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通用12篇)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通用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通用12篇)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1

  【教例】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

  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

  生:“雪中送炭”说的是在大雪天给人送炭。

  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取暖。

  师:请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生: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是“雪中送炭”,你能说说吗?

  生:今年内蒙古地区遭受百年未见的雪灾,在灾区人民生活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及时送去了救灾物资,这就是雪中送炭。

  生:我在书上看到,红军过雪山的时候,红军首长把自己仅有的棉衣让给快冻僵的“小鬼”穿,这也是雪中送炭。

  师:你们讲得很好。但是,是不是一定要在下雪时才能“雪中送炭”呢?

  生:不是的。比如说,一个公司的老板在做一笔生意时,急需20万元资金,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位朋友及时借给他钱,帮他度过难关,这也是雪中送炭。

  生:一天,我把钢笔忘在家里,同学把自己的笔借给我,这也是雪中送炭。

  生:我觉得借支笔,这点帮助太小了,算不上雪中送炭,再说忘记带钢笔这也不是什么困难。

  师:是呀,那么怎样的帮助才能说是“雪中送炭”呢?

  生:应该是很大的帮助。

  生:应该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去帮助。

  师:下面谁能根据刚才的讨论来总结一下“雪中送炭”的意思?

  生:“雪中送炭”指的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帮助。

  【评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先让学生从字面意思入手,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在课文中的意思;在理解了“雪中送炭”在语境中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又及时地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走出“非下雪不能送炭”的理解误区,从而让学生学会准确地运用“雪中送炭”这一成语。整个训练过程流畅自然,教师事先没有设计什么“圈套”,只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情”,巧妙地为学生“引路”,很好地体现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2

  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统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朗读)  

  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应读第一声(g#ng),不读第四声(g^ng)。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师: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用了一个很有礼貌的称呼,老师也不忘给予表扬。虽是顺便说的题外话,但有明显的导行作用。〕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师:“唯一”亲人。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段课文中可以抓的词语很多,李老师抓了“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强烈的词,可谓抓住了关键。这是因为大娘的一“丢”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不能。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  

  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李老师不是就词论词,而是联系课文讲清了两个人死的意义绝然不同。不仅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处理词语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金花恨敌人,痛恨侵略者。  

  生: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说明小金花非常刚强。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小金花的话。  

  (生练读)  

  〔李老师通过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使学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妈妈牺牲了,她能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可是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她却伤心痛哭,眼泪再也擦不干了。这说明在小金花看来,志愿军叔叔――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战士看来,小金花和她的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  

  师: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读书时请同学们注意,看看有几个“挖”字?  

  生:用了三个“挖”字。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师:志愿军没有菜吃,大嫂就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请同学们考虑她挖了多少野菜?又挖了多长时间的野菜?最后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前沿阵地”是应该去挖野菜的地方吗?  

  生: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沿阵地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师:到处硝烟滚滚,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想假如她家里没有菜吃,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的。今天志愿军没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而且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了残废。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李老师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紧紧扣住三个“挖”字,让学生体会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险,突出了大嫂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感染。李老师的这一做法,无疑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师:在志愿军的心目中,这位大嫂――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为什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能有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  

  生:因为志愿军跟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生: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同生死,共患难,战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好!正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仍抓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予以深究,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随着录音机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读完后又紧扣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关训练。)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上节课我们来到了46年前的朝鲜,目睹了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细地品味这份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二、质疑点引,明确目标

  1、学生质疑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本节课你想进一步弄清课文哪些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

  2、补充归纳,明确目标

  师:你们的目标加上老师的补充、归纳与整理,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目标)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带着这几个目标,我们来走进课文。

  三、自主探究,经历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回忆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时间是2分钟。

  2、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请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1--3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同时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用画出来,好好读一读,做一下简单地批注。时间是5分钟。

  3、谁先来说说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生:自由回答。

  4、哪部分内容最令你感动?

  (1)交流第1自然段

  ①生:第1自然段中的大娘最令我感动。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

  生:指生回答。

  师:对,这是“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称为是“雪中送炭”?

  生:自由发言。

  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全面而又深刻。

  ②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③师: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却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为此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一部分特别令我感动。

  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

  生:自由发言。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部分,读出你的感情。

  (生读。)

  师: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一定非常痛苦。

  师:对,请你再“痛苦”地读读这部分。(生再读。)

  师:我注意到你把“唯一的”和“怎么能忘怀呢”强调了出来。请你把感受到的痛苦心情。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自由发言。

  师:只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将课文读好!

  ④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为了帮志愿军战士洗补衣服,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是呀,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犹如母爱一般。所以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谁能读出这份深情?

  指2生读,余生评价。

  ⑤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到那难忘的告别场面。假如你就是志愿军战士,把你心底想说的话告诉给大娘。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交流第2自然段 

  ①生:交流此段中让自己感动的内容中并谈出感受。

  师:“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此外,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课文是怎样讲的?谁来读读!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同志们伤心地……多么刚强呀。”

  师:注意小金花的动作:“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谁还想来读读?

  生:再练习读,并适时点评。

  ②师: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

  生:(齐答)哭了。

  师: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③师: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学生自己练习读第二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

  指生表情朗读这片断。

  师:我们应像对小妹妹说话一样,亲切、自然,劝她别难过。(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得好!

  (3)继续来交流(第3自然段) 

  生:汇报令自己感动的内容及感受。

  ②师: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

  生:展开想象自由谈。

  ③师:从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打出幻灯片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这句子。

  师:读过之后你想说什么?生:自由发言

  ⑤师: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看!(放课件)大嫂背着小孩,架着双拐赶来送行了,她已经送了几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一学生朗读该片断,读得情真意切)

  ⑥拓展知识

  师: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

  生:(齐说)亲人!

  师:志愿军战士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呢?你能从书上找到他们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吗?(从课本中找出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的事,并适当展开想象)

  2、走出书本,你还能向大家诉说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吗?

  生:列举课外搜集到的事例。

  小结: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读课文最后三段,升华课文情感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离别的汽笛已经拉响,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谁来给大家读读

  指生读。谁来点评?谁还想来读?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师: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们就是志愿军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人民深情地告别。生:齐读

  小结:列车虽然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在一起。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6、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想一想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四、体验感悟,延伸发展

  1、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一个,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2、本文作都是巍巍,他还有一篇佳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后请找时间读一读。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大 娘

  志愿军     小金花

  胜似亲人   大 嫂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运用反问句表达强烈感情的写法;会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学生自学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总结课文。

  【教学主要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读准生字,运用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2.想想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例?

  二、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提问: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课文,听录音,让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那人头攒动,相互道别,两情依依的场景中去。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亲人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课文分别写了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的事。)

  四、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接问:根据上面内容该怎样分段?为什么?(讨论后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爱志愿军的事,可以自成段落,后三个自然段抒发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这样课文可分四段;也可将前三自然段合在一起为一段。这样课文就分两段。)

  (一)讲读第一段,要体现教师的“导”。

  1.默读课文

  按照“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具体事例写大娘爱志愿军――反问句肯定深厚情谊”的顺序,给这段话分层。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表现大娘爱志愿军的句子。

  (交流后划句: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为什么?(突出关键词:多少、慈母般、心血。)

  接问: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上启下作用,是个过渡句。)

  设问:这句话是怎样承上的呢?大家齐读第一层。读后师述: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告诉大娘,我们永远是不会忘记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这句话就是这样来承接上文的。那么,又引出下面的什么内容呢?(引出大娘是怎样爱志愿军的。)

  再问:大娘爱志愿军,文章中具体写了几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学生看书划词。(从“记得”、“还记得”两个词语能判断出是写了两件事。)

  3.指名读第一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归纳并板书: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2)默读,找出一个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且又高度概括的词语。(交流后划词: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课文中“雪中送炭”指什么?(交流后明确: “雪中送炭”是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情况下,大娘为他们送去了打糕。)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大娘“雪中送炭”的?(划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圈出重点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从这些词你能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说明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

  (3)指导有感情地读第一件事。

  4.指名读第二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回答后板书: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划出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个关键词。(背进、丢下。)

  提问:为什么这两个词最能突出大娘爱志愿军?(讨论后明确:这一“丢”、一“背”,集中体现了大娘在危急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志愿军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亲人――的小孙孙。可见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亲人。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齐读最后一句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句?谁能把它改为陈述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教师小结:

  (1)这一段写志愿军与大娘在车站话别,追忆了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件事,告诉我们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

  (2)我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这一段的:先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再找出概括句并理解句意;然后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二)学生自学第二、三段。

  师述:课文的第二、三段与第一段在写法和结构上都基本相同,同学们可以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三段。大家边读书,边思考,边划词句,边体会。(教师起检查、引导、归纳和总结的作用。)

  1.讨论第二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扣住关键词“刚强”,理解小金花的刚强表现在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嘴角仅抽动两下。

  (2)抓住重点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从小金花的动作、神情、语言中领会小金花的刚强性格。

  (3)从小金花和妈妈救侦察员老王的事例中体会小金花爱志愿军的感情。

  2.讨论第三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着重抓住过渡句“……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友谊”,从大嫂架双拐,不顾山路崎岖送志愿军的事,理解大嫂对志愿军的情谊之深。

  (2)抓住重点句:“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跟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理解大嫂为了志愿军吃上蔬菜而不顾个人安危,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三)教学第四段,着重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1.轻读课文

  看“再见了,亲人”这样的句式在文中出现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明确:反复出现三次充分体现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难分难舍之情。三次出现,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2.提问

  志愿军为什么对朝鲜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讨论后明确:志愿军与朝鲜亲人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并肩战斗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热爱朝鲜的土地实际上是热爱朝鲜人民。)

  3.接问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抒发了志愿军热爱朝鲜亲人的强烈感情。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4.指导朗读

  速度要慢,语调要轻,“亲人”、“土地”、“在一起”要读得有力度,深沉,最后一句音调逐步降低,越来越轻,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五、总结课文

  提问: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这些事是围绕着什么中心写的?(明确课文的中心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

  [附板书] 再见了,亲人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5

  【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达成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2、理解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设计特色】

  1、巧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本设计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运用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中悟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宜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读中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在读中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3、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结构层次相同,因此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培养自学能力。

  4、发挥学生想象能力:

  在学习完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后,让学生思考: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5、切实注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实验稿)》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作业布置,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更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形式,作业布置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渴望自主,渴望知识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的需求。布置的三道实践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一道完成,这也正体现了小学语文作业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

  【设计流程】

  一、音乐渲染,引入情境

  1、出示纪录片: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赴朝鲜的情境。简介时代背景。(播《志愿军战歌》)

  2、检查预习:

  ⑴ 交流搜集的资料,增强对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了解,为学文做好铺垫。

  ⑵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了那些了解?

  二、运用图画,再现情境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实物投影课文插图):

  ⑴ 引读:

  是呀,在分别的时刻有许多朝鲜亲人赶来为志愿军送行,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赶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志愿军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 自由轻声读这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词句。结合背景资料和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

  ⑶ 个别读重点词句:

  理解朝鲜大娘爱护志愿军战士胜过爱自己的唯一的亲人,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谊。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⑴ 默读二、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 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理解词语“噩耗”、“同归于尽”。领悟句子“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⑶ 启发想象:

  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语言描绘,创设情境

  引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播放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配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画面,顿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朗读起来声情并茂。)

  在火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学生接读课文)。

  战士们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风驰电掣向前驶去,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再说上几句惜别的话,相距已远,只能在心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四、小结延伸,体验情境

  1、再见了,亲人!这不仅仅是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还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凝成为大的友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使中朝人民心心相连,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深情地道出他们的心声“再见了,亲人!”

  2、布置作业:从以下语文实践活动中任选一项:

  ⑴ 班里一位同学转学走了。请你模仿第一自然段,代他以《再见了,母校》为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片断作文。

  ⑵ 诵诗:

  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请找一首有感情地朗读。

  ⑶ 推荐描写抗美援朝的书:《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千里江山》、《凯歌声中话友谊》。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   朝鲜人民

  三天三夜  洗补衣裳,几夜不眠

  空肚杀敌  送打糕,昏倒路旁

  英勇奋战  救伤员,失去外孙

  流血牺牲  救老王,妈妈牺牲

  挖野菜,身受重伤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准备】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学时安排】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

  (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

  (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 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 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

  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 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

  ①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

  ② 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③ 感情朗读。

  ④ 背诵。

  ⑵ 自学:

  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 分组交流、讨论。

  ⑷ 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

  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

  (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⑴ 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⑵ 开头句子是: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⑶ 这三段的末尾是: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⑷ 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⑸ 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⑹ 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7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往往是隐性、长效和综合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因而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整体感悟的机会,使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锤炼融为一体。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是学生感悟语言规律和语言形式的关键。在积累、理解、体验和运用的过程中,采用以读促学的方式体会内涵,引导学生切实感悟。在有感情地朗读表达中,品味赏析重点句式,体会表达效果,并有意识地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叙事抒情散文,带给学生一种形散神聚的感性认识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再见了,亲人》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教学中,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教育。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和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意。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在表达方法上颇具特色。2.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生不容易理解。此外,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情感是言语的生命。围绕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以言语为凭借,进行有深度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领悟文字隐含的丰富情感,使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心灵中有活力的生命元素。通过整体把握,细读理解,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经验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解读,通过情境性练读、对比性朗读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生4.技术准备:抗美援朝战争背景资料;制作教学课件。5.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第一课时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借助课外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背景,感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第二课时将着重细读文本,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3.学习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借助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创设情境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代表朝鲜人民]2.从题目看,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3.激情导入:走进文本,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二)整体感知,梳理事件1.自由朗读1-3段,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志愿军战士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回忆了哪些事情?2.学法指导:在文中用[ ]将具体事情标出来,再反复读一读,结合表格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主要人物 典型事件 大娘   小金花(妈妈)   大嫂   【设计意图】从具体事件入手,组织导读,加强对“亲人”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初步感知:从这些事件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三)学习感悟,体会写法1.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如果找3个同学来读,你们分一分,看怎么分最合适?2.小组练习读:送别的情景-往事的追忆-情感的抒发(现实-回忆-现实)3.像这样,再练习读一读第2、3自然段。【设计意图】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创设学习空间,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4.思考:这三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师生交流、归纳:并列关系;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5.小结:本文情感丰富,作者在抒写离别之情的时候,回忆一些典型的感人事件,将现实情景与往事结合,给人情真意切的感受【设计意图】在对比析读之中,感受作者的写法,体验真实的情感。6.提问:作者这样写,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7.指导批注:从书中找一找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写一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8.师生对话:交流对本文思想内涵的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用鲜血与生命凝结了深厚的友谊,这种情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奋斗,不怕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设计意图】结合中心句,练习写批注,将内心的情感得以外化与表达,深化了人物的精神品格,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调(四)精品细读,推敲积累1.学生与文本对话: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里的“代价”是指什么而言呢?(大娘失去了唯一亲人“小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引出事件的结果,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丰厚情感积淀。 2.导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再次浮现,在送别的站台上,志愿军战士们都思绪万千。快,劝一劝大娘吧,劝她回去吧!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送别的情景。4.朗读指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和志愿军之间深厚的情感?请你圈点出来,在朗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达这样的意思。a.大娘-称呼时亲切地、关爱的语气。b.一“丢”一“背”-感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5.渲染气氛:八年的朝夕相处,多少个日日夜夜。大娘为了送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到这里你有什么体验?(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志愿军战士饿着肚子在阵地上拼了三天三夜)为了救助伤员,她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被炸死,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体验?(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有了这样的体验,你想怎样来读?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圈点重点字、词,品咂语言的意味,借助激情导读,促进学生有感情朗读能力的提高。7.交流、积累句式:(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认为在文中使用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避免平铺直叙,更加强烈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2)文中还多处出现了这种句式,画下来,抄写一句你最喜欢的。【设计意图】在句式转换中体会表达效果,学会在学习中积累。8.学习指导: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今天与志愿军分别,她却落泪了;大嫂架着双拐送了几十里,还不愿离去。你又感悟到什么?带着你对朝鲜人民的敬意,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同伴听。(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长鸣的汽笛催促我们就要与这片热土分别了。此时志愿军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朗读4-6自然段,理解他们的情感。2.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请以呼唤的方式,练习读一读,抒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3.示范朗读:两个“再”;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设计意图】了解直接抒情的写作方法。4.总结:中朝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愿这友谊之花永不凋谢!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再见了,亲人》一课,分别叙述了   同朝鲜   、      、      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             的情谊。2.在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括号里打“√”。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1)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说的话,表达了他们对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2)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六、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教学设计,关注语言形式,关注语言表达。教学中有效把握文章脉络,一是情感的脉,伤而不悲;二是语言的脉,语意连绵。在朗读感悟中体会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意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创设学习情境,了解学生学情,找准学生兴趣激发点,知识生长点,能力训练点,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悟、积累、运用,并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借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适时进行总结,既总结学到的知识,又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8

  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学策略: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从题目入手,请学生谈一谈对“亲人”的理解;然后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接着再细读课文,进一步思考理解,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如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中朝人民伟大的友谊。第二、三自然段让学生运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指导好重点语句的感情朗读即可。最后让学生再读前三自然段,想想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从而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师: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知道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地挥手,深情地呼唤着

  (全班齐读4----6自然段)

  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从1----3自然段中细细品味。

  师: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是你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就是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师:对,这是它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称为“雪中送炭”?

  生: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就是“雪中送炭”。

  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之时,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那么,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师:谁再说说这段话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

  生:“唯一”就是只有一个。

  师:谁能读读这两句话,读出你的感情。

  (生读)

  师:唯一的亲人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一定很伤心、难过、痛苦。

  师:对,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

  (生再读)

  师:你读得语气低沉,并强调了“唯一”,我感觉到了你的难过。请同学们都这样读一读。

  (生再读)

  师:你们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能不能忘怀?

  生:不能忘怀!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那难忘的告别场面。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

  生:认真读,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生: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有感情地读,体会感情。

  师:对,同学们很会学习,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二、三自然段。

  (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是作为集体备课的内容来上的,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预习了一节课,上完第一课时的内容后感觉学生理解得还挺不错,心想第二课时应该上得比较顺利。谁知稍有点出乎意料,在重点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学生能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但对于感情朗读却有些不尽人意,所以花费了一些时间来引导,以致于学习后面的两个自然段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顾得上指导感情朗读。但是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对前三个自然段写法上的共同点找得相当好,这也算对本课的缺憾作了点补偿吧!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9

  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统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朗读)

  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应读第一声(gōng),不读第四声(gòng)。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师: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用了一个很有礼貌的称呼,老师也不忘给予表扬。虽是顺便说的题外话,但有明显的导行作用。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师:“唯一”亲人。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段课文中可以抓的词语很多,李老师抓了“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强烈的词,可谓抓住了关键。这是因为大娘的一“丢”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不能。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

  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李老师不是就词论词,而是联系课文讲清了两个人死的意义绝然不同。不仅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处理词语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金花恨敌人,痛恨侵略者。

  生: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说明小金花非常刚强。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小金花的话。

  (生练读)

  李老师通过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使学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妈妈牺牲了,她能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可是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她却伤心痛哭,眼泪再也擦不干了。这说明在小金花看来,志愿军叔叔──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战士看来,小金花和她的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

  师: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读书时请同学们注意,看看有几个“挖”字?

  生:用了三个“挖”字。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师:志愿军没有菜吃,大嫂就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请同学们考虑她挖了多少野菜?又挖了多长时间的野菜?最后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前沿阵地”是应该去挖野菜的地方吗?

  生: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沿阵地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师:到处硝烟滚滚,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想假如她家里没有菜吃,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的。今天志愿军没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而且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了残废。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李老师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紧紧扣住三个“挖”字,让学生体会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险,突出了大嫂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感染。李老师的这一做法,无疑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师:在志愿军的心目中,这位大嫂──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为什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能有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

  生:因为志愿军跟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生: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同生死,共患难,战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好!正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仍抓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予以深究,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随着录音机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读完后又紧扣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关训练。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10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n yì     fēn suǒ      zàn shí     xiāo yān      qín yì      è hào

  (        ) (        ) (        ) (        ) (        ) (        )

  ān qián     dà sǎo       lán zi     xuě zhōn sòn tàn    tón uī yú jìn

  (        ) (        ) (        ) (                )(               )

  shēn qín hòu yì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                                   ,

  您             ,已经送了几十里,您就是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              ,也永远不会忘记                            。

  2、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              ,              ,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              啊!

  3、我们还记得,                                ,            ,                   ,

  把伤员                        ;                               的时候,                  。

  4、《再见了,亲人》一课,分别叙述了              同朝鲜             、            、            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                     的情谊。

  三、在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括号里打“√”。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志愿军说的话,表达了他们对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

  (2)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朝鲜人民说的话,表达了他们那种难以分舍的感情。(    )

  (3)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

  四、给下面的习作加个跟课文差不多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婆,我就要远去他乡了,您要保重啊!5年来,您给了我多少温暖!记得有一次,那时的我还在上幼儿园小班,那天,又下了雪。厚厚的积雪没过我矮小的身子,是您背着我,走了一小时的路,将我送到了幼儿园。但在半夜里,您却冻着了。您真是冻着了自己,温暖了别人啊!

  还记得有一次,我发了高烧,全家人都在为我奔走。尤其是您,从城东跑到城西,又从城南跑到了城北。每晚,您都守在我身旁。为了我的病,您都几夜没合眼了!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11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湖北省宜昌市东山小学 廖潇晗

  刚刚学完《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文中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他们的精神深深地让我感动,他们和志愿军战士深厚的情谊让我为之动容。

  文中的朝鲜大娘帮志愿军洗衣服几天都不合眼;还带着全村妇女冒者硝烟顶着炮火给战士们送打糕;为了掩护一位在大娘家修养的伤员,大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一件件感人的事情,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感动着我感染着我。当我读到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都是为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时,我再次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战士离去时的那份难舍,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为什么说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离别时志愿军战士们那发自心底的呼唤,让我不能不感慨: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小学五年级⑴班 霍洁欣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小金花和妈妈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个故事。小金花和妈妈知道侦察员被捕了,为了救老王,妈妈引出鬼子,好让小金花救老王,最后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想到这儿,我想起一个人:我的表姐。

  记得有一回,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画一副画,要有创意。我回家后,想来想去参考过许多画画书也想不到。我正在百思不解时,准备和朋友去参加自己喜欢的羽毛球活动的表姐走过来,问我:“小欣,为什么愁眉紧锁?”我把嘴翘高说:“表姐,你教我画有创意的画,好吗?”“可是──,”表姐看见我恳求的样子,肯定地说:“好吧!”表姐把那个活动取消后,对我说:“身边有许多东西都很新奇,只是在于你有没有善于发现。比如,青蛙比赛游泳,小狗结婚会,海底婚礼──。你明白吗?”我点点头,表示我明白了。然后我拿起笔画起来,画得津津有味。表姐在一边我画,一边指导我,最终我把画画完。

  表姐就像小金花那样,为了帮助别人付出了代价。小金花为救老王失去妈妈;表姐为了教画画,失去了一次打羽毛球的机会!

  通过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志愿军在战场上不惜牺牲,奋勇战斗,为朝鲜的解放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朝鲜人民在志愿军遇到艰苦的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志愿军刻服困难,使志愿军出色地完成任务,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通过了艰苦地战斗岁月,使他们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课文中赞美了志愿军和朝鲜人们用血凝成了伟大的友谊!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五年级⑹班 冷 婧

  今天我读了《再见了,亲人》,课文主要讲了1958年最后一批自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厚情感,赞美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我的友谊虽然没有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伟大,但是我这友谊却让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我最要好的朋友也就是跟我有四年的同学关系“赵珊”我跟她有着深厚的友谊,我跟她虽然常常闹矛盾,有时甚至到绝交的地步,但不到一天或两天就和好了,就简直是在像玩游戏,所以就这样我们的友情就更加的加深了。

  有一次,我又跟“赵珊”闹起了矛盾而且这次绝交就一个星期没说话,我和赵珊急得像个热锅上的蚂蚁,这一天不说话就不行,更何况是一个星期。我还是装做很不高兴的样子跟赵珊依然没说话。下一周的星期一到了我还是没理她,但只见赵珊看见了我就向我走来,对我说:上次的事是我不对,希望你能原谅我,对不起啊!赵珊的脸一下子变得害羞起来,就像一个成熟的大苹果。我顿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话:上一次也是我的不对,也希望你能多多包涵。就这样我跟赵珊互相的看着对方,都情不自禁的笑了!就这样我跟赵珊又成了好朋友。

  这难道不是友谊吗?一个人不关键在于你们的感情很好,而是在于你们是否有着再别人困难时,你会去帮助或者关心她(他),这才叫真正的友谊,还有一件事,那才说明了真正的友谊。

  在我读四年级上册的寒假里,我依然跟赵珊保持着联系,有一次,我们商量好下午一起出去玩,我们安排在野太阳公司见面,不料我在准备去的时候,身子就觉得不舒服,头也很晕,一摸头烫得不得了,难怪发烧了体温一量39.7,算高烧,我就给赵珊打了电话,告诉她我不去了,赵珊听了急忙问:“那你觉得现在怎样,你量了体温多少度,我来……。”我越来越觉得不舒服,就安安静静的躺在床上不一会,门铃响了,妈妈去开门哟,是赵珊呀,你是来看我们冷婧的吗?只听见妈妈说。”我抬头一看,只见赵珊飞快地向我这边走来,对我说:我是装门来看你的,我来看你还招了老爸的臭骂呢!接着,赵珊为了让我开心,就讲了许多笑话给我听,逗得我哈哈大笑起来,赵珊看看钟说:我该回家了,再见希望你的感冒早点好起来,再见!我看着赵珊离去的身影,心里突然想起了:这就是友谊吗?

  这就是友谊,上天派给我的珍贵友谊,我会好好珍惜它的这些友谊会给我很大启发,让我懂得了在人生的成长路线上,我不能失去它,(当然,也包括亲情)。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篇12

  一、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说教材处理

  (一)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内容,记叙了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材简析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   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追述种种往事时,朝鲜人民一定也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还深的情谊,课文中没有作具体叙述。

  (三)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 、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 、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 、结合句子理解 “ 唯一、雪中送炭 ” 的含义,能用 “ 雪中送炭 ” 造句。

  (四)教学难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三、说设计思路

  上勾下连,整体感知。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从文章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每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都反映了作者要讲的道理,通过情与理起到育人作用。文章的情与理是交融的,《再见了,亲人》第二部分的 “ 情 ” 是建立在第一部分 “ 理 ” 之上的,找准文章情与理的切合点是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

  学习完第一部分后,我提出了三个归结性的问题: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哪些血的代价?②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了什么人?现在你能说说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③第一部分三个题目的分析、归纳,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的动人情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统挈全篇,帮助学生辨清文脉,从文章的内在联系上去理解和把握内容、把握中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披文以入情 ” 突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使 “ 知 ” 和 “ 情 ” 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 教是为学服务的。 ”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l 、启发诱导法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一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 、迁移法 

  同为志愿军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 2 、 3 自然段。

  3 、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通用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