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一双手》教学实录(精选16篇)

《一双手》教学实录(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双手》教学实录(精选16篇)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1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景激趣,引入课题

  (出示课文开头的一句话)

  师: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读两句话,这两句话都出自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同学们,请细心读第一句。

  (出示课文中的一句话“我握过的手多得不计其数但均不曾留下太深印象”生读)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话?

  生:我认为这句中“但”要读重音。

  生:我认为这句中“多”也要读重音。

  师:为什么?

  生:这样读可以突出我握过的手很多。

  生:更突出作者对这些手印象不深。

  师: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一段文字如果理解了,就会读出味道来了,能够读出味道,还会帮助听者更好的理解。请继续读第二句话。

  (出示课文中的一句话“在林场我握过一只手,我就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握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张迎善的手。”)

  师:这句话又该怎样读?

  生:这句话有几个词要读重音,如:“不论”、“只要”、“就”,突出了这次握的手与以往不一样。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双手对“我”的触动很大,读时应该有些激动。

  生:这句中提到“张迎善”这个名字,我认为这个人的名字也要重读,突出张迎善的手和我以前握的手都不一样。

  师:说得好!请把这两句话对比着读一读,你的心中是否已经产生了疑问?

  (学生读)

  生:“我握过的手不计其数却不曾留下太深的印象”,为什么张迎善的手就那么不同?

  生:这会是怎样的一双手?

  生:这双手会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去认识让作者终身难忘的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汇报读)

  师:同学们能够读准字音,读得很流畅。课文读通了,下面我们就要读懂课文,请同学们用笔划下课文中描写张迎善手的句子。请注意写下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疑问等。

  (生默读,边读边批注)

  三、抓住关键词句细读课文

  师: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议一议。

  生:我划下的句子是:“那双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裹住了。”我从“裹住”这个词体会到张迎善的手很大,也很有力。

  师: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一个“裹”字让她读出了语文味,读到了文字的深处。

  生:我划的句子是:“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张迎善的手非常粗糙。老松木是指生长年代长的古木,木质硬、粗,这里把张迎善的手比喻成老松木,是写他的手很硬、很粗。

  (师板书:硬、粗)

  生:这句话不仅用了比喻修辞的手法,还用了反问,强调张迎善的手与常人不同。

  师:这些同学用心读书,有想法,能够抓住关键词“老松木”来感受张迎善手的粗硬,并且体会到了反问句式的作用。那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再来体会。

  (生读)

  生评价:从他的读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摸着张迎善的手很惊讶。

  生评价:他读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吃惊和难以置信。

  生评价:从他的读中我仿佛也握到了张迎善的手。

  师:作者初次见到张迎善,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了这双手?

  生:摸

  (师板书:摸)

  师:作者与张迎善握手感受到这双手的粗糙、大而有力。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近张迎善、进一步了解这双手。

  (生继续汇报交流)

  生:作者仔细观察了这双手:手呈木色、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可见他的手干过许多活。

  生: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生:通过这几句描写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张迎善的手,手粗、硬、布满老茧。

  师:作者观察得仔细,同学们读得认真。这几句话很细腻的写出了张迎善手的特点。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

  “1.掌面像----一样硬;

  2.一个手指似--------。”

  (学生口头填空)

  师:鼓皮、老干蘑,你们见过吧?想一想有什么特点?

  生:很硬。

  生:晒干的蘑菇,没水分,很干枯,很难看。

  生:可见张迎善的手,硬、粗,并且很难看。

  生:“鼓皮”、“老干蘑”这两个词写出了张迎善的手的特点,很形象。

  生:通过这两个词张迎善的手就像长在我的眼前。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次作者又是怎样了解到张迎善的手?

  生:观察、看。

  (师板书:看)

  师:作者摸、观察张迎善的手愈发对他的手好奇了,接下来作者又如何更进一步了解张迎善的手呢?

  生:问。

  生:量。

  (师板书:问、量)

  生:从张迎善的谈话中,作者了解到他的手之所以粗糙是栽树形成的。

  (让同桌互读,男女分读)

  生:作者是量过才知道张迎善的手长24、宽10、厚2.5。

  师:请同学们画一画这双手,并与自己的手比一比。

  (生画)

  生:哇!手太大了!

  生:简直是我的手的两倍!

  生:真是天下第一大手!

  师:同学们,聆听了作者与张迎善的对话,又亲自画下了张迎善的手,随着作者的一步步深入了解,你们总结一下张迎善的手有哪些特点。

  生:作者摸手,手粗、硬。

  生:作者看手,手粗、硬、丑、有老茧、有伤。

  生:作者询问得知,张迎善的手是能干的手、勤劳的手。

  生:作者量手,手大。

  师:总结的很好,抓住了重点,用词恰当,概括力强。(师动情)这是一双粗糙、有力、肥大的手;这更是一双勤劳的手!难怪这双手让作者念念不忘!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小组代表发言)

  组1:张迎善每天栽树,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经过土块石块的磨,他的手变粗了、变硬了。

  组2:我们组从课文的第19段中找到了答案:这双手已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张迎善用这双手做了很多,这双手才会变粗糙、丑陋。

  组3:张迎善的这双手干的尽是粗活、累活,所以才会是那样有力、丑陋。

  师:说得太好了!这双手长年累月与土块石块为伴,怎能不粗糙!怎能不有力!怎能不丑陋!我还想说这是一双写满数字的手,更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同学们,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同桌两人讨论)

  生:张迎善用双手栽树26万棵,改造了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确实写满数字。

  生:这双手一天往土里插三四十次。

  师:是啊!让我们为他算一笔帐。

  (师生共同讨论,师板书)

  (板书:一棵树 插3~4次

  一天载一千棵 插10003=3000次

  26万棵树 插260003=780000次)

  师:此时此刻,看了这组数字你最想说什么?

  生:张迎善真是了不起。

  生:张迎善太辛苦了。

  生:我们为有张迎善这样的林业工人而骄傲。

  生:他的手简直是铁手!

  师:是啊,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却深深打动了我们,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是列数字,这种方法好吗?请同学们比较读下面两句话。

  (出示句子,学生读,体会

  ① 张迎善手很长,比较宽、而且厚;

  ② 张迎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生:第二句用数字来说明,让我们具体地址到他的手究竟是多长多宽多厚了。

  生:第二句写的清楚明白。

  师:概括得好极了!用列数字这种方法能使被说明的事物更清楚、明白,更具体。

  四、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我们了解了张迎善的手,那么在你的眼中,张迎善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我认为张迎善是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生:他让我很感动,他是个吃苦耐劳的人。

  生:他为了建设小兴安岭甘愿奉献。

  生:他大公无私。

  生:是他创建了绿色金库。

  师:同学们已经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写什么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生:这段话后面用了省略号,我想是省略了作者所看所想。作者想到林区还有许许多多像张迎善这样默默无闻的人。

  生:作者写他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是写作者看到祖国到处有辛勤的建设者。

  生:作者在歌颂所有劳动者。

  师:张迎善不仅走进作者的心里,也走进你们的心里,你们把作者暗藏于文章里的作者最想表达却没直接表达的情感都悟出来了,看来你们不仅用心读了,还用了情去读。

  师:回顾这篇课文,你们总结一下学习的收获,无论写法上还是情感上都行。

  生:从习作上,我学习到要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必须观察、询问、触摸或测量等。

  生:我从习作上学习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我知道了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必须仔细观察。

  生: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课文我很感动,谢谢张迎善这样的劳动者。

  生:了解了张迎善,我又想到了消防战士、老师、警察等许多人。

  ……

  五、用笔书心声

  组织学生写读后感

  教后反思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倡导在老师精心组织下积极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大家讨论、交流。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理解人物。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潜心文本,借助量、画、比手等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在老师的引导、激励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入情入境地读书、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不再害怕张迎善那双粗糙、奇大的手,而是用赞赏的眼光、怀着敬佩之情重新去审视张迎善的那一双手,他们透过这双手看到了劳动者之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以及幸福的心情,以及张迎善还有无数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2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姜孟之的一篇散文《一双手》.(板书)

  师:一接触到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张迎善是个什么人

  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是一个种树的人

  生:一个育林工人

  师:哦!他是一个育林工人.

  师:我们有一个词叫育林功臣.哪位同学可以上来写写看

  师:大家看看!写对了,给点掌声.她写这个字的笔顺十分正确,要注意一下,你后来添加的这两笔使这个字反而看起来不怎么好看,还有最后的竖折稍微长了点.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师:男同学一听到你这个问题,马上发出一声叹息,我想他们是觉得你把他们提问的机会抢到了.看来这是怎样的一双手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它关系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相信一会儿我们只要仔细读课文,我们就可以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师:还有别的什么问题

  生:这双手做了什么 干了什么事

  生:为什么偏偏只写张迎善的那双手

  师:请你再说一遍

  生:为什么偏偏只写张迎善的那双手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写文章也不过如此,作者要写这双手总有他的目的,总有他的一些想法.只有真正地读懂课文,才能把这些问题更好地解决.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师:课文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老师我也初读了课文,在预习时,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要积累一些词语.这是老师积累的词语.你会读吗 (课件呈现)

  生:会

  师:让我们来读一偏

  生:读词汇

  师: 你还积累了别的词语吗 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讲一下你的阅读积累.

  生:不尽其数

  师:为什么要积累这个词语

  生:因为它是一个我们常用的生词.

  师:很好,还有吗

  生:火燎燎

  师:这是词你也记下来了.这是个什么词

  生:abb的叠词

  师:真聪明

  师:还有吗

  生:草根根

  师:又一个叠词.除了叠词以外,有没有别的词语

  生:山山翠绿

  师:它不是一个词组,前面有个一山山,翠绿是个词语,读课文得读准了.语感非常重要.

  还有没有

  生:一瞬间

  生:裹住

  生:肥圆

  生:育林工人

  生:铸造

  师:同学们,看来第一次阅读时已经学会了积累,很好,这是个很好的阅读方法.下次希望再看到我们精彩的词语积累成果.好了,词语会读了,课文应该可以读得流利正确了,有信心吗

  生:有

  师:下面请同学读课文,今天读课文得机会只有五个机会.看谁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我想请同学们先读1-3自然段.

  师:李仪男. 下一个机会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刚才没机会发言的请把手举高.

  师:伍斯尹

  师:下面8到14,仍然还没有机会的同学,请举手.

  师:再往下15到18.

  生:我来读.

  师;你已有机会了.把机会给别人.腕雷.

  师:最后一个机会,19-20,谁来 推荐一个,你想推荐谁

  生:我想推荐……

  师:怎么想这么久

  生:我想推荐婉雷.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读得很好.

  师:哦,因为她读得好,你想再听一下啊.

  生:我想推荐余冠学.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很少有读书的机会

  生:我推荐石光耀.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以前读得都很好.

  师:我一直在盼望一个人能推荐自己,机会总要自己争取.这个机会让自我推荐,但是要说明你的理由,全班鼓掌通过,我只给两个人.

  生:我推荐我自己.

  师:理由

  生:因为我认为自己读书读得比较好,我想让同学们再听听我亲切的声音.

  师:哦,你想用自己的声音给大家一个听觉的享受.

  师:羊建容

  生:我推荐我自己.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这堂课没有发言.

  师:佳悦机会太多了,又是主持人,把机会让给羊建容(学生鼓掌)

  师:只有你争取,你总有机会.请大家记住这句话.

  师:你们听我可有要求.第一,坐姿端正,第二,全神贯注,听清楚他有没有读正确,第三,想一想他读的这个自然段的意思.

  (生读1-3自然段)

  师:她读得怎么样 声音再响亮些就更好了.

  师:这几个段落写什么

  生:写作者对这双手的印象.

  师:通过什么得到印象

  生:握手.

  教师板书握手,并板书3个_手

  师:看清楚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师:前面是个什么词

  生:动词.

  师:后面是个什么词

  生:名词 .

  师:名词"手",看下面我们可不可以想出两个字概括这个段落.

  生读4-7自然段

  师:很好.先给掌声.她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评价她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不过声音再大点就好了

  师:如果你前面用了"很好",已经完美了,所以要改下,这样才不会前后矛盾.

  师:你怎么改

  生:挺好的.

  师:挺好的,不过声音小了点.

  生:我觉得读得流利,不过好像没有什么情感.

  师:如果还没深入学课文,读得流利就可以了.

  生:我觉得她是用气来读出来的.

  师:你的意思是她的声音还没有完全放开,我看她是比较紧张,不过能读就已经很不错了,同学们给你的建议希望你尽量改进.

  师:告诉我,写什么

  生:看手.

  师:你们真聪明.往下继续.

  生读7-13自然段

  生:我觉得好像不够流利.

  师:能不能告诉我什么原因,是不熟练还是紧张

  生:有点紧张.

  师:有点紧张,也是平常发言比较少的同学,今天我们站起来的同学都是平时比较少发言的.

  生:还有一个错别字."栽"念成第三声.

  师:昨天刚学过,这个字念一声.

  生:"草根根,石块块"最后面的根与块应该是轻声.

  生:她读得声音有点尖.

  师:首先我觉得不都给她提建议,能不能跟她说两句后,尽管有些地方不太完美,使她下次还会站起来读.

  生:我觉得读得有感情.

  生:我觉得她的声音很甜.

  生:我说呢,我觉得碗伶读得不错.但是她可以把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得更流利,大胆一些就好

  师:这里还有一个字,听得时候听得不是很清楚(板书"穴")

  读音生意见不一

  师:模糊不清的字你有什么办法搞清楚

  生:查字典

  师:为什么问题在预习时碰到了不解决呢

  生查字典

  师:记住了.是第二声.

  师:告诉我,写什么

  生:掷手.

  师:是"掷"吗

  生:说手.

  师板书说手

  师:你为什么用说字呢

  生:因为这几个段一直写对话.

  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了怎样看书.

  生读14-18

  生鼓掌

  师:自己评价一下自己.因为我很惊喜地看到,老师不断地努力,几乎每个星期都请你发言,已经快半年了,今天看来老师半年的嘱咐终于见效了.

  生:我觉得我读的声音小了点.

  师:有没有觉得自己有进步的地方

  生:……

  师:我终于知道碗雷为什么平时不太敢举手的原因了,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其实你已经很不错了,知道吗 声音响亮,读得又准确.再次给点掌声.

  师:写什么

  生:量手.

  (师板书量手)

  师:我发现前面读书的四位都是女同学,最后来了个男孩子.

  生读

  师:读得非常好.但是……

  生:还有一段.

  师:对不起,我打断了你,接着读.

  师:给点掌声.我觉得你今天的表现和你昨天的一样精彩.同学有话要说

  生:他读得很流利,回家后应该读了很多遍.

  师:回家读了几遍

  生:2遍

  师:读2遍这么熟练,你读的课文中有这么多数字你都能丝毫不差地读准,数学老师应该很高兴.

  生:他读得很流利,但句号与逗号的停顿不明显.感觉一口气读完.

  生:shang读成xiang

  师:最后写什么

  生:介绍手

  生:想手.

  生:知手

  师:不确定不要紧,让我们拿起课本再读.读完这段话告诉我说这段话的人的语气是怎样的.

  师:说话的人是什么语气

  生:很骄傲.

  生:很自豪.

  师:自豪讲自己,讲别人用什么

  生:他豪.

  生:赞手.

  师:再讲一遍.

  生:赞手.

  师:这么精彩的概括,为什么你们不能给点掌声呢.

  掌声响起

  师:同学们,我们边读课文边理清文章脉络.记住,读书时,一定要边读边思考,当你把书读完了,文章的结构也就知道了.作者正是按这样的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张迎善的手是双怎样的手呢 请大家注意看,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这片林区,走近张迎善这个人,走进这双手.下面请大家先看一下,作者一开始接触张迎善的手时,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双手 别着急,拿起笔,把你觉得在这些段落中描写手的样子的句子画下来,然后加上序号.一点,二点,三点,四点……

  师:当我们在解答问题时,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它有几个要点,我们在要点前加上序号,这样我们看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和同学们交流时也能很快找到相应的句子,注意,这是学习方法,我们在预习,阅读中经常用到.

  师:你找到了几处

  生:4处

  生:5处

  生:6处

  师:看来我们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不要紧,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跟着作者走进林区,走进了张迎善,走进了这双手.通过"握手"和"看手",这双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呢 请翻开课本.

  师:子逾

  生:我觉得这双手是一双粗糙的手.

  师:按我们以往的要求,要找到这一句,请大家看……

  生:请大家看第……(吞吞吐吐)

  师:第几自然段 别那么着急.

  生:第七自然段

  师:第七自然段,粗糙,读一读

  (生读第七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给它定为一双粗糙的手.

  生:(高举右手)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大的手,因为我从17自然段找到的.

  师:哦,你很快,跑到17自然段去了,我们先是"握手","看手",但是给你这个机会.说!

  生:他的手长有24厘米,宽有10厘米,我们的手我量了一下,我们的手长只有15厘米,宽也应该就6厘米左右,还有厚度2.5厘米.

  师:不愧是非常棒的数学尖子,这个同学读书时有个非常好的方法,读的时候又量了一下自己的手,对比一下.量了手的同学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将这个好习惯保持下去,非常好.

  生:这是一双有力的手,同学们看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生:从作者想从张迎善的手中抽出来,却抽不出来,可以看出是有力的手.

  师:刚刚你说了一个字,这个字很形象地把手的有力传神地表达出来,是哪个字

  生:裹

  师:还有谁想补充说一说

  生:我觉得张迎善那双手手呈木色,而且手的纹络深.

  师:我发现你是在读课文里的句子,既然这样,把它读完整.

  生:请同学们看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生读)

  师: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双手你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生:它是呈木色的.

  师:还有什么

  生:不像我的手纹络很少.

  师:这个同学读书的时候也是把自己的手和张迎善的手对比,边对比边读.注意这句话,这句话里面也有一个词非常准确又传神地把纹络的深和粗读出来了,是哪个词

  生思考状

  生:染(此起彼伏)

  师:染.

  师:这样传神的一个字,我们读的时候为什么轻易地把它放过呢 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再读一下.

  (生读)

  师:非常好.把这个染字读得非常重,非常好.一起读

  (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还有谁继续想说

  生:这是布满老茧的手,我是从第六段第一句看出来的.(生读该句)

  师:你觉得手布满了老茧.

  生:我想补充一下.

  师:非常好.注意了,当一同学读了句子谈了体会以后,这个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我想补充一下",不要以为这个问题他谈过了,我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收起来了,他谈过了,如果我有不同见解,非常欢迎站起来说,或者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说(示意说)!

  生:从第三自然段可以看出张迎善的手大.因为……

  师:停.他刚才说老茧布满了每个角落.

  生:(举手示意要发言).

  师:哦,刚刚举手了,没有叫你,所以没来得及补充对说手大的男同学进行补充.先等一下,先把这个问题讲完.

  生:说那个地方布满老茧其实还有一个意思.一般老茧都是皮肤经常摩擦,就会生成老茧来自我保护.

  师:这个知识你哪里知道的

  生:前面课文里学的.

  师:非常好.联系学过的知识,再做补充.很好.继续.

  生:他因为经常种树,所以使得他手上的老茧比较多,经常种树使得老茧又厚又硬,所以他经常种树.

  师:也就是说你对这个"老茧布满每个角落"印象特别深刻.读的时候这个地方也可以重重地读.你来试试.

  (生读)

  师:你有什么补充的站起来说.关于老茧布满每个角落,你是想对"大"补充.

  生:第三自然段,这只手能"裹住"另外一只手,整个手能裹住说明手真的很大.

  师:用一个字……

  生:包.

  生:那个张迎善老是劳动,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看第九自然段,经常种树,手的指甲都没有了.

  师:没有指甲的手是什么样的手

  生:受伤的手.

  生:受伤的手应该怎么读呢 请读.

  (生读)

  师: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握手","看手",同学们觉得这是一双粗糙的手,布满老茧的手,一双受伤的手.让我们为张迎善的手建立一个手的档案.

  (课件呈现手的档案)

  师:一开始握手,手感像什么

  生:活像半截老松木.

  师:你们读的给我感觉一点也不像老松木.手感像什么

  生:活像半截老松木

  师:老松木是什么

  生:很硬的

  师:很粗很硬的,要读出这样的感觉.再来一遍,手感活像什么

  生:活像半截老松木

  师:看手的肤色.整只手……

  (生读)

  师:掌面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读)

  师:让我们关注手指的细节,手指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读)

  师:看看这双手,再对比自己的手,此时此刻你有什么问题呢 你有什么疑惑呢

  (生思考)

  生:我的手也像张迎善这样插进土里种树的话,会不会生满茧.

  师:你这个回答让我感觉你在阅读中已经读完课文,知道这双手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文,都很情不自禁地拿出自己的手和他的手进行对比.内心肯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他的手跟我们的手有那么大的区别呢 这么手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师:你们阅读过课文,能告诉我吗 找到有关的段落.

  师:在哪里能看出来答案 第几自然段

  生:11

  师:也就是说在张迎善和作者的交谈中,他已经说出来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这个字读什么

  生:拣(jiǎn)

  师:对了.再读一遍.

  师:张迎善自己是这样说的,作者在交谈中他是这么想的,谁来读.我请……,你来读

  (生读)

  师:我相信你们读完以后,一定明白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生:栽树.

  师:让我们听听张迎善的声音,看看作者的感想,再回过头看看我们刚刚做的手的档案.对比一下.

  (课件呈现)

  (师看屏幕激情朗读)

  师:读

  师:我听到你们的声音,听到你们的思考.现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山.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张迎善的手栽了26万多棵树……

  师:(教师打断)就对比这里来说.

  师:栽一颗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一次栽一千多棵树,手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我握的是手吗 活像半截老松木.

  师:你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张的手一年……

  师:你有什么要说的

  生:我仿佛也看到的是一片森林.

  师:同学们都把眼光关注到茁壮成长的山林,为什么你们不把眼光投到这双手呢 半截老松木啊,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生:没有

  师: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这样一读,你明白了什么 张迎善的手生来就是这样吗

  生:不是.

  生:因为栽树经常摩擦.

  师:一天手会变成老松木吗

  生:不会.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这老松木般的手是怎样一天天变化而来的,想到树林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这双手它是怎么变化的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谁来说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张迎善很辛苦地在种树.

  师:关注这双手.手是怎样的 第一个星期……

  生:第一个星期手红了

  师:第二个星期呢

  生:第二个星期出现裂痕.

  师:出现裂痕了.你似乎还看到流血.第三个星期呢

  生:出老茧.

  师:第四个星期呢

  生:慢慢地变成了这样.

  师:就应该这样读.同学们一开始只关注了这满山遍野青葱的树,没有想到是这一双手.树在长高,树在变多,而我们的这一双手却在一天天地也在变.山在变,手在变.对比读,你会对这双手理解得更深.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带着刚才的想象,对着你的思考,……

  (生齐读)

  师:非常好.这一双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所以我们看的是……

  (生读)

  师:是哦.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即使不能用白皙来形容它,它毕竟是肉色的.但这双手是木色的,刚才这一对比读,你眼前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呢 看到手的哪些变化呢 像刚才那种方法,第一个星期手是什么颜色

  生:第一个星期手插的有点变红了.

  师:红颜色的,红彤彤的,注意颜色.第二个星期,这手是什么颜色呢

  生:流出血的颜色.

  师:只染了血吗 往哪里插

  生:土.

  生:有土的颜色.

  师:有血的颜色,有土的颜色.

  师:刚讲手的时候,不是说有一个字很传神吗 什么字

  生:染.

  师:最后这是什么颜色的手

  生:黑土色.

  师:难怪作者会这样想,即使是认真洗过的,但仍是黑土色.

  很多时候读文章要联系上下文,要学会对比读,要学会想象读,只有这样的读,你的读才是会让我们有所思考.让我们再读这段.读出你的想象,读出你的思考.这次我来请一个同学读.谁愿意把你的想象与思考融入声音

  师:我相信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惊涛,我们一起合作好吗

  (师生合作读)

  师:你看到什么

  生:看到了张迎善的手非常硬.

  师:再读一遍.谁来

  (生再读)

  师:你看到张迎善的手在干什么

  生:我看到张迎善的手在植树.

  师: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是把手插进泥土里.

  师:插进泥土里为什么有老茧呢 有没有留意老师前面老师多读了几句.

  生:张迎善的手要去检土里的草根根,石块块.

  师:你似乎看到了他的手在检草根根,石块块.在拣的过程中,会怎么样呢

  生:在拣的过程中,手不停地摩擦.

  生:还可能流血,草中有刺.

  生:石头可能有点尖,可能碰到了手.

  师:带着想象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生:我还觉得我好像看到了张迎善在夏天的时候,在检草根根,石块块,出了很多汗.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给我们打开了想象的思路.他仿佛看到了一年四季张迎善工作的景象.

  师:谁接着讲 你看到了什么

  生:冬天的时候,他在检草根根,石块块的时候,冻伤了.

  生:张迎善的手已经看不到软绵绵的肉了,都是硬蹦蹦的.

  生:冬天可能下起雪来,手会很硬.

  生:我觉得春天可能会下雨,他会冒着雨检,被雨淋湿会很脏.

  师:不要再举手,站起来就说.

  生:冬天的时候插进去检石头,我们都知道,冬天石头是冰凉的,他的手可能是通红通红的.

  生:我想补充一句.冬天好像不植树.

  生大笑

  生:他不单单只要种树,秋天还要收那些果子.

  师:很欣赏张坤屿的理智.不愧是读了很多书.老师一下子就投入到书中了,竟忘了生活常识..

  生:冬天不植树,把树涂上白色的.

  生:看着自己的树被砍

  师:我觉得你们已经走的太远了,但是真的读进去了.不要说了,只要你有思考,你有想象就读.预备――读.

  (生齐读)

  师: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单单是粗糙,布满老茧,受伤的手吗

  生:能干的手.

  生:辛勤劳动的手.

  生:无私奉献的手.

  生:创造绿色金库的手.

  生:一双伟大的手.

  生:一双值得骄傲的手.

  生:一双舍己为人的手.

  生:这双手是我们中国不可缺少的一双手.

  师:给点掌声.

  师:中国真的不可缺的就是这双手

  生:这双手的精神.

  师:正是这双手给我们创造了绿色,最后让我们满怀着敬佩和感动,再来读课文.看能不能读出感动和自豪.

  (教师开头,学生读)

  师: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工作平凡,但他们看似平凡的所作所为总在感动着我们的心.

  师:为什么要写这双手

  师:我们每年都有一栏"感动中国"的电视节目,都有一些颁奖词,请你模仿来写一下,把颁奖词写给张迎善,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模仿文章.

  课件出示颁奖词的范文

  《一双手》教学设计

  嘉信西山小学 杨敏华

  一,揭题导入,启发质疑.

  1,板书课题,启发质疑:今天我们学习姜孟之的一篇散文《一双手》.一接触到课题,你会思考些什么问题

  2,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类.

  预设

  文章介绍的是谁的一双手 (浏览一下课文就能找到答案.)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关系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仔细读文,相信你们能在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双手 (这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只有将课文真正读懂的人才能理解.)

  二,初读浏览,谈谈读书印象.(学生与文本对话)

  1,初读课文,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生字词,齐读两遍)

  惺忪 素常 得逞 纹络 老茧 奖章

  2,你积累了哪些词语 为什么

  预设

  四字词 生僻词

  3,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理清文章的脉络.

  握手 看手 说手 量手 赞手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看到了怎样的一双手.

  看到:这是一双 的手

  4,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句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5,进一步引导学生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多媒体逐步展示).

  我来为"手"建立档案: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干蘑"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三,聚焦"一双手",品析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

  1,面对这样的一双手,再对比一下自己的那双手,你有些什么感受和想法

  2,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

  3,聚焦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这双手的内涵.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一天能栽1 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 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读了这两段文字,再对照一下我们为张迎善建立的手档案,你明白了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导读设计

  (教师导读) 因为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能栽1 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所以――――――

  (学生接读)你看―――我握的是手吗 活像半截老松木!(第一遍)

  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路深,粗,染着黑土色.(第二遍)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第三遍)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第四遍)

  预设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什么

  边读边想,读出你们的想象,读出你们的思考.

  文章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感受:这是一双 的手

  4,师生合作读文,了解手的价值.

  四,歌颂"一个人",情感升华.

  1,作者向我们介绍的仅仅是这一双手吗

  2,你觉得张迎善是一个怎样的人

  3,依据课文,构建语言.

  象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贡献很大.由此我想到中央电视台近年来都在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文中信息,(如有关"对人物由衷地评价,情感的流露,贡献的叙述"的语句),模仿示例为张迎善拟一段颁奖词.

  示例: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节选)(多媒体展示)

  1,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3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4

  《我们的手》

  [教学分析]

  《我们的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全诗共四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这一意象,把它分别比做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等人性中美好的感情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体会手所象征的感情,进行仿照编写活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跟老师一起学:

  1.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你能具体说说我们的手能干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的手》。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自己喜欢的地方画下来,记下不懂的问题,或者在书上标一标自己的新收获。

  (2)展示读。

  3. 精读课文,深化目标。

  (1)自由读文,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默读诗歌,看看能读懂哪些内容?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旁边打上个小“?”)

  (2)交流

  ①读过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哪个段落?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由。

  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4.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整首诗歌把我们的手比喻成了电线、桥、船和小鸟,那它还会是什么?再仿编一段,来表达一下你们的感情。

  5. 大家通过自己仿编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的手是一双神奇的手,他可以在我们之间形成一种力量,也可以表达一种感情和含义。

  6. 作业:

  (1)请你回去把这首诗歌献给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2)继续完成仿编。

  《一双手》

  [教学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 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跟老师一起学:

  1. 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2. 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

  3. 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

  4. 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5. 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6. 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7. 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大、硬、粗的特点)

  (2)比手感知——大。

  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硬、粗。

  ①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

  (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

  8. “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同学如此敬佩?”“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请学生默读课文

  9.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10.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

  11. 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12. 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13. 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14.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地读一读。

  15. 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看到了什么?

  16. 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17.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的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的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的爸爸的手,温暖细腻的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们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手上的皮肤》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 教给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 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对双手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

  发展性目标:通过学习,要学生了解手的用途和特点,感受手的奇妙,珍爱我们的手。

  跟老师一起学: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 交流识字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4. 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找出课文的总述段落或者是总述句的方法来归纳主要内容。

  5. “金钥匙”今天又有学习的好方法要教给大家了,根据“金钥匙”的方法自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重点句,记下不懂的问题。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手的皮肤?

  6. 你通过今天的学习,觉得今后应该怎样来保护你的双手?

  7. 作业:请回家之后仔细观察爸爸的双手,写一篇文章,并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爷爷、奶奶。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下面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1. 不可胜数 金壁辉煌 形象各异 清爽

  2. 变化多端 温揉可亲 枝折花落 淘气

  3. 慕色降临 相依为命 长年不空 报酬

  4. 朴素大方 稀世之宝 柔和安详 观赏

  二. 查字典填空。

  1. “册”字典中的解释是:①量词;②册子。“画册”中“册”的意思是(    )。

  2. “精”的意思是:

  ①提炼出来的精华;     ②经过提炼或挑选;

  ③细;                 ④精通。

  “精美”中“精”的意思是(    )。

  3. “屏息凝视”中“屏”的意思是(    )(①屏风;②屏条;③遮挡;④抑止;除去)。

  “凝”的意思是(    )(①凝结;②注意力集中)。

  “屏息凝视”的意思是(    )(①有意地暂时抑止呼吸,聚精会神地看;②用屏风挡住呼吸,让视力凝结到一点;③抑止注意力集中)。

  三. 判断下面句子中的关联词语是否正确,在括号内用“√”、“”标出。

  1. ……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慢地向别处走去。(    )

  2. 不管天气怎样,我们明天却去公园玩。(    )

  3. 不仅你去和我去,连隔壁的小弟弟也跟着一起去。(    )

  4. 虽然战场在香港,可我们好似也参加了战斗,精神紧张,心潮随着球起落。(    )

  5. 因为我爱你的脸,所以只有脸才能显示战士的英勇和豪迈。(    )

  6. 周末的晚上,我或者看电视,或者读小说。(    )

  四. 用“√”在括号内标出比喻句。

  1.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

  2. 她长得很像我的妈妈。(    )

  3. 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

  4. 老奶奶那爬满皱纹的脸高兴得像一朵绽开的花。(    )

  五. 成语积累(在括号内填上一种植物名称,使之成为成语。)

  顺(    )摸(    )    火(    )银(    )    囫囵吞(    )

  世外(    )源    (    )落归(    )   (    )红(    )绿   

  胸有成(    )     桃(    )不言       粗(    )大(    )

  沧海一(    )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5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   3000次  26万多棵

  粗  一双手 创造财富   10天   30000次  33垧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   60000次  1300立方米

  大      奇      26万棵  780000次 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   创建绿色金库

  总评:

  读过《一双手》这篇入选教材的文章,我一下子就被作者细腻的文笔所折服。而在听过徐慧颖老师执教《一双手》之后,我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而惊叹“细微之处起波澜”!这正是徐老师教学艺术之所在。

  一、无声之处拨响心灵之弦,让感悟与对话共舞。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潜心会文本,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二、平实之中孕育情感之音,让爱心与智慧齐飞。

  “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如果说透过《一双手》我们认识了张迎善,那么透过徐老师这些平实的课堂引导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一个老师的爱心和用心,它将教师的情感、思想化作了学生的智慧、灵动。学生在徐老师的引导、激励下,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入情入境地读书、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不再害怕张迎善那双粗糙、奇大的手,而是用赞赏的眼光、怀着敬佩之情重新去审视张迎善的那一双手,他们透过这双手看到了劳动者之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以及幸福的心情:一车车的木材,一弯弯的清泉,一群群的小动物,以及张迎善还有无数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特征描写一双手,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仔细观察,然后与我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相比,看一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

  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找一找

  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上张迎善手的图片,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文字,给张迎善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纹路;      掌面;

  手指;      手的大小;

  手的别号;

  三、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是怎样写张迎善的“一双手”的?

  2、文章又是如何从对“手”的描写中引出他的事迹,进而揭示其精神世界的?

  提示:

  1、抓住有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执着坚韧的精神,完全可以选取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详实细致的描写。可本文作者却是避重就轻,省去了人物平常所做的具体事实,仅从“一双手”来做足文章,通过“看”“问”“量”“搓”“介绍”等各个细节,全面透彻地挖掘出“手”中所蕴涵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平淡中蕴涵着神奇,细微处包孕着博大,真正达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2、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对比、列数字等方法,表现手的特征。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亮点赏析

  1、让我们用优美的文字来写一写生活中最有印象的手。

  2、请选择一位同学,抓住他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写出来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哪位同学。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4、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并赏析。

  五、拓展延伸:动一动,练一练

  播放授予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颁奖词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教师: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像张迎善这样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就的人,比如;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他们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精神。香水热卖排行榜10强眼影最有效的增高药洗面左旋肉碱哪个好眼线怎样瘦腿最快最有效比较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美白去皱效果好的眼霜排行榜治疗脚气的药眼膜瘦腿袜有用吗不错芦荟胶什么牌子好眼霜好用美白面膜排行榜

  六、课堂寄语

  早晨要扶你的犁,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

  ――印度谚语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手,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的这双手为所有爱我们的人带去温暖。老师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到!请同学们大声告诉老师能做到吗?

  七、课堂练习

  1、赏析精彩语句。

  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2、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各种各样”的手?结尾有何妙处?

  3、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提示:

  1、 通过比喻的修辞,总描写作者初见这双手的印象,形象可感。突出这双手粗糙;从颜色和纹络刻画手背说明这双手常和泥土打交道。

  2、课文运用烘托映衬的手法,以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突出“一双手”;通过想象,抒发“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八、教师小结

  一双手,平平常常,本没有什么奇妙之处,作者也未刻意雕琢,但却能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7

  目标任务:

  整体感知(多角度描写);感悟精神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阅读感悟

  导入  :

  *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

  ……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

  *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想了解两个简单的信息: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

  *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

  新课学习:

  一、整体感知内容

  (一)、朗读课文,(听读的同学注意圈划“文中是如何具体从细处描写作者所见到的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 [师扳书:所见]

  (二)、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__________的手。

  1、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的句子进行评注。

  2、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

  3、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

  (三)、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

  1、选一大手的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手,并标上尺寸。

  2、其他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比比看。

  二、品语人物精神

  (一)、从“美、丑”的角度评价一下张迎善的手的外形。

  (二)、刚才写了所见的手的丑的外表,那么,造成张迎善手的“奇丑”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

  1、标划。

  2、齐读体会。

  (三)、相对于张迎善的手的丑的外形,而了解了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师引导谈谈感想)

  (四)、填充句子,品悟精神:

  文章通过描写所见所闻的张凶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了他是一个______的人。

  (五)、师引导学生作结: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获得的。那么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你能列举相似的例子说说吗?(师引导联系课文一例一结)

  (六)、品读课文

  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的高尚的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也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选材、语言、修辞以及对比、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的运用)

  *师作巡视并作好指导,充足时间品注好后,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总结全文(结合课堂学生的掌握情况从内容到写法,从表象到精神)。

  *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饱含深情的话结束这堂课吧:

  请同学们续写:

  让我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 :写一篇短文:妈妈的一双手(也可写令你难忘的一双手)

  板书设计 :

  一双手

  (所见)丑 美(所闻) 表明张迎善是一个_____的人.

  粗-硬-色深-木色-干-厚-大 绿色宝库

  作者邮箱: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 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 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 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 (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 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 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 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10

  《一双手》教学反思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多次运用了比喻句,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代教,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大胆质疑。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在预习中让学生通过自学扫除障碍(生字、词语意思、熟读课文、主要内容等),初读课文后,针对文章内容进一步质疑,并帮助学生梳理质疑,以此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质疑中明确学习的方向。

  《一双手》教学反思

  红英小学 刘军

  手是劳动的工具,是创造的凭借.手是人类最神奇的一个器官.《一双手》从手的角度写了张迎善的巨大贡献,赞美普通劳动者勤劳,敬业的高尚品质.课文中有很多对手的细节描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我设计了一个"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找出张迎善手的特点,和自己的手做个比较,在画出的词句后写下自己的感受.

  这个活动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边读边用尺子量着自己的手,书,蹬圆了眼睛,张大了嘴,对张迎善手的尺寸表示出惊讶.有的还不时捏捏,按按自己的手,还有的情不自禁的和同桌交流着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了如下特点:

  我们的手 张迎善的手

  小 大(长……宽……厚……,第一号,裹) 与

  软 硬(像鼓皮,老干蘑,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众

  细腻 粗糙(搓,火燎燎的痛,半截老松木) 不

  平凡 神奇(创造绿色金库) 同

  ……

  我让学生根据这一系列对比发自内心的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体会到了张迎善是个勤劳的人,为祖国创造了财富;有的说我感受到了张迎善非常辛苦,非常劳累, 使我深深的敬佩;有的说张迎善那么年轻,却创造了那么多奇迹,是个了不起的人…….借着同学们的有感而发,我总结道:"是啊,作者也和你们一样,回想着这一系列惊人的数字,回放着和张迎善握手,谈话的一幕幕,心中也充满了无限崇敬,天下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劳动者呀,他们是多么伟大呀!"主题思想一下子脱颖而出.

  本节课在学生亲身体会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真情实感,他们把文章读得入情入境,对张迎善和全体劳动者的崇敬流露其中.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一双手》教学反思: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在黑板上按照这个尺寸画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 。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

  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如: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

  2、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3、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促进“说”的训练。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个课前活动导入本课)

  师生之间的一次握手,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握老师手的感觉,再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相互握握手,感受一下同学的手有什么特点。

  今天就通过我们的合作来学习课文《一双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一双          的手

  朗读,感知。

  (1) 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惺忪  镐  老茧  垧  裹 

  (2) 在你印象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3)给张迎善同志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指:               

  纹路:                 

  手的肤色:                

  掌面: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

  同学们,让我们来仔细品读这一双手。

  由学生自己讨论归纳,然后说出。

  三、精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适当提示并评价。

  (1)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皮肤呈木色,纹络又粗又细,一道道黑土色;

  (3)掌面鼓皮样硬,一只手就向一根老甘蔗;

  (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

  (5)手大无比,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6)手坚硬耐搓。

  2、组织学生展示所批注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就圈点批注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评论。

  3、教师把自己的批注内容展示出来。(侧重如何多角度的写手这一难点内容。)

  圈点批注展示、评价;记录、归纳。

  四、探究、讨论。

  1、出示两则资料,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引导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写的是谁的手?

  (由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答案不要求统一。)

  (1)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的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2)每天都能见到那双手不停地写,手指原本纤长白皙,但一到冬天就逐渐变得红肿。手心处横着道道粗纹,粗糙且无光泽。面对这样一双手,谁能猜到她还不到30岁?

  2、绿色宝库的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职业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回答,教师和学生配合给予评价。

  五、拓展延伸

  介绍两个人物:杨利伟、洪占辉。并出示颁奖词。请同学们借鉴着写一段话。

  (1)200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2)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洪占辉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试一试: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话。

  3、引导学生交流写的习作。(教师注意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给张迎善写一段话。然后让学生模拟颁奖现场,现场表演a、讨论、写作。

  b、交流,评价。

  六、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

  这节课,我们通过这双手读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手可以创造世界,为人类服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都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我们不仅要用好我们自己的双手,我们还要用好我们的大脑,这样才能有创造。

  七、课后作业:

  1、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手,以《   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

  八、板书设计:

  一双手

  (所见)丑  美(所闻)  表明张迎善是一个_____的人.

  粗-硬-色深-木色 -厚-大   绿色宝库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12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几句古诗,看看这几句诗分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手!看谁理解的对,看谁说得准!

  【投影下列诗句:1.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硕人》2.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之十 3.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5.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王维《老将行》6.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朗读起投影幕上的诗句,师做暂停的手势,并竖起食指靠嘴唇)

  师:嘘――silence,please!谁先来说?(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吧!第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是怎样的手?

  生1:一个女人的手。又白又嫩的手。(众笑)

  生2:是一个美女的手。皮肤细腻有光泽。(众笑)

  师:看,广告词都出来了!大家赞同他俩的说法吗?(生齐:赞同。)再来看第二句,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怎样的手?

  生:这一句写的应该是织女的手,白白的,瘦瘦的。(众笑)

  师:说得很准确。这是一双劳动妇女的手。再看第三句!

  生:这双手手指又白又细,是焦仲卿妻子的手。

  师:你怎么知道是焦仲卿妻子的手的?(生齐:题目里有――)哦!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善于整合各种信息。再看下面一句!

  生:这是双红活圆润的手,也是一个女子的手。

  生2:(迫不及待地)我知道,这是陆游表妹的手。我看过书。(众笑)

  师:这位同学读的书真不少,值得表扬!第五句!

  生:这是一双老将军的手,刚劲有力。

  师:对不?(生齐:对!)最后一句呢?

  生:这是双卖炭翁的手,黑乎乎的,整日劳累忙着烧炭。

  师:不错!看了这么多的手,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天下第一奇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样一双“奇手”,到底“奇”在哪里!(板书:一双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是谁的手?

  (一部分学生齐说是“林业工人的手”,一部分学生说是“张迎善同志的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在预习之后,你觉得课文中有哪些重要的词语要提醒同学加以注意?注意什么?

  生1:第二小节的“惺忪”,要注意两个字都是竖心旁,“忪”的读音也要注意,不能读半边。

  师:说得很好,把竖心旁换成木字旁是什么字?(生齐:松)对呀,所以竖心旁加一个“公”也读sōng,在学习的时候,大家把这样的字联系起来记忆,就不容易遗忘了!谁会用“惺忪”造句的?(一生举手造句:妈妈叫小明起床,他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了起来)看来小明是昨天晚上预习课文到很晚,早上起不来了。(众笑)造得对不?(生齐:对!)好,请继续!

  生1:还有第二小节的“镐”,读gǎo,是金字旁。第七小节里的“茧”的写法。第十九小节里的“垧”,读shǎng,提土旁。(猛然想起似的)哦!可以把它和“晌午”的“晌”联系起来记!

  师:very good!看来我刚才讲的“联系记忆法”你“嗷”的一嗓子就掌握住了!(众笑)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吗?

  生2:还有第五小节的“得逞”的“逞”我觉得也要注意它的读音和写法。

  生3:我觉得第八节最后的“老甘蔗”的“蔗”也要注意,要读轻声。

  师:说得不错!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众生摇头,轻声说“没有”)

  师:“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会读书的表现。”读书善疑,说明他善于思考,目光敏锐。相信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疑问,一定有不懂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看看谁能把这些疑问顺利地解决掉!

  生1:第二小节的“肩镐”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解释一下?

  生2:“肩镐”就是“肩上扛着镐”的意思,这里的“肩”是个动词,就像古文里名词活用作动词一样。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生:是――)看来这位同学古文基础很扎实。好,继续提问题!

  生3:第五小节里,“我”为什么要本能地想抽回手来,为什么没有得逞?

  师:是呀,为什么呢?

  生4:可能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粗糙了,扎得“我”的手都疼了。(生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4:因为上面一节说他的手“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师:老松木有什么特点?(生齐:粗糙――)说他的手像半截老松木其实是什么修辞?(生齐:比喻。)对了,这一句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张迎善的手的粗糙。那为什么“我”想抽又没抽回来呢?

  生4:我想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有力了,握得太紧了。

  师(指另一位同学):你认为呢?

  生5:我也这样认为。

  师:我也这样认为啊!(生笑)好,请坐!其实这儿还有一个词也生动地表现了张迎善手的特点,大家看是哪一个词语?

  生(齐):裹――

  师:大家做做这个动作看!(学生兴奋地“裹”手。)“裹”表现了什么?(生:张迎善的手大而有力)好,继续提问题!

  生6:第八小节为什么说“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师: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7:前文说了,他的手指特别粗大肥厚。这个比喻写出了他的手指粗大肥厚的特点。

  师:嗯,这位同学看书读书很仔细,善于从文中找答案,说得不错。

  生6:那为什么要比作三节老甘蔗,不比作四节老甘蔗?

  生(七嘴八舌):手指只有三节嘛!(生6弯弯自己的手指头,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领略到了作者描写之细致、生动、形象。谁还有问题?

  生8:倒数第二小节最后说:“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句话我不大懂。栽的树怎么使西北岔河水变清了的?

  师:是呀,栽树和河水变清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一个个陷入苦思冥想。不一会儿一生举手。)请你先说说看!

  生9:因为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水土就不会流失了,这样就不会泥沙俱下了,河水自然就变清了。

  师:完全正确!看来这位同学的知识面可够广的!

  生8: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看来你是有意想考考其他同学懂不懂呀!(众笑)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沉默。)既然大家都没有不懂的地方了,我就来考考大家!文章是写张迎善同志的手的,为什么开头还要写各种各样的手?

  生9:来衬托张迎善的手。

  师:说得很好!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是天下第一奇手”,那么这双手到底奇在哪里?(学生一边概括,教师一边板书。)

  生10:它粗糙得出奇。

  生11:它硬得出奇。

  生12:它苦得出奇。

  师:什么叫“苦得出奇”?

  生12:你看,这双手呈木色,纹络是黑土色,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也染成了泥色……说明这双手整天栽树,整天在劳作,这双手劳作得太苦了。

  师:说得好,概括得妙!

  生13:还有大得出奇。

  师:这双手有多大?

  生齐: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师:同学们画画这双手,再和自己的手比比看!(学生画手,再把自己的手放上去比,一个个惊叹起来,笑了)大不大?

  生齐:大――

  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学生沉默,思考)这双手栽了多少树?(生14读十九小节的有关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概括为什么“奇”?

  生15:栽树奇。

  生16:作用奇。

  生17:贡献奇。

  师:都可以。我们就用“贡献奇”吧。

  师:贡献大是不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学生摇头。)那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生18:是通过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的介绍表现出来的。

  师:这叫从什么角度来表现?

  生齐:侧面表现。

  师:从张迎善的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19:他热爱植树,工作认真负责。

  生20:他意志坚定,不怕困难。

  生21: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课文正是通过张迎善的这双奇手,赞扬了他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品质,讴歌了他热爱本职工作、为绿化事业作贡献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和学习的!课后,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写手的方法,仔细观察一个人的手,然后把它写出来,关键是要写出这双手的特点。――当然,观察不仅只是看,你看作者除了看,还有哪些方法?

  生(七嘴八舌):还和他握手。还用尺去量。还用自己的手去搓。

  师:对!我们观察的方法很多,可以从视觉、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触觉、味觉等角度,只有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写出这双手的特点。从一上课时赏析的诗句和课文来看,在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生(齐):比喻――

  师:对,适当地使用修辞,可以把手的特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课后,就请同学们以“某某的手”为题,写一个作文片断。好不好?

  生(齐):好――

  师:好,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13

  《一双手》教学案例

  《一双手》是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带着对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敬意,我和学生一起品读学习了这篇课文。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理解好这句话,有利于学生感受张迎善一双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进一步领悟到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学习这一句话,我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查到的关于“垧”的意思。学生汇报如下:垧,量词,计算地亩的单位,各地不同,在东北一般合十五亩。学生汇报的和我查到的一样,我于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计算得出:3315=495亩;44.515=667.5亩。

  教学进行到这里,我本来想让学生谈谈“张迎善一个人植树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之类的问题,但是学生迷惑的眼神告诉我,他们还没有弄明白一垧(即15亩)到底有多大。这时一个前排的学生小声说:“15亩有多少地呢?”是的,15亩,对于成人来说有多大地方已经建立了概念,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还一下子形成不了清晰的概念,更不用说495亩和667.5亩了。

  看来,我课前备课考虑不周,此时,必须给学生一个熟知的参照物,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关于垧(也就是15亩)的概念。

  怎么说给学生听呢?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巧我们学校上一周,向上级填报了学校的占地面积,我们学校占地15.1亩。可以说,校园多大,对于已经在这里学习四年的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于是我告诉学生,我们程集小学校园占地面积约有15亩,学生很快算出33垧树林相当于33个学校这么大,44.5垧迹地林和次生林相当于44.5个学校这么大。班里的学生沸腾了,“张迎善真了不起,这确实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学生一下子在数字面前,认识了张迎善这位普通的林业工人可敬和不平凡。

  教学的美好感觉往往是在教学预设中的精彩生成,我期待着课堂上有更多生动的教学生成。

  《一双手》教学案例

  成都市双流县中和小学     刘  骊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且产生敬佩之情,真的很不容易。因此,教学时,我按以下思路,引导学生从读中领悟,从读中体验人物品质。

  一、整体入手,层层推进。

  我先让学生感知全文内容,知道课文通过写张迎善的手来赞扬这位默默无闻、为造林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普通劳动者。然后认识这双手的特点,了解这双手不辞艰辛、默默奉献,为造林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对这位普通的劳动者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只有具备了整体思路,才能很好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二、细读品悟,充分认识手的特点。

  手,作为人物品质的外在表现,必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手的特点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品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手的句子,然后用“这是一双( )的手”的句式概括手的特点。孩子们读得那么投入,品味得那么深刻,用语是那么的精当!请看:这是一双粗糙的手;这是一双老松木般,沾满泥土色的手;这是一双硬邦邦的大手;这是一双伤痕累累的手;这是一双天下第一大手……言语间闪烁着无穷的思维火花。

  三、数据解析悟美德

  在文章中多处使用数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运用好这些数据对领悟人物品质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为什么张迎善的手会那么粗大、硬邦却伤痕累累呢?原来,是因为他一天要栽一千多棵树。“一千多棵”到底有多少呢?假设种在我们校园里应该有多大一片呢?我引导孩子们充分想象,感受张迎善的巨大贡献。栽一棵树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那栽一千棵树呢?你们有什么感受?孩子们全都发出低声惊叹,那惊叹里有心疼,有敬佩,有不可思议……我抓住契机乘胜追击: “此刻,你想对张迎善说什么?”使孩子们从心灵深处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张的不辞艰辛,艰苦创业,默默奉献的精神。那么,这双手究竟为造林事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呢?我让孩子们找出文中数据,并通过和我们学校比较,和他们熟悉的小区比较,告诉他们那么多木材能够盖多少大楼,可以覆盖多宽的地盘,孩子们的脸上满是敬佩之情。我借机发问,“孩子们,你们想说什么,想对张迎善说什么?”使孩子们此时的心情随动人的言语表达得淋漓尽致。相信他们一定受益匪浅。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用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材分析: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想:

  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理解文本,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甘蔗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起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激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分别是奶奶、妈妈和孩子的手,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1) 一双粗糙削瘦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

  (2)手掌有点儿圆,软绵绵的,上面横竖交错着几条弯弯曲曲的手纹。指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手指伸直的时候稍微有点弯,像一把拉不开的弓。白嫩的手指肚儿中间凸了出来,指头尖尖的,上面深深地嵌着一片粉红色的指甲。

  (3)这双手纤巧、灵活,那白净、细柔的手指更显眼,织起毛衣来,那手指活动得像穿梭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2、这三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甘蔗吧,那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 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 出示老茧: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 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① 咱们学校占地19亩,这33垧有57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75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四、作业设计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   3000次  26万多棵

  粗  一双手 创造财富   10天   30000次  33垧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   60000次  1300立方米

  大      奇      26万棵  780000次 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   创建绿色金库

  《一双手》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法,自主阅读感悟通过一双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

  3、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设想:

  1、 抓主线,用图表的方式把教学问题简单化,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图表这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制作了一个能够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表格,“比较我们的手和张迎善的手”让学生在比较中能够深刻地理解到,他这双“丑陋”的手的背后是为我们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而付出的代价,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体会张迎善他的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这样不但利于突破重难点,而且可以节约很多时间,真正做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2、自主合作,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的练习”。而且,我们学校这学期开始进行合作小组学习的尝试,因此,我打算第三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填表,交流讨论张迎善这双手的特点,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进行说明。然后让学生推选代表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品读相关的语句,从而理解这双手大、硬、粗糙、神奇等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启发质疑。

  1、板书课题,启发质疑:今天我们学习姜孟之的一篇散文《一双手》。一接触到课题,你会思考些什么问题?

  2、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类。

  (预设:1、文章介绍的是谁的一双手?2、这是一双怎样的手?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双手?)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生字词)

  惺忪   素常  得逞   纹络   老茧    奖章    瞬间

  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理清文章的脉络。

  握手→看手→说手→量手→赞手

  三、比较中品读、感悟

  1、 小游戏:“握握手,摸摸手”。

  2、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我们的手 张迎善的手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重视了学生的自学,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进而理解手的特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把握了课文的中心。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在无意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3、学生汇报,品读感悟。

  (1)量手,对比“天下第一号大手”。

  (2)想象老甘蔗,联系鼓皮、老茧谈感受。

  (3)课件展示一幅老松木的图片,通过图片的感知再引导学生,如果用我们的小手在这老松木上搓,会有什么感觉?让孩子切实地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真的很粗糙。

  (4)聚焦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这双手的内涵。

  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甘蔗。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4、面对这样的一双手,再对比一下自己的那双手,你有些什么感受和想法?(师生合作读文,了解手的价值。)

  四、情感升华,拓展。

  (课件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1、 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2、 张迎善(或其他的劳动者),我想对你说……

  五、课后作业: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

  我来为“手”建立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手指:                 纹络:

  掌面:                 手的别号: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价值:         

  板书设计:

  一双手

  握手 → 看手 → 说手 → 量手 → 赞手

  丑陋   →   美好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15

  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按句式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再连成一段话写下来。

  2、情感目标: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爱劳动的品质

  3、发展目标: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及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导语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有一个谜语让大家猜,大家要认真听,动脑想,看谁先猜出来。

  1、老师读谜语:我有两个好朋友,你有他有大家有。会写字,能画画;会扫地,能洗碗。样样事情都会做,猜猜看,它是谁?

  2、学生说谜底,老师板题“一双手”。

  二、句式辅助,训练说话。

  过渡:人人都有一双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一双手”。

  1、练习用“我有一双(怎样)的手”的句式说话。(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说,师板书:能干等)

  2、练习用“我用自己的双手(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过渡:手能做很多很多的事,下面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双手做一件事情,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的歌声中,同学们开始动手做事,他们有的系红领巾,有的整理书包,有的削铅笔,有的擦桌椅,有的捡纸,有的拼图,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②指定一小组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把刚才的 事情说一说。

  ③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说一说平时还做过哪些事情。

  3、练习用“长大以后,我要当 ,用 ”的句式说话。

  过渡:小朋友们从小就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活儿学着做,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长大以后,你们的手还想做什么呢?下面,请你们看几幅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用双手在干什么?

  ①老师逐一出示图片,学生看图思考。

  ②指名回答

  过渡:说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句式互相说一说,将来你的手要干什么?

  ③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④指名回答

  ⑤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大家都有美好的理想。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篚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从分到合,由说到写。

  1、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把三句话连成一段写下来。

  四、信息反馈,检查效果。

  1、学生读小习作,大家评议。

  2、四人小组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五、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不但用自己的双手做了一件事情,还围绕着“一双手”进行了说话和写话的练习,大家都能积极动脑,说得好,写得也不错。希望小朋友以后还要样样事情学着做,让自己的双手变得更能干,更有用。

  设计意图

  引出课题,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渗透“总述”的概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说话、写话提供素材。

  由具体的动手操作到抽象的语言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入手,拓宽思路,激发表达欲望,发散思维。

  给学生留一个可以尽情拓展,奇思妙的空间。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挥想像的余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进步的喜悦。

  图片辅助,启发想象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之间有机会相互帮助,有获得同伴的创新的信息,促进学生多方位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培养创新的意识。

  先说后写,降低梯度;由句到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交流习作,一方面让他们的习作有更多的倾听者和欣赏者,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让“耳朵”做老师,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自己会分析、会修改作文的能力。

《一双手》教学实录 篇16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也折射了像张迎善一样在平凡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劳动人们。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张迎善那双手的特点,探讨那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了解张迎善为绿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受张迎善勤劳、坚韧、敬业的高尚品质。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阅读方法品读句子、理解文章。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感知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特点。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愿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一猜:观察几双手,猜一猜这些手的主人是怎样的人?

  2、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

  预设  ①这是谁的手?②这是怎样的一双手?③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初步了解主人公——张迎善

  三、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思考:

  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再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请在这些句子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有什么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四、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一)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学生交流汇报,并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

  2、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3、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

  (二)、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3、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6、小结

  (三)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3、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父母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那双手写一写。

  板书

  粗糙、                      的   一双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双手》教学实录(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