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通用13篇)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通用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通用13篇)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篇1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长春版六年级上第一板块《苏武牧羊》第二部分(后20分钟)

  【设计理念】“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节教学旨在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的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通过读文、想象、写信等策略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走进苏武的内心世界,进而体会他崇高而伟大的人格和坚贞不屈的气节。

  【教学重点】领会苏武忠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诗歌、想象画面

  1.齐读诗歌。

  2.说出诗歌描述的三幅画面。

  二、梦中归乡、倾诉衷肠

  1.尽孝与尽忠。

  2.小爱与大义。

  三、坚定信念、誓言铿锵

  1.苏武默念。

  2.苏武呐喊。

  3.民族宣告。

  四、浩然正气、民族脊梁

  1.华夏历史上正气诗篇。

  2.总结全文

  附:板书设计:

  孝

  忠——气节

  爱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一、解读诗歌、想象画面

  师:通过对《苏武牧羊》这首诗歌上半部分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匈奴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正义凛然的苏武。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诗歌的下半部分,进一步感受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与作为大汉使臣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现在,请你带着你对苏武的了解,来朗读诗歌(幻灯):

  生齐读: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

  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师:好,读得字正腔圆,感情真挚。现在,老师来请你们用心默读这几句,看一看,你能从中看到几幅画面?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

  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师:你看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怎样的?

  生:苏武站在冰天雪地里,仰望着北归的大雁,眼神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师:是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北风呼啸,雁群又一次向北飞去,飞向汉关,飞回它的故乡。而我们的苏武呢?

  生:苏武只能留在这荒凉的沙漠里,继续与冷月为伴,倾听着胡笳,思念着亲人和大汉王朝。

  师:你看到的第二幅画面又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是苏武年迈的娘亲倚门而立,望眼欲穿的身影。

  师:望眼欲穿,盼儿早归啊!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苏武的妻子守着空房,等待丈夫早日归来的身影。

  师:是啊,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相隔千里,相逢无期,也只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

  师:同学们,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而这样的画面,又多少次地闪现在苏武的脑海中。十几年了,有家不能回的苦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啊!苏武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长出两对翅膀,跟随大雁一起飞回长安城啊!

  二、梦中归乡、倾诉衷肠

  夜深了,耳边的胡笳变得飘渺。苏武抱着那根寸步不离身的节杖,迷迷糊糊睡着了。梦中,他仿佛回到了长安,又看到了自己的母亲,苏武满眼含泪,跪倒在母亲膝下。老人抚摸着苏武的头(老师抚摸一个学生的头):儿啊,你说去去就回,可这一去已经十年了,你难道不要为娘了吗?(示意生起)

  生:娘啊,不是孩儿不孝,儿也知道对不起您老人家,可是,儿是大汉的使臣,儿不能屈节辱命投降匈奴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您能理解儿的苦衷吗?

  师:儿啊,娘错怪了你,你做得对啊!你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你是我们大汉王朝的骄傲啊!娘支持你!娘等你回来!快去看看你的妻儿吧!可苦了她们喽!

  师:苏武转身看到了他的妻子,妻子显得是那样的憔悴。“苏武,难道你不爱我、不爱这个家了吗?”

  生:我爱你,更爱这个家!可是,我怎么能为了咱们这个小家的幸福,就丧失了民族大义,就置国家尊严于不顾呢?

  师:可是,你知道我有多么难吗?上要侍奉母亲,下要养育儿女。你走的时候,咱们的儿子还没有出生呢,现在他都快十岁了,连爸爸都没有见过啊!

  生:妻啊,若是我屈膝投降,辱没了咱们汉朝的威严,又会有多少个家庭失去丈夫,多少个孩子失去父亲啊!难道,你就不理解我的苦心吗?

  师:夫君啊,你说的大道理,我懂!我也是这样告诉咱们的孩子的。孩子们想你啊,你快去看看你的儿子吧!

  师:苏武转身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向他扑来,他迎上去,一把把孩子抱在怀里……

  三、坚定信念、誓言铿锵

  师:晨曦微露,苏武从梦中惊醒,那根节杖依然抱在怀中。母亲的支持和妻儿的理解依然回荡在耳边。苏武觉得有一股力量从胸中慢慢升起,他对着长安城,在心底坚定地默念——

  生齐: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师:他又对着匈奴王庭大声呐喊——

  生齐: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师:穿过千山万水,苏武的家人,汉朝的子民,整个大汉民族,都仿佛在随着苏武一起庄严宣告——

  生齐: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小结:苏武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家庭的小爱和民族大义之间选择了精忠报国。他的壮举感天地、泣鬼神,他用自己的行为向我们诠释着“气节”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板书:孝爱——忠——气节)

  四、浩然正气、民族脊梁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像苏武这样有气节的人!战国时候的孟子大义凛然——

  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宋朝文天祥视死如归——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清朝谭嗣同壮怀激烈——

  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现代鲁迅横眉冷对——

  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有气节、有胆识的仁人志士,才铸就了不屈的民族魂,筑起了永远不倒的万里长城,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回首华夏五千年厚厚的历史,当我们合上这本沉甸甸的书,此时此刻,你们心中是否正被浩然正气充满,是否也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无比自豪呢?

  (好,下课!)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篇2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课后反思教学过程,觉得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一、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授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一、读、思(写什么)。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三、交流、体会。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二、合理想象,引导学生领会中心;交流信息,延伸课外阅读

  合理的想象易于文章中心的领会。在学习课文第四节时,我问道:“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通过让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紧接着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其后,我又问道:“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从而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体会到了苏武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篇3

  篇一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 玷污 地窖 门缝 毡片 毛穗

  忍饥受冻 旷无人烟 意志坚强 念念不忘 忠贞不屈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且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

  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想让我投降,办不到。”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

  1、出示句子:“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

  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

  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

  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

  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

  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

  1、出示句子:“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

  4、讲解“盼望”,换一个词就是希望、渴望,说明了苏武他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进而提问:苏武的心愿实现了吗?

  5、出示句子:“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什么?师生共同交流。

  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

  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

  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

  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xx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

  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

  2.朗读指导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雪地又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格外清楚。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长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又是怎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样的赤诚啊!所漫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

  3.阅读教学

  (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

  (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一点。

  “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的磨难的对比。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

  4.活动提示

  (1)“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见上述。

  (2)思考与交流

  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苏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与运用

  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

  (4)积累

  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我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教学反思

  一、融教育与情感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寓教育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想象、表演、情境说话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寄教育与斟字酌句之中。

  教学中以“找一找最感动的地方”为切入口,斟字酌句,品品读读,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为主人公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溉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收获颇丰,但仍将继续努力探索。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认识3个生字,学会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词句,使学生真切体会苏武威武不屈的精神。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苏武牧羊》的学习,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查找的关于苏武的资料和信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排除读音障碍;

  2.理解难度词语;

  3.读准音词,再读全篇。

  三、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四、整体朗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请大家自读课文,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

  (苦、艰难、生不如死等相关词语)

  二、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苏武生活的穷困与愁苦,你对他的处境有怎样的感受?

  三、苏武的哪些经历让你感到心酸?找出来并谈一谈你的体会。

  相机指导:相机引导

  1.“雪地又冰天”雪落地而不化,可见天气已经寒冷,而又结冰,可见天气(十分寒冷),而牧羊又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我们学过《第一场雪》,文中提到,西。。。,可见天气(特别寒冷)。在这样的天气里,就是锦帽貂裘,也难以抵抗寒风的侵袭呀,可是我们的苏武,那个并没有料知自己会被扣押的苏武,他穿着什么呀?难以御寒的布衫,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九年,228个月,6935天,别说一天,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酸。

  2.这“难中难”仅仅是雪地与冰天,也就罢了,苏武又随时面临着什么的威胁?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渴了只能吃雪,饿了只能吞毡,这么冷的天,如果能喝上一口热水,对于苏武来说,过分吗?这么冷的天,吃上一口娘做的家常饭,过分吗?悲,我们的苏武,只能吃冰冷的雪,冰冷的雪,怎能帮助他御寒?我们的苏武,他只能吃难以下咽入肚后难以消化的毛毡!这根本不能称做食物的东西,怎能帮助他御寒?同学们,苏武只是一个普通人啊,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而不是一块没有知觉的石头,他的感觉并不迟钝,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到心酸?

  四、想象一下,历尽难中难,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屈服了吗?

  1.这就是苏武,一个怎样的苏武?

  (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

  五、身处异乡的苏武,当听到匈奴吹着的音乐,会想些什么?

  那是不能与母亲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这十九年里,没人知道,苏武的头发已如娘亲一样雪白。那是与妻子不能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尽管思亲如此愁苦,但我们的苏武却任……(生接读)

  六、加上了一个“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加上一个任字,可见这时的情景,虽然苏武的处境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却让我们感到敬佩。

  七、带着心酸,怀着敬佩,让我们伴着音乐,读一读全篇课文。

  八、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九、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穷苦      坚贞不屈

  (心酸)     (敬佩)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篇5

  《苏武牧羊》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一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 玷污 地窖 门缝 毡片 毛穗

  忍饥受冻 旷无人烟 意志坚强 念念不忘 忠贞不屈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且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

  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想让我投降,办不到。”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

  1、出示句子:“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

  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

  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

  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

  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

  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

  1、出示句子:“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

  4、讲解“盼望”,换一个词就是希望、渴望,说明了苏武他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进而提问:苏武的心愿实现了吗?

  5、出示句子:“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什么?师生共同交流。

  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

  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

  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

  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xx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

  2.朗读指导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雪地又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格外清楚。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长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又是怎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样的赤诚啊!所漫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

  3.阅读教学

  (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

  (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一点。

  “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的磨难的对比。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

  4.活动提示

  (1)“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见上述。

  (2)思考与交流

  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苏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与运用

  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

  (4)积累

  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我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一、融教育与情感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寓教育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想象、表演、情境说话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寄教育与斟字酌句之中。

  教学中以“找一找最感动的地方”为切入口,斟字酌句,品品读读,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为主人公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溉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收获颇丰,但仍将继续努力探索。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能自学生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理解“恭恭敬敬、怒目圆睁、置之度外、屈指计算”等词。

  2、尝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3、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1、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坚贞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苏武牧羊)

  2、故事发生在20xx多年前,西汉时期,那时汉朝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有一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苏武出使匈奴。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满头白发,旌节脱光了毛)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快速读课文思考。(受了很多折磨)

  3、在第一节里,我们了解到,苏武是代表汉朝的使者啊,怎么会受折磨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 出示:课文第四、五小节。指名读。

  心坚如铁具体表现在哪里?

  1、指名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匈奴王的“计”是什么?

  2、匈奴王借这件事想告诉苏武什么?(要么投降,要么就老死在异国他乡,无法回去) 北海:现在俄罗斯的贝尔加湖

  3、苏武明白了一切,指的是苏武明白了 ,但是他 。 积累词语:和心坚如铁相似的词语: 挥金如土 铁证如山 身轻如燕 恩重如山 健步如飞 坚硬如铁 坚强如钢 洁白如雪 粉红如霞

  4、读读课文第五小节,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苏武心坚如铁?(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渴了、饿了、冷了„„)

  5、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生理上的,精神上的)

  6、面对种种磨难,苏武心坚如铁,顽强地忍受着种种折磨(配合读)

  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1、“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 置:放;度外:部放在心上。“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2、是什么使苏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回归祖国)

  3、师生配合读

  4、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当匈奴王要苏武认罪的时候,苏武的表现是怎样的? 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苏武当时是怎么想的?(我是汉朝的使者,诬陷我,让我认罪就是对汉朝的侮辱,作为代表国家的使者,不能让国家蒙羞) 师生配合齐读: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苏武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说完话就“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 那苏武为什么还要接过旌节?(避免战争,国家的安宁,义无反顾) 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过渡:一计不成,匈奴王又生一计,他派了已经投降的汉使卫律来劝降。苏武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让苏武到北海牧羊,匈奴王明白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

  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

  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1、(师生配合读):北海是一个“野草遍地,没有人烟”的地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陪伴苏武的,“就是那支旌节”。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因为这个时候,旌节已经成为了他精神上的寄托,所以他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2、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苏武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所以他“屈指计算日子”:真是归心似箭啊。“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真是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3、小结:在文章的字字句句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坚贞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的气节令人敬佩。

  4、过渡: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苏武那种坚强不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却没有变。 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旧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揣”是什么意思?(塞、抱)表现出了苏武对旌节的重视,对能回到祖国的激动。 看到满头白发的苏武,听着他在匈奴年的艰辛历程,人们被苏武的精神所感动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相机板书)

  5、小结: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辱。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三、总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有收复中国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血战吴淞口的陈化成,还有誓死不投降的文天祥,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

  附板书:

  苏武牧羊

  气节 坚强不屈 贫贱不移 坚忍不拔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2.体会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3.感受苏武历尽艰险,持节不屈的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课文,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的写作特点,即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天我们进入《苏武牧羊》的学习,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查找的关于苏武的资料和信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排除读音障碍;

  2.理解难度词语;

  3.读准音词,再读全篇。

  4.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5.整体朗读全诗

  三、品读感悟

  1.请大家自读课文,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苦、艰难、生不如死等相关词语)

  2.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苏武生活的穷困与愁苦,你对他的处境有怎样的感受?

  3.苏武的哪些经历让你感到心酸?找出来并谈一谈你的体会。相机引导“雪地又冰天”雪落地而不化,可见天气已经寒冷,而又结冰,可见天气(十分寒冷),而牧羊又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我们学过《第一场雪》,文中提到,可见天气(特别寒冷)。在这样的天气里,就是锦帽貂裘,也难以抵抗寒风的侵袭呀,可是我们的苏武,那个并没有料知自己会被扣押的苏武,他穿着什么呀?难以御寒的布衫,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九年,228个月,6935天,别说一天,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酸。

  4.这“难中难”仅仅是雪地与冰天,也就罢了,苏武又随时面临着什么的威胁?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渴了只能吃雪,饿了只能吞毡,这么冷的天,如果能喝上一口热水,对于苏武来说,过分吗?这么冷的天,吃上一口娘做的家常饭,过分吗?悲,我们的苏武,只能吃冰冷的雪,冰冷的雪,怎能帮助他御寒?我们的苏武,他只能吃难以下咽入肚后难以的毛毡!这根本不能称做食物的东西,怎能帮助他御寒?同学们,苏武只是一个普通人啊,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而不是一块没有知觉的石头,他的感觉并不迟钝,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到心酸?

  5.想象一下,历尽难中难,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屈服了吗?

  师小节:这就是苏武,一个怎样的苏武?

  (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

  6.身处异乡的苏武,当听到匈奴吹着的音乐,会想些什么?

  那是不能与母亲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这十九年里,没人知道,苏武的头发已如娘亲一样雪白。那是与妻子不能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尽管思亲如此愁苦,但我们的苏武却任……(生接读)

  7.加上了一个“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加上一个任字,可见这时的情景,虽然苏武的处境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却让我们感到敬佩。

  8.带着心酸,怀着敬佩,让我们伴着音乐,读一读全篇课文。

  师小节: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四、延伸:

  此时此刻,苏武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精神?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汉书・李广苏建传》的苏武牧羊原文及译文。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穷苦 坚贞不屈

  (心酸) (敬佩)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 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 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 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 渴 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2.体会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3.感受苏武历尽艰险,持节不屈的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课文,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歌词的写作特点,即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天我们进入《苏武牧羊》的学习,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查找的关于苏武的资料和信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排除读音障碍;

  2.理解难度词语;

  3.读准音词,再读全篇。

  4.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5.整体朗读全诗

  三、品读感悟

  1.请大家自读课文,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苦、艰难、生不如死等相关词语)

  2.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苏武生活的穷困与愁苦,你对他的处境有怎样的感受?

  3.苏武的哪些经历让你感到心酸?找出来并谈一谈你的体会。相机引导“雪地又冰天”雪落地而不化,可见天气已经寒冷,而又结冰,可见天气(十分寒冷),而牧羊又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我们学过《第一场雪》,文中提到,可见天气(特别寒冷)。在这样的天气里,就是锦帽貂裘,也难以抵抗寒风的侵袭呀,可是我们的苏武,那个并没有料知自己会被扣押的苏武,他穿着什么呀?难以御寒的布衫,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九年,228个月,6935天,别说一天,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酸。

  4.这“难中难”仅仅是雪地与冰天,也就罢了,苏武又随时面临着什么的威胁?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渴了只能吃雪,饿了只能吞毡,这么冷的天,如果能喝上一口热水,对于苏武来说,过分吗?这么冷的天,吃上一口娘做的家常饭,过分吗?悲,我们的苏武,只能吃冰冷的雪,冰冷的雪,怎能帮助他御寒?我们的苏武,他只能吃难以下咽入肚后难以消化的毛毡!这根本不能称做食物的东西,怎能帮助他御寒?同学们,苏武只是一个普通人啊,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而不是一块没有知觉的石头,他的感觉并不迟钝,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到心酸?

  5.想象一下,历尽难中难,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屈服了吗?

  师小节:这就是苏武,一个怎样的苏武?

  (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

  6.身处异乡的苏武,当听到匈奴吹着的音乐,会想些什么?

  那是不能与母亲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这十九年里,没人知道,苏武的头发已如娘亲一样雪白。那是与妻子不能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尽管思亲如此愁苦,但我们的苏武却任……(生接读)

  7.加上了一个“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加上一个任字,可见这时的情景,虽然苏武的处境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却让我们感到敬佩。

  8.带着心酸,怀着敬佩,让我们伴着音乐,读一读全篇课文。

  师小节: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四、拓展延伸:

  此时此刻,苏武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精神?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汉书·李广苏建传》的苏武牧羊原文及译文。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穷苦 坚贞不屈

  (心酸) (敬佩)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加小标题。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的材料,挂图,视频材料(《汉武大帝》中李陵去北海劝解苏武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用加小标题的方式理解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小黑板、《苏武牧羊》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苏武牧羊)

  二、预习检查,初读课文

  1.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基础上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1)字

  ①会认的字:匈、(单)、郎、刑、玷、污、窖、毡、羔、昭

  ②会写的字:匈、奴、臣、郎、污、羔、忠、贞

  要求:读准字音;会写的字,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下下紧凑,下面稍大;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右的宽窄。

  (2)词

  匈奴单于旌节旷无人烟

  2.想想课文主要说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苏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把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找出来细读书,指名读、分组读、齐读,体会苏武的品格。

  2.结合自己找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把找出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指导点拨)重点句子、词语的指导:

  (1)“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2)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

  (在行动上感司苏武为守节而表现的贫*不能移的民族气节和坚强的意志)

  (3)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3.拟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板书计划:

  苏武牧羊

  1.互派使者,释放使臣。  2.出使匈奴,祸及汉使。

  3.含雪吞毡,矢志不渝。  4.北海牧羊,忠贞如一。

  5.汉匈和好,请还苏武。  6.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体会文中的人格特征与魅力,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总结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让学生思考苏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苏武牧羊》。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讲的是汉朝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作者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呢?

  二、明确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体会苏武身上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威武不屈、贫*不移、忠贞不渝、坚忍不拔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对单于劝降和北海牧羊的生活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两部分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而苏武始终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单于劝降苏武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四、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4.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1)张胜投降。

  (2)苏武面对匈奴的奴降始终愉国家的利益为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5.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特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忠贞不二。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苏武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五、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1.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小传,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性,可适当运用《苏武牧羊》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600字以上。

  2.“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是苏武,作为汉使出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会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

  板书计划:

  苏武牧羊

  苏武:威武不屈、贫*不移、忠贞不渝、坚忍不拔

  (个性化的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思路:

  前二十分钟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2.学生质疑,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四十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概括)重点词语,理清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发展能力;

  2.重点解读“苏武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与力量,受到感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抓住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读词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几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鼓励并指导读。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二、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出示第五小节。

  4.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5.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三、(机动)情景练笔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内容

  一:介绍《苏武牧羊》的故事梗概

  二:欣赏《苏武牧羊》的精彩片段

  三:讲解《苏武牧羊》的唱词

  四:欣赏《苏武牧羊》的精彩剧照

  五:讲解《苏武牧羊》的表演者:张学津、冯志孝

  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向自己的爸妈讲一讲今天我们上课所学到的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介绍《苏武牧羊》的故事梗概

  二:欣赏《苏武牧羊》的精彩片段

  三:讲解《苏武牧羊》的唱词

  教学过程

  一:介绍《苏武牧羊》的故事梗概:汉魂故事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二:欣赏《苏武牧羊》的精彩片段

  三:讲解《苏武牧羊》的唱词

  张学津饰苏武(操琴尤继舜;司鼓王玉璞)

  (二黄散板)

  贤弟提起望家乡,

  不由子卿我两泪汪。

  贤弟迈步头前往,

  不知家乡在何方。

  (导板)

  登层台望家乡躬身下拜,

  (回龙)

  向长空洒血泪好不伤怀。

  (反二黄原板)

  想当年奉王旨来到北海,

  晓番奴息干戈免动刀来。

  贼卫律金华馆假意款待,

  有谁知贼暗地早有安排。

  他劝臣我降北国把心术来改,

  为臣我破口骂贼无话来,

  二次里见番王煽惑一派,

  牧羝羊食毡雪夜卧阳台,

  圣天子望为臣把刀兵和解,

  怎知道为臣我困沙漠日无食夜无盖,

  冷冷清清痛伤怀。

  大料着臣的命我要丧北海,

  我命丧北海,我主爷,

  为臣我终日里愁眉难开,

  我拜罢了我主爷又往家拜,

  想起了老娘亲珠泪满腮。

  儿在这番邦地冻饿已坏,

  绿鬓娇妻盼征人不能回来。

  家乡万里我难把书带,

  我难把书带,

  (散板)

  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再来。

  秋风起暗云垂黄叶飘降 (大唐贵妃)张学津 13分00秒

  秋风起暗云垂黄叶飘降,

  物是人非秋雨如泪。

  伴我心中无限凄惶,

  望金盆把玉环高声叫唤,

  叫不应唤不回存殁参商。

  这才知杨贵妃贵在情重,

  回首看三宫六院朝秦暮楚,

  我是何等轻狂。

  我怎不在马嵬坡奋然抵挡,

  博得个泉台上灵牌成双。

  到如今渡尽劫波虽无恙,

  问余生却还有何许风光。

  我也曾引领开元之治,

  我也曾领戏班人尊鼓王。

  为什么朝廷梨园顾此失彼?

  为什么江山美人必有一伤?

  却原来温柔乡本是英雄冢,

  霓裳曲险些毁我家邦。

  谁料想竟是我亲手把盛唐断送,

  列祖列宗啊

  我愧对列祖愧对列宗愧对百姓愧对后人,

  自悔自恨自悲自哀自责自骂自迷茫。

  只落得涕泪千行愁形万状,

  可知我堂堂天子不如平头百姓郎!

  淮南王他把令传下 (淮河营)冯志孝 4分38秒

  蒯彻:

  淮南王他把令传下,

  分作三班去见他。

  分明是先把虎威诈,

  不由得吾等笑哈哈。

  此时间不可闹笑话,

  胡言乱语怎瞒咱?

  在长安是你夸大话,

  为什么事到如今耍*滑?

  左手拉住了李左车,

  右手再把栾布拉。

  三人同把那鬼门关上爬,

  生死二字且由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欣赏《苏武牧羊》的精彩剧照

  二:讲解《苏武牧羊》的表演者:张学津、冯志孝

  三;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向自己的爸妈讲一讲今天我们上课所学到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欣赏《苏武牧羊》的精彩剧照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篇13

  一、看拼音写汉字

  sheji  keyinxue  jitunzhan  jiasheng  hongzhuang  yanqun  haikushilan  xinjingdansui

  (   )  (      )  (       )  (      )  (        )  (    )  (         )  (           ) 

  xiongnu  gongfu  dewei  kongwei

  (     )  (    )  (   )  (     )   

  二、给下列字注音

  社稷( )  旄( )落犹未还( )  红妆  空帏( ) 饥吞毡( )

  三、多音字组词

  饮  还  塞  难  更  任  教

  四、回答问题.

  1、按原文填空,并在横线上写出从句中体会出的意思。

  苏武留胡(    ),

  (  )又(   ),穷困(   )年。                                                   

  渴(     ),饥(     ),(   )北海边。                                         

  心存(     ),旄落(    )。                                                    

  历尽(     ),心比(     ),                                                    

  夜在(  )时听(  ),入耳(      )。                                            

  转眼(     ),雁群(     )。                                                    

  白发娘(    ),红妆(      ),

  三更(     ),两地(     )?                                                  

  宁(      ),大节(       )。                                                   

  终教(   )心惊胆碎,(             )。     

  2、通过课文,简介苏武其人。

  3、为什么称苏武为英雄? 

  4、《苏武牧羊》这首歌词写于(    )年,你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通用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