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赏析《拾穗》(通用17篇)
名画赏析《拾穗》 篇1
《拾穗》是列宾的一幅名画,本文以同名做了一篇精彩的赏析。这是从低年级的看图讲故事、看卡通图片等“看图学语文”的形式,在这里有了一个飞跃,从单纯的 “看”到了赏,从“想”到了“析”,这是一个思维深刻性的飞跃,但仍感觉飞跃的太快,四年级的孩子好像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思想深度。于是我决定读写结合,先把“赏析”的方法教给学生。
整体感知之后我让学生逐段读课文。之前先整体看了图,让学生说感受,学生比较漠然。于是读第一段,这一次“麦香、弥散”等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读了两遍之后,学生再看图,竟然说出了“我能感觉到这是丰收的季节”“我能感觉到有一股股的麦香”等语言。看来学生的思维真的被向“深刻”拉近了一步。于是抓住机会,适时出现“远景”、“近景”等词,学生立刻辨析出这段是描写“远景”的。
整节课没有特殊的巧妙设计,只是逐段品读,边读边欣赏名画,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怎样“赏”,怎样“析”,最后总结出“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远景__近景__远景__介绍作者__总体评价
看到 看到 看到 背景资料 结合背景资料
想到 想到 想到
名画赏析《拾穗》 篇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晚餐监督遵循搜寻逼真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7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
6、小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五、总结。
板书:
动作具体生动
仔细观察神态
合理联想真实感人。
名画赏析《拾穗》 篇3
〖课文分析〗
《拾穗》是一篇看图写文,内容是对法国画家米勒同名油画的赏析。课文按照由总到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绘了在收获的季节,三个妇女在田野上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19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表达了作者都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的是收获的季节里,田野上麦子堆好、捆好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按照总分的顺序描写三个妇女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简单介绍油画的作者,评价了画的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画作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
1.准备油画《拾穗》的彩图放大版,提供给学生们欣赏。
2.着重阅读理解第二部分,特别是描写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结合课后的小资料,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在欣赏画作和课文后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思考交流中要结合文后的小资料,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拘泥,从中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当谈到联想时,可引导学生想像三位妇女的生活处境。她们捡拾麦穗回到家,会是怎样一幅情景,她们一定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还可以谈谈自己亲眼看到过的收获的景象,加以对比,再谈感受。
〖教学建议〗
1.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欣赏油画,可以配上相应的音乐;教学课文时,使文与画相对照;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谈论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2.在理解第二部分的重点内容时,要让学生找到、画出描写三个妇女拾穗时的动作及神态的句子。如“她正深深地弯腰……她埋头苦干……”“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来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她“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指导学生通过这些句子去体会农民的辛苦,体会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3.结合生字,让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的常用词语:餐、遵循、充满、欣赏、监督、偷窃等。
4.如果有条件,可把语文实践活动与德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整合,开展一次农事方面学生力所能及的活动,以亲身体验劳动之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开展此活动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名画赏析《拾穗》 篇4
教学目标:
1、着重阅读理解第2~5自然段,特别是描写三妇女拾捡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结合课后的小资料,鼓励学生谈自己在欣赏画作和课文后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
2、欣赏油画,结合课后的小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声朗读课文中的好词(多媒体出示)
收获 混合 尘雾 弥散 监工 套袖 攥 麦穗 遵循
荒年 禁止 置身 搜寻 浪费 传统 切身 增添
2、复习课文的写作顺序,指名说各段大意。
3、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拾穗》这篇课文。
二、教学重点段
1、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画出三个农妇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多媒体出示句子:
(1)中间的中年人,“她正深深地弯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
对比:“攥”与“拿”有什么不同?―――“攥”有“捏”的意思,比拿用力些,表现她对麦穗的爱惜,生怕捡拾到得麦穗又丢了)
(2)“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
表现右边的妇女被生活的辛苦压弯了腰。从“欠起了身”“直不起身”看出她的辛劳。
(3)“她身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
从“手脚麻利”“动作像舞蹈”表现出她勤劳能干。
3、 在二、三、四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是课文作者的推想?指明答。
三、教学第1自然段
1、师:第1段环境描写除了表现这幅画的时间和地点,你还从中体会到什么?生思考。
2、 汇报:表现在收获季节,农民还要为自己温饱而忙碌,反衬出农民生活的艰辛。
3、 自由读这一部分,读出丰收的景象。
四、教学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1、师:自由读第三部分,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幅画的评价。
2、 学生汇报:(分别从色调上、手法上、构思上学生阐述)
3、 展开想象,想象三位妇女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她们捡拾麦穗回到家,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她们一定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4、 小组写作练习,汇报交流。
五、 课堂小结:
师:我们欣赏了油画,联想三位妇女的生活处境,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困苦。所以,结合画面能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手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六、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向爸爸、妈妈推荐油画《拾穗》。
板书设计: 拾 穗
秋天, 田野里
老――直不起身
中――埋头苦干
青―-麻利
麦垛,监工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图文结合”的文章,绘画本身就是直观的形象艺术,表达了作者对19世纪法国农妇辛苦的理解和同情。本单元的主题是“收获”,其深层的主题是“劳动”,是对劳动和农民的尊重。
1、 复习导入:
本环节应坚持以学生为主题的原则,从朗读词语进入到今天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导”的作用,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语言以及想象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2、 教学重点段
这一环节设计开头没有处理好,应当让学生自己找出文章的重点部分,“图文结合”,激发情感。首先让学生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然后对照图画,进行品读,了解作者联想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感情朗读,这一块学生读的少,读的形式也较单一,教学后感觉在学生读后再来看图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
3、 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设计的前部分运用不是很恰当,评价图画可与欣赏图画时一并代过,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花时间去让学生讨论,偏离了主题,后部分的展开想象,学生的兴致很浓,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成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学生对农民辛劳的理解通过“图文结合”的写作方法,学生还是可以体会到的,对油画的欣赏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有所提高,为今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摸索、学习,才能更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拾穗》一课图文对照,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是学生看图作文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对杨老师执教这节课,评析如下:
1、教师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备课,做到课前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修改教案,执教后及时听取指导意见,认真反思,总结提高。
2、教学层次清楚,能够抓住课后思考题来组织设计,教学过程注意适度拓展教材。
3、认真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纠正多音字“落”;比较体会“攥”与“拿”的区别及在教中的作用;体会“直不起腰”的含义;“动作像舞蹈”说明什么。还有小组合作想象她们回家后的场面交流汇报等都是可圈可点之处。
4、本节课在教学图文对照部分读得不够充分,教学过程也有些重复,学生学习的氛围不够浓厚。
5、欣赏油画这一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从色调、手法、构思方面对油画作评价,这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老师要守好自己的语文这块阵地。
名画赏析《拾穗》 篇5
《拾穗》是一篇看图学文,内容是对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同名油画的赏析,孙老师在上课前心里就犯嘀咕:“时代离学生这么久远,而且还是外国的,这学生能理解吗?”可没想到,课堂上同学们的发言都特别精彩,孙老师禁不住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秘诀。
张强:我是把课文的背景资料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阅读帮助理解课文的。米勒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就随大人到田里劳动,因此他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画农民,表现农民的生活,是著名的“农民画家”。在这幅画里他表现了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苦,表达了他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王勇:我是把优美的图画和生动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的。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图画,读了课文我了解了油画的作者、画的内容、画的特点。然后在充分朗读和看图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有了直观的画面这样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就更容易。
李丽:我是抓住描写拾穗妇女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来理解的。课文对三位拾穗妇女的神态动作作了细致的描写,“他正深深地弯着腰,一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从这些句子中我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辛苦,体会到画家在对其动作神态栩栩如生的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同情。
最后孙老师总结说:“了解课文背景资料、图文结合、抓重点词句,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好方法,这几个同学做的非常好,相信同学们以后也一定会活学活用的。”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拾穗》时用了哪些好方法呢?
关于《拾穗》的古老传统
《拾穗》本是法国画家米勒的一幅油画作品,享誉世界。
《拾穗》中有这样一句话:“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传统,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决不会来。”当学生问为什么会遵循这样的传统?天黑了来,可以捡更多的麦穗啊!我的第一反应是――公平,对每一个拾穗者来说,这样的传统显示出的是一种公平,一种生活的公平,这个公平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约定俗成,日积月累形成的。(当然不排除“晚上来会被误认为是小偷”――学生语。)拾穗者的辛苦由字里行间可见一斑,同时她们也都具有善良、公平的本性。这也许和西方的信仰有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大家是兄弟姐妹,凡事都应以公平作为基础,是一种平等秩序,这和东方,特别是中国的等级秩序有着本质不同。如果学生能够理解到公平这点,是不是也可以算是文章凸显出的一种新信息呢?
名画赏析《拾穗》 篇6
教材分析
《拾穗》描绘在收获的季节,在田野上三位农家妇女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总 分、远 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拾穗的实践活动或让自己的父母就是农民的同学课后跟同父母一起下地拾穗。
教学目标
1.了解《拾穗》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米勒。
2.引导学生欣赏油画《拾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看图作文的要求。
3.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4.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结合课后资料以及生活感受,谈谈自己在结合生活欣赏作品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欣赏油画,交流资料
1.学生交流实践生活后的感想。
2.结合生活说说你对《拾穗》这幅画的理解。(学生交流)
3.老师简介米勒,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听录音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写了什么?老师还可提醒一年级上册所学古诗,哪一首同样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的。(《锄禾》等)
3.结合学生的表达,及时地总结文章表达的意思。
1段:收获的季节里,田野上麦子堆好、捆好的情景。
2~5段:三位妇女捡拾麦穗的情景。6~7段:简介作者,评价画特点。
三、图文结合,精读感悟
1.自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地方,结合图看一看,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分小组交流,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地方,然后摘抄下来。
4.老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抓住三位妇女拾穗的语段,引导学生理解画家在对其动作、神态的栩栩如生的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同情,同时更有艺术家活灵活现的描绘中的美景以及一种浪漫的情怀,如:“她手脚麻利,捡拾……”
5.再读2~4自然段,带着欣赏的思想和眼光捕捉生活中的这些动作情态。
6.再次欣赏油画《拾穗》把你的感想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
1.推荐欣赏米勒的油画《播种》、《晚祷》。
2.仿写:①自己拾穗②观察他人在劳动时的动作情态的作文。(自选一题)
名画赏析《拾穗》 篇7
一、教材分析
课文描述的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米勒的画的内容,课文中还展示了《拾穗》这幅作品,优美的图画、生动的语言,两者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怎样将看图与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图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和看图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图画所体现的中心内容成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在学文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表达的顺序。
二、学生分析
首先来说一下该年段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的特点: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识字、写字能力,但是结合这篇课文来看,课文中的生字比较难写,在课堂上应该随机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餐”字,应该在书写方面给学生提个醒,“穗”“督”等字应该交流一下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对四年级的孩子课程标准中指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也就是在课文的学习中要挖掘课文中的内涵,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和图画所表达的情感;
3.认识课文中“穗”等8个生字;
4.初步感受作者的写作顺序,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会观察、表达。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课文的背景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课
教师板书课题之后,生读,让学生交流一下“穗”字的识字方法,再让学生齐读。设问:“读过这个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带上你的问题快去读读课文吧,并请你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重点对“弥”“餐”“监督”等字进行指导。先全班齐读,再在同桌之间进行相互的检查)
2.学生交流出读课文的收获。(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课文描写的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向大家展示的是三个妇女在麦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
教师设问:“逼真”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米勒为什么会把这样一个情景描绘得如此“逼真”?相信大家读过课后的背景材料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三)读背景材料,进一步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背景材料;交流读后的收获。(我知道了……)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对农民充满着同情,才能把拾穗的场景展示给我们,从哪里看得出这幅画画得逼真呢?
教师引导: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课件出示米勒的《拾穗》。
2.学生看图并交流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看图的?看到图画你想了些什么?
教师引导:作者看到这幅图画时,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可以在图画上看到的?一边读一边画下来。
(四)再读课文、品味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
2.小组交流自己画出来的句子。
3.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汇报自己画出来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学生即时的评价。比如:你读书真仔细、你认真思考了、你真会读书……)同时在课件上展示出来。
4.在学生把所有在图画上能够看到的句子读出来之后,让学生对照图画,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5.让学生交流,作者的哪一些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如:后背、肩膀、套袖;动作:攥、弯腰、捡拾;第三自然段的动作描写,如:欠、攥、搜寻;第四自然段的神态描写。)
6.体会画面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交流看到这样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与学生谈印象最深部分是同步进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7.进行感情朗读。
8.让学生看着图画简单复述一下图画所传达的信息。
9.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写的顺序。(远 近 远)
教师小结并引导:我们一起欣赏了米勒的这幅作品,让你来评价一下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谈一谈读后的收获。交流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激化矛盾,理解课文内容。)
(五)总结课文、感情升华
我们一起欣赏了《拾穗》,领略了米勒画中的收获,请问在今天的课堂上你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学生自由交流学习的收获。)
在写作背景中提到了米勒的另外两幅作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并且认真欣赏图画,试着把画中的内容变成文字,和大家交流一下。
六、教后反思
整个设计掌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将读图与读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拨动学生感情的弦,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在朗读中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相得益彰。通过学生的朗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两个目标得以落实。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降低了难点,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容易一些。让学生先来看图,再来读书,这样让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这篇文章是指导学生看图做文的典范,因此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搜集米勒的另外两幅画,并认真观察、进行文字创作,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七、案例点评
应该说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几个“突出”: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识字环节,让学生自主识字之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这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2.突出了以“读”为本,课堂上学生都在进行有效的朗读,识记生字的初读、读图后的精读、以及理解课文后的品读,读的目的性明确而且读的层次也十分明显。不是为了读而读。学生每一遍朗读都有每一遍的收获,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3.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出课文的写作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如:课后作业的设置,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目的。
4.突出了“图文结合”。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可谓“独具匠心”,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
名画赏析《拾穗》 篇8
一、教材分析
《拾穗》描绘在收获的季节,在田野上三位农家妇女拾穗的情景。表示了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依照一定的顺序(总―分、远―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二、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拾穗的实践活动或让自身的家长就是农民的同学课后跟同家长一起下地拾穗。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拾穗》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米勒。
2、引导学生欣赏油画《拾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看图作文的要求。
3、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4、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身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身喜欢的词句。
四、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结合课后资料以和生活感受,谈谈自身在结合生活欣赏作品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流程
(一)欣赏油画,交流资料
1、学生交流实践生活后的感想。
2、结合生活说说你对《拾穗》这幅画的理解。(学生交流)
3、老师简介米勒,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身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听录音读课文,考虑: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写了什么?老师还可提醒一年级上册所学古诗,哪一首同样表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的。(《锄禾》等)
3、结合学生的表达,和时地总结文章表达的意思。
1段:收获的季节里,田野上麦子堆好、捆好的情景。
2~5段:三位妇女捡拾麦穗的情景。6~7段:简介作者,评价画特点。
(三)图文结合,精读感悟
1、自身默读课文,划出自身喜欢的地方,结合图看一看,读一读,说说自身的想法。
2、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分小组交流,朗读并背诵自身喜欢的地方,然后摘抄下来。
4、老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抓住三位妇女拾穗的语段,引导学生理解画家在对其动作、神态的栩栩如生的描绘中表示出来的同情,同时更有艺术家活灵活现的描绘中的美景以和一种浪漫的情怀,如:“她手脚麻利,捡拾……”
5、再读2~4自然段,带着欣赏的思想和眼光捕获生活中的这些动作情态。
6、再次欣赏油画《拾穗》把你的感想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
1、推荐欣赏米勒的油画《播种》、《晚祷》。
2、仿写:
①自身拾穗;
②观察他人在劳动时的动作情态的作文。(自选一题)
名画赏析《拾穗》 篇9
昨天校长宣布本周教学重点工作――全面推开备课,听课研讨。今天第一节寻课,碰到姜南,很委婉地表达要听我的课。我当然不能推诿这友好的“点杀”,人家听课还算是看得上马老师哈。于是诚恳而大方地答应并邀请他们听课。为表示礼貌,课间去教室的途中绕道前去邀请同年级的两个妹妹。姜南开课4、5分钟后,因为有家长找而离开,老师的工作总是有这么些偶然的因素干扰。还有同伴因为工作忙,不能常走进教室听课。那就把这课教学实录按回忆发于此。供大家一起来讨论课堂教学。
开课场景:铃声响后,在教室里的孩子都安安静静地静息了。七八个位子还空着,主人下课玩,跑得太远。铃声响完了,才陆陆续续地跑进来。我阴沉着脸批评了这些孩子。课堂也就这么严肃地开始了。孩子们这样进课堂有些影响我上课的心情。
第一课时:因为课前没有布置预习,就在课堂上做得预习,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至少让孩子们读通顺课文,然后检查信息反馈,接下来重点赏读3、4、5段,默读,勾画,简单批注)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拾穗》。打开书,课文开篇很美,请孩子们把开头一句读一读,读好。
生读 (没有稻子飘香的美)
师:女孩子再读,读出香味弥散――慢慢、优雅的散开那样的感觉。
女生读 (感觉好些)
师:全班再读。
生读。
师:面向马老师,已经积累下来的孩子背给老师听。
生 大部分能背 (教学意图:学生的作文为什么平淡,还是积累的东西太少。意在课堂让孩子轻松地做些积累。)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拾穗》,并重点练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端起书来,再把二段好好地读一读,再感受观图写实与联想的巧妙结合。
生 在我的指令下较认真地读。
师:现在我们重点要读好三、四段,一二组的孩子读3段,三四组的读4段,各自练习两分钟。
生 都还是练习得很认真( 2分钟后)
师:请展示大家的朗读, 作者写得好,我们也应该读得好。请大家读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思考你们读的那部分内容写得好的地方。
师 做无关痛痒的点评 (这种团队读书,不点评,很不利于激发孩子参与的激qing。现在的孩子个们个人意识特强,团队意识不够。怎样做精当又直指孩子内心的点评迅速激发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我还在学习中,思考中。)
师:请代表团队,汇报你的赏读发现。
课堂情景:开始举手的人不多,过了一会,举手的人有些增加。(我在这个现象的观察中思考,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让过程细腻地展开。)
一生发言:三段中,我觉得妇女的动作写得好。(并读了相关语段)
一生发言:这段中,我觉得“紧紧”这个词用得很好。要是我们写肯定只写:她攥着麦穗。(多么有用的发现!)
师:是啊,感谢你智慧的读书。全班孩子齐读这句话,说说你从“紧紧地”这个词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她对这一根根稻穗的珍惜。
生:我读出了他对全家人的爱。她不会放过任何一点给家人带去粮食的机会。
师:对,是爱,一种很朴素又很伟大的情感。是的,她“紧紧地”攥住的是机会,她双眼搜寻的也是―― 生:机会
那是让全家人活下去的―― 生:机会
(这个“紧紧地”一词的妙用与深刻,是我在课前阅读,研究文本时同样的发现,有了我自己的发现,走在孩子前面的发现,才有了我这里的深刻引领。自己阅读文本多么重要啊!)
生:我发现4段中,那个女孩的舞蹈动作写得很准确。很细致。
师:是,我们一起读一读,来感受这种细腻的表达。
生 懒洋洋的读
师:暂停,这个女孩年龄还小,人生的路刚刚开始,她还没有你们读的这么沉重呢。
生 笑
师:(满含精神的)来,孩子们再读。
生 这次感觉好些
师:我们再做一个配合,我来读这段中冒号前面的前半局,你们读冒号后的后半句。体会这后半句是怎样把这个“舞蹈”写具体的。(这就是写作指导)
生 配合读。
师:请在后半句做上旁批,写出它的作用。边批注边告诉自己,以后你也会这样把一个词,一句话写具体。
师:请孩子们看大屏。(大屏反映缓慢老是不显像。我的反映比电脑快点,迅速告诉学生)其实我大屏上的那句话就是文中下面一段话。请迅速默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来?
(我赶紧把大屏幕调了出来)
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传统,只在白天天拾穗,
天黑了绝不会来。
师:看看大屏,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
一生:我从前几个段已经读出了,这些人很穷,他们虽然穷,但是很守规则。不会在夜里去捡拾麦穗。
师:是的,这群弯着腰拾穗的人虽然很穷,但是他们的人格形象却是直立的。(在读这幅画面的时候,我从这群穷人身上读书了一种动人的美来,也许是源于作者米勒对土地,对土地上这群儿女的爱,于是源于情感的艺术再现就这样富于表现力。 我是很想把这群穷人身上蕴含的精神美传达给孩子的,聪明的孩子自己能从画面,从文字中读出来。真好!)
师:接着读,看你能从后半段中读出什么来?
(后半段原文)监工的明白,丢在地理的麦穗没人拾走,也是浪费;再说,给穷人一点帮助,也是应该的。所以,除非是荒年,他们从不禁止拾穗。
师再引导:本来监工的形象是让人觉得憎恶的,(生不断点头)这里的监工呢?
一生:我觉得比较人性的。(我不想孩子们把人做简单的好于坏的区分。)
师:对,无论是拾穗的人,监工他们都展示着人性里美好的东西,爱、善、自觉自律的人格。
端起书来,女孩子读倒数二段,男孩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们所读的段落主要写什么?
生读 男孩子读得差一点(这是天生的,男孩语言感觉差一些)
生答,师总结板书:简介米勒 评价图画。
师:(带领学生按板书总结)文章结构就这样 先写――生:图画内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再――生:简介米勒 评价图画。
请按这样的提示,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生汇报
师:文章开篇写得美,结尾也别具韵味。再把最后一句话读一读。
(课文最后一句是)认真地欣赏画面,会使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说一说你在欣赏这幅画和读这片课文的时候,有那些感受可联想。
生1、我感受到这些人真爱自己的家人。
生2、我感受到这些穷人生活得很坚强。
生3. 我觉得米勒对这些人有深深的同情。
生4:米勒自己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所以他了解这些人,能画出这样好的画来。
(在此,也许有的老师可能会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然后在比较中让学生学会珍惜。我认为这样不抵达、触及孩子的内心情感去实施教育,没有多少意义。干脆不做。)
师:来,读一读马老师旁批下的感受。
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
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生 读两次。献给这群拾穗坚强地的人。生:读得更好些了。
师:再读一读老师摘录的米勒做这幅画的意义。
米勒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
(这段话,对孩子来说显然很深奥。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不懂就不让他们与这些陌生的语言面貌见面。试想:我们如果每天只教学话的婴儿听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那他们肯定永远只会说爸爸妈妈。我们要把孩子要拓展孩子的语言视野,还要努力让他进入到这个视野里去。下面这个教学环节便是我为此作出的努力。)
下面看着图和这段文字,听马老师提问,选用这段话中的词语做完整的回答。
师: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生:(愣了一会)开阔的土地。(师提醒说完整。)
师:在这片开阔的土地上有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生:静穆的画面。
师:是的,这是一个宁静、庄严的画面,这是敬爱生命、敬爱这片神圣土地的庄严。在这片宁静的土地,这群人活得很――生:(选出图画下的词语作答)沉重。
师:但是也很 生:充实。
师:我们能听到他们――生:深沉宁静的呼吸。
师: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生:朴实顽强的生命
(一段很生僻的文字,就这样在我们的看图、读文、问答对话中巧妙地读懂,同时进一步读懂了这幅饱含深情的图画。)
师:孩子们,我们再读这段话,把它献给这群弯腰拾穗的人,献给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也献给这幅画的作者米勒。
生读 这次读得很有感情了。
师: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读读这首古诗。(让西方艺术与国学经典做一个跨越时空的链接)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我们可以把锄禾换成拾穗哈。
生笑。
师:看,老师还为这幅图配上了这样一首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歌配在图画上,这里打不出来,很遗憾)
(孩子们读着,笑嘻嘻的,肯定觉得这样的搭配很新奇。)
师:孩子们读的很高兴哈。我希望再带着你们读懂写在这张苍白的纸上写着的这样一句话。(出示下面这张ppt)
苛政猛于虎。
孩子们自己读了起来:苛政猛于虎。(把“苛”读成“可”。)
师:孩子们,老师要为你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说故事,马上来了精神,都很专心。)孔子游学,有一天走到泰山侧,听到一个妇女凄惨的哭声,派子路去打探,看到一个戴孝的妇女,站在坟钱,悲痛欲绝。子路问之,妇女告诉子路:我的舅舅死于老虎,我的丈夫死于老虎,我的儿子也死于老虎。子路问:为啥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女说:苛政猛于虎!
孩子们,这虎不是动物界的虎,是一个国家,一个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它沉重得,残酷得超越了老虎。
孩子们,再读这句话。
生读 这次有了严肃感。
师:这,就是人类政治走过的一段历史。我们中国的农村是什么样的呢?2006年,中国完全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农税。当在一个大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宣布这个公告的时候,会场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生:掌声响起。
师:下课。
有兴趣的孩子可以积累下这句话。
(当孩子们掌声响起的时候,我很惊讶,很激动。我真的没有想到,孩子们会为此而鼓掌,掌声告诉我:孩子们读懂了这一课,读懂了这幅画,也读懂了一段政治历史,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掌声告诉我:孩子们心中盛着善良与关爱!能让我不为我的课堂劳动而高兴吗?也许,这就是属于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名画赏析《拾穗》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能写好本课的9个生字。
2.学生能朗读课文,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感悟“写实 联想”的表达特点。
4.获得审美能力,感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写文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悟“写实 联想”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
教师出示《拾穗》图,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谈自己的发现。
师:这是一幅举世闻名的油画作品,诞生于100多年以前,具有时空不可抵挡的魅力,知道创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油画《拾穗》,并了解这幅油画的作者,一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
(教师的谈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点名本课学习的重点 欣赏油画,了解画家。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向,省时省工省力。)
(二)理脉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快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画面内容,哪些段落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生:1~5自然段写的是画面的内容;6、7两个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师:愿意先欣赏画面,还是先了解作者情况呢?你自己选择相应的部分读一读,一会儿谈谈自己的收获。
(生读文。)
生:我有发现,课文第6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米勒的情况,第7段的内容不是对作者的介绍,而是对油画的整体介绍,不信,请听我读一读,这幅画有近景,有远景……
生:我也有发现,要想了解作者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读一读这段资料,对米勒的了解就更多了。……
师:真好!同学们,你们今天又有进步。懂得阅读课文不仅要读好课文内容,还要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真了不起,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以后读书的时候也要用你们的这种好方法。这里还有一把“金钥匙”呢,你们看到了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文,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己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开始的回答不是很准确,教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给学生空间,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与充分的肯定,在总结阅读方法的同时,及时加一句“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向学生传递出欣赏的热情,营造出师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金钥匙”的渗透似春雨润物,落地无声。)
师:你们对米勒有哪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汇报自己的了解(略)。
(三)赏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油画吧。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1~5段,想一想重点描写了什么?(学生读书。)
生:重点写了拾穗的三个妇女。
师:找一找相应的段落,与画面中的人物比一比,再读一读书,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读第2自然段,要求同学们边听边想哪些文字写的是画面上有的内容,哪些是想像的。学生交流:
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还带着套袖,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我们看不见她的脸。她正深深地弯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麦穗,右手还在捡拾。她埋头苦干,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黑体字是画面内容的描写,斜体字是联想。)
师:看图写文不仅要写清图画中的内容,还要发挥合理的想像。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段落,像刚才一样,图文对照,找一找哪些语言写的是画面的内容,那些语言是想像的,在书上做出标记。
(教师几次重申“图文对照”,既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对习作(看图作文)方法的渗透,体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念,重视读写结合,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
学生交流:
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哦,她的年纪够大了,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辈子辛劳,腰都落下了毛病,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加一点食物的惟一机会呀!因此,虽然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
左边穿深蓝色衣服带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女儿吧。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路还很长……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段文字,体会作者的想像。学生读书。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内容是画面中的近景还是远景呢?
生:我发现课文第5自然段写的是远景,我读给大家听:远处,有个人骑在马上……
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我发现这一段也有想像的内容,他在监督着工人干活……
生:我发现课文第1自然段也是写的远景。
生:我发现第1段也有想像: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乐园。因为重视方法、重视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感悟内化的过程,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能力培植的过程。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朝着智慧的天空飞翔。)
(四)提升
刚才,同学们谈到了米勒还有许多作品,我们来共同欣赏他的另几幅油画。
出示《播种》《晚祷》欣赏。
我们中国也有许多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他们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出示《奔马》请同学们欣赏。
(为学生打开一扇更加开阔的窗,让学生永远拥有飞翔的梦。 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追求)
(五)发展
课后自己选择一幅喜欢的名画,仔细欣赏,并进行合理的想像,写一篇看图作文。
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喜的是教师非常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设计。综观整个的教学流程,“图文对照”一脉相承,师生在和谐、快乐的课堂里共同赏画、析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重视语文教学的要旨,赏画不忘语言文字,析文不忘画面内容,引领学生感悟看图写文、学文的方法,使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评析: 山东广饶县教学研究室韩秋良)
名画赏析《拾穗》 篇11
活动目标:
1.欣赏米勒的作品《拾穗》,感受农民的劳动的艰辛以及画面中色彩的灰暗,远景、近景,光线明暗的强烈对比。
2.通过对比欣赏,观察、模仿画面中人物的身体姿势,知道作品表现的是农民的穷苦生活,对劳动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
3.将自己在劳动中的情绪体验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拾穗》(米勒的作品和朱尔.布贺顿的作品)
2.记号笔、油画棒、纸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米勒的作品《拾穗》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他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
教师:她们为什么要捡拾地上的麦穗?他们是怎么捡拾的呢?手是什么样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谁愿意来学一学他们的动作?坚持一会儿,你会感觉到怎么样?
#引导幼儿感受画面中色彩的灰暗。
教师:画面中的人物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呢?这种颜色的衣服给你什么感觉?
2.再出示朱尔.布贺顿的作品《拾穗》,引导幼儿对比欣赏。
#教师:这里还有一幅关于劳动的画,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请幼儿分别为两幅画起名字,并简单介绍画家米勒。
教师:这两腐幅画是不同的画家画的。前面的是法国画家米勒所画,米勒很喜欢以农民的劳动与生活为素材,所以他有很多的作品都是描写农民的劳动与生活。
3.幼儿创作,教师鼓励幼儿在作品中表现出劳动时的情绪体验
教师:你们在家里、在幼儿园都进行过哪些劳动呢?你喜欢做这些事情吗?请你画一幅你自己或者和朋友和爸爸妈妈劳动的画面。你在劳动的时候是高兴呢?还是不开心呢?
4.展览幼儿作品,鼓励幼儿在集体中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和创作意图。
名画赏析《拾穗》 篇12
《拾穗》教学反思
《拾穗》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主体课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是对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同名油画的赏析。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在教学时《拾穗》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一、图文结合,激发情感
初读课文时,我教给学生欣赏一幅画的方法:①按一定顺序来欣赏;②确定图画所描绘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四要素;③视频出示画作的有关背景资料,感悟、品味画图所要表达的情感。后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自行观察画面,充分交流后让学生读课文,看作者观察的和自己观察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领悟出仔细观察的重要性。然后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
二、阅读批注,体会写法
本文的重点是2-5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我的教学紧紧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抓住描写拾穗妇女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来理解第2、3、4段。课文对三位拾穗妇女的神态动作作了细致的描写,“他正深深地弯着腰,一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通过让学生找出三个农妇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等。让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辛苦,体会到画家在对其动作神态栩栩如生的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同情,体会到作者如何把事情写生动具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写实+联想”是本文表达的特点。因而,我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勾画句子,哪些是描写画面的,哪些是作者根据画面的推测,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勾画,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即在描写和欣赏绘画作品时要根据画面内容加上自己的推想,从而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领悟后还设计了练笔的环节,通过观察图中的清洁工人的动作神态推想他的生活,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写作方法表达出来。
在授完课文的同时,让我深深认识到我教学方法选择、教材处理上的不足:
1、我对学生还是过度约束了。四年级的学法指导有一条是:能指导学生自己勾出重点词句,然后品读重点词句,以及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但在这方面我还是统一了要求,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体会重点词句。如果,我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自己勾画重点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勾画重点词句的方法。告诉学生凡是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都是重点词句。然后,进一步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说说自己能从这些词句当中体会到什么。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并体会他在文章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渗透了理解词语方法的指导。
2、这单元的主题是收获,而这节课上并涉及到这一主题的却很少,前半节课一直在图文结合,欣赏画面,后半节课则重于写法的感悟,训练了想象力。我不禁自问:难道穷人就一定是悲观的,痛苦的?她们就不能享受快乐?后来想想,引导学生去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是对的,还应巧妙地引导,使学生明白,即使生活很艰苦,很不如意,我们也要坚强、乐观地去面对。这样,不但激起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理解与同情,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不但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还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这样才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拾穗》教学反思
《拾穗》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主体课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是对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同名油画的赏析。
教学时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让学生观察油画,仔细看看从画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及其事件,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同学们看的很仔细,基本上从画中就了解了这篇文章的重要内容,然后再读课文,对比看看刚才讨论的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可谓“独具匠心”,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将读图与读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拨动学生感情的弦,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2、抓住描写拾穗妇女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来理解第2、3、4段。课文对三位拾穗妇女的神态动作作了细致的描写,“他正深深地弯着腰,一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从这些句子中我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辛苦,体会到画家在对其动作神态栩栩如生的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同情。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在朗读中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 “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相得益彰。通过学生的朗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两个目标得以落实,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名画赏析《拾穗》 篇13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拾穗》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拾穗 弗朗索瓦.米勒 法国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巴黎卢浮宫藏
名画赏析《拾穗》 篇14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晚餐监督遵循搜寻逼真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7 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
6、小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五、总结。
板书:
动作 具体生动
仔细观察 神态
合理联想 真实感人
名画赏析《拾穗》 篇15
一、教材分析
《拾穗》描绘在收获的季节,在田野上三位农家妇女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总 分、远 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二、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拾穗的实践活动或让自己的父母就是农民的同学课后跟同父母一起下地拾穗。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拾穗》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米勒。
2.引导学生欣赏油画《拾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看图作文的要求。
3.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4.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结合课后资料以及生活感受,谈谈自己在结合生活欣赏作品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流程
(一)欣赏油画,交流资料
1.学生交流实践生活后的感想。
2.结合生活说说你对《拾穗》这幅画的理解。(学生交流)
3.老师简介米勒,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听录音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写了什么?老师还可提醒一年级上册所学古诗,哪一首同样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的。(《锄禾》等)
3.结合学生的表达,及时地总结文章表达的意思。
1段:收获的季节里,田野上麦子堆好、捆好的情景。
2~5段:三位妇女捡拾麦穗的情景。6~7段:简介作者,评价画特点。
(三)图文结合,精读感悟
1.自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地方,结合图看一看,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分小组交流,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地方,然后摘抄下来。
4.老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抓住三位妇女拾穗的语段,引导学生理解画家在对其动作、神态的栩栩如生的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同情,同时更有艺术家活灵活现的描绘中的美景以及一种浪漫的情怀,如:“她手脚麻利,捡拾……”
5.再读2~4自然段,带着欣赏的思想和眼光捕捉生活中的这些动作情态。
6.再次欣赏油画《拾穗》把你的感想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
1.推荐欣赏米勒的油画《播种》、《晚祷》。
2.仿写:①自己拾穗②观察他人在劳动时的动作情态的作文。(自选一题)
名画赏析《拾穗》 篇16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这副画的?
7 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
6、: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五、。
板书:
动作 具体生动
仔细观察 神态
合理联想 真实感人
名画赏析《拾穗》 篇1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生字,理解词义。
2、通过重点理解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看图写文的方法。
重点难点:
1、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看图写文的方法。
2、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油画《拾穗》。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 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
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我们来欣赏油画《拾穗》。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5、再读课文2-5自然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6、同学们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
7、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得十分逼真,认真地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作业
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幅油画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板书(仔细观察)。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第二、三、四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画中的人物?哪些语句是课文作者的推想?
6、小结: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更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次小练笔。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并加入想象。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总结延伸。
我们一起欣赏了《拾穗》,领略了米勒画中的收获,那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又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收获)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