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学习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趣,寻找"美丽".
1, 由课题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季羡林与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变
2, 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话,板书"美丽".
3, 激趣.
让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感悟"美丽".
1,阅读,与文本对话.
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你觉得美丽的语句.
2,交流,与同桌对话.
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品读,与作者对话.
指名读句子,汇报体会,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如下:
⑴"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 关键词:脊梁
◆ 角色迁移体验: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
⑵"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
◆ 创设情境想象: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 .
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 关键词:人人 我
◆ 句式变换对比:只有(人人为我),才能(我为人人).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你觉得作者从中品味到什么
4,感悟,与美丽对话.
◆ 联系生活感悟.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类似体会 请谈一谈.
◆ 延伸阅读拓展.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诗中的"风景"与文中的"花"有什么联系
三,情感共鸣,内化"美丽".
1,再读对话,情感共鸣.
指名朗读课文结尾一段,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两句,激发情感共鸣.
2,随文练笔,内化情感.
作者在结尾写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 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和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
3,结语.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结合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德国风光课件。
鲜花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质疑问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时遇到过什么问题吗?现在可以提出来。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经过认真思考,提得有价值。(多媒体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预设探究问题:
(1)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第三自然段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4)“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二、依据单元目标,提炼中心问题
1、过渡: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阅读了这一组的单元导读,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从表达上,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2、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与“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个主题更为密切?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问题。)
3、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咱们就先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三、自主合作探究“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2、学生默读课文自学、教师巡视。
四、披文入境赏“奇丽”。
1、我们首先一起来交流,你们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2、生汇报,师相机点拨:
预设(1)从“家家户户“这个词可以体会出德国的所有人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可以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2)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
(3)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看出花太多了,花多得成团,一簇连着一簇,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非常鲜艳,特别美丽。
(4)从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
3、同学们理解得真好。下面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4、师放配乐磁带,生闭眼想像后谈自己想像的画面,师简要评析。
5、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想)现在让我们一起插上翅膀,飞到德国,一起来欣赏这一幅幅奇丽的美景!
(多媒体播放图片。)
6、漫步在德国的大街上,徜徉于花的怀抱,沐浴着花的芳香,聆听着花的私语!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7、大家描述得可真美!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幅奇丽的景色,看看哪位同学能让我们听出他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感受,能把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带到那奇丽的异国风光。
8、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谁背下来就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9、学生背诵。
五、披文入境悟“奇特”。
1、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2、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并引导学生分析奇特之处。
(重点出示实物鲜花,帮助学生理解花的脊梁。)
3、德国人养花,却偏偏只给自己看花的背面,只看花的脊梁,真是奇特无比,不可思议。读完这段话,我们和季羡林一样,也禁不住满腹狐疑。如果你是一个德国人,你能解开季羡林心中的疑问吗?
4、创设情境,老师扮演季羡林,手拿鲜花依次采访不同学生扮演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小学生、的士司机。
采访的主要问题:欧朴尔太太,您为什么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
这位德国小朋友,你好,你们家种花吗?你们是怎么种花的?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花给别人看?
这位先生,您好,为什么在德国大街上可以看到这么多的花?
5、小结:哦,原来是这样!只有每个人都把花种给别人看,才能够在大街上欣赏到无数人种的花。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师停顿,引导学生答出“我为人人”,并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6、假如每个人都把花藏在屋子里不给别人看,那么又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小结:这就是我不为人人,人人也不会为我了 。)
7、从种花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的品质。这的确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多媒体出示句子)
(学生汇报)
8、读到这,你想到哪些语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生联系实际谈理解)
9、正是因为所有德国人拥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的品质,才创造了一幅奇丽的景色,一个奇特的民族,一个和谐的家园。这一切都让季先生魂牵梦绕,终生难忘。四五十年后,当作者再度踏上德国这片深爱着的土地时,他又发现了什么呢?
(读最后一段。)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句子。)
10、“美丽并没有改变”,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汇报)
11、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没有改变!这种心灵美,和谐美没有改变!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季先生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
(男生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
(全班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全文。
附整体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美、多 人人为我
奇特 自己种花让别人看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设计理念
从生活实际导入,寻找题目和文章的切合点,批文入境,通过自读,默读,浏览、比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以及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流程
一、 生活导入,揭题
1、在生活中,用我们心灵的窗户――眼睛,总会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比如花就占了重要的部分,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怎样的花?
2、生说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说说形容花的成语,诗句。
3、看来,花确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和美化物,让人爱不释手,总想捧在手心,但在德国,他们爱花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
4、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课文,确定学习目标
1、这方式确实与众不同,带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好奇读读这篇课文吧,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了,边读边找找,划出文中和题目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2、学习生字词语
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书写:脊 嫣
3、划出文中和题目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三、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齐读句子。这句话中间用了分号隔开,紧密联系了两个方面的意思。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哪些语句具体在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虚线。
2、研读句子一: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从哪里看出来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1)、理解“家家户户”,说明德国是一个爱养花的民族。
(2)、“都...都...都...”,“脊梁”,体会每一户人家爱花之真切,与众不同,把美丽展现给别人,创造美丽,体现出德国人的心灵美,从而体现出民族的奇特。
(3)、对比句子感悟“临街”,体会德国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人,为大众着想,把这种养花的行为看成自己的义务,这是一种“我为人人”的境界。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窗户的外面。
b、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4)、当时,作者第一次去德国就被这奇特的景象给吸引了,不禁感到-----吃惊、奇怪。
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这段话。
(5)、理解“莞尔一笑”
我的吃惊,我的奇怪,让我情不自禁问起了房东。
师生合作朗读,师当作者,生当房东。体会莞尔一笑,德国人习以为常的作风。
小结过渡:透过语言文字,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爱花就是创造美丽的美好品质,体会到德国人“我为人人”的心灵美。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边读边感受一下。
正是这样,这样的景色人人都能看到,条条街道都拥有,自由读“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句子。
3、研读句子二: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读句子,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a、相机理解“花团锦簇”,这花是一团团,一簇簇的,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竞相开放,异常茂盛,让我们看到了花开的形态美。
b、 “姹紫嫣红”你仿佛看到了哪些颜色的花呢?是啊,五颜六色,色彩缤纷,你家种这种花,我家种那种花,种类繁多,颜色各异,让你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看了左边,右边的花又映入眼前,一抬头,看见楼上的花,一低头,又看见楼下的花,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欣赏了这种花,还有另一种花等着我们欣赏,真叫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c、这种景象,平时我们只能在哪里见到?是啊,这街道仿佛就是山路,这两旁的房子就仿佛是开满花的山,我们仿佛在走山阴道,让人神清气爽的。
走过这条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走过另一条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走进随便一条巷子里,生读:抬头向上看――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走过任何一条街――
(2)看来季羡林老师不愧是语言专家,就从这几个词语就引起我们这么多美好丰富的想象。
4、研读句子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是的,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接读句子:
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3)、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
(4)、其实,我们身边也不缺乏这种耐人寻味的美,用我们会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
写话练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
(5)、生活中,我们都在创造美,奉献美,也享受着别人给予的美,如果人人都能这样,那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和谐,更美好。让我们都拥有这样的心境,去创造这样的境界吧。
四、拓展提升,内化行动
齐读诗歌《给予》
如果你给我一条鱼,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
如果你给我一朵花,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我就让你看到整片树林;
如果你给我一双翅膀,我给你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如果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让你得到爱的阳光,
让它温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让快乐和幸福永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也在别人的眼里。
五、板书设计
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有奉献就会有收获
人人为我 奇丽的景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听同学们谈及自己家中养了很多鲜花,老师真想一一参观,但这是不可能的,别人家里的花我们怎么能随便看到呢?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德国,只需漫步于街头,你就可以随意欣赏到家家户户种植的鲜花,因为在那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先生一起去走进德国,感受那里与众不同的异国风情。好,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过渡:课文预习过了吧,下面咱们就来检查一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1、检查读词:
⑴ 出示第一组:
宇宙 天性 真切 奇丽 奇特 脊梁
① 指生读,纠正“脊梁”的读音及写法。“脊”的上半部分是先两边后中间。
② 齐读。
过渡:看来这组词语比较简单,没有问题,那咱们就增加点难度,来看第二组,自己先练习一下。
⑵ 出示第二组:
莞尔一笑 应接不暇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耐人寻味
① 指生读。
②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最有韵味的的语言,它集音形义一体。我们在读词的时候如果能够加上自己的理解,就一定会把词语读得有滋有味,听老师来读这两个词。谁再来读。齐读。
2、质疑导读:
看来词语大家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了,不知大家对课文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老师想出几个小小的问题来考考大家: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个国家?那里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本文的作者季老先生曾在德国留学十年,那么德国给他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示:
可以到文中的最后一自然段中寻找。
归纳: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并板书: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品读学文
1、朗读思考,体悟风情:
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那里景色的奇丽或是那个民族的奇特的?就请把这些句子画下来。然后把画出来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2、感受“景美”:
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⑴ 词语联想,初识美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画面,而“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又是怎样的情景。
② 指导朗读:
师:整条街的花就像海洋一样,无边无际,多美的景色啊!谁来读读?指生读。
⑵ 情境创设,奇丽再现:
导语: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那个德国小镇的街头,去感受那里美丽的风光吧。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① 师配乐朗读,生闭眼聆听。
② 交流想象。
③ 出示课件,小结:
瞧,正如大家所描述的一样,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人们每天徜徉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该是多么惬意、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呀!来,就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吧。你来试试。
师随时纠正不到位之处。
齐读!
⑶ 诵读美景,佳句积累:
这么美的景色,你想不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记忆中呢?那有什么好办法呢?赶快背背吧。你来试试。一起来,好吗?
3、领悟“人美”:
过渡:刚刚我们一起去走进了德国的街头,领略了那里奇丽的风光,花海畅游,花香阵阵,怪不得季老先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生齐)多么奇丽的景色!那么,你又是从哪里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的?
⑴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①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理解德国民族养花的奇特。
② 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请读出这种吃惊、不理解。
全班自由朗读。
(读出吃惊、不理解。)
4、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⑴ 过渡:
师:的确,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课件文字并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⑵ 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①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回归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我为人人”,哪些地方表现的又是“人人为我”?课件相机出示答案。
③ 季老先生看到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法,会想些什么?你又想些什么?(指3~5生谈)这一句话让我们想了这么多,这种境界真是颇耐人寻味呀!
④ 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找生谈。
(提示:班级图书角、值日生清扫卫生。)
5、回归文本:
⑴ 正是因为德国民众具有这种“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所以他们才能做到(课件出示并齐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 于是就有了这令人感动的“人人为我”的和谐景象(出示并齐读):人们“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小结:此情此景,都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6、寻梦之旅:
过渡:
转眼间四十五年过去了,斗转星移,时事变迁,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他阔别已久的土地的时候,展现在他面前的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现在各位是季先生,我是一位记者,我想现场采访一下。
⑴ “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探讨:
四五十年间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唯有“美丽”没有改变,那“美丽”究竟指什么?生谈。
(预设:花美,环境美,心灵美。)
原来,在美丽的花儿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您会说──(生接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⑵ 理解: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您还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
找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老师也有自己的见解。老师在课前曾读过季羡林的《再返哥根廷》一文,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德十年,那座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而且,他还把自己离开德国时的心情也成了一首诗。(出示)由于当时社会形势很复杂,所以季先生在回国时不能从德国直接回国,而是途经瑞士,几经辗转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里的“旧邦”指的是哪里?(祖国)“客树回望”又是回望的哪里呢?(德国)是呀,这里既有对祖国的思念,又有对德国的依恋。
四、推荐阅读
过渡:
这里的故乡究竟指的哪里呢?正如人们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好书推荐:
他梦里的故乡究竟在哪里,就请大家到他的文集《德国印象》中去寻找答案吧。同时,老师想再向大家推荐季先生的两本著作《故乡明月》和《另一种回忆录》,相信读完之后,你一定会对他的思乡梦有了更深的了解。好了,同学们,老师向你们推荐了三本好书,那你们愿不愿意也向老师来推荐几本好书呢?你推荐什么?
2、生向师推荐好书。
3、回归主题:你们看,这种境界就是──
(生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季羡林的一篇介绍德国的风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资料,现在请你们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
⑴ 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学过关于季羡林的什么课文?季羡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或者怎样的作家?
小结:
在你们的眼中,季羡林是一位慈祥和蔼、学问渊博的96岁高龄的老爷爷;其实,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山东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篇文章就是在季羡林先生旧地重游时的感受。
⑵ 关于德国的民俗风情你知道哪些?
(广袤的原野,安静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热的都市,精致的小镇。)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许多新的词语,不知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解决了没有?
出示:
莞尔一笑 脊梁 应接不暇
自顾不暇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2、指名读文,思考问题: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读全文,交流感受
1、过渡: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先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读相关的句段)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景色的奇丽?
随机出示相关的重点句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⑴ 学生读──教师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师: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评价读得怎样。)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说明了什么?体会花之多、花之美。闻着花香
⑵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两句的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默读一下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师: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在互相帮助中我们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齐读3自然段:男女生接读,看图背诵。)
⑶ 走在德国,满眼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留学德国十年的求学的足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羡林先生思绪万千?此时季羡林先生的心情怎样?
谁愿意入情入境地为大家朗读最后一段?把这种种思绪,滴滴感受读出来。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谈谈你的体会?
① 预设一: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的含义包含什么?女主人的淳朴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样美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俗风情!
② 预设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赞美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赞扬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③ 预设三: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课下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续写一段话:梦见了;梦见了……
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伸出异国他乡的青年季羡林先生怎能不怀念祖国和家乡?怎能不怀念亲人?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相信这篇隽永的小短文留给我们记忆深处的不仅仅是这些。现在我想知道此时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感谢季羡林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引领我们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假如我们能为季爷爷声情并茂地朗读他的作品,他一定会很欣慰!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
3、季羡林先生本身就具备这样的人生境界,老师为大家推荐两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黄昏》,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走进季羡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 “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6
一、导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请同学们自由读本单元导读,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训练要求?(交流。看来在本单元中我们要进行一次跨国旅行了。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3个要求。)今天,我们先进入异国风情之旅的第一站“德国”,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那里的异国风情。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通顺准确。
2、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读的效果怎么样?
检查生字词,指导读准读音、读准句子。
3、看来你们已经将课文读准确通顺了,那你刚才跟随季老先生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别人看到的花”
1、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别人眼中的花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在文中画出来,交流。
2、找得很准确,你能试着将它读熟练吗?自由读。
3、指名读2名: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相机指导读: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意思,及“家家户户”、“任何”、“都”传递出的独特风情。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为大家读一读这段话,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德国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古老的城堡、蓊郁的森林、绵长的莱茵河,悠闲的城市风光更是风情独具。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些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我仿佛看到从阳台上走出了一位女主人,朝我们打招呼。
(待到窗花烂漫时,她在窗前笑。)
生:我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香飘十里,蜂蝶飞舞,如人间仙境,逛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四、研读“自己看到的花”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而自己看到的是“花的脊梁”。什么是“花的脊梁”(花的背部)并用人体示范。
2、季老先生初到德国时看到这与在中国绝然不同的养花方式很惊奇,所以他不禁询问自己的女房东。下面老师找2个同学分角色读读人物对话,注意语气和人物表情,季羡林要用惊奇不理解。
3、抓住一个写神态的词:
“莞尔一笑”怎么笑?笑一笑。你就把自己当成房东,老师就是季羡林,我问谁,谁就对我莞尔一笑回答。
其实这轻松自然的莞尔一笑更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这一我们看着奇怪的现象,在女房东看来是那么普通、自然,已经是一种融入了血液的习惯。
五、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着这样奇丽的景色,听着“正是这样”这样朴实的回答季羡林心中感慨万千。我们再回到第三自然段,将季老先生的心中的感叹画出来。
2、指名读:
“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同学们,你觉得“人人为我”在文中指什么?“我为人人”指什么?
你从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将你想到的内容记在这句话旁边。
3、交流批注。
六、研读最后一段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四五十年过去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
2、师小结:
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畅游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季羡林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仿佛又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也有了这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感谢季羡林老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将第三段熟练背诵下来,将德国美丽的风情、人情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7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请同学们自由读本单元导读,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训练要求? (交流。看来在本单元中我们要进行一次跨国旅行了。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3个要求。)今天,我们先进入异国风情之旅的第一站“德国”,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那里的异国风情。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通顺准确。
2、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读的效果怎么样?
检查生字词,指导读准读音、读准句子。
3、看来你们已经将课文读准确通顺了,那你刚才跟随季老先生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别人看到的花”
1、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别人眼中的花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在文中画出来,交流。
2、找得很准确,你能试着将它读熟练吗?自由读。
3、指名读2名: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相机指导读: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意思,及“家家户户”、“任何”、“都”传递出的独特风情。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为大家读一读这段话,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德国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古老的城堡、蓊郁的森林、绵长的莱茵河,悠闲的城市风光更是风情独具。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些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我仿佛看到从阳台上走出了一位女主人,朝我们打招呼。
(待到窗花烂漫时,她在窗前笑。)
生:我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香飘十里,蜂蝶飞舞,如人间仙境,逛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四、研读“自己看到的花”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而自己看到的是“花的脊梁”。什么是“花的脊梁”(花的背部)并用人体示范。
2、季老先生初到德国时看到这与在中国绝然不同的养花方式很惊奇,所以他不禁询问自己的女房东。下面老师找2个同学分角色读读人物对话,注意语气和人物表情,季羡林要用惊奇不理解。
3、抓住一个写神态的词:
“莞尔一笑”怎么笑?笑一笑。你就把自己当成房东,老师就是季羡林,我问谁,谁就对我莞尔一笑回答。
其实这轻松自然的莞尔一笑更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这一我们看着奇怪的现象,在女房东看来是那么普通、自然,已经是一种融入了血液的习惯。
五、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着这样奇丽的景色,听着“正是这样”这样朴实的回答季羡林心中感慨万千。我们再回到第三自然段,将季老先生的心中的感叹画出来。
2、指名读:
“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同学们,你觉得“人人为我”在文中指什么?“我为人人”指什么?
你从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将你想到的内容记在这句话旁边。
3、交流批注。
六、研读最后一段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四五十年过去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
2、师小结:
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畅游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季羡林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仿佛又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也有了这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感谢季羡林老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将第三段熟练背诵下来,将德国美丽的风情、人情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设计理念: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让学生在旅程中产生问题,选择季老学生最后发出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了景色的奇丽与民族的奇特,从中达到点化本文的中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试图做到用一个中心问题的解决,使得其他疑难都迎刃而解。通过自读,默读,浏览、比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以及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准备:德国风光短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质疑,理解“奇丽的风景、奇特的民族”指的是什么。
3、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
1、出示季羡林爷爷的插图,提问:大家还记得这位老爷爷是谁吗?在上学期学习过的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里,我们认识了知识渊博的语言大师季羡林爷爷。这位国学大师早年曾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十载,他把德国哥廷根视为他的第二个故乡。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板书:板书,读课题。
这节课呢,就让我们跟着季羡林爷爷去德国哥廷根城市去游览一番吧,那么在出发前,同学们想了解德国的哪方面内容,
(预设:想了解哥廷根这个城市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和当地的人们有什么风土人情。)
2、那好吧,看看我们这次去到德国,能不能了解得到同学们想知道的内容呢?
(设计意图:从旧知引入到新学的知识,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先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所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3)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目标(5)
1.同学们把生字词读准了,让我们小组内再读一次课文,看看你能从中了解些什么?
2、学生汇报。(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了解到了德国人非常爱花,但养成花的习惯很独待,德国街道上的风景很美的。德国人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质等等)
3、同学们真会读书,课文里的确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可是在读课文的时候,能抓住课文的一些关键的地方提出你的疑问吗?
4、学生质疑:
预设:
1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4 、“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刚才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前,不是最想了解德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吗?就让我们先解决这“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这个问题吧。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下文打下了铺垫。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应具备质疑问难的能力,故为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就文本内容提问,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后,通过梳理,达成以上四个问题的共识。找到本课的中心问题,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研读课文,突破重点(20)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一)奇丽的景色(15)
1、学生汇报交流。(6)
预设:(1)学生回答景色奇丽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生在回答时,师引导抓住“任何”、“家家户户” 来体会花的多,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体会花的颜色鲜艳,一簇簇的情景。在朗读方面引导学生读出赞美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2)学生回答:我从这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在学生谈理由时,引导学生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中体会花的多与美,从“如入山阴道上”用生活体验感受到舒服的意境。在朗读方面仍要读出赞美之情舒适的感觉。)
2、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配乐)请一生来读这两个句子,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5)
3、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在场的所有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生齐读)(1)
(二)独特的民族(8)
预设1:生回答:“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强调了他们养花给别人看,并不是不喜欢看。通过中国人养花的目的与之对比,突出德国的奇特。另外,要感受得到作者当时看到这情景时感到吃惊,不理解的心情。让学生突出吃惊的感情。)
预设2:生:我从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通过抓住“脊梁”一词,感觉到这个民族的奇特,并领会该词的意思。)
预设3:生:从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受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此处抓住“多次”一词,也能看出作者当时很吃惊,不理解,也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预设4:生:从“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抓住“莞尔一笑”可以看出女房东很自然地说这句话,说明他们认为这都很正常,从中可感受到德国民族的奇特。)
2、季老先生在德国所看到的这些情景真令他不理解啊,让我们把心中的疑问与不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出示第二自然段,请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带问题找答案,找出相关句子,通过抓住词、句来品味,通过角色的体验,情境的想象,和活跃的思考来解决本课的中心问题。在学文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用感情读的形式来表现对文本的参透。)
六、联系思考,点明中心(4)
1、他们这样一种养花的风俗可真耐人寻味啊,从中,德国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2、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出示第三自然段的 “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句子。(理解“耐人寻味”,联系课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生带着敬佩之情来赞美德国人,引读该句段。
(设计意图:因前面对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的理解体会,本文的中心已昭然若揭,使得本课的教学难点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攻破。)
七、引读课文,感悟中心(2)
1、师引读:我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正是有了“我为人人”这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二自然段
师:正是有了“人人为我”这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生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以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但为了更深化感悟,使学生由衷地受到教育,我认为读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使最后的一次读能做到感悟中心的作用,故设计了引读,使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更深入文本。)
八、自然过渡,存疑结题(1)
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提的疑问,解决掉的我们把他画去。
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再去回到旧地,德国人的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美丽景色有没有改变呢?季老先生仿佛做了一个怎样的梦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已然质疑,中间已然释疑,但因为时间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自然过渡。)
九、作业设计:
1、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连起来写一段话。
2、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3、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板书: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美
奇丽 美 奇特
人情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9
一、读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谁来读读课题?
假如有人问你“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该怎么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假如有人问:“你的花给谁看?”,又该怎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假如人家同时问这两个问题,又该怎么读?
生:
二、读文,找“文眼”
师:看,不同角度的思考让我们读起书来就有着不同的体验,这样才有滋有味。读书应该这样!学会抓住关键性的“字眼”读出自己的体会。(板书:字眼)读课文也是这样,接下来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抓住课文中关键性的句子,读懂文章,找出课文的“文眼”。(板书:文眼)
师:课文中的那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眼睛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他用一双慧眼找到了“文眼”
三、围绕“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深入学习课文
接下来,让我们借着“文眼”把文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有了感受之后才可以和同桌交流。
生:……
师:好,首先我们来交流“奇丽的景色”,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生:……
师: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看出景色的奇丽?
生:“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生: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花,一团一团,一簇一簇,颜色各异,色彩缤纷。用文中的两个词来形容就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没有读出华美、缤纷、娇艳的感觉。再来……
生:(有感情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再来……
生:(特有感情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这些花真美呀,你们看这朵、这朵、这朵、还有这朵,美丽的花太多太多,眼睛都看不过来,令人……
生:(有感情地)应接不暇
师: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你就在德国,走在街道上,街道两旁,家家的窗前,都有这样的花。而许许多多这样的花,这样的窗子连接在一起,就像一个花的海洋,人在街上穿行就如同在花海中漫游。感觉怎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呢?让我们接着交流。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师:德国人把花养在窗子外面,让别人看,难道德国人自己不爱花?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生: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哦,原来德国人很爱花,只是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德国人的这种做法让你们感到很――
生:奇怪、不解、好奇
师:难怪作者季羡林先生曾多次这样的询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读
师:女房东回答的却非常――
生:平静
师:你是怎样体会出她那颗平静的心的
生:莞尔一笑
师:我是季羡林,你就是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正是这样!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他们这样做大家理解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的。
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耐人寻味就是――值得人深思
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师: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生:……
师: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生: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赋予自己的最美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把最美的总是留给大家。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请大家自由的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才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那我们再看看,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现在各位是季先生,我是一位记者,我有一些问题想问问季先生。
师:季老先生您好,听说你最近又去了一趟德国,那里又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
师:有哪些美丽的东西?
生:环境很美。
生:德国人的心灵很美。
生: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师: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季先生,听说这次的旅程,让您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您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梦?
生:
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课下,同学们读《季羡林先生》、《季羡林文集》就会对这个梦有更深的了解。
师:老师向你们推荐了两本好书,现在同学们有谁愿意推荐其他好书给老师阅读呢?你们愿意向老师推荐吗?
生:
师:你们看,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境界?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2.抓住关键词句,例如“都”字,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教学难点: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于老师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上一节语文课。老师呀,如果有外国游客来到我们这儿,想游览一下的话,同学们有什么景点可以推荐给我呢?(学生可能提到文庙、太阳岛等)
听了同学们的话,游客们一定会对我们花儿滨这座美丽的风光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这个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最值得骄傲的。那这节课,让我们去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板书课题。齐读,抓住关键词朗读。质疑?
二、教学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爱美花 德国
第二自然段。读准脊梁一词,脊是三声。知道脊梁是什么意思吗?指人的后背。
师:一般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人的脊梁啊?
师:联想到我们人体,即使是直立着也不容易看到脊梁,必须努力向前弓着身子,并且把头尽量伸拉出去,脊梁才会显现出来。
师:在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呢?
生: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
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注意读准,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注意断句,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第四自然段。读顺即可。
3.同学们,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将花栽种在窗外给别人看。因此每一条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后,作者再次会德国有了更深的体会。说德国有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4.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有没有没读懂的地方,或者说哪些你觉得需要让大家重点理解的语句吗?
生:我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不好理解。
生:文中说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觉得这句话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师,我觉得结尾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梦不好理解。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梳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德国的风光,一个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体味那奇丽的景色吧!请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画画描写景色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画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感受到这些花开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师:那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姹紫嫣红,可见这里的花色彩艳丽。
师:是呀,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闭上你的眼睛,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了许多种花,开得特别茂盛。
师:是呀,都有什么颜色。
生:老师,有红的,有绿的,有粉色的,有橘黄色的
师:是呀,这么多的颜色,那真是姹紫――嫣红啊!来,谁愿意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
生读句子。
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闻到了茉莉花的清香。
师:一阵清香飘过,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一阵微风吹过,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这时候,你看到都有谁来啦!
生:我看到了有许多人停下脚步驻足观看。
师:他们仿佛在说些什么?
生:他们在说,这些花真美丽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花!
生:我仿佛看到美丽的蝴蝶飞来了,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小蜜蜂,也被吸引来了。
师:谁愿意来读,让我们感受到花的颜色多。
师:谁愿意来读,让我们感受到花的种类多。
师:谁愿意来读,让我们感受到养花的人多。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难怪作者说道“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看看这家的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看看哪家的窗子前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户户啊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呀,让我们齐读这两句。读到这儿,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
生:我感受到花太美了。
师:看来这美丽的景色已经深深印在了你的脑海里了,是吗?那作者说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奇特在哪呢?
师:那作者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作者感受到德国人把花都栽在外面,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走在街上,才能看到每一家载的花,才能看到更多花!
生:老师,我觉得德国人养花首先想到的是为别人,所以人们看到的才是花的海洋。
师:是呀,刚才同学们谈论的焦点都不约而同的聚焦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二者是什么关系呢?谁能够说得更清楚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因为我为人人,所以才会有人人为我。
师:是呀,每一个人都去为别人考虑。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德国人养花的方式奇特呢,从中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一画。
生:老师,我找到的一句是“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wǎn)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可见这位女房东想到的是别人。
生:老师,我找到的是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从一个“都”字,说明每一个德国人养花想到的都是给别人看。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走在大街上,才会有人人为我的感觉。
师:你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孩子。抓住了一个都字。这样,请同学们来找找,文章中有几处提到了这个都字。
生找句子。
师:从这么多个都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每一个人想到的是别人。
师:同学们说的别人都包括谁?
生:老人
师:还有什么年龄的人?
生……
师:除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人,还包括……
生:中国人。
生:美国人。
师: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民,对吗?
师:是呀,所以,每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看到的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到的是别人的――
生:关心
生:善良
生:友好
生:热情
师:正是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正是因为出于这种关心,所以――引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正是因为人人表现出的善良,所以――
师:正是因为这颗美好的心灵,所以――
师:正因为我为人人,所以对于作者这个身在异乡的中国人,感受到了……关心、善良,友好和热情。于是作者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已经扎根于每一个德国人的心中。于是它成为了一种文化。
师生合作读――多年以后,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师: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
生:友好
生:热情
师: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我不禁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我梦到了――
生:梦到了自己的故乡
生:梦到了故乡的人
生:还梦到了故乡的文化。
师:这种文化就由儒家文化,就有那仁爱,礼让。
三、教学小结:同学们,课文我们就学到这儿了,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机会去德国,去感受那的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但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感受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了吗?你感受到中华民族这种仁爱、礼让的文化了吗?请同学们在课下写一写。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风光 善良
异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友爱
文化 热情
中华 仁爱、礼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1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初步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 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范写“暇”,关注日字旁。
(3)学生练写。
4.请4位学生轮读课文4个自然段。学生评价。
5.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花美人美)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请学生读课文,找出写花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请学生再读这3句话,用横线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2)“山阴道”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小结:山阴道是地处我国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4)“任何”
去掉“任何”,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贴切。
(5)“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
③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教师配乐范读)
课件:图片配乐连播。
学生多种形式读。
3.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画面、用心揣摩文中每个词语的意思,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全身心沐浴在花海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花美,读出了文章所蕴含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关于“人美”,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4.刚才我们读到的内容是描述德国什么时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5.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一定还会是怎样的景象?
6.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为什么?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2.推荐阅读:《德国印象》
六、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脊 花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以小见大
暇 人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2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江西上饶婺源紫阳镇第一小学 汪智星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轻松谈话。
■小试牛刀。
第1课时
(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师:有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爱花,他们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
1、板书课题: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⑴和老师同写课题。
⑵指导“看”字的书写。
2、品读课题。思:透过课题中的一个“让”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师: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季羡林何许人也?一位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一位享有“东方学者”盛誉的大人物。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名篇佳作。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
①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念几遍。
②想想,课文能读成哪一句话?
2、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个别朗读,读出一个“奇”。
⑵引导质疑,追寻一个“奇”。
板书: 奇丽? 奇特?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㈠学习2、3自然段。
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2、3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
(快速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预设㈠: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体会“家家户户”,明“吃惊”原因之一
①理解“家家户户”。
②体会“爱花真切”。
2、体会“脊梁”,明“吃惊”原因之二
⑴体会“脊梁”。
a、“脊梁”是什么意思?
b、在文中指什么?
预设㈡:
出示对话: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齐读,分角色读。
2、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3、说说形容笑的四字词语。
4、体会“莞尔一笑”的内涵。
思:这一笑,知道女房东笑出了什么?
5、生读对话。
预设㈢: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
2、体会“花的海洋”。
(播放德国大街视频)
3、读句子:“许多窗子……应接不暇。”
4、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花儿的图片)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孩子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5、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㈣: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2、理解“耐人寻味”。
3、联系上文,体会“境界”。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这──
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
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
留德十年的求学足迹!
这──
怎能不令他思绪万千?
(播放《阳光三叠》的曲子)
(引导情境朗读)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节选自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思: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五、交流谈话,推荐书目。
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tí)醐(hú),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伪劣假冒,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季羡林先生语
季羡林作品: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博客: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作者简介:
汪智星,男,76年12月,现任江西婺源县紫阳一小教导副主任兼团委书记。上饶市小语学会理事,先后破格评(聘)为小高和小特高教师,婺源“书乡”名师。曾荣获“全国小语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标兵个人”“江西省首届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上饶市优秀班主任”“上饶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婺源县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十三载教学生涯,日渐形成“简约灵活、激qing洋溢”的课堂教学风格。02年,执教《草船借箭》先后获市小语阅读教学竞赛和全国小语创新教育课题研讨大赛一等奖;06年5月,执教《詹天佑》获省小语高年级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6月,执教《匆匆》获省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执教《1037》等10余节阅读、习作指导课在省市教学研讨中示范;多次被应邀到遵义、赣州、上饶等地讲学;论文60余篇在《江西教育》《小学教学》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国家省市一等奖;撰写散文近200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准备资料:
山阴道的意思,《世说新语》记录王子敬的话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由此,“山阴道上”常被用来指景物多而美。现代作家郁达夫就有诗云:“罗刹江边水拍天,山阴道上树含烟。”
花团锦簇( huā tuán jǐn cù )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姹紫嫣红: 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应接不暇: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
莞尔一笑 :微微一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人生哲理。首先请大家说一说你对德国的了解。
1、同学们整理信息的能力真值得我学习,说的真好。杨老师都忍不住想请大家欣赏一组德国风光;
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课件1)
2.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季羡林老爷爷两次来到德国,对德国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花) 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 评价:看来好的文章确实能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
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迅速浏览课文,试着用心找一找全文的中心句。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的呢?对了就是花,因为德国人爱花真是太与众不同了。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端书找一找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交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指名读
(课件2出示): 指名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师:自由读读这段话,和同桌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或有什么不懂的?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花多 世间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 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4) 师:在这儿“花的脊梁”是什么?(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假如你第一次来到德国,第一次看到人们都把花养在外面你会感到什么?(惊讶)
(5)作为主人最美的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师:所以作者说德国人种花与众不同,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板书:奇特)
3、交流:“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1)过渡语: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找到具体描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部分自由读一读。会读书的孩子会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
课件三: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 指名推荐读: 请闭上眼睛,听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 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过渡: 同学们想象得真丰富,说的也很好。
(3)花真鲜艳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都有什么颜色?是这样的花吗?
播放课件四(花) 思考这样的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3)为什么成了“花的海洋”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词见过没有?没见过,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
(4)“应接不暇”中 “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 播放课件五)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这一民族独特的风俗怎么样?(板书:奇丽)
(5)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6)老师再给你们加上点难度办角色读。
我会读:
a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
b 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
c 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老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
d 走来了一群女孩子。
e 走来了一群男孩子。
角色体验:
出示课件六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 。
(7)创设情境体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三、深化主题,课外延伸。
1、师: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什么吗?
板前演示: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师:我为人人――我把花种在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看到什么?
人人为我――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又看到什么?
是师:啊,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示课件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4、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很值得人深思)
你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有什么让我们“颇耐人寻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5、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6、那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呢?
四、总结扣题
1、师:都说时间能改变一切,可是在这里,时间却仿佛失去了魔力。50年过去了! 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引读第四自然段)
(板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2、师: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
3 师:鲜花是美丽的,在季老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再次齐读,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4、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把这八个字的顺序调换了一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思辨,交流。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
小结:作者走在德国的大街上,奇丽的景色让他怦然心动,于是作者通过花,通过德国人养花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同时字里行间透射着德国景美,人更美。(景美 人更美)
五、拓展读 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这──
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
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
留德十年的求学足迹!
这──
怎能不令他思绪万千?
(播放《阳光三叠》的曲子)
六:作者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我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