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软件业的另类优势
印度的GDP总额与人均GDP比我国约差一倍,人均IT基础设施的水平也不如我国,甚至比全球人均水平还要低。但是,在如此落后的情况下,印度软件业起步却比我国早2-3年,软件出口贸易额突破85亿,也比我国先进6-7年。2002年印度软件出口额达到85亿美元,而我国在同期软件出口额7.3亿美元,相当于印度1995年的水平。印度软件业起步早,发展快的原因已经被我国以前的考察团总结为三条(“起步早”、“英文程度高”、“国际市场关系深厚”)或四条(前三条加上“政府支持”),或五条(前四条再加上“IT教育发达”)。实际上在印度还有不为人们注意的其他优势。
以产学研结合为特色的教育机制
软件学院教育与研发项目结合,请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是将教育与公司接口的重要环节。此外,印度软件公司在职培训不仅为软件学院毕业生提供了再教育的机会,而且成为学院与企业培训的接口,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教育和经历体验的课程。
由于软件人才教育的接口环节处理得好,使得印度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软件工程师能获得国际市场的实战经验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果印度的软件公司仅仅等待软件学院培养出具有符合国际市场经验的毕业生,而公司本身不投资发展在职培训计划,印度将在等待中失去竞争力。同样,如果印度的软件学院只做单纯教学,而不承接研发项目和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来教学的话,印度软件业发展就不会获得最宝贵的东西:竞争的时间。
并非只有英语优势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印度是一个普遍说英语的国家。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印度说英语的人口大约只占总人口的5%,但在10亿人口的大国里,这个数字仍然不少,比6005万人口的英国只少1000万,比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三国的人口还多很多。
到了印度才体验到,英文只是印度的国际商业与政治领域的工作语言,也是一门外语。在印度街头翻阅报纸或杂志,在房间里开启电视浏览各个频道,就会发现英语只占有全部媒体的一小部分,而且还是国际欧美主流媒体频道,印度本地的英语频道并不多。在印度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介绍说,英语书籍也只占所有图书的8%,其他92%以上的图书是各种印度语言的图书,英文图书的价格是印度本地图书的几倍。
由于印度在贸易和金融方面、在计算机与医学方面普遍使用英语,使得印度在这些领域率先进入世界行列,它也许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中极少数可以进入国际领先行列的国家。
在印度,中学生们除了本地使用的语言外,通常要学习英语和印地语。如果他们毕业到外省工作,还要学习当地语言。所以,一个印度人要想在全国找工作,至少要会讲4-5种语言。
由于印度国内的语言交流成本较高,印度为降低语言交流成本问题有两次大的决定:一次是印度在独立后15年,决定在国会继续使用英语作为法律工作语言,该决定大大减少了政府的翻译成本。而在国际商业领域和科技领域,印度将继续使用英文,保持与国际交流的低成本化。另一次,是在1976年决定采用技术手段去解决6-7种不同语言的沟通问题。语言翻译软件由此而诞生。
可以设想,将来当印度的主要语言都有英语翻译的时候,全球的外国人只要能阅读
上述四方面因素紧密结合,是印度传统知识图书馆项目在短时间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管理亦有领先之道
在印度,软件公司良好的管理令人印象深刻。印度大中小各类软件公司有上千家,超大型公司有十几家。在海德拉巴市的印度第五大软件公司-萨特雅姆(Satyam)有软件工作人员9000人。该公司在2002年软件出口额大约4亿美元,仅次于我国最大的软件出口基地广东省,该省去年软件出口额达4.3亿美元。
而我国目前最大的软件公司拥有的员工大约在3000多人,产值远远没有达到印度软件公司这样大的规模。按照公司管理理论,公司的规模越大,员工人数越多,公司的管理成本也就越高,管理难度也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软件公司由于规模小,人数少,所以在管理难度上与印度还不属于一个量级。
印度人口多,地域广大,如何管理才能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协调完成成为工作重点。印度数字图书馆项目的管理效率之高,是令美国和中国同行深为感叹的。借助于美国扫描设备和印度政府经费的支持,印度在全国迅速建立起了18个图书扫描中心,去年扫描了3000万页图书,其中大部分是100年到3000年前的古籍文献,今年的规模还要加大,印度创造的扫描记录超过了美国和中国。
印度从事工商管理教育的历史比我国早,国际化程度更高。印度全球化企业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和韩国,国际企业管理经验丰富,最著名的商学院已经成为全球用英文授课成本最具竞争力的学院,吸引亚洲留学生纷纷前来学习。
类似这样国际水准的商学院在印度还有多家,每年培养出众多国际水准的职业经理人从事印度企业以及海外印度企业的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印度软件公司已经有十多家通过国际5级质量认证标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软件公司通过,这不能不使我们对印度软件公司的管理产生关注。
印度的GDP总额与人均GDP比我国约差一倍,人均IT基础设施的水平也不如我国,甚至比全球人均水平还要低。但是,在如此落后的情况下,印度软件业起步却比我国早2-3年,软件出口贸易额突破85亿,也比我国先进6-7年。2002年印度软件出口额达到85亿美元,而我国在同期软件出口额7.3亿美元,相当于印度1995年的水平。印度软件业起步早,发展快的原因已经被我国以前的考察团总结为三条(“起步早”、“英文程度高”、“国际市场关系深厚”)或四条(前三条加上“政府支持”),或五条(前四条再加上“IT教育发达”)。实际上在印度还有不为人们注意的其他优势。
以产学研结合为特色的教育机制
软件学院教育与研发项目结合,请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是将教育与公司接口的重要环节。此外,印度软件公司在职培训不仅为软件学院毕业生提供了再教育的机会,而且成为学院与企业培训的接口,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教育和经历体验的课程。
由于软件人才教育的接口环节处理得好,使得印度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软件工程师能获得国际市场的实战经验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果印度的软件公司仅仅等待软件学院培养出具有符合国际市场经验的毕业生,而公司本身不投资发展在职培训计划,印度将在等待中失去竞争力。同样,如果印度的软件学院只做单纯教学,而不承接研发项目和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来教学的话,印度软件业发展就不会获得最宝贵的东西:竞争的时间。
并非只有英语优势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印度是一个普遍说英语的国家。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印度说英语的人口大约只占总人口的5%,但在10亿人口的大国里,这个数字仍然不少,比6005万人口的英国只少1000万,比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三国的人口还多很多。
到了印度才体验到,英文只是印度的国际商业与政治领域的工作语言,也是一门外语。在印度街头翻阅报纸或杂志,在房间里开启电视浏览各个频道,就会发现英语只占有全部媒体的一小部分,而且还是国际欧美主流媒体频道,印度本地的英语频道并不多。在印度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介绍说,英语书籍也只占所有图书的8%,其他92%以上的图书是各种印度语言的图书,英文图书的价格是印度本地图书的几倍。
由于印度在贸易和金融方面、在计算机与医学方面普遍使用英语,使得印度在这些领域率先进入世界行列,它也许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中极少数可以进入国际领先行列的国家。
在印度,中学生们除了本地使用的语言外,通常要学习英语和印地语。如果他们毕业到外省工作,还要学习当地语言。所以,一个印度人要想在全国找工作,至少要会讲4-5种语言。
由于印度国内的语言交流成本较高,印度为降低语言交流成本问题有两次大的决定:一次是印度在独立后15年,决定在国会继续使用英语作为法律工作语言,该决定大大减少了政府的翻译成本。而在国际商业领域和科技领域,印度将继续使用英文,保持与国际交流的低成本化。另一次,是在1976年决定采用技术手段去解决6-7种不同语言的沟通问题。语言翻译软件由此而诞生。
可以设想,将来当印度的主要语言都有英语翻译的时候,全球的外国人只要能阅读
上述四方面因素紧密结合,是印度传统知识图书馆项目在短时间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管理亦有领先之道
在印度,软件公司良好的管理令人印象深刻。印度大中小各类软件公司有上千家,超大型公司有十几家。在海德拉巴市的印度第五大软件公司-萨特雅姆(Satyam)有软件工作人员9000人。该公司在2002年软件出口额大约4亿美元,仅次于我国最大的软件出口基地广东省,该省去年软件出口额达4.3亿美元。
而我国目前最大的软件公司拥有的员工大约在3000多人,产值远远没有达到印度软件公司这样大的规模。按照公司管理理论,公司的规模越大,员工人数越多,公司的管理成本也就越高,管理难度也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软件公司由于规模小,人数少,所以在管理难度上与印度还不属于一个量级。
印度人口多,地域广大,如何管理才能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协调完成成为工作重点。印度数字图书馆项目的管理效率之高,是令美国和中国同行深为感叹的。借助于美国扫描设备和印度政府经费的支持,印度在全国迅速建立起了18个图书扫描中心,去年扫描了3000万页图书,其中大部分是100年到3000年前的古籍文献,今年的规模还要加大,印度创造的扫描记录超过了美国和中国。
印度从事工商管理教育的历史比我国早,国际化程度更高。印度全球化企业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和韩国,国际企业管理经验丰富,最著名的商学院已经成为全球用英文授课成本最具竞争力的学院,吸引亚洲留学生纷纷前来学习。
类似这样国际水准的商学院在印度还有多家,每年培养出众多国际水准的职业经理人从事印度企业以及海外印度企业的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印度软件公司已经有十多家通过国际5级质量认证标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软件公司通过,这不能不使我们对印度软件公司的管理产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