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
从词句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
3、出示词语
指名读、领读、齐读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3、继续播放画面,请你说说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难过)
4、师:小朋友,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请你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自读、指名读
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滔滔、淹没、冲倒)
理解无家可归(老百姓因为洪水没有住的地方)
指名读、齐读
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了拯救苦难的老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了,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3、理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4、从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禹治水的艰辛、他非常能吃苦、治理洪水的方法非常科学)
5、指名读、齐读
6、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
学生可能会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过渡:大禹在外治水很长时间,,其中有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 阅读故事,介绍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3、 出示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填上一系列数字。
4、 指名读,说说体会
(13年可以看出大禹治水的时间长。三次路过、一次也没有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说明大禹心里一直想着老百姓,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5、齐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大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终于把洪水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一齐读读第四日秒年第四自然段。
1、读了以后,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很开心,因为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
2、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
3、(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
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
4、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
六、总结:
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他真不愧是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课后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教学生字
理、伟、姓、制
板书设计:
千辛万苦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代代相传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做具体的描述,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为了避免个别太过现实的孩子说出他不爱妻子和孩子而误导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2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懂得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是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习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的意识。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回顾来训练孩子们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教会孩子们在遇到“谁,干什么”这类课题时归纳全文大意的小窍门)
2、勾画课文如何评价大禹的句子。
3、发现课文分总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思考题及观察勾画句子的位置,来初步掌握文章结构)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治水?
2、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让孩子抓感受洪水凶猛的词语,教师渲染,学生再读从而深刻体会洪水无情而凶猛)
(二)学习二自然段
1、面对无情的洪水,禹在想什么?
2、除了大禹心系百姓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更坚定地投入治水之中?
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 “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初步树立人物形象,从理解鲧的心系百姓转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点理解“叮嘱”,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志向。)
(三)学习三自然段
1、勾画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2、抓“常常”、“天蒙蒙亮”、“长年”、“脚跟都烂了”、“只好”等词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设计意图:着重由学生自读自悟,圈出重点词语,自己说说体会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让人物形象逐渐高大、丰满)
(四)学习四自然段
1、两个句子对比,自己体会“才”、“仅仅”、“就”、“却顾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练读
(设计意图:力图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体会副词的作用,从中感受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朗读批注。)
(四)学习五自然段
1、通过和第一自然段洪水来时的场景对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荣”。
三 、归纳小结:
1、为什么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答问题)
2、全文都是称呼“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
(设计意图:力图成功塑造大禹这一英雄形象。)
《大禹治水》教学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认为本课的精彩之处在于:
一、把握教材特点,紧扣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奉献”,本节课 以“禹因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崇敬和爱戴的英雄?”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最初孩子们只能简单地认为大禹是为了治水而成为英雄,教学中,力图通过理解大禹为什么治水?(体会洪水带来的灾害以及父亲临终的叮嘱,有心想百姓的胸怀)大禹怎么样治水?(让学生自读自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大禹治水历经艰辛,治水成功)结果怎么样?(给人们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造福人民)最后总结出大禹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天下百姓,这种为别人付出不求回报,我们就称为奉献,回扣了单元主题。从“英雄”入手,回到“英雄”,其间诠释了大禹为什么是英雄,也将这一英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
二、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我抓住一切可以训练的机会,对孩子进行听、说、读的训练。
1、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引读,最后小结课文中正是用上了这些动词才更准确地描写出洪水的凶猛。整个引读过程中我努力让孩子体会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的搭配,孩子加深了印象,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细细的品位。
2、理解“叮嘱”一词。禹因为不忍让百姓受苦而想治水,这是第一个治水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大禹更坚定地投入到治水中?孩子的回答是因为父亲临死前的叮嘱。这时,我及时抓“叮嘱”一词,理解叮嘱的意思。父亲为什么要叮嘱?孩子回答因为父亲没能把洪水治好而放心不下受苦的'老百姓,因为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帮自己完成未完的事业……这样,孩子既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树立了一定的人物形象,理解到鲧的心系百姓,进而也能理解到大禹的心系百姓。加上我刻意的四次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成功地把父亲的遗愿转化为大禹的志向。
3、当教学到让孩子找出文中大禹治水方法的句子时,我抓“开凿”这一动词,抓“九条河”这一量词,通过引读和渲染,让孩子体会到大禹治水这一工程是如此的巨大和不容易。
4、大禹的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象贴标签似的讲读,也没有让孩子直接说出大禹有什么样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边读边勾画感动的句子,圈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语,谈自己的体会。抓“常常”“又”体会到大禹不只是一次这样,而是经常,多次。体会到大禹为治水风餐露宿都是常有之事。当孩子说到“天蒙蒙亮”能体会出大禹很早很早就起床。抓长年,理解一年很长时间大禹的脚都泡在泥水中,抓“脚跟都烂了”体会连最不容易烂的地方都烂了。抓“才”字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结婚很晚,抓“仅仅”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在家住的时间之短。抓“却顾不得回家看一看”中的‘却’字时,通过“十年”和“三次”的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到本来回家次数就很少了,就该进去看看,但大禹为了治水,“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这里,我还声情并茂补充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又一次回扣了“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让孩子们更理解“却”字的语法意义,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大禹为了治水,抛下小家而为大家,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越发高大。另外,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孩子感受到哪句就出示哪句,我完全尊重他们的选择,让孩子们更自主地学习。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课后,我发现还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孩子自读自悟时,应根据他们的理解和体会,适时地加入朗读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这样,读和悟才能更有效地结合,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好。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2、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简介大禹,同时播放课件:《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播放课文朗读,将学生引入文章。)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课件。(观看洪水泛滥时的情景)
3、引读,抓关键词:看!洪水是多么的凶猛啊!它来到田野,农田被 ,它来到村庄,房屋被 。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们 。
4、再指名朗读。
5、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禹是怎样治水的呢?,找出相关语句。
4、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水的艰难?
5、学生交流。指名朗读。
6、引导启发想象:他吃了多少苦呀!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请你想想,当他渴了 ,当他饿了 ,当他累了 ,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 。(理解“千辛万苦”)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
(理解“千山万水”)。禹就是这样坚定!(一起来读第二句话。)
7、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之后,发现有些河流被泥沙、石块堵住了,有些河流被大山挡住了去路。(指读第三句话)
8、指导朗读(体会禹治水时的艰辛)
9、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面对大河大山,禹也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10、从禹的治水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禹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从而感受到禹的智慧。)
四、学习第三段
1、禹治理洪水整整花了13年的时间,在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呢。(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
2、学生自由读第三节。完成填空,填写文中数字。
3、你发现你填的都是表示什么的词啊?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引读
一次,大禹路过自家门口,听到刚出生的儿子哇哇大哭,他多想回去看一看啊,可他没有回去。
禹第二次路过家门,看到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他多想去抱抱自己的孩子啊,可他仍然没有回去。
禹第三次路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他多想看看儿子长成什么样了,可他还是没有回去。
因为――(禹下决心治理洪水)
5、你从中看出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6、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在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之后,洪水终于被制服了!(出示第四段)
2、指名朗读。
3、小结:洪水曾经使百姓无家可归,而现在,洪水终于像野马一样被制服了,老百姓耕种、收获,再也不用四处流浪,他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4、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大禹的儿子,你会对他说什么?学到这儿,你想对大禹说什么?
六、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指明学生补充。
七、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有时间请你读一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高贵精神。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在课后知识拓展时,播放《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禹为什么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炼,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学生阅读有独特的体验,语文学习应重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因此,教学中,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通过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已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深入思考,积极表达,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在此过程中,以教材为蓝本,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进而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大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检测,回顾内容。
1、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然而,水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洪水滚滚而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头咆哮的野兽,带给人民无限的恐惧和不幸。于是,从远古时期开始,勤劳智慧的人民就与洪水展开了较量,开始了治理洪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课文,学习这篇关于治水的古老传说――《大禹治水》。(板书课题)
2、在昨天的学习中,同学们积累了很多词语,看看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检测认读。)
3、请同学们仔细回忆这个故事,你能用上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两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吗?
4、谁能从这些词中选几个词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是啊,正是因为这样,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既是对学生识字情况的检测,同时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概括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走进文本,品读感悟。
1、出示尝试题:自读课文,想一想,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画出有感受的词或者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读一读你画出的词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相机点拨引导如下:
(1)治理洪水。
A、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谈感受
B、启发引导:同学们,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带你回到过去,走进现场(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多么凶猛的洪水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指导朗读。
C、总结:是啊,无情的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人们的生活可以用这样的词来形容――悲惨,凄惨,可怜,生不如死,水深火热
是大禹让人们结束了这种……的生活状况,是他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安宁,欣欣向荣。在这里,治洪前和治洪后人们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因为如此,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课文第一自然段以生动的语句描写了洪水的危害,既是引子,又是铺垫。只有深刻感受到洪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才能进而体会大禹治水的伟大无私与功德无量。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并没有一带而过,而是通过朗读、想象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洪水的肆虐,人们生活的悲惨,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不怕困难。
A、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英雄,不仅仅在于他做了什么,还在于他是怎么做的?(出示第3段)禹是怎样治水的呢?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抓住“常常”“天蒙蒙亮”“拄着棍子”等词语感受禹治水的艰难与不易。)
B、创境想象:是啊,大禹治理洪水历经了整整十年,十年间,爬山涉水,所到之处必然都是荒郊野外,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想一想他都会经受哪些磨难和痛苦呢?试着说一说:
为了治理洪水,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当他渴了,_______________,当他饿了,_______________,当他累了,_______________。他走遍了_____________,可他_____________。
C、是的,他所经历的困苦和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他却坚持了下来,那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这样一种精神――坚持不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那是因为,他的心里始终想着――老百姓。
正是这种精神和信念支撑着他完成了治水的伟大工程,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人们心目中――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D、谁来试着读一读?读出他的这种精神。(生生评价,指导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他不怕困难的精神是课文的重点。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直接与课文对话。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进而创设情境,通过说话练习,将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转化为对大禹行为的叙述与歌颂,内化情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阅读――想象――表达――朗读”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情感体验的激发,还培养了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三过家门而不入。
A、生交流。师相机补充:
三十岁结婚:古人一般结婚比较早,男子一般在20岁左右,女子则在15岁左右。三十岁结婚,在古代来说,已经非常晚了。
B、出示,填空。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你从这些词语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C、大禹治水共历经了整整十年。十年有多长啊?三千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就连他三次路过家门的时候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路过门口,妻子正生下了儿子,孩子哇哇大叫,他却硬是狠了狠心,没有进去;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看到这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几个数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是啊,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奉献、大公无私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精神!
D、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一段?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评价,再读。
【设计意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虽然感人,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很远。在这里,通过古人结婚时间的介绍、故事情境的创设、数字的品味可以使学生对大禹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而“副词填空”练习,不仅仅关注内容,体会情感,还将学生的视角引向了作者的表达,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与效果,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能力。】
(4)讲方法。
禹的治水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不怕困难和勇于付出,还在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方法,他和父亲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父亲采用了“堵”的方法,水是堵不住的。而他“变堵为疏”,通过疏通水道治理洪水。看来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要有智慧。
(5)有决心。
既然课文主要写大禹治水,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么长的一段文字写禹的父亲治水?在这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小结:治理洪水寄托了大禹父子两代人的的意愿,也体现了两代人的决心,令人肃然起敬。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大家都会将学习的焦点集中到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决心与智慧。课文中对大禹父亲做法的描写其实并不是多余的,它既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为民着想、立誓治水的决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治水所蕴含的智慧与科学的方法,对这两段内容的感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令人叹服!】
四、深入探究,升华感情。
1、故事学到这里,相信大禹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心里,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课题,想一想,他的名字本是一个字“禹”,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大禹”呢?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大”的?(加点)
(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2、是啊,这一个“大”字饱含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爱戴,你的心中又升腾起了对他的什么感情?(佩服,感谢,敬爱……)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通过走进语言文字,品读感悟,大禹的形象已经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变得清晰、高大。最后,再回归整体,透过一个看似简单的“大”字,感受人们对他无限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升华情感,内化体验。】
五、拓展练习,总结结课。
1、欣赏纪念大禹的作品:也正因为如此,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课件出示雕塑、画像等),人们为他塑像,为他建庙,写诗,做画,通过各种方式纪念、感谢这位伟大的英雄。书上这幅插图就是后人为他做的画。
2、初识“思维导图”,练笔:刚才我们通过学习,把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提炼成关键词按照一定的思路板书在了黑板上,这就是思维导图。画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课文思路,抓住文章重点,不断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使用。
下面再让我们参考思维导图,把对大禹的了解和感受按照这样的句式写下来。如果你能用上黑板上这些关键词会更好。
他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他就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大禹。
3、交流分享,评价提升。
4、总结结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永远记住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
【设计意图: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已久,在这里,展示有关他的雕塑、画作、诗歌,可以透过人们对他的歌颂与纪念,从另一角度使学生感受到他的伟大及对人们的影响。借助思维导图把对大禹的了解和感受写下来,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作用,梳理课文内容,在以后的预习中尝试运用;另一方面,借助思维导图写话,总结课文,升华情感,将大禹的形象铭刻于学生心目之中。】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理念】
本文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加深“感悟”。 课文紧扣“治水”,从大禹治水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着笔,一步一步展示了大禹是以为治水的伟大英雄。在教学中,教师可按照课文的写作特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层层设疑、环环紧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分层次训练,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重点段(第二自然段)、重点句(他走遍了)的感悟,让学生能逐步感悟到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启迪学生学习这位伟大英雄的思想品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革命领袖毛泽东、朱德,认识了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禹。(板书:禹)领读。
2.简介禹:四千多年前,我国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大禹,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板书:大)领读“大禹”。
3.从课文题目可以看出文章写了大禹的什么事呢?
(板书:治水。)领读后提问:治的是什么水?学生预习课文后知道:治理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本单元学习的都是描写人物的文章和有关大禹的资料。了解大禹的身份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大禹这个人物的品质。】
二、初读课文
1.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碰到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努力读通。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
课件出示:洪水 害人 百姓治理 地形 挖通 伟大 被制服
无家可归千山万水 千辛万苦 代代相传
(1)自己读读生字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带读,指读,开火车读。
(4)你会给哪个生字扩词呢?在扩词中注意区别“治”与“制”
(5)齐读生字词,去掉拼音再读。
(6)(出示只识不写的词语)
让我们把这些生字词齐读两遍。
文中“没”“倒”是多音字,能分别用它们的两个读音来组词吗?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指导读长句子
(1)自己找文中有哪些难读的句子。
(2)(出示)第2自然段的第三句话。
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
注意句中的停顿,读得要正确、流利。
(4)齐读两个句子。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带着问题读课文,能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检查朗读时先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词语读准确,然后读准课文中的句子,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3、学生讨论交流。
4、(出示)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的故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打乱顺序读生字词。
2.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
3.反馈交流。
4、自己来记忆这些生字。
5.指导写字。
形:左宽右窄。
伟、被、理、治、娃、洪:左窄右宽。
6.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7、反馈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在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同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使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五、作业
《习字册》描红写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 。
先来复习一下生字,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治理 洪水 害人 百姓 地形 挖通 被 制服 伟大
无家可归 千山万水 千辛万苦 代代相传
2,这里的水指什么水呢?(洪水)
洪水你们遇到过吗?
3,大家请看屏幕,洪水来啦。
多媒体放映
4、你觉得这洪水怎样?(凶猛)。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5、书上是怎样写洪水的凶猛的呢?请你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找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
*交流(滔滔、淹没、冲倒)
*理解“无家可归”(老百姓因为洪水没有住的地方,多可怜啊)
*谁愿意读,读出洪水的凶猛,和那些可怜的老百姓。
(感受到洪水的凶猛了吗?再凶猛些)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洪水录像的观看和对课文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重点词语的品读,让学生了解洪水的凶猛,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危害。】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大禹看到这情景,是怎么想的呢?
1、 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齐读,读好“下决心”。
2、治理洪水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禹的父亲花了九年时间都失败了,那么大禹又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我请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第2小节。其他小朋友思考这个问题。
3、说说大禹做了什么事?
出示句子(---吃尽了千辛万苦-----)
指读、齐读。
4、看图片,理解“水流”和“地形”。
水流是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到地势低的地方,地势的高或者低就叫地形。
5、如果我们要查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得爬高山,过大河,非常辛苦!有一个词讲大禹爬过的山特别多,趟过的河特别多,是哪个词?
“千山万水” 齐读
看图片,近处,远处,都是山,数也数不清!这其中还有无数条河!谁再来读读这个词?
6、出示句子 这其中的每一座山,大禹都爬过;这其中的每一条河,大禹都趟过,这就叫(“走遍”)。
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你会填吗?
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禹 。
炎热的夏天,烈日当头。
禹的双脚一直泡在水中,所以 。
7、师(动情讲述):传说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他两条腿上小腿的毛全部磨光了。小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拄着拐棍,一步一步地坚持走遍了这千山万水。你们说,大禹吃的苦多吗?书上用了哪个词?
8、出示句子读“千辛万苦”(指导读好)(板书)
9、这其中的每一种苦他都吃过、都尝过,这就叫“吃尽”(文字点红)
10、这些词语读好了,句子也一定能读好,练习读句子,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二)同学们,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大家往下读一读 (出示句子) 看屏幕,指名读。
1、这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同一个数字。哪一个字?(齐答):九条大河,九座大山
2、是不是就指“九座大山”,“九条大河”(是指数量很多,数也数不清。)(齐读,读出数量多)
3、挖通九条大河是怎么回事?明白吗?(边看图边讲解):这儿是一条大河,这里还有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你知道为什么要把2条河连通呢?
(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最后流入了大海。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4、老师在黑板上这样一画看起来很容易,真挖起来就不轻松了,猜一猜这两条河之间有多远?大胆地猜一猜:
5、教师介绍:老师查了一下资料,两条河之间有九十多公里,相当于九万多米的距离,要把这么长的距离挖通是多么辛苦啊!同学们一条河就这么长,更何况有很多河呢?辛苦吗?
6、比这辛苦的还有呢,如果遇到大山,画图,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板画: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劈开大山明白吗?来,再看老师画。(师边板画,边讲解)挖河挖到这,遇到山了,过不去,那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搬,挖,把这座山分成两半,让河水从这条河流到这条河。远远看去好像是劈开的,其实是被挖开的。同学们都知道古代有没有车?是阿,没有车,他们还得把这挖下来的成千上万的石头一筐一筐地挑到远处去。多辛苦啊!劈开一座山已经是万分辛苦啦,他们要劈开多少座?
7、这其中的苦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吗?(不能)这种苦我们就叫它――板书:千辛万苦(生齐答)
8、师:是啊,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能把大禹吃的苦用过朗读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大禹治水前前后后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感悟大禹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利用简笔画,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象地展现出来,更为直观。】
三朗读感悟第三自然段
1、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快拿起书本读一读第3自然段!
2、完成填空: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3、请你们再细细地去读读这段话,看看从这些数字中读懂了什么?
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
(不是,他不顾自己的家人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老百姓,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他抓紧每分每秒,争取能早日把洪水制服。)
4、老百姓们听说了这个故事,非常的感动。于是就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
5、大禹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读的时候请注意这些数字)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数字中感受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崇敬的品质。】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出示一幅图片(风平浪静的湖面)
1、图片说话经过十三年的千辛万苦,洪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洪水被什么样了?
2、出示片段:第4自然段。 谁来读好它?齐读。
3、人们还到处流浪,无家可归吗?这样的日子就叫:----------的日子(读“安定”)谁来读好它?齐读!
4、是谁给老百姓带来了这安定的生活?
5、13年后,大禹终于制服了洪水,终于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了。乡亲们知道后,都出来迎接他,孩子们也都围上来想看看这位治水英雄。
现在你们就是乡里的孩子们,你们想对大禹叔叔说什么呢?老师就是大禹叔叔。
(*大禹叔叔啊,你治理洪水吃了很多苦,真是一位勇敢顽强、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
*为了使乡亲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再苦再累也值得。为老百姓服务,这是我应该做的。)
6、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顽强、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
齐读最后一小节。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对话,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感受大禹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五、学习生字:被制
1、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学生描红,临写。
被:左右结构。学习新偏旁“衣字旁”
制: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搜集古代神话传说
第三课时
一、复习词语
1、给生字组词
2、听写词语
治理洪水百姓害人 冲到
交通伟大 决心 安定带领
无家可归千辛万苦
二、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三、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1.读多音字,口头组词。
mei( ) dao( )
没 倒
mo dao( )
2、口头扩词
形
治
通
3、指导完成本课《练习册》相关习题
四、课后作业
1、搜集古代神话传说,开个“小小故事会”。
《大禹治水》是一个神话故事。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还有许许多多,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可以找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千山万水
大禹治水
千辛万苦
(代代相传)三过家门而不如入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6
学科 语文 班 级 执笔人 薛春炜 执 教 时 间 年 月 日 课题 大禹治水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8个,写字7个。 3、理解课文,说说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说说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难点 生僻词语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8个,写字7个。 3、理解课文第一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2、板书课题,指名读“大禹”。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检测预习,读通课文 1、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2、词语检测:倒塌 堵塞 临死 叮嘱 开凿 垒 长年 欣欣向荣 敬仰 爱戴 英雄 3、轮读课文。 4、默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会填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2、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总结: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四、学写字。 1、描红;给生字找朋友。 2、小组长检测生字学习情况。 3、说说哪个生字难写、易错或者难找朋友。 集体练写:野、荒、塞 4、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一、细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1)用喜欢的方法读,找出大禹治水时表示动作的词语,结合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大禹治水与父亲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3)同桌就以上问题讨论一下,然后再试着读一读。
2、汇报学习结果,出示第三自然段。(表示动作的词语用红色标注)
指导朗读。想像大禹治水时的千辛万苦和聪明才智。
学生练读,齐读。
3、默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为了治水,大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这些词和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些词,行不行呢?
想像一下他三次过家门时感人的情景,说说当时他会想什么?指导朗读。
4、细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
(2)小组讨论: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联系三、四自然段讨论。)出示讨论的提纲:
在长达十年的治水是建设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怎样的奉献精神?
(3)汇报讨论结果。
5、总结课文。 二、课堂检测。 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是因为: 三、增量阅读。
大禹治水的足迹:禹王庙、中流砥柱、禹王祠、龙斩台。 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 10奉献
大禹治水 制服洪水 敬仰爱戴 公而忘私 不辞辛劳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7
一、直接导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二、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第一段
过度:我们来看看课文中大禹治的是怎样的水
请大家自读第一自然段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播放视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导读书方法
3、师:孩子们,洪水滔天,一泻千里,顷刻间大地一片汪洋,在这样的洪水中房屋被冲倒了农田被淹没了,人们在洪水中哭着喊着,人类在洪水面前显得那么渺小,此时此刻,你觉得这这洪水怎样?老百姓怎样?(指导读好滔滔的洪水、无家可归
4、再读这段,读出洪水的可恶,老百姓的可怜。
三、合理想象,还原情景
第二段
师:禹亲眼目睹了老百姓的惨状,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汇报
2、用先……再……说说大禹治水的过程。
3、(第二句)话在细心地察看水流和地形的过程当中,禹的足迹禹遍布了千山万水,他也吃尽了千辛万苦,你能想到他吃了哪些苦吗?
补充: 孩子们,大家想到的这些禹确实都遇到过,还有你们想不到的,为了勘测地形,禹长期泡在水里,脚指甲都脱落了,小腿上的汗毛全磨掉了,所以书上说(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指导读好读这句话
4、第三句话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回到四千多年前,他们当时有挖掘机吗?有装载机吗?有锋利的铁凿吗?有现代化的爆破技术吗?我们说的一样都没有,那他们用什么完成治水任务呢?(出示工具)师简介
再读这句话 解读“九”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读好这句话
再读整段话
四、关注数字,凸显形象
第三段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十三年,其间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想了解吗?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1.谁能把这些数字填写完整?
2.那大家细细地读读这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看出些什么?
3、传说大禹在新婚后的第四天就离开家出去治水了,几年过去了,当他第一次路过家门的时候,听到屋子里孩子哇哇的哭声,他心里会想――――――
又过了好几年,当他第二次路过家门,远远地看到自己家里升起了袅袅炊烟,他仿佛看到妻子正忙忙碌碌的身影,他心想――――――
据说,又过了几年,当他第三次路过家门的时候,正好赶上下雨,他就在自己家的门檐下躲雨,隐隐听到听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咳嗽的声音,他又会想――――――――
4、为了治水,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装着老百姓!这就是有名的三顾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让我们把这感人的故事再读读吧。(再读第三段)
五、回归课题,升华主题
四段
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怎样的日子?赶快读读第四自然段吧。
1、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感受当时人们的兴奋与激动。(播放视频)
3、回归课题
这样的生活是谁带给他们的?(禹)老百姓为什么叫他大禹呢?大禹的大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
大禹治水的故事从四千年前一直传到现在,传的是什么?
(传的是他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的精神!)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大禹!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制、被)
播放媒体
描红、书写
六、拓展延伸,留住形象
大禹一生的功绩显赫,而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在他临终的时候,他留下了这样感人的遗言“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坟高三尺,勿伤农田”意思是我死了以后有三层衣服就够了,用桐木做的棺材有三寸厚就够了,在古代棺木一般是很厚的,坟头有一个小坟堆就够了,不要把坟墓修得太大,占了农田。这样的部落首领,老百姓怎么会不爱戴他呢?后人怎么会不尊敬他呢,直到现在很多地方都建有大禹庙,这位伟大的治水英雄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板书
大禹治水
走遍了 千山万水
吃尽了 千辛万苦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8
一、导入揭题,复习词语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大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他治水的故事。谁来读课题?(指名读 齐读)
过渡:课题读得很棒,故事中的词语你会读吗?
2.出示词语:
洪水 淹没 无家可归 冲倒 治理 千辛万苦 制服 安定 代代相传 ①谁来读一读?(评:读得真棒)
②下面来开火车读。小火车开起来――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
2.在情境的渲染下问:从刚才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又听到了什么?可以追问:你觉得当时的洪水怎么样?(凶猛、可怕)
4.(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1)指名读。 在这段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最能看出洪水的凶猛?
(2)指名说(滔滔 淹没 冲倒 )你能读出洪水的凶猛吗?
(3)如果读不好,引导:洪水摧毁了美丽的家园多么令人痛恨,该怎么读?
5.指导理解“无家可归”
(1)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了,什么“叫无家可归”?
(2)是的,没有家回去只能四处流浪就叫“叫无家可归” 看到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难过、伤心)
(3)带着这种心情,谁能读好这个词?a.读得再慢一点,声音再低一些 b.指名读 c.一起轻轻地读
板块一 :体会“治水”决心 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1.指名读。是啊,洪水摧毁了家园,害惨了百姓,真该治一治它! 板书:治理
2.谁愿意做禹,再把决心表一表?(决心还不够坚定!决心很大)
3.咱们一起来表表决心。(齐读,读好“下决心”)
过渡:禹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小节,边读边画出禹做了哪些事情?(提醒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谁来说说你画的是哪一句?
板块二: 感受“治水”艰辛
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1.这句话中有两个词都带有千和万,你知道是那两个词?这里的千和万指的正好是一千座,一万条河吗?(不是)那指的是什么?(很多很多的山和河)
2.你能读出山和水的多吗?出示词卡:“千山万水” 指读、齐读。
3. 同学们,禹要查水流和地形这其中的每一座山都要一一爬过,这其中的每一河都要一条条趟过,这就叫走遍了――“千山万水”引读。
4.看图
大家看,这儿近处,远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山,山与山之间还有无数条河,大禹都要一一走遍,一路上非常辛苦。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千辛万苦”
5.谁再来读读这个词?出示词卡:“千辛万苦” 指读、齐读。
6.猜想一下:禹一路上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困呢?(提示比如:当禹带的干粮吃完了,会怎样?当他禹遇到一只黑熊向他扑来又会怎样?)
7.师补充介绍: 据说禹为了寻找治水的好办法,他的脚跟泡烂了,脚上的皮磨破了,汗毛都磨光了。这么多的苦都尝遍了就叫做吃尽了――“千辛万苦”
8.理解了词语再来读这句话,相信一定能读得更棒。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除了这儿,禹还做了哪些事情?
板块三: 感知“治水”之智出示: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这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同一个数字是哪一个词?(齐答):九条、九座
这里的“九”又指什么? 指名回答
2.是的,这里的.“九”指挖通了很多很多条大河,劈开了很多很多座大山呀!
3.多不容易呀!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特别注意读好这些动词加红,挖通、劈开、引导)生有感情地练读。
可是禹总结了父亲的教训,采用了疏的方法,引流入海取得了成功,从这里你能看出禹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爱动脑筋、肯吃苦、有智慧)
三、咀嚼数字,境中悟情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师配乐讲故事。
2. 大家听得很投入。这个感人的小故事其实就是文中第3小节的内容,自己用心地读一读吧。
3. 读完了,王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刚才读得最用心!你会填吗?(不准看书呦)
4.出示: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1)仔细看填入的词语,你有什么新发现吗?(都是数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你们知道13年有多长时间吗?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竟然一次都没有回过家,你能读出时间的漫长吗?
(3)漫长的13年,4700多个日日夜夜呀,这些数字最能打动人们的心,让我们再好好读读这段话。
5.是呀,儿子10多岁了还没见过父亲,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倾听母子之间的一段对话。(创造地录音欣赏)
6.听了这段对话,你知道禹舍弃自己的小家为的是谁?(老百姓) 7.是的,禹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民造福,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叫作――
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齐说)
过渡: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禹苦苦地干了13年,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四、深悟文本,提升形象
1.齐读最后一小节。板书:制服
2. 孩子们,听到洪水被制服了,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3.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你觉得这还是什么样的日子呀?(幸福、快乐、安居乐业)
4.假如你是老百姓,你想对禹说些什么?
5.是的,所以呀,大家非常感激大禹,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出示: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1)引读。什么叫“代代相传” ?比如爷爷告诉爸爸 ,爸爸告诉儿子,儿子再告诉孙子就叫做“代代相传”
(2)出示词卡读好“代代相传”。
6.学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疑惑,课文中都说是禹禹,为什么课题和结尾却说是大禹?(因为他能为民造福是位大英雄,所以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大禹)板书:英雄
7.带着尊敬再来齐读最后一小节。
五、指导书写,阅读链接
(一)指导生字:被 制
1.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2.师指导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被:左右结构。学习新偏旁“衣字旁” 制: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阅读神话故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大禹顾大家、弃小家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的智慧、勇敢、坚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洪水)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洪水?指名说。
师: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哪些危害呢?出示课件。
师:农田被淹没了,老百姓就没有吃的了;房屋被冲倒了,老百姓就没有住的地方了,老百姓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啊?出示第一小节 生齐答。
相机板书:无家可归 指名读第一小节,齐读。
2.过渡:洪水这么无情,老百姓多么可怜,是谁来救老百姓的呀?(大禹)
师: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5、大禹治水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课件中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们被洪水袭击的悲惨场面,学生受到了视觉冲击,心灵也因此被深深震撼,为后面的学习做了情感的铺垫。
二、简单回顾课文
1.师:大禹是怎么治理洪水,洪水有没有被制服呢?请小朋友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生自由读课文。
2.师:洪水被制服了吗?(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什么样的日子?(安定)
相机板书:安定
【设计意图】:
这是对整篇课文的通体认识,整体了解课文。教师设计了相关问题,主要锻炼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学习第二小节
1.过渡:大禹看到这样无情的洪水心里是怎样想的呢?课件出示第二小节第一句话。 指名读、齐读。
2.师:“下决心”说明了什么?指名说并相机板书:下决心 3.学生默读课文第2小节,圈画出反映治水艰难的关键词或者句子。师板书:艰辛
交流:吃尽 走遍 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 九条大河 九座大山 师:这里的九是不是真的就是九呢?(不是,而是很多) 4.同桌之间互读体会所划的词语或者句子。
5.课件出示图 师:他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让我们一起看这里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一句话。
指名读第二小节 师:同学们,治理洪水多么艰难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早上,月亮还没有回家,大禹和人们在干什么;晚上,星星已经出来了,大禹和人们还在干什么;渐渐的,他们的脸变黑了,身子变得越来越瘦了。带着你此时的感受一起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大禹是怎样治水的,激励学生学习大禹一心一意为人民做事,不怕辛苦的精神.
3,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新偏旁,会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次发大水,洪水滚滚,淹没了大地,冲倒了房屋,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到处流浪.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鲧,他多次带领百姓修坝堵水,但是都失败了.鲧的儿子禹看到这种情景,就整天想办法要为人民制伏洪水,那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传说故事--《大禹治水》.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请学生自己先试着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2)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同桌之间交流互读.
(1)两人一起读读课文;
(2)向同学读读你圈出的字.
3,学生在小组里分自然段读文,要求认真听,帮同学指出没有读准的字音;
4,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字音是否读准.
三,交流识字情况.
(1)认读词语卡片.
洪水 淹没 农田 冲倒 百姓 父亲 带领
修筑 才能 制伏 挖洞 水势 辛苦 入学
a,小组合作认读. b,开火车检查.
(2)做游戏认读生字.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及时评价反馈.
五,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二,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 "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指名试读.学生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三,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哪一句是写大禹想的 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
2,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大禹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走遍,吃近)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几个数字都不是表示具体数字,而是表示很多.
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学生自由想象,充分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 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 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想: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呢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
2,老百姓会怎样感谢大禹 启发想象.
3,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练习把故事讲下来.
(1)自己练习讲故事.
(2)小组内互相讲述.
(3) 指名讲故事,其他同学仔细听,评议.
七,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回家搜集传说故事,准备召开"民间传说故事会".
八,板书:
大禹治水
滔滔洪水 千辛万苦 引入大海
无家可归 千山万水 安定日子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会本课生字的基础上,能了解一定的解词方法,并通过品词析句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艰辛以及其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去过吗?是纪念谁的呢?
2、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他世代为后人所传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
3、齐读课题。
“治”是我们要学的生字,拿出手来跟着老师一块写(注意:左边的三点水瘦一点,让出位置给右边的台,上面的私字头要宽宽的,像顶帽子盖住下面的扁口)
(治是本课的生字,虽然笔画不多,但是在间架结构的认识上,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学生写字上的难点自然也就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
4、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怎么做的呢?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它们。
(整体教学可以使繁文简教,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接触课文之始,便抛出两个主问题,使本课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借助拼音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词儿连读)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生字都会读吗?
看着生字,心里默默地读读想想,不会的打开书再看一看。
3、滔滔 淹没 冲倒 害得 老百姓
治理 仔细 地形 挖通
被 制服 感激 伟大英雄
(1)第一行,谁会读?
这里面还藏着两个多音字呢,谁找到了。
知道还可以怎么读吗?“倒”组个词?出示练习。
课文中怎么提到这两个词语的?(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冲倒了――)
其实判断多音字读音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在句子中一读就明白了。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四步教学法:1、联系词语读准字音。2、提问学生其他读音并组词。3、找到课文句子明确读音。4、总结提炼归纳方法。教师仅仅简单的一句话:“多音字判断最好放在具体的句子中一读就明白了。”却蕴含着今后指导学生今后判断多音字的方法。)
我们一块读读这行词。
(2)下一行不难读,谁来试试?
(3)最后一行,一起读读?
又出现了一个制,刚才是治水的治,现在是制服的制。有什么区别呢?
先看治,可以组什么词?读读!(治病、治家、治河、治国、治虫)
发现了吗?治大多指的是―治理的意思,所以治水就是――(治理洪水)。
小结:其实有时组组词也是挺好的一个解词办法!
那制服呢,课文中说谁被制服了?(洪水)
生活中还听过什么被制服吗?(老虎 风沙 坏人)
原来都挺厉害的,但后来都在强大的力量下变得听话了、服从了,这就是“制服”,能分清吗?
(第一个“治”,我采用的是“扩词意会”法,即:给出学生一串相关的词语,让学生读读悟悟,进而自然体会这些“治”大多都是―治理的意思,也很快理解了治水就是治理洪水的意思。教师顺势点拨道:其实有时组组词也是一个解词的好方法。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实际却传递着一种信息,相信学生今后在遇到此类词语的时候也一定能尝试着运用这样的扩词解词法。和“治”不同的“制”的教学,我则采用了“联系生活造句”法,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联系文本来理解,然后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听过“什么被什么制服吗”?一位学生马上联想到武松打虎的故事,说::武松把老虎制服了。接着又有孩子说道:坏蛋被警察制服了。还有的说:牧民制服了野马。这些生活中的经验巧妙地帮助孩子理解了“制服”的意思,同时“被字句”“把字句”“一般陈述句”等多种句式都在学生的发言中获得了体现,真是一词多得呀!相信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这两个治(制)可能很难混淆了。)
(4)齐读生词。
3、刚才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大家自己读读课文,能找到答案吗?
4、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呢?谁找到了答案?(生读第一小节)
三、学习第一小节。
1、可怕的洪水到底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呢?让我们一块看一看。(录像)
2、回想刚才情景,猜想洪水中老百姓会怎样呢?
学生一: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
学生二: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大声地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
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都感受到洪水的凶猛、百姓的可怜,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呢?(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1)反复读读词语,都读懂吗?读懂哪个说哪个。
(滔滔就是很大的水)
(无家可归就是没有家可以回。)
(出示图片)你们看,洪水来了,老百姓的房子没了,农田没了,家里的一切都没了,只好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真是太可怜了!
(2)连起来读读,让我们感受到洪水下百姓苦难的生活。
4、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感受那滔滔的洪水和人们的苦难!
5、传说,当时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日子过的很是悲惨。
6、正因为如此,(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再读读,读出大禹治水的决心。
7、禹为什么要治洪水,现在明白了吗?
(对于“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一问题,教师首先通过录像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再联系生活想象洪水中百姓境况,在有了充分的直观感受后迅速回归文本展开教学。学生先通过浏览课文自然找到书中的答案(第一小节),自己再读文感悟,体会到“洪水的浩大和百姓的不幸”,又从“滔滔、淹没、冲倒”这些词语中具体去想象洪水的凶猛,从“无家可归”中去咀嚼百姓的苦不堪言,这样由文到段再到词句,教师始终放手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地读懂文章,最后我们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孩子真的走近了百姓,走近了洪水,更读懂了文章。)
8、说起容易做起难,大禹是怎么做的呢?这个问题谁找到了答案?在第几小节?
四、学习第二小节。
1、治洪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禹会怎么做的呢?
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
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谁来读读?禹是怎么治水的?画出表示大禹治水的动作的词语。
((察看、挖通、劈开……)
(2)那么你能根据课文把下面的这组词连一连吗?
(察看―地形;挖通―大河;劈开―大山)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呢?
小结:是的,你们看大禹他们通过挖河劈山的方式开出一条水道,将四处泛滥的洪水引导入了大海。 板书:引
(4)大家知道禹的父亲鲧过去也一直在治水,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用堵的方法治水)
鲧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花了九年时间洪水没有治好。就这样禹接替了父亲的工作。
(在重点段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弄懂文本内容,即:大禹治水的方法。具体的练习环节则由四步展开:1、圈画大禹治水的动词。2、通过动宾词组搭配练习理清治水的步骤。3、运用练习说话弄懂治水方法。4、资料对比禹父―鲧“堵”的方法,真切体会大禹的智慧。)
2、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再读读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1)发现了吗?其实像千辛万苦这样带有数字的词句子中还有好几个,找到了吗?这些数字词都表示了什么呢?(都不是指实在的数字,而是指很多的意思。。)
千辛万苦就是很多的(辛苦),千山万水就是很多座山很多条河。
(2)小结拓展: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读读语文角,记住它们:千秋万代、千言万语、十全十美、四面八方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
(3)“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的意思我们都懂了,那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又表示什么呢?
(4)吃尽了千辛万苦,治水中他们到底吃过哪些苦、遇到哪些困难呢?你们能想象得出来吗?(同座互相说说)
(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补充故事:传说大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由于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大禹的指甲被泡烂,双腿得了关节炎,常常酸痛不已.。
(5)指导朗读
(6)同学们,大禹这一切都是为了谁呢?(老百姓)一块读读,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我们一块读读!
(7)读到这,你想对大禹说什么(为了百姓,宁愿自己……我真佩服你!)板书
――一心为民,令人钦佩!
――不怕困难,勇敢无畏!
――聪明智慧,为民治水
(8)拿起书,让我们跟随着大禹一同去感受治水的艰辛。
(本段教学的重点主要锁定为: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主要是抓住一连串的带有数字的词语。如:千辛万苦等,在此环节中的我的设计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在读中去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带有数字的词语都非具体所指,而是表示很多的意思。2、通过语文角主动给出一串相关的数字词语,再次引导感受数字词语的妙用。3、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知道的数字词语,检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4、再次回归文本,透过“千辛万苦”“吃尽千辛万苦”等感悟治水艰辛。5、顺势展开想象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吃过哪些苦?孩子们出色的想象既充实了文本,更丰富了理解。我们高兴地发现,朗读中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情境,个个动情,人人投入,相信大禹那充满智慧、富含勇气的高大形象早已在孩子心中清晰起来。)
3、小结:如果说大禹治水过程满含着艰辛,体现了大禹一心为民和非凡的勇气和决心,那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更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1、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中为什么一次也没有回家看看呢?2、禹为什么能成为大家心目伟大英雄呢?3、孔子为什么说:没有大禹,我们可能都变成鱼虾了?让我们把这些问题留到下节课一块去解决,好吗?
四、写字练习。
1、指导写好“被”和“制”。
(1)被
左边是我们新学的部首――衣字部,要区别示字部。
(2)制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左边的横画较多,要紧凑一些)
(3)描红
(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的生字写字教学中,教师重点教了两个字“被”和“制”,“被”字中涉及到本节课新学的一个偏旁“衣字旁”,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了讲解、书空、范写等都很得法,但是对于“制”教师也沿用了前一字的方法,平均用力。
回顾本案例的教学,应该讲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是有所遗憾的,因为教师忽略和淡化了教材资源(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在生字的笔顺自学上是有所显现),同时也没有充分发挥二年级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其实这里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打开课本,通过教材的笔顺图自学笔顺,然后在调动孩子写字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去独立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就是因为教师还不够放心、放手,还未能真正做到相信学生,这也成为我们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布置补充习题的作业。
聪明智慧
板书:大禹治水 导 一心为民
勇敢无畏(不怕吃苦)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会本课生字的基础上,能了解一定的解词方法,并通过品词析句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艰辛以及其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去过吗?是纪念谁的呢?
2、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他世代为后人所传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
3、齐读课题。
“治”是我们要学的生字,
拿出手来跟着老师一块写(注意:左边的三点水瘦一点,让出位置给右边的台,上面的私字头要宽宽的,像顶帽子盖住下面的扁口)
(治是本课的生字,虽然笔画不多,但是在间架结构的认识上,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学生写字上的难点自然也就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
4、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怎么做的呢?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它们。
(整体教学可以使繁文简教,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接触课文之始,便抛出两个主问题,使本课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借助拼音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词儿连读)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生字都会读吗?
看着生字,心里默默地读读想想,不会的打开书再看一看。
3、滔滔 淹没 冲倒 害得 老百姓
治理 仔细 地形 挖通
被 制服 感激 伟大英雄
(1)第一行,谁会读?
这里面还藏着两个多音字呢,谁找到了。
知道还可以怎么读吗?“倒”组个词?出示练习。
课文中怎么提到这两个词语的?(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冲倒了——)
其实判断多音字读音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在句子中一读就明白了。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四步教学法:1、联系词语读准字音。2、提问学生其他读音并组词。3、找到课文句子明确读音。4、总结提炼归纳方法。教师仅仅简单的一句话:“多音字判断最好放在具体的句子中一读就明白了。”却蕴含着今后指导学生今后判断多音字的方法。)
我们一块读读这行词。
(2)下一行不难读,谁来试试?
(3)最后一行,一起读读?
又出现了一个制,刚才是治水的治,现在是制服的制。有什么区别呢?
先看治,可以组什么词?读读!(治病、治家、治河、治国、治虫)
发现了吗?治大多指的是—治理的意思,所以治水就是——(治理洪水)。
小结:其实有时组组词也是挺好的一个解词办法!
那制服呢,课文中说谁被制服了?(洪水)
生活中还听过什么被制服吗?(老虎 风沙 坏人)
原来都挺厉害的,但后来都在强大的力量下变得听话了、服从了,这就是“制服”,能分清吗?
(第一个“治”,我采用的是“扩词意会”法,即:给出学生一串相关的词语,让学生读读悟悟,进而自然体会这些“治”大多都是—治理的意思,也很快理解了治水就是治理洪水的意思。教师顺势点拨道:其实有时组组词也是一个解词的好方法。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实际却传递着一种信息,相信学生今后在遇到此类词语的时候也一定能尝试着运用这样的扩词解词法。和“治”不同的“制”的教学,我则采用了“联系生活造句”法,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联系文本来理解,然后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听过“什么被什么制服吗”?一位学生马上联想到武松打虎的故事,说::武松把老虎制服了。接着又有孩子说道:坏蛋被警察制服了。还有的说:牧民制服了野马。这些生活中的经验巧妙地帮助孩子理解了“制服”的意思,同时“被字句”“把字句”“一般陈述句”等多种句式都在学生的发言中获得了体现,真是一词多得呀!相信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这两个治(制)可能很难混淆了。)
(4)齐读生词。
3、刚才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大家自己读读课文,能找到答案吗?
4、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呢?谁找到了答案?(生读第一小节)
三、学习第一小节。
1、可怕的洪水到底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呢?让我们一块看一看。(录像)
2、回想刚才情景,猜想洪水中老百姓会怎样呢?
学生一: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
学生二: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大声地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
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都感受到洪水的凶猛、百姓的可怜,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呢?(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1)反复读读词语,都读懂吗?读懂哪个说哪个。
(滔滔就是很大的水)
(无家可归就是没有家可以回。)
(出示图片)你们看,洪水来了,老百姓的房子没了,农田没了,家里的一切都没了,只好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真是太可怜了!
(2)连起来读读,让我们感受到洪水下百姓苦难的生活。
4、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感受那滔滔的洪水和人们的苦难!
5、传说,当时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日子过的很是悲惨。
6、正因为如此,(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再读读,读出大禹治水的决心。
7、禹为什么要治洪水,现在明白了吗?
(对于“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一问题,教师首先通过录像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再联系生活想象洪水中百姓境况,在有了充分的直观感受后迅速回归文本展开教学。学生先通过浏览课文自然找到书中的答案(第一小节),自己再读文感悟,体会到“洪水的浩大和百姓的不幸”,又从“滔滔、淹没、冲倒”这些词语中具体去想象洪水的凶猛,从“无家可归”中去咀嚼百姓的苦不堪言,这样由文到段再到词句,教师始终放手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地读懂文章,最后我们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孩子真的走近了百姓,走近了洪水,更读懂了文章。)
8、说起容易做起难,大禹是怎么做的呢?这个问题谁找到了答案?在第几小节?
四、学习第二小节。
1、治洪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禹会怎么做的呢?
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
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谁来读读?禹是怎么治水的?画出表示大禹治水的动作的词语。
((察看、挖通、劈开……)
(2)那么你能根据课文把下面的这组词连一连吗?
(察看—地形;挖通—大河;劈开—大山)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呢?
小结:是的,你们看大禹他们通过挖河劈山的方式开出一条水道,将四处泛滥的洪水引导入了大海。 板书:引
(4)大家知道禹的父亲鲧过去也一直在治水,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用堵的方法治水)
鲧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花了九年时间洪水没有治好。就这样禹接替了父亲的工作。
(在重点段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弄懂文本内容,即:大禹治水的方法。具体的练习环节则由四步展开:1、圈画大禹治水的动词。2、通过动宾词组搭配练习理清治水的步骤。3、运用练习说话弄懂治水方法。4、资料对比禹父—鲧“堵”的方法,真切体会大禹的智慧。)
2、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再读读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1)发现了吗?其实像千辛万苦这样带有数字的词句子中还有好几个,找到了吗?这些数字词都表示了什么呢?(都不是指实在的数字,而是指很多的意思。。)
千辛万苦就是很多的(辛苦),千山万水就是很多座山很多条河。
(2)小结拓展: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读读语文角,记住它们:千秋万代、千言万语、十全十美、四面八方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
(3)“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的意思我们都懂了,那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又表示什么呢?
(4)吃尽了千辛万苦,治水中他们到底吃过哪些苦、遇到哪些困难呢?你们能想象得出来吗?(同座互相说说)
(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补充故事:传说大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由于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大禹的指甲被泡烂,双腿得了关节炎,常常酸痛不已.。
(5)指导朗读
(6)同学们,大禹这一切都是为了谁呢?(老百姓)一块读读,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我们一块读读!
(7)读到这,你想对大禹说什么(为了百姓,宁愿自己……我真佩服你!)板书
——一心为民,令人钦佩!
——不怕困难,勇敢无畏!
——聪明智慧,为民治水
(8)拿起书,让我们跟随着大禹一同去感受治水的艰辛。
(本段教学的重点主要锁定为: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主要是抓住一连串的带有数字的词语。如:千辛万苦等,在此环节中的我的设计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在读中去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带有数字的词语都非具体所指,而是表示很多的意思。2、通过语文角主动给出一串相关的数字词语,再次引导感受数字词语的妙用。3、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知道的数字词语,检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4、再次回归文本,透过“千辛万苦”“吃尽千辛万苦”等感悟治水艰辛。5、顺势展开想象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吃过哪些苦?孩子们出色的想象既充实了文本,更丰富了理解。我们高兴地发现,朗读中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情境,个个动情,人人投入,相信大禹那充满智慧、富含勇气的高大形象早已在孩子心中清晰起来。)
3、小结:如果说大禹治水过程满含着艰辛,体现了大禹一心为民和非凡的勇气和决心,那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更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1、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中为什么一次也没有回家看看呢?2、禹为什么能成为大家心目伟大英雄呢?3、孔子为什么说:没有大禹,我们可能都变成鱼虾了?让我们把这些问题留到下节课一块去解决,好吗?
四、写字练习。
1、指导写好“被”和“制”。
(1)被
左边是我们新学的部首——衣字部,要区别示字部。
(2)制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左边的横画较多,要紧凑一些)
(3)描红
(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的生字写字教学中,教师重点教了两个字“被”和“制”,“被”字中涉及到本节课新学的一个偏旁“衣字旁”,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了讲解、书空、范写等都很得法,但是对于“制”教师也沿用了前一字的方法,平均用力。
回顾本案例的教学,应该讲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是有所遗憾的,因为教师忽略和淡化了教材资源(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在生字的笔顺自学上是有所显现),同时也没有充分发挥二年级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其实这里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打开课本,通过教材的笔顺图自学笔顺,然后在调动孩子写字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去独立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就是因为教师还不够放心、放手,还未能真正做到相信学生,这也成为我们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布置补充习题的作业。
聪明智慧
板书:大禹治水 导 一心为民
勇敢无畏(不怕吃苦)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13
设计理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数量词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治、洪”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揭示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五课《大禹治水》。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录象、图片]:(述第一段课文)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有的躲到山上,住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生活着,有的住在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没有食物,只能吃树皮,吃草根!
二、细细品味,感悟大禹的英雄品质。
◎过渡:这洪水的危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
▲学习第二自然段
所以--出示齐读: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1、(在治理洪水下加点)治理洪水,小朋友们,根据你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你认为治理洪水该怎么治呢?(指名2—3人回答)
2、说得不错,看来,小朋友对治理洪水都有自己的想法!是呀!治理洪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那么禹是怎么做的呢!轻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师板书:---、○)
3、交流
(1)生回答相机出示第二句: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a、看图理解“水流和地形”。如果禹要仔细地查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要爬上高山,还得要趟过大河,你从哪个词看出禹爬的山多,过的河多呢?[板书:千山万水]
(出示图片)这么多座山,这么多条河,谁再来读读这个词!
评价:①太少了,还不够多。
②很多了
b、每座大山禹都要爬,每条大河禹都要趟,真是: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
c、小朋友看,老师这有两组句子:(出示)
①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
②他吃了千辛万苦,走了千山万水。
⑴仔细地读一读,第一句和第二句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说。根据回答在“尽”和“遍”加点)
⑵你观察地真仔细,那少了这个字和加了这个字,有什么不一样呢?(指名说:加了这两个字,我们能知道禹他把所有的苦都吃够了,把所有的山都爬了,所有的河都过了)
⑶小朋友说得真好,读书真会想!确实象书上这样用了这两个词(指“吃尽了”、“走遍了”就写出了禹没有哪座山没有爬,没有哪座河没有过,什么样的苦都吃够了!)
⑷来,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特别注意要把划线上和加点的词读好了,读出我们对禹的敬佩、赞叹之情!谁来试一试!(2—3人)(指名,你读得真好,老师听出来了,你确实被禹感动了!还有谁想读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d、(投影:黄河流域水图)小朋友们看,这是黄河流域水图,黄河的上游在这儿,下游在这儿,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就是当时禹治理洪水时走过的地方。
①小朋友想想,禹生活在距离今天4000多年前的古代,当时的交通工具和劳动工具都是非常落后的,那么你能从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还要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些词想一想,禹在治理洪水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又吃了哪些苦呢?指名说。
②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互相说说。
(生小组交流)(生踊跃举手)
(①禹有可能被洪水冲走。师:(补充)有危险。②他的拐杖也有可能被洪水冲走。③有的时候没饭吃。④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有可能被蛇咬。⑤有可能吃不好,睡不好。⑥有可能陷进河里。⑦有可能走路不小心摔倒了。⑧有可能陷进淤泥里。⑨他的脚跟烂了,泡在水里,有可能溃疡。)
③老师一直在用心地听!我发现,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课文内容来讲的,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自己查到的资料来说。这都是很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说得真不错!
④为了让小朋友说的更好,老师还为小朋友设计了四种情境,你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来练习说一说吗?(出示)
冬天,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禹。
夏天,烈日炎炎,禹。
清晨,人们还在熟睡中,禹。
深夜,人们已进入梦乡,禹。
⑤自己先在底下轻声地来练练!(指名说,师随机评价如“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听了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真的被禹感动了)
⑥是啊,为了治理洪水,他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由于长年泡在泥水中,他的脚跟都烂了,脚指甲也脱落了,大腿的皮在劳动时都磨破了。艰苦的劳动,使他的手起了水泡,长满了老茧。为了治水,大禹就是这样的不辞劳苦!小朋友想想,他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呀?生:为了大家!
⑦(动情地)对!为了大家,为了老百姓,为了老百姓的幸福,大禹吃的苦太多太多了,数也数不清,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⑧让我们完整地有感情读读这句话,老师相信你一定读得比刚才还要好!(1、2人)
◎过渡: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还只是治理洪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
(2)、[出示第三句]:
★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河流入了大海
a、这里的两个“九”是不是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呢?(这儿的九并不是九,而是指很多。)
b、那通过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在“挖通”和“劈开”下加点!)这些词你都想了什么,眼前又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说)
c、为什么要把这些河挖通,把这些山劈开呢?
[简笔画理解:挖通、劈开](小朋友看老师画图)
师板画两条大河,我们在两条河流之间挖一条大河。
当河水涨起来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挖的河流到这条大河,这条大河满了,还要挖通别的大河,这样一直挖下去,直到引导洪水全部流入大海。
③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劈开大山容易吗?那可不像我们看电视里沉香拿的神斧,一劈就好了,看图,完全是用这一类的简单工具把山挖开,再用车子把石头、泥土运走。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山终于被挖开了,远远看去,大山就像是被劈开的一样。)
d、挖通一条大河,劈开一座大山已经够辛苦的了,挖通很多条大河,劈开很多座大山,那该是多么的辛苦啊!真是吃尽了——
[闪烁:千辛万苦]谁再来读读这个词语。要读得比前面还要辛苦。
这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来说的,第二句是写治水前的准备工作,第三句话是写治理洪水具体是怎么做的,这样写,多有顺序!多清楚呀!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读读这段话,读出禹的辛苦和他那顽强的毅力。
◎过渡: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还有个感人的小故事,[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
▲学习第三自然段
现在想不想听老师讲个故事呢?想!
1、好!故事的名字就叫《三过家门而不入》(板书)。听完后,老师还有问题问问大家呢!看看谁最善于倾听,善于思考了。
(师讲述故事,课件演示故事相关图片,配乐渲染气氛。)
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入看一看。禹第一次路过家门的时候,他的妻子正生了他们的儿子,禹在门口听见婴儿哇哇的哭声,他多么想进去看看自己的小宝贝啊!可是,治水的工程非常紧张。禹想了想,还是狠狠心,走了……过了几年,当禹第二次路过家门时候,他的孩子已经会叫爸爸了。
这一天,他的妻子抱着他们的孩子,站在家门口。孩子挥着小手叫:“爸爸,爸爸。”禹的眼眶红了,他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对她的妻子说:“好好照顾好孩子,告诉他,等洪水治理好后,我一定回来!”说完,又走了……这一走又是几年过去了。禹第三次路过家门的时候,他的儿子已经长大了。儿子想爸爸啊,看到禹回来了,高兴极了!他扑过去,紧紧抓住爸爸的手……
2、小朋友,你想一想,这时,禹的儿子会对禹说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禹的心里又会是怎么想,他会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哪位小朋友能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呢?先和同学讲一讲。
(生互相续讲故事)
3、好,现在看哪位小朋友最会讲故事了。好,你来!
(①他的儿子会对他的爸爸说:“爸爸,您辛苦了!等我长大了,我就帮您一起治!”②禹的儿子会说:“爸爸,您辛苦了!您先进来喝杯茶再去工作吧!”师:多懂得体贴爸爸啊!③禹的儿子扑过去,紧紧贴在爸爸身上,说:“爸爸,您辛苦了!”爸爸听了心里高兴极了,感动极了!)
4、(诱导)这时,大禹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①大禹说:“治水的时间不能耽误,为了让平民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治完水再回来。”②大禹还是狠狠心走了。)
5、小朋友们真会讲故事!真感人啊!你们说,难道大禹不想念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吗?
6、是啊,他也是有感情的人啊,他也想念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但是为了治水,为了百姓的幸福,他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他治水十年,三次路过家门,却一次都没进过家门,他把自己的心都扑在了百姓的身上。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特别要读好这些数字。(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让英雄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1、师引述:[课件,书上洪水风平浪静图],经过大禹十三年的千辛万苦,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河水静静地流着,再也不能危害老百姓了,我们就说:[出示]洪水被……,老百姓有田种了,有房住了,再也不用在树上生活,再也不用在山洞躲藏,我们就说:[出示]老百姓过上……。”这幸福美满的生活是谁带来的呢?大家非常感激(加点)这位治水的[板书:伟大英雄]。
2、小朋友,此时此刻,你想对禹说些什么吗?
生:大禹叔叔,我要向你学习。
生:大禹叔叔,你真是个英雄!
生:大禹叔叔,你真伟大!
生:我要对大禹说,您千万不能累坏了身子,累坏了身子后谁帮我们治水呢?
生:大禹叔叔,我要学习您奉献的精神。
3、总结:
是呀,所以,后人尊称禹为“大禹”,完整出示第四段最后一句,齐读“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让我们连起来把第四段读一读,记住大禹的名字!
四、学习生字:治洪、
1、◎通过课文的学习,大家都牢牢记住了大禹的名字!接下来,我们学习两个生字:
2、出示:生字“治、洪”
3、仔细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指名说)评价:你真会学习,观察的真仔细!
4、你准备怎么记住他呢。(指名说)
5、怎么在田字格中写好它呢?
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先看(看清每一部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再描(一边描一边记每一部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临写--临第二个时与前面的比较比较,哪儿写的好,哪儿写的不好,再写第二个时改过来)
6、视频反馈:拿学生的作业本进行指导
7、好,象老师这样同桌的小朋友把习字册互相交换,也来评评,写得好的给他画个圈,写得不好帮他改一改!
板书设计: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
大禹治水伟大英雄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苦,感受大禹的顽强意志,读懂”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大禹的献身精神,从而了解大禹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复述课文内容,引读下面词语:
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治理洪水仔细察看挖通劈开
被制服非常感激伟大英雄代代相传
2.齐读这些词语:想象故事。
3.理解“英雄”:什么样的人是英雄?
4.提出话题:15课里被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是------?
大禹是做了什么事成了伟大的英雄的呢?齐读课题。
为什么大禹治水能成为伟大的英雄呢?
二、朗读感悟
(一)了解洪水的危害
1.观看洪水的视频:我们先来看看大禹治的是什么样的水?
2.交流: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可以用第一小节的那个词来表达你所看到的?
3)把你看到和想到的这个词语所描绘得情景读出来。相机引导想象:读这个词语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会担心什么?
“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无家可归”
3.有感情的朗读第一小节: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朗读。
4.小结:洪水多么凶猛啊,它夺走了人们的食物和家园,给人们带了巨大的灾难,人们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生活该多悲惨啊!
二)感受治水的艰难
1.感受“决心”大。
1)看到这样的情景,禹心中会怎么想?(提炼概括出“下决心”,有感情朗读这个词。)
2)出示“决心句”,朗读。
2.感受“治水”难。
1)整体感知:他又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你读出描写的句子。
你感受到治理洪水怎么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体会“察看句”:
a治理洪水有多辛苦呢?先来看禹治洪水做的第一件事,出示“察看句”,指名读。
b交流:你看到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有多辛苦?
c引导:看图,这就是千山万水,一座座、一条条,你能想象到要“走遍”会怎样的辛苦?走得路多脚疼,腰酸背痛,晴天,太阳当空照,会------,雨天,大雨滂沱,会--------,刮风,被-----下雪,被-----多辛苦啊!读“走遍”“千山万水”
d小结:累、渴、饥、热、冷、疼、酸等等,这么多的苦,可以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千辛万苦),读这个词。把这些苦都经历了,就是“吃尽”,读这个词。
e朗读:这么辛苦,禹抱怨了吗?怕了吗?放弃了吗?为什么?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禹?
3)体会“引导句”:
a出示句子读:察看才是准备工作就已经千辛万苦了,引导洪水流入大海就更加辛苦了,有多辛苦?读一读句子。
b交流:引导洪水流入大海就更加辛苦了,有多辛苦?
c引导深入:为什么,这些事做起来更辛苦?有多难?
古今对比:看图,现在人怎么挖河,怎么劈山的?
那时候有挖土机、有卡车、拖拉机、铲车吗?要把那么多的河挖通,要劈开这么多座山,只能靠什么?多难啊!简直难以想象。读“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感受艰难。
d小结:这么艰难,禹怕了吗?放弃了吗?为什么?你感受到禹是个怎样的人?
e朗读: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多么坚定阿,不怕苦,不怕难,勇敢顽强地和洪水进行斗争,这都是为了什么?齐读这小节,一起来感受禹的这份英雄气概。
(三)感受“三过家门”的无私
1.出示:治理洪水是多么艰难,多么辛苦啊,禹用了13年的时间治理洪水,在这十三年里,有一件事特别感人,是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第3小节。
2.这个故事就是有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有名呢?先来填一填故事里的那些数字。
3.抓住数字想象体会:
禹在外治水好多年了,好久没回家了,都不知道家里是什么样了,这一次看看快到自己的家了,他多想------,想看看------,想看看------,想看看------,如果进了家门就能------,那多么幸福啊!可是,一想到------,他就这样走了,这一次,他没进家门。
又过了好长的时间,第二次看看快到自己的家了,他多想------,想看看------,想看看------,想看看------,如果进了家门就能------,那多么幸福啊!可是,一想到------,他就这样走了,这一次,他又没进家门
又过了好长的时间,第三次看看快到自己的家了,家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多想------,想看看------,想看看------,想看看------,如果进了家门就能------,那多么幸福啊!可是,一想到------,他就这样走了,这一次,他又没进家门。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抬脚就能进去阿,可是他却,齐读“一次也没有进去看看”。
讨论感悟:他不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一次都不回家看看?
4.通过“儿子”深化:
禹的儿子十多岁了,为什么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难道禹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小结朗读:禹为了治水,为了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而顾不上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子,这就是伟大的“舍己为民”精神。这种舍己为民的献身精神多么令人感动阿,所以这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成了千古美谈。谁记住了这个故事,按照课文说给大家听一听。配乐背诵第三小节。
三、总结拓展。
1.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禹不怕千辛万苦,不畏千难万险,无私献身地一心治理洪水,十三年啦,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洪水被制服了”,看图,看洪水在各条河道里乖乖地流向大海,不再乱跑,不再淹没农田,不再冲倒房屋,老百姓呢?看图(读“安定的日子”。)
2.看看,人们是怎么感激他的:
称他为“大禹”,代代相传
舜传王位给了禹。
人们建立纪念馆,塑像等纪念他。
3/对照着“英雄”的意思,联系大禹治水的精神,说一说,大禹为什么被称作伟大的英雄?
像大禹这样,------就是伟大的英雄,我们为有这么英雄的祖先而无比自豪。齐读这个代代相传的名字-------
四.写字。(略)
板书略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15
一, 教学目标:
1,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理解"无家可归,伟大英雄,代代相传"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述课文.
3 ,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福的伟大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设计理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数量词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多份资料的引入,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二,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授第三小节"三过家门而不入"
1,小朋友们,上节课咱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大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他"治水"的故事.(指读课题:大禹治水)谁来读好课题 (两生读)
评:你读的音很准.你读得很有气势.
2,师:看,"治"可是一个生字,课文里除了治水,还用它组了哪个词 (生:治理).谁能用它说一句话 (生:大禹治理洪水.评:对,这就是这篇课文讲的主要内容)记得吗 还有一个生字,也读zhì.出示"制"这是什么制 (生制服的制)你能用制服说一句话吗 (生:洪水被制服了.评:对,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结果.)
(小结:小朋友们真是活学活用的小能手.大禹治水这篇课文就是讲了大禹通过---治理--洪水,终于把洪水---制服了的故事.)(引导学生一起说)
3,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听故事,课文的第三小节,就给咱们讲了一个故事,去仔细读一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快想慢,想高声想轻声,想多读几遍都行.完全读好举起小手.
4,师:读好了,那赵老师就出个题来考考你,看你有没有用心读.(多媒体出示"填空")(生做)这位小朋友呀,读得认真,记得也很清楚,谁能给咱们读好这个小故事呢
师相机评:嗯,13年多长呀,4千7百多天哪,你的读让我感觉时间还不长.你再试试.哎 是几次路过家门 你再读读.谁能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另一生读)
5,师:禹的儿子十多岁了,引接读----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如果是你,一天两天不见爸爸,也许不怎么样,但是十多年呐,谁来读好这一句 如果你是禹的儿子你会有哪些疑问 (生谈)对呀,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看一看呢 他当时想什么呢 赵老师把这个小故事带给大家,取出第一份资料,静心听----
(播放配乐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6,师:听了故事,你觉得大禹舍弃自己的小家,是为了谁 (生:为了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禹舍弃自己的小家,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治理洪水)对,因为禹是深知洪水的厉害的呀.去读读课文第一小节,你觉得这洪水怎么样
二,体验学习第一小节,交流洪水资料
1,师:你读到了怎样的洪水 (生谈:可怕的洪水,凶猛的洪水.)你来读一读.
评:这洪水还不够凶猛.多么凶猛的洪水呀,你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滔滔)还有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
评:听了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
这场洪水到底有多可怕,取出第二份学习资料,我们轻声跟着录音去体会.(放录音)
2,师:听了录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谈)
评:对,洪水使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无处可去,这就叫----"无家可归"太惨了.想象当时的情境,咱们一起读好这一节.(齐读第一小节)
3,师:所以,禹下决心---引接读.谁来为禹下这个决心 (生读)
三,读学课文第二小节,拓展两代人治水故事
1,师:这决心是下了.但制服洪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读故事,老师就再给你们引入一个故事,拿出第三份学习资料,禹的父亲鲧也治理过洪水,结果怎么样了呢 去轻声读读这个故事.(生读故事)
2,师:这个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谈:父亲鲧治水没有成功,他用的是"堵"的办法.禹反复察看水流和地形,禹用的是"疏"的办法.最后,禹成功了.等)
3,师:小朋友们,禹的父亲因治水不利而被杀后,他更坚定了自己治水的决心.但治水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智慧,其间,他吃了多少苦啊!自己去大声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再告诉老师,禹是如何想出"疏"的办法的 (生自由大声读文)
4,生交流:他仔细查看水流和地形.师: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第一句: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禹吃的苦多吗 (多)哪个词读出来 走过的山山水水多吗 (多)哪个词读出来 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生谈:千言万语,千军万马,千丝万缕,千头万绪------)
师:各种各样的苦都尝了,就叫---"吃尽了",各种各样的路都走了,就叫---"走遍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生读)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儿,又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据说,禹戴着草帽,拿着铁锹,亲自察看水流和地形,累得把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呢!他吃的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咱们一起读好这句话.(齐读)就是这样,禹才通过反复实验,想到了"疏"的办法.于是,他带领---(引接齐读第二句)
第二句: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师:谁想来读 (一生读)评:挖的河还不多,一条两条.挖的河真多,谁还想来试试 (再一生读)老师再讲一个故事:相传,禹在治理洪水时,经常要夜宿山野,他总是和百姓同吃同睡,要挖河劈山时,他总是走在最前面.从这儿,你觉得大禹怎么样 生谈.禹和百姓一起干活.老师送你一个词"身先士卒",起个带头作用.
5,禹和父亲两代人治水,一成一败.归根到底是方法的原因.那么,你来看看这两句话能不能互相换一换呢 (投影出示两句话)
生谈:不能换.要先察看水流和地形,再想到用"疏"的办法,去挖河,劈山.
6,师:你说得太好了,像大禹一样,是个充满智慧的人.让咱们一起读好这一小节,再次感受一下禹治理洪水的不易.(生齐读)只有这样,大禹才把这滔滔的洪水给----引说"制服了".(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引接读最后一节.
四,体会读文最后一小节,拓展韩国励志故事
1,师:洪水被制服了,听,老师带来一段音乐(放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谈)百姓在唱呀跳呀.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人们杀猪宰羊庆祝胜利.人们感谢大禹------等等.
师:在大街上邻居遇到一起说-----父亲对儿子说---人们遇到大禹说----
2,师:人人都敬仰禹,人人都佩服他,所以,他就是我们的"伟大英雄"(板书)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激之情,读好这一句.
师:于是,父亲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儿子长大了又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去,这就叫----"代代相传".让我们喊出他的名字----(大禹)小朋友们,课文前面都称他为禹,为什么课文最后叫他"大禹"呢 (生谈:因为他伟大,因为他的贡献大---)小朋友们,其实,为治理洪水付出了艰辛劳动的人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百姓,虽然他们没有留下名字,但是,我觉得,他们也是英雄,我们不妨叫他们"无名英雄".
4,师:这种能"代代相传"的故事和人,中国有,外国有,古代有,现代也有.课后,老师推荐小朋友再去读两则"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故事.相信你,同样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治理 制服
伟大英雄
无名英雄
教学反思:《大禹治水》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后终于把洪水制服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出示课文中数字的填空,让学生重点抓住"13,三,一,十"这些数字,然后问学生:"从这些数字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本是一组平淡无奇的数字,但在课堂上,学生却读得特别响亮,并会抓住这些数字来说出大禹的伟大品质.通过填空,朗读,讨论,使学生很快从中悟出这些数字的深刻内涵.最后教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伟大英雄"这句话,让学生积极讨论:"大禹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学生们积极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数字来讲,从而能说出大禹的伟大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16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学、交流,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体会他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生字词。
2、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两方面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过渡:大禹治的是什么水?那是怎样的洪水呢?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人们心情如何?(指导朗读)
3、我们一起看看这可怕的洪水(看视频)。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其它原因。
1、大禹治水,除了来自自然灾害方面的原因,还来自哪方面?
2、指名说。
三、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大禹的精神。
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大禹怎样治理洪水的?
(1)指名回答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
(2)鲧采用了什么方法?是鲧办法好,还是禹办法好呢?
(3)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充分感受禹办法好。
2、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1)你觉得禹当时治理洪水容易吗?
(引导学生找句子,抓重点词语理解。)
(2)指导朗读 。
3、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1)比较句子。
(2)指导朗读。
(3)师讲述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4)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了解治水的结果。
1、治水结果如何?
2、屏幕出现洪水退后的美丽景色。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出示禹画像,师:面对他,你想说什么?
2、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英雄们!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改堵为疏
历尽千辛万苦 舍小家、顾大家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的: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地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师:(板书课题)如果让你针对课题来提问,会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疏理板书: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如何?)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边读边为自己的问题找答案。
1、生自读课文,同学互动,检查识字情况。
2、课件出示生字,师生评点正音。
3、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解决提出的三个问题。
(三)细读故事,体验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这个小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再细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究竟哪些原因使大禹投入了治水中呢?课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原因?
1、生读第一、二自然段,理清大禹治水的两个原因。
(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自然的: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二是来自父亲的:治水不利,临终嘱托。)
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你觉得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
2、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受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顺序,教师确定自己的教学进程,可抓住以下几个句子引导学生着重理解:
a、“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过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引导学生比较大禹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不同之处,体会大禹的聪明。)
b、“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拄着棍子走路。”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大禹为了治水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c 、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大禹公而私的奉献精神。
(教师补充“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课件配画面: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可是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大禹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大禹说完就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大禹就是这样一个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了人们,一心扑在治水上。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一起来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同时音乐响起。)生读句子。
师:(课件将本段中的词语:“才、仅仅、就、却”打成红色。)请同学们注意文中的红色的字,再读这一段,体会词语中包含的意思。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在你的心目中,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体会出大禹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3、读五自然段:理解“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洪水终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最后一段……。
师:谈谈你对“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这句话的理解。
(四)搜集故事,拓展延伸。
师: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的爱戴的英雄,在漫漫历长河中,在我们的周围、身边,也有很多像大禹那样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你心目中的英雄资料,下节课我们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