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28古诗二首(通用13篇)

28古诗二首(通用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8古诗二首(通用13篇)

28古诗二首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2、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3、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情入境。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们曾写过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歌颂春天的诗。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注意会认字的读音。    2、学生圈出会认字,看拼音读一读。    3、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读,再分别组词。    4、学生自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了解诗意。    1、板题,说说题意。    2、学习第一句。     (1)、试着把第一句的意思讲给同桌听,教师巡视。     (2)、指名说一说。     (3)、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讨论。     (4)、春天的早晨多美好啊!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句。     (5)、背诵第一句。    3、学习第二句。     (1)、学生自读第二句,把这句话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指名读,要读出语气。     (4)、大家评议。     (5)、背诵第二句,背诵全诗。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四、学习会写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    3、书空练习。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读《村居》。   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能初步用自己的话讲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和朗读。    1、指名背诵《春晓》。    2、指名读《村居》。   二、自学古诗,教师指导。    1、自学古诗,学习本诗中5个会认字。    2、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三、小组学习,交流学习体会。     提示:    1、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2、说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3、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      教师巡视。   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五、想像。     读完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六、巩固生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讨论识记方法。    3、书空练习。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七、拓展活动。    1、朗读古诗比赛。    2、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交流。    3、合作给古诗配画。   板书设计                 4 古诗二首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8古诗二首 篇2

  《江畔独步寻花》

  预习提示:读古诗,读准节奏,读通、读顺。练习背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山行》。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位因为也是唐朝诗人写的上诗,他可是一位了不得的诗人,人称“诗圣”,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那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

  啊,———(景物)真———啊,你看————————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花多、花美引得蜂飞碟舞,说到现在的花,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你们看,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五、作业:

  1、把诗歌改成小散文。

  2、读《绝句》

  板书设计:

  花多美

  江畔独步寻花(愉悦) 蝶舞

  莺啼

  课后检测: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游园不值》

  预习提示:读古诗,读准节奏,读通、读顺。练习背诵。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能力。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游园不值

  2、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用网上资料示作者情况)。

  4、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

  5、师示范朗读。

  6、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7、投影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8、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9、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10、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1、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4人组讨论)

  (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

  12、将诗中的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各自据诗意画画)

  13、交流:投影学生的画,师生评议。

  14、试试:将本诗用自己的话改作一下(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

  15、习作,交流,评议。

  16、背诵诗句。

  17、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课后检测:1、背诵、默写《游园不值》。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8古诗二首 篇3

  文本细读:

  《游园不值》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前两句交代了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后两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绚丽的春光,总算不虚此行了。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煦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因为和煦的东风催得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值”、“应”、“屐齿”、“小扣”、“柴扉”、“胜日”、“泗水滨”、“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诗句激励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景像,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我们读了春的诗歌,春的散文,今天我们来看看春的古诗,在以前你读过的诗中,还记得哪一首诗描写春天的景色?给大家背一背。

  (学生背诵)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春日》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游园不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园去游玩,但没有遇上他。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体会“一枝”的妙处。游园心切的叶绍翁只看到了一枝红杏,这枝红杏给他带来了什么?一枝红杏就说带来了满园春色,那么数枝、百枝、千枝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吗?

  2、展示满园春色。诗人善于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能从一枝红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像到春色满园,谈谈你想象的满园春色。

  3、读好后两句。这枝红杏还带给了吃闭门羹的叶绍翁什么?找到表现他惊喜心情的诗句,读出他的这份惊喜。

  指名学生对比读,从语调、语速、表情角度进行指导。

  4、读全诗。读出从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5、学习《春日》:

  1)、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今天咱们再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过朱熹的哪首古诗?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6、朗读品位两首古诗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齿”字,下半部应该是不封口的。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古代诗人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整理。    

28古诗二首 篇4

  在教学《古诗二首》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学参考,学习了一些有关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文章。教学参考上提出了五方面的教学目标:1、了解春天早晨的景色和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对春光和野草的赞美。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古诗、处处、风雨、野火”等词语的意思。3、会用“处处”写句子。4、能说出两首古诗的意思。5、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点是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我想,那我该如何来教学这一课,让我们二(1)班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文化性就不能体现了。显然,这样的教学早已淘汰。 

  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二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我动了一些脑筋。

  首先,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片段一:

  师:(两手放背后,学古代文人的样慢步踱进教室,边踱步边吟诗《春晓》)

  生(许多):我也会念。(并轻轻念起来)

  师:(出示诗《春晓》)那我们念念,想想你会不会有问题?

  生: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

  生:他写的是什么意思?

  生: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什么叫“不觉晓”?

  生:“春晓”是谁?(不明白,特好奇)

  生:我好想看看诗人的样子!

  生:最好我也会写这样的诗。

  生:如果有一个神奇的机器猫把我带到古时候,该多有趣。

  ……

  瞧,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

  片段二:

  师:《春晓》一首诗才20个字,可里面知识可丰富了,想知道吗?

  生:想。

  师:如果小朋友能自己去主动发现,那有多了不起。大家组成小小组,一起动脑筋,交流你知道的地方,好吗?(生开始交流)

  师: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生:我知道“眠”的意思,是指睡觉。

  生:对,“眠”是睡觉,“春眠”就是春天在睡觉。

  师:春天,晚上睡觉会怎样呢?

  生:我认为是春天晚上睡得什么也不知道了。

  生:不是什么也不知道,肯定是睡得很香。

  生:我觉得睡在被窝里可暖和了,早上都不想起来。

  师:是呀,睡得舒服,一觉醒来却发现天亮了。

  生:我知道第一句的意思了,是说春天到了,晚上睡觉睡得好甜,不知不觉是早上了。

  师:说得真好,那“晓”是什么意思?

  生:“晓”是指早上。

  生:是指太阳升起来了,“晓”字偏旁是日字旁,日就是太阳。

  生:“晓”就是天亮了。

  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再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好。如果在教学时能制作课件,让学生在感官上再去发现美丽,也许效果会更好。还有,让学生说得少了点。

28古诗二首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我们去旅行”,选编了《夜雨寄北》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夜雨寄北》蕴藏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使人回味无穷。《枫桥夜泊》作者张继借着诗中的景物烘托自己的愁思。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且理解在诗中的意思。抓住重点的词句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揭示的道理。朗读诗句,体会诗句文字美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渗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揭示的道理。朗读诗句,体会诗句文字美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构想: 先介绍寒山寺的名气,引出本文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理解诗句,借助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学生学习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作业设计:

  默写古诗以及解释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三、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四、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练习上下文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五、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设计:

  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课后反思:

28古诗二首 篇6

  教学内容:p35-p37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渗透环境教育)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渗透环境教育)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渗透环境教育)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  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28古诗二首 篇7

  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认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及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老师提出要求:

  1.你知道古代劳动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吗?请读读这两首古诗吧。读的时候,要放声朗读几遍。

  2.读句子,弄懂生字和“犹”“市”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预习:

  (三)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朗诵两首古诗。

  注意正音:

  粟(sù)闲(xián) 饿(è)

  蚕(cán)归(guī) 泪(lèi)

  罗(luó)绮(q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农民种了许多粮食,还被饿死了;养蚕的人却穿不上好衣服。)

  (四)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古风:就是古体诗,是模仿汉魏以来古诗的,不像近体诗那样受格律的严格限制。

  2.四海:古人的地理概念,认为中国的东西南北四周都被海洋包围着,所以常常用“四海”“海内”代表整个中国的疆域。“四海”在这里指所有的土地。

  3.蚕妇:养蚕的妇女。

  4.罗绮:罗,素色丝织品。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罗绮统称所有的丝织品,这里指用绸缎做的衣服。

  二、简介《古风》作者及诗的时代背景

  同学们学过一首古诗题目是《锄禾》吧。学生齐声背诵《锄禾》,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李绅,唐朝诗人。)这首《古风》也是唐朝诗人李绅作的。他做过唐武宗李昂的宰相,是大诗人白居易的朋友。他的这两首诗《锄禾》和《古风》就是在当时已广泛传诵,一直流传至今的《悯农二首》。悯,在这里是同情的意思。

  《古风》为中唐时代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势力割据,不受朝廷控制,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变本加厉地压榨和掠夺农民,广大农民陷于极其困苦的境地。当时有一些政治上较有远见,生活上又比较接近人民的诗人,对这种情况不平和忧虑。从那时起,就不断有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歌出现。李绅就是非常接近人民的作者。他的《古风》不仅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易记。

  三、朗读《古风》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一)先解词,再讲句子的意思。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提问)

  粟:就是小米。这里指稻、麦、高粱、玉米等粮种。子:子实,这里指收获的粮食。诗中“粟”与“子”意思相同。“一”和“万”都是虚数,指许多。

  句意:春天播种一粒种子,到了秋天收到许多粮食。

  2.“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略)

  闲田:闲,选择:(有空、没使用、与正事无关)闲田,是空闲的田地。

  农夫:农民。夫,旧时成年男子的通称。农夫、渔夫等。

  犹,选择:(犹豫、如同、还)

  句意: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田地了,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是饥饿而死。

  (二)背诵全诗。

  四、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提问:“农夫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1.“秋收万颗子”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2.“四海无闲田”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粮食。

  通过“万颗子”“无闲田”再现农民的辛勤劳动。种得广,收得多,理应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可是种田的偏偏没有粮食吃。

  (二)提问:为什么农民会被饿死?

  1.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要交很多地租。

  2.农民还要交许多种税。

  3.地主残酷地剥削农民。

  4.丰收年农民还饿死了,要是遇到灾荒就更悲惨了。

  5.辛勤劳动的农民没有粮食吃,不劳动的地主家倒是粮食满仓,太不合理了。

  (三)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对当时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现实不满。

  2.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四)教师小结:这首《古风》,表现出作者对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五)有感情地背诵《古风》。

  五、比较每组字的音、形、义

  粟,就是小米。栗,就是栗子。票,就是车票,门票的“票”。

  “颗”是量词指圆形或粒状的东西,如一颗珠子,一颗心

  “棵”是量词,指植物,如一棵树,一棵白菜。

  闲(xián),半包围结构“门”字里面是“木”

  闭(bì),半包围结构“门”字里面是“才”

  “闲”是空闲的意思,如闲田。

  “闭”是关上的意思,如闭口。

  六、默写《古风》,然后自查,改正错别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背诵《古风》

  二、指名朗读:《蚕妇》

  三、简介《蚕妇》作者及诗的时代背景

  《蚕妇》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张愈。张愈,字少愚,号白云先生,四川益州郫人。多次参加考试都未考中。后来有人推荐他,朝廷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他却不接受,隐居家乡。

  《蚕妇》写于北宋时期。当时封建官僚机构臃肿,统治阶级奢侈浪费,挥霍无度,加上与辽、西夏妥协求和,每年输纳大批绢帛、白银,使北宋政府的财政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危机,封建统治者拼命的向人民榨取赋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诗人以此为背景写了这首诗。

  四、朗读《蚕妇》,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一)先解词,再讲诗句的意思。(提问)

  1.“昨日入城市”。

  昨日:昨天。 入:进到的意思。

  选择字义:

  “昨日入城” 市:(1)集市 (2)城市

  (3)买卖(mài)

  提问:谁入城去?(蚕妇、养蚕的妇女。)

  住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

  (她住在乡下,从“入城”可以看出。)

  到城里集市上去做买卖,一般叫做什么?(赶集)

  连起来怎么讲?

  一个住在乡下的养蚕的妇女,昨天到城里去赶集。

  2.“归来泪满巾”。

  归:回来。 泪:眼泪。

  满:说明泪水流得多。

  巾:手巾或其它擦抹用的布,古代妇女多佩带在身上。

  句意:回来的时候泪水不断,走一路,哭一路,泪水把手巾都浸透了。

  3.连起来说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这一诗句的意思。

  4.“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遍身:全身上下。

  罗绮:罗,素色丝织品。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罗绮统称所有的丝织品,这里指用绸缎做的衣服。

  罗绮者:就是穿绸缎衣服的人,泛指剥削者。

  句意:穿绸缎衣服的人,并不是养蚕的。

  (二)背诵全诗。

  五、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提问:蚕妇到城里,为什么回来时泪满巾?

  1.她看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泪满巾的“满”字,说明蚕妇到城里去赶集,在集市上看到了许多身穿绸缎衣服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都不是劳动者。

  3.蚕妇看到自己整天辛勤劳动,却连好衣服都穿不上,想到自己悲惨的生活,心里十分难过。

  (二)提问:为什么不是养蚕人却遍身罗绮?

  1.地主老财欺压剥削劳动人民,他们有钱有势,买得起绸缎衣服。

  2.地主老财低价收买农民辛勤劳动得来的粮食和蚕茧,还收高额的税,压榨劳动人民的血汗,他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三)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诗中揭露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现实,抨击了剥削制度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默写《蚕妇》这首诗,然后自查,改正错别字

  七、比较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一)内容:《古风》前两句写丰收的年景,后两句写农民悲惨的遭遇。《蚕妇》前两句写蚕妇进城引起的悲伤,后两句揭露和抨击了极端不合理的封建社会的现实。这两首诗都是写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二)思想感情上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八、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28古诗二首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词典,边读边想象,大体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师述:通过平时的学习,我们古诗库中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的古诗库又将增加两首古诗,它们分别是《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板书课题。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简介作者。王维(?―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想象画面。

  (1)指名读,正音。

  舍:多音字。舍(shě)不得、宿舍(shè)。在本诗中读“shè”。

  朝:多音字。朝(zhāo)霞、朝(cháo)代。在本诗中读“zhāo”。

  (2)说说自己通过朗读,读懂了什么?

  (3)查字典或词典,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诗句的意思: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思是:渭城的早晨,刚刚下过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土,旅店旁的杨柳被雨水淋过后更加青翠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朋友,您就要上路了,请再喝一杯送别酒吧,等你出了阳关后就不容易见到老朋友了。

  三、想象表演,体会感情。

  1.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分别扮演王维和元二,再现依依惜别的情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指导朗读。

  4.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四、拓展。

  1.交流自己学过的王维的古诗有哪些?(《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试着背一背王维的诗。

  五、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唐 舍 杯 董 雁。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唐”字和“董”字的写法。“唐”第5笔稍长,写在横中线上。“董”中横画很多,第5笔最长。

  六、作业。

  1.背诵、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预习《别董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引入新课。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师述:这是王维送别好朋友元二时写的一首诗。一位名叫高适的诗人也写有一首送别好友的诗。他是怎样写的,表达怎样的情感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高适(约702―765),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与李白、杜甫结交。他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质朴精炼,气势雄健高昂,粗犷豪放,遒劲有力。他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

  2.古诗写的是高适送别谁?(董大: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3.指名朗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明白哪句的意思就说哪句。

  2.讨论交流。老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诗意。诗句的意思: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意思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甚至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黯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是,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这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3.启发学生想象高适和董大分别时的情景。

  4.朗读全诗。

  5.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指导识字。重点指导“董”“雁”字的写法。

  五、总结延伸。

  1.说说这两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中表示友谊的诗句有哪些?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配乐朗读,深化理解。

  1.自由练读,摸索朗读方法和技巧。

  2.老师指导朗读。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3.配乐朗诵。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收集唐朝的古诗,举行古诗朗诵会。

  板书设计:

28古诗二首 篇9

  教学目标:

  1、 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 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3、 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 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音乐诵古诗烘托气氛(小组同学共同分享)二、            新授 (一) 师过度语:引出古诗1、介绍(绝句)2、介绍诗人杜甫(课件)(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2、把古诗读给同桌同学听。3、认读诗中的生字(课件)4、指导断句(1)第一句师指导标画断句(2)生独立在书上标出断句(3)根据你所标注的断句再把诗读两遍(三)理解诗意1、读第一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两个黄鹂鸣翠柳根据注释教学生怎样理解诗意生:边读边思考    把你看到的景象与大家共同分享。(理解诗意)2、同样方法学习其他几句。生:边读边思考    小组互相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每小组由一名代表描绘你所看到的美景(说出古诗大概意思)师过度:(诗文、景、配乐)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3、展示学生作品、小结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三、练习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自由练习朗读小组选出一名朗读较好朗读与大家共同分享。

  师: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齐背)

  五、识字

  师:懂得背诵还不够,还要把它默写下来。在默写之前,我们先来识记诗中的三个生字,同学们先自己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生字的?1、         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2、书写生字3、默写古诗六、总结教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从远处来看这幅景,(出示图这幅图画展示了一派和平安静的环境。为什么杜甫喜欢这个环境呢?那时,国家刚刚平息了安史之乱,人民要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实现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咏柳》中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2、使学生学生理解《咏柳》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这节课再学一首古诗《咏柳》。二、新授:1、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诗歌读正确、流利。2、小组互相读一读,评议。3、指名读,纠正读音。4、自学生字。(1)边读边把课后的6个生字画出来,读准音,利用字典或注释理解词义。(2)小组互相检查。(3)听写。三、理解诗意。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由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3、汇报。(1)指名读第一二句,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感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3)指名读。老师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4)全班看读这两句。(5)自学第三、四句。四、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指导背诵。五、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六、作业:1、默写古诗《咏柳》。2、课下自己试着说一说古诗的大意,并试着画一画

28古诗二首 篇10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江畔独步寻花》的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古诗翻译: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          (千朵万朵压枝低。)

  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寺飞舞,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       (自在娇莺恰恰啼。)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黄四娘:“娘”或“娘子”是唐代惯用的对妇女的美称。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自在:自由自在。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杜甫的作品

  望岳                        春夜喜雨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随 风 潜 入 夜,润 物细 无 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夜 径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独 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 锦 官 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赠花卿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半入江风半入云。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此曲只应天上有,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人间能有几回闻?

  客至                               月夜忆舍弟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风群鸥日日来。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绝句四首?其三                                     绝句二首?其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旅夜书怀                     绝句二首?其二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江碧鸟逾白,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山青花欲燃。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今春看又过,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何日是归年? 

  叶绍翁《游园不值》

  作者背景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从叶适学,与真德秀、葛天民交甚密。仕历不详,后弃官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有《四朝闻见录》五卷,诗多散佚,仅《江湖小集》中存《靖逸小板》一卷。广为传诵。

  古诗翻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应怜屐齿印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小扣柴扉久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 )

  词义解释:

  1. 不值:没有遇到人。

  2.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5、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

  古诗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 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代表作有:

  夜书所见                                   游园不值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嘉兴界                                    田家三咏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田家三咏                                   田家三咏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汉武帝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人世团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28古诗二首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  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 本上。

  附:板书设计 

28古诗二首 篇12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和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诗人与友人间的真挚友情。

  过程与方法:

  结合文中插图,朗读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友爱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古诗,去感受古代诗人与友人间真挚的情感。

  2、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3、导入  :这节课,先学第一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分句指名读诗,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学习诗中生字新词。

  4、强调多音字“舍”。

  5、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读感悟。

  (1)联系注解,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2)诗人是在什么季节里送元二使安西的?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3)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题目的意思:(诗人王维)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2)春天送别的诗句,指名说意思,谈感受。

  (3)表示友谊的诗句,看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与牵挂。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书写生字

  1、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2、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3、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第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评议。

  2、齐背古诗。

  3、导入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描写送别的古诗,去感受另一番的送别情景。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古诗。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5、了解古诗大意:这首古诗是写谁送别谁?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提纲导读。

  (1)高适是在哪个季节送别董大?请找出相关诗句来说明。

  (2)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3)想象诗人送别的场景,练习有感情地读读古诗。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总结比较,感悟友情

  1、对比读本文中的两首古诗。

  2、说说:同样是送别友人,但又有何不同之处?

  3、教师小结:留恋也好,安慰也罢,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4、齐读两首古诗,结束课堂。

28古诗二首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在认读、书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了解古诗意思,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字。

  2.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感受春天的美好。

  2.正确、端正书写本课的6个生字。

  四、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把两首诗抄在小黑板上。有条件的把诗中描绘的画面做成投影片或课件,配上鸟叫的声音。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美丽的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景色?你怎样把自己喜欢春天的心情表达出来呢?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很多有名的大诗人写出很美的诗来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诗就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

  (二)学习第一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

  (1)指导学生读诗题――春晓。

  (2)课题质疑:知道什么是春晓吗?(春天的早晨)

  (3)播放第一首古诗配的画面,教师配乐诵读古诗,感染学生。

  (4)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多方面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会说:我知道了古诗读起来很美,有的同学结合画面知道了诗歌大概的意思。)

  (5)学生看拼音读古诗,圈出本课会认字。

  (6)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多种形式读,再分别组成词语。

  (7)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诗,听、评。

  2.诵读、感悟古诗。

  (1)投影出示古诗,随老师跟读古诗,体会诗的节奏韵律。

  (2)请同学们自己练读,力争读出韵律。

  (3)配乐,请学生自由读,比一比谁读得最美。

  (4)学生自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请同学们提出:你哪不理解?大家讨论。

  为什么不知不觉就到了早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春天时睡觉特别香甜的感受理解。)

  “闻”和“啼”是什么意思?

  (6)如果你就是作者,在这美好的早晨你会做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7)引导:当你早晨醒来,到处听到鸟儿鸣唱的动听歌声,多高兴呀!你能读出高兴吗?可

  是当你看到许多美丽的鲜花被昨夜的风雨吹落时,你又会怎样呢?带着你自己的感受,再来放声诵读。

  (8)朗读、背诵这首古诗,读出诗的意境和自己的感情。

  ①自己背。

  ②同桌背。

  ③小组比赛背。

  (三)作业。

  背诵古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和朗读。

  1.同桌互查,背诵《春晓》这首古诗。

  2.指名读《村居》。

  3.读本课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二)初读古诗,教师指导。

  1.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学习了《春晓》,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村居》。

  2.电脑播放村居的相关画面,教师范读诗,情绪感染学生。

  3.学生自己读诗,学生看拼音读古诗,圈出本课会认字。

  4.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多种形式读,再分别组成词语。

  5.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诗,听、评。

  6.学生自读,提出不懂问题。

  村居:农村或野外。

  拂:轻轻抚摸。

  堤:(出示图片理解)拦挡河水的堤坝。

  春烟:春天的美好景色。

  纸鸳:风筝。

  (三)小组交流。

  小组学习提示:

  1.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2.有不理解的组员之间交流。

  3.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心情?

  4.每个同学都带着自己的感情在小组内读读这首诗。

  (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1.可以分小组用读的形式汇报。

  2.也可以读完后,派代表说说诗的意思。

  3.还可以边诵读,边表演。

  (五)诵读、想象。

  1.进入角色,引发想象:假如你是诗人,假如你是放风筝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什么心情?

  2.带着自己独特的体会,诵读《村居》。

  3.可以为这首诗配上插图。

  4.比赛诵读,展示自配画。

  (六)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描红,体会笔画、间架结构。

  2.学生提出:我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哪笔。

  3.教师顺学情指导书写。

  4.学生抄写字头,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姿势。

  5.展示学生写的生字,利用实物投影反馈。

  6.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总结、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听写生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8古诗二首(通用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