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生物教案设计 > 光合作用(精选12篇)

光合作用(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光合作用(精选12篇)

光合作用 篇1

  第三时

  课前检查:

  1、什么叫光合作用?其实质是什么?它的文字表达式怎样?

  2、什么叫呼吸作用?其实质又是什么?它的文字表达式怎样?

  3、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作用一样吗?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了解事物本身的各方面都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综合运用。

  新课引入:

  绿色植物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那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何关系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1、光合作用的过程可表示为:(文字表达和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物质转变:

  能量的转变:

  2、呼吸作用的过程可表示为:

  实质:

  物质转变:

  能量的转变:

  读图:课本p62图2―58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呼吸作用的场所在哪里?

  2、所有生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吗?所有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否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4、绿色植物在白天和晚上分别进行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两者的区别比较如下: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  

  氧气  

  有机物  

  能量  

  是否需要叶绿素  

  是否需要光  

  场所  

  是否需要光  

  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

  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又是相互依存的从两者的比较可以知道:

  1、

  2、

  3、

  当堂评价:

  1、把蜡烛放在装有萌发种子的瓶子里,过一段时间后会熄灭,这是因为  

  a、光合作用吸收了氧气              b、光合作用放出了氧气

  c、光合作用放出了二氧化碳          d、呼吸作用吸收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吸收利用的气体分别是        (     )

  a、氧 气        氧 气             b、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c、氧 气        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     氧  气

  3、植物呼吸作用与光照的关系是    (     )

  a、必须在黑暗中进行                     b、必须在阳光下进行 

  c、有光照呼吸作用强,无光照呼吸作用弱   d、与光照无关

  4、在太阳光照射下的绿色植物     (     )

  a、既有能量的贮存又有能量的释放      b、直接将太阳能贮存在植物内

  c、只进行光合作用贮存能量            d、温度上升得很高,从而能量贮存越多

  5、储藏水果时,充加二氧化碳可以延长储藏时间,这是因为        (     )

  a、二氧化碳浓度大,增大光合作用      b、二氧化碳浓度大,增大呼吸作用

  c、二氧化碳浓度大,抑制光合作用      d、二氧化碳浓度大,抑制呼吸作用

  拓展延伸:

  1、用一只大的玻璃缸,装上水,在缸里放几株水生植物,并用沙子固定,用漏斗把植物罩住。在一支试管里注满水,把试管慢慢倒过来罩在漏斗上,注意不要让空气进入试管。给予人工光照,在不断改变灯与植物的距离下进行测定。记录植物放出的气泡数,结果如下表。

  灯与植物之间的距离(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气泡数(个/分钟)

  16 13 8 6 5 4 3 2 1 0

  (1)、在灯光的照射下,植物放出的气体是             。鉴定这种气体的方法

  是                                               。

  (2)、如果要改变气泡产生的速度除了改变灯与植物之间的距离外,你还有什么方法?

  (3)、在实验中,当灯与烧杯之间的距离为100cm时,虽然植物仍在进行光合作用,但却看不到气泡产生,为什么?

  2、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蜡烛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___.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横放在蜡烛的火焰中下部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层温度最高.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元素.

  巩固练习:

  1、光合作用进行的器官            ,光合作用进行的细胞             ,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成分             它的作用是           。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作用的原料刚好

  是           作用的产物,            作用(是一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

  自           作用分解有机物而得到的能量,          作用分解释放的能量正

  是          作用时贮藏的。

  3、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两个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过程;

  b、植物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进行呼吸作用;  

  c、植物晚上只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进行呼吸作用;

  d、活的植物体有时进行光合作用,有时进行呼吸作用。

  4、有一种无色气体a,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能溶液于水生成b,b呈酸性,但不稳定,易分解成c和气体a。气体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请据此推断出a、b 、c的化学式:a            b          c         。

  5、在温室中种植蔬菜,适当增加空气中的   的浓度,可加速     作用的进行,提高蔬菜产量。水稻、小麦的种子应干燥贮藏,以减弱其   作用,保持品质。

  6、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场所  

  条件  

  co2  

  o2  

  有机物  

  能量  

  7、小王和小李同学周末早晨去登山,觉得心旷神怡,小王脱口而出:“早晨的空气真新鲜。”小李听了觉得不对,说:“是傍晚的空气新鲜。”请你冲空气中氧气量的角度分析,到底哪位同学的说法正确?

  8、在金鱼缸中放养适量的金鱼藻等水草,金鱼将生活得更好,其主要原因是(      )

  a、增加了金鱼所需的食物  b、美化了环境

  c、增加了水中氧气的含量  d、增加了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9、新疆哈密地区昼夜温差很大,这样那里出产的瓜果甜,这是因为        (      )

  a、光合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强烈。b、光合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弱

  c、光合作用弱,呼吸作用强烈    c、光合作用弱,呼吸作用弱

光合作用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因为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的过程、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过程中的几个著名实验,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1、其中的总反应式,即

  概括出了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氧气的来源,但是,该反应式不足以表示的具体过程。因此,教材以图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的两个重要过程,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反应阶段

  教材中光反应阶段可概括为光反应场所和光反应过程两个方面。

  (1)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类囊体)上进行。

  (2)光反应过程:光反应的本质是由可见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可分为两方面内容:

  ①水的光解反应:通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释放出去,氢与NADP结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还原性氢,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②ATP的合成反应: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传递的光能转移给ADP,结合一个磷酸形成ATP,也就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上。

  3、暗反应阶段

  教材中暗反应阶段也可概括为暗反应场所和暗合应过程两个方面。

  (1)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暗反应过程:暗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应,光对暗反应没有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一个五碳化合物分子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反应的作用在于使反应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应产生的ATP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并被光反应产生的[H]还原,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直接产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则经复杂的变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

  4、教材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是生物界有机物的来源; 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可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在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无氧呼吸进化为有氧呼吸成为可能,同时为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创造了条件。

  教材在最后总结道:“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充分概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选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这部分内容易于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与相关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尤其是一些广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所以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的。这样的引入方式,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较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的精神。

  2、的发现

  这部分的教学要特别重视,这不仅仅是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学生可从科学家二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同时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如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以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例如,没有核科学的进展,就不会有放射性同位素示技术,也就不会有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3、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时,《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以在讲授完光合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探究实验,这样做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可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同时训练其实验探究能力;在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时,教材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可作为课本探究的素材,以训练学生分析曲线的能力。

  4、过程的的教学是本节的核心内容。教学时可从的总反应式入手,或从与初中阶段的总反应式的比较入手,可采用老师讲授,或学生讨论,或学生根据总反应式提出氧来源假设,即水中的氧是来源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共同来源于二者,条件好的班还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些假设,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总反应式的分析,应使学生明确氧来源这一关键问题。

  在学生理解了总反应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另一个重要观点,即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光反应与暗反应教学时,因为都是较为枯燥的化学反应过程,且又无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看到这些变化,可采取图解、表解或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也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还应引导学生讨论的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二者的联系应多加注意。

  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影响的因素,进而讨论“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农业产量?”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理论的实际价值,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的理念。

  5、进行的意义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自己收集或让学生收集诸如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资料,课上选择几个典型的事例,围绕的生态意义这个中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

  6、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学,可以综合性讨论题的形式,比如:学生能利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这样的问题容量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也易于在高中学生中展开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第三节

  【教学重点】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引言

  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

  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

  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

  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

  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著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学生做《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就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

  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关键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因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因为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速度要快,同时提取液要用胶塞塞好,以防止其挥发;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为叶绿素容易破坏,因此需要保护,而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把绿叶剪碎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快研磨速度。

  划滤液细线是本实验的结果明显清晰的关键。滤液细线必须待第一次完全干燥后才能划第二遍,重复次数可多一些,滤液细线要齐、细、颜色深,其中齐更重要一些。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特别要注意滤液细线一定要处于层析液的上面,否则光合色素会溶解于层析液中,而不会沿层析液向上扩散、分离,这会使实验效果极差,甚至不发生分离,导致实验无效;另外,层析液是石油醚、丙酮、苯等有机溶剂的混合液,具有挥发性且有毒,要注意密闭。

  正常的实验现象从上到下应为: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叶绿素(b),一般可看到下面三种色素,最上面的胡萝卜素如果操作不适当效果可能不很明显。

  还有这个实验过程用了有毒的有机药品,因此实验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光合色素的种类、色素颜色、色素的吸收光谱及在滤纸条分布。

  ②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

  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叶绿体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例如:与有关的各种酶集中分布于叶绿体中,有利于光合反应高效地进行;再如,叶绿体内的片层薄膜,垛叠成基粒,每个基粒由10~100个片层结构组成,这样的结构可增大叶绿体内的膜表面,扩大色素的附着面,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

  (2)有条件的学校或班级还可引导学生对色素、光合色素有关的问题做较为深入的讨论,比如可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①学生知道我们平常吃的韭黄和蒜黄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植物叶绿素合成时的条件问题。

  叶绿素是光合色素中最重要的一类色素。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有四种色素,绿色植物只在光下才能合成叶绿素,这样学生已经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韭黄、蒜黄是在黑暗条件下培育出来的,因为植物此时不能合成叶绿素,只能长成黄化苗,而黄化苗的薄壁细胞比较多,所以吃起来比较嫩,口感比韭菜、蒜苗好一些。但要注意,植物不能长期处于无光条件下,这个道理学生应该是明白的。

  叶绿素的形成除了有光照之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叶绿素是一种较复杂有机化合物,其中心存在一个镁离子,因此叶绿素的形成还与镁这种矿质元素有关,没有镁,叶绿素也是形成不了的。

  ②如果土壤短期缺镁,植物的叶片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可给学生适当的提示,镁与叶绿素是以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学生可以想一想我们在植物矿质代谢中学习的内容,还记得吗?有两类矿质元素可以移动,一是像氮、磷、钾这样以离子态运输的矿质元素,还有一就是像镁这样与不稳定化合态存在的矿质元素;另一类矿质元素不能自由地在植物体内移动,如钙、铁这样以稳定难溶的状态存在的化合物。能移动的矿质元素才能被重复利用,而且这些矿质元素一般都运输到植物体生长比较活跃的地方,如茎尖、芽尖、幼叶等处。因此土壤中短期缺乏镁这种可移动的离子时,整个植物体中的叶片受损伤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此时老叶先受损变黄,而幼叶暂时不会受到缺镁的损伤,依然鲜绿。反之,如果土壤中缺乏的是钙、铁这些不能移动的离子,植物体首先受损伤的则是新叶。

  ③浅海中自上而下为什么会出现绿藻、褐藻、红藻等藻类植物的分层分布现象?

  这也是一个和光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我们平常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实际上是这个物体反射的光,如学生看到叶片是绿色,说明叶片反射绿光,而吸收了其它色光;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白色的,说明这个物体不吸收任何光,并全部反射回来;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黑色的,说明这个物体把所有光都吸收了,没有反射任何光。这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可能已经知道,绿藻反射了绿光;褐藻反射了黄光,而红藻反射了红光。

  绿藻中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红藻中有藻红蛋白(藻红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图1是太阳光的光谱示意图;图2中A是藻红蛋白的吸收光谱示意图。

  图1

  图2

  通过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知识,知道光子能量E=hυ,光速c =λυ, 则:υ=c/λ,从而E=(h c)/λ,即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高。由此可知,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部分吸收显著多于对蓝、绿部分的吸收,即水深层的光线相对富含短波长的光。

  所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含藻红蛋白和类胡萝卜素,吸收由蓝紫光和绿色光较多的红藻分布于海水深的地方。这是植物在演化过程中,对于深水中光谱成分发生变化的一种生理适应。

  第 1 2 页  

光合作用 篇3

  第二课时

  课前检查:

  1、将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打些比喻,那么生产原料是        ;生产工厂是        ;生产动力是         ,得到的产品是:          。

  2、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所需要的二氧化碳如何得到?

  3、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的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       的主要原料之一,也是生物       的产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与生物的      和        。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由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测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新课引入:

  在前面我们已经对二氧化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知道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呢?实验室我们如何获得二氧化碳呢?

  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根据书本p61图2―55讨论:

  1、原料:

  2、化学方程式:

  3、收集方法:

  4、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

  收集并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联系实验回忆有关内容;

  (1)、观察二氧化碳的色、态、嗅其气味。

  记录:二氧化碳是                      。

  (2)、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较

  演示实验:图2―56

  现象:

  原因:    那么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打开啤酒、汽水及碳酸饮料时,你会发现什么?

  结论:

  (4)、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酸碱性

  将蓝色的石蕊试液加入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

  现象:溶液变成        ,说明此液体呈        。

  补充:书本p61 二氧化碳的窒息作用。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的这些物理性质。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

  (2)、

  所以可以像倾倒液体一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3)、

  (4)、二氧化碳也有三态的变化,二氧化碳固体叫        。

  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演示实验: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加几滴盐酸

  现象:    

  演示实验:向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现象: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二氧化碳跟水反应生成        (       )

  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演示实验:将上述变红的溶液加热

  现象:   

  那么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3)、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co2二氧化碳跟石灰水(主要成分是ca(oh)2)反应,生成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碳酸钙。

  演示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或者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

  现象:    

  写出化学方程式:

  由二氧化碳的性质,你能推测出二氧化碳的用途吗?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              

  1、                   2、                  3、

  4、                   5、                   6、

  当堂评价:

  1、co2的密度与空气相比            (       )

  a、比空气大       b、比空气小        c、与空气相等      d、无法判断

  2、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

  a、将co2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  b、将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将co2通入水中               d、将co2倾倒入放着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3、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液变成(       )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无色

  4、常温下,二氧化碳跟水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氧化反应

  5、下列性质中,与二氧化碳灭火无关的是(       )

  a、它能溶于水          b、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

  c、 它的密度比空气大    d、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

  6、下列气体中可用来灭火的是        (       )

  a、h2              b、o2              c、co2               d、空气

  7、下列物质的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能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碳酸钙    ca(oh)2      b、生石灰 caco3

  c、 氢氧化钙  cao            d、干冰  co2

  拓展延伸:

  1、某黑色固体a和液体b生成液体c和气体d,而a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将红褐色固体粉末e加热后放在d物质里能剧烈燃烧,有大量的白烟f生成。试判断:

  a         b          c          d          e           f      

  2、将6.6克二氧化碳通入到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能得到多少克白色沉淀?

  巩固练习:

  1、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 试液变红的原因是    (       )

  a、co2能溶于水                 b、co2在加压降温下变成了干冰

  c、co2跟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d、co2跟石蕊试液发生了反应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通过灼热的碳层生成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氧气  

  c、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                d、二氧化碳气体没有颜色

  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常温下是一种          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填“可以”或“不可以”)        溶于水,二氧化碳的固体叫做        。

  4、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通常情况下不能       也不支持          ,不能供给      ;(2)二氧化碳能跟水反应生成           ,使紫色石蕊试液由      色变为        色,化学方程式                            ;受热后生成物能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化学方程式                          ,这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5、二氧化碳用于灭火的原理是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的原理是二氧化碳是植物             的原料。二氧化碳用于制碳酸型饮料,原理是二氧化碳与        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还可作致冷剂,保存食品,人工降雨,原理是        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

  6、下列有关co2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         

  b、co2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c、利用co2不支持燃烧的物理性质可以用来灭火

  d、固体 co2又叫做干冰

  7、写出稀盐酸跟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8、写出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反应方程式

  9、写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

  10、有一种无色气体a,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能溶液于水生成b,b呈酸性,但不稳定,易分解成c和气体a。气体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请据此推断出a、b 、c的化学式:a          b          c         。

  写出a溶于水生成b的反应方程式:                              。

  写出气体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方程

  式:                              。

  11、小明和他的伙伴们对科学探究抱有浓厚兴趣,下面是他们的一项研究。

  研究课题:啤酒瓶打开后逸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实验准备:用集气瓶收集满3~4瓶从刚打开的啤酒瓶中逸出的气体。

  实验步骤:

  (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发现木条未复燃,则说明该气体主要成分不是       气体。

  (2)将湿润蓝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发现试纸变红色,则说明该气体中含有能与水反应且生成的溶液显       性的气体。

  (3)向另一瓶气体中倾倒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证明该气体中一定大量含有       气体。

光合作用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2)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3)初步学会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难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该过程十分复杂,牵涉到许多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而有机化学知识学生还未学到,因此理论性很强,很抽象很枯燥,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型与师生共同探究型相结合(含自学、谈话、讨论和讲授等)

  教学过程:复习完叶绿体的结构之后,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1. 光反应的场所和外界条件为?

  2.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反应中有何作用?

  3.光反应中水被分解成           和                   ;atp合成过程中         能转化成了              能,该过程还需         的催化。

  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上述问题,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具有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学完成后,再利用图分步展示光反应的各个步骤,课件可将抽象微观的过程形象、具体化,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完光反应的过程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暗反应发现过程的材料,材料如下: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含14c的co2研究了光合作用中c元素的转移途径,在实验开始时,给植物提供一定量的含14c的co2,追踪发现,当空气中的14co2减少后,14c首先出现于c3化合物中并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c3化合物中的14c逐渐减少,糖类等有机物中的14c开始增加。让学生思考上述过程中c元素先后转变成了哪些物质?

  利用这段材料给学生展示暗反应的科学发现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重温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了科学家探索生物学过程的艰辛和一些巧妙的设计。

  在分析上述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教材回答:

  1、暗反应的场所和条件为?

  2、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后,再利用cai分步展示暗反应的过程,该过程同样将抽象微观过程具体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课件还非常形象的揭示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内在联系。

  在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后,利用cai展示光反应和暗反应比较的表格,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比较可以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部位、进行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完成表格后,给学生拿出自制的板图,让学生把所缺内容补充完整,利用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下的教学内容都将以该图为中心,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该图所展示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就是对光合作用过程原理应用的具体实例: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将如何变化?该讨论题要求学生要能将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与光合作用过程的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外部条件变化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哪一步骤?这一问题要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然后提问学生回答,并让学生结合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深入分析。若学生不能准确回答,可再次播放多媒体课件,或直接观察自制板图,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结论。

  基本知识学习结束后,给学生做一小结,然后利用精选的课堂练习题进行巩固训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教后反思

  笔者利用该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首先该设计转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转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设计采用了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学;另外让学生完成自制板图所缺的内容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其次,该设计挖掘了教材中科学史的潜在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例如,给学生展示了美国科学家卡尔文探究暗反应过程的资料,让学生分析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转变情况。

  第三,设计过程还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课件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动画过程形象的展示给学生,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这一基本过程,落实了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

  除了以上成功之处外,该设计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学生通过学习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较少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以上问题加以修正和完善。

光合作用 篇5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光合作用 篇6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此实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课时安排:1――2课时

  三.教学准备

  一些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装置、材料、录像、课件等。

  四.活动指导

  1. 教师事先向学生讲清楚教材中的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装置、原理和实验过程。

  2. 教师可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开拓学生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校、市区图书馆的参考资料,以及告诉学生上百度、Google等网站去搜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网址可直接告诉学生)。

  3.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如果教学需要,教师可先与某些学生在课下做一下探讨)。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实验材料的不同(如可用卫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氢钠溶液代替清水)、实验装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书上验证释放氧气的装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配合录像、课件、学生或教师的演示实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个实验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一点点创新,都应给予鼓励。

  五. 评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六. 备注

  1. 现在录像器材便宜,摄像技术简单,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制作适合自己的录像带(统一配置的录像带有时不一定能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播放录像时,要注意暂停键等功能键的使用。因为一气儿将录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时候,边放边结合录像讲解效果比较好。

  2. 教师可自己或请专业人员制作能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课件,也可从百度等搜索网站寻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课件做参考。

  3.  通过搜索网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有的学生如果想利用仪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浓度变化的话,可告诉学生直接用“空气中二氧化碳检测仪”、“空气中氧气浓度检测仪”等字样在百度等搜索网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时要提醒学生文明上网。

  申卫新 天津市河东区香山道中学 手机:13312001600    

  单位电话:转8017

光合作用 篇7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本章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通过演示实验分别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和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要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并积极引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逐步深入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的

  1.通过演示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

  2.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光合作用的公式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3.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和产物的演示实验。

  2.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和讲述相结合。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光合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装置。(放在各班教室向阳的窗台上,让学生观察产生和收集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

  3.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实验结果。(经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的银边天竺葵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我们已经了解了叶的形态和结构,知道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的生理活动,我们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什么原料、条件,有什么产物,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引出课题:第三节有机物的制造―一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产物(板书)

  教师指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板书)

  启发思考:光合作用是否还有其他产物,

  教师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装置由教室的窗台移到讲台桌上。并加以简单介绍。

  问:根据平时的观察,看到金鱼藻在光照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有气泡产生)

  启发思考:光照下金鱼藻产生的气体会是什么气体?

  教师指出:我们可以来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教师进行气体检验示范之后,问:将要熄灭的小木棍遇到该气体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重新燃烧)

  问:这种现象说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结论:氧气。(板书)

  启发思考: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产生氧气都需要什么原料呢?

  二、光合作用的原料(板书)

  教师出示并简单介绍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指出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以及实验的简单过程。

  问:甲、乙两套实验装置有什么主要区别?(要求回答:甲装置的槽里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的槽里放的是清水。)

  问:随着时间的延长,甲、乙两套实验装置的空间内,空气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要求回答:甲装置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比乙装置内二氧化碳量大大减少。)

  教师展示该实验的结果,指出:摘自甲装置内的叶片,经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未被染成蓝色。而摘自乙装置的叶片被染成蓝色。

  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结论:必须有二氧化碳参加,绿叶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板书)

  教师指出:经科学家实验证明,没有水参加,绿叶在光下也不能制造淀粉。

  结论: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水。(板书)

  通过上述三个实验都可以说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除此之外光合作用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三、光合作用的条件(板书)

  教师出示盆栽银边天竺葵。

  问:银边天竺葵的叶片边缘为什么是白色的?(要求回答:叶片边缘的细胞里不含叶绿素。)

  启发思考:将经过光照的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该实验的结果,指出叶片中部原是绿色的部分被碘液染成了蓝色,而白色的边缘部分未被染成蓝色。

  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结论:绿叶有叶绿素的部分经光照才能产生淀粉。

  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叶绿素。(板书)

  启发思考:光合作用为什么需要光?

  教师对有关能量的问题作出形象的解释之后,指出:植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绿叶进行光合作用时,就是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等原料转变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分别了解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等内容。现在全面的总结一下什么叫光合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板书)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概念的内容。

  教师指出:现在我们已经对光合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如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光合作用对植物本身、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有什么意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再来继续探讨。

  (第二课时)

  引言:有人把绿叶进行光合作用,比作工厂的生产活动,你能说出绿叶这个“绿色工厂”中的机器设备、原料、动力和产物都是什么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启发思考。

  问: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把“绿色工厂”的生产过程表示出来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光合作用的公式:(板书)

  结合光合作用的公式,认真思考: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引出课题)

  五、光合作用的实质(板书)

  问:还记得学习种子的成分时,种子的成分包括哪两大类物质,其中哪类物质比较简单,哪类物质比较复杂?(要求回答: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简单,有机物复杂。)

  问:分析光合作用的公式,说明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淀粉等),并且释放出氧气。

  问:在物质转化的同时,还有什么变化发生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光能转变成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化学能)。

  从实质上说,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板书)

  教师指出:关于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是怎样转化成淀粉等有机物;光能是怎样转化成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的氧又是从何而来。这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待我们在高中生物学中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光合作用对绿色植物本身、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

  六、光合作用的意义(板书)

  问:人和动物也能像绿色植物那样,把从外界摄入到体内的各种无机物在体内转化成有机物吗?(学生回答:不能)

  问:那么,我们人和动物体内的各种有机物是哪来的呢?(学生回答:从食物中获得的)

  问:人和动物吃的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中的有机物又是从哪来的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食物中的各种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的。不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棉、麻、糖、橡胶等,也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给我们提供的。

  据科学家估计,整个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所制造的有机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达4500亿吨左右。

  概括出意义之一:

  (一)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大量的有机物(板书)

  绿色植物可以直接利用光能来进行重要的生命活动――光合作用。

  问:人和动物体是否也能直接利用光能来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呢?(学生回答:不能)

  问:那么,我们人体或动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谁提供的呢?(学生回答:是食物中贮藏的能量)

  问:食物中贮藏的能量又是哪来的呢?(学生回答: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源于太阳光能。)

  教师指出:不仅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中贮藏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源于光能。我们用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都是现在或过去的绿色植物通光合作用所贮藏的太阳能。

  据估计,地球上绿色植物一年进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若折算成电能,可达1700万亿度。现在整个地球上人类一年所消耗的能量仅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提供能量的10%左右。

  概括出意义之二:

  (二)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丰富的能源(板书)

  问:人和动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生物呼吸时消耗了很多氧气,产生了很多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燃烧同样要消耗很多氧气而产生很多二氧化碳。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每秒钟可达l万吨左右。照这样的速度,大气中的氧气在3000年左右就会被用完。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过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还要归功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据估计,l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其光合作用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 1吨,释放出氧气0.73吨。地球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年所释放出的氧气,可以达到4800亿吨左右!

  概括出意义之三:

  (三)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板书)

  综上所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来源、能量的来源、氧气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七、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板书)

  教师指出:在农业生产上,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与农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有机物的多少有直接关系。

  问: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争取农作物丰收的重要途径是什么?(要求回答:充分利用阳光)

  据估计,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太阳能的平均利用率仅为0. 5%左右,一些高产田可达2―3%,一些实验田光能的利用率可达5%。

  问:为了充分利用阳光,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板书)

  教师对上述术语加以简单解释。并且指出:我国南方还可以改一年一作为一年两作或三作;北方可以尽量扩大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栽种面积等。在采取人工照明延长光照时间、提高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等方面,人们也在进行着科学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光合作用 篇8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此实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课时安排:1――2课时

  三.教学准备

  一些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装置、材料、录像、课件等。

  四.活动指导

  1. 教师事先向学生讲清楚教材中的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装置、原理和实验过程。

  2. 教师可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开拓学生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校、市区图书馆的参考资料,以及告诉学生上百度、Google等网站去搜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网址可直接告诉学生)。

  3.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如果教学需要,教师可先与某些学生在课下做一下探讨)。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实验材料的不同(如可用卫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氢钠溶液代替清水)、实验装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书上验证释放氧气的装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配合录像、课件、学生或教师的演示实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个实验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一点点创新,都应给予鼓励。

  五. 评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六. 备注

  1. 现在录像器材便宜,摄像技术简单,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制作适合自己的录像带(统一配置的录像带有时不一定能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播放录像时,要注意暂停键等功能键的使用。因为一气儿将录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时候,边放边结合录像讲解效果比较好。

  2. 教师可自己或请专业人员制作能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课件,也可从百度等搜索网站寻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课件做参考。

  3.  通过搜索网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有的学生如果想利用仪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浓度变化的话,可告诉学生直接用“空气中二氧化碳检测仪”、“空气中氧气浓度检测仪”等字样在百度等搜索网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时要提醒学生文明上网。

  申卫新 天津市河东区香山道中学 手机:13312001600    

  单位电话:转8017 

光合作用 篇9

  学习目标:

  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4、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难点:

  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学习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质疑:

  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二、问题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教材,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

  学习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尝试应用:为保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习任务三: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习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4、分组讨论: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

  5、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诊断评价: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温D.光

  2、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美化环境D.多植草坪多种树

  3、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办法中与减轻或消灭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A.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B.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它物质的措施C.减少矿物能源消耗,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能够让农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气C.充分利用太阳光能D.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吸收氧气

  6、大面积绿化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

  A.可稳定大气中氧的含量B.可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稳定大气中氮的含量D.可稳定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国北方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温室里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种生态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养殖可以提高室温,有利于植物生长C.种植可以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D.养殖可以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篇10

  第三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理功能,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

  本教材都是从实验入手来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的。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最后介绍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叶的基本结构。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本节实验内容较多,做好实验是教学的关键。有些实验教师需预做,如若效果不佳,则需及时找原因并改进。预做实验时,可与兴趣小组的学生一起准备。

  2.教学时,可按“提出问题―探求问题―分析问题”的形式进行,教材中几个小实验,可适当更换顺。

  3.第一课到“光合作用放出氧气”,第二课时内容可与实验7结合教学。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

  ㈡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通过对光合作用一系列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

  2.教学难点 :各演示实验的设计原理。

  三、教学准备

  1.检测土壤中有无淀粉:碘、米汤、土壤浸出液、滴管、烧杯。

  2.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经24小时暗处理,选择一张叶用黑纸遮住一半,再在强光下2 小时(或200W灯泡照射下2小时)的天竺葵、酒精灯、三角架、烧杯、酒精、滴管、碘、培养皿。

  3.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银边吊兰、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的方法与上一样。

  4.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材中的实验可改进。将萝卜种子浸软萌发后放入集气瓶中。瓶底垫些吸水纸,并使其保持湿润,用凡士林封口,放在阳光下半小时待用。

  5.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在两集气瓶中放入培养好的萝卜幼苗,瓶底垫上吸水纸,保持湿润,一只瓶中放一盛有NaOH的小试管,另一只瓶中放一盛NaHCO3的小试管,封口后照光2小时后待用。

  四、教学过程 

  ㈠植物制造了淀粉

  1.提出问题:植物体中有许多有机物(如淀粉),它们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来的吗?

  分别向稀米汤和土壤浸出液中滴入一滴碘酒。观察有无颜色变化(此实验可让学生操作),结果是米汤遇碘酒变蓝,土壤浸出液遇碘不变蓝。

  淀粉遇碘变蓝色,米汤中有淀粉;土壤浸出液不显蓝色,表明无淀粉。说明淀粉不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来的。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2.探求问题:把按“教学准备2”已放在强光下2小时的天竺葵,拿入教室取下被部分遮光部分不遮光的那张叶,放在酒精中煮,到叶片褪绿后取出,在水中浸一下,摊平在玻璃皿中,滴上碘酒。一会儿,叶片照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3.分析问题:照光部分变蓝,说明叶片在光照下合成了淀粉;而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没有光的情况下就无淀粉合成,由此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此结论可让学生分析)。

  ㈡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1.提出问题:植物光合作用除了需光外还需什么?

  2.探求问题:把银边吊兰的叶片剪下,让学生观察叶片的颜色特点:中间绿,周边白。然后按实验1的方法在酒精中煮后,用碘检验其有无淀粉生成。结果,周边不变色,中间部分变蓝色。

  3.分析问题:绿色部分有叶绿素(叶绿素在叶绿体内),能吸收太阳光,合成淀粉,但白色部分无叶绿素,就不能合成淀粉。实验表明,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叶绿素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㈢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1.提出问题:植物光合作用除合成淀粉外,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吗?

  2.探求问题:取出(按准备4)已在光下放置半小时的集气瓶,启封,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结果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分析问题:光合作用时,产生了一种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是氧气。此实验表明了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

  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对照实验。在光下与绿色植物一起密闭容器内的小白鼠存活较长时间,而无绿色植物密闭容器内小白鼠很快死去。该实验也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下能放出氧气。

  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1.提出问题: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都有已明确,那么原料是什么呢?

  2.探求问题:取出“准备5”已在光下2小时的装萝卜幼苗的两个集气瓶,向学生说明,NaOH是一种CO2吸收剂,NaHCO3是CO2释放剂,则一集气瓶中没有CO2,另一集气瓶中有充足CO2。经光照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有无O2。结果是有CO2的则生成氧气,无CO2的则没生成O2。

  3.分析问题: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人们通过实验还进一步证明,光合作用还需要水。

  ㈤小结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叶绿素和光作为条件,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光合作用  产物:淀粉和氧气

  条件:光和叶绿素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下列物质中遇碘能变蓝的是(  )

  (A)水       (B)无机盐       (C)蛋白质           ( D)淀粉

  ⑵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

  (A)水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D)氧气和水

  ⑶金鱼缸里养些小草的主要作用是 (        )

  (A)作为饵料 (B)增加美观 (C)清洁水质 (D)释放氧气

  ⑷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

  (A)只需光                                     (B)需叶绿素

  (C)光和叶绿素同时具备   (D)需二氧化碳

  ⑸一位科学家曾经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活的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很快就熄灭,小白鼠很快也就死去了。后来,他把点燃蜡烛和活的小白鼠分别放到盛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里。他发现蜡烛没有熄灭,小白鼠也能够正常地活着。你认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课后作业 

  ⑹根据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写出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⑺根据光合作用原料和产物,思考它对自然界有哪些方面的贡献。

  3.参考答案

  叶绿体

  光

  ⑴D      ⑵C      ⑶D      ⑷C      ⑸说明了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      ⑹二氧化碳+水                    淀粉+氧气        ⑺为地球上的各生物提供淀粉等物质,为自然界提供氧气,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 .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了解叶片的解剖结构。

  ㈡技能目标

  通过对叶片横切面的永久制片的观察,巩固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㈢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价值观。

  2.通过观察解剖结构,让学生接受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叶片的结构。

  2.教学难点 :叶片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

  显微镜每生一台、叶片横切面永久制片每生一张、叶片横切面挂图、气孔的开放和闭合挂图(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㈠光合作用及其意义

  光

  1.表达式。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用文字表达式把它们表示出来。  

  叶绿体

  二氧化碳+ 水                            淀粉+氧气

  2.光合作用的概念(可让学生针对文字表达式描述):绿色植物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同时放出氧气。并指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映出它的实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贮存能量。

  3.光合作用意义(让学生们针对它的概念和文字表达式,自行讨论总结):  ⑴它制造的有机物是构成地球上一切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又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⑵放出的氧气供给本身以及其他需氧生物进行呼吸作用。  ⑶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稳定。

  ㈡叶片的基本结构

  1.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因此植物体任何含叶绿素的部分,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叶、幼嫩的茎等。但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叶片的基本结构。可先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叶片横切面结构,然后再让学生讲解观察到的各部分细胞形态排列特点等,最后教师根据挂图(或幻灯片)进行总结,强调以下内容:

  ⑴表皮:位于上下表面,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保护作用并能限制叶内水分散失;表皮上有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是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叶片的门户,也是蒸腾散水的通道。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失水缩小时,气孔闭合。表皮属保护组织。

  ⑵叶肉细胞: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是长柱形,排列整齐,紧密,称“栅栏组织”;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松散,称“海绵组织”。这些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含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肉组织属营养组织。

  ⑶叶脉:具有输导功能,能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属输导组织。

  ㈢小结

  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重大,如果把绿叶比作“绿色工厂”,那么进行光合作用的“动力”就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淀粉和氧气,“厂房”是叶绿体。如果没有绿色植物存在,这个工程就无法完成。所以我们要绿化造林,让植物为地球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产物:淀粉和氧气

  光合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作用 条件:光和叶绿体

  意义  制造的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放出的氧气供本身及其他生物进行呼吸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表皮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

  叶片                        保卫细胞:成对存在,围成气孔

  的结构                   栅栏组织:近上表皮,排列整齐,细胞质中含叶肉                               叶绿体

  海绵组织:近下表皮,排列疏松,细胞质中

  含叶绿体

  叶脉:具输导功能 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运输有机物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场所是_______。

  ⑵叶片的下列结构中,属营养组织的是(  )

  (A)表皮  (B)叶肉 (C)气孔  (D)叶脉

  ⑶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进行

  (C)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保障.

  (D)绿色植物所有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⑷把下面相对应部分用线连起来:

  1叶肉细胞                              1机器

  2叶绿体                                         2厂房

  3叶脉                                             3产品

  4光能                                             4动力

  5水和二氧化碳                      5工厂通道

  6淀粉和氧气                        6原料

  2.课后作业 

  ⑸家庭小实验:在天气晴朗的早晨,摘取一植物的叶片甲,于100℃下烘干,称其质量;到黄昏时再取同一株上着生位置与叶片形状都与甲基本相同的叶片乙,同样处理,称其质量,比较两叶片的质量大小。

  3.参考答案

  ⑴叶     叶绿体    ⑵B      ⑶D      ⑷①-②  ②-①  ③-⑤  ④-④  ⑤-⑥  ⑥-③      ⑸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因为乙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

  七、参考资料

  温室效应

  所谓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由于二氧化碳逐淅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加。据分析,在过去二百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5%,地球平均温度上升0.5%。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所温将上升1.5-4.5℃ ,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更多。

  温室效应的后果十分严重。首先自然生态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荒漠将扩大,土地侵蚀加重,森林退向极地,旱涝灾害严重,雨量将增加7%-11%;温带冬天更湿,夏天更旱,迫使原有水利工程重新调整。再是沿海城市将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气温升高,两极冰块溶化,使海平面上升1米多。另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气温升高,引起海水体积膨胀,海平面可能升高0.2-0.4米。现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沿海,沿海又是工农业非常发达的地方,海平面升高会淹没许多城市和港口。

光合作用 篇11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教学目标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教学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述法、对比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因为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是光谱中的蓝紫光和红光。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

  2.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不使用绿色的塑料薄膜或补充绿色光源。

  〖板书〗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

  〖板书〗㈠捕获光能的色素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到实验室做实验)

  〖实验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滤纸条上有4条不同颜色的色带,从上往下依次为:①胡萝卜素(橙黄色)、②叶黄素(黄色)、③叶绿素a(蓝绿色)、④叶绿素b(黄绿色)。这说明绿叶中的色素有4种,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慢也不一样。

  2.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如果触到层析液,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到层析液中,就不会在滤纸上扩散开来,实验就会失败。

  〖板书〗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与社会的联系〗人们根据上述科学原理,在需要人工补充光照的温室和塑料大棚中栽培农作物时,就可以根据所需要的光合作用产物的类型,来选择适合的光源以及玻璃或塑料薄膜了。例如,冷光镝灯的光谱成分接近于太阳光,且辐射出的热能比较少,是一种比较好的人工光源;又如,氙灯的可见光部分也近似于太阳光,但其紫外线和红外线则比太阳光的多,使用时应隔以玻璃或水层以吸收其紫外线或红外线。相比之下,日光灯的蓝紫光和绿光比太阳光的多而红光比太阳光的少;普通的白炽灯则蓝紫光比太阳光的少而红外光比太阳光多。科学家通过实验还发现,蓝色塑料薄膜育秧时有壮秧的效果,这一结果现已在不少地区的水稻育秧生产中得到应用。

  二、叶绿体的结构

  资料分析

  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提示: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的实验再一次验证实验结果,等等。

  3.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板书〗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酶。

  〖小结〗略。

  〖作业〗练习

  基础题

  1.(1)×;(2)√。

  2.b。

  3.结论是: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用于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拓展题

  1.植物体吸收光能的色素, 还存在于植物幼嫩的茎和果实等器官的一些含有光合色素的细胞中。

  2.提示:是的。不同颜色的藻类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藻类本身的颜色是反射出来的光,即红藻反射出了红光,绿藻反射出绿光,褐藻反射出黄色的光。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部分吸收显著多于对蓝、绿部分的吸收,即到达深水层的光线是相对富含短波长的光,所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吸收蓝紫光和绿光较多的红藻分布于海水深的地方。

  (第一课时完)

  〖板书〗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

  〖板书〗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讲述〗结合课本的图,一步一步的引导。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可能是在无光条件下做的这个实验。无光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细胞呼吸,所以没有释放氧气,而是释放二氧化碳,也就是使空气变污浊了。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糖类和氧气,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要有光,还需要多种酶等。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

  co2 + h2o          (ch2o) + o2

  2.提示:从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来看,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进展关系很密切。例如,直到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这个事例说明生物学的发展与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密切相关。又如,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而不是来自二氧化碳;卡尔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都说明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相关学科的互相促进,以及技术手段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板书〗㈡光合作用的过程

  co2 + h2o          (ch2o) + o2

  〖讲述〗结合下面题目讲解。

  填写图中光合作用过程的名称并回答问题:

  (1)写出各标号的名称: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   ⑥________

  ⑦_______    ⑧_______   ⑨_________

  (2)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  ]和[  ](只填序号)。

  (3)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②  ③[h]   ④atp   ⑤adp+pi  ⑥   ⑦   ⑧   ⑨ (2)[3][4](3)片层结构的薄膜 基质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所需条件 必须有光 有光无光均可

  进行场所 类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体内的基质中

  物质变化 h2o分解成o2和[h];形成atp 二氧化碳被固定;c3被[h]还原,最终形成糖类;atp转化成adp和pi

  能量转换 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糖类中储存的化学能

  联系 2.物质联系: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在暗反应阶段用于还原c3;

  能量联系:光反应阶段生成的atp,在暗反应阶段中将其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帮助c3形成糖类,atp中的化学能则转化为储存在糖类中的化学能。

  〖板书〗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四、化能合成作用

  〖讲述〗起初,人们认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后来发现,即使没有叶绿素的参与,某些微生物也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这类微生物称做化能自养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通过氧化如氢气、硫化氢、二价铁离子或亚硝酸盐等无机物,夺取无机物中的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合成atp和nadph,再利用atp和nadph完成二氧化碳的还原和固定。广泛地分布在土壤和水域环境中的硫化细菌、硝化细菌、氢细菌与铁细菌等都属于这类微生物。例如,氢细菌通过将氢气氧化为水,硫细菌通过将硫化氢氧化为硫酸盐,硝化细菌通过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或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来驱动二氧化碳的固定,完成有机物的合成。

  (有可能补充方程式)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基础题

  1.(1)√;(2)×。

  2.b。  3.d。  4.c。  5.d。  6.b。

  7.光合作用中光反应阶段的能量来源是光能,暗反应阶段的能量来源是atp。

  8.白天若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叶绿体内首先积累起来的物质是五碳化合物。

  拓展题

  1.(1)根据图中的曲线表明,7~10时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这是因为在一定温度和二氧化碳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光合作用的强度是随着光照加强而增强的。

  (2)在12时左右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是因为此时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

  (3)14~17时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此时光照强度不断减弱。

光合作用 篇12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以上问题穿插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隔水加热、酒精脱色这一步骤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老师可在等待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①~⑤,在叶片脱色之后按步骤进行问题⑥~⑧的讨论。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提示注意酒精灯的安全。

  三、推导实验结论

  老师组织学生经过了设计实验的讨论,以及对教材中实验步骤的理解,学生已经对实验验证的原理和逻辑关系非常清楚,通过实验结果不难推导出结论

  老师也可以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推导:“加碘后,叶片部分变蓝,这说明叶片中含有什么?”“而遮光部分叶片没变蓝,这说明叶片中的淀粉是从何而来?”由此推出:叶片中的淀粉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老师再问:“造成叶片一部分有淀粉,一部分没有淀粉的实验因素是什么?这与我们的实验假设相符吗?对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最后老师紧扣实验标题“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总结实验结论。同时,老师应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等糖类,一部分糖类在植物体内还会转变成蛋白质、脂类等其他有机物。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为什么必须要有光?”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学生,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中“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能够说出光是一种能量,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可以增加彩叶草或银边天竺葵的实验。由于彩叶草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教材实验步骤4~6进行处理后,叶片也会出现部分变蓝的现象。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是哪部分变蓝了,学生通过分析能够得出结论: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老师进一步指出:叶绿体不仅仅存在于叶片中,植物体其他的绿色部位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五、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不仅仅人类,所有其他生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每年能够合成大约5000亿吨有机物,是整个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六、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光合作用(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