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通用13篇)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篇1
作者:向阳小学 许梅芬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7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向阳小学 许梅芬
语文公开课上成常态课;语文课应该是简单的、扎实的、朴实的;语文首先是姓“语”。以上观点都是对当前新课程下的语文课的很实在的思索。今天我听了董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很好地体现了以上的观点,是一堂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
一、 紧扣“求贤若渴”,自读自悟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学生围绕刘备“求贤若渴”这一中心,自由找重点句,抓重点词自读自悟,层层深入。看似自由,其实在课堂中却能多次看到教师精彩的引领作用,如在学习刘备三顾茅庐时的动作语言,让学生感悟他的求贤若渴。学生在自读感悟了3句句子后,教师适时地穿插了有关历史资料说明“等候的时间长”,最后教师又通过师生合作反复朗读的方式,突出刘备的“恭恭敬敬”。整堂课师生的合作很常态,语文味十足。
二、 走进人物内心,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重点词语的体会,从而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们当时的想法,指导学生朗读,祈祷了很好的效果,刘备的大声斥责,张飞的卤莽,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表现得惟妙惟肖。指导朗读时,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整堂课书声朗朗,而且朗读很有层次。
三、 注重课程资源整合,具有大语文观。
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教师不时插入有关刘备和诸葛亮身份的资料,以及刘备等候诸葛亮时间的内容更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在课的最后又观看了刘备和诸葛亮相见的场面,更深地感受到诸葛亮正是被刘备的求贤若渴精神所感动才出山辅佐刘备。教师还通过小建议的形式引导学生收集《三国演义》中有关尊重人才的故事。整堂课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教师具有大语文的阅读教学观。
四、 研讨之处:
刘备在三顾茅庐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张飞,张飞的卤莽更突出刘备的诚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蕴涵的人文思想的感悟,还应引导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体现。还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刘备恭恭敬敬等候的时间之久时,拓展了一个资料,这对文本的理解很有好处,但所呈现的资料的古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一些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如半晌、时辰等,这样的拓展才更有效果。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难点:
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教具准备:
小黑板;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 顾:拜访 ;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
2、再读课文 “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2)检查自读情况 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茅庐 诸葛亮 茅塞顿开 捆来 尊重 卧龙 恭恭敬敬 秀丽宜人 吩咐 讨论 群雄纷争 分析 半晌 时辰 辅助 潺潺 策略 疏疏朗朗 下榻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半晌:半天 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
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2、 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
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
四、过渡
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 抄词
(1)、齐读生词
(2)、指导书写:茅、诸、葛、捆、尊
(3)、完成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1节。
过渡: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他没有就此罢休,这第三次,他们见到诸葛亮了吗?
二、细读第二到四自然段
1、 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具体经过)
其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出发之前、见面之前、见面以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刘备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不请出诸葛亮誓不罢休,冬去春来,他又要朝隆中出发了!可这次关羽和张飞却不同意了,他们认为?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刘备的表现是这样的?从这里看出刘备怎么样?(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谁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刘备说的话?
齐读 指导读好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来一路看,转眼,隆中到了!
(1)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数数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写了刘备看到的景象?那几句写刘备的动作?划一划,找一找。
(2)交流:a、齐读一、二句,想象所描写的画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联系诸葛亮)
b、过渡:这景正是诸葛亮刚毅高远,不同凡响的写照。刘备有没有顺利见到诸葛亮呢?我们接着看!
C、指名读3-8句,说说你觉得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尊重人才,求贤诚心)你是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的?(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轻轻地走 恭恭敬敬地站、等 快步走)
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3)小结过渡:经过长长的等待,终于见面了!俗话说:“人杰地灵”,隆中这么美,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学习第四节。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小组读,说说诸葛亮才干如何。(分析形势,提出策略)
(2)、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了青天。
联系上下文说说理解。
(3)、指导读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过渡: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和他相处怎样呢?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谁来当当小记者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近况?
2、交流上述问题:(同桌 同榻 一起)(关系亲密)
3、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说说理解!
四、总结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知道刘备终于成功地请出了诸葛亮,也从中领略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回去,同学们可以把我们这个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板书设计:
两次拜见 没见着
上路前
第三次拜见 见面前
见面后
亲密友情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拜谒(yè) 今番(fān) 叱(chì) 侥幸(jiǎo) 岂可相强(qiǎng) 纶巾(guān)
鹤氅(chǎng) 汉室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miù) 倾颓(tuí)
窃命(qiè) 沔水(miǎn) 殆(dài) 民殷(yīn) 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鄙贱(bǐ)
阻塞(sè) 强盛(qiáng) 王冠(guān)
塞满(sāi) 勉强(qiǎng) 冠军(guàn)
塞外(sài)
(2)词语释义
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屏:使回避。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兴复汉室,建功立业。刘备先拜访了孔明两次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二)研读分析
1.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 鲁莽、直爽。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刘张飞这结义三兄弟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三、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2)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3)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2.写法探究
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4、拓展延伸
【经典诵读】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五、课堂小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篇4
重要的是尊重 (孙惠芳)――《三顾茅庐》教学谈
《三国演义》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应该富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中一个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一环扣一环,书中各种人物特性栩栩如生,看了还想看,欲罢不能!记得,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国迷!
课文《三顾茅庐》的确是一篇很耐咀嚼的课文,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刘备与诸葛亮个性鲜明,很值得研究玩味一番。
课文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我在第一课时就解决了,如“三顾茅庐”、“青翠欲滴”、“群雄纷争”、“同榻睡觉”等;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4可不能一带而过。
教学此文时,教师的有些课堂语言应该好好玩味一下,如学了课文第2节张飞“嚷道”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相机点拨:是啊,捆得来诸葛亮这个人,可捆不来他的心哪!猛张飞不懂,可刘备知道!读好刘备责备张飞的话后,教师又可以点拨:刘备责备的是谁?相机理解“结拜兄弟”之间生死以共的深厚情感后,再问学生:刘备为了谁责备他的好兄弟,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课文第3小节“下马步行”这一句时,教师可设置一个“陷阱”:刘备这个人可真傻,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到?学生于是纷纷“较真”,那不是“诚心诚意”,那是“虚情假意”!教学“恭恭敬敬”这个词语时应该放更多的时间去品一品:第一、从字面上理解词语,抓住“心”字底,并请学生做动作。第二、“恭恭敬敬”一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是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应该这样做;可刘备人称“刘皇叔”,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再说他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为什么对这样一个村夫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如此态度呢?第三、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7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心诚则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啊!
学完了课文2、3小节后,可以用一个问题引导到下文,学习“茅塞顿开”这个词语,从而带出“拨云见日”这一成语,此时教师可以插话:你看,有了诸葛亮这片青天,这道阳光,刘备原本混沌的心底顿时明亮了。
学习“如鱼得水”时当然应该抓住“鱼儿失去了水会怎样”来教学,然后还可以反之理解,“水失去了鱼又会怎样”?水当然成了一潭死水,失去生机与活力了。从而教师进行点拨:是啊,如果没有刘备,也许诸葛亮只能呆在卧龙冈中无法施展他的才华,自然而然地导入到课文中第3小节关于隆中美景的那段话的学习。最后,再回到课文最后,提示“如鱼得水”的关系,稍作拓展:诸葛亮为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呢?课外布置学生去读这些故事。
课文的结尾,老师可以总结提炼一下主题: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篇5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我将目标4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3作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自渎等多种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以学生知道的三国人物为切入点,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再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最后,指导学生读懂第一自然段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初步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拓展延伸”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习导入,寻找切入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由“诚心诚意”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至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 _和 ,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问题:刘备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值不值得?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 “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最后,在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该故事的意义。
第三课时
一、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 只见 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二、指导学生背诵
三、作业布置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篇6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齐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分析: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生答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生:练读
师:指名读
评读,
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师:还有那些描写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
教学板块之二
师: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教学板快之三
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见面之后,刘备如鱼得水。
生: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生
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
再读刘备的'话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齐读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生:学生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书上的,也可能是课外的)
生: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句话特别吗?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
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生接:雄才大略)
师: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生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示:一首诗
教学板块之三
迁移练习
师:隆中美不美?
生: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学生默读研究
交流
(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读,读出美感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篇7
课题
8、三顾茅庐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李娇娇
学习
内容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两个多音字。
3、感知课文大意,按事情起因、经过、经过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两个多音字。
课前
准备
学案卡
学
习
过
程
一、知识链接:(先自己完成,在二人小组交流)
1、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最聪明的人大家知道是谁吗?
师 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各诸侯国都想请他出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顾茅庐》来了解诸葛亮是怎样被请出山的。(板书:三顾茅庐)
二、设问自学:(先自己完成,在二人小组交流)
1、读课题,说说“顾”、“茅庐”的意思?
2、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缺,答应了。
3、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姓名?诸葛亮姓啥名谁?这就是复姓我们知道的有(公孙 诸葛 司马 东郭 欧阳 令狐)
4、学生以小组自己的方法自学本课生字?
三、交流释疑(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组交流)
1、(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重点理解“半晌”“青翠欲滴”“茅塞顿开”等词语的意思
统一中国 蜿蜒起伏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半晌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如鱼得水 辅助 邀请
重点提醒两个多音字,多音字“着”“塞”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3、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事情发展情形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略写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没有见着。这一部分简要交代事情:两次拜访,都未见着。同时必须重视的是刘备拜访的态度和目的:诚心诚意,辅助自己。这一部分也为第三次拜访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叙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层次分明地展开:先写出发之前。突出了关羽、张飞和刘备的不同态度,显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为下文具体描写作了铺垫。其次写见面之前。隆中的优美自然景色映衬了诸葛亮的高雅不俗;接着写刘备在半里多远处“下马步行”,适值诸葛亮午睡未醒更不敢惊动,继而是阶下等候满含恭敬,最后才堂见面,这儿环环连接,突出了刘备的求贤谦恭之态。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叙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亲密之情和敬重之意,反映了刘备贤才的正确认识好真诚态度。这一部分其实不是“三顾茅庐”的直接体现,却是带来的良好效应,所以不宜详写,略作点染就顺势收篇了。
四、巩固提升(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组交流)
《目标练习》知识达标 1、 看拼音 写词语
五、拓展延伸(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组交流)
《目标练习》中
1、写出下例词语的反义词
2、搭配词语
板书
8.三顾茅庐
茅 葛 恭
两次 未见着
求贤谦恭
真诚态度
教学
反思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篇8
本文略写了刘备前两次拜访,详写第三次拜访。文章特点明显:
1、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2、精妙的比喻。本课共有三个精妙的比喻句,比喻句的结构大体相似。“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刘备听了顿时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了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朗读,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并从中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与刘备之间的亲密友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注意积累或迁移运用。
3、本课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三自然段,精彩在哪?其一,是细节描写。作者按顺序娓娓道来,“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虔诚。精彩之二,环境烘托。本段开头有一段秀丽的环境描写。如“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一▲
我认为这一课,对比手法运用较为巧妙,第二自然段张飞的无礼和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相对比;刘备决定去第三次和关羽、张飞的不同意相对比。这都是明显的对比。
此外还有隐含的对比,即人物身份的对比。
一、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二、在理解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时,也可以提醒学生人物身份的对比。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从而使学生对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有更深的认识。
二▲
第一环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它选自中国古典名著,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定要能激发学生读名著的欲望,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并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的欲望。于是在开头我作了这样的设计,通过上学期有一单元表示人才华横溢的成语的回忆带领学生认识诸葛亮,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那个群雄纷争逐鹿中原的东汉末年,像刘备这样有着统一大业的雄心大志的主子对人才的渴望。以此来吸引学生眼球,将学生的目光定格在为什么像曹操、孙权、董卓这样的拥兵数万,占据险要地段,却得不到诸葛亮,而没有一兵一卒,徒有一皇叔虚名的刘备却能请得诸葛亮是何原因,刘备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而走进文本。
第二环节让学生到文中发现刘备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诚心诚意。然后让学生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用心去口味刘备的诚心诚意。
小结课文时让小三国迷来谈谈诸葛亮出山后都为刘备打了哪些胜仗?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来激学生对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读史使人明智,再让学生谈谈刘备求贤渴、礼贤下士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发,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并让他们写成一句座佑铭,就并告诉他们这可是一条成功秘诀,把他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天读两遍提醒自己,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二环节的操作我设计了两个语言实践活动.
一、想像张飞、关羽的心理活动感悟刘备诚心诚意
预设:张飞的无理也不是没有理由,请你们读读两资料(补充他们桃园三结义、两次去茅庐未见诸葛亮的资料)想像此次三顾茅庐,张飞说这段话时的心情。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兄弟关羽张飞都不同意。关羽想张飞想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听闻此言,刘备想于是他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他们不是手足亲似手足,关羽、张飞的生气是因为体恤兄长,觉得哥哥降低身份放下架子来请了两次,这诸葛亮一介村夫也太不识抬举了。刘备和关羽张飞自桃园结义后,整日形影不离共计大事,而此番却叫张不要去,可见他真的生气了。他气他们的什么?是关羽、张飞的不尊重人才,不能理解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是他们的莽撞性格怕见了诸葛亮惹出乱子,拂了他的一片诚心,因而这里又有一种对兄弟的体贴。因此我补充了两份材料,这样对于刘备的认识会更饱满,他不的尊重人才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敬重。对关羽张飞如是,对诸葛亮如是,所以他能赤手空拳打江山,他的部下大多是别人的降将,却没有一个人再背叛他。这便是刘备的成功之道,也是学生应该从这节课上能得的至宝。
二、想像诸葛亮本人在耳闻目睹刘备的所作所为时的心理活动。
此处通过对诸葛亮心理活动的再现,为下文他君臣二人的亲密无间,如影随形作一个铺垫。以诚待人,使双方都敞开心灵,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君是名君,臣是贤臣,才使无不兵一卒的刘备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基业,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更使刘备尊重人才的美名得以传扬。
三▲
从“刘备”的“诚”入手,似乎能带动全文。
1、为什么“诚”?
2、怎么样“诚”?
3、“诚”的结果!
四▲
1、务简求实。环节务“简”,试想环节过于复杂,连老师听起来都不甚清楚,何况学生?目标求“实”,这一课主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窃以为:思想来说就是尊重人才,就表现方式来说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特点,此外还有环境描写对人物特点的烘托。
2、同意陆老师的看法。我还以为:“三”顾茅庐本身就说明了“诚”,打动诸葛亮的还在于刘备的尊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贤臣择主而侍”所以我以为一要解决“尊重问题”,二要解决“人才问题”。
3、想象人物心理,我以为甚好,有助于更深入理解“为什么尊重”“尊重的结果如何”。
4、仿写要慎重,学生一旦动起笔来,令人心焦,难驾驭。
5、我的板书: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诸葛亮
(尊重)------(人才)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篇9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
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 谈话。
同学们,这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造就了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板书课题
3、学生用文中词语解释课题意思。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师小结。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
(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圈划出重点词句。
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朗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并相机交流感受。(生用“我从----------------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因为-----------”的句式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相机引导:读刘备的话,体会刘备的内心;从刘备的神态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刘备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4、领读:师: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师过渡:刘备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读看到了什么。
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写。
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只见--------的柳条--------,--------的小草---------,--------的花儿--------,--------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6、讨论:你对诸葛亮有了什么了解?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认识到诸葛亮的才能?(引导发现另两个比喻句)指名读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了什么?
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
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3、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三国城,认识更多的三国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壮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我们从中会有很多收获的。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访贤才
刘备 诸葛亮
尊重人才 雄才大略
如鱼得水创大业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篇10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以读为本,多法并用。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篇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二)、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我的教学特色:“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够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五)、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理解品味,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准备:挂图
(七)、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学情: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少年读本,初步了解一些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也就是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悟情。
2、由“因”导“果”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诚心诚意”这个成语,懂得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是因为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
四、说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法。
2、自读自悟学习法。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并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3、初步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哪一位同学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分别是哪些?《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这些人都是谁的手下?(板书:刘备),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都愿意跟随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物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刘备的一个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板书:诸葛亮,并教学“诸葛”,我们也叫他孔明,不过他称自己为卧龙先生。谁还能说出其它的复姓吗?)
2、由这个题目同学们你还想问老师或自己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感受“诚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要把课文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自己主动想办法识记,并想一想每一小节讲的是什么?课文讲了什么?
2、检查朗读,交流反馈
①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随即正音。
②教师谈话过渡:这一自然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天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张飞和关羽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说:“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个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本课就写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结拜”这个词语的意思。它还有个什么故事?
④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写卧龙岗景色”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丽宜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⑤大家齐读“刘备是怎样拜访诸葛亮的呢?”这部分内容。
⑥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群雄纷争”和“茅塞顿开”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⑦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鱼得水”这个词语来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达到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潜心阅读文本,学生为学习主体真正得以体现)
(三)再读课文,探究“诚意”。
1、像诸葛亮这样有才华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过他,但他都婉言谢绝,为什么刘备请他,他就答应了呢?你觉得刘备有什么过人之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说说。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诚心诚意。刘备的三次拜访一次比一次更显诚意。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读规律、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先对课文有个浅层次的感悟,从而为深层次的感悟打下基础)
(四)指导写字,巩固新词。
1、完成课后练习2、用钢笔描红。
2、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五)小结全课,细细回味。
三、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卧龙
结拜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篇12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篇1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3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一
(第二课时)
执教 董建华
一、学习目标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 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 “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 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 礼节 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