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精选15篇)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理解 “雾凇、淹没、琼树玉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课题提问,并根据这些问题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雾凇
2、学习生字:凇 (读音sōng 意思:猜――①和冰冷有关,想出一些字“冰、凉、冻” ②查字典:雾凇――寒冷天,雾凝聚在树木的枝叶或电线上而形成的白色松散的冰晶,通称树挂。 凇――白色松散的冰晶)
3、让我们来看看雾凇――出示图片。
4、齐读课题。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①课文讲什么地方的雾凇?②雾凇是什么样子的?③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地方 样子 形成
二、 自读课文:
按要求自读课文:1、想想三个问题文中有答案吗?在哪一小节?
2、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 检查自学效果:
(一)解答第一、二个问题:课文讲什么地方的雾凇?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1、学生回答。你是从哪里找到的? 指名回答。
①检查生字:出示:长堤 缀满 (可以相机理解)
②指名读第一节。――出示第1小节(检查读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③齐读。
2、课文介绍了哪里的雾凇?那里的雾凇怎样?
①学生回答。(吉林 、具体的是――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 )注意读音。板书:吉林 松花江畔 出示图片
②学生回答。 板书: 洁白晶莹 银光闪闪
3、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它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再次齐读第1节。
(二)解答第三个问题: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1、学生回答。你是从哪里找到的?――出示第2小节
①出示词语:俗称 凝结 夜幕 摄氏 模糊 镀 (可相机理解词语)
②指名读第二节。(检查读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③齐读。
2、回答:怎样形成的?教师出示:(第2节第一句话)
①齐读句子。(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俗”)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形成的条件有哪些?(严寒、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4、那吉林雾凇又是怎样形成的?自己再把第2节读读,对照三个条件找出相应的句子。
5、学生回答。(严寒――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
饱和的水汽――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遇冷凝结――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6、说说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可以把这些语句串联起来。(自己练说,全班交流。) 板书:雾气 遇冷 凝结 雾凇
7、 齐读第2节。
(三)读第4节。
1、过渡:清晨,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齐读第3节。
2、出示词语:吹拂 缭绕 琼枝玉树
质疑词语,理解:琼枝玉树 琼:美玉,精美的东西看图理解。
3、齐读第3节。
四、巩固反馈:
1、齐读课文1遍。(自己默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词语: 雾凇 长堤 缀满 俗称 摄氏 夜幕零下
淹没模糊吹拂 缭绕 琼树玉枝 凝结 镀
①抽读词语。
②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齐读。
④教学写字:幕 零凝
3、出示填空:
在 ,弥漫着,到了晚上 。
板书:
地方 样子 吉林 松花江畔 洁白晶莹
雾 凇
形成雾气 遇冷 凝结 雾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到吉林雾凇的景观的奇异景象,学习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来描述雪景或雾景。
2、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背诵课文。
5、能基本阅读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先抓住景物的特点(文章的中心句),然后知道文章从几方面来写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2、(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①齐读句子。
②理解“奇观”。
3、雾凇很多地方有,为什么吉林的雾凇称为“奇观”呢?板书:奇观
自由读读课文,找出写雾凇是奇异的景象的语句?(学生自由读文,并画出相应的语句。)
4、出示句子:读这些句子,看看哪里写出了雾凇的奇异,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二、理解雾凇的样子的奇异:(第1、3节)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1、3节。出示第1、3节
2、讨论交流:这段话,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①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看图。
②(十里)写出了吉林雾凇的壮观。 看图。
③感情朗读第1节第2句。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①板书:千姿百态
②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看完后说一说。
(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
说话训练: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它们有的像( ),有的像( ),……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都是这样的洁白晶莹的雾凇,真可谓是自然奇观啊!作者抓住了形、色写出雾凇的特点。
5、齐读1、3节。
三、理解雾凇的形成的奇异:(第2节)
1、根据学生的回答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
①仔细读读这几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雾凇形成的奇特?
②交流:
“慢慢地 轻轻地 ”――说明形成的时间很长,要一夜。
“一层又一层” ――说明时间的长,还说明要有雾气的不断补充
“镀”―― 可以换“结”吗?雾气的均匀、有光泽
感情朗读这一句 板书: 轻轻地 镀
“最初”“逐渐”“最后”――看图
感情朗读这一句
2、这么美的雾凇的形成都离不开“蒸腾的雾气”。
教师板书: 蒸腾
你知道为什么吗?
3、这蒸腾的雾气是怎么来的?读第2节,回答。(丰满水库)看图
4、因此这吉林的雾凇的形成是自然的天气、人为的水库,人天合一的结果,真是人间少有啊!可谓“奇观”。
5、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最后一段,理解作者的感情。
1、 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理解句子意思。看图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延伸:
1、再感情朗读读句子: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你能说说为什么称雾凇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吗?
(②2、总结:这篇课文从雾凇的样子、形成的过程这两方面写出了吉林雾凇的奇特,可以称为“奇观”。 板书: 样子 形成
3、学习方法:联系这学期学习的写景的文章:《九寨沟》,你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发现吗?
(它们都是写出了景观的奇特。都是围绕了课文的中心句,从几个方面写出了景观的奇特。)
4、课外读物:了解这景物围绕哪句话写的?作者围绕这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出示短文: 香山红叶 讨论:
作业:小练笔:选用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练习3)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先写出景物的总的特点,然后从几方面开表现。
板书:
雾凇
样子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人 天
奇 观
形成 : 蒸腾 轻轻地镀 合 一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2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第22课。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在描绘中展现了雾凇的美丽动人。
我认真钻研教材,吸透教材,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②直观演示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③“比较”的教学及学习方法。 (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才能在交流中生成教学目标,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②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么美的景是怎样形成的呢?)③引伸到景美与人美的交融境界,渗透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 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下面是我设计的四个教学环节:
一、紧扣心理,吸引学生,调动师生情感。
《雾凇》我分两个课时去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和吉林正好具备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到第二课时,我就以这两个内容的复习引入:上一节我们已知道了雾凇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前提下条件,给同学说一说 ;而吉林又正好具备了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再给同学说一说 。通过课件展示,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这时学生学了一节课,还没观赏到雾凇的奇观,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学到这里,你现在最想最想什么?我鼓励学生: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出来。我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师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有的可能会说,我想到吉林去参观;有的可能会说,我很想去看雾凇的美景。这时我就会表扬学生:噢!你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同学们掌声鼓励他们,得到了肯定,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整节课中我都要把握住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这是一堂好课的基础。
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
接着,我就顺着学生意愿: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我打开课件展示: (在观赏时要求同学们边赏边想想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
观赏图片后,给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肯定会觉得雾凇很美。我就引导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导入本节的教学。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朗读第二个自然段。读完后,先让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有关句子, 再让学生自己找找句子中的动词,在文中划一划。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动词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这样学生对雾凇的形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又能掌握了一些词汇。我紧接着出示重点句子: 问学生:这些句子里,哪些词也用得很准确呢?学生找到(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 我进一步追问:那这些词好在哪里呢?然后我就引导学生把带有“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的句子,和不带有“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句子对比读一读。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学习。在探究合作学习中,学生懂得了“渐渐地(写出了)慢慢地(写出了)轻轻地(写出了) 我再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我又引导学生,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词语的呢?学生总结出:“比较法”。 在这里,我不停留在仅关心教学的结果,更关注教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更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如果仅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要教他们学会探究、掌握,正是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会更加深刻地感觉它。
三、知识内化,技能生成。
我又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做演示:看老师演示,说一句话,要用上“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语中的一个。(我是这样演示的:我轻轻地但很快地走路,我慢慢地写了一个“我”字,我拍手声由大渐渐变小。)在这里,走路的演示,我预设了学生会用“慢慢地”,所以在演示时,我必须走得快而轻。才能突出“轻轻地”这个词语。到这一个环节更拉近了我与学生的感情,学生无拘无束地与教师进行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感共鸣。好像我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好朋友。学生在不经意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我再步步紧追,再出一道练习题进行巩固提高:选词填空: 课堂中有动有静,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学习中,把知识内化了。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我贯穿了两个教学理念:①“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对“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的理解,从“读 划 议 品 练 用” 台阶式的帮扶学习,给学生减轻了负担,掌握了学习方法,让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实施学生、文本、教师的教学对话中,我依靠文本但又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又不脱离文本。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在理解“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学习方法。为体现这两个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的情感主线。
四、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还想再观赏美丽的雾凇吗?(学生肯定欢呼雀跃)好,我们再次走进吉林,(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雾凇美在哪儿呢?课文中哪些词写出了雾凇的美?此时此刻,学生静静地享受着:多动听的音乐,多美的景啊!简直令人陶醉。
观赏完后,让学生找找雾凇美的词语。我再请学生把这些词写到黑板上,“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老师进一步追问,那吉林雾凇有哪些姿态呢?老师再出示 ,引导学生分的说有的像什么,最后,再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说一句话,这样学生对“千姿百态”的理解更深了。说完了写到作业本。老师把几个学生的习作输入到电脑展示出来,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我的设计再次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人们都有什么表现?对,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也请学生自己赞叹一下。让学生一吐为快。
最后,老师总结:吉林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今天,你们的表现也不错,我好象看到了教室里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希望这些花将来把我们祖国装扮得象吉林雾凇那样美丽动人。在由景引申到人的情感中结束了这节课。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引入
1、同学们,你们瞧老师画什么?和你们生活中看到的柳树、松树有什么不一样?
板书课题:雾凇。
这就是在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吉林市,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出现的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观,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很多游人都在严寒的冬季赶到吉林,专程去欣赏,甚至还有不少外国朋友也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呢!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去看看那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好下面我们就伴着音乐一起走进那银花朵朵的世界。
课件:欣赏
解说词: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了。
看到这样银花朵朵的景色,你有什么感想?那么,你又产生哪些疑问?
“为什么叫雾凇?”时,引导学生想两点水与什么有关?查字典理解。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具备的条件
形成的过程
二、读文理解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2课雾凇,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会,看看课文为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2、课文字音都读准了吗?齐读生字。
3、课文为我们解决了黑板上的问题了吗?主要是哪一段告诉我们的。
4、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2-3遍第二自然段。
①想一想文中哪一句话概括的介绍了雾凇形成的条件。指导朗读像那灵牙利齿的解说员一样流利的给大伙介绍雾凇的形成的条件。
板书: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②那么,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饱和的水汽从哪儿来?②个别读,齐读。
③在什么时候才会遇冷凝结成雾凇?④女生读,男生读。你感觉这雾气怎样?用实心点点出雾气多的词语。引读:“这样,……模糊了。”
课件欣赏
④两个条件松花江畔都具备了,那么它是不是一转眼的工夫就形成的呢?课文哪一句告诉你的,个别读。
动作理解“慢慢、轻轻、”
用“轻轻”说话
教师画一层又一层理解形成的过程。
⑤是的,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最初像……,逐渐……,最后……
课件展示,引导朗读读出由少到多的过程。分组朗读,个别读,齐读。
小结:雾凇真是太美了,晶莹剔透,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甚至它的形成都是非常奇特的。
通过学习能不能根据板书、或抓重点词句的方法谈谈雾凇形成的过程。
下面,请同学们在美美地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
5、同学们,假若此时此刻,你正站在松花江畔上,观赏到这美景,你会如何赞叹?
6、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叹的?
课件:这真是“呼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读书就应该这样读出自己的感悟,理解。
让我们怀着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了雾凇奇特的自然景象,还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
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冬天里的春天”呀!
1、最后,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再美美地品味这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
课件。
2、综合实践。
假如你是画画、导游、外国游人。
3、齐读课文。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4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片段一:(欣赏雾凇景观美)
师:孩子们你们都去过什么地方玩过?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吉林的松花江畔去看一道奇异的风景线――雾凇。
师:(播放视频)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生:哇,真美呀!
生:真壮观呀!
师:大家看到雾凇了吗?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片段二:(了解雾凇形成美)
师:雾凇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衣服是怎样穿上去的呢?
师:与你们平时穿衣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
生:比较慢、比较轻。
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谁能通过朗读,读出雾凇穿衣服的样子?
师:要慢到多长时间才能穿上这一件衣服啊?
生:一夜。
师:为了让人们欣赏到这么美丽的衣服,她艰难地穿了一夜,穿得这么慢。下面我们来一起来欣赏一下,她是怎样穿上这件衣服的。
播放动画课件:(课件内容:雾凇形成的过程:“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看清楚了吗?现在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她穿衣服的样子给读出来吗?(“每当夜幕降临,……都是银松雪柳了。”)指名朗读,重点指导读好“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哎呀,我仿佛看到了雾凇像美丽的花仙子一样慢慢地、轻轻地穿上了飘逸的长裙,天多冷呀,谁能读得让她再多穿点吗?
师:还能再多穿点吗?
师:这下皮衣都穿上了,真暖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细细品味一番。
片段三:(个性实践留住美)
师:在我们祖国的辽阔国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号称祖国的四大奇观吧!(图片欣赏: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师作适当讲解。)
师:希望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反思]
1、源于生活,用旧知导入新知。新教材内容的切入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和体验,很好地体现课标理念。在具体教学与导语内容的设计中,也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上课伊始,问学生“你们都去过什么地方玩过”这个问题激起他们的生活经历。接着播放雾凇的实物录象,真实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呼出:“真美啊!”“真壮观啊!”的赞叹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对雾凇说一句话。此环节的安排,一方面丰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唤醒学生喜爱雾凇的情感。
2、课件适时再现美。吉林雾凇的壮美景观,学生大多是比较陌生的,教师一开始就出示雾凇的实景图片,把学生代入这个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雾凇,产生一种想去学习的冲动。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教师就先让学生想象都会是什么样的,然后带着想象观察近景图片,形象真切地再现,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赞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雾凇的形成是本课的难点,适时播放形成过程的一系列画面,并且加上优美的解说词,这对学生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解决了阅读中的一个拦路虎。这样的使用课件,就是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3、让学生触摸语言的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不仅需要课件引导,更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品读涵咏,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4、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文中描绘的景色是美的,大自然呈现的景色更美,在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去探索大自然的更多美景,鼓励学习大胆向作者挑战,写出更好的文章,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5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2、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奇观是哪种解释呢?(第一种)那么,课文中哪里能够看出他的雄伟、美丽、不同寻常呢?(第一自然段)
请你来读第一自然段。
二、感受“奇观”
1、提问:哪里能看出呢?
十里长堤、缀满:这些词语说明了雾凇的雄伟壮观。
(绵延十里,一路上都是雾凇,多么壮观!请你读一读。)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这些词说明了雾凇的美丽。
(多美的雾凇啊!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银色的长廊。请你读一读。)
闻名全国:这个词说明了雾凇是罕见的,特殊的,不同寻常的。
(因为这是我国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的吉林雾凇奇观,所以才会――齐读:闻名全国。)
2、观赏雾凇图片,进一步感悟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导语:这么美的雾凇,想欣赏一番吗?(课件出示图片)
3、朗读感悟。把雾凇的美读出来。
导语:你能把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一奇观展现在大家眼前吗?指名读,齐读。
三、了解形成原因及过程
1、过渡: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多美啊,多奇啊!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这儿怎么没有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无声的默读有利于思考。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预设:严寒季节到底有多寒冷?什么是饱和的水汽?雾气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是什么意思?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
(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小结: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为雾凇形成提供了过于饱和的水汽,也就是雾气。那个词具体表示水汽的饱和?(弥漫)
(2)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过渡:这就是吉林雾凇的独特之处,难怪人们看雾凇还有“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的说法。夜幕降临,漫步松花江畔,你会看到怎样的雾呢?
指名读,齐读。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
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这句话可以看出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一个____的过程) [十分缓慢]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一缓慢的过程?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指名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指名读。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具体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出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雾凇逐渐形成的过程)
7、小结:这么美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课件出示:雾凇形成的视频及文字。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1、过渡: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说些什么呢?(相机理解:情不自禁)
2、交流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出来?(指名读)
师描述: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枝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一起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拓展延伸
1、作者的妙笔生花让我们领略了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我们也来试着写一写!
(出示)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2、学生试写,师巡视指导。
3、选择一两名学生写的片段交流。
六、板书设计:
雄伟
22、雾凇→奇 观 美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罕见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一起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网络一起去领略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2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4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5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
),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
)、。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1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2 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3 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4 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29、雾凇
奇观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后小计:
在教学第二部分,没有孤立地讲解雾凇形成地原因,要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淹没、模糊、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体会,在感悟、朗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同时播放雾凇的录象,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觉。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写了什么?
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一起来把江爷爷的题词读一下好吗?
2、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3、读了江爷爷的题词,大家现在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二、精读感悟:
(一)、景观:
①精读第一自然段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屏显雾凇图
(师口述)看,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
又象梨花缀满了枝头,把神州装点得分外壮丽。
2、多美的雾凇啊!课前老师还搜集了一些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同学们想不想看,
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3、大家说得真好,积累的词语真多,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自由地读读第一小节。
(1)谁来读读,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雾凇的?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c、指导把这几个词读一读,要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边想刚才的画面,边读。
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再读读。
(4)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2-----3人朗读)
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那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②精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图片、音乐)
1、过渡:前一天晚上,十里江堤上还是一片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了!!屏显图片,现在,你们已经来到江边了,我想采访一位小游客,说说你初见这雾淞时的心情怎样?(指名回答)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把文章的最后一节读一读。(自由读)
3、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看着后面的感叹号!,读出感叹号的意思。
理解这句话(梨花真开了吗)指名读
4、你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5、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齐读第三节)
二、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板书:景观),它们争奇斗艳,是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人民感到奇怪的是:这奇特的自然景观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
屏显思考题
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b、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同桌讨论交流一下。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a、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就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3、老师请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每当……灯光、树影模糊了……镀上了白银。”)
你看到了吗?
屏显图片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但是这个速度是很——慢的
(2)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
(将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3)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6、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7、建议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8、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谁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指名读第二小节)
9、小结:
雾凇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顺江绵延,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三、指导赏背
1、同学们,《雾淞》这篇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让我们把这篇文章在完整地、自由地读一遍,
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2、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喜欢的语句?
六、总结全文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中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象《泉城》、《九寨沟》等,课后,大家在搜集一下类似的文章,多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山河之美,能完成这个课外阅读作业吗?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8
作者:wy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20
《雾凇》课堂教学实录评析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雾凇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六个环节:一、欣赏雾凇景观美;二、感知课文整体美;三、感悟景观谴词美;四、了解雾凇形成美;五、总观雾凇姿态美;六、个性实践留住美。
片段一:(欣赏雾凇景观美)
师:孩子们你们都去过什么地方玩过?
生:……
师: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吉林的松花江畔去看一道奇异的风景线――雾凇(板书雾凇)。
师:(播放视频)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生:哇,真美呀!
生:真壮观呀!
师:大家看到雾凇了吗?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生:……
片段二:(了解雾凇形成美)
师:雾凇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衣服是怎样穿上去的呢?(指名朗读内容)
师:与你们平时穿衣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
生:比较慢、比较轻。
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谁能通过朗读,读出雾凇穿衣服的样子?(指名读)
师:要慢到多长时间才能穿上这一件衣服啊?
生:一夜。
师:为了让人们欣赏到这么美丽的衣服,她艰难地穿了一夜,穿得这么慢。下面我们来一起来欣赏一下,她是怎样穿上这件衣服的。
播放动画课件:(课件内容:雾凇形成的过程:“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看清楚了吗?现在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她穿衣服的样子给读出来吗?(“每当夜幕降临,……都是银松雪柳了。”)指名朗读,重点指导读好“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哎呀,我仿佛看到了雾凇像美丽的花仙子一样慢慢地、轻轻地穿上了飘逸的长裙,天多冷呀,谁能读得让她再多穿点吗?(指名读)
师:还能再多穿点吗?(指名读)
师:这下皮衣都穿上了,真暖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细细品味一番。
片段三:(个性实践留住美)
师:在我们祖国的辽阔国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号称祖国的四大奇观吧!(图片欣赏: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师作适当讲解。)
师:希望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点评]
1、源于生活,用旧知导入新知。新教材内容的切入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和体验,很好地体现课标理念。在具体教学与导语内容的设计中,也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教师问学生“你们都去过什么地方玩过?”这个问题激起他们的生活经历。接着播放雾凇的实物录象,真实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呼出:“真美啊!”“真壮观啊!”的赞叹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对雾凇说一句话。此环节的安排,一方面丰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唤醒学生喜爱雾凇的情感。
2、课件适时再现美。吉林雾凇的壮美景观,学生大多是比较陌生的,教师一开始就出示雾凇的实景图片,把学生代入这个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雾凇,产生一种想去学习的冲动。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教师就先让学生想象都会是什么样的,然后带着想象观察近景图片,形象真切地再现,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赞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雾凇的形成是本课的难点,适时播放形成过程的一系列画面,并且加上优美的解说词,这对学生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解决了阅读中的一个拦路虎。这样的使用课件,就是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3、让学生触摸语言的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不仅需要课件引导,更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品读涵咏,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4、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文中描绘的景色是美的,大自然呈现的景色更美,在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去探索大自然的更多美景,鼓励学习大胆向作者挑战,写出更好的文章,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9
讲练结合,景趣共生-《雾凇》第二次备课
[教材简析]《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通过“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方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美不胜收,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什么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说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这个美丽世界的奥秘吧!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希望你们能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文中标出生字词,多读几遍。(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找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吗?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词谁能来读一读?
(出示多媒体: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指名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课文,同学们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师: 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一段。
自由地读第一小节。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2-----3人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出示)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雾?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这是多大的雾啊!(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雾气就像一位魔法师,看他施展了什么魔法呢?
(出示片段,指名读)
师: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你觉得这魔法怎么样?
(引导生:神奇美丽)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指名说)
(出示多媒体)
师:我们来看图片,它的速度是怎样的?缓慢的,谁能读好它呢?(指名读)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师:我们来看雾凇最初的样子。(出示多媒体)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全都是----)
(三)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如课文中写雾凇的形成,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的变化。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去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吧。(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体)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又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3、雾凇
遇冷
严寒季节 雾气————雾凇 奇观
(饱和)凝结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10
之二
作者:黄晓芬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雾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2.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
3.欣赏了这么美的雾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4.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进一步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读课文第二段,读完后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
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
4.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诗句的意思。
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四、总结全文。
1.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更懂得了只有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从大自然中探索到更多的奥秘,发现更多的美。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
五、布置作业 。
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洁白晶莹
29.雾凇 银光闪烁 奇观
千姿百态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本课安排三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生借助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溶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通过朗读来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e
.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学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地发现、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12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一、在朗读中感悟 体验雾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然后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接着,问学生你会发出什么感叹,由己及人,引到诗句,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然后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如: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渐……最后” ……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空里自由放飞。
二、探究中朗读 感悟情感美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于是我在学完第三小节的基础上,问学生:“学到这儿,你是不是产生了疑问?”并总结成两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孩子两次带着问题默读、品味课文,除了找到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还找出相关的说明内容进一步朗读、体会,探究它的形成。这样,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这时,指导读第二小节最后一句,雾凇的壮观、作者的喜悦就读出来了。
三、想象后朗读 内化语言美
抓住文本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作合理的想象,开拓孩子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对于雾凇的形态,文中没有具体描绘,给孩子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创设北国风光特有景观。结合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充分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完成了说话练习: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雾凇景象图,让学生想象后,练习说话。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这样丰富了孩子的表象,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内化了语言文字。此时再让孩子朗读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已经深入孩子的心。
教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优美的课文,纵观整节课,我觉得课堂有点闷。课开始,当我就让学生看图,然后用词语来表示雾凇。可孩子们说的词语非常的单一,而且很多都是用了文中的词语。当孩子感受到雾凇的千姿百态时的说话练习,学生说的干巴巴的,完全体现不了雾凇的形态美。在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第二小节时,没有让学生感悟到雾凇在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美,学生感悟不到位。这些片断让我不断反思,事后我就想:如果课前我多了解一下学生的实际;如果课前我多设计几套方案,以不变应万变;如果课上我能正确地疏导;如果我能在课上恰当地引导,这一现象是不是就不会存在?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13
巧用课件 妙作点拨
――
沭阳东关实验小学
邵建荣
【内容提要】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突破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本文就现代教育媒体在《雾凇》中的具体运用谈谈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与学的观念,为学生的创新与个性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
多媒体 激发情感 创新 扩大知识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媒体也在不断地提高层次。从最初的视听技术的运用到目前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已经使传统的直观教学方式拓宽为多种媒体的教学。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结合《雾凇》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试作阐述。
《雾凇》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例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从颜色、数量、姿态等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又如奇妙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对实景进行多层次地描绘。“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和“一层一层”使大家体会雾凇形成过程,并留下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这些画面如果能用多媒动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雾凇的形成过程也能理解得淋漓尽致。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一. 画龙点睛 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1、利用雾凇的录象突出教学难点 。体会雾凇的美丽。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雾凇的美丽、奇特后,教师适时地放录象雾凇。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雾凇形成过程的画面切换,突破难点,当学生初步认识雾凇以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式过程,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⑴、出示一棵大树,并用动画技术设计“松花江上涌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水温4摄氏度左右。”的情景。⑵、出示满天是雾气,大树被笼罩,并逐渐挂上了霜花,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⑶、最后形成一棵雾凇,这里可以切换前面几个镜头,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画的展示,学生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3、利用动画巩固教学难点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教师可出示刚才那一段动画,让学生看着画面当导游,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这一活动,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促进其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1、《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秘的境界中去,课堂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银装粉砌的世界之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雾凇。学生们已经进入到了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放录象: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由衷的赞叹。图像与音乐的和谐组合,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学生看着生动的动态画面,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三.拓展思维 鼓励创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放录象: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由衷的赞叹。学生看过录象体会到雾凇的琼枝玉树、雾凇的千姿百态以后。让学生看着画面练习说话,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回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你会……?
四.向课外延伸 扩大知识量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学习《雾凇》这一课时,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霜冻,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清晨霜冻的景色,并运用多媒体动画出示太阳出来后,霜逐步花解的过程,或者出示雪花飘落,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14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一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美之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课文充满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纵观全文内容,共三个自然段和两幅插图,有“雾凇奇景→成因探索→赞美奇观”三部分构成。在讲授本课的时候我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感受作者笔下雾凇的壮美,二是了解雾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让学生抓住词语表达出印象中雾凇的奇丽,让他们通过朗读自己去感悟美,再创设意境带领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品味,从中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
其次是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对“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和“吉林雾凇形成的得天独厚条件”对比,对吉林“过于饱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摄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让学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读文中描写雾气的语句,找到“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这些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后细细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渐浓厚如仙境般的夜雾在学生的脑海中荡漾开来。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来理解“镀”,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在反复吟诵中体会雾凇形成的缓慢、美丽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惊叹、赞美之情。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虽然基本实现教学目标,但依然存在不足:课开始,当我让学生表达哪些词让你感受到雾凇地美,美在何处?学生说出了文中的词语,对词语的感悟却非常肤浅。是不是课前我让学生熟读课文,才导致他们现在回答问题的依据始终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从图中获得直观体验呢?看来,课外词汇量的积累与运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项环节。
我们都知道,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成功的保证。我们不但要对每一个大环节进行预设,更要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进行预设,这里面当然包括对学生的预设。一个问题抛出去了,学生会怎样回答;学生的回答与你预想的不一致时,你又该怎样引导……看似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要在头脑中反复盘算的时间却是四十分钟的几十倍。第一次读第二段,想吉林雾凇产生有哪些特有的条件?第二次读第二段,体会吉林雾凇形成的神奇壮美。我觉得有拖沓、重复之嫌,显得零碎,如果能将两次目标整合,教学轨迹会更清晰一些。”课后回想起来,是我在课前对教案的欲设,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全面,因而在这一环节上来来回回浪费了时间。
在课件制作中,我搜集了雾凇形成的录象,如果再能看到发电站发电时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们感受到雾凇的形成和美丽壮观的景象以及发电时水花四溅雾气蒸腾笼罩的场面,我想学生会更加深刻感受到雾凇形成过程的神奇与壮美。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我觉得除了要充分感受雾凇的美之外,还要由衷地提出保护自然奇特景观的内心需求。课文中雾凇的形成过程是说明性的文字,科学性很强。那在教学中如何有机的结合,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都觉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经过一番研读后,我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2、能理解并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但学生生活在江南,从未亲眼见过雾凇,虽然通过文本能够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法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
3、品词、品句,体会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语文素养。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认真研读教材,我的心里有了底,在设计整个过程时,就以赏析为主,通过朗读字、词、句体验文本的神韵美。
创设意境,激发情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出示了雾凇的相关图片。学生一下子被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画面所感染,我适时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赞雾凇,学生愿意说,也愿意想,回答得流畅说明了雾凇已然成为学生的思维对象而有所感悟。接着抓住“奇”字让学生感悟雾凇的美与多。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孩子带着问题:1、雾凇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2、吉林的松花江畔具备这样的条件吗?默读、品味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但其中还存在着不足。虽然,读书要求很明确,但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好时我没能及时有效评价加以引导,学生虽然有所感悟,但读得感情不是很到位,有待提高。教学中拓展延伸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只得下节课完成。
脑袋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化文本,超越文本。学生兼容并举,多种感官参与,以自读、自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2、语言不够简练。
3、由于紧张没有全神贯注地在学生身上。
4、时间掌握不够到位。
我们常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课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他人之所长,补已之短,更上一层楼。
《雾凇》教学反思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整体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美。学生在赞叹之余饶有兴趣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自研读《雾凇》一课开始,我心里一直有种震撼:这美丽的“精灵”都是特定情况下的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若能引领学生细细地去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例如: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质疑。显然,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很难理解。什么叫“过于饱和”?“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从何而来?一个个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说。终于,“笼罩”、“弥漫”、“淹没”等词列入了孩子们的视线。细细品味,这不正是饱和吗?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过于饱和”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有了对雾凇的深入了解,面对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学生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不是生拉硬扯、穿靴戴帽。课末,我为学生配以《雪绒花》这一背景音乐,他们在舒缓幽静的美妙中尽享着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总之,在学生的质疑和品读中“雾凇”这一奇特的景观再现于学生的想象之中。
《雾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15
教学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准确、科学的语言阐述雾凇奇观形成的主要原因,用细致入微的笔墨描述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奇妙过程,描绘了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叹之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欣赏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用词精妙,培养学生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浏览网页,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素养,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欣赏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
教学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
课前准备:制作学生网页与教师网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来到网络教室里上课,除了评委老师和我,还有一位老师在你面前,她知识广博、信息量大,他瞬息万变,形式多样,你知道是谁吗?对,她就是网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待会啊,就请你独立访问网站,在网络老师的提示语下进行有选择、有个性的阅读活动,好吗?但要注意:1.屏幕上的语言文字就是网络老师对你说的话,你也要仔细阅读;2.当鼠标移动到胶囊状的按钮上或者其他字词上时,箭头变成了手形,那就说明可以点击进入下一个页面。
2.准备好了吗?上课!
3.现在让我们乘上光纤快车,前往远在北方的吉林松花江畔,进一步了解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首的——雾凇(学生齐读课题)。
4.首先,请你点击“温故知新”进入新页面。小火车~开起来![页面出示:蒸腾、缭绕、弥漫、模糊、笼罩、淹没、凝结、缀满、洁白晶莹、琼枝玉树]请你品味一下,第一、二行都是描绘什么的词语?(雾)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些词语的不同含义吗?指读,齐读。第三、四行呢?(这两行都是描绘雾凇的词语。)谁来读?指读,齐读。
5.回顾一下,课文中是哪一自然段总体介绍雾凇的?指名回答。请大家点击“下一站”这个按钮进入“第二站”。[页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女生读。你注意到了没有,吉林雾凇被称为什么?(奇观)男生读。
6.网络快车到站了!让我们返回主页面,点击“自主阅读”。谁来读读第一段欢迎语:“欢迎你到吉林来做客!我们的雾凇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景象才被称为是“奇观”的吗?请你自己来寻求答案吧!”这段话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谁找到了再来读一读?【板书:奇观】
7.我建议大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就是边读边思考雾凇形成的原因,从中研究它的“奇”;第二个方面就是边读边想象雾凇形成的过程,从中品味它的“奇”。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点击进入“研读成因组”或“感受过程组”,我们自学过后再来交流汇报,资源共享。(7分)
二、探求新知分层教学
1.考虑好自己研读哪一方面了吗?在大家进入新网页之前,再次提醒:1.不管是网络老师的提示语,还是课文内容,都认真阅读,深入思考;2.当鼠标箭头符号变成手的形状,就可以点击进入新页面或者旁边出现提示。
2.学生浏览网页,自主学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l“研读成因组”进入网页浏览,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1)读一读,想一想,找出下面这段话中能够准确、完整地告诉大家雾凇形成原因的一句话,然后移动鼠标点击句子!
(2)恭喜你!句子找对啦!“雾淞,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继续品读词语。
(3)你认为哪些词语很关键,点击它,读一读。【“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凝结”的图文释义】
(4)再读句子,重点体会关键词语。
l“感受过程组”进入网页浏览,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第二至八句话。
(1)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在“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2)“夜看雾”:把这段话认真读两遍,你能通过关键词语读出雾浓吗?【出示第二段中3~6句,鼠标移至“弥漫、涌向、笼罩、淹没、模糊”上时出现释义】
(3)“晨看挂”:认真读这段话,尝试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美妙。【出示第二段中7、8句,鼠标移至“蒸腾、镀”上时出现释义】
(4)“晨看挂”:认真观看雾凇的形成过程,用“最初……逐渐……最后……”说一句话。
(5)“晨看挂”:认真读两遍,你会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的哟!【出示第三段,鼠标移至“缭绕、琼”上时出现释义】
(6)“待到近午看落花”:读读补充资料,尽情想象落花时的美景。【出示“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3.如果你已经练读好自己选择的那一部分内容,就请你点击“细品课文”,读读课文,我们待会就进行交流共享。(17分)
三、汇报交流,资源共享
1.首先,请研读成因组汇报,感受过程组吸取经验。
2.通过朗读课文与浏览网页,你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了吗?请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出示相关句子】再指名朗读。欣赏一段介绍资料。【播放录像】
3.真的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了吗?那就试试这道填空题吧?【出示填空】首先,是什么变成雾凇?然后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雾凇?
雾凇
4.看来成因组的同学果然爱动脑筋,很聪明!过程组的同学理解雾凇的成因了吗?也来读读句子吧?指名朗读。
5.吉林是我国的北方城市,夜晚的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左右,这时的松枝柳条可想是非常的冰冷。但这过于饱和的水汽,就像是我们少开水时出项的雾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许这个问题过程组的同学能回答哦!【出示第二段2、3句】指名朗读。
6.吉林雾凇可谓天时地利,让我们来亲眼看看这北国的雾气。【播放录像】指名朗读。
7.在这样零下30摄氏度的地方,江水竟然不结冰,却还蒸腾着雾气,这种景观多见吗?【板书:罕见】从成因上看,同时具备了充分的水汽和足够的低温,这两个既必要又矛盾的自然条件,这一“奇观”的“奇”可以怎样形容?【板书:奇特】吉林雾凇真是~“奇观”!
8.而更能体现“奇观”的另一个方面,我们请过程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吧?【出示:通过朗读课文与浏览网页,你感受到雾凇形成时的奇了吗?不需要介绍,但请你把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9.指名朗读。指名评议: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再指名朗读。
(1)品读“夜看雾”的语句。
(2)品读“晨看挂”的语句。
哪个词写出了“凝结”的意思?指名朗读。
动画展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变化过程,你能运用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来介绍一下吗?这雾凇形成过程之“奇”可以怎样形容?【板书:奇妙】
经过一夜轻柔细致、悄无声息、持续不断的凝结,此时的美景想不想去看看?【播放组图】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齐读第三自然段。【壮美】
(3)指读“待到近午赏落花”的补充资料。
10.研究了成因,欣赏了过程,最后请两大组合作,思考填空:“吉林雾凇不仅,而且,因此堪称‘奇观’!”指名回答。
四、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通过课前的网络搜索,我还发现,吉林雾凇不仅罕见、奇异、壮美,还有得天独厚的十大特点,请你点击“课外拓展”来更进一步地了解。
2.这里还有“雾凇别名、雾凇佳句、雾凇家族、雾凇功效”等资源,如果你愿意,还可以继续浏览网站,了解更多有关雾凇的介绍。
3.拥有网络,真是方便呀,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领略了吉林雾凇的风姿,我看有些同学都有些留恋忘返了吧!今天我与大家也相处得非常快乐,只是今后难得再见面,欢迎课后登陆我的教育博客来说一说你的学习收获,好吗?【展示博客】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22.雾凇
奇特罕见
奇观
奇妙壮美
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一、学生网页:
1.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温故知新”,出现“第一站:正确读词”,点击“下一站”进入“流利读句”,点击“返回”返回到主页面。
2.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自主阅读”,出现欢迎语,可点击“进入成因组”或“进入过程组”。
(1)点击“进入成因组”出现课文第二自然段,选中说明成因的句子,将出现“恭喜!句子找对了!”,点击“品读词语”出现相关词句,点击关键词语将出现新页面进行图文释意。未选中说明成因的句子,将出现“错了!再读一遍,仔细想想吧?”以及返回按钮。
(2)点击“进入过程组”出现“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三个按钮,可分别进入新页面,其中以“下一步”、“返回”等按钮连接。
3.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细品课文”,出现全文,也可点击音频播放键收听课文朗读。
4.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课外拓展”,出现“雾凇别名”、“佳句诵读”、“雾凇诗词”、“雾凇功效”、“雾凇家族”、“雾凇奇观”、“教师的博客”等按键,可分别进入新页面。
二、教师网页:
1.在主页面上点击“研读成因”,出现“课文”、“视频”、“练习”三个按钮。
(1)点击“课文”出现说明成因的关键句子,点击“过于饱和的水汽”可出现课文中介绍水汽的相关句子及视频资料。
(2)点击“视频”,可观看介绍雾凇成因的影音资料。
(3)点击“练习”出现填空,点击括号与箭头可出现答案。
2.在主页面上点击“感受过程”出现“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三个按钮,可分别进入新页面,其中“图片欣赏”、“视频欣赏”可分别进入领略雾凇形成的过程。
3.点击进入“领悟‘奇观’”出现填空题,总结全文。
4.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课外交流”,出现“雾凇别名”、“佳句诵读”、“雾凇诗词”、“雾凇功效”、“雾凇家族”、“雾凇奇观”、“教师的博客”等按键,可分别进入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