一是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3、师:为什么只有在每年的确12月至第二年的2月间,只有在松花江畔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会形成“雾淞”?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媒体)

  4、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雾淞的形成的过程大体经历哪几步?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句子:

  a、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c、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对比朗读,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句?)

  4、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淞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学生交流:最初,逐渐,最后。)齐读这句话。

  5、晶莹夺目的雾淞就这样在松花江畔形成了,它是多么神奇啊,难怪吉林的雾凇能闻名全国。让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雾凇独特的形成过程。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漫步江畔赞雾凇

  1、过渡:雾凇之美,美在它的悄无声息,美在它的壮观奇绝。要欣赏吉林雾凇奇观还大有讲究呢!当地有句俗语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也就是说,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下面让我们随着人们的脚步一起漫步于清晨的松花江边吧。

  2、同学们,想不想观赏一下这美丽的雾凇呢?(课件出示雾凇奇观的图片。)

  3、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你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介绍一下吗?

  4、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1、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赏雾凇、悟形成、赞雾凇,欣赏了雾凇的美,此时,你想说点什么?

  2、1990年,爷爷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赞叹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如此绚丽奇妙的奇观——雾凇。

  3、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四大奇观吧!(图片欣赏: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师作适当讲解。)

  4、希望你们课后能主动搜集这些自然奇观的资料,探索它们的形成原因,成为一名业余小导游,给家人或同伴介绍介绍这些自然奇观。

  五、作业布置

  1、搜集吉林雾凇或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的资料,设计一份导游词,开展一次争当小导游的活动,把具有地大物博、景象奇美的祖国风光介绍给大家。

  2、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六、板书设计

  23雾凇

  奇观忽如一夜春风来

  凝结遇冷千树万树梨花开

  饱和的水汽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

  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

  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过程与方法

  1、复习旧课,揭题导入,观看录像,自读课文。

  2、借助课件,感受景美,了解成因,体会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揭题导入

  1、复习《九九歌》

  (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2)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

  (3)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在这季节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揭示课题。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我们这里万物萧条,树木凋零。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林松花江边却有着奇异的景观。那就是----雾凇。

  (2)板书课题,齐读。雾凇很美,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奇妙的雾凇世界.

  (3)播放视频,观赏雾凇。《雾凇》优秀教案|《雾凇》原创教学设计

  (4)看到眼前的雾凇你想说些什么?

  是呀!同学们都特别的喜爱雾凇。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这美丽的雾凇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第一小节。

  二、精读课文 感受景美

  1、学习第一段

  (1)吉林雾凇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齐读这句话,理解“奇观”后,出示雾凇美景图,欣赏奇观。

  (2)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体现出了这个奇观?

  学生回答后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名读。

  (3)想想看,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懂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板书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4)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2、学习第三段

  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1)观赏着这美景,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她的美呢?用你最喜爱的、最美的词或你最熟悉的词说。(板书千枝百态 琼枝玉树)

  (2)同学们在课外一定读过很多诗,能吟诵一两句描写雾凇的吗?

  (3)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来赞美它的呢?请同学们轻声第三自然段

  (4)生答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读、品这句诗。想表达一下你的情感吗?再读这句诗。

  (5)谁来告诉大家这句诗中的“梨花”原来指的是什么?

  (6)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你们觉得妥当吗?谈谈你的看法。(雾凇和雪花一样,都是洁白的,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小结:看来作者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是最好的了。我们也用这句诗来赞美一下吉林的雾凇。吉林的'雾凇就像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学习第二段

  吉林雾凇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是景中之绝,令无数中外游客赞叹不已。这神奇美丽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雾凇》优秀教案|《雾凇》原创教学设计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二段,(出示问题)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雾凇形成所必需的条件?

  (3)(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4)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告诉我你的发现。(板书 严寒季节 过于饱和的水汽。)

  (5)请同学们观看一下雾凇的形成过程(多媒体播放雾凇形成的过程),看后谁来再说一说这个过程。

  (6)吉林的松花江边有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请同学们再从第二自然段中找找看,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来。汇报交流。

  (7)老师明白了,在吉林的松花江边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所以能形成美丽的雾淞。不知道形成过程怎样?同学们试着用波浪线画一画它的形成过程。

  想想看这个过程怎样?我们交流一下。

  (8)雾凇的形成过程给你的感觉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试着把这些词语圈出来,相互交流一下。读出你的感受。出示“这蒸腾的雾气……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引读,指导朗读。

  小结: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人们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观)

  三、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下,清脆朗读声中,再次欣赏雾凇的娇美身姿,感受祖国的美丽。(播放视屏一生配乐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画面)

  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23 雾 凇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玉树琼枝 千姿百态

  奇观

  严寒季节 过于饱和的水汽。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11

  之二

  作者:黄晓芬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雾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2.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

  3.欣赏了这么美的雾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4.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进一步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读课文第二段,读完后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

  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

  4.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诗句的意思。

  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四、总结全文。

  1.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更懂得了只有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从大自然中探索到更多的奥秘,发现更多的美。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

  五、布置作业 。

  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洁白晶莹

  29.雾凇 银光闪烁 奇观

  千姿百态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12

  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一(第一范文网整理版)

  研讨主题之四:

  《雾凇》一文,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案例之一:

  抓重点词语体会“雾气之浓”,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气温之寒”;

  抓重点词语体会“形成之慢”,通过朗读体会雾凇“形成之美”。

  疑问:是应该体会“气温之寒”还是体会“温差之大”呢?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吉林的雾凇多美呀!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想)其实它的形成也别有一番情趣的,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你能从文中找出简要描写雾凇形成原因的一句话吗?指名答(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映示:)

  自由轻声读第一句话,小组讨论雾凇形成要具备哪些条件。

  生答有三个条件:(1)过于饱和的水汽;(2)遇冷;(3)凝结。

  板书:                  雾     凇 (奇观)

  遇冷            凝结0                                                                       

  过于饱和的水汽

  3、齐读第一句话,注意读好圈画的词语。

  4、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那么这“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从哪里来的?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的饱和,哪些词语有描写了雾气的浓?

  指名答(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的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弥漫  飘荡  涌  笼罩  淹没    (映示:2―5句)

  理解重点词语:弥漫  飘荡  涌  笼罩  淹没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雾气浓的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他词语好不好。比如:弥漫――充满  飘荡――飘扬  涌――扑  笼罩――覆盖  淹没――湮灭,为什么?(指名答)

  齐读2――5句。

  5、雾凇的形成是不是只要有了饱和的水汽就可以了?(不)那么它还需要什么条件呢?(生答遇冷),那要冷到什么程度呢?(生答零下30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可真冷啊!

  我们这里最冷有多冷?(生答零下3――4度)零下3――4度水面刚好结了一层薄冰,而雾凇的形成气温要低到零下30摄氏度,真是滴水成冰呀!用我们课文里的一句话说这可真是:(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生答。

  6、有了饱和的水汽和严寒的气温,这雾凇的形成还需要哪一个过程才能最终形成?(生答凝结)读读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生读,找,答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相机映示:6――8句。

  (1)这蒸腾的雾气是不是一下子就凝结成了雾凇(不,它是慢慢形成的)找找看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渐渐地  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  最初  逐渐   最后(映示词语)

  (2)雾凇在形成的过程中从形态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词语描写了雾凇在形态上的变化?(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7、雾凇美,雾凇的凝结过程其实也很美。你能把雾凇凝结时的美读出来吗?指名读6――8句。评价要求(你能体会出雾凇形成时的美,还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呢?)

  要求要读出雾凇形成时的缓慢和静无声息来。男生读,女生读。

  案例之二:

  合作探究,集体讨论。

  疑问:集体讨论时简单对答,探究有落空之嫌。

  “形成的过程是什么”说法欠妥。

  对“雾凇形成的过程”的教学似乎流于表面。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学到这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生:提问。

  师:你们的问题总结有两个:一、什么是雾凇,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二、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答案在哪一段吗?

  生:在第二自然段。

  师:对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去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这次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四人一个小组,相互讨论一下,并画出有关语句。开始。

  学生讨论

  师:下面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生答: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板书(出示多媒体)

  师:大家说他说得对吗?(对)你能把这句话给读出来吗?大家一起读一下。(生读)

  师:那么吉林松花江边符合这样的条件吗?(符合)

  师:那饱和的水气从哪儿来的呢?(生答)

  师: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这雾气有什么变化?(出示多媒体)

  师: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这里的“涌”“笼罩”进一步说明了雾气的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

  师:那么,这雾气是怎么形成雾凇的呢,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呢?

  生:不是。

  师:你从哪可以看出来。能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吗?(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还不能感受到雾凇是慢慢的形成的。谁再来读读。一起读一遍,还有三个词语也能说明雾凇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知道这三个词语吗?

  生答。老师引读。

  师:这么美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一起读第二节。

  案例之三:

  联系生活实际、品读重点词语理解“过于饱和”;

  抓住关键词体会雾凇形成的“慢”“柔”“匀”,结合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分“银丝”“银条”“银松雪柳”三种景象体会“雾凇形成过程之奇特。

  与其他案例相比,本案例在“雾凇的形成过程”这一块上教得细而实。

  疑问:“教室坐人”之例可能不是特别贴切。

  二、感悟雾凇形成奇。

  1、默读,思考: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

  以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为中心,展开教学。

  “过于饱和的水汽”:(1)理解“饱和”“过于饱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可举例子,师也可举:教室里最多可坐多少人,这是最大限度。那如果再来一些人,就超过最大限度了,就叫“过于饱和”,文中是说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这是雾凇形成的必备条件之一。(2)这过于饱和的水汽哪来的?从哪看出水汽的多?引导读悟下面的句子。抓住“弥漫,笼罩,淹没”想象体会。并指导感情读。

  “遇冷凝结”:(1)出示“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柳了。”让学生自主探究雾凇是怎么凝结的?(2)交流。先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体会凝结的慢、柔、匀,因而作者用“镀”字,镀意思是:涂得均匀。用词精当,没有用“涂、抹、贴、漆”等词。指导感情朗读。再抓住: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了,体会凝结过程中的几种景象。――体会雾凇形成的奇特特点。

  案例之四:

  第二段教学我让学生以“雾凇的自述”为题,再仔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从书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把自己当作雾凇,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会形成?你是怎么形成的?你为什么在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学生很感兴趣.

  这个案例方法巧妙,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知识的探究、对表达方式的领悟又尽在其中。

  只是课堂上会充满不确定因素,估计在公开课教学中敢于采用此种模式的老师不会很多。

  案例之五:

  合作探究雾凇形成的条件和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

  此处通过填写表格使合作探究落到实处;文本与课外资料相结合更是一大亮点。

  疑问:形成过程只是“美”?

  (三)探究形成过程美

  吉林雾凇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中的景中之绝。读到这里,我们情不自禁地会问――(引导质疑)如:雾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合作探究,填表。

  雾凇形成的条件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写出关键词句)    

  交流探究结果:

  (1)形成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2)引导:吉林有饱和的水汽吗?(学生抓住“从当年12月……一阵阵雾气”谈原因。)这些饱和的水汽会遇冷凝结吗?(学生抓住“每当夜幕降临……淹没了”谈原因。)

  (3)学生补充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吉林雾凇形成的其他原因。

  〖学生抓住课文难点质疑,教师创设解疑的课堂环境,通过有目标、有方向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读悟能力。〗

  配乐朗读“每当……灯光树影模糊了……起先……逐渐……最后……”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从雾凇的形成,你体会到了什么?

  练习朗读,想象雾凇形成过程之美。

  〖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通过观察图片、说话练习、朗读想象,一方面欣赏到的是雾凇的外在之美,另一方面切实领悟到语言文字的内在美。〗

  案例之六:

  学生主动质疑与教师有机指导相结合。

  抓重点词语体会形成过程之“慢”。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案例的亮点――知识的梳理与内化落到实处。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

  同学们在徐州你看见过雾凇吗?为什么我们这里几乎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奇观呢?想不想知道原因?我们来看看课文寻找答案。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形成)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出示挂板)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严寒季节到底有多寒冷?什么是饱和的水汽?徐州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水汽(雾气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是什么意思?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

  (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上游,丰满水库之间的停顿。对“非但、而且”朗读时要强调。弥漫是对饱和意思的有力说明,可以让学生朗读时加入想象。

  (2)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朗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展开想象,感悟当时的意境。老师可以先范读,让学生来想象。然后,让学生练习后再读。自己或者请同学点评。教师相机指导。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挂板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去掉有关的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自然真实的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

  7、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8、评价小结。

  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四(第一范文网整理版) 来自第一范文网。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13

  一、说教材

  《雾凇》一文,作者以优美形象、正确精炼的语言,刻画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独特壮美,科学简便地先容了雾凇形成的缘故原由和颠末,字里行间流暴露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凭据新课标理念,联合我班学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了以下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学会本课9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能联合详细语境明白词语。明白氛围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知识。

  2.本领目的:通过寓目电视录象,阅读课文,能分析归纳综合出雾凇形成的条件及颠末,造就和进步学生的视察分析本领,造就学生的阅读归纳综合本领。接洽课文内容进步学生的想象本领。

  3.情绪目的:通过语言笔墨感悟吉林雾凇的独特优美,引发学生喜好雾凇、热爱大自然的头脑情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目标1、2两点,通过观看录象,阅读课文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则是教学难点,特别是能准确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诗的含义。我将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直观的感知雾凇的壮观。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特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

  下面是我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

  一、紧扣心理,吸引学生,调动师生情感

  《雾凇》我分两个课时去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美和多。到第二课时,我复习引入: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美美地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时学生学了一节课,刚刚观赏到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我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师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整节课中我就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

  接着,我就顺着学生意愿: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快速默读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导入本节的教学。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那么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两个条件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那过于饱和的水气,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我利用视频和朗读让学生理解,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

  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缓慢的,也是美丽而奇特的。

  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在处理最后一句的朗读中,我又采用了多元解读的方法,考虑到作者看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银松雪柳的世界,心情是多样的,是喜悦,是惊喜,是赞美,我就让学生大胆地通过朗读把自己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在这里,我不停留在仅关心教学的结果,更关注教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更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我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来写雾凇的形成的。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想观赏一下这美丽的雾凇吗?(学生肯定欢呼雀跃)好,我们再次走进吉林,此时此刻,学生静静地享受着:多动听的音乐,多美的景啊!简直令人陶醉。

  观赏完后,我又说:“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在自己的小组里介绍一下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我的设计再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到达热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致,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惊叹呢?这样自然引出“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后,老师总结:吉林雾凇以这一独具魅力的风姿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川一起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异景的隽誉,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让我们把对雾凇的称赞和喜好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去吧。”让学生的了解与情绪得到进一步的提拔。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14

  一、导入  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  :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二、总结

  三、作业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凇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

  2、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雾凇怎么样?(一个字)(美)

  3、  好,让我们美美地读课题。(师评价:读得真美)

  4、  老师这里还有几张更美的图片,想看吗?

  5、  幻灯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6、  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你们有一定有很多词语要送给雾凇,谁来?”(生回答,师适时表扬,你说得真美,你的词汇真多。)

  二、新授

  第一自然段

  1、  作者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找出你感觉到特别美的词语,画下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番。(我们要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  指名生说。学生互评(你们觉得他把这个词语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再指名生读。(这些同学读得真美呀,老师发现大家都很想读了,好一起读)生齐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词,听好了.(缀满)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听出了雾凇的多.)(你们也想读一读吗?)你们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真棒!

  3、  能把这些美丽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雾凇的美读出来。生齐读第一小节。(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雾凇图。)

  4、  会读书就要会思考,就请你们再读读这一段,看看除了雾凇的美,还能读出什么来?生再次读文

  5、  指名生回答: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写出了雾凇出现的时间。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写出了雾凇的名气之大。

  6、  这么美的雾凇奇观就在我国的吉林,它闻名全国甚至是举世闻名,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奇观而感到自豪。好让我们读出心里的自豪,读出心里的骄傲。生齐读课文。

  7、  你们看,作者抓住了雾凇形成的时间,雾凇外形的美丽,以及雾凇的名气,让我们很好的认识的雾凇,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是可以借鉴的。

  8、  通过你们的读,老师感受到了雾凇那神奇的美,这么美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二自然段

  1、  我们一起默读第二节,聪明的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名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  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3、  指名生说,幻灯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找出雾凇形成的三个条件。

  5、  生反馈,师相机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生齐读二遍。

  6、  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真好。下面老师有个疑问: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从哪里来的。这雾气又是如何遇冷的?请你们帮老师找一找。

  7、  学生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8、  指名介绍。(你们看这雾气多吗?应该怎么读呢?抓住“弥漫”,“阵阵”)指导学生反复读,去体会雾气之多。师:这些弥漫着的阵阵雾气在夜幕降临时,它们就会(学生回答:遇冷)把这句话读出来。师说:(我们冬天最冷也是不过是零下七八度左右,而在此时地松花江边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十摄氏度,我们是可以想象到那种寒冷的。你还能从课文中别的地方找到对寒冷的描写吗?是的只有在这种严寒的季节,才能为雾凇的形成创造条件。)同学们,零下三十度呀,多么的冷,谁来感受它的冷。

  9、  指名生读,(可以多找几个读,再齐读。)

  10、具备了前两个条件,雾凇的形在只剩下最后一步了。师指板书,生说:凝结。

  11、幻灯出示。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走近松花江的十里长堤,去看看雾凇形成的过程,去感受一下这个过程。

  12、你感受到了什么?(美,---------)雾凇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形成过程的慢。

  13、请你读一读。(指名生读)学生评价。(慢吗?抓住哪个词就读出慢来。)可以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说话。学生互相帮助读,学生赛读。教师评价(你们真是读书的高手,知道抓住关键的词语来读课文,真棒。)

  14、随风飘荡的雾气在遇冷时,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附在了路两边的松针,柳枝上,你们看最初(学生答),逐渐(学生答),最后(学生答)。

  15、让我们同桌互相去读一读,体会雾凇的慢慢变化的形成过程。(同桌读。)

  16、好,哪组同桌想来展示一下。读出来让我们再次的去体会这个过程。

  17、师表扬:你们读得真棒!还有哪组想来读,多请同学读,再齐读。

  18、是的,“最初,逐渐,最后”这几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也可以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20、让我们回到松花江边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再整体去感受雾凇的形成。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1、现在同学们一定都比较清楚雾凇的形成了,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

  幻灯出示题目

  学生同桌练说

  指名说,师评价(你学得真快!))你说得真流利)

  学生齐说.

  第三自然段

  1、  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同学们看。

  2、  出示图片:(十里长堤上都是银松雪柳的图片)。

  3、  让我们一起和游人去十里长堤上看一看吧。读。

  4、 师读: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感情读出诗句)        

  5、  真美呀,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站在江边的我们看到这洁白晶莹的雾凇,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千树万树的梨花就是我们(   )的雾凇.

  这就是(   )的雾松,这就是((   )的雾凇----

  而这让我们赞叹无比的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吉林雾凇名扬海内外,我们会无比自豪地对全世界说“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三、小练笔。

  1、  美好的东西要与大家分享,这么美的雾凇,我们一定要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做广告是最有效的办法,现在就请你们为雾凇写写广告语,把我们美丽的雾凇推向世界。

  2、  指名生说。师适当评价。(你写得真好,你的朋友听了一定会爱上雾凇的。)(你都快成为一个小作家了。)(你介绍得真详细)

  四、课外作业。

  我国除了一个雾凇奇观外,还有很多的奇观,请你们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工具收集详细的资料,然后在班内交流。我们比一比,看看谁介绍得最深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