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商鞅之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问题探究
分析资料
勇于改革
与时俱进
富国强兵的秦国
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分析资料
问题探究
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变法的历史局限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问题探究
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教师以图片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观察本图片,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 “商鞅之死”
教材从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和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他们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贵族,在渭水河畔镇压了七百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
(2)商鞅之死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也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回答其中的问题,加深对“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认识。之后,还可以由学生根据本目内容和其他相关知识自编自导自演有关“商鞅之死”的话剧片段,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目 “富国强兵的秦国”
商鞅变法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革命,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教材从经济、政治、军事几方面阐释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2)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建议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观看教材中的图片,《战国时的秦国虎符》。以此为情境,请学生思考,图片提供了怎样的历史消息?调兵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国这一时期兼并战争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意义如何?由此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结论。
本目最后请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和教材相关知识,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以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确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秦军作战的情况,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历史,重点渲染秦军的骁勇善战,使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第三目 “变法的历史局限”
商鞅变法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以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和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等几个方面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时,对此目不必展开。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作答。
最后,请学生认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分组讨论并解答其中的问题,教师总结,给商鞅变法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学。为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例如,秦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开始变法的?商鞅变法怎样剥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既得利益?然后进入本课学习。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同时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商鞅?由学生各抒己见。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教材出示【资料回放】、两幅历史图片、【历史纵横】,展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如【资料回放】提供了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国力增强,一跃而成为当时先进国家的信息。两幅历史图片可由学生说出其提供的历史信息,教师要特别指出,秦国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国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在学生学习【历史纵横】之前,可播放秦军骁勇善战的音像资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历史作用怎样?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完成本目教学。
“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对商鞅变法完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此项认识,可作为本课的小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商鞅之死”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总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案例二 在学习“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由学生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分组讨论,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评价。
案例三 在介绍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我这里有段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请大家评判一下。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一、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商鞅之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问题探究
分析资料
勇于改革
与时俱进
富国强兵的秦国
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分析资料
问题探究
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变法的历史局限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问题探究
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教师以图片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观察本图片,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 “商鞅之死”
教材从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和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他们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贵族,在渭水河畔镇压了七百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
(2)商鞅之死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也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回答其中的问题,加深对“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认识。之后,还可以由学生根据本目内容和其他相关知识自编自导自演有关“商鞅之死”的话剧片段,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目 “富国强兵的秦国”
商鞅变法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革命,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教材从经济、政治、军事几方面阐释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2)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建议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观看教材中的图片,《战国时的秦国虎符》。以此为情境,请学生思考,图片提供了怎样的历史消息?调兵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国这一时期兼并战争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意义如何?由此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结论。
本目最后请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和教材相关知识,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以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确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秦军作战的情况,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历史,重点渲染秦军的骁勇善战,使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第三目 “变法的历史局限”
商鞅变法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以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和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等几个方面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时,对此目不必展开。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作答。
最后,请学生认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分组讨论并解答其中的问题,教师总结,给商鞅变法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学。为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例如,秦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开始变法的?商鞅变法怎样剥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既得利益?然后进入本课学习。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同时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商鞅?由学生各抒己见。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教材出示【资料回放】、两幅历史图片、【历史纵横】,展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如【资料回放】提供了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国力增强,一跃而成为当时先进国家的信息。两幅历史图片可由学生说出其提供的历史信息,教师要特别指出,秦国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国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在学生学习【历史纵横】之前,可播放秦军骁勇善战的音像资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历史作用怎样?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完成本目教学。
“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对商鞅变法完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此项认识,可作为本课的小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商鞅之死”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总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案例二 在学习“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由学生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分组讨论,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评价。
案例三 在介绍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我这里有段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请大家评判一下。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