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教案(通用12篇)
矛与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则寓言中的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古代的两种兵器矛和盾。并作简要介绍。再出示以矛攻盾的图片,以及课文插图。
问:这个人在干什么?(在卖矛和盾)今天我们就去现场看看,他是怎么夸他的矛和盾的。(板书:矛和盾)
这是一篇文言文,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这类文章。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学习这类文章呢?(出示:学习方法)学生齐读。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听配乐朗读,注意听清停顿、重音。
3、生再读课文。尽量模仿范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和重音。
4、跟读。以达到最佳朗读效果。
三、理解句意。
1、生根据注释自己理解,同桌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出示带注释的原文)让学生弄清每句话的意思。
3、指名说出全文意思。教师适当点拨。
4、小结全文意思。(出示课件:原文译文)
5、想一想,写一写:围观的人走散了,这个楚国人会怎样?(出示课件)
四、表演这则故事。这则故事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自相矛盾”。
五、归纳寓意
讨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小结:(出示课件)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现实社会中有这样的人吗?说一说。
六、再读课文,试背课文。
七、观看自相矛盾的视频材料。
八、总结:
刚才的片段好笑吧。在笑过以后,人们都能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短小故事还很多,被人们收集在《韩非子》里。(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25、矛与盾
(锋利)矛-------------盾(坚固)
自相矛盾
(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矛与盾教案 篇2
【设计特色】以读促思,以思促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转换成现代汉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复习学过的寓言故事。
【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你能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吗?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谁能总结一下寓言的特点?(综合大家所说: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审题:今天 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矛与盾》跟以往不太一样,它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这则故事的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它为什么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传到今天,并且编入我们的教材,让大家学习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矛与盾》的课文内容
1、指图说明哪个是矛,那个是盾?简单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2、师:《矛与盾》这则寓言是文言文,语言文字深奥难懂,请大家快速浏览预习部分,找出学习文言文寓言的有效方法:(①读读课文。②看看注释。③想想每句意思。④体会寓意。)
3、读读课文。①自由读两遍。②齐读。③指名读。
4、小结:初读课文应该做到什么?(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小组合作,根据学习方法自学全文,提出质疑,合作解决。
要求如下:按照看看注释或者结合课外资料,想想每句意思,全文主要写人一件什么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地方,可在书上做好批注。
6、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1)师:学懂了哪句就汇报哪句,还可以介绍学习方法。
着力解决;物指什么?“其人弗能应也”是指什么?(换词)
(2)指导朗读。理解了这则寓言的意思,我们还要把它读好。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怎样读,要特别注意读好哪些字、词、句,甚至是标点符号,以体现楚人的话不符合客观实际,甚至自相矛盾。
(3)播放古琴乐曲,师示范朗读。
(4)生配乐朗读。
(3)师:楚人卖矛和盾时,如果你也在场,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4)相机评价:你的见解真是与众不同。你真会动脑筋,全作学习真有效。
(5)知晓寓意。读到这里,你能说说《矛与盾》这个故事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7、板书全文,加顾记忆。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
誉盾这坚莫能陷,
又誉矛利无不陷,
围者询问哑无言。
道理: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相符,不能自相矛盾。
三、训练思维,积累运用语言
师:这样有趣而又富有深刻寓意的故事,我们一定希望它能一代一代流传下去。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记住这个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下面,就让我们来学着把它讲给别人听。
提供下复述方法供学生选择:①看板书说;②看课文插图说;③根据课文内容的记忆说;④与同学合作边表演边说。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
1、《矛与盾》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相符,不能自相矛盾。希望大家在课后广泛阅读更的的寓言故事,学会更多做人的道理。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矛与盾教案 篇3
【原文】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教案一】
一、预习课文
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
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
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1、练习其他7个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矛与盾教案 篇4
教材说明:
《矛与盾》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十四课的一篇文言文,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3、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同学第一次接触,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都是重点,也都是难点。
教具准备:
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交流
1、师板书:严小明
2、师:大家应该喊我?(严老师)
3、要求:面带微笑,再喊一次。
4、赠笔交朋友。
二、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文言文呢?(现在,人所说的话写的文章)。
2、师: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文言文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文言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叫《矛与盾》。
3、板书:矛与盾。生读题。
三、揭示方法,指导自学
1、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什么叫矛盾?(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2、师:课文围绕着矛与盾写了一件事,请把课文读一读,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指生读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发现字读错了你就把手举起来。(再请生读一读难懂难读的句子)。
4、师:书上加了拼音,小黑板上的课文没有加拼音,能完整地读一遍吗?(出示小黑板全文)
5、师:大家在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别嘴、难读、读不能顺)。
6、师:告诉大家,其实和大家一样,老师读第一遍时也觉得不好读,很难懂,现在我已经会背诵这篇文言文了,想听吗?(配乐背诵)。
7、师: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生评)你认为老师是怎么读懂的?
8、板书方法:1、理解意思2、多读。请大家也试一试。
四、汇报交流,读书理解
1、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2、请生单独解释:鬻:卖;者:人;誉:夸耀;吾:我的;坚:坚固;莫:不;陷:穿透。
3、师:既然这个人在夸耀,那现在就请你来夸一夸。读第一句话(生读)。
4、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他人抢去啦!
5、师: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
(生夸)
6、师: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生:汇报)
7、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8、师:楚国人既夸了自身的矛又夸了自身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
自身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9、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正当我准备掏钱的时候,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同学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师:请看,这一句谁读懂了?
15、生:汇报
16、师:请生解释:以:用;子:你;何如:怎么样;或:有人。
17、师:请一位同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生读)
18、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9、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老师参与模仿)
20、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解释弗:不;应:回答(再请一生解释句意)。
21、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第一句话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讲述一遍?
22、请一位同学把全文读一读,(派选代表读书)。
问: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理解意思、多读)
23、生齐读。
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身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五、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咱班有多少名同学?今天我有幸认识了___位好朋友,大家也面带微笑,尊敬地喊我严老师,再看看插图,图上这些围观的人也都是满面笑容的,他们的笑容和同学们的笑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一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一是对自相矛盾者的讪笑)
2、大家都在讪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既然大家都讪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助,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生讨论)
4、师:我代表哪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协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干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六、总结全文
1、回忆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多读)
2、文言文和文言文的比较一下,你更喜欢谁?
(文言语言简炼,含义深刻;文言文:通俗易懂)
3、师:同学们,只要是好文章,不论是文言文还是文言文,我们都要拿来读一读,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思想,明白了吗?
4、同学们,这节课已经上完了,我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同学们非常热情,对老师也很尊重,我真想留在这里,可是历阳一小六年级有一个班的同学也在等着我,我还得回去,这又是个自相矛盾的话题,不过假如大家能记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懂得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这个道理,那么严老师就等于留在了同学们身边。
下课!
矛与盾教案 篇5
一、激趣导入
1、六年级是毕业班了,同学们平时的学习非常辛苦,今天上课前,老师先和大家放松一下,来看一段动画片。
2、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老博士发明的这两样新式武器吗?(自相矛盾)
3、你知道“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比喻说话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这个成语中的“矛”与“盾”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5、说话行为前后不一致和古代的这两样兵器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这个成语的典故,一起来念课题,齐读。
二、了解作者,扩大知识面
1、《矛与盾》这篇文章选自《韩非子》。这是一篇文言文。在上学期,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了,来谈谈你的体会,我们怎样才干把文言文学好了呢?
A多读,读通读顺,读到能背诵。
B借助注释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文言文将故事的内容讲出来。
2、同学们归纳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用这两个方法学习《矛与盾》。
三、朗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试着用以前学过的读古文的方法读读课文,请你注意,要读流利,读通顺,读正确,读的有古文的味道,直到自身满意为止。
2、大家读的真认真,请一位同学来试试,其他同学可要聚精会神地听,听听他读的好在哪儿,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更好。
3、听原文配音,照着配音员的样子再来读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边看注释边读文章,大概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五、课堂小结
看得出,大家都非常喜欢文言文,课后老师再优秀给大家几篇,我们可以回家继续研究充溢魅力的文言文。
矛与盾教案 篇6
一、结合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冲突是什么意思?(板:矛盾)
2.“矛盾这个词是怎样演变而来的?”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3.这两种古代兵器怎么就成了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
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对照译文多读几遍,在相应的地方做上注释或记号。
2.在读古文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难懂?(解决文中个别字的字音、字义)
3.文言文的朗读就要注意停顿和韵味,听范读。
4.读古文与读白话文有什么不同?
5.指导朗读。
三、反复朗读,理解寓言。
1.文言文地学习你有什么好方法?
2.出示学习古文的金钥匙(略)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4.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5.全班交流,重点感悟以下句子:
(一)“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读句子,说理解。
2.从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呢?“誉”——夸耀。
3.他是怎样夸耀自己的盾和矛的?
4.假如现在你就是那个楚国人,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誉盾和矛?
(二)“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听了这一番吆喝,的确引来了不少围观者,那结果有没有人买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创设情境引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三)“其人弗能应也。”
1.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2.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
3.指导朗读。
四、熟读背诵,揭示寓意。
1.背背这则寓言:自由练读,配乐朗诵。
2.小组合作,再现当时楚人誉盾又誉矛的情景。
3.评价表演,揭示寓意。
4.自相矛盾这种现象在我们的作文中有时也会遇到,出示学生作文中的病句加以修改。
5.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自相矛盾的人或事吗?举个例子。
6.谁来帮他们总结一下教训?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寓言的吗?
2.拓展韩非及《韩非子》资料。
3.作业设计:(1)向亲友复述《矛与盾》,聆听他们的体会。(2)用今天学习寓言的方法去学习《韩非子》中的《买椟还珠》,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矛与盾教案 篇7
一、【课题】《矛与盾》(九年义务制教育人教版第十二册)
二、【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 能借住注释读懂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能说出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那里
2、 理解句子的意思
3、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学会“鬻、盾、誉、吾”等生字
四、【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五、【教学课型】开放性、启发性
六、【教法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提问法,启发法 学法:语言品味法、感悟法
七、【教具】
模拟道具:矛和盾
ppt课件
八、【教学程序】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以前有没有学过寓言故事啊?
同学:有。
老师:有哪些?
同学:狐假虎威、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老师:看来大家以前都学得不错,那通过以前学得寓言可以看到寓言有哪些特点?
同学:寓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那今天我们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矛与盾》看它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二) 默读课文,并注意文中的注释和注音
矛(máo) 盾(dùn ) 鬻(yù) 誉(yù) 吾(wù)
(三)闭上课文,回忆课文中的注释
1、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鬻:卖 4、誉:夸耀
5、曰:说 6、吾:我的
7、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对人的尊称
11、何如:怎么样 12、应:回答
(四)理解课文意思
先理解句子的意思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4、其人弗能应也: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五)整体理解文章的意思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六)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个现代版的《矛与盾》
老师旁白:楚国有一个人,拿着他的矛与盾到集市上卖
同学甲(表演楚人):举着道具(盾)吆喝,说:我的盾是世界最坚固的,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 它。举着自己的矛说:“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同学已(表演路人):用你的矛去穿你的盾,会怎样?
老师旁白:那个人不能回答。
(七)评价学生的表演:表演的惟妙惟肖。
(八)通过学生的表演,同学觉不觉得那个买矛和盾的人很可笑,为什么可笑?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怎样的道理
(九)道理: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十)根据老师对文章的划法,大家朗读一遍课文,注意正确停顿,再体会一下文章的内容。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十一)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吗?写一篇小日记
九、【板书】
盾:坚,物莫能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
矛:利,与无物不陷也
矛与盾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理解《矛与盾》的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够利用注释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7个生字,初步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弄懂寓言内容,明白寓意。
【教学难点】:
弄懂寓意。
【教学方法】:
放手自学,适度点拨。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读自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讲《蜘蛛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法。
1、谈话板题。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共同学习了两篇文言文,初步感知了文言文特有的魅力,它以特有的语言特点及其微言晓大意的风格统领中华文章几千年。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古代寓言两则》之《矛与盾》。
2、共同释题,理清学法。
根据课题内容想开去,你都想到了什么?
3、出示学法,明确学习过程。
通读→思读→讲读→悟读→会读→诵读
二、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1、通读:
具体要求:利用拼音、工具书读正确,读顺口。
具体过程:独立试读,录音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文,订正,全班齐读。
2、思读:
具体要求:利用书后的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句子大意,猜知故事内容。
具体过程:
①、独立默读2―3遍,第1―2遍读中思考,利用书后的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句子大意,猜知故事内容。第3遍读中批注,用不同的标记讲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分别标注出来。
②、小组互读,交流所得,并提出难理解的句子。
3、讲读:
具体要求: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问,教师有针对地适当点拨,理解句子意思,弄懂故事内容。
具体过程:
①、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并要求学生批到书上。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②、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③、动笔写一写(留一点适当的空白,备用)。
4、悟读:
具体要求:深入理解寓言,感悟其中的道理。
具体过程:
①、小组读文后,讨论: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
②、认真看课本插图,创设情景,讨论剧本(扩写,注意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小组表演。推荐表演,教师尽量参与。(如以一个顾客的身份:我又想买盾又想买矛,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正当我准备掏钱的时候…… 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③、随机采访:表演角色时有什么想法?故事的结局围观的人走散了,这个楚国人会怎样?既然大家都嘲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你又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呢?你从中受到的启发和教育是什么?
④、小结。结合学生的谈话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5、会读:
具体要求:注意文言文的特点,正确断句,把握语气,感情朗读。
具体过程:自由练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名分角色读,同学评议。
6、诵读:
具体要求:熟读成诵。
具体过程:个人比赛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三、介绍资料,拓展延伸。
介绍韩非子的生平及著作,简单提及第二则寓言《郑人买履》,鼓励学生自学。
四、激情结语,自主作业。
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白话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继续阅读积累这样的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业超市「自主选择1―2题完成」(出示):
1、将本文工整地抄写到积累本上。
2、将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和体会工整地写到积累本上。
3、搜集你喜欢的成语故事或短小易懂的文言文工整地写到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古代寓言两则
矛与盾
矛― 无不陷 ―→ ★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 ←―莫能陷―盾
矛与盾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同学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同学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同学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同学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假如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同学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同学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同学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同学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同学写字,教师和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同学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同学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同学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⑴ 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竞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⑵ 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⑶ 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二、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4、再读这段话。
三、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同学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四、誊写词语
1、同座互相读词语。
2、誊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作业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2、自身设计一项作业。
矛与盾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矛与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并能在复述课文时正确使用生词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郑人前后不同心情。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情境、查找注释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寓言的趣,明白说话办事要实在的深刻道理。
4.学习以动画图片为线索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郑人前后不同心情。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情境、查找注释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寓言的趣,明白说话办事要实在的深刻道理。
3.学习以动画图片为线索复述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powerpoint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在这几年学习中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你能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吗?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谁能总结一下寓言的特点?(综合大家所说:板书:以有趣的故事,讽可笑的现象,揭深刻的道理)
审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寓言故事,要学《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矛与盾》,请同学们抬起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写(指导寓和矛的写法)。指图说明哪个是矛,哪个是盾?简单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师:你真会学习,联系注释理解课文。
二、学习《矛与盾》的课文内容
1、读:
师:《矛与盾》这则寓言是文言文,又是怎样以有趣的故事,讽可笑的现象,揭深刻的道理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谁能快速浏览预习部分,找出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出示幻灯片
范读课文,指名评价。
师:下面我们首先来读读课文,边看着大屏幕,边听老师读。
小结:刚才胡老师读得怎么样?(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突出重音)
轻声跟师读一遍
指名朗读,师:下面胡老师请四人合作读文,看看谁能超越老师好吗?
2、解
要求如下:全文到底是什么意思?边读文,边看注释,自己独立思考想每句意思,再到小组内合作学习,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地方,可在书上做好批注。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1) 师:学懂了哪句就汇报哪句,还可以介绍学习方法。
(2)那你们能跟着胡老师说说这个故事吗?可以用你们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书上的语言。
师生合作说故事,指导朗读。
(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3、悟
续写楚人会怎样?
面对众人嘲笑的离去,拿着矛和盾的楚人会?
生:想错了
师:错在哪,用四个字成语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师:那么他会如何改正错误,卖出矛和盾呢?
生: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师:谁能续写胡老师的板书?
相机评价:你真会独立思考,见解与众不同。
三、拓展说话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一个例子说说。
你们也能写寓言了, 以有趣的故事,讽可笑的现象,揭深刻的道理
2、动画配音,训练思维,积累运用语言。
师: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记住这个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下面进行一个"故事大王比赛"的活动。老师给大家看一个《矛与盾》的动画版,可惜没有声音,看谁讲得既生动有趣,又惟妙惟肖。
3、你们能跟着动画背课文吗?
看胡老师手式,跟着动画背课文。
四、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齐读板书。
《矛与盾》这个故事通过写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的趣事,讽生活中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可笑之人,可笑之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看来寓言真能增长见识啊!希望大家在课后广泛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增长见识,学会更多做人的道理。
【板书】
古代寓言两则
矛与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 增长见识
誉盾之坚莫能陷, 独立思考
又誉矛利无不陷, 合作探究
围者询问哑无言。
自相矛盾惹人笑,
说话办事要实在。
矛与盾教案 篇12
一、激趣导入
1、六年级是毕业班了,同学们平时的学习非常辛苦,今天上课前,老师先和大家放松一下,来看一段动画片。
2、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老博士发明的这两样新式武器吗?(自相矛盾)
3、你知道“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比喻说话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这个成语中的“矛”与“盾”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5、说话行为前后不一致和古代的这两样兵器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这个成语的典故,一起来念课题,齐读。
二、了解作者,扩大知识面
1、《矛与盾》这篇文章选自《韩非子》。这是一篇文言文。在上学期,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了,来谈谈你的体会,我们怎样才能把文言文学好了呢?
a多读,读通读顺,读到能背诵。
b借助注释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白话文将故事的内容讲出来。
2、同学们归纳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用这两个方法学习《矛与盾》。
三、朗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试着用以前学过的读古文的方法读读课文,请你注意,要读流利,读通顺,读正确,读的有古文的味道,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2、大家读的真认真,请一位同学来试试,其他同学可要聚精会神地听,听听他读的好在哪儿,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更好。
3、听原文配音,照着配音员的样子再来读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边看注释边读文章,大概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五、课堂小结
看得出,大家都非常喜欢文言文,课后老师再推荐给大家几篇,我们可以回家继续研究充满魅力的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