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精选16篇)
《文言文两则》 篇1
学弈 两小儿辩日
a案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四小学 万素丽)
b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 “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 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 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文言文两则》 篇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难点: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理解疏通全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打开练习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口头完成各题,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
正式学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字子yú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 谁是老师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 (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 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yù御kòu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4.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 (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zōu陬yì邑(今山东曲fù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文言文两则
一人 专心致志 (成功)
学奕
一人 三心二意 (失败)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近――大如车盖
一儿 日中时远――小如盘盂 (大则近,小则远) 孔子不能决也
日初出远――沧沧凉凉
一儿 日中时近――热如探汤 (凉则远,热则近)
参考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文言文两则》 篇3
导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导学重点: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导学难点: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导学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事迹。
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惟缴汝学弈鸿鹄盘盂专心致志沧沧凉凉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见两小儿辩斗而日中时远也
孔子不能决也及其日中如探汤
三、我知道。
1.《学弈》选自,孟子是我国古代的、。《孟子》记录了孟子。《两小儿辩日》选自,此书中著有许多寓言和民间故事。“辩日”是指。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另一个小孩的理由是。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一人,,。虽与之俱学,。为是其智弗?。
四、我不懂。
预习完课文后,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准备交流。
导学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新课标第一网
(1)对照注释弄明白《学弈》每一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2)用两个成语形容这两个学下棋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表现。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
(3)“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2.小组内探究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
一、我能行。
1.《学弈》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不能。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的理解是:。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孰为汝多知乎?
三、对《两小儿辩日》一文给我们的启迪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要敢于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和质疑。
B.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会有所不知。
C.要敢于否定、嘲笑和讽刺一切大学问者,不迷信权威。
D.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主题学习
学习主题学习丛书《感谢生活》
要求:1.自读《点亮心上那盏灯》这一部分,小组讨论交流:文中向我们描述了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谁点亮了我心上的那盏灯?哪个故事让你最受感动?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3.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诵读。
课后作业
1.背诵两篇文言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初远凉初近热
中近热中远凉
《文言文两则》 篇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难点: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理解疏通全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打开练习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口头完成各题,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
正式学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字子yú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 谁是老师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 (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 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yù御kòu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4.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 (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zōu陬yì邑(今山东曲fù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文言文两则
一人 专心致志 (成功)
学奕
一人 三心二意 (失败)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近——大如车盖
一儿 日中时远——小如盘盂 (大则近,小则远) 孔子不能决也
日初出远——沧沧凉凉
一儿 日中时近——热如探汤 (凉则远,热则近)
参考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文言文两则》 篇5
开学的第一天讲授了《文言文两则》,从整节课来看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想法:
一、成功之处
1、导入课程直截了当。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所以我采取了从古代思想家入手,回忆相关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同时也对与课文相关的文言文只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2、本课还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二、不足之处
1、时间分配上不足,课堂练习没有做上。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被调动,一些孩子还是不张口开朗读。
三、改进措施
1、把握时间节奏,注意课堂的紧凑性。
2、充分预习、备课,调动积极性。
《文言文两则》 篇6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
⑵怎么学下棋?
⑶学得结果怎么样?
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⑴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⑵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⑴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⑵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⑷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⑸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
《文言文两则》 篇7
《文言文两则》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课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文言文两则》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
2、教材简析:《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选编本文的目的:在六年级开学伊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两篇文言文,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善于观察事物,实事求是。可以让刚进入六年级的学生消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的学习。二是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4、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落实点: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指引点:新课程倡导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做适当的引导、点拨、鼓励、协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读熟成诵、悟理明志。)
情感态度渗透点: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所以要让学生通过这两则故事的学习能够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并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本课既然是一篇文言文,就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在哪儿。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
面对这两个问题,我会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利用课件、板书、简笔画等形式来突破解决。
二、说教法
以往的备课都是“备教材”,但是现在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所以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注重“备学生”。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不太了解文言文,学生虽对其有很大的新鲜感,但在理解语言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的兴奋点是我组织教学的关键。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到“读”,为此我准备了“四读”。
一读,读通。使学生能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
二读,读懂。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三读,读细。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四读,读出味儿。初步感悟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中,读懂和读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出语言的味儿,读出故事的味儿就是难点了。
其次因为这两则寓言,故事性很强也很接近孩子们的年龄与生活,孩子们又爱听故事,所以全过程以讲故事,说故事,明道理的形式贯穿始终。
三、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文的文言文教学正适合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中获得新的收获。正如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所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学生在这种“互换”中得到了更多的知识,也体味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内容,初步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第二课时的任务是品味语言,深刻领悟。升华情感。这里,主要谈一下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堂伊始,我会声情并茂的用文言文讲《矛与盾》的故事,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听后的感受,在畅所欲言中进入学习状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并且能够自然导入到文言文的教学当中。
2、四读教学,学文悟理。
(1)进行“四读”中的一读,读通。老师范读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即速度要慢,停顿得当,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然后学生自读,正字音,把容易读错的字圈出来,反复诵读。然后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字词。在这里老师可以就学生易犯的错误,或不理解的地方做适当的提醒,如《学弈》中“诲”,应读四声。几个“之”字分别代表什么。《两小儿辩日》中“车盖”是指什么,有多大?这里老师可以采用简笔画或课件出示古车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再如“探汤”是什么意思?老师可以用想象情境找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汤”就是热水,“探”就是伸手去摸,“探汤”就是像把手伸进热水里那样烫。老师还可以在这里进行适当的扩展,如文中“汝”是“你”的意思,那么“吾”是“我”的意思,“尔”也是“你”的意思。总之,在这部份的教学当中我学生质疑,学生解疑,教师点拨难点的原则。
(2)进行“四读”中的二读,读懂。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部分,老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学弈》这则故事很好理解,老师可以准备一幅两个学生跟着弈秋学弈的画,让学生用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来描述画的内容。这样这则故事的大意就能基本理解了。《两小儿辩日》比较难理解,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课文能力还不是很强,特别是对于《辩日》这种蕴含科学道理的文言文,在理解上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了。例如,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小孩儿究竟在争辩什么?”这时学生的答案就会花样百出了,学生可能会回答“他们在争辩太阳是刚出升的时候离人近还是中午的时候大”或者回答“他们在争辩太阳是早晨的时候凉还是中午的时候凉”等等类似这样比较混乱答案,那是因为文中争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牵涉到参照物等科学知识,小学生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知识而导致暂时的思维混乱。我会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认真分析每一句话,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两个小孩儿是在争论,太阳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3)进行“四读”中的三读,读细。与“二读”相同,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同样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交流。我会就一些重点或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要注意断句“思/援弓缴/而射之”,那么句子的意思就很容易明白了。再如《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是文章的总结句,揭示文章要阐述的道理,老师要重点强调。再如《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一个反问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4)进行“四读”中的最后一读,品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文章蕴含的道理。在前面的三个“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课文非常熟悉了,对于文章蕴含的哲理也是呼之欲出了。《学弈》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我会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让学生多发言,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的事情,体会出“三心二意”的坏处和“专心致志”的好处。《两小儿辩日》中揭示的道理比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总结。
5、拓展延伸
一课时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或寓言,如《南辕北辙》、《老妪磨杵》、《囫囵吞枣》等,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6、板书
文言文两则
专心致志 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 实事求是
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总结
总之,本节课本着“大语文”的观念,紧跟新课标步伐,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始终,教师基本上做到了“退出课堂主角,成为幕后执导”的目标。
《文言文两则》 篇8
教罢《学弈》、《两小儿辩日》二篇文言文,强烈蹦出一个认识: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读能说的能力。
读是基础。让学生一读,读准字音,单个读,纠正后再读,指名读,齐读;二读,读出停顿,学生尝试读,师范读,指名读,交流读,划出节奏来读,指名读,齐读;三读,读出味道来,读出意思来。
读是提高。在学生读到第三步时,让学生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说意思交流中领悟文言文的感情。《学弈》一课就有学生说出弈秋没有理解学生,没有懂学生,那个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让他去学射箭好了,因为他对学下棋不感兴趣,而对射箭特有兴趣。鼓励学生说居然说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来。是啊,童言是率真的,无畏的,有想象力的。
培养学生会读能说是多么重要的。
《文言文两则》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掌握故事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掌握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孔子、孟子、列子的生平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学奕》
一、初读课文,正确读写。
1、学生试读课文,标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划出不会停顿的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并重点指导:
①正确读写加点词语:
学奕( ) 鸿鹄( ) 弓缴( ) 弗若( )
②正确停顿下列句子:
思/援弓缴/而射之
二、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1、根据试读,师生一起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适当;③语速稍慢。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
”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
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学奕》
2、总结学习《学奕》的学法:
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③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④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语速要慢,停顿适当,读通顺。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
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补充资料: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5)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答案示例: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匆 匆
朱 自 清
叹──时光飞逝
悔──碌碌无为
劝──珍惜时光
《文言文两则》 篇10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甘家厂中心学校 课题组】
〖以超越的精神,构筑开放的平台・超越教材〗
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处于相当封闭状态,学生读的是课本,老师看的是教参,师生交往的空间仅限于教室。这种学习方式严重束缚了师生的思想,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需要我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材为学生提供语言典范、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我们学习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即所谓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要求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它,不要把教材当“圣经”,敢于质疑,敢于超越,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并开发一批课程资源。
首先,要鼓励个性化解读。俗话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不同,对同一篇文章,同一情境所引发的情感体验也不同。
如对《两小儿辩日》这篇古文,有的同学佩服那两个小孩,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敢据理力争。他们提的问题竟然难倒孔子。有的同学赞美孔子诚实不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真有学问的人的态度。
【重庆市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田桂芬】
〖放开手脚天地宽──参加语文教研活动的体会・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最近,我参加了县和州的语文优质课竞赛。之后,又到武汉听了获得全国或省一等奖的教师的展示课。在这次竞赛中,虽然最后未能取得好成绩(县一等,州三等奖),但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在向外界学习的基础上,我的收获和感受却是颇多的。
我选择的参赛课文是一篇文言文。为上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明白了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还是读。特别是最近在武汉我听的一节《两小儿辩日》,也是一篇文言文,两相结合,使我对朗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教学中,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齐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师导读,有感情的朗读,背读,带着问题读,纠错读等等等等,都需要根据文本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需要,根据教学时的具体情况而定。朗读的方式多了,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就说纠错读吧。我这次比赛的课文中有“弗若之矣”一句话。文中的“弗”有很多学生读成“佛”,按常规的做法就是谁读错,老师或者同学帮忙指出来就算了。但在教学中,我除了纠正错误外,还要读错的同学再读,一遍不行,再读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直到读准读好为止。又如江苏李伟忠老师执教苏教版《鼎湖山听泉》,其中有一种声音是小提琴的,老师先让学生说出这种声音的特点(柔美),接着要学生带着这种好听的声音试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听音乐后再读,师导读后学生又读,再让学生指出问题(不够柔美),然后又让学生读。就这样一直读到淋漓尽致,绘声绘色为止。让我们听课的教师听得是如痴如醉,完全陶醉在那种美妙的境界之中。
【湖北省宜昌市宝塔河小学 党怀瑜】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方法例谈・大胆想象,多元感悟・课后拓展,延伸感悟〗
语言文字的学习领会,是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注意的。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创造地教,运用多种方法引发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创造地学,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超越教材,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两小儿辩日》这个寓言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这篇课文后想到些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学完《两小儿辩日》后,可以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经过这样的拓展延伸,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感悟。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实验小学 沈 佩】
〖快乐阅读,阅读快乐・探究阅读的快乐〗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为能让学生快乐地阅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途径,都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大语文观下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纬度,除了知识、能力目标之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过程、方法、习惯目标。大语文观下的阅读教学,更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对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打好语言文字基础,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快乐。
《学弈》是走进小学语文课本的第一篇文言文,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能让孩子们一开始就亲近它,我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旨意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运用适当的方法,让他们喜欢上文言文,感到学习文言文快乐!
我带着这样的一个目的,走上了讲台,非常神秘而又镇重地介绍了“文言文”,并且有点夸张地肯定了学生的能力。这时我看到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一张张充满自信的笑脸。我们的课就在这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来!我们一起看看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学弈》,从字面上你能发现什么?”得到任务后,同学们个个神情专注地默读起课文来。
“老师,我发现了文言文中有许多‘之’、‘也’这样的字。”余灿首先举手发言,打破了教室的寂静。其他的同学也不甘示弱,把手举得老高。向小程得意地说:“我知道‘也’在文言文中是语气词。”“你的知识真全面!”我顾作大声称赞,目的是想引起更多的同学参与发现、探究。这时,张恒激动地忘了举手就立马站起,大声说:“我还发现每一句都不长,很简单。”而这时我发现有些同学投来不屑一顾的眼神。“张恒平时很爱看书,他一定还有些话没说完,说清楚。我要帮帮他!一来增强他勇于探究的自信心,二来要其他的同学服气的同时更要像他一样爱书、读书、研究书。”我边想边面带笑容地称道:“太好了!你发现了最关键的地方了!咱们大家再来看看课文,它每一句虽短,但表达的意思……”张恒紧接着说:“我知道了,它每一句虽短,但表达的意思很准确、明了。”他的脸上泛着得意的、快乐的微笑。刚才那些不屑一顾的眼神变成了羡慕的眼神。我此时牢牢抓住这个契机,肯定道:“瞧,你们自己通过发现、探究地阅读已经找准了文言文的特点了!”
接着,我又从开课时他们所找出的“之”字入手,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自己所发现的问题。结果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料,他们不仅通过注释明白了“通国之善弈者也”的“之”是“的”的意思,而且还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思援弓缴而射之”的“之”是“天鹅”。还告诉大家这个字在两句话里的读法是不一样的,随之示范了朗读。全班的学生都沉浸在探究的快乐中,个个充满“我能学”,“我会学”的自信样。
为了能让孩子们一开始就亲近文本,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什么是“文言文”,自己去探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与《学弈》对话,获得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但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得到发展和提高,更欣喜地感受到他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的快乐!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小学 陈 榕】
〖范读的别样魅力〗
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要让学生爱读、会读、读好,范读是不可缺少的。范读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借助媒体。他除了能给学生一个正面影响,还有着别样的魅力。
六年级教材安排了几篇文言文,它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每一篇课文一样,我要求学生读通文章,《学弈》文字不多,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没几分钟学生一个个成竹在胸,会了。真的会了吗?我特地指名一中等生读来了解预习情况,发现字音不准的有,添减文字的有,读破词句的有……一一纠正吗?浪费时间不说,挫败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啊,于是,我播放录音,要求:课文录音那些地方和你读的不一样?找出来。这个问题一下就叫我们的学生竖起了耳朵,大家专心致志,通过对照,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针对他们的自主发现,我把重点的问题一一在黑板上板书,以作提示,正确地破词、破句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学生有些拿捏不准,我再次播放录音,要求:边听边画出停顿符号,学生书本上画,我在黑板上画,互相借鉴,还可以争论……短短时间之内解决了文言文最初的诵读问题,整体效果非常好,少走了弯路,照顾了差生。这比口哺式的教读、说教、纠正、反复读强多了,这样的环节还体现了学生自主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册教材都安排了经典的古诗词,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发现、去纠正,不失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小学 陈 榕】
〖指导朗读的几点做法・示范的直观性和指导性〗
读是语文的传统学习方法,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确优秀的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指导学生朗读是教师教学艺术、效果的检验。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了这样几点:
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有一定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做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读书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模仿力较强,教师就是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教学中,教师采用感知性范读、情感性范读、总结性范读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体悟学习过程中,提升朗读的增量。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进行范读,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是对学生最好的诱导。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领略到语文世界中那优美的风景、神奇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感人的情怀;教师通过范读,使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范读,除了给学生一个正面影响,还有着别样的魅力。六年级教材安排了几篇文言文,它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每一篇课文一样,我要求学生读通文章,《学弈》文字不多,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没几分钟学生一个个成竹在胸,会了。真的会了吗?我特地指名一中等生读来了解预习情况,发现字音不准的有,添减文字的有,读破词句的有……一一纠正吗?浪费时间不说,挫败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啊,于是,我播放录音,要求:课文录音那些地方和你读的不一样?找出来。这个问题一下就叫我们的学生竖起了耳朵,大家专心致志,通过对照,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针对他们的自主发现,我把重点的问题一一在黑板上板书,以作提示,正确地破词、破句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学生有些拿捏不准,我再次播放录音,要求:边听边画出停顿符号,学生书本上画,我在黑板上画,互相借鉴,还可以争论……短短时间之内解决了文言文最初的诵读问题,整体效果非常好,少走了弯路,照顾了差生。这比口哺式的教读、说教、纠正、反复读强多了,这样的环节还体现了学生自主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文言文两则》 篇11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两则》 篇12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本学期学习的文言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喜欢的.文言文,准备交流。
2、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1、师谈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屏幕显示:诗词等)这个学期,我们在语文课上学到了哪些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呢?
二、温故知新,复习课内文言文
1、谈谈对文言文的认识:
师小结: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回顾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文言文。
4、小组合作,复习文言文。师提示:朗读,释义,明理,背诵
5、小组汇报。注意生生互动,读得充分,入情,有韵味。形式多样
三、归纳学习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
四、拓展延伸,交流课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满哲理,饱含人生经验的语言,能使我们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课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组上台,幻灯展示收集的文言文,汇报自学收获。
小结:同学们收集到的文言文真是美轮美奂。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妙文我们来不及看,同学们可以下课后继续交流。
五、总结。
《文言文两则》 篇13
【教材分析】
《学奕》是一篇叙事明理的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讲述了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因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二人学习结果也迥异不同的故事。告诉人们,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别,而是后者不用心学习,三心二意,自然学不好知识。故事告诫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名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的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
《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第三次接触文言文。尽管学生以前接触了两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了接触和了解,但前两篇相比本文来说比较浅显。因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从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目标】
1.学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节奏停顿得当、讲究抑扬顿挫。
3.理解重点词句,能从课文中领悟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一定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法学法】
范读示范法、朗读指导法、点拨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读”。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二、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指名朗读。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问:大家知道这些句子出自何处吗?(《孟子》)
你对孟子这个人又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之作――《学弈》。(板书课题)
“弈”字是什么意思?“学弈”呢?
三、范读引领,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对照译文多读几遍。同时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在相应的地方标上注释或记号。
2.解决生字词。
yì hóng hú zhuó fú yǐ
学 奕 鸿 鹄 弓 缴 弗 若 之 矣
3.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想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平时读课文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总结:老师读的速度比较慢;在句中的停顿比较多;读出了不同句式的语气。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度通顺的困难。
四、研读探究,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五、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六、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自由读课文,试着背诵。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总结: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全文----明道理
七、作业超市。
自选其二: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3.选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的文言成语故事,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学习。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名句,激趣导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学识渊博,可他也曾被难住过,想不想知道是谁,用什么问题把他难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中的第二则文言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交流共议。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学。 辩斗:辩论,争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
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②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 去:离。 日中:中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一儿 远 近
③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及:到。 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 为:原因。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④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知:知识。
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赞同哪一个小儿的观点,请你用科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课后查一查相关资料吧。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文言文两则》 篇14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学习准备:
学生可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课时:建议两课时,也可以根据学情适当划分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杨氏之子》、《伯牙绝弦》这两篇文言文吗?课文短小精悍,却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深刻的启发。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曾经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两则新的文言文,看看从这两个小故事中,你又能感悟到什么?明白怎样的道理呢?
基础达标
1、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学弈( )惟( )鸿鹄( )缴( )弗( )矣( )与( ) .......
盘盂( )沧( )沧凉凉 孰( )为汝( )多知乎? ....
2、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再回答问题。
弈( )秋,通国(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 ) 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 )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 )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 )俱( )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
( )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3、联系课文注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同学们挑战自我:如果你学有余力,可以尝试完成下面内容。
1、背诵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从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同学们,有创意的表达才是生命力的语言,大家不妨走进角色,走进历史,以小组为单位,扮演一回剧中的人物,将课文中的语言或丰富、或转化,使之成为浅显易懂的、极具感染力的戏剧语言,都来演一演、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
相关链接
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悬梁刺骨“(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参照原文:
篇一: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篇二: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文言文两则》 篇15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 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文言文两则》 篇16
教学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导入课题
1、一首乐曲,让伯牙和锺子期成了知音,艺术就是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不仅音乐艺术如此,绘画艺术也同样能震撼人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绘画作品。课件依次出示四幅著名画作(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戴嵩的牛),最后一幅为戴嵩画的《斗牛图》,顺势导入课题。
2、介绍背景: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特别擅长画牛,他画的牛栩栩如生,尤其这幅《斗牛图》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因为这幅图还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吧。(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
蜀轴囊曝搐婢拊掌
(3)指名朗读,正音。
(4)齐读全文。
2、指导课文,明确节奏。
(1)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2)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学生试读,熟悉节奏。
4、自由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三、自学质疑,理解文意
1、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
课件出示:
(1)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2)用“△”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预设一: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理解“轴”在不同语境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理解“尾搐入两股间”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预设三: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相机理解“奴、婢”的意思。
2、整体感知,梳理脉络。相机指导会写字“曝”的书写。
四、入情入境,精读课文
1、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一说。
课件出示:
自由读课文,用“_____”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画出写小牧童的句子,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他们的表现。
2、学生汇报,交流分享。
预设一: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尤、锦囊玉轴,自随”,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
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预设三:处士笑而然之。
(1)对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两处描写“笑”的句子,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现。
(2)再现情景,想象杜处士的神态、动作、语言。
3、朗读描写杜处士和小牧童的句子,读出趣味。
五、变换角色,练讲故事
1、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1)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2)指名展示,评价交流。
2、讲讲“我”的故事。
课件出示:
①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②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没出村子,我看见……
③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1)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讲“我”的故事。
(2)指名讲故事,评价交流。
课件出示:
合理想象角色转换形象表达
六、回顾细节,品读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课件出示: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课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心胸开阔、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七、再读课文,明白道理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艺术再美也是来源于生活。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