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通用16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1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我不是最弱小的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看,他们向我们走来,让我们一起打个招呼吧!(出示词语)
生齐读:粉红粉红 鲜艳夺目 娇嫩纤弱
雷声大作 倾盆而下 滂沱大雨
掀 盖 低垂
师:细心的你发现每一行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第一行词语是描写蔷薇花的,第二行词语是描写雨的,第三行是描写动作的词语。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喜欢描写花的词语读一读。
生1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让大家从你的朗读声中看到这样的蔷薇花。
生2读。(较生1有进步)
师领读。(感情充沛)
师:谁来读一读描写雨的词语?
生1读。
师:祖国语言文字很神奇,有时一个词语就能表现一幅画面,一个景色。当你读“倾盆大雨”时你想到什么画面?
生2:我想到雨很大。
师:雨怎么大?(示意倾盆)
生2:雨大得像盆里的水一直往下倒。
师:那你再读一读这个词语,让大家从你的朗读中看到这个画面。
生2读。(气势宏大)
师:最后一行是描写动作的词语,谁来边做动作边读?
生1读。
师:祖国的语言多有趣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大家可以边读边想像,还可以带上动作。
生齐读。
师:分类积累词语不仅便于记忆,还能帮助大家正确使用,今后大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积累词语。现在,让我们把这些词语朋友送回课文,再一次走进那感人的故事!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蔷薇花的句子,请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
师:谁愿意读一读课文第一处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其他同学们边听边想象,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眼前出现了粉红粉红的蔷薇花。
师:粉红粉红的蔷薇花在浓绿的映衬下,光彩耀眼。用哪一个词形容恰当?
生齐说:鲜艳夺目。
师:想不想看看鲜艳夺目的蔷薇花?(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读出蔷薇花的鲜艳夺目?
生1读。(读得很美)
师: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眼前的蔷薇花?
生2:漂亮。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蔷薇花的漂亮!
生齐读。
师:正当大家沉浸在美丽的景色中,突然,雷声大作,大雨倾盆而下,谁来读一读雨中蔷薇花的句子?
生1读。
师:你感觉此时的蔷薇花怎么样?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2: 此时的蔷薇花很可怜,我是从“娇嫩纤弱”感受到的。
师:什么是娇嫩纤弱的?
生3:春天刚发芽的小草。
生4:刚出生婴儿的皮肤。
师:对!此时的蔷薇花就像刚出生婴儿一样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谁再来读一读。
生4读。
师:(出示课件)雨水打在花瓣上,多像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啊!你感觉此时蔷薇花怎么样?
生5:难过、无助、弱小。
师:你再来读一读,让大家从你的读中听出这些感受。
生6读。(语调低沉)
师:你看到被雨打的蔷薇花,会怎么想?
生:我会帮助它。
师:刚才还鲜艳夺目、惹人喜爱的蔷薇花转眼间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机,是多么惹人怜爱啊!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男女赛读两处描写蔷薇花的句子。
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来突如其来的大雨使得蔷薇花难以抵挡,它太需要有人帮助它啦!
师:.倾盆大雨中不仅有娇嫩、纤弱的蔷薇花,还有萨沙的家人。他们只有一件雨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1读课文相关段落。
师:读着这一段,你心中有怎样的疑问?
生2: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妈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亚给妹妹萨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师:萨沙也有和大家一样的疑问,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3-6小节,答案就在那里。
生自由读。
师: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妈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亚给妹妹萨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生1:因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那么萨沙的爸爸、妈妈和哥哥心里是怎么想的?让我现场采访一下。萨沙的爸爸,我是中央少儿频道的主持人,您为什么把雨衣给妈妈?
生2:我是家里的男子汉,我应该保护比我弱小的妈妈。
师:谢谢。萨沙的妈妈,您为什么把雨衣给托利亚?
生3:托利亚是我的孩子,我比他强大,我应该保护他。
师:托利亚,你为什么把雨衣给萨沙?
生4:我是哥哥,我要保护比我弱小的萨沙。
师:看来萨沙的家人都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
生齐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向萨沙传递着一个信念,那就是――
生齐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一家人表面传递雨衣实际是在传递着――
生齐说:关爱。
师:雨衣传到萨沙的手中,萨沙甘心做最弱小的吗?读课文5-6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读萨沙说的话?
生1读。
师:你从萨沙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生1:不甘弱小。
师:你再来读一读,读出萨沙不愿做最弱小的心情。
生1读 。
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她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1:妈妈的话的意思是如果萨莎谁也保护不了,她就是最弱小的。
师:妈妈希望萨沙做最弱小的吗?再读一读妈妈的话。
生2:不希望,希望萨沙做一个勇敢、有爱心的好孩子。(有感情地朗读)
师:萨沙天真可爱,妈妈慈爱可亲,请同桌分角色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指名分角色朗读3-6自然段。
师:家人传递雨衣的行动感染着萨沙,妈妈的话语鼓励着萨沙,那么萨沙是怎么做的?
生1读。
师:萨沙做这件事的时候一定会怀着一种特殊的心情,可惜作者却没有详细地写下来,你能在这些空白的地方加上合适的词语吗?(出示“萨莎_________ 朝着蔷薇丛走去。她________掀起雨衣,_________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生1:萨莎立刻朝着蔷薇丛走去。他猛地掀起雨衣,轻轻地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生2:萨莎很快朝着蔷薇丛走去。他使劲掀起雨衣,小心翼翼地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师:你们可真优秀!文章有了你的修改更加形象生动了,把萨沙保护弱小的爱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你们也是一个勇敢、有爱心的好孩子!
师:萨沙最终保护了弱小蔷薇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
生齐读题目:我不是最弱小的。
师:你们在生活中愿意做最弱小的吗?你是怎样帮助弱小的事物?
生1:我有一个小妹妹,不小心手划破了,我帮她包扎。
生2:有一次刮大风,小区里的树苗被吹得东倒西歪,我帮小树苗扶正。
生3:妈妈有一次生病了,我帮妈妈倒水吃药。
师:其实大家都曾经帮助过弱小的事物。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许多人顷刻间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当这个消息传到我们金华小学时,大家是怎么做的?
生齐说:捐钱!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都是有爱心、不甘弱小、保护弱小的好孩子,让我们挺起胸,一起自豪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2
观课议课主题: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指导,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设计理念:
遵循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读为主,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并引导学生爱护弱小、不甘于做弱小的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设置导入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4课――生齐读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去体会它,感悟它。
2(音乐起)这是一个假日,萨沙与家人一起到森林里去。郁郁葱葱的树木,青翠欲滴的小草,清清的溪水潺潺流淌,清凉的微风吹醒了各色野花,这儿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3、啊,森林里是那么美好。(出示)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美好就是什么?(感觉舒服、美丽、很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指名读。评价:你读出了那份惊喜。你来到森林里感觉很舒服。现在老师把“啊”字去掉,请同学们把这种感觉放在心里,把这种惊喜又美好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
二、学习美好的景象和野蔷薇的前后对比,体会野蔷薇的弱小。
1、是啊森林里是那么美好,其实这美好的景象课文中有具体的描写。请同学们自己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交流后出示:森林里是那么美好。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多么美好的景象啊,一起读一读。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是啊,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啊!
而此时,在他们旁边的一丛丛野蔷薇刚刚开放,它们娇艳欲滴,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展开了花瓣儿,正和萨沙他们一起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刻呢!指名读。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你喜欢野蔷薇吗?喜欢她的什么呢?(颜色,香味,形态)粉红粉红的 :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那么娇媚,那么赏心悦目,读好他。芳香扑鼻 :清新的香气直扑进鼻子,沁人心脾!让香味再浓一些,远一些。刚刚开放:多么娇嫩,多么新鲜! 多香啊!写花香的还有哪些词呢?(沁人心脾 花香四溢 花香怡人 香气袭人)读一读。把这种感觉放入句子中读一读。
2、这野蔷薇多么鲜嫩啊,文中还有一处也是写野蔷薇的,请你快速到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看看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齐读。读着这段话,你觉得现在的野蔷薇怎样了?
低垂着头 指名读。评价:无精打采的 ,毫无生气的
娇嫩纤弱 指名读。非常柔弱 ,好像在风雨的吹打下就会折断。齐读。
把这种感觉放进句中,好好读一读这一段话。
刚刚还娇艳欲滴、芬芳扑鼻的野蔷薇,怎么转眼就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呢?因为滂沱大雨 滂沱大雨就是?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是写雨大的?大雨如注 你还知道其他写雨大的词吗?(大雨倾盆 瓢泼大雨 急风暴雨 疾风骤雨)一起读这些词。
暴雨前和暴雨时的蔷薇是完全不一样的姿态,我们对比着来读读,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女生读)
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男生读)
交流感受。你会怎么想?
萨沙是怎么做的呢?
3、出示: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一起读一读。
过渡:萨沙是一开始就知道要给蔷薇披上雨衣的吗?那他是怎么知道的?自己读读课文。
三、学习父母的言传身教及对话。
1、交流后出示: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把它给了萨沙。
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
读读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多了三个词)你读得很仔细。可仅仅是多了三个词吗?用心读一读,还多了什么?多了关爱:①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看爸爸对妈妈是多么体贴入微,这是平凡而又伟大的爱!②而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
让我们带着这种爱的感觉读读这段话。
暴雨中,爸爸把雨衣让给了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了萨沙,(板书)一件雨衣就这样你传我,我传你,传递着浓浓的爱意,传递着浓浓的亲情。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打动了你吗?
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好好读一读。齐读。
在暴风雨中,爸爸妈妈首先想到的是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萨沙要保护弱小。
2、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件雨衣你让给我,我让给你,那是一片片浓浓的亲情,一句句无声的教育。父母的心意你们明白了吗?萨沙明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段雨中的对话吧!(屏显并范读3―6自然段)
①这儿萨沙说了两句话(屏显)。这两个都是问句,该怎么读呢?第一句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第二句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句:疑问、不明白。 第二句:不服气,不愿意;思考,思索。
②萨沙有满脑子的疑问,满肚子的不服,谁做妈妈回答她?
屏显: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指名读。你读懂妈妈的意思了吗?这是妈妈在诉说她的心声,也是在教育自己的儿子呀!这句话包含了妈妈多少的慈爱与希望呀!谁来读? (指名读,齐读)
③面对萨沙的不服气,妈妈又是怎么说的呢?
指名读并屏显: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
妈妈的意思换句说法就是?(换成陈述句)这是妈妈对萨沙的鼓励也是激励啊!指名读。
萨沙在妈妈眼中是弱小的,萨沙同意吗?如果你是萨沙,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过渡:萨沙人小心不小,他可不想做弱小者,他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做到了吗?
3、让我们看这句话,谁来读?屏显:“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此时的萨沙心里充满了什么?(骄傲、自豪)
过渡:萨沙那么骄傲,那么自豪,因为他?
4、屏显: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师述:他真了不起!他找到了比他弱小的蔷薇花。他只是一个跟你们一样大的十一岁的小男孩呀,可他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弱小的眼睛,拥有了一颗勇敢保护弱小的心灵。看着这一幕,我的心里不由地升腾起一股敬佩。你们呢?老师给这句话加进去了一些词,我们再来读一读。萨沙(自豪地)朝着蔷薇丛走去。他(高兴地)掀起雨衣,(小心翼翼地)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让我们一齐夸一夸这可敬可爱的小男孩。齐读。
5、多么值得骄傲啊!他再也不是爸爸妈妈眼中最弱小的了。相反,他是蔷薇花眼中的男子汉了。此时的萨沙该是多么自豪。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萨沙的心情,齐读萨沙的话――“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让我们再次肯定地自信地告诉大家。读课题。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板书:保护弱小 不甘弱小(音乐响起 让世界充满爱)是啊,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弱小的人和事物,也有许多有困难的人,它们都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请你伸出你的双手,用你的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们,呵护他们,同时也希望你们不甘弱小,做生活的强者!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3
案例: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的教学已近尾声,我正带领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问:“萨莎的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萨莎呢?”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不少孩子说:“是啊,他直接给萨莎好了。”又有一个站起来说:“萨莎的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先给托利亚呢?”我被他们问住了,他们也把自己问住了。好在离下课还有十来分钟,我决定和他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我说: “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课前没有想到,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吧!我们都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先静静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这个问题。”教室里安静下来。我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想,也许是因为萨莎的爸爸最爱自己的妻子。”不少学生暗暗窃笑。又有一学生说:“也许是萨莎的爸爸就坐在萨莎妈妈的旁边,他就随手给了萨莎的妈妈。”随手?我忽然有所感触。
我问: “萨莎妈妈是怎样回答萨莎的问题的?”
学生齐答:“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我问: “能不能改成‘每个人都要保护最弱小的人’?”
生答: “不行,意思是不一样的。妈妈说的意思是比我们弱小的人,我们就要去保护。而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定要保护最弱小的人。”
“那么,萨莎的爸爸一定要把雨衣给萨莎吗?”我紧接着问。
沉默片刻,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明白了,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就是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是随意的,只要是比他弱小的人,他就会去保护。那个人是不是最弱小的,他没有去研究。”
“对呀!妈妈没有把雨衣给托利亚也是这个原因,妈妈并没有去分析,接下去是谁,该保护谁,当她身边有需要她保护的人,她就去保护,至于有没有按顺序,是不是最弱小的,她没有去想那么多。”一位学生兴奋地说。
“可是,保护最弱小的人,难道不对吗?”有几位学生提出质疑。
同学们面面相觑。
“那么,谁是最弱小的呢?”我轻轻地问。
“是萨莎。”
“不对,是蔷薇花。”
“不,一定还有比蔷薇花更弱小的,像风雨中的小草,小虫。”
“老师,我明白了,如果我们一定要保护最弱小的人,那么,我们根本无法确定谁是最弱小的,这样,我们就一直在寻找,而没有行动。”一位学生响亮而激动地说。
没等我说什么,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所以,当我们身边有需要我们保护的人或物,我们就应该马上以实际行动去保护他,而不是一味地去等待那个最弱小者出现。”这位学生继续补充。掌声再次响起,我被感动了,这朴素的话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你说得太好了,让老师深受启发,让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启发。是的,我们谁也不是最弱小的,让我们实实在在地去保护、去帮助比我们弱小的人或事物,不要再等待,付诸行动吧!”
“好! ――”下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满意地站起来。
反思:
一个完全超出预设的问题,一个争议纷纷的课堂,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让我和孩子们欣喜地得到了一份意外收获。回顾这个小小的教学片断,发现它竟焕发着生命的活力。这生命活力来自哪里呢?
一 、问题生成有火花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辨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说实话,课前我只觉得这篇课文挺简单,真没想到学生们会提这样一个问题。然而他们提出来了,问题很实在,很有针对性,找到了课文的“矛盾”之处。是的,我们中国的父母在突遇暴雨时,肯定会把雨衣给自己的孩子,而文中的爸爸却把雨衣给了自己的妻子,这让他们不解。还有的学生根据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认为应该先给托利亚,再给萨莎,也有一些道理。那么是作者偏心呢,还是糊涂呢?学生有探求答案的强烈欲望,直觉也告诉我这个问题值得探索,于是我就把他放大处理,和孩子们共同探讨,寻求合理的解释,实现新的突破。
二、平等对话有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灌输与被管束的关系,也不是任何一方的任意阐释,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关系。师生进行对话,既需要保持对话双方的平等意识,也需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
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学生大胆地向课文质疑时,该怎么办呢?我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告诉他们,所以我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探究,形成了平等对话的氛围。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虽然不太合理,却启发了我,这“随手一给”不就是回答问题的关键吗?然而光有一个“随手一给”是不足以解开学生疑惑的。我顺势而问,妈妈是怎样向萨莎解释的,让学生再一次去体会句子“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学生受了我的启发,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这时,又有学生产生了新的疑问,“难道保护最弱小的不对吗?”说是提问,其实是不服,他们觉得爸爸就该把雨衣给萨莎。于是我问他们 “谁是最弱小的?”他们先说萨莎,后说蔷薇,最后说不出来了,教室里沉默了。沉默之后,他们跳出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实现了新的突破,终于发现“受保护者是不是最弱小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交流启发了我,我的点拨启发了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思维发生碰撞,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
三、情感陶冶有收获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都认识到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狭义上的学习,而是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熏陶人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表面是“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萨莎?”实际是我们的孩子总是得到父母无私的爱,很多父母总是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保护孩子。孩子在这种关爱中,习惯了,麻木了,在他们心里觉得父母就该这样对待孩子,不这样做,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的孩子太习惯被爱,而忽略了去爱别人。通过讨论,通过反思,通过争论,他们明白了保护任何一个弱小者都没有错。于是,同情由自我走向他人,爱由狭隘走向博大,价值取向由单一走向多元。
而学生的另一个问题“保护最弱小的,难道不对吗?”对我们成人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许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同情心,却总是没有行动,为什么?因为我们常怀疑:这是最弱小的吗?我要帮助的是最可怜的人。于是,我们等待,等待,再等待,却迟迟没有行动。“谁是最弱小的呢?”学生们由争论到顿悟,终于明白: “如果我们一定要保护最弱小的人,那么,我们根本无法确定谁是最弱小的,这样,我们就一直在寻找,而没有行动。”并进一步体会到:“当我们身边有需要我们保护的人或物,我们就应该马上以实际行动去保护他,而不是一味地去等待那个最弱小者出现。”孩子那极朴素的话里竟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欣慰我和孩子们将那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讨论到底,这对他们今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着导向作用,他们如果记在心里,将受益终身。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4
我为什么要用《往前走一步,就是创造》这个题目来思考这一课呢?今天早上,骑车到学校来,一直思考这一课该怎么去理解。我们知道,这一课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最美的,是萨沙理解他妈妈的话之中所做的行动。可以这么说,他妈妈也不会想到会有这种结果,这就是萨沙这位四年级学生的创造。而这个创造就是萨沙往走了一步。
课后的第四、五两题是这样的:
读读想想,说说“‘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及“‘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两句话的意思。
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
面对这两个题目,很明显“保护”一词是关键词。如何理解保护?怎么保护?其实就是往前一步。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这是一种爸爸心中的那种“保护”,是爸爸的那一步,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这是妈妈的那种“保护”,萨沙把雨衣给了蔷薇花,这是萨沙心中的“保护”。这种“保护”在传递着。所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题目,其实就是思考保护、传递保护。
生活中,这种传递是存在的,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拥有过这种“保护”,但为什么没有写成这样的文章?也许是因为太普遍了,也许是因为大家感觉到这种保护是一种“应该”,也许是因为我们在传递上做的不够,缺少着思考。萨沙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创造,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启迪,或者说是唤醒。因此,这一课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完成这篇文章的任务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传递,思考如何创造性地进行传递。我个人认为,这是引领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笔,不可忽略。
怎么去引导?一是让学生想像自己被父母或者他人保护的事,写成短文。二是引导学生思考着自己如何面对未来新的保护。三是懂得一种感恩,明白爱的存在。因为接受保护本身就有着感恩,就有着爱。妈妈接受爸爸的保护,心中爱着爸爸,我接受妈妈的保护,心中当然爱着妈妈。蔷薇花接受着萨沙的保护,同样也有爱,花也爱着萨沙,这种爱在哪里?这就是第二段所写“森林里是那么美好。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母亲和孩子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
也许有的学生会说,萨沙这样做不好。我觉得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为学生补充一下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一定会有爱的回报。过去,我读过日本一博士的研究成果,这位博士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你对一杯水说好话,水的结晶体就非常美,你对一杯同样的水说不好听的话,唱难听的歌,结晶体就非常丑陋。孩子对蔷薇花这么好,蔷薇花一定会感动,一定会把美丽还给人间。如果人们都不理它,它同样不会理人类,它会让你讨厌这个世界。
往前一步,就是创造,就是人与自然最美的合谐。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5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选自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学》一个温馨的教育故事。文本主要讲了萨沙一家在森林里突遇大雨,爸、妈把雨衣让给萨沙,而萨沙受父母的影响将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这个故事。而对于文本教育要义的解读,一些老师从不同层面作了解读。有认为文本的教育要义是让学生明白保护弱小的思想,有认为让学生体会萨沙在困难面前自信、自强的品质,也有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其实每一种解读都有它的合理性,并不存在偏颇。
歌德曾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然而这文章暗含的东西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碰撞的过程。因此,教学时我有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去想纸背后的东西。期间,我发现学生对于文本中两处内容学生的解读可谓入木三分。
一是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森林里是那么美好”。
师:谁来说说你们从哪儿读出了森林里的“美好”?
生:“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这句话写出了萨沙一家度假森林里的环境很美。
生:我认为森林里很美好,也指那里的空气很新鲜。因为在第一自然段说了他们一家是因为天气闷热才到森林里去度假的。
师:说得好,那里的环境的确很美。
生:森林里很美好,还因为他们一家很温馨。
师:是呀,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多么温馨、多么幸福的一家。然而,就在他们尽情享受那快乐的度假时光时,突遇大雨,演绎了一个精彩的镜头,是什么?
生:是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妈妈却把雨衣给了萨沙。
师: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作者将这个镜头放在第二自然段,这背后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们都在关心自己的亲人,将自己的爱传递给亲人。
师:所以这也是一种美好。
生:这是亲情的美好!
师:看来,森林里的美好不仅指环境的优美,也是指家庭的温馨,更是指亲情的美好。原来,“森林里是那么美好”可以作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这个自然段是按照总分结构来写的。
……
二是第四自然段妈妈的一句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能说说您学了课文以后的收获吗?
生:我应该像萨沙一样学会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
师:那么你们能从文本找出中心句吗?
生1: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生2:老师,我认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一句中的“人”不对。因为萨沙保护的不是人,而是一朵野蔷薇。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么表述呢?
生:我认为应该改成“生命”。虽然野蔷薇不是人,但它也是有生命的。
师:你读书比我还仔细!看来,萨沙他不仅是一个富有爱心,善良的人,更是一个懂得珍爱生命的人。
……
其实就是这两个细节,将学生对亲情美好的感悟,对生命的爱怜,对弱者的关怀之心深深地烙在他们心间了。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课文记叙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内心不甘于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 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这篇课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段真实感人的雨中情。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因为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配乐朗读,学生自由读、默读、比较读、边读边做记号等形式,让学生直接语言材料,感知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验文章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和深刻的道理。特别是第三至八自然段,描写了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我先让学生逐句训练,读得有声有色。再分别展示两个句子:“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让学生读一读,再思考这两句话所包含的意思,然后交流各自的理解。再展示课文第七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萨沙听了妈妈的话后所受到的教育,自觉地把雨衣盖在了比他弱小的蔷薇花上。再把第七、八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体会萨沙反问的含义。指导学生读好这个反问句,从中体会萨沙的聪明、可爱。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文质兼美的课文学习,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提升对生活的认识,陶冶学生的人格,发挥语文学习的人文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关注生活,进行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比如说:当教学在倾盆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的时候,我设计了“在倾盆大雨中,你听到花的呻吟了吗?会说些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说话,使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能较好的站在蔷薇花的立场,说出蔷薇花无奈,沮丧,希望得到帮助的心情。使蔷薇花弱小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当蔷薇花得到的萨沙的保护的时候,我设计了“当蔷薇花受到了萨沙的保护,它有什么心里话想说”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站在蔷薇花的立场来体验接受保护以后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质,自觉承担起保护弱小的责任,并能以此为快乐。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后记
苏霍姆林斯基的短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课文情节简单,贴近学生生活。讲述的是萨沙一家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手足无措,但父母却自然地将唯一的一件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可出乎意料的是萨沙在父母的影响下,也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飘摇的蔷薇花上。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蕴涵其间的深刻道理。这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情感信念,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萨沙自信而坚定的话语,也是文章的题眼。课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通过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明白“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者” 的道理。
课中,让学生朗读两句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对比朗读感悟蔷薇花的娇美和孱弱,激发学生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保护之意。适时想象“看到这株蔷薇花,你会怎么想?”,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利于学生真切体会萨沙要保护弱者的心理。课中,我还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托利亚的表情,思考一下当妈妈没有把雨衣传给托利亚,而是直接传给萨沙时,托利亚的反应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发现姐姐的脸上充满了微笑,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托利亚的微笑说明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姐姐对弟弟的谦让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弱小的表现。最后,我让学生交流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例的时候,展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使保护弱小的品质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6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妈妈的答话和第八自然段中萨沙的反问,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萨莎)谁愿意来做萨沙,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萨沙为什么要说“我不是最弱小的”呢?让我们深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天气、人物、事情)
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哥哥托利亚和五岁的萨沙”?(告诉我们萨沙是最弱小的)
4、看,这就是一家人。出示图片,让我们和他们打一下招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一家人来到森林里,森林里怎样?一家人在做着什么?
2、出示句子:
森林里是那么美好。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
⑴ 为什么作者用“美好”来形容森林?野蔷薇“一丛丛”“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我们见到了野蔷薇的众多,颜色的美丽,散发着清香。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朵刚开放的娇嫩鲜艳的蔷薇花,闻到了蔷薇花扑鼻的香味儿。)
⑵ 看,盛开的蔷薇花。(出示图片)看完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实在是太美了。这儿的景色美如画……森林里是那么美好,你想来赞美一下吗?(指名读)
⑶ 一家人在森林里干什么?读到这里,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和睦温馨 其乐融融 幸福快乐 尽享天伦之乐
⑷ 真是景美人欢。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你们想读吗?齐读。
四、学习3~8自然段
1、可是,是什么破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面?
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
⑴ 出示句子。
⑵ 这场雨有什么特点?(突如其来、非常大)你怎么知道的?(突然,雷声大作、大雨如注)“大雨如注”的“注”是什么意思?“注”是灌进去的意思。“大雨如注”呢?形容雨下得很大。课文中还有哪个词与它意思相近?“滂沱大雨”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雨大的词语吗?(倾盆大雨、急风暴雨、瓢泼大雨)这样的雨都见于哪个季节?夏季。你知道形容雨下得很小的词语吗?细雨如丝、蒙蒙细雨、毛毛细雨、和风细雨。这样的雨都见于哪个季节?春季。你喜欢什么雨?为什么?大雨如注,这样的雨对我们人体可有伤害,对哪些东西也有伤害?
2、大雨如注,一家四口仅有一顶雨衣,他们是怎么做的?齐读。他们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每个人都在自觉地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你的掌声想送给谁?
爸爸:有爱心,把雨衣给了妈妈。
托利亚:笑眯眯地看着弟弟,眼里充满了关爱。
妈妈:她保护着孩子。她聪明智慧,善于抓住时机教育孩子,启发孩子。
(出示句子)
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萨沙反问道。
“要是你谁都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妈妈笑着回答说。
⑴ 请男同学来扮演萨萨沙,女同学来扮演妈妈,让我们读一读母子俩的对话。谁愿意扮演萨沙‘妈妈?
⑵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你能用一家人的行为来解释这句话吗?
⑶ 萨沙从妈妈的话语中明白了什么?(一个人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只顾着自己,应该充满爱心,自觉地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要是你谁都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此时萨沙心里在想些什么?(我是最弱小的,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也可以保护比我弱小的东西)想着,萨沙做了什么?
出示句子:
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⑴ 指名读。
⑵ 前面我们看到的蔷薇花是那样娇嫩鲜艳,而此时的蔷薇花呢?它似乎在说些什么?
⑶ 萨沙是怎样盖雨衣的?小心翼翼。
⑷ 这时,蔷薇花似乎又在说着什么?萨沙为什么要给蔷薇花盖上雨衣?
3、出示句子: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
萨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能这样说?从萨沙把雨衣给蔷薇花盖上,你还明白了什么?(爱的范围是那么广泛)。让我们为萨沙的行为鼓掌。现在,请你再做一回萨沙,读一读这句话:“我不是最弱小的”
4、让我们和这可爱的一家人再打一次招呼,此时,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课文,你收获了什么?在自己的经历中,你也曾有过骄傲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吗?
2、学完课文,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请完成填空。
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是有爱心的,我( ),我( ),我( )。
3、以后,让我们时时想起这可爱的一家人,让我们一起自觉保护弱小者。让我们充满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板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
爸爸
妈妈
萨沙 蔷薇花
自觉保护弱小者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7
【设计理念】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文章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领悟文本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来进行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这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情节简单,文字鲜活,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讲述了5岁的萨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来临时互相传递雨衣的感人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雨衣成了传递爱的一个载体,使文章处处洋溢着融融的爱意。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这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
【学习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二年级儿童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情感目标:有不甘为弱者,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质疑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引导学生质疑:“你还知道谁也自豪的说出了这句话?”、 “为什么年仅5岁地萨沙不是最弱小的呢?”
二、预习检查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过渡:大家的生字词掌握的非常好。现在让我们把这些生字送回课文,跟它们一起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三、咬文嚼字,品读感悟
(一)图文结合,感受野蔷薇的“美”与“纤弱”。
1、感受野蔷薇的“美”。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野蔷薇美的句子。
(2)交流。分析野蔷薇的美。
(3)带着喜爱之情读句子。
过渡:当大家正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色中时,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朵摇曳着身姿的野蔷薇,又变得怎么样了呢?
2、感受野蔷薇的“纤弱”。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野蔷薇纤弱的句子。
(2)出示图片:雨中的野蔷薇,并读句子。
(3)带着感情读句子,读出野蔷薇的纤弱与娇嫩。
(4)看着雨中的野蔷薇,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过渡:倾盆大雨中,不仅有娇嫩的蔷薇花,还有萨沙的家人,此时,只有一件雨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二)感受萨沙家人的“幸福”。
1、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
2、质疑:他们为什么把这仅有的一件雨衣让来让去呢?交流感悟。
3、小结:萨沙的家人都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 。
他们用实际行动向萨沙传递了一个信念,那就是 。
过渡:一家人表面传递雨衣,实际是在传递着——关爱。所以年仅5岁地萨沙却不明白,所以他不解的问·······
(三)分角色朗读,体验情感移植。
1、出示对话,学生自读。
2、感悟对话中所表达的感情。
3、小组合作,台前展示,读对话。
过渡:萨沙一家传递雨衣的行动感染着萨沙,妈妈的话语鼓励着萨沙,那萨沙是怎么做的呢?
(四)萨沙的行动。
1、读一读萨沙的做法。
2、事实证明了萨沙不是最弱小的。
四、情感升华
1、自己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帮助过需要帮助的人?
2、课件出示“需要保护的人”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
五、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
2、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7、我不是最弱小的
妈妈----托利亚----萨沙----蔷薇花
雨衣----关爱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8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
教材简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虽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可老师今天却提前给你们带来了夏天的问候,想听吗?好,那就让我们到夏天的一个森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放音乐)
师:伴着音乐,我们美美地读读这样几句话,看看夏天的森林带给我们怎样的享受。
师:听着这么美的音乐,读着这么美的语言,你们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师:是呀,就在这美好的森林里,就在这甜蜜的一家人当中,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题目叫《我不是最弱小的》,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 注意“弱”的写法。
二、 释题问难,感知内容。
1、 什么样的人是最弱小的?(师小结每个人的看法、理解不一样)
2、 那究竟什么样的人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咱们还得好好读读课文。
3、 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 读准词语:闷热 掀起 滂沱大雨 娇嫩纤弱
5、 那通过初读课文,知道“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了吗?
那他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们还是先看看事情的起因。
三、 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 指读第二自然段。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嗯,一场雨破坏了先前森林里那美好的画面。
你从哪儿知道这场雨很大呢?
指导朗读。
在来得这样快,下得这样急的大雨面前,什么显得尤其重要。
板书:雨衣
可一家四口仅有一件雨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谁能找到这一段中有关句子读一读。
板书:爸爸――妈妈――萨沙
2、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让给了萨沙,板书:让
读到这儿,你们有什么疑问?(爸爸为什么把雨衣给妈妈,而不直接给萨沙;妈妈为什么把雨衣给萨沙,而不给托利亚……)
3、 萨沙跟你们一样也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你们和萨沙的疑惑归结到一点就是这件雨衣究竟应该给谁?不妨读读3――6自然段。
4、 出示句子(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齐读。
5、 再看他们让雨衣的行为,那你对刚才的疑问怎么看?生交流。
6、 师小结:看来爸爸认为妈妈比自己弱小,妈妈和托利亚认为萨沙比自己弱小,萨沙成了大家眼中最弱小的人。
7、 到底什么样的人是比自己弱小的人,什么样的人是最弱小的人,再读对话部分(分角色读)
8、 萨沙在妈妈的眼里谁也保护不了,是最弱小的人,那他为什么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谁能找到课文有关段落读一读。
9、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指名回答。
板书:蔷薇花
你怎么看出来蔷薇花比萨沙更弱小?
现在妈妈眼中最弱小的萨沙也能保护蔷薇花了,难怪他会对妈妈说―(指导朗读萨沙的话)]
10、见到这雨中感人的一幕,你们最想为他们当中哪个人的行为而鼓掌,你们的掌声最想送给谁?(生交流)他们让雨衣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一种爱的传递。老师的掌声想送给他们这一家可爱的人。同时,这掌声也应该送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因为你们也明白了――齐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四、 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1、 实际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人,你又是如何保护弱小者的。
2、 那你又有没有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和保护?
3、 师总结:所以,没有绝对最弱小的人,当你竭尽所能去帮助比你更弱小的人,你就已经骄傲地证明了――(我不是最弱小的,再一次齐读课题)
教学反思:
从文本内容上看,课文似乎太简单,学生一读就懂,但通过与文本多次对话,发现这一课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好上,文章虽记述的是一件生活小事,但蕴涵深刻做人的道理:不甘于做一个弱小的人,应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抓萨沙同妈妈的对话展开教学,重点读懂妈妈的两句话很关键,这两句话实际上帮学生弄清什么人是比自己弱小的人,什么人是最弱小的人。
从教学方法上看,一开始不知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进行教学,试教时总觉得把课文嚼得太碎,形散、神也散,通过反复琢磨教材,认为可先提出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丢下去,再层层深入推进,由表及里地理解人物内心世界,逐一解决那三个问题,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1、“掌声献给谁”设计虽好,但落实得不太到位,掌声鼓得要明白、真挚、发自内心。2、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感到愉悦,评价时尽量不重复学生的话。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9
本文叙述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通过对妈妈两句话的研读和对小萨沙保护蔷薇花的举动的体会,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
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引出蔷薇花以后,再对比着读读蔷薇花在不同情况下的状态,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蔷薇花的弱小,然后以此引入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这样的设计,看似顺水推舟,但实际上从蔷薇花的弱小到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在教学环节上有些脱节。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作如下的修改:读题后,先让学生谈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萨沙)追问:谁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呢?(妈妈)由此引出妈妈和小萨沙对话,教学环节上更加紧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比如说:当教学在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的时候,我设计了“在滂沱大雨中,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会说些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说话,使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能较好的站在蔷薇花的立场,说出蔷薇花无奈,沮丧,希望得到帮助的心情。使蔷薇花弱小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当蔷薇花得到的萨沙的保护的时候,我设计了“当蔷薇花受到了萨沙的保护,它有什么心里话想说”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站在蔷薇花的立场来体验接受保护以后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质,自觉承担起保护弱小的责任,并能以此为快乐。
每一幅插图都是对课文重要内容的诠释,能帮助我们与文本进行更好的对话。在本节课中间,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姐姐托利亚的表情,思考一下当妈妈没有把雨衣传给托利亚,而是直接传给萨沙时,姐姐托利亚的反映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发现姐姐的脸上充满了微笑,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托利亚的微笑说明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姐姐对弟弟的谦让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弱小的表现。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萨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我先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心理活动,逐句训练。在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最后,学生们在交流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例的时候,展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使学生保护弱小的品质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10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芳香扑鼻”、“附近”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活思维
上课前,老师来跟你们做一个对对子游戏。
明对(暗)夜晚对(白昼)东升对(西沉)强大对(弱小)
二、揭题导读,体现个性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弱小有关的故事,题目就是《我不是最弱小的》(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 )
2、指名读课题。
3、师总结: 即使是同一个题目,我们用不同的读法就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魅力,那你们想知道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吗?
三、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过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与弱小有关的故事吧!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文中有许多生字和新词,请同学们多读几遍,把它们读正确。
2、再快速地读课文,边看边想:课文哪些句子是写蔷薇花的?找到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一标。
3、交流句子,教师相机出示:
⑴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⑵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4、指导读。
5、你看到了这一株野蔷薇,会怎么想?
6、而萨沙是怎么做的呢?(教师相机出示: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7、结合课文内容,想想萨沙为什么这样做,同桌讨论一下。
⑴父母的行动影响了萨沙。出示: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
⑵妈妈的话激励了他。出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
⑶萨沙不甘心做一个弱小的人。
8、在课文当中有妈妈与萨沙的三次对话,这就是萨沙三次所说的话,谁来试着读一读。
指导读,出示:“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由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9、想来把萨沙与妈妈的话来读一读吗?(分角色朗读)
四、想象倾诉,“链接”生活
1、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
其实萨沙和你们一样,只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可他却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们是否也曾伸出古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东西呢?
⑴同桌交流。
⑵指名说
2、遐想三四年后的景象:
人们常说“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假如时光已经过了三十年、四十年,还是这么一家子,还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还是在这样的森林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⑴每个人拿出纸,把想象到的出下来。
⑵交流。
3、小结:
时光往往令许多事物发生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若干年后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不管怎样,唯一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不是最弱小的”,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五、作业
完成想像,同学之间交流。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切入举偶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学习。】
二、游戏导入。
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光明――(黑暗) 夜晚――白昼 强大――(弱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弱小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对培养学生语感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对话平台
一、自学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说(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取长补短。)
二、识字
1、组内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芬、芳”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如,结合读句子“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认识“随、芬、芳”等字。
(3)利用动作演示识记“托、掀、递”。
3、教师充分利用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三、感悟
1、轻声读文,思考: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找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2、细读课文,划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
练习读――范读――指名读――竞赛读
【多次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奠定了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对比朗读感悟蔷薇花的娇美和孱弱,更激发了学生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保护之意。】
想象
4、看到这株蔷薇花,你会怎么想?
【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利于学生真切体会萨沙要保护弱者的心理。】
书写
本课有十二个要写的字,其中“托、铃、弱、末、芬、芳”六个字是本课新学的生字,可结合识字教学重点指导。“弱”字,要注意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末”字,可与第二课的“末”字进行比较,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字,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牢记,如,组词、联想记忆、多次再现。
“芬芳”二字,可以合在一起指导: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可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突出这两个字的主笔,以“支撑”整个字方正平稳。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写得好的班级评选“今日之星”。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1、认读上节课的生字:开火车竞赛读――齐读
2、指名读描写蔷薇花的句子,感受萨沙要保护蔷薇花的心理。
师:萨沙为什么要保护蔷薇花呢?是受了谁的影响?
二、朗读
1、指名读描写萨沙和妈妈对话的段落,重点指导问句和感叹句的读法。
(1)妈妈,你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和“呢”,重音突出“为什么”。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的做法而发问的心理。)
(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语调先降后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3)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朗读时稍带一点反问语气。在朗读中感悟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这样的心情。)
(4)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妈妈的话可以读慢些,要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
2、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自由找学习伙伴读
3、师生共同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
【朗读应该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个性化的朗读是学生情感的升华。比如“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就可以有不同的朗读方法。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化的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4、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文中对野蔷薇描写的作用。
(1)去掉具体描写森林景色和野蔷薇的句子,用课件显示改编后的课文,启发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感悟课文描写野蔷薇的作用:被铃兰花簇拥有的野蔷薇非常美,但大雨中的野蔷薇却显得娇嫩弱小。小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固然有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没有这美丽而弱小的野蔷薇,也许难以真切地表现小萨沙那颗纯真的童心。
【这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追求准确完整,关键是引发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探究的积极性。】
三、拓展
1、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你还喜欢谁?
2、萨沙不甘心做弱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是否也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事物呢?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学习伙伴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练习
试着写几个问句和感叹句。
书写
学习剩下的几个字,重点指导两个带提手旁的字(托、摸),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并按照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写法练习书写。
1、学生观察,自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范写指导。
3、师生、生生互相交流评价。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提高书写质量。】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妈妈的答话和第八自然段中萨沙的反问,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萨莎)谁愿意来做萨沙,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萨沙为什么要说“我不是最弱小的”呢?让我们深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天气、人物、事情)
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哥哥托利亚和五岁的萨沙”?(告诉我们萨沙是最弱小的)
4、看,这就是一家人。出示图片,让我们和他们打一下招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一家人来到森林里,森林里怎样?一家人在做着什么?
2、出示句子:
森林里是那么美好。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
⑴ 为什么作者用“美好”来形容森林?野蔷薇“一丛丛”“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我们见到了野蔷薇的众多,颜色的美丽,散发着清香。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朵刚开放的娇嫩鲜艳的蔷薇花,闻到了蔷薇花扑鼻的香味儿。)
⑵ 看,盛开的蔷薇花。(出示图片)看完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实在是太美了。这儿的景色美如画……森林里是那么美好,你想来赞美一下吗?(指名读)
⑶ 一家人在森林里干什么?读到这里,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和睦温馨 其乐融融 幸福快乐 尽享天伦之乐
⑷ 真是景美人欢。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你们想读吗?齐读。
四、学习3~8自然段
1、可是,是什么破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面?
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
⑴ 出示句子。
⑵ 这场雨有什么特点?(突如其来、非常大)你怎么知道的?(突然,雷声大作、大雨如注)“大雨如注”的“注”是什么意思?“注”是灌进去的意思。“大雨如注”呢?形容雨下得很大。课文中还有哪个词与它意思相近?“滂沱大雨”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雨大的词语吗?(倾盆大雨、急风暴雨、瓢泼大雨)这样的雨都见于哪个季节?夏季。你知道形容雨下得很小的词语吗?细雨如丝、蒙蒙细雨、毛毛细雨、和风细雨。这样的雨都见于哪个季节?春季。你喜欢什么雨?为什么?大雨如注,这样的雨对我们人体可有伤害,对哪些东西也有伤害?
2、大雨如注,一家四口仅有一顶雨衣,他们是怎么做的?齐读。他们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每个人都在自觉地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你的掌声想送给谁?
爸爸:有爱心,把雨衣给了妈妈。
托利亚:笑眯眯地看着弟弟,眼里充满了关爱。
妈妈:她保护着孩子。她聪明智慧,善于抓住时机教育孩子,启发孩子。
(出示句子)
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13
爱,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在家爱父母,在校爱老师、同学,在社会关爱别人。因为有爱,才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情节简单,文字鲜活,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记叙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因为出门时只带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亲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而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的蔷薇花上的事。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这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小”一词为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线――“谁是最弱小的”;以“保护”一词为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线―― “保护比自己弱小的”,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在师生、生生与文本多向交*的对话状态中,让学生产生领悟,激起语言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品读对话,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理解课文;
(3)学习运用几个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
(4)向萨沙一家人学习,有不甘为弱者,自觉保护弱小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难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文章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领悟课文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史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课文的特点,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配乐范读及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读、边读边做记号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的知识习得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就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3、想象体验,发展个性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对生活的回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及创编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做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自读自悟法: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2、不动笔墨不读书法: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勤于动笔,乐于思考。
3、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根据以上教学策略,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 激qing导入,揭题质疑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在设计中,首先出示课题,“谁来读课题?”,“你重读了‘我’这个字,读出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滋味,谁再来读?”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有的突出“不是”;有的突出“最”……通过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意在尊重学生初读课文的独特体验。其次,再问:“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生发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初读释疑,整体感知
通过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标自然段,感知课文大意;通过检查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通过释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故事内容,说说读后的整体感受。
(三) 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本篇课文通俗易懂,但学生虽然很容易读懂课文内容,却不能让自己感动,不能有所体验。在教学时,变一种方式,让学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体验感动,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
2、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蔷薇花的?找到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一标。
[学生充分自读,是有效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边读边思、边读边画则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老师相机出示: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在这种对比中,激起学生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
4、你看到了这一株野蔷薇,会怎么想?
[亲身的朗读实践,奠定了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则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
5、萨沙是怎么做的呢?(依据学生回答,揭示描写萨沙做法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这是教学的一个切入口,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6、静静地读读课文,想想萨沙为什么这样做,边读边把你的体会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一写。
[语文课需要学生静心体会,这也是一个自主探究、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人合作、开展交流的基础。]
7、小组交流各自的体会,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8、大堂交流,相机出示重点句,指导感情朗读。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体验这样两点:
(1)父母亲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者的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这里要联系上文他们的做法来谈。
(2)萨沙内心不甘于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这里要抓住萨沙的答话,引导学生通过读,通过想象,感受到萨沙在妈妈眼中是弱小的;此外要抓住萨沙反问的话语,体会萨沙内心不愿意做一个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堂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借助读读、议议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无声的对话与有声的交流。一方面凸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样的阅读新理念,一方面主张通过阅读使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四) 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1、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
其实萨沙和你们一样,只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可他却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东西呢?
(同桌交流后,再指名说说自己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教师适时点评,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萨沙的做法,将同学的话拓展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植物、动物或其他的东西。”)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萨沙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2、遐想三四十年后的景象。
人们常说“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假如时光已经过了三十年、四十年,还是这么一家子,还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还是在这样的森林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3、评点小结:时光往往会令许多事物发生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若干年后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不管怎样,唯一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不是最弱小的”,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4、齐读课题,并把创编的故事写下来。
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所有的积淀在此倾吐,将所有的体会予以表达,将课本知识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中不但要重视文章中萨沙的情感世界、精神风貌,还要着重学习者(学生)通过学习内化的情感、精神。这里主要借助于说话、写作的方法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说话是为了积淀文本中流淌的情感因素,而习作则是倾吐学生心中积蓄的情感。
整个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文中对野蔷薇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第二段描写了野蔷薇的美;第八段写出了雨中野蔷薇的娇嫩与弱小。课文通过前后描写的对比,让学生来理解萨沙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关爱保护的童心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一难点的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感受野蔷薇的美,在抓住野蔷薇“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感受野蔷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对比读中问:“你若是萨沙,看到这么美的花渐渐凋零,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有一种发乎内心的“舍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强化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实现生命体验。我这样处理教学的难点,为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但决不是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以篇盖全,而是从整体把握入手,由整体到部分,将整体看作局部意义的整合,将部分看作整体把握下的结构,做到整体与部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你中有我、互为所用,这便是整体与部分的平衡。
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让人一目了然。
15 我不是最弱小的
让雨衣
爸爸――妈妈――萨沙――蔷薇花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14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学生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2、师导语:与狮子相比,兔子是弱小的,与年轻人相比,年迈的老人是弱小的,你还能举例说一个这样的对比吗?
(与老虎相比,小羊是弱小的……)
3、可有一个人却不甘心做最弱小的,他是谁(萨沙)
4、谁来做做萨沙说说这句话?
5、学生说读课题,(教师相机:你强调哪个词?“我”——不是别人,是我
你说的时候强调哪个?弱小——我不是最弱小的,那我是强大的,还有比我更弱小的)
6、萨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呢?
二、新课讲授:
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想一想,萨沙是在什么情况说这句话的?
2、学生读课文,然后交流:
3、预设:
萨沙是为蔷薇花盖上雨衣说的
萨沙是在保护了蔷薇花的情况下说这话的。……
4、出示雨中的蔷薇花的语句:“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毫无抵抗能力。”
谁来读读萨沙在雨中护花的情景:
重点指出:滂沱大雨,这个词语怎么理解?(指生说雨下得大,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示雨下得大的意思:大雨如注、瓢泼大雨、倾盆大雨……)在这样大雨滂沱的天气下,再来读读蔷薇花,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想:蔷薇花弱小无助、可怜、娇小)
是呀,在风雨的摧残下,蔷薇花显得那么的可怜无助,可在滂沱大雨降临之前,他们又是多么娇艳动人。
5、出示:蔷薇美丽动人的语句:“林中旷地附近长着……芳香扑鼻。”
一丛丛、粉红、芳香扑比,数量多、色彩艳丽、香味浓
指生读,读出自己心中的喜欢,心中的美。这是多么美好的一道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美丽的蔷薇花吧!
6、粉红娇艳的野蔷薇美丽动人,但是它却禁不起任何风吹雨打,看到在风雨中受尽摧残的花儿,此时此刻你想做点什么?
(预想:用雨衣盖在他身上,撑一把伞,搭个帐篷,
萨沙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萨沙朝着……”
用了哪两个动词:掀、盖
7、谁来读读,在动词前加上修饰词,在来读读。
“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开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为什么这么加,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萨沙对蔷薇关心、爱护,拥有一个美好的心灵,保护弱小的义务)让我们一起去保护这朵朵弱小的蔷薇花吧!
8、在萨沙和同学们的眼中,蔷薇花是弱小的,在爸爸妈妈眼里,谁又是弱小的呢?
9、下面我们来读读妈妈与萨沙之间的对话。
学生自由读,3、4、5、6、8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10、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每个人都要帮助、关心、爱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文中有没有体现出保护的行为来呢?
(爸爸给妈妈雨衣,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把雨衣给了蔷薇)
板书:让雨衣爸爸——妈妈——萨沙——蔷薇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11、师:从让雨衣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真诚爱心的传递,给人幸福和温暖。这又是一道美丽和谐的风景线。这也让我们感受到妈妈这话中隐藏的深层涵义。
12、萨沙不甘示弱,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弱小的。
指生读:“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此时的萨沙就是想告诉妈妈什么?(自豪、自信、高兴)
让我们满怀自豪之感读读。
分角色朗读萨沙与妈妈的对话。(补充妈妈的话)
萨沙终于明白了妈妈的那句“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所以他保护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
同学们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弱小可爱的生命,盛开的鲜花、碧绿的小草、活泼的小鸟、白兔、松鼠等大呢感,还有海洋中的小鱼、小乌龟、螃蟹,以及身边的弟弟妹妹、年迈的爷爷奶奶。你们心中谁又是弱小的呢:你又会怎样保护他们呢?
(可手写,也可口述)
三、激情总结:同学们,被人爱是幸福的,而爱别人,把爱给予比自己弱小的人,更是快乐!难怪小小的萨沙会用实际行动在证明:齐读: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15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自觉保护弱小者。
3.书写3个生字"扑、托、摸",一个词语"芬芳"。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我不是最弱小的.
2、板题。齐读课题。
3、复习词语:
这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词语,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男女比赛。男生读一个,女生读一个,看谁字音读得最准,声音最洪亮。
4、评价:大家都表现很好,展现了二(4)班的风采,希望在下面的时间里,同学们也能像这样自信、响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
(一)感受野蔷薇的美丽弱小
1、上节课我们讲到,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萨沙和哥哥托利亚,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突然,萨沙发现了一丛 野蔷薇。(板:莎沙,野蔷薇)
2、文中写野蔷薇的句子在哪呢?需要我们自己去找。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野蔷微的句子画下来。
3、指名汇报:你们画到了哪一句?
4、一共有两处写野蔷薇,一处是第2段写刚开出的野蔷薇,一处是第8段写雨中的野蔷薇。自己读一读,看这两处,有什么不一样?(一处美,一处可怜)
5、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一处的两句话。
6、读了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⑴簇拥:簇拥是什么意思?观察图。指名说:很多花紧紧围绕着它。
⑵粉红色:什么颜色?
7、还看到了什么?
⑴随风舞动:谁能来做做动作?请一位生做动作。看,一阵微风吹来,带着露珠的花朵,随着风儿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⑵芬芳扑鼻:闭上眼睛,闻一闻,闻到了什么。(芬芳扑鼻)香不香?
8、这么美的花,我真想多看几眼,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让我们再看看这美丽的野蔷薇。
9、再看看这句。请人来读一读。
10、这时的野蔷薇给你怎样的感受?
⑴垂着头:谁来演一演。雷声大作
⑵娇嫩:(板书:娇嫩)什么意思?谁能读出它的娇嫩。
11、刚刚还迎着阳光灿烂绽放的美丽花朵,转眼间就被无情的风雨吹打着,你看,他们暴风雨中无助地摇晃着……引读:第2处。
12、假如你就在这朵弱小的野蔷薇的旁边,你会怎么做?(多么可怜的花儿,多么无情的雨呀!我想要是这时雨停了该多好呀。我想我要是有一把雨伞该多好呀,我要去为这些美丽的花儿挡住雨。)
(二)萨沙是否弱小
1、萨沙和你们一样,他也要像你们一样保护弱小、娇嫩的野蔷薇。快速读3-9段,看看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找出萨沙说了几句话,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课件三句话。看,都找对了吗?你发现这三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问号)
3、问号怎么读?(读出疑问的语气)把书放在桌子上,找三个同学来读。
4、萨沙的三句问话背后有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3-4段
☆我们先自由读3-4读,出示萨沙的话。
☆再请一位同学读读萨沙的话。☆需要:为什么都需要雨衣,当时是怎样的情况?指名回答。哪段写了?
☆看到第二段。出示词:雷声大作,倾盆大雨。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景象吗?
☆最啊,轰隆隆的雷声,大风大雨,转眼间,身上就快淋湿了。这么大的雨,一家四口却只有一件雨衣,他们是怎么处理的?指名读第2段后两句。
☆萨沙穿上了雨衣,当他看到爸爸、妈妈和哥哥都在大雨中淋雨时,他心里会怎么想?(不明白、不理解)
☆书上哪一个词告诉我们萨沙不明白,不理解?(不解)
☆谁来读一读萨沙的话,读出不解的语气。
(2)读5~6段
☆不怕淋雨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同学们读了下文就知道了。请2位同学分角色读5、6段。其它同学读旁白。
☆妈妈平时说话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下,妈妈这句话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亲切、肯定)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看图:图中比妈妈弱小的有谁?(托利亚、萨沙)所以妈妈把雨衣给了比自己弱小的托利亚。比托利亚弱小的有谁?(萨沙)所以托利亚把雨衣给了萨沙。
☆听到妈妈这么说,萨沙问?指名读。
☆听出来了吗?萨沙心里怎么想的?(不服气)谁会不服气地问。全班一起来问一问。
(3)读7~9段
☆谁来和我一起读读7-9段。妈妈觉得怎样的人是最弱小的?指名答。生回答
☆看妈妈这是在教育萨沙,谁能读出教育的语气。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此时的萨沙是怎么做的?指名读。(板书:掀、遮)
☆于是,问道。引读第三句。
☆你来说说看,萨沙这么问,是说自己是弱小的,还是不是弱小的?所以这个句子虽然是问句,但是他其实早有答案,不用我们来回答,这就是反问。其实,莎沙是想告诉我们。
☆指着课题:齐读。
☆妈妈也是这么告诉他的。请同学来读读妈妈说的话。(板书:保护,勇敢)
☆真棒,把夸奖的语气读出来了。你们还能用感叹的语气夸一夸莎沙吗?
5.出示练习册
读一读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再试着各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课文。先自由结成小组练读。男女赛读。
7.读得真好。萨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弱小的野蔷薇向大家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那在你眼里,什么又是最弱小,你又会怎么做呢?
8.我听出来了,你们都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你们都是一个有爱心、勇敢的孩子。相信,同学们以后再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和物时,一定会坚强地说(引读课题),一定会自信地说(引读课题),一定会自豪地说(引读课题)。因为我们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因为我们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
三、写字
1.出示生字。扑、托、摸
观察,什么共同特点:左窄右宽,提手旁。不同点:扑、摸,左右齐平。托,左高右低。
2.生书写。叫三个人上来写。
3.出示词语。“芬芳”
下面我们要写一个词。芬芳。齐读两遍。观察,范写。
这是两个形声字。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以“支撑”整个字方正平稳。
4.生书写。叫一个人上来写。
5.练习:我会填。
发现了规律了吗?基本字+偏旁。点名组词
四、积累
看,本课有许多好词,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积累了这么多。你读了课文,还积累了哪些好词?指名说,我们把它抄在采蜜本上。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 篇16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导入
1、检查预习
昨天要求大家读一个小故事――《我不是最弱小的》,都读熟了吗?有不认得的字词需要帮助吗?
2、讲述故事
谁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愿意来讲一讲。
(稍作准备后请两位学生讲述并简评)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请在书上把有关内容画出来)谁能把自学要求读一下?(指名读)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要求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过渡: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现在老师要检查字词学习情况。(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谁能读得又准又响亮?
弱小 旷地 掀起 几滴 娇嫩
纤弱 托利亚
(1)指名读,老师随时正音
(2)这些词中的那些字音还要特别注意呢?“旷地”的“旷”读第三声
(3)谁能把这些词读一读呢?指名读(随便指)
(4)齐读两遍,好,最后我们连起来把这些词读两遍。
(5)大家读的真好,现在我把拼音去掉,谁能读好它?(指名)
(6)生字词学得很好,现在我们来讨论学习课文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重新出示自学要求)指名读
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2、分自然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萨莎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玩,点明萨莎是最弱小的。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最小的萨莎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表明萨莎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四、精读第一部分
1、自由地朗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 讨论:
时间:假日
地点:森林
天气:闷热
人物:一家人
3、 小结。
五、指导写字
1、“蔷薇”两个字上小下大,草字头占整个字长的四分之一;
2、“附、聊、滂、沱娇、纤”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垂”的笔顺。
六、作业
1、 钢笔描红。
2、 抄写词语。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