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填写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从“无为”到“有为”讲两个问题:
1、汉初“无为”的时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评价。
2、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和目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宋明理学”
九、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儒学成为正统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内容.作用.措施
【预习内容】
一、背景
(1)汉初,统治者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 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 、 、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提出
(1)特点:把 、 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内容①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 ”.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
(3)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3、措施
(1)表现①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②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 思想,逐渐成为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内容.作用.措施
2.汉代儒学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
(二)合作探究
1.汉代儒学的内容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代儒学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3、措施
(1)表现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精讲点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填写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从“无为”到“有为”讲两个问题:
1、汉初“无为”的时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评价。
2、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和目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宋明理学”
九、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儒学成为正统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内容.作用.措施
【预习内容】
一、背景
(1)汉初,统治者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 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 、 、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提出
(1)特点:把 、 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内容①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 ”.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
(3)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3、措施
(1)表现①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②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 思想,逐渐成为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内容.作用.措施
2.汉代儒学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
(二)合作探究
1.汉代儒学的内容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代儒学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3、措施
(1)表现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精讲点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