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案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民国初年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军阀割据、社会习俗改革的相关史实。进一步学会对历史事件作深入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民国初年政局和社会的基本史实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相关知识的整理、分析、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客观、辩证的理解历史现象。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走上民国共和道路的艰难和曲折,产生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长期奋斗的钦佩;理解历史
出现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发展曲折而复杂是因为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任何改革的成功都是不易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民主共和和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维护共和的艰难历程。
难点:对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的认识。
[设计]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提问学生回忆辛亥革命的影响。
以复习旧课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加强学生记忆,巩固知识系统。通过分析材料一、二、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深刻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在讨论中学会辨证
2、讲授二次革命
(1)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民国政府第一届内阁成员。
明确指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况。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出示有关宋教仁的图片、资料及二次革命形式图)
(2)理出袁世凯在刺宋后的行动。
袁世凯称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面派手法,唱拥护共和的高调,行独裁专制之实;政治暗杀手段,武力镇压,先发制人,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独断专行,解散国民党、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其独裁专制披上合法外衣。
(3)讲授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介绍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谔)
3、讲授护国运动
3、讲授护国运动
通过上述分析进而归纳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为: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支持(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例,目的在于换取日本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但是,护国运动并未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
然而,护国运动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从另一方面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简单总结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并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复辟失败后,中国社会面临的政局。
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惩罚。
5、讲授军阀割据,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现状及出路。
(1)简单介绍北洋军阀,知识链接。
(2)北洋军阀的割据表。
出示地图,引导整理北洋军阀的势力分布。
6、社会习俗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但毕竟在社会习俗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选取其中一些社会习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变化。出示P91,文献选读。
(1)剪发辫
(2)易服饰
重点介绍中山装及其隐含的象征意义。
(3)改称谓
(4)禁缠足
(5)男女同校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7、总结
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中国社会要进步,要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出路在哪里,中国社会的进步需要有新的社会进步力量和思想启蒙,为第20课作铺垫。
[板书设计]
一、民国初年的政局
1、二次革命
2、护国运动
3、军阀割据
二、民国初年的社会
1、剪发辫
2、易服饰
3、改称谓
4、禁缠足
5、男女同校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民国初年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军阀割据、社会习俗改革的相关史实。进一步学会对历史事件作深入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民国初年政局和社会的基本史实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相关知识的整理、分析、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客观、辩证的理解历史现象。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走上民国共和道路的艰难和曲折,产生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长期奋斗的钦佩;理解历史
出现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发展曲折而复杂是因为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任何改革的成功都是不易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民主共和和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维护共和的艰难历程。
难点:对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的认识。
[设计]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提问学生回忆辛亥革命的影响。
以复习旧课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加强学生记忆,巩固知识系统。通过分析材料一、二、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深刻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在讨论中学会辨证
2、讲授二次革命
(1)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民国政府第一届内阁成员。
明确指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况。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出示有关宋教仁的图片、资料及二次革命形式图)
(2)理出袁世凯在刺宋后的行动。
袁世凯称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面派手法,唱拥护共和的高调,行独裁专制之实;政治暗杀手段,武力镇压,先发制人,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独断专行,解散国民党、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其独裁专制披上合法外衣。
(3)讲授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介绍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谔)
3、讲授护国运动
3、讲授护国运动
通过上述分析进而归纳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为: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支持(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例,目的在于换取日本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但是,护国运动并未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
然而,护国运动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从另一方面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简单总结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并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复辟失败后,中国社会面临的政局。
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惩罚。
5、讲授军阀割据,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现状及出路。
(1)简单介绍北洋军阀,知识链接。
(2)北洋军阀的割据表。
出示地图,引导整理北洋军阀的势力分布。
6、社会习俗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但毕竟在社会习俗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选取其中一些社会习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变化。出示P91,文献选读。
(1)剪发辫
(2)易服饰
重点介绍中山装及其隐含的象征意义。
(3)改称谓
(4)禁缠足
(5)男女同校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7、总结
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中国社会要进步,要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出路在哪里,中国社会的进步需要有新的社会进步力量和思想启蒙,为第20课作铺垫。
[板书设计]
一、民国初年的政局
1、二次革命
2、护国运动
3、军阀割据
二、民国初年的社会
1、剪发辫
2、易服饰
3、改称谓
4、禁缠足
5、男女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