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4
1.学生读教材,明确什么是三角贸易。
明确:指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贸易,它们的路线形成三角形
2.思考:三角贸易出现的背景:
回答后明确: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开始了向海外的殖民扩张,先后入侵美洲、非洲、亚洲地区。
老师进一步补充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有关情况: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是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占有南美富饶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及莫桑比克、印度的果阿和第鸟岛、中国的澳门。西班牙占有的殖民地更广,占据了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和东方的菲律宾。伴随着殖民掠夺,葡萄牙和西班牙问的战争随之而起。经过近1个世纪的争夺,西班牙打败了葡萄牙,16世纪末,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后英国、荷兰、法国也加入了殖民国家的行列。教材小字讲述了这时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掠夺土地、抢劫财物、屠杀和奴役当地居民、贩卖黑奴。
3.概括三角贸易的内容和路线
回答后明确:三角贸易的主要内容是黑奴贸易。在进行黑奴贸易的过程中,欧洲殖民者将欧洲的商品输向非洲,换取非洲的黑奴,再将黑奴贩运到美洲,最后将美洲廉价的原料带回欧洲。其路线是:欧洲――非洲――美州――欧洲,其间欧洲殖民者赚取了至少是300%的利润。
老师边讲解边出示下表:
4.讨论:三角贸易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话的含义?
回答后明确:“三角贸易”的影响:从两个方面理解这一问题,一方面,对于殖民者说,给殖民者带了巨大的财富,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的资本。另一方面,对于殖民地讲,是巨大的灾难。从这两个方面综合看,欧洲殖民者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基础上的,所以,马克思说:“资本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二、英国的殖民掠夺
1.读教材,说说,英国是怎样夺得海上霸主地位的?
明确:英国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与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发生了矛盾.先后发生了英西战争、三次英荷战争和英法殖民战争。通过这些战争,英国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中叶成为了海上霸主。
都铎王朝统治时的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越地位,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海外殖民扩张,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英国的国力。英国的劫掠,使西班牙损失惨重,西班牙决定远征英国。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一举击溃,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丧失了。
荷兰原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566年,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后独立。荷兰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发达,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贸易,取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人称荷兰为“海上马车夫”。英国为了打破荷兰的海上优势地位,1651年颁布了《航海条例》,与荷兰发生尖锐冲突,从而引发了1652―1674年间的三次英荷战争。结果,荷兰被打败,它的海上霸主地位动摇,逐渐衰落下去,英国取得了海上控制权。
法国16世纪就开始了殖民活动,路易十四改革后,法国一度成为欧洲的霸主,在北美、印度建立了殖民地。于是英法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发生了尖锐矛盾。自1701年至1763年间,英法两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结果英国打败了法国,夺取了法国的一些殖民地。
2.概述英国在北美、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掠夺的情况。
明确:在北美,英国建立了13个殖民地,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在非洲,占领了塞内加尔等地;在亚洲,将印度完全占领为殖民地。
3.请学生讲述英在印度实行殖民统治的史实。
明确: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通过占领印度、侵吞印度土地、武力洗劫、征收高额税赋等手段掠夺印度。
4.读图,理解英国是“日不落帝国”的含义
明确:经过两个世纪的扩张,到19世纪,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
三、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本子目由学生自读,通过抓典型事例讲故事方式完成。老师提示:本目选取的是两个典型事例:拉丁美洲和印度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从而体现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正义性。
教材重在突出两个人物:玻利瓦尔和西女王。通过概述两位领导人的活动,感受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决心和信心。
首先,教材讲述了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活动是领导了拉丁美洲人民反抗西斑牙的殖民统治,最终赢得了多个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教材小字内容对玻利瓦尔进行了较洋细的介绍。 kb1
接着,教材讲到了印度民族大起义。印度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其中1857―1859年起义的规模比较大。教材没对起义过程作较详细的介绍,重点突出西女王的英雄事迹。
总结:讨论,通过本学习,你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作业:学习目标
板书:按以上条目进行板书
主题活动二一―辩论会:我看拿破仑
活动目标
一、通过本主题活动,使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有关知识,巩固和拓展有关拿破仑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能获
取教材以外有价值的信息;
二、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活动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资料的收集和辩论过程
二、难点资料的收集和观点的提炼
活动过程
一、辩论会前的准备
1.确定正、反辩方
本活动是一辩论会,在组织活动前,应先确定正反辩方。可将全体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自由选择加入正方或反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协凋,达到双方人数大体相当。
2.确定辩论的规则和程序师生共同确定辩论的规则和程序。一般说,辩论会由一人主持,即主席。正反辩方分别由四人组成,每方一位主辩。其辩论程序是:正方1辩――反方1辩――正方2辩――反方2辩一一正方3辩――反方3辩――门[h辩论――正方4辩总结陈词――反方4辩总结陈词。自由辩论时,本组同学均可参加。
组成7人评委小组,评委中既有教师,也有学生,师生比例可商定。评委将评出最佳辩方和最佳辩手。每方推选两名同学作汇时员。
3.制定活动坪价标准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尴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在本次活动中,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记入学生期末成绩。同时,还将评出最佳辩方和最佳辩手。其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商定。
学生评价标准参考以下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兴趣、态度(10分)资料集、整理的方法(10分)交流、合作的能力(8分)口头表达能力(10分)思辨能力(12分)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最佳辩方和最佳辩手的评价标准可参照以下内容:
①观点明确(5分);②论据充分(10分);③论证有力(15分);④语言表达清楚、流畅(10分);
4。收集、整理资料新 标 第一网
根据辩论主题,正方观点是:拿破仑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反方观点是:拿破仑是野心家、战争狂人。在明确双方观点后,学生要广泛收集资料。正方主要寻找拿破仑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资料,并要寻找驳斥反方提出的野心家和战争狂人的论据。反方要寻找拿破仑是野心家和战争狂人的论据,否定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
学生资料的
①《世界历史》教材;②与拿破仑有关的史书:《拿破仑传》、《拿破仑一世传》、《拿破仑时代》、《法国通史》等;③历史学学术杂志中有关对拿破仑研究的;④上网收集有关拿破仑的资料。
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资料整理。资料的整理是保证辩论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有三步:一是浏览资料;二是筛选资料,提取资料中的有效信息;三是对有效信息进行归类、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
5.小组交流
每位同学在小组进行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选出四位同学代表本组与对方进行辩论。
二、辩论会
1.导入主题
由学生推选的主席主持。
①介绍双方辩手。
②介绍辩论会的规则。
③展示本次辩论主题:我看拿破仑。
④介绍正反方论点,正方观点是:拿破仑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反方观点是:拿破仑是野心家、战争狂人。
⑤介绍评委会的组成。
1.辩论过程
①正反方1、2、3辩分别阐述己方的观点
②自由辩论(辩手和本组的同学都可参加)
③正方4辩总结陈词
④反方4辩总结陈词
⑤主席总结本次辩论过程中各方的表现,感谢辩手的精彩发言。请领导发言,请评委公布最佳辩方和最佳辩手。
3.辩沦总结由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包括会前资料的收集和会中学生的表现,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和形成的学习能力,客观公正地指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还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三、辩论会后的反思
辩论会后,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反思,并写成字性的反思材料。学生主要从活动过程中自己的参与情况、收获和不足等方面进行反思。教师从对活动的组织、活动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在活动中能力的发展、本次活动对今后历史的影响等多方面去思考。
第二学习主题:工业革命
第1 第一次工业革
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 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促进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为祖国建设而学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的发明和影响。
二、难点 :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从现实的交通工具――汽车、火车等引入新
一、纺织机的发明和蒸汽机的改良
1.老师讲述:什么是工业革命?
明确:所谓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
2.读教材,分析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进行的原因。
提问,明确:17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它的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18世纪中叶,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先后打败荷兰、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随之扩大,商品的需要量随之增加。而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技术革新就成为紧迫的要求,这是工业革命进行的必要条。同时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庞大的无产者队伍,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生产所必须的大量的雇佣劳动力。16―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如英国科学家牛顿的力学,机械学理论等的出现,为发明机器提供了条。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分工更为精细,这都为机器生产提供了可能。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具备以上条,所以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发生。
3.读书,通过表格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学生设计填写,如: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讲解:棉纺织业是工业革命最早发生的行业。由于棉纺织业是当时新兴的工业,对于新方法的采用较为容易,加之棉纺织业比较集中,也比较容易改变为机器化的大生产。同时棉纺织业销路好,盈利快。此外,英国为了与印度进行棉纺织业的竞争,亟待提高产量和质量,这一切,促使了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
在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中,纺纱和织布各个环节相互促进。首先是飞梭代替抛梭,织布速度大大加快,从而引起了1764年“珍妮纺纱机”和“骡机”到“水力织布机”的一系列相互发明。纺织机器的发明,促进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动力问题的解决又提上了日程,从而推动了动力机器的革新。1769年瓦特成功研制了改良的蒸汽机,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纺织工业的技术革新,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机器制造、采煤、冶金、交通运输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技术和机器的使用。到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蒸汽机的使用,是对自然力认识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人类历史上,摩擦取火曾把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能,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又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这说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要把科学推向前进,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又指导技术改革,技术改革把科学知识应用到生产过程,从而构成直接生产力。思格斯说: “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摇撼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4.想想,工业革命中,各项新技术之间怎样相互推动?
提问,明确:从纺织业中,织布速度加快,引导纺织机器的改良,促进了织布机的发明。机器的使用促进动力问题的解决,从而出现了改良的蒸汽机;动力的解决,促进了机器的制造、冶金、采矿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5.思考:工业革命扩展的过程及其意义。
明确: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初到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家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使应用机器生产的大工厂建立起,真正的工业时代到了,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
二、轮船和火车的出现
1.讨论:轮船、火车出现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由于大机器生产扩大了生产规模,需要大量的原料,并运走大量的产品。据统计:1764年,英国加工的棉花,只有1720吨,到1789年,就达到了14700吨。1740年,英国生铁用量不过1.7万多吨,1800年,就增至25万吨。煤的年产量由1700年的260万吨,增到1795年的1000万吨。由此可见,机器生产使生产规模扩大,原的交通运输已不能满足机器生产的需要,这就需要对交通运输进行变革。于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火车就发明出了,从而使世界交通运输进入了“汽轮时代”和“铁路时代”。
2.记住火车和轮船的发明者、国籍、时间,并口述他们的发明经历。
明确: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1814年美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火车。
3.讨论: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明确:马克思曾说:工业革命“它是比任何一种革命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同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相呼应,引起了市民社会的全面改革”。工业革命既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它给人类带了深远的影响。
1)工业革命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的改革,它使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形成了近代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贸易、交通体系,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明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多,还大”。
2.工业革命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引起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由于机器生产是协作性的复杂劳动,必须在统一的管理下、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劳动,这样就形成了近代工厂企业制度。机器生产使如美国的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新的城市出现,也使旧的城市发展。大量的工人做工,商人经商,城市人口增长起。19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在几十年中,就由占全国人口的二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二。1850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2%,初步实现了城市化。
3.工业革命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早期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取得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取得统治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甚至影响和左右着后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总结:你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有何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热爱科学,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作业:学习测评2题 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
第三学习主题: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第l 美国南北战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美国向西部领土的扩张情况;了解和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过程中的主要事和战争的结局;认识战前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理解北方在南北战争中取胜的原因及南北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美国领土扩张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图的基本技能以及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美国与中国西部大开发背景、方式、性质、作用等方面的比较,使学生学习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通过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林肯当选总统、林肯政府采取的基本措施以及内战的性质和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对林肯的评价,培养学生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美国在西部开发中野蛮掠夺和屠杀印第安人史实的了解,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充满血腥的历史。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取消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领导这场战争的林肯也因废除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而受到广大美国人民的尊敬,在历史上成为与华盛顿齐名的总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美国政府在南北战争中采取的措施;南北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二、难点:美国南北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
提问: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结合本导语导人新。
一、美国领土的扩张
1.读教材,了解美国领土扩张的背景:
提问后明确:为了满足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大批的移民拥人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不久,美国就掀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2.明确:西进运动有哪两种方式?
提问,回答:西进运动一是向西扩张领土,二是向西部大量移民。
3.读书,想想美国领土扩张有哪些手段;读图,了解美国领土扩张的进程。
提问,明确:美国在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通过签订和约、购买、侵占等手段进行领土扩张。
美国独立时,地域很小,其版图只拥有东部的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面积不过90多万平方公里。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美国不断向西进行领土扩张,把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了太平洋地区。其领土扩张分为三个阶段:
①1776年最早宣布独立的有十三个州,面积为90多万平方公里;②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将密西西比河以东阿巴拉契亚脉以西的领土划归美国,面积达到230万平方公里;③美国在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通过购买、侵占等手段进行领土扩张,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扩展到太平洋沿岸,约占北美大陆的一半。
4.读书,思考,我们该如何认识美国的西部移 *** 动?
提问,回答,明确:向西部移民是美国西进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美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举措。西迁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土地丧失。到19世纪末,印第安人从原的100多万减少到只有24万。在20年内,就有1500多万亩土地被掠夺。可见印第安人西迁的历史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西进运动的历史也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在领土扩张的同时,东部地区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随之推广到西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使美国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西进运动和大规模移民则使优越的自然地理条得到充分发挥,使美国很快赶到了世界前列,工业总产值一跃而居世界第四位。
讨论:美国的西部开发与我国开发西部有何不同?
提示:引导学生从西部开发的原因、目的、性质、经过、结果、作用等方面分析。
提问后明确:根本的不同则应根据目的分析得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而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则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广到西部,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南北战争的爆发
1.读教材,明确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明确: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提问后教师讲解: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美国联邦政府,代表着北方资本家和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美国在独立前后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南北方两种社会经济制度随着美国的领土扩张、南北方经济的发展,围绕奴隶制的存废,北方资产阶级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就越越尖锐。
19世纪初,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到186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四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北方资产阶级急需保护国内市场,保障原材料供应,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特别是需要大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所以,他们迫切希望联邦政府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实行关税保护,取消奴隶制。而南方却盛行奴隶制的种植园经济,种植园奴隶主为了牟取高额利润,为了控制国家政权,他们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批运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批廉价工业品,因而他们主张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增加蓄奴州。这样,便同北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所以,教材指出南方的奴隶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发展”。因而,奴隶制的存废便成为美国南北方矛盾斗争的焦点。
北方工商业资本家为获取国内市场和劳动力,主张废除黑奴制度,而南方种植园主则坚持奴隶制度,发展奴隶制度,这种矛盾难以凋和,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3.提问: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明确:1860年11月,代表北方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林肯当选总统,这一事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因为林肯反对奴隶制并主张废除奴隶制,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主就以此为借口挑起这场战争。
4.学生概述南北战争爆发的经过:
明确:首先挑起战争发动叛乱的是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主,时间是1861年11月。 “叛乱”一词表达南方的分裂行为是一种贬责,也是一种性质的界定。为说明南方的行为是“叛乱”,三个事实:一是南方11州退出联邦,另立政府――“美利坚诸州同盟”;二是制定新的宪法,选举总统;三是另立里士满为首都。林肯号召人民为维护联邦统一而战,人民群众纷纷响应。
三、北方的胜利
1.读书,概括南北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
明确:1861年4月一1862年为第一阶段,北方节节失利;1862年至1865年为第二阶段,北方扭转战局,获取胜利。
2.想一想:北方在力量对比和人心向背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北方有强大的工业,人口达2234万,得到广大人民支持;而南方不仅工业力量薄弱,而且人口中黑奴占400万,他们与奴隶主有很大的矛盾。但在战争之初北方却节节失利。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局面呢?
提问,明确:一是南方奴隶种植园主叛乱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二是北方林肯政府总想妥协。林肯在初期虽反对奴隶制,但他因担心南北分裂而反对立即取消奴隶制,因此总想与南方奴隶主妥协,不提出废除奴隶制,不发动人民群众,没有解决广大人民的土地问题,缺乏战争的准备,从而导致失利。
3.思考:北方能在第二阶段扭转战局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明确: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林肯政府为了扭转战局,先后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是南北战争中美国政府颁布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法律。《宅地法》规定,凡支持、拥护共和国的成年公民,从1863年6月1日起,只要缴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以从西部的国有土地中领取160英亩的土地,在连续耕种5年以后,成为私有财产。这一规定极大地鼓舞了联邦军队广大士兵的战斗热情,激发了联邦军队的战斗力。《宅地法》的颁行也是美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措施。《解放黑奴宣言》的颁行,对扭转北方的不利形势同样起了积极作用。《宣言》宣布,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的奴隶全部获得自由,并且可以参加联邦军队。
《宣言》一发表,立即产生了巨大反响。南方各州的奴隶成批地逃亡,他们纷纷到联邦军队的营地,要求参军杀敌。1864年,联邦部队中的黑人团队猛增到166个,达12.6万余人。所以,这两个法律的颁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为北方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4.明确南北战争结束的标志。
提问,回答:1865年4月,北方军队攻占南方都城里士满,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结束。
5.提问:我们该如何评价林肯的功绩?
明确:林肯为领导解放黑人奴隶和维护国家统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名字和事业在美国历史上将永垂不朽。
6.讨论:南北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明确: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这是教材对南北战争性质的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针对美国独立战争性质而言的。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那时,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联合打败英国殖民者,取得独立,但保留了奴隶制。美国南北战争是北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统一的市场,北方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通过废除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以维护美国南北统一。因此,我们称南北战争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南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南北战争的结果不仅维护了美国南北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还取消了黑人奴隶制,使美国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到19世纪后半期,美国超过了英、法等先进国家。
总结:结合学习测评第二题进行总结。
作业:阅读《飘》或《根》 学习与目标
板书设计:
第2 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时间、代表人物;了解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概况;掌握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是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从而说明改革是强国之路,对学生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了解沙俄的侵略扩张史,使学生认识到拥有2200万平方公里的地跨欧亚两洲的沙俄帝国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侵略的基础上的。并联系近代沙俄对我国的侵略,揭露沙俄的侵略野心和罪恶,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二、难点: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
讲述俄罗斯发展历程进入本学习
19世纪中叶,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严重地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巩固统治,沙皇亚历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度,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俄国通过改革,极大地增强了向外侵略扩张的实力.经过400多年的向东、南、西、北的扩张,它从16世纪的一个内陆国家发展到20世纪初拥有2200万平方千米土地的、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一、农奴制的危机
1.通读全,请学生概括本内容:
提问回答,明确:本内容主要讲述了俄国历史上著名的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和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
2.提问,废除农奴制之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
回答,明确:19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俄国已有一定的发展。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发展到2800家。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1860年俄国采取机器生产的工厂已达1.2万多家,铁路里程1500公里。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的人数不断增加。实行改革以前,已有工人86万。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的比例上升,1860年已占全部工人的87%。
3.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进行改革呢?
回答,明确:俄国仍处于落后的农奴制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由于农奴制的严重制约和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了两倍,而英国增长了近30倍,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的1/15。同期,俄国的铁路有1500公里,而英国有1.5万公里,德国有1万公里。对外贸易的结构,也反映出俄国工业的低水平。俄国出口的是农产品,进口的是工业品,它已逐渐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
4.由此看出农奴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必然会产生危机,想一想,这种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问,明确:危机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奴制度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腐朽的制度,这是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的根本原因。二是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国内矛盾,爆发了人民起义。
5.思考:为什么农奴制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阻碍呢?(提示:上节美国南北战争前的奴隶制度)
明确:一点是农奴制度无法满足工业发展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因为在农奴制度下,大批的农奴被固着在封建庄园的土地上劳动,他们没有人身自由,不能以自由之身进入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雇佣工人,这从劳动力上制约了俄国工业的发展。二点是农奴制度下的庄园经济是落后的、封闭的经济,社会购买力低下,对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小,这从商品的销售上制约了国内商品市场的扩大。教材指出的这两点既是农奴制对资本主义的阻碍作用,也是农奴制度危机的表现。
6.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国内矛盾的表现,用事例说明
提示:一个是人民群众的起义和暴动,二个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武装起义。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统治激起农奴起义不断发生。1825年至1855年的30年间,俄国掀起了汹涌澎湃的农 *** 动,农奴起义多达500次以上,而且规模越越大。在农 *** 动的困扰之下,沙皇为摆脱国内的困境,力图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1853年,俄国发动了侵略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以失败而告终。结果使俄国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引发了新的全国性的农 *** 动,仅1860年就发生了农民暴动108起。新兴资产阶级的起义教材主要指出了俄国“十二月党人”的武装起义。“十二月党人”是俄国的贵族革命者,属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派,其骨干是俄国军队中进步的贵族军官,他们结成秘密的革命团体,主张消灭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1825年12月(俄历),“十二月党人”乘沙皇亚历大一世突然去世之机,在彼得堡发动起义。起义因脱离人民群众而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
7.请概括俄国1860改革的根本原因
明确:农奴制度摇摇欲坠,已经过时。要消除农奴制度下俄国的社会危机,必须实行社会改革。
二、农奴制的废除
1.提问:俄国废除农奴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明确: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
2.请学生复述克里米亚战争
明确: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向黑海地区扩张,于1853年10月向土耳其宣战。为了达到控制土耳其的目的,英国、法国及撒丁王国先后加入土耳其一方。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因而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3.请进一步说明改革的目的。
明确: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加剧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沙皇亚历大二世正是在这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的。正如沙皇亚历大二世自己在谈农奴制的废除时所说:“与其等待农民自下而上地起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对沙皇改革的动机,教材小字已有说明。
4.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
提问,明确:中心措施是废除农奴制度。沙皇亚历大二世签发的法令规定:①给农奴以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任意买卖、典押、交换和转让农民,农民享有家庭和婚姻生活的自由,农民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从事工商活动以及同他人或机关订立契约或进行诉讼。但是,农奴要向地主缴纳赎金,才能成为自由农民,否则继续受地主的奴役和剥削。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可分到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但是,在法律上份地仍属地主财产,农奴仅有“永久使用权”,而且,也要缴纳高于地价50%的赎金。③取消地主对农民的行政和司法权后,保留由政府和地主贵族掌握的村社作为管理农民的自治机构,并实行连保制,农民未经许可,不得到外地谋生。
5.讨论:我们该如何评价俄国废除农奴制度
提示: 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虽然是封建统治者沙皇亚历。大二世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由于它废除了农奴制度,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6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同时沙皇专制政权开始变成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因此,这场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是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开始,所以说这场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这场改革很不彻底,由于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在政治上,依旧是沙皇专制统治,农民继续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在外交上,因改革而加强了统治的俄国进一步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三、俄国的扩张(阅读)
提示:侵略成性的沙俄是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向周边不断吞食、扩张而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的。
在1861年改革前,特别是彼得一世和女皇叶卡捷琳娜时期,在欧洲方面,主要是向波罗的海沿岸和黑海北岸夺取出海口岸,使俄国成为濒海国家,以便称霸世界;在波罗的海岸边建立新都圣彼得堡是俄国向西扩张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亚洲方面,则是从16世纪末就向西伯利亚进行殖民,又南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侵占我国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18世纪中叶,又侵占了中亚广大地区。1861年改革之后,沙俄更为变本加厉,通过一系列战争,向东、南、西、北四方扩展版图。到20世纪初,沙俄成为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被称为“民族监狱”的殖民大帝国。
总结:
讨论:我国也在进行改革,而且我国政府一再强调,我国的强大不对他国构成威胁,请你谈谈我国改革和俄罗斯改革之间的不同。
作业:当堂后测评2 学习目标
板书:以上条目
第3 曰本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首先打开关闭的日本国门的国家,倒幕派的组成力量、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和主要代表人物,归纳、概括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概述武装倒幕运动;理解并分析明治维新的性质和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概述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武装倒幕运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明治维新背景、主要内容、性质和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武装倒幕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二、难点:明治维新的背景及成功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
老师:在日本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改革:一次是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国学习,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一次是明治维新,日本向西方学习,由封建社会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提问:“明治维新是如何向西方学习,使日本成为亚洲近代唯一民族独立的国家?”由此导入新。或者提问:“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同是被欧美列强用军舰轰开国门的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为什么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日本却成为亚洲唯一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然后引入新。
一、幕府统治的危机
1.读,请学生分析19世纪中叶日本的社会状况
提问,明确:19世纪中叶日本的社会状况,日本虽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但是,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产生。在城市,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手工工场发展起,有的商业资本控制了手工业生产,一些小商品生产者分化成为手工工场主。手工场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当时的棉纺织业甚为发达,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有的拥有织机已多达200余台。在农村,许多富农和商人从封建领主手中承包开垦新田,再把新田租给农民,或直接雇工经营农业。这样,他们就成了新地主: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经营地主。这一时期,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不高,还处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初级阶段。
2.思考,当时在日本国内,幕府统治出现怎样的政治危机?
明确:当时,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之下,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幕府统治时代,天皇只是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国家实权掌握在由德川家族世袭的将军手中。将军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政厅――幕府是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将军同时也是日本最大的封建领主他在全国的大多数地区都有直辖领地,所占土地面积达全国土地的25%。将军把土地分给其下属大名(诸侯),大名的领地叫藩,大名也叫“藩主”,全国有250--300个大名。大名有自己的军队,独掌领地内的行政、司法、征税大权,可以在领地内发行货币,在本领地与别人领地之间设关卡。大名在政治上是将军的附庸,要向将军效忠,把收入的一部分奉送给将军,还要负担军事上或其他方面的一些封建义务。将军和大名都豢养许多武士,武士享受将军和大名分赐的俸禄(领地或年贡米)。武士分等级,内部有上层武士和中下级武士之分。上层武士可以参与藩政,下级武士一般不能直接参与藩政,也没有封地,只领取禄米。下级武士是享有俸禄的世袭职业军人,专门学习武,有佩刀特权,负有随主出征的义务。下级武士也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支柱。这样,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的封建地主阶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日本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剥削压迫而破产失地的农民和市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激化。新兴地主、资本家和商人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势力,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对封建幕府统治不满。统治阶级内部的中下级武士在幕府体制下由于等级低下,不能享有政治权力和经济权益,加之将军和大名常常用停发或削减下级武士俸禄解决财政困难,因而日益贫困、地位没落,对封建幕府统治不满。大批下级武士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从事手工业生产,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他们由封建统治的支柱转化为倒幕运动的主力。再者,西南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地区经营工商业的一些大名,随着经济势力的增强,对自己在政治上无权的处境也越越不满,强烈要求改革。这样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国内各种矛盾交织在
一起,幕府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3.思考:同时,在日本,幕府统治又面临怎样的外交危机?
提问,明确:日本遭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威胁,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欧美各国向外扩张,要求日本开港通商,遭到日本的拒绝。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柏利率领美国海军,以炮击江户相威胁,迫使日本政府屈服。1853年,美国首先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关闭的国门被打开。西方列强进入日本,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日本。
4.学生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问,明确:幕府统治下的日本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
二、武装倒幕
1.提问:在倒幕前夕,日本发生了哪些反幕斗争?倒幕派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
明确:农民起义、市民暴动、人民反侵略反幕府斗争,并在此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组成的倒幕派形成。倒幕派在1867年拥立年幼的明治天皇(睦仁),准备进行武装倒幕.
2.学生叙述日本武装倒幕的经过:
提问,明确:1868年1月,倒幕派军队与幕府军在京都郊外的伏见、鸟羽进行激战。幕府军有兵力一万五千人,倒幕派军队只有五千人,双方兵力虽相差悬殊。但倒幕军在士气、装备和训练方面占优势,又使用夜袭战方法,经过三天激战,终获大胜。幕府军无反攻之力,被迫败退。到1869年5月,幕府残余势力最终被消灭。
3.思考武装倒幕运动的意义。
经过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可以说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是搬开了日本社会改革的绊脚石。
三、明治维新
1.读教材,知道明治维新的领袖、政治口号、及开始时间。
提问,明确:明治维新主要的改革者,他们是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等倒幕派领袖;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是1868年;明治维新提出的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明开化”,历史上把推行的这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措施称为“明治维新”。
2.请学生叙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提问,明确:明治维新的内容是本目教材的重点,主要内容反映在明治天皇颁布的两个法律中,一个是《五条誓》,一个是《政体书》。维新改革的措施有如下几点:一、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1871年8月29日,木户孝允等人以天皇的名义,宣布诏书,废除全国的261个藩,免去旧藩主的藩知事官职,叫他们迁居东京,从国家领取俸禄。到1872年1月2日,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东京、京都、大阪)、72县(后减为47县)。府县之下设大区、小区、小区之下设镇、村。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领土土地所有制,触及了日本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消除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加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实现了明治政权向近代资本主义政权转化的关键性一步。二、在经济上,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推行殖产兴业的政策。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扶持和保护资本主义企业,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三、改革教育。采用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在日本开设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四、学习西方化,革除传统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五、建立效忠天皇的武装――皇军。
3.思考,明治维新的性质
明确:明治维新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明治维新为什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而这次改革是由日本最高统治者天皇以政令的形式发布展开的。因此,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讨论:日本明治维新的作用
提问,明确:对内,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
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由于这次改革不彻底,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反映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各个方面。典型的表现一个是日本仍然保留着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一个是仍然保留着“天皇制”这一传统的国家君主制度。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人民带了深重灾难。
总结:同样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日本成功,我国却没成功?日本明治维新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作业:学习目标
板书:依以上条目板书
第四学习主题: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欧洲宪运动的名称和《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和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对中的资料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认识马克思、恩格斯选择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职业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激发学生勤奋学习,追求真理和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
教学过程:
提问:19世纪哪些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产生什么后果?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增长,生产发展了,但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却日益相对贫困。当时英法等国有些思想家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了疑问,他们费尽苦心设计方案,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革命实践,才寻找到改造社会的切实可行的答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接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呢”的设问导入新。
一.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1.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要求学生阅读时思考上述三个问题。
(学生回答后指出)19世纪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迅速地发展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展,社会财富聚集到资本家手中,从事劳动生产、创造财富的工人相比起更加贫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剥削人的罪恶现象日益尖锐地暴露出。这时候,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在英、法,有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并且寻求改造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因而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
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材料有关圣西门、傅立叶、欧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印象。
空想社会主义它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最优秀的政治思想,这些设想对于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的社会主义主张,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这是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不成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还不发展,他们不能发现、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认识无产阶级是创造新社会的伟大力量,因此也就不能指出真正的出路。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让学生先看(包括插图及其说明字),接着逐个提问上述两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挂“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简表加以小结,说明其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达到非常尖锐的程度,无产阶级把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要求学生记住这三次工人运动爆发的时间(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及其名称,(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武装起义;英国宪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强调理解其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虽都遭到镇压,但它有深刻的教训: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创立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就成为时代迫切的需要。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板书)
张挂马克思、恩格斯人像图,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部分(包括插图及其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迹(板书)。为了使学生接受具体、生动的革命理想教育,有一个更鲜明的感知和从导师身上受到些做人的启迪,可讲述相关的两段自阅(小字),适当介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远大理想。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活动的共同点是他俩从小就勤奋好学,有大志、有抱负,均决心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认真研究理论,深入工人群众,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因而才能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使社会主义空想变成了科学。1844年,他俩相会于巴黎,结成了毕生的战斗友谊,并为人类解放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他俩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以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为理论的,并加以革命的改造和吸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学生看书后回答)1)空想社会主义;2)德国古典哲学;3)英国政治经济学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历史意义
(老师补充材料) “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1847年6月,当时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它是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同年11月,该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引导学生看98页《共产党宣言》(封面),接着提问)《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它的基本思想及其伟大意义,然后强调,要记住它发表的时间:1848年2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材料了解其基本思想):①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指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历史使命。②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伟大意义: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作了完整的、系统的阐述。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创造了一个时代,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开展起。
巩固小结:
依据板书简要归纳本教学的主要内容,即教学要点的三个方面,接着提问:(指定每一个学习小组回答一个问题)
1)空想社会主义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结指出,前两者是后者的历史条,后者是前两者发展的必然结果。彼此有密切联系。
2)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者之间有何异同?
(小结指出:相同点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要求改造社会。根本区别前者是无法实现的“空想”,后者是适应时代要求、行之有效的“科学”)
3)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小结强调:这是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就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迫切需要革命理论指导的时代要求下,在亲自参加革命斗争实践中,担负起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
4)《共产党宣言》何时发表?有什么意义?(小结指出:1848年,即19世纪40年代。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强调: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此后,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布置作业:学习测评。(当堂上做并订正);《重庆市初三历史学习辅导》
板书设计:(见前)布置外活动:(只在好班进行,差班不布置)组织学生在下讨论或座谈:“我从马克思、恩格斯身上要学习些什么?”指定少部分学生外阅读《马克思青少年时代》,作好讨论的充分准备。
第2 巴黎公社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普法战争爆发时间和巴黎公社成立的时间;了解3月18日革命和巴黎公社建立情况;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学习和对巴黎公社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巴黎公社历史意义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的概括和评价能力。通过对巴黎公社失败原因的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巴黎公社的教学,特别是公社成员为捍卫公社而英勇战斗和献身的革命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通过对巴黎公社成立和失败史实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是曲折的,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通过学习巴黎公社,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国际歌》的教学,认识《国际歌》是国际无产阶级战斗不息、可歌可泣精神的体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巴黎公社历史背景和公社性质。
二、难点:巴黎公社性质和失败原因。
教学过程:
新导入:
上前请全体同学齐唱《国际歌》,感受乐曲的悲壮和昂扬精神,接着提问:《国际歌》是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下写出的?从而开始新。
一、巴黎公社的建立
1.读书,思考: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背景。
提问,明确: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先后建止的国防政府和以梯也尔为首的临时政府实行对外卖国、对内敌视工人的反动政策,是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巴黎公社是在祖国处于危难关头,本身遭到临时政府进攻时情况下发动革命的。
教师补充:1)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法军在色当惨败,愤怒的巴黎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推翻帝国统治,资产阶级组成了国防政府。马克思在评论色当惨败时写到:“1870年法国的灾祸在近代世界史中是无与伦比的事。它表明:官方的法国、路易•波拿巴的法国、统治阶级及其寄生虫的法国是一具腐烂的尸体。”
2)资产阶级掌权的国防政府,实际上是卖国政府,它对外投降卖国,对内企图消灭人民武装力量。而普鲁士并不以色当的投降为满足,继续大举进攻法国,9月19日,普军包围了巴黎。1871年1月28日,法国卖国政府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祖国处于危难关头,于是爆发了3月18日革命。
3.请学生概述巴黎公社成立情况
明确:教材讲述了公社的成立。3月18日革命取得胜利, 3月28日,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4.思考,理解巴黎公社政权形式。
明确: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创造的新的政权形式,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建立了相当于政府各部的十个委员会。公社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公社委员会和主要工作人员都由普选产生,向选民负责,不称职的可以随时撤换;二是取消高薪制,规定任何公社人员每年工资不得超过六千法郎,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同时适当提高低工资。列宁认为这两项措施是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的质的转变,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桥梁。
二、五月流血周
1.学生读书,复述巴黎公社失败的经过
明确:公社成立后由于没有乘胜进军凡尔赛,使反动政府有了喘息机会,反动政府纠集反动武装疯狂反扑,进攻巴黎,制造了血腥的“五月流血周”。5月21日,梯也尔军队在巴黎城内奸细的策应下,从圣克鲁门进入市区,与巴黎公社社员发生了激烈的巷战,公社社员英勇奋战,表现了顽强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5月21至28日,巴黎公社战士经过一周的浴血奋战后,终因寡不敌众,5月28日,最后一批公社战士牺牲在贝尔一拉雪兹公墓的一堵
墙下,巴黎公社在反动军队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了。马克思说:“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
2.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明确: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是这一尝试的具体表现。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巴黎工人却以高昂的热情和革命首创精神,对旧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造,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宝贵财富。公社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继续进行不断的奋斗。
三、《国际歌》的诞生
1.结合全,讲述巴黎公社的英勇事迹。
可参见上二第1点
2.学生复述国际歌产生的经过:
提问,明确:公社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了整个巴黎,巴黎变成了凡尔赛反动军队屠杀革命者的大屠场。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公社战士气壮河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的战斗场面永远激励着巴黎人民。公社社员、诗人欧仁•鲍狄埃在震撼世界的“五月流血周”中,同敌人英勇作战,巴黎公社失败后,他隐藏在一个朋友家里,躲过了敌人的搜查,满怀悲痛地创作了振奋人心的诗篇《国际歌》歌词,表达了无产阶级永不屈服,一定要最后消灭世界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气壮河的誓言。1888年6月16日,法国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将歌词谱上雄浑悲壮的乐曲,号召全世界受苦的人起为真理而斗争,无产阶级要胜利全靠自己。
3.〈国际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明确:不久,这首歌在一次工人集会上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889年,国际社会主义工人党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法国代表团入场时就唱着《国际歌》。 《国际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国际歌》的旋律和歌词受到世界各地工人的喜爱,1917年十月革命中,进攻冬宫的工人士兵就唱着《国际跚夺取了冬宫。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歌〉一直是苏联的国歌。《国际歌》的中歌词最早出现于1920年,是由郑振铎翻译的。《国际歌》是伟大的巴黎公社的产物,是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艺术总结,是巴黎公社思想传播的艺术形式。
总结:学生高唱〈国际歌〉作业:学习目标
板书:依以上条目板书