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章节名称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必修3第2章第1节)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一部分,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最后讲述了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式的最大优势,教师应适当补充关于研究兴奋传导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将这部分知识还原到科学史的研究背景中去认识。
学习者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形象到抽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来进行有效突破。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知识与技能:(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2)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3)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3)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解决措施: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构建网络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解决措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形象到抽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来进行有效突破。
教学设计思路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神经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依据的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发现法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了解
挂图
Flash动画
教师演示,学生说明
加强理解和记忆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理解、掌握
Flash动画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形象、直观,有助理解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了解
人脑彩图
分级调节图
看图分析
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欣赏精彩的NBA比赛片段
3
分
钟
提出问题,引导分析
观看视频,分析讨论
活跃气氛,引入课题。
新
知
学
习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8
分
钟
教师提问: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教师提问: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
教师提问: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
学生观看图片并分析:
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学生:反射弧
学生观看媒体动画:反射弧的结构
学生回答: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便于下一步更好的学习。
展示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8分钟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媒体展示传导过程)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教师提问:电流方向如何呢?
教师阐述: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过程.
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2)兴奋的传递: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演示动画)
教师阐述: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
(3)比较兴奋的传导
学生观看媒体动画,并结合讨论得出兴奋的传导和产生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回答: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学生听讲并理解记忆
学生归纳并总结: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学生观看动画:
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学生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
利用媒体动态展示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具体讨论和分析引导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与物理学科相结合分析,使能够体现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8分钟
看几则材料,大家分析一下各级结构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联系。在看材料的同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 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为什么婴儿不能?(提示:排尿神经中枢的控制)
2. 材料3的患者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情况,是哪里出了问题?
3. 没有尿意,为何也能排尿?
4. 这些材料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何联系?
引导学生得到答案:
1. 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 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 大脑作为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排尿行为。
4. 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展示“语言功能”的定义,引出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概念)
给出几个病例,分析言语区不同区域受损会造成的4种病症――运动性失语症、听觉性失语症、失读症、失写症,描述各病症的表现。然后通过展示言语区的结构示意图总结所学知识。
除了语言功能,学习和记忆也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直接展示并分析“学习”的定义。)
(展示“记忆”的定义)
(展示“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流程图。)
阅读材料后分析回答
1. 因为婴儿的中枢尚未发育完全,意识控制力比较弱。
2. 大脑受损。
3. 大脑可以控制排尿行为。
4. 低级中枢脊髓受大脑控制。
提高分析能力
学会科学的学习和记忆
归纳总结
归纳本节主要内容
3分钟
教师提示任务
学生代表归纳总结
形成知识体系
练习巩固
配套练习
5分钟
提示分析评讲
独立思考,也可讨论争辩
巩固提高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景,以NBA篮球运动员投篮的录像引入新课学生回忆初中所学有关反射反射弧的知识通过互动教学揭示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和神经元间的传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区别
小结、练习
教学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始终处于科学研究情境中,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学科魅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
专家
点评
章节名称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必修3第2章第1节)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一部分,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最后讲述了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式的最大优势,教师应适当补充关于研究兴奋传导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将这部分知识还原到科学史的研究背景中去认识。
学习者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形象到抽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来进行有效突破。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知识与技能:(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2)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3)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3)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解决措施: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构建网络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解决措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形象到抽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来进行有效突破。
教学设计思路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神经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依据的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发现法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了解
挂图
Flash动画
教师演示,学生说明
加强理解和记忆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理解、掌握
Flash动画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形象、直观,有助理解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了解
人脑彩图
分级调节图
看图分析
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欣赏精彩的NBA比赛片段
3
分
钟
提出问题,引导分析
观看视频,分析讨论
活跃气氛,引入课题。
新
知
学
习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8
分
钟
教师提问: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教师提问: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
教师提问: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
学生观看图片并分析:
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学生:反射弧
学生观看媒体动画:反射弧的结构
学生回答: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便于下一步更好的学习。
展示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8分钟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媒体展示传导过程)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教师提问:电流方向如何呢?
教师阐述: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过程.
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2)兴奋的传递: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演示动画)
教师阐述: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
(3)比较兴奋的传导
学生观看媒体动画,并结合讨论得出兴奋的传导和产生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回答: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学生听讲并理解记忆
学生归纳并总结: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学生观看动画:
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学生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
利用媒体动态展示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具体讨论和分析引导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与物理学科相结合分析,使能够体现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8分钟
看几则材料,大家分析一下各级结构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联系。在看材料的同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 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为什么婴儿不能?(提示:排尿神经中枢的控制)
2. 材料3的患者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情况,是哪里出了问题?
3. 没有尿意,为何也能排尿?
4. 这些材料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何联系?
引导学生得到答案:
1. 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 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 大脑作为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排尿行为。
4. 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展示“语言功能”的定义,引出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概念)
给出几个病例,分析言语区不同区域受损会造成的4种病症――运动性失语症、听觉性失语症、失读症、失写症,描述各病症的表现。然后通过展示言语区的结构示意图总结所学知识。
除了语言功能,学习和记忆也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直接展示并分析“学习”的定义。)
(展示“记忆”的定义)
(展示“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流程图。)
阅读材料后分析回答
1. 因为婴儿的中枢尚未发育完全,意识控制力比较弱。
2. 大脑受损。
3. 大脑可以控制排尿行为。
4. 低级中枢脊髓受大脑控制。
提高分析能力
学会科学的学习和记忆
归纳总结
归纳本节主要内容
3分钟
教师提示任务
学生代表归纳总结
形成知识体系
练习巩固
配套练习
5分钟
提示分析评讲
独立思考,也可讨论争辩
巩固提高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景,以NBA篮球运动员投篮的录像引入新课学生回忆初中所学有关反射反射弧的知识通过互动教学揭示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和神经元间的传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区别
小结、练习
教学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始终处于科学研究情境中,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学科魅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
专家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