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精选16篇)
《苏武传》 篇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苏武传 班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⒈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⒉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⒈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⒉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教学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教 学 设 想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了四篇古代人物传记,《苏武传》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属精读课文。《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可以说,从《汉书》问世后,苏武的英名和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就一直为人所称道。《苏武传》也是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教材,课文的书下注释几乎是逐字逐句详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教师只需对极个别的难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班固采用写人物传记常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作者没有机械地铺叙历史事件,而是精心地取舍剪裁,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集中笔墨刻画人物,生动地再现了人物。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人物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句子,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苏武两次自杀以死报国的行动,匈奴两次派人劝降,单于两次考验苏武的意志,这些都要引导学生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学情分析《苏武传》节选近XX字,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要阅读学习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头疼,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阅读能力远未过关,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都还未到位。好在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此前,他们已学习过篇幅更长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苏武传》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另外,苏武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当,学生还是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教法设计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法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媒体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第一课时:简介班固和《汉书》;学生自读书下注释疏通文字;引导学生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灵魂是卑微还是高尚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温庭筠曾写过《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现在,就让我们学习这篇《苏武传》,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走近作者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市东)人。《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和帝永元初年,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八表和《天文志》未成,和帝命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包括本纪12,表8,志10,传70,共100篇,后人划分为120卷。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第一课时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班超(32―1XX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辍业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汉书・班超列传》)?旁人皆笑之。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列传》)!★班昭(约49―约120年),一名姬,字惠班,扶风人,班昭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杰出的女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妻,早寡。固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汉和帝诏就东观续成之。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gū)。有《女诫》七篇,集三卷。
三、背景知识
⒈苏武其人《汉书・苏武传》:天汉元年(前1XX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⒉故事背景匈奴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文本探究师: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㈠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㈡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说明:文言文诵读是关键,特别是精彩文段学生最好还能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学生能更快理解和把握全文。
★疏通文意,读懂原文,积累文言知识,是阅读文本鉴赏文本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必需。学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边疏通文意,边自行整理,归纳通假字、句式等文言现象,然后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对疑难问题、学生共同探讨,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进行点拨、指导,最后将归纳补充订正后的文言文知识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 ㈢质疑问难。师:大家对课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有什么问题么?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郎(皇帝侍从)。其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 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持代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 ,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 ,谓聚火无焰者也。” 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 '…… 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