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12篇)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篇1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解决办法:
(1)通过学生分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使学生确信s型死细菌细胞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再通过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即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等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引导学生明确只有dna具有转化作用。
(2)通过学生分析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用同位素标记法,明确只有噬菌体的dna注入到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分析得出,子代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都是在注入到细菌体内的噬菌体dna指导下完成的,说明dna是连续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物质?
解决办法:
(1)从科学研究方法入手,对每一个实验步骤进行分析,尤其要重视第3步和第4步两个实验。何谓加热杀“死”?杀“死”后的s型细菌还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这里需要从两方面说明,一方面加热的温度一般为60℃左右,不能太高;另一方面说明转化因子的结构相当稳定。另外,在设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思路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最后指出关键是“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2)通过讲解烟草花叶病的实例来说明,并列表对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这些都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的基础上,生物还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这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那么,遗传和变异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在生物体内是什么物质对遗传和变异起着决定作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哪些共同的基本规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这一章进行学习。
我们知道,子代和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亲代将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传给了后代,那么什么是遗传物质呢?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的学习,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那么,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请看下面两个著名的实验。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出示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菌体和菌落图,让学生对图指出何者是r型菌体?何者是s型菌体?菌落各是怎样?毒性呢?以加深学生对两种细菌的了解。
提问:
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分哪几个步骤?各看到哪些现象?
②第四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③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他们的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p2-p3,边看书边看图解,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并强调:
实验过程可分为四大步骤:注射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小鼠正常;注射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注射加热杀死了的s型细菌,小鼠正常;注射“r型活细菌+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四组的实验结果表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着使r型活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这一“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当时的格里菲思并不知道。
dna、蛋白质和多糖等,何者是“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设法以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糖类及无机物,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其结果是,只有加入dna的,r型才转化为s型细菌。这一结果表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
出示 噬菌体模式图,学习完各部分结构名称后,教师归纳:
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都具蛋白质的外壳,头内部含有dna。
出示 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
学生阅书p3-p4页,然后回答问题:
①放射性同位素 和放射性同位素 用于标记噬菌体的何种成分?有什么目的?
②叙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③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何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根据是什么?
④这个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
①从元素组成来看,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s而不含p,dna分子中含p而不含s。这样,就可让一部分噬菌体只标记蛋白质而不标记dna,另一部分噬菌体只标记dna而不标记蛋白质,从而分别观察这两种大分子物质的变化和作用。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dna)→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组装子代噬菌体。
③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完成的,因为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只有噬菌体的dna才进入细菌体内。
④实验结果表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如烟草花叶病毒,不含有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对这些病素来说,rna就起着遗传物质的作用。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三)总结
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充分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虽然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板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篇2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 (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五、教学程序 教学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设疑
导入 多媒体展示商品条形码。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到这些条形码,它们有什么作用?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在生物体内,有没有类似商品条形码这样隐含着生命信息的“条形码”呢?它在哪里?又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 验获取的信息回答: 商品上的条形码包含着商品名称、价格、生产日期、产地等信息。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引导探索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指导学生阅读。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四组,见教材43页)。并提出问题: 1.实验先进行第一、二组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四组? 2.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第二、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3.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4.艾弗里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排除使小鼠死亡的其他原因。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第四组。 第一、二组说明了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第二、三组说明了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组说明了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课件展示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材第45页)。 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 1.该实验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 2.用35s、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 3.如果实验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了什么? 4.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5.此实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6.此实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用同位素标记法。 用35s、32p标记是因为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而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和o两种元素。 用带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35p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由实验过程分析可知:噬菌体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在细菌体内完成增殖的。dna是自我复制形成的,蛋白质是在dna指导下合成的。 指导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去感染细菌,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证明了dna能自我复制,具有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四、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教师提供给学生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参照前面的实验)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分组讨论、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1.分组、学生观察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 2.学生观察、分析、讨论问题。 学生结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让学生沿着科学的发展轨迹分析问题。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归纳
总结 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思考问题: 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拓展
升华 1.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教材课后习题。 2.结合格利菲思、艾弗里、赫尔希与格勒等人的实验,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二)能力目标
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三)情感目标
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
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课时说明
本节内容1课时,授课过程(包括与学生的互动)大约用时30 min,例题解析以随堂练习的方式完成,课后练习可作为作业。对于例题解析和课后练习可根据时间情况灵活选用。
导入:有趣的生物遗传现象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另外,“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生虎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遗传的作用(这两句俗语还要考虑家庭教养环境的影响,与本文无关,不再赘述)。
概括: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
一、人类对遗传本质的探究
19世纪中叶,孟德尔通过植物的杂交实验提出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来传递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成单存在,配子结合(受精作用)后,遗传因子又恢复到成对状态。
19世纪末,科学家研究了生物生殖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了解到染色体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体细胞(2n);配子(n);受精卵(2n)。
据此,有人设想:莫非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遗传因子?这不可能,因为生物的性状很多,而染色体的数目有限。那么,一定是一个染色体上有许多个遗传因子(基因)。基于这样的认识,19xx年萨顿和鲍维里提出遗传因子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仲老师语录:
在人类前行的文明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假设都跟随着一个伟大的发现。 :)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必须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才能确定究竟谁是遗传物质。)
二、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
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2、能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性状;
4、具有存储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能力。
什么结构或物质具备这些条件呢?
三、核酸(dna、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一) 格里菲思细菌转化实验
1、两种菌落的比较
菌落
荚膜
毒性
r型细菌菌落
粗糙
无荚膜
无毒
s型细菌菌落
光滑
有荚膜
有毒
2、实验过程
3、小结
步骤
方 法
现 象
结 论
1
r菌活菌注射
小白鼠正常
r菌无毒性
2
s菌活菌注射
小白鼠死亡
s菌能使小白鼠致病
3
s菌高温灭活
小白鼠正常
加热杀死的s菌不使小白鼠致死
4
高温灭活:s菌+r菌
小白鼠死亡
死亡的s菌中可能有使r菌转化因子
5
提取4实验死鼠
发现s活菌
死亡的s菌能使r菌转化为s菌
为什么第四组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因为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艾弗里dna转化实验(图解)
艾弗里的思路
1.实验材料:选用肺炎双球菌。
2.假 设:dna是遗传物质。
3.实验操作: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 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 型细菌进行混合。
4.预期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5.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吻合。
6.分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由此可见,科学家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从而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但是,艾弗里转化实验所使用的dna中仍然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人们认为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那么,还有没有更具有说服力的方法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
证据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过程及结果: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第一组实验
32p标记dna
有32p标记dna
dna有32p标记
dna分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实验
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质无35s
某些不含有dna的病毒,其遗传物质又是什么呢?
证据三: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rna也是遗传物质
结论:rna也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结论
想一想:
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na(脱氧核糖核酸)
核酸(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rna(核糖核酸)
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超越科学家):自主探究
艾弗里的实验虽然得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但仍然有人提出了异议。你能分析一下这个实验存在哪些不足吗?应该怎样改进呢?
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例题解析
【例1】将分离后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与r型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从其体内分离出来的仍是r型肺炎双球菌。将分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来了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以上实验说明 ( )
a、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互相转化
b、s型的蛋白质外壳可诱导r型转化为s型
c、s型的dna可诱导r型转化为s型,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r型的dna可使小鼠致死
【答案】c
【解析】将分离后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与r型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说明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不能控制产生出能致死的s型的肺炎双球菌。将分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来了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控制形成新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使生物致死。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例2】用dna酶处理过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这个实验是为了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这个实验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这个实验是艾弗里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答案】a
【解析】这是艾弗里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做的一个实验,它是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为了证明dna的分解产物是不是遗传物质。
【例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
a、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b、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c、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d、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答案】a
【解析】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到细菌细胞内的只有噬菌体dna,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都是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合成的。
【例4】下列能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证实的是( )
a、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dna是遗传物质
c、dna能自我复制 d、dna能控制蛋白质合成
【答案】b、c、d
【解析】此实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相似,无可遗传变异产生。因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完成dna复制、指导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形成等过程都是亲代噬菌体dna分子的作用,同时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成分
细菌成分
核苷酸标记
32p
31p
氨基酸标记
32s
35s
【例5】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和35s做了标记(见下表):此实验所得结果是子噬菌体和母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均相同。请分析:
(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此实验说明了 。
【答案】 (1) 32p、31p;(2) 35s; (3)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的dna被注入细菌细胞内,并在细菌内以细菌的核苷酸为原料,以噬菌体的dna分子为模板合成许多和亲代噬菌体一样的dna。这样在细菌内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的dna既有以细菌内的核苷酸为原料新合成的dna链,又有原来注入到细菌体内的亲代噬菌体dna链。所以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1p与32p。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在噬菌体dna注入细菌内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外面。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则是以细菌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所以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35s元素。从上述分析得知子代噬菌体的dna含亲代噬菌体dna中核苷酸的32p,说明亲代噬菌体的dna传递到了子代,保持了遗传物质的连续性,因此dna是遗传物质。同样分析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例6】下图中,烟草花叶病毒(tmv)与车前草病毒(hrv) 的结构如a、b,侵染作物叶片的症状如c、d。
(1)用e去侵染叶片f时,叶片f患病的病状与 相同。
(2)f上的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以 为模板,以 为场所合成的,所需的氨基酸来自 。
(3)e的子代病毒的各项特性都是由 决定的。
(4)本实验证明 。
【答案】
(1)车前草病毒致病症状;(2)hrv的rna;作物叶片f细胞的核糖体;作物叶片f细胞内的氨基酸;(3)hrv的rna;(4)r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tmv与hrv两种病毒都是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当以hr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组成新的病毒,侵染烟草后,烟草表现为hrv的患病症状,说明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
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练习
400)this.style.width=400;">(一)选择题
1、下列①、②、③、④均是遗传物质应具有的特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能够直接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具有的特点是( )
①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②能够自我复制,保持前后代的连续性
③能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只含一种核酸的生物是( )
a.病毒 b.酵母菌 c.小麦 d.变形虫
3、 (1997年上海高考试题)关于病毒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是脱氧核糖核酸 b、都是核糖核酸
c、同时存在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d、有的是脱氧核糖核酸,有的是核糖核酸
4、染色体和dna的关系是( )
(1)dna位于染色体上, (2)染色体就是dna, (3)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4)染色体和dna都是遗传物质, (5)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
a、(1)(3)(5) b 、(1)(2)(3) c、(2)(3)(4) d、(3)(4)(5)
5、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合成的dna属于( )
a、细菌的 b、噬菌体的 c、细菌或噬菌体的 d、细菌和噬菌体的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内容通过三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教材不仅按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还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两个实验的具体方法。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探究“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发现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学会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通过探究实验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③认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教学的总体思路和方法。以“自主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理念为依据,让学生“重走探究之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在课堂上运用“自我效能论”,用发展性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促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
具体教学计划和策略如下:
以人类早期对遗传物质的推测为问题源头,通过复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生物必修1已经学习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时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回忆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比较蛋白质哪些方面可能会具有遗传物质的特征,并且我补充背景知识:当时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DNA的具体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很好的体会为什么早期很多科学家推测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而学生先前已经通过各种媒介了解遗传物质是DNA,这样再次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推动沿着前辈探索发现的足迹,去探究怎么知道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首先提出问题:生物体中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最合适?并引导学生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组成结构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探究最佳材料。学生通过对这些生物的结构进行比较,明白既然生物体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那么选病毒等较简单的材料分析起来简便,干扰因素少。同时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探究,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思路也进行初步的预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首先边观察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动画课件边学习此实验,然后花3分钟左右时间完成下列图表,体会这几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在哪里?实验结论是如何被一步一步证实的?实验的第四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无毒的R型细菌混合后,为什么使小鼠死亡?学生不易理解,我补充相关的知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加热使蛋白质和DNA变性丧失活性后,降低温度DNA可以恢复活性,但是蛋白质却不能恢复。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学生提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提到:
1、为什么不是小白鼠将两者的混合物进行了转化?
2、为什么“转化因子”不是整个S型细菌而是具体的某种物质?
对于这两个问题,大家在备课的过程可能也发现了:
教材在这个地方的设计不够完善,实际上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之后,有些科学家也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并且做了相应的实验来排除这两种可能。我并没有简单的介绍科学家是怎样设计实验排除这两种可能。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述,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棱两可,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好机会。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去探究是否有这两种可能,(简单的介绍这两组实验)学生分析不同的实验的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通过这两组实验,补充和完善格里菲思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然后我简单的介绍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这两组实验都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学生就明白了确实是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而S型细菌由多种物质组成,那么“转化因子”究竟是哪种物质?这样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科学家,你用什么方法去探究这“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将学生分组,让各小组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设计实验探究什么是转化因子。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最后我再通过多媒体展示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有些同学发现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树立自信心,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通过“过程式教学”,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将蛋白质和DNA分离开来,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
有些小组的学生在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还提出一些问题,例如:1.DNA是大分子物质,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菌中的吗?2.我们也会吃一些生物的细胞,其中也有活性的DNA,那么它是否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样影响我们的细胞,使我们的细胞变成其他的东西?3.课本为什么说艾弗里的实验不能使大家信服的原因是因为提取的DNA总是混有2%的蛋白质,但是第三组实验不就很好的证明了DNA被酶催化水解后,蛋白质也不能使其转化吗?对于这些比较好的问题,让学生将它记录下来,课后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解决。在学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予探究,很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我就不必强制性灌输探究实验的过程,学生真正主动去参与探究的过程,享受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分组讨论,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也是教学的重点,向学生交代了有关T2噬菌体的背景知识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观察图3-6来学习该实验,要求学生针对这个实验每人至少提出3个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允许讨论。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从中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将好的问题写上黑板,例如:
1.研究光合作用时选C和O等同位素作为标记元素,这里为什么选择35S和32P作标记?用C和O等同位素,行吗?
2.为什么离心后T2噬菌体颗粒位于上清液,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位于沉淀物?
3.为什么第一个实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没有?
4.为什么第二个实验上清液离心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没有?
5.为什么第一个实验离心后得到的DNA全是蓝色的,而第二个实验离心后得到的DNA却是既有蓝色又有红色?
然后让各小组讨论这些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介绍离心的原理,是依据密度的不同。学生就通过自己的主动质疑和讨论释疑,复习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同位素示踪法,也为后面知识“DNA的半保留复制”做铺垫。文科班的学生对侵染的过程并不容易理解,我就补充多媒体动画,通过这两幅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比较“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思路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发现:其实两者的思路是一样的,只不过采用的方法不同。然后我接着通过一道练习题反馈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学生总结得出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证明了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特征:连续性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与前面学习的遗传物质的特征相呼应,也为后面学习DNA复制和基因的表达的埋下伏笔。
最后对本节课各小组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小组给予高度赞许。每个学期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学习档案,运用“自我效能论”的理论,将本节课中学生好的探究实验设计和教师的评价收入学生的学习档案中,进行跟踪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课后反馈、拓展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检测题,以学案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进行反馈练习和拓展。
1.课本中只是简单介绍了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我将这部分内容用下列资料替换,通过这道练习的反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并让学生得出结论: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2、课后让学生阅读学案资料探究遗传物质是不是都在染色体上?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合作精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篇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说出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然后教师引导: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呢?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
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
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安排学生课后要完成教材p46的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实验材料的探究: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3、噬菌体的侵染实验:
4、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5、小结: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篇6
1 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1.2 教学重点
①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1.3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 教学目标设计
3.1 认知目标 ① 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 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2 智能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情感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 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4 教学方法设计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5 教学过程概述
5.1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提供感性材料 获得感知 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5.2 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篇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高中生物教材必修本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学生刚刚接触到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对什么是遗传和变异没有感性上的认识,也无理性的认识,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来,是教师上这节课的重要目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从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法及教学目标等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支架式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先建立知识框架,在教师情景创设的引导下,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格里菲思、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再通过小组间的协商、讨论,以及从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培养其科学精神。
在学法设计上,让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用书本上了解的经典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并寻求答案。指导学生探索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然后通过归纳和比较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是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的能力,以及初步学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及过程;第三是情感目标,主要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专研,勤于思考,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探索奥秘,发表见解,能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并感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令人满意的,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在某些方面还达到了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借鉴。
1、只要教师充分创设问题情景,不管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觉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假如我们都回到19世纪末,已经了解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及受精过程染色体是稳定有规律变化的,又知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那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这个情景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积极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情感教育,只要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学生普遍都能接受,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讲完格里菲思和艾弗里两位科学家前后经过几十年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后,请同学总结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或者要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时,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从聪明的头脑说到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深受教育。
3、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必须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贯彻和培养。这节课在研究了格里菲思的小鼠实验后,我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根据前面提供的思路,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我再让其与艾弗里实验进行对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实验设计能力。
当然,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感到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练,有些地方显得重复和罗嗦;其次是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短,在学生还没有考虑成熟,就急于抛出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办法;第三是多媒体课件的颜色不够鲜明,动画不够灵活,课件运用不够充分。这些问题是我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改进的方面。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篇8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2)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四、说教法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五、说学法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说出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然后教师引导: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呢?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设计意图分析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
(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略)●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读图、分析:(挂图)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篇9
其次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下是一篇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说课稿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
一 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 DNA还是蛋白质呢 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
① 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 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 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 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提供感性材料 获得感知 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 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设计意图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 (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 结论1:"转化因子"—DNA, 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 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 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 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 读图,分析:(挂图) 一亲代噬蔺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5S蛋白质外壳 32P 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 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 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 反馈运用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 六 教后体会 笔者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 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 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篇10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2)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四、说教法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五、说学法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说出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然后教师引导: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呢?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设计意图分析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
(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略)●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读图、分析:(挂图)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4、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第四环节:练习巩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安排学生课后要完成教材p46的练习。七、说板书设计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实验材料的探究: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3、噬菌体的侵染实验:4、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5、小结: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篇11
学习导航
1.学习目标
(1)说出脱氧核苷酸的化学组成。
1个脱氧核苷酸=1个脱氧核糖+1个磷酸+1个含氮碱基(共4种)
(2)总结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
①格里菲思实验。
实验过程:
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
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中分离出s型活细菌;
注射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
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中分离出s型活细菌。
实验结论:推测细菌内有一种“转化因子”。
②艾弗里实验。
实验过程:
将s型细菌的构成成分分离提纯后,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培养,从而判断“转化因子”是哪种物质。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3)总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实验过程:
一般情况下,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结果能复制出大量的和亲代噬菌体相同的后代。
实验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学习建议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的实验。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探究科学真理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特别是艾弗里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转化因子”的实验方法,将细菌各成分分离提纯后分别进行实验,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要明确同位素标记的实验方法,该实验仅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并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学习时要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通过对两个实验过程的分析,体会一下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遗传物质是( )。
a.dnab.rnac.蛋白质d.dna和rna
2.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做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入细菌体内的有( )。
a.35s b.32p c.35s和32p d.不含35s和32p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如下图所示。经过培养后进行检查,发现有s型细菌形成的试管是( )。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遗传物质的是( )。
①核糖核酸 ②腺嘌呤 ③噬菌体dna ④脱氧核糖核酸 ⑤核苷酸
a.①② b.①④ c.②⑤ d.④⑤
5.下列各项中,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
a.核苷酸 b.脱氧核糖核酸 c.脱氧核苷酸 d.核糖核酸
6.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发生转化的细菌和含转化因子的细菌分别是( )。
a.r型细菌和s型细菌 b.r型细菌和r型细菌
c.s型细菌和s型细菌 d.s型细菌和r型细菌
7.用噬菌体侵染含大量的3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 )。
a.随细菌解体而消失 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dna中
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 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
8.下列各项中,不能通过细菌转化实验证实的是( )。
①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dna是遗传物质 ③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④在不含dna的生物体内,rna就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可以提取到有活性的( )。
a.蛋白质 b.蛋白质和dna
c.dna d.提取不到有活性的物质
10.烟草花叶病毒体内的遗传物质是( )。
a.dna b.细胞质 c.蛋白质 d.rna
11.下列各项中,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关键一步是( )。
a.区别出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b.无荚膜菌不会使小白鼠得病
c.灭活的有荚膜菌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
d.有荚膜菌的dna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
12.下列有关病毒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是脱氧核糖核酸
b.都是核糖核酸
c.同时存在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d.有的是脱氧核糖核酸,有的是核糖核酸
二、非选择题
13.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和35s作了标记。如下表所示:
噬菌体成分
细菌成分
核苷酸
标记32p
31p
氨基酸
32s
标记35s
此实验所得的结果是,子代噬菌体和亲代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均相同,请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原因是 。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原因是 。
(3)此实验说明了 。
14.下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示意图,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顺序应是 。
(2)图中d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留在细菌外面的是 ,注入细菌体内的物质是 。
(3)图中e表明 。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了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15.r型肺炎双球菌菌体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无毒性细菌;s型肺炎双球菌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细菌,可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问题。
实验材料、用具:s型细菌、r型细菌、dna酶、培养基、培养皿等。
艾弗里等人先做了以下三组实验:
①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②s型细菌荚膜的多糖+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③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s型菌落。
(1)艾弗里等人后来发现上述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于是又做了第四组实验,请按照①②③中表达式写出第四组实验方法和结果:
④ 。
(2)从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从③④组实验可知,s型细菌的dna能否通过r型细菌的细胞膜? 。
(4)有人认为,上述四组实验并不能说明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c 5.c 6.a 7.b 8.b 9.c 10.d 11.c 12.d
二、非选择题
13.(1)31p和32p 子噬菌体的dna是以侵入的亲代噬菌体的dna(含32p)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含31p的核苷酸)合成出来的
(2)35s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含32s)未进入,在细菌内,在噬菌体的dna的控制下,利用细菌内的原料(含35s的氨基酸)合成出新的蛋白质外壳
(3)dna是遗传物质
14.(1)b→d→a→e→c(2)蛋白质外壳 噬菌体dna
(3)噬菌体复制完成,形成子噬菌体(4)dna
15.(1)dna酶+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s型菌落
(2)dna是遗传物质
(3)能
(4)没有验证蛋白质、多糖已经进入r型细菌体内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篇12
一、 说教学理念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教学理念,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交互性,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生物进化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学习经典研究的科学方法,即“现象―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
(3) 情感目标 树立生命的物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确立依据: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及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学生刚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属于他们的薄弱环节。
突破方法:利用图片的新颖性和动画的直观性,通过关键问题的层层设疑顺利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将问题步步分解。
三 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三) 教法和学法
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等生物学素养,本课以“自主探究法”为设计理念,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问题启发、分组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于“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于“学”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结合本节课内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了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论坛的积极讨论,通过对有关素材的观察、对比、归纳,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于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生物学问题
为什么狗生的后代是狗,而熊猫的后代是熊猫呢?引导学生答出这是一个遗传现象。
(2)回顾所学知识,由已知引入未知,进行合理假设
播放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动画,以提问题的方式复习有关受精作用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染色体在前后代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认识到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进一步引出本课主题: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中,究竟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生物现象,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一种由已知领域出发,自然引入到未知领域的导课模式,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传授新知
(格里菲思) 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1、 该实验中各组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
2、 从最后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S型活菌,是S型菌复活了吗?这些S型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菌,又说明了什么?
得出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有能够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
教师指出:格里菲思并没有弄清谁是遗传物质。
利用图片的直观性,降低问题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外转化实验。
(艾弗里及其同事) 多媒体展示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1、 各组对比能发现什么,能说明什么?
2、 加入DNA水解酶的组有何作用?
3、 这个实验与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有什么关系?
得现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教师指出:其实是S型菌的DNA进入了部分R型菌内,使这些R型菌表达出了S型菌的性状,从而使这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但仍有多数还未转化通过该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简洁、合理、巧妙的设计思路赫尔希和蔡斯。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思考:
1、 如何使噬菌体标记上放射性
2、 S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而P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3、 为何S标记的组在沉淀中有放射性和P标记的组在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标记?
4、 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大量子代噬菌体中可经测到放射性P标记的DNA,却不能测到放射性S标记的蛋白质,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明确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其各自作用的关键思路。
学生自主探究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实验:
教师提示:利用前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本次实验的设计
课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出问题:烟草花叶病毒不含DNA,只有RNA和蛋白质,如何确定其遗传物质
作出假设: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是RNA
设计实验:思路: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区分开,直接地、
单独地去观察他们各自的作用,从而判断谁才是遗传物质
预测结果:现象
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构建系统与联系,并使学生从学习知识本身上升到学会如何学的高度。
五、 巩固练习
1、 课堂例题:
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使用了两种肺炎双球菌,其中S型菌有毒,有荚膜,菌体光滑
B 、艾弗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提取的DNA为纯净的DNA
C、 R型菌之所以转化为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并成功表达
D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课后作业:
(2)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略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酶、RNA酶。
实验步骤:第一步 ;
第二步 在 的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 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了禽流感病毒。
请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填入下表:
注射的物质 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产生) 相关判断(遗传物质)
第一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 结论:DNA遗传物质
结论:S型菌具有转化因子 三、 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2 艾弗里实验(体外)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不是 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教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思路
总结:
以上是我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