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精选16篇)
捕蛇者说 篇1
19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 会。
难点: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荀、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XX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1、要求读音及正确的文言停顿。
2、注意与蒋氏的对话的语调。
四、正音(读准以下字的音)
啮(niè) 腊(xī) 挛(luán) 碗(wǎn) 瘘(1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数 (shuò)
矣莅(lì) 蹙(cù) 殚(dān) 踣(bó) 死者相藉(jiè)
囊(nǎng) 隳(huī) 恂(xún) 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 以俟(sì) 夫(fú)
五、学生朗读课文
让几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六、默读、理解课文
七、字词疏导
第1段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 、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铒”:药铒。“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 ”: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第2段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矣。问①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几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 表情。
第3段
“余悲①之,且曰:‘若毒② 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gēng):更换。 “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第4段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②而转徙,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 ,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自”:从。“是”:这。 “乡”:行政区 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六十年间。“生”:生活。“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殚”:尽。“竭”:穷尽。“号(háo)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踣”: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疠”: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六十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乎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 得宁①焉。吾恂恂②而起,视其缶,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⑥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⑦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xiāo)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⑦“而”:连接状语与谓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恂恂”:心有顾虑的样子。“其缶”: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⑥“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第5段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 。“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 ”: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fú):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第二课时
一、课文内容分析
1、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1段: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第2段: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第3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第4段: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 非死则徙”的悲 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2、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1、课文借蒋氏和乡邻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那么这种“苛政”害民的现象仅仅发生在柳宗元生活的唐朝吗?文中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
提示:“苛政猛于虎也”突出了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告诉我“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从议论的角度看,它还是立论的根据。)
2、课 文在揭露封建统治 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提示:同情和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
如:“余悲之”;“余闻而愈悲”;听了蒋氏的叙述后提出“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最后一句话是作者的写作动机,学生可能找不出来,可通过下面的问题进行提示,并略作分析。
3、作者写这篇“说”的目的是什么 ?对此应如何评价?
提示:作者把变革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革除弊端,这是他思想的局限性,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切的。
二、小结:
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三、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捕蛇者说 篇2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 、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 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篇3
课题 捕蛇者说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3 本教时为第一教时 备课日期11月 8日
教学目标 :
1.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课文。
2.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活动
板书课题和作者: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 (luán 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 戚(qī) 莅(lì)事者 日蹙(cù)
殚(dān) 转徙(xǐ) 顿踣(bó) 呼嘘(xū)
曩(nǎng) 悍(hàn)吏 隳(huī)突 恂恂(xún)而起
缶(fǒu) 谨食(sì)之 苛(kē)政 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的同时,适当提示字义或词义。
请几位学生读课文,每位读一段。
学生活动
分别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
范读课文。
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每句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一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纠正学生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提问: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异在外形(黑质而白章)、毒性(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医疗效用(可以已大风、挛 、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三个方面。 “争”的原因是:为了免受苛征重税之苦(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二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提问:能够享受“以蛇抵赋税”好处的有几人?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只有蒋氏一家。 付出的代价是:祖父、父亲死于捕蛇,蒋氏自己也几次差点送命。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捕蛇者说 篇4
.《捕蛇者说》有讲有练
.《捕蛇者说》教案7
.《捕蛇者说》学习要点
.《捕蛇者说》教案6
.《捕蛇者说》教案5
.《捕蛇者说》教案4
.《捕蛇者说》教案3
.《捕蛇者说》教案2
.《捕蛇者说》教案1
.《捕蛇者说》练习测试(二)
.《捕蛇者说》练习测试(一)
.《捕蛇者说》能力测试练习
.《捕蛇者说》同步检测
.《捕蛇者说》同步练习
柳宗元《捕蛇者说》wma音频课文朗读
《捕蛇者说》图片
《捕蛇者说》ppt课件
《捕蛇者说》ppt课件(3)
《捕蛇者说》ppt课件(2)
《捕蛇者说》ppt课件(1)
捕蛇者说 篇5
【名师名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蹙”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5.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①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②“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
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①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②“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6)”,《说文》:“僵也。”又,“走”部:“逭,僵也。”“踣”、“这”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
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①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②“租人”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人”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①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②“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③“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欧”,《说文》“臣”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政”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教学过程 ]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啮(niè) 腊(xī) 挛(1uón) (wǎn) 瘘(1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数 (shuò)矣
莅(lì) 蹙(cǜ) 殚(dān) 踣(b6) 死者相藉(jiè)
曩(nǎng) 隳(huī) 恂(xǘn) 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 以俟(sì)夫(fǘ)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1.全班同学齐读。
2.词句。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 、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
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饵”:药饵。“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 ”: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人”: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3.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第2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2.词句。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矣。问①之,则日:‘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
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几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表情。
3.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1.全班齐读。
2.词句。
余悲①之,且曰:“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萨gēng):更换。“役”:差事。“复”:恢
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3.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第4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2.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号呼②而转徙,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五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五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
“自”:从。“是”:这。“乡”:行政区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60年间。“生”:生活。“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殚”:尽。“竭”:穷尽。“号(háo)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踣:’: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疠”: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60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乎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得宁①焉。吾恂恂②而起,视其缶,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⑥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⑦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xiāo)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⑦“而”:连接状语与谓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恂恂”:心有顾虑的样子。“其缶”: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⑥“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3.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1.全班同学齐读。
2.词句。
余闻而愈悲。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
“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fu):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3.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①缴纳。“当其租人”。②收入。“竭其庐之人”。
岁: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虚词总结
之:①的。“永州之野产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日”(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小资料]
一、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宏词科,才学过人。先后在地方与中央任官员,32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改革仅历时七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走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十年后才被改派到更边远更落后的(广西)柳州当刺史(故又称柳州),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受压抑,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病死柳州,年仅47岁。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柳宗元被贬永州经过。
唐顺宗因病,很多事情靠他的老师王叔文出主意。王叔文在朝臣柳宗元、刘禹锡等帮助下,着手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借皇帝的名义下令减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停止地方官对朝廷的进奉,降低盐价,取消宫市,任用正直的官员,惩罚大贪污犯……这些措施立刻遭到顽固派的反对。反对派们联合起来逼有病的顺宗下台,拥立其长子李纯继位为宪宗。顽固派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到边远荒凉的地方做司马。改革历时仅七个月即夭折。
805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那时的永州极荒僻落后,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实际上仍被当作罪犯看待的,反动集团还经常对他进行种种无中生有的人身攻击和政治迫害。柳宗元在永州将近十年,目睹人民的疾苦,眼见官府的腐败、豪强的剥削,愤而为诗为文,反映人民疾苦。同时,他广泛钻研古今典籍,探讨哲学、历史、社会、人生问题,努力著述,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并与韩愈合作,提倡散文革新(当时称古文运动),一方面进行理论指导,一方面创作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树立良好范例。韩愈与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导师,他们的作品代表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对散文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宋代诸家及明清散文家都是沿着韩、柳所指示的散文发展道路前进或直接师承韩柳的作品的,可见他
们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崇高地位。柳宗元在永州还游览了许多山水,写了许多精美的山水诗文。他曾写了一篇《囚山赋》,把环绕四周的连绵不断的山峰看作囚牢,悲慨自己不能出去。
三、时代背景。
蒋氏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六十岁”指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这时,战争频仍,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 (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尽管在唐德宗时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不准另外“加敛一文钱”,但不过是一纸空文,事实上税外有税,虽“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符合当时事实的。
四、《苛政猛于虎)(原文见课本P.230)译文。
孔子从泰山旁经过。有个妇女在坟墓上哭,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动情地听,叫子路去问那妇女出了什么事。子路问道:“您这样痛哭,实在好像有重大的伤心的事情。”那妇女说:“是的。从前我的公公被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虎咬死了,如今我的儿子也被虎咬死了。”孔子
对比角度
乡邻赋敛之苦
蒋士捕蛇之“乐”
通过对比揭露“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一、生存情况
因赋税而号呼转徒,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
以捕蛇独存
二、生活状况
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骗,鸡狗不宁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三、危险次数
旦旦有是
一岁之犯死者二
四、死亡先后
先
后
听了子路的回报后说:“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子路说:“因为这里没有凶残的政令。”孔子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啊,凶残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
五、重点内容图示。
六、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皮质,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没有什么办法医治。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晒干用作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召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让他捕蛇来抵他的租赋。永州的百姓争着干这差事。
有个姓蒋的,独自享受这捕蛇抵赋的好处已有三代人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儿死掉。”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我怜悯他,并且说道:“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他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住在这个地方,三代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然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外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坏,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我心中惦记,起身看看那瓦罐,蛇还在里面,我又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回家后我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临头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要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我听了他的话更加痛心。孔子说:“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我曾经怀疑过这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孔子的这句话仍然是可信的。唉!谁知道租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因此,我为这事写了这篇“说”,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七、有争议的问题。
(一)关于“争奔走焉”。
“争奔走焉”课本注解为“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照这样理解便是“永之人”都争先恐后去捕蛇,也就是说,谁捕了蛇都可以,“当其租入”了。其实不然。“争奔走焉”是指“永之人”争着向官府谋求捕蛇这一差使说的。理由如下:
文中开头一段便交代说:“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募有能捕之者。”从而可见,捕蛇这一差使是要经过申请应募而被官府批准方可为之。况且,这一差役名额不是很多,而是一乡只有一名。因此,蒋氏才能“专其利三世”。如果人人皆可捕蛇“当其租人”的话,那么,蒋氏还怎能“专其利”呢?况且,文中也明明说过:“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可见这个差使是由官府批准的固定人员来担承的。因而“争奔走焉”之所“争”,应是争着向官府谋求这一差使,而决不是指的争着去捕蛇。
(二)关于“苛政”。
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旨,看似通顺,实质上并不准确。
“苛政猛于虎也”源于《礼记・檀弓下》中的一段文字: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日:“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辞源》将“苛政”解释为“繁碎、残酷的政令”。《辞海》则将它解释为“烦苛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既说“政令”,又言“赋税”,使人不知何者为佳。这样解释很不符合“信、雅、达”这一翻译标准。
从“苛政”本身的意义来看,“苛”,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小草也。从草,可声”,可见“苛”的本义只表示“小草”,由这一本义又可引申为“琐碎、细小、繁杂”等义项,如《后汉书・陈宠传》:“肃宗初,为尚书。是时承水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苛俗。”“苛俗”即指繁琐的社会风俗。“苛”当作“繁琐、细小”之义。
又如:
“反形未见,以苛细诛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汉书・梨布传》)
“去烦蠲苛”,(王褒《四子讲德论》)
“(沛公)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汉书,高祖纪》)
以上各例中的“苛”,均作“繁琐、细小”讲,可见,“苛”的这一义项在古代汉语当中还是极为普遍的。所以,笔者认为,“苛政”的“苛”也应作“繁琐”理解,这样更能准确地反映出当时赋税之多之重。
“苛政”的“政”也不应解释为“政治”“统治”或“政令”,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
“政”和“征”同属上去声母系统中的“照”母,韵母系统中的“耕”韵,根据主音通假
的原则,即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近音的字可以通用和假借,“政”可作“征”的假借字,“征”所表示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政”的意义,即“政”和“征”在“赋税、征用”这一意义上是相同的。在古代汉语中,“政”和“征”相通也是不乏其例的,如:“什一,去关市之政”(《孟子・滕文公下》),“政,读为征,谓赋税及徭役也,诛求无已则日苛政”(王引之《经义述闻》)。又如“均人掌均地政”(《周礼・均人》),郑玄注:“政,读为征。地征,谓地守、地职之税也。”所以,“苛政”即“苛征”,意思是“繁琐的赋税”。
从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文章是作者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时写的,虽然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但他仍关心人民疾苦,对于给当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苛捐杂税,作者尤为憎恨,正反映了作者这一爱憎分明的思想,尽管永州的“异蛇”是“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而,“永州之人”却“争奔走焉”,唯一的原因是捕蛇可以“当其租入”,可见,为了逃避租税,人们要冒多大的风险!作者对《礼记》中“苛政猛于虎”一句的引用,正是为了揭露杂捐重税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这一社会现实。所以,把“苛政”解释为“繁杂的赋税”更能具体地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后记
捕蛇者说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这是教材的难点所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对比和衬托之处。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珍品。
教学设想:
本文词语量大,需要理解的实词比较多,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如果字字讲解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读懂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总结文章的写法,并突出这种写法的目的,教学中始终要注意扣住中心。
因此,本文的教学步骤大致分为这样几步:先读准课文,包括字音和停顿;再读懂课文,包括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理解文章句子的意思;接着读透课文,包括分析文章的写法,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读活课文,在把握文章的中心的基础上,联系本文所叙述的事件,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引发联想和思考。
捕蛇者说 篇7
学习目标
1.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4.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两篇文章的主题。
2.学习文中词语的用法。
3.理解并掌握《捕蛇者说》“对比”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啮( ) 腊( ) 挛( ) ( ) 瘘( ) 疠( )
当( )其租入 嗣( ) 几( )死者数( )矣 莅( )
蹙( ) 殚( ) 踣( ) 死者相藉( ) 曩( )隳( )
恂( ) 缶( ) 谨食( )之 熙( ) 以俟( )夫( )
四、朗读课文。
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根据注释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弄懂词句。
2.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段意概括。
学习过程: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 、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
三、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二、词句。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矣。问①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
三、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一、全班齐读。
二、词句。
“余悲①之,且曰:‘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三、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1―3段。
2.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3.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五、教后感。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
1.第4、5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衬托、对比写法。
3.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二、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则久已病矣。”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又安敢毒耶?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三、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
三、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五、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六、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自主检测》
八、教后感。
捕蛇者说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古汉语中介宾短语的用法。
掌握“触、饵、嗣、役、啮、莅、斯、殚、徙、哗、弛、谨”等词。
2、学会分析及翻译含有介宾短语的句子。在疏通课文、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介宾短语的用法。
二、重点难点
学会分析及翻译含有介宾短语的句子。在疏通课文、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习《苛政猛于虎》
(1)疏通文字
(2)理解内容:老人一家的遭遇如何?你对此的态度如何?孔子对此的态度如何?老人为什么不肯离开?对此你有何感想?孔子有何感想?
学生明确:因为那里没有苛政,苛政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厉害。
2、引出《捕蛇者说》
二、揭题解题
1、“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因为“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可以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说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2、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文中字词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力求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提出类似于《苛政猛于虎》的问题:蒋氏一家的遭遇如何?你对此的态度如何?作者对此的态度如何?蒋氏为什么不肯换工作?对此你有何感想?作者又有感想?
四、串讲翻译课文第一段
1、重点词句
(1)黑质而白章:“而”,表并列。
(2)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而,如果; “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
(3)然得而腊之以为饵:“然”,然而;“而”,如果;“之”,代蛇。“以”:用(它)。“为”:作,制成。
(4)可以:可以(之)。
(5)其始:“其”,指所要述说的事。
(6)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募”,征集,召募。 “当”:当作。 “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
(8)永之人争奔走焉:“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2、讨论内容。
提问一: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当其租。
提问二:作者是如何写异蛇之异的?
明确:从蛇的状貌、蛇的毒性、蛇的用处三方面来突出异蛇之异。
提问三:永之人冒死捕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当其租入’
提问四: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明确:作者写这些是要暗示租税之毒甚于蛇毒
五、串讲翻译课文第二段
1、重点词句。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吴:“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
(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为”:做,干;“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 “者”:指“儿死”的情况。
(3)言之,貌若甚戚者:“貌”,脸色;“甚”:很。
3、讨论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明确:蒋氏自述一家三代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如何看待“蒋氏者,专其利三世”?
明确的:他自述中三个“死”充分说明捕蛇给他家三代带来的深重灾难。“专其利三世”,其实是受害三世。“利”字的背后,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和痛苦。“貌若甚戚者”,表现了蒋氏难以抑制的悲痛。“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六、串讲翻译课文第三段
1、重点词句。
(1)余悲之,且日:“悲”,怜悯;“之”,代蒋氏;“且”,并且。
(2)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临,统管,治理;“更”(gē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
2、讨论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通过建议将“赋税”和“捕蛇”两件事联系起来,引出下文蒋氏的大段控诉。
七、小结
八、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熟悉课文。
2、翻译课文一、二、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指名口译一、二、三段重点词句。
3、课文内容回顾。
二、串讲翻译课文第四段
1、朗读课文。
2、解决重点词句,了解内容。
(1)蒋氏大蹙,……则久已病矣。”
“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 “之”:代自己,我。“斯”:这。“甚”:厉害。(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恢复他的租赋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而吾以捕蛇独存。
“自”:从。“是”:这。 “岁”:年。“生”:生活。“日”,名作状:一天天;“蹙”,紧迫,减缩。“竭”:穷尽。“而”:因而。“触”:接触,冒着。(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60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3)悍吏之来吾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乎”:于,在。“哗”:吵嚷,喧哗。“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虽”:即使。“宁”:安宁。“焉”:语气词,啊;“而”:顺连。“食”:饲,喂养。 “退”:归家。 “而”:就。 “食”:吃。“若”:像。“已”:已经。“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3、讨论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三、串讲翻译课文第五段
1、重点词句。
(1)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以”,根据;“观”,看。“之”:代孔子之言。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敛”,赋税; “毒”,害。
(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故”,因此。“为”:为了。“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
2、讨论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明确的: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点明题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并简明交待写作意图“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四、讨论课文内容: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要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能,并交代了永州之人争相捕蛇的缘由。
第二部分(2---4):通过写蒋氏自述,揭露苛捐杂税给广大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及农村十室九空的惨状。
第一层(2):概写蒋氏三世捕蛇的遭遇。
第二层:(3、4):写作者的建议和蒋氏的诉说。
第三部分(5):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点明题旨,并简明写作意图。
全文以“毒”字贯穿始终。
2、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对捕蛇者蒋氏宁愿捕蛇而不愿受苛税之苦的记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遭受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五、课文的写作特点:
1、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
(1)以蛇之毒反衬赋敛之毒,突出赋敛对人民的毒害程度之深。
(2)以异蛇之毒与永州人竞相捕蛇进行对比,暗示了苛税之毒甚于蛇毒。
(3)以乡邻在苛捐杂税下,民不聊生、非死则徙、十室外九空与“吾以捕蛇独存“进行对比,说明捕蛇优于纳税,表现出赋敛之毒有甚至于蛇毒的主题思想。
(3)以悍吏来吾乡催逼租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
2、语言精练。极富文彩。
对偶句的精彩(请学生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六、归纳介宾短语的两种用法:
1、归纳:
(1)介宾短语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如:苛政猛于虎。叫嚣乎东西。
(2)介宾短语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如:薄如钱唇。(注: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多数作状语用,翻译时要把它提到动词之前。)
2、讨论课后练习三
七、作业练习
1、课后练习辅导
2、熟读背诵课文
3、同步练
捕蛇者说 篇9
《捕蛇者说》,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对比,通过捕蛇者与毒蛇之毒来衬托赋税之毒,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捕蛇者说》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捕蛇者说》文言文阅读原文【甲】
①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
段太尉①在泾州为营田官②。泾大将焦令谌③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④,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⑥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⑦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节选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注释】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②营田官:掌管屯垦的官员。③焦令谌(chén):人名。④巽(xùn):同“逊”,这里指委婉。⑤判:状纸。⑥舆:抬。⑦衣:包扎。
《捕蛇者说》文言文阅读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汪然出涕曰 涕: (2)竭其庐之入 入:
(3)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 (4)太尉判状,辞甚巽 辞: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而:而乡邻之生日蹙/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乎:叫嚣乎东西/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C.也:我知入数耳,不知早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以:以大杖击二十/先帝不以臣卑鄙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2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
4、【甲】文第①段采用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请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相关内容并填在ABC三处。(要求:每空不超过10个字)(3分)
乡邻蒋氏不是死亡就是辗转迁移 ____________A
B____________ 可以放心地睡下
C ____________ 一年受到两次死亡威胁
5.【甲】文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段太尉都关注民生、同情百姓,请结合两文画波浪的句子,说说他们关心百姓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
《捕蛇者说》文言文阅读答案1、(2分)(1)涕:眼泪(2)入:收入(3)食:喂养(4)辞:言 词
2、(2分)A
3、(2分)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4、(3分)示例:A.三代人六十年长居此地B.受悍吏侵扰 不得安宁C.天天面临死亡的威胁(符合题目要求,意对即可)
5、(3分)柳宗元用写文章的方式来反映沉重的赋税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革除弊端。段太尉用自 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百姓,他亲自给被打伤的农民处理伤口、早晚喂饭,还卖掉自己的马买谷子替农民还租。(意对即可)
捕蛇者说 篇10
教学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词语。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简介。
2 “说”的特点。
3 正音、诵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
1 弄懂词句。
2 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 段意概括。
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一、全班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四、布置作业
1 熟读第1―3段。
2 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3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 第4、5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 衬托、对比写法。
3 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二、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
“涕”:眼泪。“君”:敬称。
“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
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
“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
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三、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五、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六、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七、布置作业
1 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作课后练习。
捕蛇者说 篇11
教学目的
一、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二、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三、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说”这一文体和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第4段从语言角度分析、第5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是难点,必须引导学生力求正确把握。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二、讲析课文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第1段。教师适时做以下点拨:
1 重点词语和文句
质:质地,东西的主体。这里指基本颜色。
章:花纹。
啮(niè):咬。
腊(xī):干肉。文中用作动词,把肉晾干。
岁:每年。
当(dàng):抵充、顶替。
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这件事。焉,兼词,于此,为这件事。
2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明确:(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3 指名朗读第2、3两段
提问: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交错,跌宕有致。
专其利:“专”,独自享有。
提问: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3段起过渡作用。通过作者的提问,将文章引入正题。“更若赋,复若役,则何如?”欲扬先抑,“余悲之”与下文的“余闻而愈悲”相应,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4 齐读1―3段。
三、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2 补充作业:
(1)熟读、意译1―3段。
(2)理解下句句子中加黑的实词。
①黑质而白章(质,原指本质,底色;章,花纹。)
②当其租入(当,抵当,抵充)
③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嗣,继承)
④貌若甚戚者(戚,悲伤)
⑤若毒之乎(毒,怨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 指名朗读、意译第1段。
2 出示小黑板,指名解释有关实词。
二、默读第4段,借工具书及书下注释了解本段的主要意思。
1 教师对重点词语适当点拨: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
殚(dān):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2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明确: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板书:
结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小结:2―4段,记叙“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揭露“苛政猛于虎”的现实。
4 齐读第5段。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5 齐读课文后讨论。
提问:《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的?
明确:全文有叙有议,虽记叙较多,但却处处为议论服务。符合“说”可叙可议,以议为主的特点;全文语言极其形象、生动,亦符合“说”这一文体比较讲究“文采”的特点。
三、练习。
1 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三。
2 补充作业:课外阅读并翻译《苛政猛于虎》这一文言短文。
3 参照课文中“蒋氏”与作者的对话,写一则“捕蛇人的故事”。
附:《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1)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2)“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1)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ó)”,《说文》:“僵也。”又,“走”部:“ ,僵也。”“踣”、“ ”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1)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入”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2)“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3)“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 ”,《说文》“ ”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征”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捕蛇者说 篇12
教学目标
1. 了解柳宗元。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
2.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在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 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2.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通过学生对毒蛇的认识,引导他们体会捕蛇者的艰辛,一方面能使学生对主题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介绍作者及“说”这种文体。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但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曾经学习过《马说》。这种文体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涵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涵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三、朗读课文,纠正字音。1. 教师范读。2. 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啮( ) 腊( ) 挛( ) ( )瘘( ) 疠( ) 当( )其租入嗣( ) 几死者数( ) 矣莅( ) 蹙( ) 殚( )踣( ) 曩( ) 隳( )恂( ) 缶( ) 谨食( )之熙( ) 以俟( ) 夫( )3. 请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四、疏通文义。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也可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实词。2.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3. 教师强调重点实词。(1)腊:干肉,这里是指把肉晾干。(2)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3)若:你。(4)毒:怨恨。(5)悲:怜悯。(6)涕:眼泪。(7)生:使动用法,使……活。(8)病:苦。(9)是:这。(10)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义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11)安:怎么,哪里。(12)夫( ):指示代词,那。(13)观:考察。(14)人风:民风,民情。4. 分组请同学串译文章,再读课文。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一、朗读导入。1. 齐读全文。2. 提问背诵第3、4自然段。二、讲解新课。1. 分析课文,齐读文章,请几位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2. 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分为三部分,第1 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了捕蛇的缘由。第2、3自然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有甚于捕蛇。第4 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照“缘起――访查――询问――抒发情感”的顺序来写的。3.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情,主要写的是哪件?明确:共写了两件。即捕蛇的危险和赋敛的毒害,以后者为主。4.从作者叙述的这个故事中,你认为捕蛇者蒋氏是“幸”还是“不幸”呢?结合原文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学生的发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蛇的毒性之大,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2)然而他与乡邻们相比却又是大“幸”了。对比内容 乡邻 捕蛇者三世居是乡 非死而徙尔 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 弛然而卧不得宁焉危险的情况 旦旦有是哉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3)他们其实都是不幸的,最后都难免一死。作者通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烘托了文章的主旨,凸显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5. 由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状?明确:社会黑暗、赋税沉重、民不聊生。6. 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明确:这篇“说”通过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地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三、学习文章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方法。一篇好的文字,最重要的是能够给人一种影响和力量。作为“说”这种文体,更要具有这样的特征。学过这篇文字之后,我们都不禁为那些为自己的存活而不惧毒蛇的永州人而扼腕。作者是如何通过娓娓的叙事带给我们震撼的力量的呢?1. 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例如,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第3自然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2. 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课文中对毒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生存状态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变化、内心活动、神情的描写,都生动传神。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积累”和“思考与讨论”。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篇13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理解对比的写法。
三、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对比的写法。唐代中期的赋税之毒。作者所处的治环境。
教学难点: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以情致导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冬,孔子因鲁国内乱,北行入齐。途中经过泰山之麓时,只见一个妇人伏于坟头上痛哭不止。孔子便命子路前去,询问她何以这般悲伤。妇人含泪答道:“先前,我公公被猛虎所食;后来,我的丈夫又被猛虎所食;现在,我的儿子又被猛虎吞食了。”孔子问:“那你为何不远噪开这里呢?”妇人道:“因为这里没有啊!”孔子听罢,长叹一声,对身边的学生言道:“你们须记住,远比猛虎还要凶残啊!”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柳宗元因主张治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这个荒僻落后的地区生活了近10年,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
唐朝中后期,战争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战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没有限制,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缴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但各类苛捐杂税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多。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已重者愈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非死则徙尔”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充分利用书上的注意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
2、自己边读课文边看书下注释,试着理解文章的意思。
3、同座互相口译课文,找出书中有疑难的词句,以待交流。
四、朗读课文,讨论交流
1、学生朗读(注意从词意上更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2、学生讨论文章的句读,每组派代表示读,教师指正。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做到发音准确,节奏鲜明。不多读一字,也不少读一字,更不错字一字
4、全班齐读。
5、学生质疑,教师组织讨论,并作好点评讲解。
6、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点拨。
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虚词用法及词的古今异义变化。
五、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指名学生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感触。
2、找出文章的抒情句和中心句。
课文在最后一段中议论抒情说:“呜咽!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可见,作者认为赋敛之毒比蛇毒更厉害,下面我们来看看蛇怎么毒,赋敛又怎么毒?
学生讨论后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在第一段中画出表现蛇毒的语句。
分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觉一下黑色地底纹上布满了白色的花纹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如果我们碰到这种蛇会怎么办?永州的人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争”字说明了什么?
(2)有多少人能得到这个差使呢?
(3)蒋氏三代“专其利”,按理来说,应该感到很高兴才对,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呢?这又说明了什么?
注意引导学生从蒋氏的神态变化(“貌若甚戚者”“蒋氏大戚”)和矛盾心理(捕蛇虽不幸却又比缴赋税幸运的种种生活状况的对比)来感悟文章的主旨。
(4)文章结尾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试想:如果察民情的人得到了它,会不会采取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让人民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柳宗元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官吏,能够同情下层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手。我认为,柳宗元的愿望不可能实现。就当时社会现实来说,治极端,战乱频繁,统治者为了维护权,千方百计加重赋税,巧取豪夺,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大多数官吏关心的是如何攫取更大的权力和聚敛更多的财富,哪里有什么善心来减轻人民的`负担。
(5)讨论文中“呜咽!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应该怎么读。
4、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学生悟读。
5、学生悟读。
6、指句示读,要求:节奏鲜明、语调适当、语速适中。
7、全班齐读。
课后习题
1、《捕蛇者说》的作者是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_________,他的字是_____,他的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记述蒋氏祖孙三代的遭遇,发出了“______________”的感慨。
3、文中写蒋氏的自述,始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存”和乡邻“___________”相对比;以他“_______________ ”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的“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____________ ”相对比;以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乡邻的“先死”说明捕蛇的不幸。
4、文中提到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段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理解文段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足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篇14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走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这段史实在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有记载,原文如下:
805年,这个昏君(指唐德宗)死了,唐顺宗继位。唐顺宗得了中风病,不能说话,亲信人王 、王叔文替他出主意,朝臣中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名士,帮助王叔文议论政事。唐顺宗继位,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停止地方官进奉和盐铁使的月进钱;减江淮海盐价,每斗自370钱降为250钱,减北方池盐价为每斗300钱;取消宫市;召回陆贽和著名谏臣阳城等;宣布京兆尹李实的贪污罪,贬为通州长史。这些,在当时都是善政。……宦官俱文珍等和反王 、王叔文的朝官结合起来,拥立唐顺宗的长子李纯(唐宪宗)为皇帝,唐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唐宪宗贬王 、王叔文。王 病死,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人都算是王叔文党,贬到远州做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10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他“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论和哲学论文;在诗歌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战乱频仍,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 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译文)永州的郊野有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斑纹,它碰过的草木全得枯死;(若)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他的。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却可以治好大风、挛 、瘘、疠等(恶疾);还可以消除烂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准许)他们用蛇抵应缴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专享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向他打听,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上,我爹死在捕蛇上,我继承这件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多次差一点死掉。”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好像很悲伤。
我同情他,并说:“你怨恨这件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人,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呢?”
姓蒋的(一听)更觉得悲苦,眼泪汪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可(您不知道,)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要是我过去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从我家三代定居在这个村子,算起来,到现在有六十年了,(这些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日益窘迫。把地里的生长的东西和家里的收入的都拿出去,(大家)哭着喊着,四处逃亡,又饥又渴,劳累地跌倒在地,(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吸着有毒的瘴气,死者的尸体堆到一起。从前跟我爷爷住一块儿的,如今十家中剩下不到一家;跟我爹住一块儿的,十家中剩下不到两三家,跟我一块儿住了十二年的,如今剩下的也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光就是逃荒去了。可我却靠着捕蛇独自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一到我们村子来,叫嚷喧闹的惊扰乡间气势,即使是鸡狗都不得安宁啊。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子,我的蛇还在里面,这才安心地睡下。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交上去。回来后就很有味地吃我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剩下的日子。大概我一年里冒生命危险的只有两次,其余的日子却能高高兴兴地过,哪里像我的邻居们天天都在冒死亡危险呢?!如今即使是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
听了这些话,我更加悲痛。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是真实可信的。唉,有谁知道赋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之毒还要厉害呢!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来期待着那些朝廷派来考察民情的官员能看到它。
词句注释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 、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
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饵”:药饵。“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 ”: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人”: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代词,指这篇文章。
字解:
1.质:质地,东西的本体2.啮:咬3.御:抵挡4.死肌:死肉,腐肉5.几:几乎6.毒:怨恨
以啮人(连词,如果)
可以已大风(止,治愈)
以王命聚之(用征集)
有蒋氏者(…..的人)
几死者数矣(的情况)
貌若甚威者(好像)
若毒之乎(你)(痛恨)
复若赋(你的)
汪然出涕(眼泪)
君将哀而生之乎(你将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生,使……活下去)
向吾不为斯投,则久已病矣(这里是假使的意思这里是困苦不堪)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尽生产的东西耗尽收入的东西)
触风雨,犯寒暑(顶着冒着)
非死则徙尔(相当于“不是……就是……”“尔”同“耳”,罢了,表示陈述语气)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是介宾短语中的一种,乎,介词,同“于”,放在动词谓语后面作补语,可译为:到处叫喊哈喝,跑来闯去)这句是互文
哗然而骇者(然,助词,表示“……的样子”者,代词,可译为“的情景”或“的气势”)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岂若,哪里像是,这,指冒死的危险)
又安敢毒耶(怎么,哪里反问句,译为“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苛政猛于虎也(译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介宾短语用法之一,译为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介宾短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记载的一个故事。柳宗元引用这句话,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
吾尝疑乎是(代“苛政猛于虎”)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把肉晾干)
岁赋其二(征收)
永之人争奔走焉(代指这件事)
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地窘迫)
则熙熙而乐(快活的样子)
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俟,等待焉,之于,从这里)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表达感情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本文风格委婉曲折,波澜横生,阅读时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显志的写法。
捕蛇者说 篇15
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江苏版初三课文,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理念:
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教学思路: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在教学过程 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
a、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点:
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
a、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拔、朗读;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师板书课题,作者]
3、学习这篇课文,除了要掌握字、词、句的含义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以下两点内容。[师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
二、检查预习,讲授新课:
1、老师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①指名简介作者;
②检查预习题中字音、字义两项内容。
2、通过检查的结果看,同学们课前作很认真的准备,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然后讨论。
①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
②生之间互相讨论;
③生提问老师。
④师强调文中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⑤归纳总结练习。
古今义差别:
涕 病 可以 虽
词类活用
乡邻之生日蹙
君将哀而生之乎
一词多义
食 毒
3、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课文的阅读,我们基本上理清了课文的大义。那么,捕蛇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①生讨论发言,师归纳板书。[全部内容见板书]
②师小结:
蛇的毒性之大,至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与乡邻们相比却又是大“幸”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幸”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捕蛇者的“幸”与乡邻的“不幸”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就是什么和什么的对比,又有何作用呢?并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其他的对比。(实际上就是“役”之幸与“赋”之不幸的对比,从而突出“赋税的沉重,人民生活的痛苦”。)
捕蛇者是怎样形容这种现象的呢?孔子又是怎样说的?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目的?作者自己又是怎样评价的?
那么,作者对这种现象抱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呢?(进步性和局限性)
其实不管是蒋氏,还是乡邻,他们都是不幸的。他们只是在沉重的赋税的压迫下,生活方式不同而已。作者这样来写,充分的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4、这篇“说”通过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曾经我们也学过一篇“说”,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那篇“说”又表现了什么主题呢?联系本文,思考一下“说”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阅读理解: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A),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B)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该语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 , 朝文学家,著有《 》。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A)是
(B)是
3、文中引用孔子的话,从议论文的要素考虑,其作用是 。
4、请从选文中摘出本文的中心句: 。
5、回答下列问题:
①余悲的是:
②余信的是:
③余明的是:
④余期望的是:
6、对作者所期望的,我们应怎样理解?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古文言文,清晰地看到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比毒蛇和老虎还要厉害,我们对当时的人们怀有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怀有无比的愤恨和批判。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集齐朗读课文,以加深理解。
师生一起朗读课文,结束本堂课。
板书设计 :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纲 “役”之幸 “赋”之不幸
(捕蛇者) (乡 邻)
不幸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尔
幸 驰然而卧,熙熙而乐 哗然而骇
后死 先死
课后反思:
这堂结束了,我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轻松,甚至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就下课了,我还没觉得时间这样快过呢!”这说明了学生也比较讨厌逐字逐句的讲授,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喜欢自由的课堂,喜欢充满辩论味的课堂。这就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捕蛇者说 篇16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 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这是教材的难点所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对比和衬托之处。ww w.xkb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珍品。
教学设想:
本文词语量大,需要理解的实词比较多,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如果字字讲解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读懂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总结文章的写法,并突出这种写法的目的,教学中始终要注意扣住中心。
因此,本文的教学步骤大致分为这样几步:先读准课文,包括字音和停顿;再读懂课文,包括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理解文章句子的意思;接着读透课文,包括分析文章的写法,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读活课文,在把握文章的中心的基础上,联系本文所叙述的事件,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引发联想和思考。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古代文学家,初二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什么作品?
从他的那篇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是什么原因引发他如此大的情感波动?请一个同学介绍他写作《小石潭记》的背景。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所作的一部作品,从《小石潭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悲己,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怜人的情感。
二、“说”这一体裁的特点,理解课文题目:
我们学过哪些“说”这一体裁的文章的?
你能从《爱莲说》《马说》等文章中看出说这一体裁有怎样的特点?
根据学生生的回答总结:“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从课题看本文会写些什么?(说说捕蛇人的事)
三、读准课文:
1.读准字音:(投影出示,指名板演)
啮(niè)人 腊(xī)之 挛(luán) (wǎn)
瘘(lòu) 疠(lì) 募(mù)有能者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为之 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貌若甚戚(qī)者
莅(lì)事者 汪然出涕(tì) 乡邻之生日蹙(cù) 殚(dān)其地
转徙(xǐ) 顿踣(bó) 叫嚣(xiāo)
曩(nǎng) 隳(huī)突 恂(xún)恂而起
其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熙而乐
以俟(sì)夫(fú)
2.读准停顿:新 课标第一 网
先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部分语段,重点出示以下几句注意读准停顿: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而乡邻之生日蹙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读准文章层次:
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为什么这样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时全文的主要部分。而文章的开头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意在交代捕捉异蛇的缘由。文章的末尾一段则是作者听了蒋氏哭诉后的感慨和议论,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结论点明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读课文尝试理解文意,将疑问画出。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分别指名读课文,按上节课的要求。
二、读懂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
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以啮人”中的“以”假设连词,如果。
④“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已”是止,这里指治好(病)。
“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2.指导学生朗读第2、3段,并疏通文意。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2)这两段内容还比较简单,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可自行翻译。
重点注意下列几个加点词的意义:
嗣:继承。
戚:忧伤。
悲:同情。
若毒之乎:若,你。毒,怨恨。
(3)提问:根据蒋氏的自诉,你如何让理解他所说的“利”?
明确:蒋氏祖孙三代因捕蛇这差事儿独享好处,令人羡慕。可捕蛇人说出三代人的遭遇,两句话中连出三个“死”字,却又令人感到捕蛇之可悲。三个“死”字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换了来的。
(4)提问:说这些话时捕蛇人的神态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甚戚”是些捕蛇人的答话时的神态。刚一提到这个话题,用他就显得“甚戚”,可见触及了他的痛处,内心极度悲伤而流露在外貌上。
3.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并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生之:让我活下去。生,使……活下去。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日,用作“蹙”的状语,一天天地。
殚(dān):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3)翻译这一段文字
(4)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明确: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4.提问:2、3、4这三段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如何巧妙深入的?
明确:由捕蛇“当其租入”引出“专其利三世”的蒋氏诉说,“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引出了下文蒋氏大段催人泪下的哭诉。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
三、布置作业
1.整理2―4段的翻译。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分别朗读并翻译1―4段的内容。
2.用一句话分别概括1―4段的内容。
二、读懂课文第5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3.指名翻译这一段文字。
4.提问:
(1)“说”这一文体的特点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的作者表达出一个怎样的道理?(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三、读透课文
1.文章一再写毒蛇之害,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2.为了突出文章的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明确: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的不幸加以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以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与蒋氏“弛然而卧”对比;以乡邻们“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对比……这诸多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写一年“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正是为了衬托乡邻们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
3.“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再读捕蛇者自陈心曲一段,同桌讨论这一段语言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偶、排比。
大量使用骈句,全文偶句、散句交错使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
四、读活课文
1.你认为赋税之毒甚于蛇的这一社会问题仅仅是唐代才有的吗?你从哪句话得出这样的结论?
明确:这是自古以来就危害百姓的,从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可以看出。
2.总理一再提出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你觉得他们应该怎样“说”?
五、作业布置:
1.课后归纳出本课中一词多义的词,并写出每个词语的意义。
2.表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役”之幸 “赋”之不幸
(捕蛇者) (乡 邻)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尔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哗然而骇
后 死 先 死
对比、衬托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字词句。
2.揣摩本文对比、衬托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
3.能联系相关背景了解故事,理解作品主题。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
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映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文章的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如捕蛇者自陈心曲一段,在写悍吏横暴和相邻们在重赋下被迫逃亡、十室九空的情形时,大量使用骈句、对偶句和排比句,表现力特别强。全文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因此,要反复诵读,体会其语言之美。从全文内容来看,文章主要写蒋氏与作者的谈话,而开头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意在交代捕捉毒蛇的缘由。接着由捕蛇“当其租入”引出“专其利三世”的蒋氏,过渡非常自然。蒋氏哭诉的一段话,层次非常清晰。最后以即使死于捕蛇也不敢怨恨这个差使结束他的自述,回答了作者先前的“若毒之乎”的问话。文章的末尾一段作者听了蒋氏的哭诉后的感慨和议论,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结论点明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全文有叙有议,层层写来,紧扣中心,结构安排十分精彩。因此,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显得非常重要,是文章学习的一个重点。从蒋氏的话中理解作品的主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文章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这是文章学习的又一重点。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比较:以他的“捕蛇独存”和相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的“弛然而卧”与相邻们备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相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写“一年之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正是为了衬托相邻们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因此,对比、衬托手法的表现力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想:
本课的许多句式相似,内容理解难度也不大,所以拟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读通、读懂
课文,解释词义,翻译句子。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写作方法和作品主题。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
2.通读课文
二、文学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十四年(798年)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XX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在当时是极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干了十年,后又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地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相关背景:
文中蒋氏所说的“六十岁”是指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在这段时间里,战争频仍,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 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没有限制,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唐德宗元年颁布两税法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可事实是在原税之外又加两税,人民在重税下被迫逃往外乡,可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留存户共同承担),已重者愈重。”作者在本课中反映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的社会状况。
三、读课文:
1.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在课文中标注出他们读音错误或停顿不正确的地方。
注意字音:啮(niè)腊(xī)挛 (luánwǎn)瘘(lòu)痢(lì)莅(lì)蹙(cù)殚(dān)踣(bó)藉(jiè)曩(nǎng)
注意停顿:(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募/有能捕之者
(3)君将/哀而生之乎
(4)而/相邻之生/日蹙
2.课文阅读纠错。
3.齐读课文。
二、解释字词:
1.结合书下注释,联系自己的文言积累理解字词。标注出不会理解的字词。
2.字词理解质疑,强调重点字词的意思。
以啮人:如果 可以已大风:用来 止,这里指治好病 岁:每年 数:屡次
若毒之乎:怨恨 六十岁:年 日蹙:一天天地窘迫 往往:到处
3.同座互助,串译句子。(注意规律和注意点)
4.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复习课文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日蹙
名作状
岁赋其二
实施建议:一人一句串译课文时,有错误要及时纠正,并回环往复地抽查易错点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翻译掌握情况。
译文: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它是)黑底子,白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脖子肿、恶疮等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有捕蛇抵税这种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非常悲伤,满眼含泪的样子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尸体都互相枕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吵吵嚷嚷凶恶吓人的样子,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大概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样的事情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们的死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它(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更加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朝廷派来)考察民情的人获得这篇文章。
二、自读课文,思考:
1.文章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毒蛇的“异”的?
参考:外形、毒性、医疗效用。
2.从文章中找出“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当其租入。 暗示了“租”的厉害,为下文蒋氏的哭诉做铺垫。
3.蒋氏哭诉的总纲是哪一句?下文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具体比较的?有什么效果?
参考:总纲: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具体:(1)自家三代和同住一地的相邻对比。(2)以悍吏来乡逼索赋税闹得相邻担心害怕,“鸡犬不宁”,与蒋氏因捕得蛇“弛然而卧”和献蛇后“熙熙而乐”对比。(3)以相邻阴赋税而先死,蒋氏靠捕蛇而后死作对比。
这样通过对比反衬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从而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4.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说说作者对劳动人民所持的态度。
参考:余悲之 余闻而愈悲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作者十分同情劳动人民
三、作者将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改革弊端,你认为可能吗?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想法?
参考:不可能,这是他思想局限性的表现,我们如能用历史的眼光看,就能够理解他的这种局限性,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
四、总结语言:
1.找出文中活用词。
2.找出文中通假字。
五、布置作业:
1.归纳文中“之”“于”“其”“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非死则徙―以捕蛇独存
鸡犬不宁―弛然而卧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
殚出竭入―甘食其土之有
先死―后死
实施建议:
对对比衬托内容要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自己去发现,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对比、衬托的作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